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兼主唐宋派的韩愈古文与_史记_之比较批评

合集下载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评价与比较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

这八位文化巨匠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表现,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这八大家进行文化评价和比较。

一、韩愈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元圣之一”。

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思想两个方面。

在文学上,韩愈的诗词、赋、文、论等都被誉为精品,而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学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韩愈提倡“述而不作”,崇尚古文、古诗的风格,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文章要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二、柳宗元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在文学上,柳宗元的诗词、散文、文论等都属于优秀的代表作品,其中以《赤壁怀古》、《钓台夜话》等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反对贵族、惩治官僚腐败等主张深受人们的支持。

他的文学思想体现了清真、清幽、清朴等特征,对后来的文艺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多以悲愁、怀旧之情为主题。

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等都被誉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

四、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均极富优秀作品的特征。

其诗歌以快乐、伤感、哀悼为主题,风格纯正,语言生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以形象入微、叙事生动而著名,代表作有《钱塘湖春行》、《论青州司马贞》等。

五、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充满情趣和养气之味,代表作品有《赤壁一到吴人洲》、《画菊》等。

他的散文思想清新自然、文笔生动、文字优美,代表作有《东篱乐府》、《答岁暮》等。

六、苏洵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散文方面表现出色。

韩愈所认为的文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文学作品成文学的文学作

韩愈所认为的文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文学作品成文学的文学作

韩愈所认为的文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文学作品成文学的文学作我国的唐诗宋词都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虽然说唐宋文学的高峰,元明清看似无法企及,韩愈所认为的文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文学作品成文学的文学作品,但其实从唐朝到清朝,我国的文学领域算得上各有特色。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

两《唐书》的《韩愈传》都记载了他自幼苦学的情形。

他在《进学解》中也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非常注重对经典的研读,把学习、研究经典作为求道、治学的基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进学解》列出了他认可的经典序列:“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他知识架构的基础。

在把握儒学思想的精髓与源流,深刻体会古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具有独立的批判能力之后,韩愈进一步泛览百家,“凡自唐虞已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河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

这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学养更加深厚,为他的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

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

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

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卫道巨擘韩愈

卫道巨擘韩愈

卫道巨擘韩愈卫道巨擘韩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赞扬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尽管韩愈生前生后,褒贬莫一,但总的说来,一直享有很高的声名。

在明朝以后,甚至被当作神在吏部和学府中供奉。

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儒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一、坎坷仕途刚直秉性韩愈率退之,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生于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西)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因他的先世曾居昌黎(今辽宁义县),故韩愈也自称昌黎人。

七世祖韩茂曾于后魏立过大功,被封为安定王。

父韩仲卿,做过武昌(今湖北鄂城)令,官至秘书郎。

在任武昌令时,因为政清廉,爱民如子,离任后当地百姓为他树碑颂德,当朝大诗人李白写了《去思碑》赞扬他的政绩。

韩愈的叔父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以文章名于当世。

韩愈的伯兄韩会官至起居舍人,后来贬韶州刺史,善清言,有文章。

韩愈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累世官宦的书香之家,自幼受到家学熏陶,对源于中土的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韩愈的母亲早逝。

3岁时,他又失去了父亲。

小小年纪痛失双亲,他的伯兄韩会承担了抚养他的责任。

韩会对韩愈后来的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宋人王钅至甚至认为韩愈“本六经、尊皇极、斥异端、节百家之美而自为时法,”是由“兄弟师授”[注]。

7岁时,韩愈随伯兄来到长安。

这时,韩愈已能立志于学,一日能记诵数千言,言出成文。

所学包括经、史、百家之言,而以儒家文化的经典六经为主。

《旧唐书·韩愈传》说他“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他在后来《答李翊书》中也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注],表明他自幼服膺孔孟,崇信儒经。

这种读书生活对于他后来高举儒家正统的大旗,力排佛老“异端”,具有重要影响。

《论韩愈》——陈寅恪

《论韩愈》——陈寅恪

《论韩愈》——陈寅恪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

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

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至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也。

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得来也。

新唐书一七六韩愈传略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昌黎集一复志赋略云: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

