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款识有三种情况

合集下载

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款识是我国古代瓷器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标明了瓷器生产的年代,为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的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居多,而明清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且各有特征。

因此研究各式款识,并加以认真领会和对比,有助于识别瓷器真伪。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

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一、清代瓷器款识自明代瓷器上开始出现了官窑年款以来,经过逐步的发展和变化,到了清代瓷器上装饰有款识的风气特别盛行。

这时期不只是官窑的器物有年款,而且民窑器物上面也有年款。

同时还出现了私人旳家藏款,因此清代款识的种种特点与明代大有不同之处。

1、款识的彩料种类。

清代的器物款识继承了明代,除有书写的款外,还有少量的刻、印款。

在书写款中较常见的是清花款,其次还有釉里红款、红彩款、紫彩、金彩款及料釉款等各种彩料的书写款。

2、款识的字体。

清代字款的字体和明代有所不同,明代至清初这一段时间字款一般都为楷书体,极少有篆书体。

而由清代雍正开始楷书体逐步有所减少,篆书体渐渐增多,这两种字体的字款在清代都同时使用。

3、年款的形式。

在清代年款中,明代时候的“XX年造”的年款形式就巳经看不到了,而只有“XX年制”和“大清XX年制”四字和六字年款的形式了。

4、年款的边框。

清代瓷器年款的边框与明代相差不多,有单线圈、双线圈、单方、双方等各种边框。

但是也有无边框的年款。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明清官窑民窑瓷器款识大全
通常,官窑瓷器的款识题写者相对固定,反映在瓷器款识上就是款识笔法、字体具有个人习惯和特点。

图为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款识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并从中加以总结和归纳,由款识的真伪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并以此作为鉴别瓷器真伪的参考。

图为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除了瓷器的款识笔法,款识的字体也需要注意。

大致来说,在字体方面明代多用楷书款,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时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由乾隆开始,篆书款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至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视为主体的趋势。

图为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明清两代瓷器上的款识字体,晚清及民国能够仿得十分逼真,极难辨识,必须同时仔细比较其字体及位置,以及与其他鉴定手法相结合,才不至于判断失识。

图为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图为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留存至今的传世品中,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

近世所仿的古瓷,也多是仿明清官瓷器。

因此通过瓷器上的款识来识别瓷器的真伪是顺理成章的事。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

略谈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与鉴定要诀明代官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具有独特的款识特点和鉴定要诀。

以下将从款识特点和鉴定要诀两个方面进行略谈。

一、款识特点1.竖款多见: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一般多为直立的竖款,字体工整,书法规范。

明代时期,官窑瓷器的制作主要由宫廷和官窑出产,因此款识常见官方的印鉴和官名,如“宣德年制”、“成化大明官窑”等等。

2.横款为辅:除了竖款,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还有一部分为横款,一般出现在器物的底部或底沿。

横款多为刻划的形式,字迹一般比竖款要小而细。

3.简洁明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比较简洁明了,对称性强,字体规整,线条流畅。

其中,成化、宣德时期的款识更具代表性,字迹较大,笔画圆润丰满。

4. 状态清晰: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在外文字符上多见,如“silu”、“ouliu”等。

这些外文字符表明官窑瓷器广泛流通于海外市场,并借此提升了明代官窑瓷器的价值。

二、鉴定要诀1.视觉观察:通过观察官窑瓷器的整体造型、器物胎体、器物釉色的特征,并辅以款识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和风格。

2.比较鉴别: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官窑瓷器,观察其款识特点的异同,能够进一步鉴别其时代和品质。

3.文献考证: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查阅官窑瓷器的相关资料,了解官窑瓷器的发展史和特点,从而对其款识进行辨认和鉴定。

4.专家论证:在鉴定官窑瓷器的款识时,可以请教专家,得到专业的鉴定意见和建议。

专家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可以对款识特点进行准确判定。

总结起来,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竖款多见、横款为辅、简洁明了、状态清晰等方面。

在鉴定时,可通过视觉观察、比较鉴别、文献考证、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验证。

这些鉴定要诀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准确地判断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特点和真伪。

盘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款识

盘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款识

盘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款识在玩瓷器时,我们通常会看到底部写着一些“大明宣德年制”、“康熙御制”等字样,这些就是瓷器的款式。

