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管理案例《苦行僧的寓言》对管理的启示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心态、行为和意志。
首先,佛学在管理中提倡全面静心,引导管理者从内心调整天南
地北、安和谐、放宽心态去处理事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气氛。
这
样的管理方式,是能够从灵魂深处看清问题的最宝贵的技能之一,能
够帮助管理者们正确处理复杂的事务,从而取得更加优秀的管理成果。
其次,佛学在管理中还强调管理者以宽容的心去看待自然、员工
及客户,并使用温和的手段来引导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去迫
使别人来达到自己的想法,以达到促进公司发展的目的。
最后,佛学在管理中也提倡意志力,去把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
每一个环节,避免采取暴力的方式,而是以安抚的心减少攻击性和冲突,从而达到和谐的目的。
总之,佛教在管理中可以提供启发,引导管理者们以智性、宽容、温柔来处理事务,以达到良好的管理和发展效果。
佛教管理注重用智
慧和温和的心去理解所有参与到管理中的人,以及处理环境中出现的
复杂问题,通过理解与宽容去处理事物,同时保持意志力,来达到最
佳的发展状况。
三个和尚引发的管理学思考
其他方面分析方法差不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三、 将三个和尚组成一个团队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
以一种创新的视角,从 三个和尚的寓言故事出发, 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发展背后 所蕴藏的各种管理问题, 依据管理创新的四个重要领域(战略创新、 组织创新、 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进行相关理论阐述, 提出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寓管理于故事,深入浅出, 最后得出四大创新领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 的重要性。
终于喝光了最后一滴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 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 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将 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焚毁了,三个和尚发现的早,逃 出来了,但老主持就没那么幸运,被大火烧死了。
这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管理学方面 的知识呢? 一 、把老主持当作寺庙的管理者 浅谈其管理的漏洞 1 分工不合理; 当几个和尚出现相互推诿的时候,作为他们的管理者,老主持并没有进行干预。
( 3) 理论拓展: 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 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 得喝, 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 各行其是, 没有想 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 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 个怎么样的寺庙、 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 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 企业, 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 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 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引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宗教领域,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以一个宗教领域为例,通过分析“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探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原则。
案例背景:在一个寺庙里,有三个和尚:慧悟和尚、懒惰和尚和勤奋和尚。
寺庙需要日常维护和管理,三个和尚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慧悟和尚负责经书修炼,懒惰和尚擅长说教,勤奋和尚善于体力劳动。
案例分析:1.角色定位:慧悟和尚的职责是重要的,修炼经书是寺庙的根本,保持修行的质量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懒惰和尚的职责是提供精神慰藉,解答信徒的问题。
勤奋和尚的职责是维护寺庙的环境和日常事务管理。
2.协作与合作:在管理过程中,三个和尚应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将个人的力量与优势相结合,共同为寺庙的发展和繁荣齐心协力。
比如,慧悟和尚可以提供给勤奋和尚一些修行方面的建议,勤奋和尚可以为懒惰和尚提供帮助。
3.规范与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寺庙可以建立规范和制度,对三个和尚的行为进行监督。
确保懒惰和尚不会因为说教而放松了对职责的履行,勤奋和尚不会因为重复性的劳动而过度劳累。
规范和监督的实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4.激励与奖励:激励和奖励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在寺庙中,可以通过给予勤奋和尚修建一个宽阔的住所,给予慧悟和尚鼓励的话语,给予懒惰和尚更多地机会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寺庙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通过对“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各有所长,发挥优势互补。
2.协作与合作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三个和尚应该互相支持与帮助。
3.规范与监督可以确保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4.激励与奖励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
在任何组织中,无论大小,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一个宗教领域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原则的实际应用。
三个和尚的启示——浅谈企业管理