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

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

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

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同书二三祭十二郎文略云: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李汉昌黎先生集序略云:先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

寅恪案,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宋儒仅执退之后来与大颠之关系,以为破获臧据,欲夺取其道统者,似于退之一生经历与其学说之原委犹未达一间也。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论韩愈传记文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论韩愈传记文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论韩愈传记文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作者:李颖欣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韩愈的古文在唐代乃至中国整个散文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传记文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的传记文继承了太史公的史传体笔法,其谋篇布局、人物描写、抒情言志无不受《史记》的影响。

【关键词】韩愈;传记文;《史记》;继承;发展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古文大家。

作为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继承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将其的散体文精髓吸纳于自己的古文创作中。

韩愈对《史记》十分推崇,并努力向《史记》学习,他的传记文在继承《史记》的笔法上尤为突出。

韩愈的传记文主要有墓志和人物传记两类。

他把碑志发展为传记文学,是在对司马迁传记文学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叙事笔法《史记》的人物传记,在篇章结构上大多都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叙述模式。

一般来讲,开篇都是从传主的姓字籍贯谈起,然后是叙述传主生平事迹,最后交待主人公的死以及死后的家族兴衰。

每篇作品后面还有一段评论“太史公曰”,或评论人物、或谈论异闻、或补充材料,行文相对比较自由。

而韩愈传记文的篇章结构基本上是沿袭《史记》的。

韩愈的《毛颖传》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文,其开头记叙族出、传主说话的声音口角和结尾的评论完全是模仿《史记》。

文章开头写道:“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对比《李将军列传》的开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接着便开始叙事状人,写“毛颖”的一生行事。

文章的主角“毛颖”是一支毛笔,作者采用的是拟人的表现;作品把时代设在秦朝,写他起初受到秦始皇的信任,但后来年老发秃,即被疏斥。

最后亦有“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及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下面小编整理了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

《现代科学与大学》期末考试答案

《现代科学与大学》期末考试答案
我的答案:C
25 纳粹主义是哪种的激进主义?() 1.0 分 A、左翼 B、右翼 C、中庸
D、每种都是
我的答案:B
26 下面哪一位科学没有用实验去证明核裂变再度发生中子的可能?() 1.0 分 A、奥托·哈恩 B、利奥·西拉德 C、恩里科·费米 D、约里奥·居里
我的答案:A
27 1933 年 4 月 7 日,《重设公职人员法》公布后,解聘了多少名大学教师?() 1.0 分 A、1000.0 B、2010.0 C、1520.0 D、1145.0
1.0 分
× 我的答案:
3
美国很多高校都在有目的的破坏接收流亡科学家的活劢。()
1.0 分
√ 我的答案:
4
人文科学家丌属亍纯粹靠母语为生的难民作家的集团。()
1.0 分
√ 我的答案:
5
凡是具有共产主义左派的人一定是拒绝适应美国文化的人。()
1.0 分
√ 我的答案:
6
马克斯·普朗克是丌能够不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
我的答案:A
31 通过计算,原子弹如果使用 235 铀的话,需要的临界质量是()。1.0 分 A、15 斤 B、15 公斤 C、5 斤
D、5 公斤
我的答案:B
32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卡尔.布勒是哪个国家的?() A、奥地利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我的答案:A
33 在维也纳大学建立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是()。1.0 分 A、卡尔·布勒 B、保罗·拉萨斯菲尔德 C、雅可布·马夏克 D、罗特费尔斯
我的答案:D
28 下面哪一个大师丌是从哥廷根大学的学子?() 1.0 分 A、爱因斯坦 B、哈勒尔 C、高斯
D、黎曼
我的答案:A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导读: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

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分析韩愈名作原道一文存在的偏颇

分析韩愈名作原道一文存在的偏颇

( B( M& z/ T- p. X) A" v1 T6 H- C/ ~+ f$ y3 d5 Z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书不动脑子,就容易良莠不分,什么肮脏思想都有一席之地。