在不同的时期,这些款式在书写风格和样式上都会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为你盘点一下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款识。

一、康熙朝的官窑瓷器款识康熙时期的官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的官窑瓷器大多没有年款或只有干支款,字体宽肥,笔道粗重挺拔;中晚期大多使用楷书来书写款识,晚期有时也有篆书书写的款式,字体显得更为清秀。

在这些官窑款式中,相对常见的有这两类:清康熙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底款故宫博物院藏一类是“大清康熙年制”,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款识,一般为青花料书写而成,两行或三行排列的最为多见。

双行款识的外围部分一般为单、双圈或方框,三行款识则无边框和双圈两种款式兼而有之。

清康熙青花团花纹摇铃尊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团花纹摇铃尊底款故宫博物院藏另一类是“康熙御制”,这种款识在珐琅彩的瓷器上更为多见,形似图章。

这种款识一般分为两行书写,外部围有外宽内窄的双线框。

这种四字款式有红色、蓝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蓝款识最为常见,红色款识相对较少,黄色的款识只有紫砂胎的瓷器上会用到。

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底款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底款故宫博物院藏二、雍正朝的官窑瓷器款识雍正朝的官窑的年款,一般为青花料书写,有时也会有刻印款,书写风格相对工整秀丽。

这个时期的款式有三个特点:(一)用楷书书写的款识为“大清雍正年款”六字,有两行和三行两种,外边有双圆圈和双方框边框,也有不带边框的类型。

清雍正淡粉釉瓶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淡粉釉瓶底款故宫博物院藏(二)用篆书书写的年款为“雍正年款”四字篆书图章款,有时也有出现“大清雍正年款”六字的篆书图章款,而且大多为竖向,扁横和十字形的款识相对少见。

清雍正窑变釉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底款故宫博物院藏(三)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器款识为“雍正年制”四字楷书蓝料款,而康熙年间大多珐琅彩瓷器则为形似图章的“康熙年制”四字款式。

真假宋官窑鉴定方法

真假宋官窑鉴定方法

真假宋官窑鉴定方法目前古玩市上有许多瓷器的底部都刻有官窑字样,那该怎么去鉴别官窑呢?怎么去识别它的真伪和好坏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代官窑如何鉴别真伪,希望能帮到你。

真假宋官窑鉴定方法一是釉质的差异。

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

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

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

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

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

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

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

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

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

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

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

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

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

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北宋官窑瓷的基本特征:1、胎有灰白、灰褐两种,胎骨较为厚重,紫口铁足是共性。

2、釉色有月白、粉青、虾青、油灰、鳝鱼黄等釉色。

绝大部分器物,釉中气泡密如攒珠,与汝瓷釉中气泡分布的状况有极大的差异,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

3、造型多为炉、瓶、尊、碗、洗、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4、开片为冰裂纹,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器物,裂纹深入胎骨,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

官窑瓷器价格高但是仿品多!教大家正确辨别宋代官窑瓷器(附图解最近全国各地引来了降温,雨雪等天气,在这里笔者也希望朋友们一定要留意天气变化,多穿点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昨天和博物馆老师聊天聊到了官窑,今天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给各位带来帮助,刚好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第十二届文博会上也出现了一些精品,所以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这篇资料供大家交流参考,大家有自己的见解可以交流。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A、主要是粉青色(极浅的蓝绿色)、天青,也有以月白、米黄、油灰、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

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之下。

色青带粉红.B、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肥腴莹润、浑厚滋润、厚而匀净。

C、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

D、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质感很强。

E、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A、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

B、胎体较薄,施釉较厚。

C、胎质细腻坚致。

D、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A、有大小开片(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亦称文武片。

B、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

C、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

D、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

明清官窑瓷器常见款识(明代篇)

明清官窑瓷器常见款识(明代篇)

明清官窑瓷器常见款识(明代篇)款识是记录工艺品制造的朝代及年号,由四字或六字组成,瓷器的款识一般见于御制器物底部,也有见于器身的。

通常为直书,应从上往下、从右往左阅读,也有横书的,依然是从右往左阅读。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北京故宫博物馆藏面对纷繁冗杂的瓷器类型,喜爱瓷器却对瓷器年代不甚了解的入门者,通常会求助于瓷器底部的款识。