三个和尚的启示——浅谈企业管理近日听到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歌词中所描述的内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幼儿调皮的唱腔中不仅带有讽刺的意味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让世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几千年的奥妙谁也不能说破…..”。
回头想想,几千年的奥妙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造成庙里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歌曲中提到的老和尚又为什么能够对庙里发生的事置若罔闻,不出来主持公道呢?如果将这座庙比作一个企业,那庙里的和尚便是企业的员工,而这个企业管理的弊病便在这里毫无掩饰地呈现了出来。
一、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自然没有管理可言。
在三个和尚取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
企业要办一件事,如果没有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那是根本无法运作的,人多了不但办不成事,反而会坏事。
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都不想出力,而是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其实,只要稍加组织,订立轮流取水的制度,责任落实到人,违者重罚,这样,和尚们也不会落到没有水喝的悲惨境地。
因此企业的正常运作必须依靠相应的管理制度,而将此制度落到实处也是企业长途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企业内部的团结力人们都说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铁,力量是钢,然而团结是有限定条件的,七嘴八舌那不叫团结,群策群力才是团结,舆论都能形成力量,何况人们团结起来去做一件事呢?那么,如何让团结的力量胜过钢铁,这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寺庙里有三个和尚,可以说工作人员是充足的,然而最终却到了没有水喝的悲惨境地,大和尚说新来的应该多干活,二和尚说挑水他挑得最多,小和尚说他年幼身体太单薄……他们相互推诿,不想承担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繁重的任务,这样的团队如何做成一件事呢?难怪到头来谁也喝不到水。
这就体现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员工所持的态度:今天身体不适,明天有私事要办,对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持有抵触态度,阳奉阴违,就是不愿为企业多出一点点力。
三个和尚没水喝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文章标题:三个和尚没水喝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知识专题编号:0001一、引言在我国的传统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三个和尚在饥渴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个井,但井里只剩下了一点水,他们该如何合理地分配这点水来解决渴的问题。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对于企业管理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问题的提出1. 三个和尚的困境:主题文字-三个和尚没水喝在故事中,三个和尚发现了一个井,但井里只剩下了一点水,他们面临一个难题,该如何合理地分配这点水来解决渴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也经常会出现,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管理者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传统管理中的资源分配:主题文字-企业管理传统管理中,资源的分配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岗位、按照规定来进行的。
然而,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忽略了员工的实际需求和激励,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三、深入分析1. 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主题文字-启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像智慧的和尚一样,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
可以根据员工的激励需求制定灵活的薪酬政策、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受到公平和激励,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2. 团队协作与资源共享:主题文字-资源共享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倡导团队合作,建立多方共赢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得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团队目标的统一。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企业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倡导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团队的高效运作。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应该以和平的态度处理资源分配问题,鼓励员工间的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不搞内耗,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让企业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哈佛管理案例《苦行僧的寓言》对管理的启示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哈佛管理案例《苦行僧的寓言》对管理的启示作者:著名国学专家标签:企业管理哈佛商业评论道德困境管理案例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有无数次抉择,无论是家庭、事业还是个人情感问题,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正确的抉择高兴不已,也常常为一个错误的抉择懊悔万分。
我们在无数次的抉择中成长,人生的许多悲喜剧也是因为一个个不同的选择而造成的。
任何抉择往往都非常困难,我们也常常会处于抉择的困境和反思中。
因此,一个看似普通的抉择命题,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
摩根士丹利的前顾问Bowen H.McCoy先生的管理文章《苦行僧的寓言》就是人生抉择的一个典型案例。