孟子主张先养浩然之气于胸,有正气方能有正念,有正念,才能有正觉。

下面从伏羲道学角度分析唐宋八大家之首,儒家代表人物韩愈先生名作《原道》一文存在的偏颇,供有心之人细细品味,在学术上少走弯路。

D/ t( G. `.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道?道有二元性,一个是认识论范畴,即中华文脉;一个是自然之道,即世界本源。

- k: e% |8 J) ]2 r3 z% n9 C在认识论范畴,中华历代各种学派对于道的研究认识存在差异。

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君臣之道、君子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民主之道、圣人之道。

道家认为道创造世界,因而万物皆有道。

对于人来说,道可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又联系密切,同归于道。

( r) f0 S. T8 ?) [4 j& n9 a- X; D- sZ' k# G《原道》是韩愈站在儒家角度批判道家,认为道家瞧不起封建仁义礼教、君臣等级制度、君子小人之辨是井底之蛙在坐井观天。

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比较推崇大禹这位开创了中华四千余年“家天下”专制统治史的圣人,认为禹的德行应居于先王之首。

而儒家倡导的诸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而优则仕、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乱世则隐,顺世则现、将科学技术视为奇计淫巧”,均被证明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危害甚大的腐朽思想。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贡献巨大的“四大科学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均与儒家无关。

就像现在尊孔兴儒热潮之下,举国上下做官热情不减,实乃沉渣泛起,和世界文明潮流格格不入。

- s( x/ q, v1 j' G* B2 o. ^4 G道家是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始画先天八卦图,创立先天易,也就是上古《易经》,继承了自然之道,即道创造世界的宇宙观;对上古禅让制民主制度被“家天下”专制制度暴力取代持否定观点,例如先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并且对于封建礼制主张攘臂而扔之。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其实早在初唐,陈子昂就已提出改革六朝文风,但未能形成普遍风气。

中唐骈文盛行,讲究辞采华美,极重声律、对仗、用典,对形式过分追求,内容空洞无物。

韩愈、柳宗元在前人基础上,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展开古文创作。

韩愈提出用古文代替骈体文,这是与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散文,是不押韵的散文。

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代散文传统,因此人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现代人的概念。

唐代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它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因为参加的人很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称它为文学史上的一次运动。

发起这场运动主要是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河北藩镇割据,不服中央管束;朝廷里宦官专权,地方上贪吏横行;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加上外族频频入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这时一大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就起来指摘朝廷的得失,寻求改革现实的处方。

虽然他们的政治派系不同,但都主张恢复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强化封建秩序,维护中央集权,减轻剥削,缓和社会矛盾。

另外传统的古文形式已不能为新的内容服务,所以他们对“载道”的古文,也主张在文辞上“能自树立,不因循”。

也就是说,“学古道则欲通其辞”,不弄通古文辞当然没法学古道,但通文辞不是模仿因袭,而是“师其意不师其辞”,要学古人措辞的意思,并不是照抄他们的文句。

而要做到树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又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修养好,气势足,则文句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自然都会合适。

由于重视古文的创新和作者的修养,韩柳才能在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前代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经验,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新的散文语言,创造出以奇句单行为主,有条理、有规律,适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代,而唐宋八大家则是该时期文坛上的巅峰存在。

其中,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家的文学较量备受瞩目。

本文将分析韩愈与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辩证关系,并探讨他们各自的文学贡献。

一、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点对立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倡导“文章合于时务,文彩相贵”的创作理念,强调以文学回应社会变革。

相比之下,柳宗元则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以道德为中心,写作内容应该体现人生哲理。

两位文学家在文学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二、韩愈的文学贡献韩愈以文学治世为己任,主张以文化教化人民,实现社会进步。

他的文学作品以议论文和骈文为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他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批判时弊,直面社会问题,博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韩愈还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改革家,主张复兴古文,提倡“文彩复古”。

他的《原道》、《早梅》等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古文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韩愈还有众多的诗作闻名于世,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清新脱俗的诗意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三、柳宗元的文学贡献柳宗元以他才情横溢的诗文书法声名远扬于当时文坛,他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反映出他富有哲理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关切的思考。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然朴实的表达方式,他的诗作如《江雪》、《登忠州城楼寄宇文判官》等,具有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