不过,款识也有伪造的,认识瓷器款识最好的方法,还是先熟悉经权威鉴定的博物馆藏瓷器款识,将一些馆藏常见款识的样子熟记于心后,再去市场上淘货就比较稳妥了。

市面上带款识的瓷器一般为明、清传世品或出土器物,下面就来说说明代和清代瓷器的常见款识吧。

明代瓷器款识目前发现的明代瓷器款识最早是在永乐时期,迄今还没有见过洪武朝的年款,所以如果见了写有洪武年款的瓷器一般都是假的!永乐时期的款识有篆书的“永乐年制”四字款,馆藏存世品有永乐青花压手杯、甜白釉碗、红釉高足杯等;文献上提到过永乐朝瓷器还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子款,但目前还未发现过实物。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底款,明永乐宣德年间瓷器款识多为官窑款,前人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评价。

“宣德款多”是因为宣德瓷器除了在盘、碗等器物的底部书写外,还在圆形器皿的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写款,甚至还有双款(如文具盒、合欢盖盒等,在盖里和底足均有年款),因此又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识大多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少见“宣德年制”四字款。

此外,宣德款的“德”字中间“心”上的一横往往不见,“德”字写成“徳”。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明宣德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执壶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执壶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带有“大明天顺年制”款的青花小碗外,很少发现有官款的器物。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详解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详解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详解官窑是中国古代制瓷的代表之一,其瓷器制作精美、质量优良,深受收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喜爱。

在官窑内制作的瓷器上,常常会有底款,这些底款不仅是瓷器的标识,也是了解官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官窑底款概述官窑底款是指在官窑内制作的瓷器上所印刻的文字或图案,用于标识该瓷器的制造年代、工匠姓名等信息。

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工匠的特点,底款形式各异。

早期官窑底款多为篆书或隶书字体,后期则逐渐演变成楷书或行书字体。

二、官窑底款分类1. 时代分类根据不同时期划分,可将官窑底款分为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四个时期。

宋代底款多为篆书或隶书字体;元代开始出现楷书或行书字体;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多样。

2. 形式分类根据形式特点划分,可将官窑底款分为直读式、反读式、双行式、横排式等多种形式。

其中,直读式底款是指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文字或图案;反读式底款则是指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文字或图案;双行式底款则是指在一个方框中同时印刻两行文字或图案;横排式底款则是指将文字或图案横向排列。

3. 工匠分类根据工匠姓名划分,可将官窑底款分为官窑名家底款和普通工匠底款两种。

官窑名家底款多为篆书或隶书字体,字迹遒劲有力;普通工匠底款则相对简单朴素。

三、官窑底款的意义1. 标识瓷器的制造年代和生产地点,具有历史价值。

2. 体现了官窑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和艺术风格,具有艺术价值。

3. 对于收藏家和鉴赏家来说,能够通过研究官窑底款来辨别真伪、鉴定价值。

四、官窑底款的解读1. 底款中的文字和图案底款中的文字和图案往往包含了制造年代、生产地点、工匠姓名、器型名称等信息,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研究来解读。

2. 底款的形式底款的形式也是解读的重要方面。

不同形式的底款可能会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工匠的特点。

3. 底款与器型的关系官窑底款往往与器型紧密相关,需要将底款与器型相结合来进行解读。

五、总结官窑内制作的瓷器底款是了解官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明清官窑瓷器底足及款识

明清官窑瓷器底足及款识

明清官窑瓷器底足及款识一件瓷器包含信息量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底足,而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在烧造上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我们在鉴别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通过看一件瓷器的底足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件瓷器的胎质,修足的方法,以及官窑款识的特征,并且在鉴定之余,还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书法。