《苦行僧的寓言》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最经典的管理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也成为世界许多大学商学院管理课上的讨论案例,被载入有关道德的多本案例书及教育片中,更为甚者,它成为在美国红十字会和AT&T等组织道德培训中必讲的案例。
这篇文章之所以得到如此的评价和重视,是因为它从一个简单的人生故事折射出许多哲学上的思考,无论个人和组织都会不停的遇到类似于这个故事中的几个人物的选择,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些选择都与一个命题有关,这就是:组织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问题。
我们谈论价值观,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观。
从哲学意义来讲,价值观就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
这里的价值主体就是我们每个人及由人组成的组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样对于由人组成的任何一个组织在成立之初,都应该有一个组织的共同存在目标和价值判断,这就叫价值观。
价值观就像前进中的路标,没有它,每个人便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向,失去了评判对与错的标准,社会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不同因素决定了各自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由不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组织在价值观散乱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唐僧告诉我们的管理学意义
唐僧告诉我们的管理学意义管理学《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来历尽艰辛、降妖除魔,终于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在这里我想对这师徒四人组成的团队从管理学角度的做一些自己的解读和思考,相信对于学习管理学、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是着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可能有人会问:管理学?唐僧明明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从他身上有什么管理学意义可以挖掘的?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他并不需要是能力最强、本事最大的。
在取经团队里唐僧存在的管理学意义在于,首先他指出了明确的方针路线,并不屈不挠的坚持走下去。
一个团队的能力高低决不是各个成员能力的简单累加,各个成员形成的合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行成的一种“场”的力量则至关重要。
唐僧的身上核心价值观始终非常明确,那就是取得真经。
并不是取得真经这一目标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而是“取经”这一目标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向心力。
唐僧心里只有取经这一个目标,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在后来取经的路上遇到怎样艰难险阻,他的意志都没有动摇过,唐僧取经是有着“众生永远不得度,则己终生不作佛”的终极关怀的。
在管理学上看来,如果没有对团队目标的强烈认同感,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就会使团队努力的方向南辕北辙。
其次,唐僧拥有“紧箍咒”这一最终拍板权。
在管理学中,非常重视团队领导的领导权力和领导权威。
“家有千口,主是一人”,当领导肯定是离不开拍板权的。
这师徒四人西天一去,路途遥远、苦难重重,没有一个权威管理怎么能行?必须需要个具有“虽九死犹未悔”殉道精神、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担此大任。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管理学意义就是,唐僧得到了他的上级领导——观音菩萨的鼎力支持,也就具备了“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人脉优势,这对团队的成长壮大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三个和尚》看管理
从《三个和尚》看管理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ZY从《三个和尚》看管理《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却包含着深刻的管理学知识。
生活长期安稳的的小和尚每天从事着挑(两担)水工作,无怨无悔,因为寺庙里只有他一人。
然而,不久,来了个长和尚。
长和尚觉得自己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所以要求二人抬(一担)水喝以求心理平衡,二人的生活继续了下去。
后来,寺里来了一个胖和尚,自己挑水自己喝。
这样以后,谁也不愿意挑水给集体喝。
到最后,寺里发生了大火才使三个和尚醒悟了过来。
从此三人齐心协力,谁也不再计较谁付出得多,大家和谐地生活了下去。
三人形成的“集体”,没有组织、没有领导、没有分工、没有管理制度、没有凝聚力。
这样的“集体”形如散沙,没有“约束力”:领导——权力约束,管理制度——利益约束,凝聚力——社会心理约束,分工——责任约束。
从管理的原理方面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一探究竟:从系统原理的角度:三人未将自己视作集体中的一员,未能履行集体所赋予的义务,所以未能享受到权力。
他们忽视了集体的整体性,单纯的认为只要自己有水喝就行了;而且他们的分工方法早已不适应现在的组织结构,未根据变化了的时局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新的供水分工法。
最后,他们认识到了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齐心协力为集体服务。
从人本原理的角度:三人未意识到自己是寺庙的主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在供水过程中,参与的份额越来越少,以至后来没水喝。
集体没有了水,每个人只有自己跑到小溪边喝水,满足自己喝水的欲望,不能使人性得到完美发展。
在一场火灾之后,三人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挑水工作,不仅使自己更使集体收益,生活和谐。
从责任原理的角度:当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他担负起了全部供水的责任,当庙里有两个和尚的时候,二人共同承担责任,三个和尚时却因为任务分配不均导致矛盾,三人都逃避了集体赋予的责任。
利益不断的缩小、能力未能增加,责任却越来越大,这使大家心存不满。
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合理的职位设计、没有奖惩分明的集体纪律,三人难免会懈怠。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管理学困局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管理学困局【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管理学困局。