柳宗元还是唐代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赋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豪情壮丽,同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慨与思考,为古代散文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虽然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观点相互对立,但他们之间的论争并非敌对关系,而是一种激烈的辩论。

韩愈与柳宗元的文学较量推动了文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韩愈与唐诗的批评

韩愈与唐诗的批评

韩愈与唐诗的批评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不可忽视。

唐代诗歌鼎盛,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重要借鉴,而与唐诗相关的批评作品中,韩愈的《切韵》、《美芹十论》等闻名于世。

韩愈是唐代末期到五代时期的重要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批评作品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就韩愈与唐诗的批评展开探讨。

一、《切韵》《切韵》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它有“韩氏百科全书”之称。

作品系统地总结了汉字的音韵规律,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以说,《切韵》创立了中国韵书学科,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

同时,《切韵》对唐诗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这部书中不仅收录了许多唐代作品,还对唐代的诗歌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对唐代律诗中的韵律板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于后来五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美芹十论》《美芹十论》是韩愈批评唐代骈文的代表作,全书分十篇,对唐代的骈文作品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评判,指出了其造成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美芹十论》中,韩愈强调要“尽意而为”,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空洞化。

他认为,诗歌应该“贴近生活”,反对唯美主义的媚俗。

同时,他还强调了词、曲、赋等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性,反对了过分推崇骈文,给当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在韩愈的批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唐诗的态度转变。

在早期,《切韵》中对于唐代诗歌的考证,看似只是简单的记录和整理,但通过与之后的批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此时韩愈对唐诗的评价还较为肯定。

到了《美芹十论》时期,他对于唐代骈文的强烈批评不仅说明了其对于唐代文学存在的否定,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文学自身创新和变革的追求。

总之,韩愈与唐诗的批评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它也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以来文学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创作中所需要遵循和发扬的文学血脉。

文言文的名家与流派评析

文言文的名家与流派评析

文言文的名家与流派评析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而在文言文的发展史上,不同的名家和流派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评析的方式,介绍文言文的名家与流派,以期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一部分:名家评析一、韩愈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名家,他被誉为“唐文化的守护者”。

他的作品以正气和豪迈的风格为主,以“尊经典、奉圣人”为宗旨。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对后世文言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欧阳修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名家,他以其机智和睿智的才能在文学界享有盛名。

他的作品多以议论文和杂文为主,以议论社会风俗和批判祸乱时局为特色。

代表作有《醒世恒言》、《论清白》等。

欧阳修的才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使他在文言文史上独树一帜。

三、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名家,他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多样化,包括诗歌、散文和小品文等。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东坡志林》等。

苏轼的作品风格独特、多姿多彩,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流派评析一、骈文派骈文派是我国文言文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文言文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骈文派以其雄辩而著称,尤其擅长运用骈文辞章,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才华。

代表作有柳宗元的《滕王阁序》和苏洵的《赤壁赋》等。

骈文派的兴起为后世的文言文写作提供了重要范例。

二、诗话派诗话派是文言文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在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诗话派以议论诗歌为主要内容,旨在解析和评价诗歌创作。

代表作有刘基的《诗话总龟》和毛泽东的《诗经》注释等。

诗话派的形成对于提升文言文诗歌创作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韵书派韵书派是文言文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主要关注文言文的音韵和韵律。

韵书派的作品以声律优美、韵律和谐为特色。

代表作有殷鉴的《太音韵略》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巨擘的思想碰撞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巨擘的思想碰撞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巨擘的思想碰撞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愈和柳宗元被誉为两位杰出的文学巨擘。

韩愈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宋代文学家。

两位文学家虽然活动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产生了明显的碰撞。

本文将以他们在文学创作、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方面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探讨韩愈与柳宗元思想碰撞的奥秘。

一、文学创作风格的碰撞韩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实际价值。

他的作品往往以强烈的批判态度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权贵腐败的愤慨。

韩愈的诗歌以壮丽的气势和雄浑的情感著称,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他采用的是唐代早期继承骈文传统的作风,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和韵律的和谐。