永乐宣德时期瓷器底足永宣时期总的来说,底足墙逐渐趋薄,器足由浅至深,由小至大。

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后内足墙由离心过度我,挖足渐深,足端平切。

釉面与露胎处基本呈现火石红色。

质佳的足底内开始刷涂一层薄釉。

由单涂足心进而半涂内足墙。

足墙加高,直径放大。

个别有挖足过肩。

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

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

其区别在于成化前后的足墙较薄,且大多挖足过肩,挖足趋于细致,乳丁状突起不明显。

质量高的一类足墙及器口沿较薄。

内足墙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后呈逐步缩小之势。

明早期,器内底通常在底与器壁的交接处有一道较深的凹线,既所谓“月亮底”。

成化、弘治时期瓷器底足成化时期挖足多较深,普遍过肩(内足墙高于外足墙),沿用至十六世纪初,大约四十年左右。

较好的一类挖足过肩部明显,足墙趋薄,底心较平,乳丁状突起基本消失,内足墙与底交接处呈锐角折,并较垂直(与宣德前后相似,只是足墙较薄)。

外足墙端斜削或滚圆,内足墙仍有棱边感(较好的有足墙两端双侧滚圆的现象)。

挖足过肩更加明显。

晚期挖足过肩现象减少。

足墙较垂直低矮,部分出现内足墙离心倾向的一类应属于正德时期。

正德时期瓷器底足正德和嘉靖早期,是明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段时间,对民窑器来说,根本的改变是从胎体的粗厚向轻薄的转变。

胎、釉承弘治,变化不是很大,大部分较前略显粗糙。

盘类底部下塌更趋明显。

出现了类似于鸡心底的笠状及跳刀痕、粘砂等现象。

即使官窑,有的底亦呈明显的笠状。

内、外足墙均较垂直,甚至内足墙又点离心倾向,多数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落于台面。

一般挖足不过肩。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详细解释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详细解释

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详细解释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详细解释序号一:简介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极致之作,官窑瓷器自唐代开创以来一直备受瞩目。

而在官窑瓷器中,底款的出现为研究和鉴定这些珍贵文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底款可以说是每件官窑瓷器背后的名片,它记录了制作工艺、釉料配方、窑炉信息以及制作时间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深入解释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含义,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于研究和珍藏官窑瓷器的重要性。

序号二:官窑底款的分类和特点在唐宋时期,官窑瓷器的底款主要分为两大类:真款和仿款。

真款指的是由官窑官员或下属陶工所绘制的官方底款,它确认了瓷器的真实性和产地。

而仿款则是由其他窑场或仿制者为了追求官窑风格而刻画的底款。

无论是真款还是仿款,官窑底款都具有以下特点:1. 简洁明了:官窑瓷器的底款通常以楷书形式刻画,书写工整,结构简洁明了。

2. 细致考究:官窑底款的细节处理精细,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雕刻,形成独特的风格。

3. 独特标识:官窑底款通常包括制作窑炉的名称、官员尊称、年号或制作时间等信息,这些标识使得每个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序号三:官窑底款的研究意义官窑内造瓷器底款的解读有助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技术、生产和流通方式。

以下是它的重要性:1. 时代考证:通过底款上的年号或制作时间,可以确定官窑瓷器的制作时期,进一步了解到某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生产状态和特点。

2. 窑炉辨识:底款中的制作窑炉名称是识别官窑瓷器制作地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窑炉的辨识,可以进一步追溯官窑瓷器的产地和流通范围。

3. 官员考据:底款上的官员尊称可以为研究官窑瓷器的制作管理提供线索,推测制器的官员身份、地位和制作目的。

4. 制作工艺:官窑底款还记录了制作工艺、釉料配方等相关信息,对于了解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和釉料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5. 鉴定真伪:对于研究和珍藏官窑瓷器而言,底款是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比分析底款的特点和官窑瓷器的整体风格,可以初步判断作品的真假。

明朝时期官窑、民窑瓷器款识综述

明朝时期官窑、民窑瓷器款识综述

明朝时期官窑、民窑瓷器款识综述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

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

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

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

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

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

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

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

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宣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

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

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

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

未见有印款。

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

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

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

景泰朝一件未见。

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

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

宋代官窑瓷器上的刻款及含义

宋代官窑瓷器上的刻款及含义

宋代官窑瓷器上的刻款及含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所藏官窑“内苑”款标本,南宋皇城遗址出土“内苑”、“苑”、“后苑”字款是南宋宫廷用瓷,“内苑”本意为古代养禽鸟猛兽植林木的地方,是建有宫殿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园林,当时指的皇帝宫廷后花园。

