数学德育渗透优秀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德育目标为指导,以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八年级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采用的措施(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

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二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轴对称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教科书中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形状简单的图形想象出它的对称轴,折叠以后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形状的变化,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以及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的、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公正意识和诚信的重要性,认识货币的属性和作用,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及相互转化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练习、活动、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够借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究、思维活跃、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及相互转化方法。

2.诚信和社会公正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货币数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互转化方法的掌握。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诚信和社会公正意识。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规律性和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2.练习法:通过实际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4.思维导图法: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1. 单位换算1.概念: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基本计数单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2.基本换算关系:1 元 = 10角 1 角 = 10分 1 元 = 100分3.练习:1.12元3角7分等于多少分?2.520分等于多少元几角几分?3.16元2分等于多少角几分?4.5元8分等于多少分?5.356分等于多少元几角几分?2. 诚信和社会公正意识1.概念: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在交往、学习、工作等方面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正意识是指对待社会资源、公平竞争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2.内容:1.守信用: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承诺要有诚信。

2.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

3.公平竞争:不采取欺骗、打击竞争对手的不正当手段、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十五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十五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十五篇【篇1】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活动目标1、懂得吃饭时尽量不掉米粒于桌、地面上,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吃饭时注意力集中,不动张西望。

3、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不做漏嘴巴活动过程1、倾听故事、组织讨论:故事里的孩子,为什么大家都叫他漏嘴巴漏嘴巴和小朋友长得一样高吗为什么漏嘴巴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后来他是怎么想的3、操作实践、强化巩固:幼儿模拟吃饭。

师生小结:只要吃饭时专心,眼睛看着碗里的饭和菜,一手拿勺子,一手拿碗,不把饭粒和菜掉在地上和桌上,就不是漏嘴巴了。

在活动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不洒饭,都知道爱惜粮食了,但还有个别孩子需要老师的提醒。

小百科:嘴巴,这里指人的器官,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讲话和进食也包括呼吸。

【篇2】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关心身边的人。

2、感受互帮互助,体验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的故事。

【活动过程】一、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二、师生共同讨论:1、师:小蚂蚁和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2、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你?你得到别人帮助高兴不高兴?3、师:你帮助过别人吗?你帮助别人后心里感觉怎么样?三、引导幼儿表演互相帮助的场景。

师:你能把互相帮助的场景表演一下吗?四、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相关操作内容。

师: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你能学他们这样做吗?使用彩色贴纸中的小红花,引导幼儿学习判断对错。

五、教师小结只有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这样我们的身边才能到处充满爱。

【篇3】六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案(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自信心、合作精神、责任感,促进德育教育。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概念,达到应试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2.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举例子和提问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场景或实例。

2.教学中重点提示、总结提高:介绍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探究应用数学的方法。

3.讨论、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反思:课后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时安排1.第一课: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旅游规划。

2.第二课:掌握倍数和比例的概念与解题方法。

3.第三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倍数和比例的方法进行解题。

4.第四课:掌握面积、容积与数量的概念,学习计算方法,通过综合训练培养运算能力。

五、板书设计1.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旅游规划2.倍数和比例的概念与解题方法3.倍数和比例的运用4.面积、容积与数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六、教学反思通过德育渗透教育,本次教学从数学的应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实际价值,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练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小学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学设计(大全8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学设计(大全8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学设计(大全8篇)小学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学设计篇一1.在情景中了解学校生活,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心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在数数和认数活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预计教学时间:1节三、教学活动(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2、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你们那想知道秘诀吗?想学生介绍“聪明”的“聪”字,让学生明白要变得聪明,上课时一定要用耳朵专心地听,用眼睛认真地看,用嘴巴吧想法说出来,遇到难题还要用心想,不怕困难。

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二)新知学习1、出示课本第2、3页主题图,学习数数。

(1)说说这副图是什么意思?图中有些什么?(3)下面我们再图中找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

(有2个单杠、2个小朋友在跳绳、2个小朋友在向老师问好、2个小朋友在读书、2个小朋友在看风向标、2个小朋友在记录温度……)教师:真棒!大家找得特别好!请大家说说数完1数2,那数完2以后应该数几呢?(引导认识书来能够是3的人或物,同时教师适时将相应的数字写在黑板上)(4)谁知道3的后面数几呢?图中有哪些东西正好是3个的吗?大家来找一找,数一数。