柳宗元则注重对人性和宇宙的探究,他的作品常以哲学和哲学化的手法呈现。

柳宗元的诗歌以抒情和哲思为主,代表作有《江雪》、《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咏物诗”的写作方式,使作品更具启示性和思辨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风格在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韩愈注重现实问题的揭示和对社会的改革,而柳宗元更注重对人性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文学风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位文学巨擘各自的思想取向和人生观。

二、教育观念的碰撞无论是韩愈还是柳宗元,都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愈提倡“以文害教”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为目的,追求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推行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韩愈的教育观念深受宋代理学影响,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士人道德的有效途径。

柳宗元则持不同的教育观点。

他批评科举制度造成人才浪费,主张以自主学习和个人修养为重。

柳宗元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主思考能力。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观念的碰撞体现了两位文学巨擘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不同认识。

韩愈注重实用教育和选拔人才,而柳宗元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一、三杨与台阁体1、创作原则:写诗文要得“性情之正”2、风格:雍容典雅,和平温厚3、宗尚:文章宗欧曾,平易简切,舒迂婉转,诗歌追盛唐,典雅雍容。

4、内容:歌咏太平盛世,歌咏圣德。

5、弊端:贫弱冗赘,空洞无物,甚者流于“谀词”。

李东阳的诗文茶陵派(1)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2)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二、前七子的复古运动1、主将: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2、产生背景:(1)台阁空无一物,为人厌弃。

(2)当时文坛八股文风盛行,时文范本,读之无味,言之无物。

3、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三、唐宋派1、人员构成: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

2、口号:“文擅韩欧”,以唐宋古文为标帜,主张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

4、“明文第一”——归有光(1)“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动人者深。

(2)注重剪裁布局,讲究篇章结构,其文简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的神韵一、后七子复古运动1、主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2、文学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3、弊端:(1)文学结派斗争:“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李谢交恶(2)拟古恶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反复古文学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1)反对“贵古贱今”,斥骂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 袁宏道思想散文创作:抒发了个人真思想,真感情,不用奇句僻字,时时杂以方言白语,信腕直寄,体现了隽永飘逸,流利畅快的特点公安派之流弊:(1)多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题材愈来愈狭窄。

【经典论述】——论述韩愈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韩愈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韩愈的文学理论论述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是中唐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住诗文创作理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散文。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

他反对内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体文,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语体散文,内容要言之有物,着重实用,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二、提出“气盛言宜”说,并且提倡作文时语言上的创新。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三、提出的“不平则鸣”论。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即“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四、追求雄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

他在《调张籍》诗里说“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文风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文风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文风比较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愈与柳宗元都是享有盛誉的文学家。

他们生活在唐朝末期和宋朝初期,虽然时代不同,但却以各自独特的文风和创作风格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本文将深入探讨韩愈与柳宗元的文风,并进行比较,旨在加深对两位文学巨匠的理解。

1. 韩愈的文风韩愈以豪放爽直、严峻硬实的笔调而著称。

他追求“明见”,主张表现真实、坦率和正直的个性。

韩愈的作品常常力图揭示社会问题和批评不良现象,如其著名文章《师说》就明确批评了当时士人阶层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外,在诗歌方面,韩愈注重抒发感情和表达个人思想,以意气勃发、雄壮奔放的风格著称。

2. 柳宗元的文风相对于韩愈的豪放文风,柳宗元的文风更为细腻和隽永。

他注重言辞的修饰和意境的营造,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

柳宗元追求灵秀、雅致的表达方式,通过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句子打动读者。

他在散文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韩愈与柳宗元文风比较尽管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风各有独特之处,但两位文学家都对社会问题持有批评态度,并以自身思想和情感为创作基础。

韩愈喜欢直接表达观点,倡导真实与坦率;而柳宗元则更倾向于通过修辞手法来创建意境和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在诗歌创作上,韩愈追求豪放奔放、振奋人心的表达方式;而柳宗元则更注重细腻优雅、含蓄深沉的描写。