“山据江湖之胜,立而环眺则凌虚鹜远,瓖异绝胜之观举在眉睫”南宋孝宗及以后,宫殿不断改建、扩建,围绕着馒头山,利用自然山水和地形位置,建造宫殿园林。

方圆三四里的皇宫后延,比照西湖山水精心设计布局。

当中凿有十多亩大的水池,时称龙池或者小西湖。

池中有水月、境界、澄碧三亭及芙蓉阁。

池四周遍布亭阁廊轩,倒影水中。

湖边有长廊180间,与其他宫殿相连。

“德寿后苑甲”、“德寿苑”字款是南宋德寿宫用瓷。

德寿宫原先是奸相秦桧的旧第,因有望气之人称“有王气”,待秦桧亡故后就收归官有,改筑新宫。

1162年,高宗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

之后,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或“北宫”,其四至范围:东接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临中河、北靠水亭址。

德寿宫坐北朝南,当时占地17万平方米,其布局与皇城相近,宫中建有德寿殿、后殿、灵芝殿、射厅、寝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还有大量园林景观,中有金鱼家池、小西湖、湖上有万寿桥,桥中间有四面亭,湖畔垒石为万寿山,以像飞来峰,峰上一座聚远楼、小西湖周边还有香远堂、清深堂、松菊三径、梅坡、月榭、芙蓉冈,浣溪等景观。

精美程度比南宋皇城有过之无不及。

1189年,孝宗仿效高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

此宫后又侍奉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寿慈宫。

1268年,度宗将其地一半改建道宫,名宗阳宫,一半废为民居。

至清初,此地渐为官署、民居所占,故址所存不及十之二三。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奉华”款汝窑洗和“奉华”款汝窑纸槌瓶“奉华”款的含义,从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提诗及诗注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应与南宋高宗时期的刘贵妃关系密切。

奉华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她用的。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

分辨官窑真伪从这九个特征入手肯定错不了(鉴定要诀)
1.色彩:官窑的色彩柔和而丰富,常见的色彩包括青花、白釉、釉下
彩等。

真品的色彩应该鲜艳而不刺眼,确保不出现任何渗透、剥落或褪色
现象。

2.瓷胎:官窑的瓷胎质地细腻,透光性佳。

用放大镜观察瓷胎表面,
真品应该没有明显的疏松、凹凸或露色现象。

3.釉面:真正的官窑釉面应该具有细腻的质地和丰富的光泽。

观察釉
面的质感,真品应该具备玉质的光洁感,而不是粗糙或暗淡。

4.断面:真品的断面应该均匀且光滑,无气孔和厚薄不均的情况。


放大镜观察断面,真品的断面应该均匀致密,色泽一致。

5.文字和纹饰:官窑通常会有刻有文字或绘有纹饰的装饰。

要仔细观
察文字和纹饰的线条是否流畅、层次分明,并与真品相符。

6.晕边效应:官窑釉面的晕边效应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真品的晕边
效应应该均匀、细致,不存在模糊、不连续或过于明显的情况。

7.手感:官窑的器物通常手感温润细腻,触摸釉面应该没有明显的凹
凸或粗糙感。

8.胎骨:官窑的胎骨通常呈象牙白色,观察胎骨的颜色和质地是否与
真品相符。

9.窑底:每个官窑作品都有独特的窑底特征,观察窑底的胎质和釉质
是否与真品相符。

要正确鉴定官窑的真伪,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判断。

对于没有专
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来说,最好寻求专家或有经验的鉴定师的协助。

同时,
购买官窑作品时,应选择有信誉、有保障的渠道,以降低购买赝品的风险。

还在听信所谓的“雍正官窑”?学会这些款识鉴别,少交很多学费

还在听信所谓的“雍正官窑”?学会这些款识鉴别,少交很多学费

还在听信所谓的“雍正官窑”?学会这些款识鉴别,少交很多学费1、雍正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

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

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

2.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

青花色调大多纯正。

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

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

“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

3.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或茶叶末釉瓷器上。

“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堆料款的蓝料色彩较康熙时为淡,字体也小。

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

雍正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

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

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

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

通过以上几种底款辨识方法,各位藏家是否对雍正官窑的特征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了呢?如果对此类瓷器感兴趣或者希望看实例,也可以在往期的每日精品赏析中翻看对应的藏品介绍,以加深了解。

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九)

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九)

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九)解读内容:①大宋官窑②大宋哥窑③大宋汝窑④官⑤汴京官窑前言:上节主旨解读的是皇家铭文款识,本节主旨详解宋代朝廷官方铭文款识;其实官款与皇家款绝大部分都是同出一处或几处窑口的器物,只是各自用途略有区别而已;如果说皇室铭文款识,彰显的是皇权、皇威以及皇朝内部的政治秩序,那么,大宋官窑/哥窑/汝窑铭文款识,则体现或诏告了大宋朝廷一统江山的决心和政治主张。