在信息共享不足的困局中,管理者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
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局需要更公平地分配资源以提高效率。
创新能力不足时,管理者应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
决策效率低下时,需要提高决策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团队合作不畅困局下,团队需要建立信任和共同目标。
结论指出管理者应具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采取有效对策应对困局,未来发展趋势将更注重团队协作和创新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未来管理学的变化。
【关键词】“三个和尚没水吃”、管理学困局、信息共享、资源分配、创新能力、决策效率、团队合作、管理学启示、管理对策、管理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意"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寓意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佛教故事,讲述了三个和尚在一处寺庙里生活,但由于寺庙周围没有水源,他们无法获得清水饮用。
最终,他们决定一起离开寺庙去找水源。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水源,并在水源旁留下了三根竹竿,来表示他们的团结和合作。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寓意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在管理学中,也常常强调团队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
团结合作可以让团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共同克服难题。
正如三个和尚合作寻找水源一样,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可以使整个团队更加有力量和影响力。
管理者们需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实现团队的成功和发展。
1.2 管理学困局的背景管理学困局的背景是指在企业管理和组织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管理学困局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给组织和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这些困局不仅仅是一时的短暂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需要深入分析和解决。
管理学困局涉及到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内部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战略决策等方面。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哈佛商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早先名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是常春藤联盟商学院之一。
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成功的总经理应该是一个全才,至少应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种技能可以排除特殊品性的必要,也可提供正确看待和处理管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
我总结出,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影响过他们人生的人们。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急于找到答案或者寻求帮助得到答案。
而往往忽略的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如何思考得到答案。
管理学教育我们,学会如何思考,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后一课堂上,教授要求学生们把这些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1. 我怎样确保我在职业生涯中会快乐?2. 我怎样确保我和我的配偶及家人的关系将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3. 我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呢?尽管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并非如此。
当年罗兹学者班32个同学就有2个进过监狱。
安然(Enron)的Jeff Skilling也曾是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
他们都曾是很好的人,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把他们引上了歧途。
1、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幸福论认为,人生中最有力的激励因素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的机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
我成为学者以前,自己经营着一个公司。
有一天,我想象着我的一个经理早上踌躇满志地来工作,10小时后,带着不受赏识、沮丧的感觉开车回家。
我在想,她这种感觉会怎样深深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
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了另一天,她带着更好的自我感觉回家——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因做成了很有价值的事情而被认可,以及在某个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僧的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
严于律己 , 宽以待人 ; 求是 , 实事 坚持 真理等等。这 种人格 魅力不仅会 使下属 产生 敬爱、 敬佩 、 信服感 , 而且也会 令下属 自主、 觉的向其学 自
习、 效仿 , 起到激励他们坚定信念 、 扎实工作的作 用。 启 示 之 二 : 才 管 理— — 企 业 管 理 的 灵 魂 人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第一资源 , 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 是现代
代 企 业人 才管 理 的 启 示 : 管理 者 才能— — 管理 艺术 之 基 础 ; 理 者 的 学 习力— — 才 学 功 底 ; 才 管 理— — 企 业 管 理 的 灵魂 : 功 招 聘 人 才 、 管 人 成 定 期 培训 人 才 、 效 约 束 和 考核 人 才、 理 开 发人 才 。 有 合