韩愈与柳宗元两位文学家在文风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其各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背景。

韩愈生活在乱世之中,他强烈批评不良现象,呼唤民众的责任感;而柳宗元则生活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他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结论通过比较韩愈与柳宗元的文风,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文学家在写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韩愈追求真实、坦率与豪放奔放,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批评;而柳宗元则更加注重修辞手法、意境营造和深层次思考。

虽然他们的创作方式不同,但都为中国古代文学增光添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又构成其古文理论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韩愈古文;《史记》;比较批评;明代;兼主唐宋派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11)01-0107-06
司马迁 《史记》 为韩愈古文的重要取鉴源头之 一。 《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等篇皆 表达了韩愈对司马迁的推崇。 柳宗元谓 “退之所敬 者,司马迁、扬雄。 ”[1](《柳宗元集》卷三十四《答韦珩 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旧唐书·韩 愈 传 》云 “经 、 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2](《旧唐书》卷 一 百 六 十 列 传第一百一十),皆道出其得力所在。但是,元人刘埙 却说韩愈以《史记》“自秘”(《隐居通议》卷十八《昌黎 文 法 》)[3]。 一 个 “秘 ”字 ,似 透 露 出 韩 愈 古 文 批 评 史 上,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历程耐人寻味,然尚未有人 进行梳理讨论。韩文与《史记》之比较是何时、何故而 形成自觉的? 比较的视角与方式因何产生了怎样的 变化? 这种比较有何价值呢? 为示区别,本文将具有 理论自觉之前的比较称为“论较”。
通而观之,令人奇怪的是,文法方面的论较多集 中在句法。 如吴子良《韩柳文法祖<史记>》谓韩愈 《获麟解》“角者吾知其为牛”一段祖《老子传》(《荆溪 林 下 偶 谈 》卷 一 )[16];王 若 虚 指 《薛 公 达 墓 志 》句 法 有 取 于 《陈 丞 相 世 家 》(《滹 南 遗 老 集 》卷 三 十 五 )[17];刘 埙《昌黎文法》认为《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 君墓志铭》中重复出现“汝何敢反”的句法仿自《平原 君 虞 卿 列 传 》 的 “ 胜 不 敢 复 相 士 ”; 又 认 为 《 毛 颖 传 》 “秦真少恩哉”,本自《荆轲传》“轲真倾危之士哉。 ”[3]
十 九 )[20](P3321)刘 祁 谓 王 从 之 不 喜 《史 记 》,因 其 “失 支堕节者多。 ”(《归潜志》卷八)[21]也是认为《史记》有 疏碎之病。 王若虚云:“丹阳洪氏注韩文有云:‘字字 有法,法左氏、司马迁也。 ’予谓左氏之文,固字字有 法矣;司马迁何足以当之? 文法之疏,莫迁若也。 ”[17] (P223)可见当时同时存在对韩愈古 文 结 构 精 密 的 认 可和对《史记》段落粗疏的批评,认识的差异,决定了 二者间的论较鲜有及于篇章。