本节与《…解读之二》有重复的,以本节解读内容为主。

谢谢!一,大宋官窑、大宋哥窑、大宋汝窑官、哥、汝三大官款,自太宗皇朝出现以来,一直担当着宋朝300多年'礼制'国家的载体;严格来讲《大宋/官窑/哥窑/汝窑》,亦受民庶勿用的皇权限制,只是这种限制比皇室铭文器要宽松一点,有些衙门借'公用'法理,可以占为衙门所有,无论官、民绝对不允私自拥有,更不能随意买卖或民间流通。

官、哥、汝三大官窑铭文款识器物一般有如下几种用途:①.征伐祭祀器。

这是以'大宋朝'名誉,对边关国家开战前,祈愿上天护佑大宋旗开得胜的祭祀礼器,祭祀完成后军队才能出征,器物由内府内待收聚后择地窖藏,这就是许多民间收藏品没有丝毫使用痕迹,崭新如昨的原因;②.皇朝内部皇族成员的有偿器物。

所谓有偿,是皇族成员可以拥有,但必须付钱购之;有些《大宋/官窑/哥窑/汝窑》铭文款识器物,出现有皇帝的题词铭文,这大多是其皇族成员向皇帝祈讨的,其目的除增添器物的品玩趣味外,更多的是增加器物的珍稀品味;③.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礼器;④.对辽朝、西夏、金朝等周边国家贡奉的'岁币',虽然史载文献没有详述以'岁币'置换'器物'的史实,但向这三个边关国家输纳岁币的文献记载却历历在卷;⑤大宋朝每年向天、地'行礼'的国家祭祀礼器,其中亦不乏皇室'御制'铭文礼器;⑥其它突发重大事件的祭祀礼器等。

清代瓷器的款识

清代瓷器的款识

清代瓷器的款识
清代瓷器的款识
清代,瓷器的款非常多,估计有上百种,下面简单说说:
一,官窑款:凡是“大清XX年制”,都是官窑款。

二,官窑款又分本朝款,如图片:
另外一种是寄托款。

所谓“寄托款”,就是本朝瓷器落爷爷、老爸年代的款,比如:光绪年瓷器落:“大清乾隆年制”,它和官窑本朝款没有区别,我们怎么样区别它,那就要看瓷器的其他方面了,如器形、釉色,工艺等等。

三,康熙年的官窑还有一种款,叫做“双圈款”,这种款与康熙皇帝有关,我们知道就可以了,如图:
四,民窑年代款,这种款在景德镇所有的窑都用,如图片:
五,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

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等等。

如图:
说明:本藏品不代表真假。

六,吉言款:如“长春同庆”和“永庆长春”器物有“万寿无疆”茶具、粉彩山水盘、粉彩盖盒等陈设瓷。

题上“长春”字样的,显然与慈禧曾住在长春宫有关。

这类器物应为同治后期至光绪早期的产品。

七,,动物、花卉款:
八,窑工随意款:这种款在清代晚期特别多,如图:
九:宫廷用瓷款:。

玩瓷器:你能看懂各朝款识吗

玩瓷器:你能看懂各朝款识吗

玩瓷器:你能看懂各朝款识吗在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上,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众所周知,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在明代之前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款识的,到了明朝永乐之后,官窑瓷器上面就开始写上本朝的年号款,干支款以及图记款等等。

最多的是用青花书写,有暗刻、凸印。

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永乐、宣德、成化等不同时期的明代瓷器款识特征。

明永乐以前明永乐之前,瓷器上也有落款的情况,但不多见,不成体系。

此前瓷器上见有款识的,举例如下:宋代建窑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作为贡品的铭文。

宋代汝窑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数件器底刻“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

其中“奉华”是宫殿名,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的寝宫。

五代至宋早期定窑有部分带“官”、“新官”刻款的器物,被认为是进奉宫廷的专用瓷。

元代青花元代瓷器除白釉瓷有模印“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外,极少见其它落款,但“元青花云龙纹'至正十一年’铭双耳瓶”由于其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诸位不可不知。