励作用。当组织成员懈怠或者是退缩时 , 精神 就能起到一种悬崖勒 戒、 这种 沙僧为徒, 连小白龙都成了唐僧的坐骑 , 以说人才齐全了, 可 团结战斗 马的作用, 这种精神在今天被称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唐僧就相 当于 力增加 了。所以,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 要注意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 , 这样
这 个 团 队文 化 的主 要创 造 人 。他 在 管理 这 个人 才 队伍 时 , 把这 种 精 神 、 这 种 文 化贯 彻 到 团队 中 每 个 人 实 际 行 动 中 , 使之 成 为 鞭 策 力 、 动 力 和 旗 原 的 团 队才 有 战斗 力 。不 要 一味 地 走入 学 历 高 、 历 老 的怪 圈 , 只 看学 历 资 犯
五个 环 节 。
1 成 功 招 聘人 才 、
企业人才的招聘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 , 能否找到适用的人 才 生的航标, 不断激励人们努力前进。唐僧对佛教有着虔诚执着的信念 , 把 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在招聘中 , 管理者要有一双伯乐的眼睛 , 识别真正的 为企业所有。作为企业的统 帅人物 , 即使有通天的本领 , 但如果 它当作自己最为崇高的理想。他意志坚定而且不畏千难万险 , 在整个取 千里马 , 经过程中, 他没有发过牢骚 , 更不用说丧失信心 了。尽管在西天取经的路 没有企业中工作的员工, 企业也是无法成功 的。企业领导者不一定是最 上有干难万险 , 前途险恶 , 但唐僧没有 退缩 , 没有 丝毫动摇取经 的决心。 优秀的人物 , 但他一定具有一双伯乐的慧眼 , 善于识别人才 , 发现人才 , 重 在任何情况下 , 都做到了意志坚定。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事业 的理 想主义 用人才 , 寻找合适的人选来组织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唐僧作为一个俗 信念 , 种 对事 业 终极 目 标 的不 懈 追求 。 用现 今 的企 业 管理 理 念 来 说 , 眙凡眼的人 , 是一 手不能提, 肩不能挑 , 如果让他只身行程数千里取经 是难 以 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 , 一种对企业远景 目标的设计与追求。唐僧能把这 成功的。但他做到了知人善任 。在唐僧这个取经的团队中 , 悟空作 为 孙 种坚定的信念灌输到三个性格迥异的徒弟身上 。有效的团队必须具有一 关键性人物便是唐僧在观音的点拨之下收来的第一个徒弟。如果唐僧不 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 一种领导精神 , 在组织成员中起到凝聚、 向和激 收其为徒并加以重用 , 导 取经 是很难成功的。同样 , 唐僧又依次收 了猪八
从管理故事和尚吃水看现代企业管理
从管理故事和尚吃水看现代企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包括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
制度管理是有效的,一个简单的制度性安排往往可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制度管理的作用又是有限的,只有配之以文化管理,企业的管理效率才会最高。
文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制度管理的成本。
建立一种公司和员工利益共享的制度树立一种公司和员工共同的理念,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个寓言说明了在一个缺乏制度和文化的团体内,每一个个体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了零产出的极端情况,最终既损害了集体,也损害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个体。
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就是能够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要比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亚当.斯密)”。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把水变成有价的商品,那么和尚们的吃水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本文不打算对和尚的吃水问题作经济学上的分析,而是想以此说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两种手段都有其有效性和有限性,只有健全的制度和健康文化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公司各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公司是一种创造产品、服务和财富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权利机构与公司管理人员责权的分配方式称为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管理人员为履行其职责,实现公司目标,对公司实施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称为公司的管理。
公司的治理结构往往主要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文化的成分较少,而公司的管理则必须是制度与文化并重。
一般地讲,公司的管理方式包括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一个企业可由此形成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好的企业制度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并在内部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
优秀的管理团队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形成良好的公司文化。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优秀代表。
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在人生的高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种宝贵的品质——自律。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优秀背后的秘密,学习如何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律。
自律,就是具备自我约束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向前。
优秀的人往往具备这种“苦行僧”般的自律,这也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自律呢?首先,我们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