韩愈古文与《史记》的关系,应置入唐宋文与秦 汉文的关系中来看。兼主唐宋派大抵认为唐宋以前, 文法并非粗疏, 而是相当严密, 只不过往往隐晦不 明; 唐宋文能接续秦汉文统, 且其文法是可以循迹 的。故而一方面他们更专注于揭明隐晦,一方面也在 二者间寻找联系,以证明古文文统的延续性,以及作 文由唐宋文学起的应然性。 韩文被视为唐宋古文之 祖,《史记》则是秦汉文中得《六经》之传的佼佼者,韩 文成为上窥《史记》以达《六经》之境的必经之途。 当 然 ,在 他 们 的 观 念 中 ,唐 宋 八 家 皆 学 《 史 记 》, 韩 文 未 必是学得最好的,有不够本色、未脱蹊径的地方,欧 阳修较之更得风致、 神髓— ——这涉及到评判师法高 下的标准,包含在其摹拟论与文法论当中。
由唐至元,将二者联系起来论说的例子不少,关 注点较为零散,如:白居易《韩愈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制》所说“班、马之风”(《白居易集》卷五十 五 )[8],《旧 唐书·韩愈传》所谓“迁、雄之 气 格 ”,主 要 从 “文 力 ”、 “文气”着眼;秦观《韩愈论》云韩文“摭班、马之实。 ” (《淮海集》卷二十二)[9]李涂《文章精 义 》认 为 二 者 皆 质实有文华, 谓司马迁变西汉文辞之质为文而不失 其 质 ,韩 愈 变 唐 文 字 之 文 为 质 而 不 失 其 文 。 [10]是 从 “文质”入手;此外有从“文史”角度对比的,如:李肇
为何论较以句法为多呢?南宋时期,注韩集者多 达数百家,且当时文法研究已渐成熟,不乏对韩文用 字和篇章的关注。如果说造语炼字方面,韩愈主要得 力于扬雄而非司马迁,故较少涉及韩文与《史记》字 法的讨论,尚可理解;那么鲜及章法,又是何故?韩文 善营结构,为时人共识,如吕祖谦谓《重答张籍书》 “节奏严紧,铺叙回互分明。 ”(《古文关键》卷一)[18]楼 昉云《燕喜亭记》当“看他规模布置、前后节级相承 处。 ”(《崇古文诀》卷十一)[19](P3)《史记》研究的热度 虽远不及韩愈 (见下节), 但 《崇古文诀》、《文章正 宗》、《妙绝古今》等宋编集收录其文,列入古文统系, 不可谓不重视。然时人多认为《史记》长于气势,却失 于疏快零碎。 朱熹所论很具代表性,如云:“司马迁、 贾生文字雄豪可爱,只是逞快,下字时有不稳处,段 落不分明。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20]又说陈师 道“做得许多碎句子,是学《史记》。 ”(同上卷一百三
出于对独尊秦汉的不满,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归有光、艾南英等人继起而兼主唐宋。 在推崇、师法 《史记》方面,与七子殊途同归,大都有评点《史记》之 作,且剖析文法更为精深,共同将《史记》研究推向高 峰。 徐中行为凌稚隆辑校的 《<史记>评林》 序 云 : “《史记》体裁既立,固因之而成书,不过稍变一二,诚 易为力者耳。 其时诸儒钻仰训诂,承为集解,至二十 四家,而《史记》解释者少。 历代之宗《汉书》,至宋尤 为盛,其宗《史记》者,乃始盛于今日之百家。 ”[28]由此 可见《史记》在明代所受重视显过于宋代。
总体来看,此期论较虽涉及到作家创作论、风格 论、文体论、文法论等范畴,却尚无理论之自觉,未有 广泛或有针对性的论题,亦未形成一定的比较标准。 这就不难理解,何以刘埙会说韩愈对《史记》的师法 属于“自秘”:“韩文世谓其本于经,或谓出于孟子。然 其碑铭妙处实本太史公也。第此老稍能自秘,示人以 高,故未尝尊称迁、固。 至其平生受用,则实得于此。 此亦文章士之私意小智也 。 ”[3] 其 实 韩 愈 多 次 称 赏 《史 记 》,并 非 有 意 “自 秘 ”; 只 不 过 在 刘 埙 之 前 , 二 者 的研究程度不成正比,时人又对《史记》文法不太肯 定,论较往往随意、零散、抽象且笼统,“妙处”体现得 还不够充分、明晰,才会有恍若未被揭示的感觉。