明永乐以后瓷器器物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的做法,始于明代永乐,后成定制。

其中既有官窑器,也有民窑器。

永乐永乐朝署款的现象并不普遍。

目前所见实物,无论印款、刻款还是青花书写款,基本都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单色釉瓷器用印款和刻款,青花器中,仅压手杯署款。

宣德宣德时期开始盛行署款,且落款无固定位置,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为多;单色釉瓷器上和永乐一样,多用印款或刻款,也有书青花款;还有写“大德吉祥场”和“坛”字的器物,也是官款。

清代各时期瓷器的款识特点

清代各时期瓷器的款识特点

清代各时期瓷器的款识特点清代瓷器款识多而普遍,无论官窑、民窑器,除康熙初期外,大多留有各式款识。

顺治时期的官窑瓷器,年号款不多见,主要有楷书六字双行“大清顺治年制”、楷书四字双行“顺治年制”,均为青花书写,青花色泽比较深浓沉稳。

另有少量“大清年造”、“大清年制”的,均是明末遗风。

顺治民窑以各种吉祥款、斋堂款、人名款为多。

吉祥款如“雅”等,斋堂款如“望仙楼”、“百花斋”等,人名款如“许世文亢公制”等。

康熙早期款识字体以楷书为主。

帝王年号款少见,多为干支纪年款、斋堂款、图记款、花押款。

款识排列多种多样,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四字十字形钱文排列等。

中期仍以楷体字为主,且大量出现帝王年号款。

排列形式也趋向统一,以六字双行为主。

晚期则以楷书为主,另有少量篆书,排列形式也以六字双行为主。

康熙民窑器极少写年号款、纪年款的,大多数为赞颂款、吉祥款,尤其多斋堂款、图记款。

雍正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和四字四行为主,有少量六字三行和六字一行的。

此时篆书款也逐渐的多起来,有四字双行,六字双行,六字三行多种形式。

雍正民窑器仍以斋堂款居多。

乾隆时期的款识由康、雍时期的楷书为主变为以篆书为主。

排列由六字二行为主变为以六字三行为主。

书写材料除青花外,多种材料并用。

乾隆民窑除大量吉祥款、赞颂款外,也有不少写年号款的,但一般字体草率,有的甚至只是半边字,不可辨认。

嘉庆款识也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

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的。

民窑款识多为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之类,书写工整。

也有写年号款的,字体草率。

嘉庆时期还兴起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

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俗名印章款或图章款。

道光款以篆书为主,大多为六字三行式排列,也有极少一字横列的。

道光民窑器中,部分王公大臣烧制的斋堂款器,质量颇高,款字书写也见功力。

咸丰款识楷篆并用。

款式则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等。

嘉庆朝始兴的篆书图章式款,此时大为盛行。

同治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青花书写色调浓艳,略有晕散。

官窑瓷器款识

官窑瓷器款识

官窑瓷器款识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

辨别清代官窑瓷器真伪,必须把握好本文中这些款识知识。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清顺治霁蓝釉盘清顺治酱色釉暗花龙纹盘底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也有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清康熙青花饮中八仙杯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钧、炉钧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清雍正粉彩过枝芙蓉盘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清乾隆仿明嘉靖黄地红彩云龙纹盖罐—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茄皮紫釉爵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官窑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官窑的鉴定⽅法有哪些 官窑⼴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

官窑是中国古时五⼤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

你知道怎么鉴定官窑嘛?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官窑的鉴定,希望能帮到你。

官窑鉴别⽅法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

⼤多⽤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品。

⼀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左右)适中型等。

釉⾊纷繁。

釉质莹润如⽟。

釉⾯开⽚,⼤⽚纹者多。

⾥外披釉并有纹。

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

在烧制⽅法上为垫烧(使⽤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釉将底⾜全部包住不露胎)⽀钉烧。

⽀钉烧制底部留有⽀钉痕,⽀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和胎⾻:宋官窑瓷胎⾊从传世和窑址出⼟两种情况看,为⿊、⿊紫、灰⿊、⾹灰、浅赭、灰(含深灰)、灰⽩(有的趋⽩)、⼟黄(含褐黄红)。

⿊胎数量有限,⽽相当⼀部分为⾹灰、灰、灰⽩等⾊。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于1毫⽶,厚者⼤于1毫⽶,但都⽐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质分三类。