其次,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按时作息、坚持锻炼等。
同时,学会自我激励,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增强信心。
优秀背后的艰辛与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那些成功人士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挑战,不断突破。
他们用努力和坚持诠释着成功的真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自律带来的收获是丰硕的。
首先,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成长与提升。
其次,自律使我们更加容易在事业和人生中获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自律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积极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总之,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通过培养自律,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践行自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自律的重要性二、自律对于成功的作用1.优秀的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2.自律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和挑战三、如何培养自律能力1.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2.保持持续的行动和毅力3.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四、自律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1.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3.增强自我信心和毅力五、结论: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律能力正文一、引言:自律的重要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要想在逆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就需要具备一种苦行僧般的自律精神。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律对于成功的作用1.优秀的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我们常常惊叹于别人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却很少关注他们背后的付出。
优秀的人往往都有着严密的自律计划,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逐渐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诱惑,保持高度的自律,让自己的努力转化为成功。
2.自律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
这时,自律就变得尤为重要。
它能让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同时,自律还能让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陷入拖延和消极情绪。
三、如何培养自律能力1.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要想培养自律能力,首先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每天按照计划去执行,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
2.保持持续的行动和毅力自律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持续的行动和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自律的关键在于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我们要学会抵制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让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自律是成功的基石,乃是塑造卓越的重要因素。
自律像一位苦行僧,默默地倾注力量,从而培养出伟大的成就。
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品质。
自律之路或许艰辛,但它带给我们的奖励却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自律是在一切成功之路的起点。
成功需要我们克服诱惑,保持专注,坚持目标。
自律让我们有能力拒绝短暂的满足,追求长期的成就。
这就像一个优秀的背后,久久的修行和坚持不懈。
自律是我们训练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在决策时能更好地衡量利益与代价。
其次,自律是一个持久战。
它需要我们有毅力、耐心和决心。
自律也意味着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
自律使我们不会被舒适区所束缚,而是勇敢地踏出舒适的边界,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如苦行僧面对各种困境和艰辛,能够咬牙坚持,不断取得进展。
只有在这个坚韧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就。
此外,自律还培养了我们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分心于琐碎的事物。
自律倡导我们集中精力,避免过多的娱乐与浪费时间。
我们需要灭掉那些分散注意力的“门神”,聚焦于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就像苦行僧专心修行一样,我们需要聚焦于自己的发展,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个人成长方面。
最后,自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我们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来满足更高的标准。
自律在我们达到目标后依然作用着,因为我们的目标会不断变化和发展。
它要求我们保持谦卑与渴望进步的心态,永不满足于当前的状态。
这就像苦行僧每天都在阿罗汉菩萨的道路上精进修行一样,永不止步,不断超越自我。
自律是一种纪律,是塑造非凡的关键。
它教会了我们坚持、专注和继续前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自律是我们进步中的推动力和动力源泉。
我们需要时刻铭记苦行僧般的自律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事业、学业还是生活中。