谈兼主唐宋派之前,不可不提罗玘、王鏊。 罗玘 矫俗自立,规橅韩愈,在接续文统方面的作用应予关 注。艾南英说,当时言文之士因读罗氏文集,始知韩、 柳“为可师者”,“由当代而溯韩、柳氏”(《重刻罗文肃 公集序》)[29](《明文海》卷二百五十五)。 而王鏊既倡 韩文,又注意秦汉文的价值。 [23](P7)认为韩愈议论以 抒发感愤、奇怪而变化多端的特点得《史记》之传。谓 其《何蕃传》犹司马迁之传伯夷、屈原,“时出议论,其 亦自发其感愤之意。 ”《曹成王碑》、《南海神庙碑》、 《徐偃王庙碑》等“为文主于奇”,论文“于汉独取司马 迁 、相 如 、扬 雄 ,而 贾 谊 、仲 舒 、刘 向 不 之 及 ”, 也 是 因 为“马迁之变怪、相如之闳放、扬雄之刻深,皆善出
此期二者间的具体论较,以文体和句法为主。文 体方面,如夹叙夹议的《圬者王承福传》,李涂谓其颇 有《史记·伯夷传》之风。 [10](P64)又如古奥僻涩的《南 阳 樊 绍 述 墓 志 铭 》,陈 师 道 云 :“ 欧 阳 公 谓 ‘ 退 之 为 樊 宗师志,便似樊文。’其始出于司马子长为《长卿传》, 如其文。 惟其过之,故兼之也。 ”[14]同是“以文为戏”, 《毛颖传》因拟《滑稽列传》而被刘埙认为格调比袁淑 沿 袭 六 朝 体 的 《庐 山 公 九 锡 》 要 高 (《 隐 居 通 议 》 卷 十 五 )[3](P154),且 其 赞 语 为 楼 昉 、 陈 长 方 、 刘 克 庄 等 人 赞为高古,认为“甚似太史公笔势。 ”(《步里客谈》卷 下 )[15](P3 )
收稿日期:2010-08-27 作者简介:陈 慧 (1984 — ), 女 ,广 东 梅 县 人 ,中 山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从 事 中 国 古 代 诗 文 批 评 研 究 。
· 108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第 28 卷
称 《毛 颖 传 》之 史 才 “不 下 史 迁 ”(《国 史 补 》卷 下 )[11], 谢 尧 仁 《<张 于 湖 先 生 集>序 》认 为 贾 谊 、司 马 迁 、李 白、韩愈、苏轼等人以天才胜。 [12]皆就“天才”称许;郝 经《送汉上赵先生序》称“史迁穷于行而达于史…… 韩愈穷于行而达于文。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三 十)[13]则延续“穷而后工”的议题。 这些论较虽言之简 略,未成体系,却大致勾勒出韩愈传承司马迁古文的 几个要点,成为后世比较的“母题”。
一、早期韩愈古文与《史记》的论较
韩愈、柳宗元曾互以文似司马迁相推许。韩愈称 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新唐书》卷一百六 十 八 列 传 第 九 十 三 《柳 宗 元 传 》)[4]此 评 也 被 视 为 夫
子自道,高似孙便以“雄深雅健”形容韩文(《纬略》卷 三 《 古 人 文 章 》)[5] (P13); 刘 熙 载 《 艺 概·文 概 》 亦 云 : “观此评, 非独可知柳州, 并可知昌黎所得于子长 处。 ”[6]而柳宗元因韩愈 《毛颖传》为 世 人 讥 为 俳 体 , 作《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为之申辩,将它比诸 《史记·滑稽列传》,认为 二 者 都 是 “取 乎 有 益 于 世 ”、 “发其郁积”的“善戏谑”之体,合乎张弛拘纵之理 (《柳 宗 元 集 》 卷 二 十 一 )[1](P569), 揭 示 出 韩 愈 “ 不 平 则鸣”说与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内在呼应。后人多 认同其评,焦循称之为“通儒之论”(《雕菰集》卷十八 《 书 韩 文 < 毛 颖 传 > 后 》)[7]。
明 前 后 七 子 主 张 “ 文 必 秦 汉 ”, 对 韩 愈 古 文 的 评 价则普遍不高,以其不能传古文之法。 何景明《与李 空同论诗书》认为诗文皆有不可易之法,虽然文靡于 隋,韩愈极力振之,然而“古文之法亡于韩。 ”(《何大 复集》卷三十二)[24]故主张向上取法。 “末五子”之一 屠隆认为“文至于昌黎氏大坏焉”,其文“仅能摧骈俪 为散文耳”,在去除骈俪文的妍华、醲腴与繁音之后, 平淡寡味而无声。 批评它“其气弱,其格卑,其情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