第⼀类为失透润泽型。

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分温润⽟泽。

第⼆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类基础上⼀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层极薄莹亮的釉⽔,在⽟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话说,就是釉好。

第三类为莹润型。

这类釉层清明⽟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

在第⼀、⼆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些,有的光泽稍弱⼀些。

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还带有类似芝⿇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或带黄闪蓝的⼟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

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成,其难度极⼤,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法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窑可能无款
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蔡国声介绍,所谓“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是惯例,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终止。
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官窑瓷器的款有三种情况:第一类是大家都知道的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占官窑器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无款官窑器,南京博物院藏有清雍正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其中一件就是无款,为刻意仿明之作,在清宫档案中也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具款的记载;第三类是帝王的堂名款器,如“慎德堂制”、“大雅斋制”等。
官窑瓷历来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然而“款识”并不是评价瓷器是否为官窑的唯一标准。近几年数件无款官窑瓷均以高价成交,使人们对官窑有了全新的认识
官窑瓷历来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人们在欣赏一件官窑器时,很自然会看一下底部的款识,这被认为是官窑的“身份证”。然而今春北京翰海拍卖,一件无款官窑———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经过激烈争夺,被京 城收藏家马未都以2408万元的高价收入囊中,这无疑使人们对官窑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四件瓷器虽然无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流传有序。北京翰海付拍的这件无款粉彩瓶原本陈供在圆明园,原是一对。圆明园浩劫之际流出,一件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本件同时散出,辗转流入美国芝加哥,本为著名收藏家BillLittle旧藏。
鉴别不单看款
“要评判官窑器不能光看官窑的款识,还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如可通过瓷质、造型、画风、釉色等多方面来进行评判。”蔡国声提醒收藏爱好者,千万不能见“款”就买。
还有一种情况是仿前代瓷器,如宋瓷、明瓷,倘若原件无款,仿制出来的瓷器自然也就不会带款。而模仿宋明经典瓷器,正是清代官窑的一大特色。再者,从存世官窑瓷器来看,清代祭器和供器往往是不署款的,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件粉彩霁蓝描金大瓶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另外两件一样,正是作为宗教祭祀之用。
市场表现不俗
因此,有款识的器形不一定就是官窑,无款识的器形也不见得就不是官窑,“款识”并不是评价瓷器是否为官窑的唯一标准。
不落款有缘由
以北京翰海今年春季付拍的这件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为例,目前能与该器相比拟的同类大瓶有两件: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和藏于台北故宫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八方瓶。这三件大瓶均无底款。
蔡国声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皇帝尤其是乾隆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一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因而这个时期有些无款器物是奉旨不加款识的。同时,这也与皇帝比较迷信有关。据传康熙帝怕太监将官窑瓷器打碎,寓意不吉利,唯恐自己的江山不保,因此要求烧制的瓷器不落本朝款或不落款。
官窑除了制作精细,各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画风、釉色和器形。比如明嘉靖信奉道教,那时候的器形主要以葫芦造型的瓶为主,并出现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纹饰,如八卦、云鹤、仙鹤、松树等纹饰,像这种纹饰的官窑,其他朝代较少见,是明嘉靖朝官窑所特有。
款式方面也很重要。明清官窑瓷器写款,从明永乐才开始有款。虽然洪武二年开始设了官窑,但是洪武的官窑瓷器,没有一件带款的,所以如果见到写“大明洪武年制”,或者“大明洪武年造”这种款的瓷器,那肯定是仿品无疑。又如永乐瓷器的款,永乐时期虽然开始写款,但并不是很多,因此市场上能真正见到的很少。
一般而言,有款的官窑瓷市场表现更好,然而,在藏家追逐的明清官窑瓷器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无款但时代特征明显的佳品,甚至极品。它们与同一时期的有款瓷器相比,存世量更少,反而弥足珍贵。在近年的拍卖会上,这类无款瓷器的成交价格已有不俗的表现,值得藏家关注。
如在今年付拍的明清官窑瓷器中,身价超过千万元的无款官窑瓷器共有4件,除去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还有以1376万港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折枝番莲“八宝”纹出戟觚、以1096万港元成交的清雍正至乾隆斗彩加粉彩垂肩如意瑞果纹梅瓶以及1430万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