只有通过自律修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人,实现更伟大的成就。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自律的重要性
二、自律的体现:苦行僧般的努力
三、自律的成果:优秀的人生
四、结论:从自律到优秀的转变
正文:
【引言】
在这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时代,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
自律不仅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坚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自律的体现:苦行僧般的努力】
自律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它往往伴随着艰苦的努力。
自律要求我们克服懒惰、抵制诱惑,始终保持对目标的热情和执着。
正如苦行僧一般,他们为了追求心灵的解脱,不惜付出极大的艰辛,以常人难以忍受的方式进行修行。
同样,那些在各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也都经历了一番苦行僧般的自律和努力。
【自律的成果:优秀的人生】
自律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自律的人,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在长期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是因为自律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心和意志
力。
而这些品质和能力,正是实现优秀人生的关键因素。
【结论】
从自律到优秀,是一条看似艰辛,实则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道路。
只有通过苦行僧般的自律,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唐僧团队管理模式启发
唐僧团队管理模式启发(故事)因为没有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所以当你要完成一个项目时,不再仅仅需要一个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
在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团队的重要,因此,不论是多大的企业,它的内部应该是由一个个的团队组成,正如人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的一样。
但是仅有团队不行,还需要管理,因此企业还需要考虑团队管理模式。
《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师徒历经百险求取真经的故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
这个团队管理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互补性,领导有权威、有目标,但能力差点;员工有能力,但是自我约束力差,目标不够明确,有时还会开小差。
但是总的来看,这个团队是个非常成功的团队,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但最后修成了正果。
一个理想的团队就应该有这四种角色。
一个坚强的团队,基本上要有四种人:德者、能者、智者、劳者。
德者领导团队,能者攻克难关,智者出谋划策,劳者执行有力。
唐僧团队管理模式的管理方法——德者居上。
唐僧是一个目标坚定、品德高尚的人,他受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
要说降妖伏魔的本领,他连最差的白龙马都赶不上,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一、团队管理模式---目标明确、善定愿景。
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能够为团队设定前进目标,描绘未来美好生活是必要素质。
领导如果不会制定目标,肯定是个糟糕的领导。
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
一个企业,也应选择这样的人做领导,团队的领导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他自己坚定不移地信奉公司的文化,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
二、团队管理模式---手握紧箍,以权制人。
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
这也是一个领导的必备技能,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没有权威,也就无法成为领导。
三个和尚有水喝:困局经济学
三个和尚有水喝:困局经济学几年前,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本书作者——赫勒教授出了一道难题。
公司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发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
但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专利特别重要,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
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
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就是“困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龙多了旱,人多了乱,母鸡多了不下蛋”。
这样的困局给全社会都带来了损失,在医药困局这个真实的例子中,专利持有人没有获益,医药公司被迫放弃了最有潜力的新药研发,而那些被老年痴呆症困扰的病人及其家庭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他们本来可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解决这些困局,让大家的福祉都能增加呢?本书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流畅的描述,更给出了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媒体推荐这本书提供了看经济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
——路透社这本书也许会引发革命。
——《时代周刊》《困局经济学》道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的重要经济现实,读起来饶有趣味。
——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作家,著有《流氓国家》、《30亿新资本家》等书本年度,甚至最近10年最重要、最及时的一本书。
赫勒的《困局经济学》为我们看待政治与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华伦·班尼斯,作家,著有《成为领导者》等书很少有书能重新开启一个领域,几乎没有书能重新开启许多领域——这本书就在“几乎没有”的范畴内。
——劳伦斯·莱斯格,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过去十年间,有很多挑战人们已经接受的智慧的书出现,最新的就是这本。