学生:3张长凳、楼顶上有3扇窗户、在楼的侧面也有3扇窗户……(5)谁知道3的后面,数几呢?学生:教学楼的楼门前有4根柱子,有4个学生在观察天气、有4个垃圾桶……(6)指导数出图中数量是5的人或物。

学生:远处有5栋楼,国旗上有5颗星……(7)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整说出数量分别是6、7、8、9、10的人或物。

学生:有6朵花有7只小鸟有8棵松树有9个女孩和10个男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用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展示,如果有困难要及时给与帮助,对于找对的孩子要给与适当的鼓励。

)2、认读1~10各数10个数字都数完以后,让学生女工在对照书第4~5页看看每个集合圈里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辨认(按顺序、打乱认)小学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学设计篇二随着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改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上,以及新版教材的认识和解读都将有所不同。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一:数学课德育渗透教案】数学课德育渗透教案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数学课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

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

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

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

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数学课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数学课语言教学之中。

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数学课教学的规律。

新编小学先锋数学课教科书是一套故事内容精练、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课文所渗及的题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1、组织学生合作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

高中数学教案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案德育渗透

高中数学教案德育渗透
主题: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 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故事、案例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2. 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组织班级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相关故事、案例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团队合作的兴趣。

2. 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3. 实践: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加深对互助合作的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与他人合作,共同成长。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重视互助合作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共同成长。

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行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正义感、尊重他人等优秀德育品质。

本文将针对初中生的数学课程,结合德育教育的理念,设计一份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德育素养。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为人类服务的学科,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正义感、责任心、尊重他人等德育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正义感、责任心、尊重他人等德育品质。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他们明白数学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算账、测量等。

2.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发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一个购物案例,让学生计算商品折扣后的价格,培养他们正确的商业意识。

3.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例如,给定一份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制作一份统计图表,并在小组内讨论数据的意义和解读。

4.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合作学习的经验,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5.进行一次数学竞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

6.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通过数学竞赛的成绩,评价学生的正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评价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数学德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数学德育的定义和意义。

2. 数学德育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入数学德育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德育的重要性,例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讨论数学德育的目标和原则,让学生明白数学德育的追求和实施方法。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数学德育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数学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数学德育的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德育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2. 数学德育原则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介绍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如诚实守信、合作交流、勇于尝试等。

2.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德育原则的应用,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诚实面对困难,积极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经历。

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数学德育原则。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数学德育原则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运用数学德育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数学德育的目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确数学德育的目标。

2. 培养学生追求数学德育目标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学德育的具体目标。

2. 数学德育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阐述数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德育目标的重要性,例如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3. 鼓励学生积极追求数学德育目标,并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努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数学德育目标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追求德育目标的表现。

第四章:数学德育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德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德育的常用方法。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与德育的关系,明确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其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数学与德育的关系;2.数学中的道德规范及其培养;3.运用数学解决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道德观念;2.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中的道德规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的定义和作用,探讨数学与道德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德育渗透数学教学的思考。

2.教学内容:2.1数学与道德规范通过讨论数学中的公平原则、合作原则、诚实原则等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中的道德要求,并探讨这些道德规范是如何贯穿于数学教育中的。

2.2数学中的道德培养通过数学解题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道德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处理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

2.3运用数学解决社会问题通过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明确数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3.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

3.3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教学资源教学PPT、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和表达能力;2.设计数学情景解决社会问题的作业任务,评估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合作意识;3.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阐述数学与德育的关系,评估学生对数学德育渗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拓展延伸:1.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2.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3.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数学渗透德育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德育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德育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2 教学内容导入:介绍数学与德育的关系,举例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二章:数学与德育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德育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德育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2.2 教学内容导入:介绍数学与德育的关系,举例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第四章:合作意识的培养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数学与德育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数学与德育关系的理解。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例题解析: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具体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 例题解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分析并解决例题。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记忆,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 教学视频: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参考。

4. 德育教育素材:收集与数学德育相关的素材,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的例子等,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渗透德育【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正直诚实的品质;2. 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精神;3. 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学重点】: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教学准备】:数学课件、教材、笔记、德育教育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以小组形式讨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2. 展示数学与道德修养的联系,启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1. 讲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2. 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1. 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相帮助;2. 引导学生互相尊重、谅解、包容,在学习中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1. 提出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创新,积极尝试解决问题;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拓展思维、勇于创新的品质。

五、总结经验,展示成果1.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自己的成果;2.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2. 撰写一篇关于数学与品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正确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教师应不断探索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一、教学背景。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勾股定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但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定理的讲解和数学计算,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我决定在这堂课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的证明方法和简单应用。

2. 德育目标。

通过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幽默开场)我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超级神奇的东西,它就像一把数学世界里的魔法钥匙,可以打开很多神秘的大门哦。

这个神奇的东西啊,和直角三角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时候学生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充满了好奇。

2. 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渗透。

我开始讲述:“你们知道吗?勾股定理可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一个叫商高的人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

那时候的古人啊,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全靠他们聪明的脑袋。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没有高级装备,但是靠着自己的实力打到了高级关卡。

而且,咱们中国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可是比西方早很多年呢。

这说明咱们老祖宗是多么的智慧啊!”同学们听到这里,都露出了自豪的表情,我看到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悄悄地萌芽了。

3. 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

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些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然后说:“现在呢,我们就像古代的数学家一样,来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大家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通过这些三角形找到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不过啊,小组里的成员要团结协作哦,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大家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才能赢。

”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一开始就争论起来,有的成员想法比较独特,但是表达不清楚。

我就走过去笑着说:“小伙伴们,咱们这是一个团队呢。

要耐心听别人说话,就像我们听故事一样,听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德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数学德育的定义和意义。

数学德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介绍数学德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德育的重要性。

1.3.2 讲解:详细讲解数学德育的定义和意义,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3.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德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1.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学德育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德育的兴趣。

第二章: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德育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数学德育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2.3.2 讲解:详细讲解数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3.3 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数学德育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2.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学德育基本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数学德育的实施策略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德育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德育的实施策略。

数学德育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德育的实施策略。

3.3.2 讲解:详细讲解数学德育的实施策略,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3.3.3 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数学德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3.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学德育实施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数学德育的评价方法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德育的评价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德育评价方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能力。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第一章:数学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概率与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活动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开展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4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

第二章:数学与科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意识。

2.2 教学内容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工程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3 教学活动观看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讨论。

开展数学模型建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

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4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三章:数学与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艺术的结合。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在音乐艺术中的应用。

数学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数学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欣赏数学在艺术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开展数学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

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4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章:数学与大自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的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六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六篇】

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六篇】第1篇:高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课题名称】《等差数列》的导入【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三维目标】㈠知识目标: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等差数列是否是一个等差数列;㈡能力目标:通过寻找等差数列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归纳推理的能力;㈢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法,递推公式、图像法。

这些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

下面我们观察以下的几个数列的例子:(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个5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工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的数列(单位:kg)为48,53,58,63,()试问第五个级别体重多少?(3)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库管理员定期放水清库以清除水库中的杂鱼。

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

即可得到一个数列:18,15.5,13,10.5,8,(),则第六个数应为多少?(4)10072,10144,10216,(),10360请同学们回答以上的四个问题生:第一个数列的第6项为25,第二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第三个数列的第6个数为5.5,第四个数列的第4个数为10288。

师:我来问一下,你是依据什么得到了这几个数的呢?请以第二个数列为例说明一下。

生: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我就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5个数为68.师:说的很好!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以上的四个数列,看看以上的四个数列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请注意,是共同特征。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2.导入新课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3.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已知∠A和∠B都是锐角,(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将题目变形:(2)已知sin35°=0.5736,则cos______=0.5736.(3)cos47°6′=0.6807,则sin______=0.6807,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配合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3)已知cos4°24′=0.9971,求sin85°3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四、布置作业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上期渗透德育学科教案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郑敏
第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会用5以内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动画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
1.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2.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
3.师提问: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4.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5.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
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
(二)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探究新知1.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有几个人?”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三)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多媒体演示:明明、浩浩、丁丁领奖照片(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在课本上写出结果。

2.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3.出示练习四的第1、2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

[适时安排了三道基础性的练习,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第几”“几个”的感知和认识,同时感受取得胜利的不易,以及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
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b.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c.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在左右的条件限制下的相对性。

[第几是相对的。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第几”在左右的条件限制下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拼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

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各是第几个,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各是第几个。

3.引导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教育,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
(六)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数学课下期渗透德育学科教案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郑敏
前后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
,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有几个人?”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2.出示第21页的第4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

[适时安排两道基础性的练习,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前后”的感知和认识,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
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
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b.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c.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
引导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前后”是相对的。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前后”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拼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 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

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教育,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
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