不同于其他那些挑战直觉的书的作者,赫勒教授在他所细致观察的领域内是个顶尖学者。
赫勒教授的这本书,是继《资本论》以来关于产权的最具有洞察力的书。
——Slate在线杂志译者序美国人爱创造新名词,爱到了有点故弄玄虚的地步。
“困局经济学”这个说法很新鲜,道理一说破,却分外简单。
风浪口推荐--《哈佛商业评论》史上25篇最佳文章
风浪口推荐--《哈佛商业评论》史上25篇最佳文章《哈佛商业评论》里25篇金光闪闪的佳作1 《苦行僧的启示》,1997年5/6月,由Bowen McCoy 发表(原发布于1983年)2 《什么是战略》,作者Michael Porter,发表于1996年11/12月3 《构建性格的原则》,作者Joseph Badaracco,发表于1998年3/4月4 《跨边界谈判的潜在挑战》,作者James Sebenius,发表于2002年3月5 《领导变革:为什么改革的努力会失败》,作者John Kotter,发表于2007年元月(原发布于1995年3/4月)6 《形成战略的五种竞争性力量》,作者Michael Porter,发表于2008 年元月7 《领导者是怎么炼成的》,作者Daniel Goleman,发表于2004 年元月(原发布于1998年11/12月)8 《领导者真正在做什么》,作者John Kotter,发表于2001年12月(原发布于1990年5/6月)9 《运用劝说的科学》,作者Robert Cialdini,发表于2001年10月10 《实现目标的领导艺术》,作者Daniel Goleman,发表于2000年3/4月11 《CEO 在业务模式再造中的作用》,作者Vijay Govindarajan 和Chris Trimble,发表于2011年1/2月12 《打造共同的信念》,作者Michael Porter 和Mark Kramer,2011年1/2月13 《自我管理》,作者Peter Drucker,2005年1月(原发布于1999年3/4月)14 《发现你真正的领导力》,作者Bill George、Peter Sims、Andrew McLean 和Diana Mayer,发表于2007年2月15 《蓝海战略》,作者W. Chan Kim 和Renee Mauborgne,发表于2004年10月16 《第五层领导力:化解谦卑和激烈的胜利》,作者by Jim Collins,2005年7月(原发布于2001年元月)17 《你能说出自己的战略是什么?》,作者David Collis 和Michael Rukstad,2008 年4 月18 《团队纪律》作者Jon Katzenbach 和Douglas Smith,2005年7/8月(原发布于1993年3/4月)19 《管好你的老板》,作者John Gabarro 和John Kotter,发表于2005年元月(原发布于1980年元/2月)20 《建立您的企业愿景》,作者James Collins 和Jerry Porras,发表于1996年9/10月21 《决策中的隐形陷阱》,作者John Hammond、Ralph Keeney、和Howard Raiffa,发表于2006年元月(原发布于1998年9/10月)22 《战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作者Michael Porter 和Mark Kramer,发表于2006 年12月23 《管理的时间:钱到了谁手里》,作者William Oncken 和Donald Wass,1999年11/12月(原发布于1974年11/12月)24 《为什么有人听你的?》,作者Robert Goffee 和Gareth Jones,发表于2000年9/10月25 《短视营销》,作者Theodore Levitt,发表于2004年7/8月(最早发布于19607/8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哈佛管理案例《苦行僧的寓言》对管理的启示作者:著名国学专家标签:企业管理哈佛商业评论道德困境管理案例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有无数次抉择,无论是家庭、事业还是个人情感问题,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正确的抉择高兴不已,也常常为一个错误的抉择懊悔万分。
我们在无数次的抉择中成长,人生的许多悲喜剧也是因为一个个不同的选择而造成的。
任何抉择往往都非常困难,我们也常常会处于抉择的困境和反思中。
因此,一个看似普通的抉择命题,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
摩根士丹利的前顾问Bowen H.McCoy先生的管理文章《苦行僧的寓言》就是人生抉择的一个典型案例。
《苦行僧的寓言》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最经典的管理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也成为世界许多大学商学院管理课上的讨论案例,被载入有关道德的多本案例书及教育片中,更为甚者,它成为在美国红十字会和AT&T等组织道德培训中必讲的案例。
这篇文章之所以得到如此的评价和重视,是因为它从一个简单的人生故事折射出许多哲学上的思考,无论个人和组织都会不停的遇到类似于这个故事中的几个人物的选择,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些选择都与一个命题有关,这就是:组织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问题。
我们谈论价值观,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观。
从哲学意义来讲,价值观就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
这里的价值主体就是我们每个人及由人组成的组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样对于由人组成的任何一个组织在成立之初,都应该有一个组织的共同存在目标和价值判断,这就叫价值观。
价值观就像前进中的路标,没有它,每个人便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向,失去了评判对与错的标准,社会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不同因素决定了各自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由不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组织在价值观散乱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对一个组织而言,有无可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如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观如何与组织中的每个人的价值观相融合,这就是《苦行僧的寓言》故事所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也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故事中人们对待苦心僧的不同态度。
故事中作者Bowen、人类学家史蒂芬、帕桑、夏尔巴人、瑞士人、新西兰人、日本人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旅途中临时组成一个“松散”的团队,虽然大家的目标都是古老而又神圣的、对攀登者有特殊意义的Muklinath村,但是每个人都遇到了环境及身体的困境,随着苦行僧的出现,由于每个人所秉承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又出现了不同的道德困境和行为的抉择。
首先是新西兰人。
是他发现了苦行僧,将他背到了15500英尺处攀登者休息的地方,并以”我们”有向导和背夫更有条件照顾苦行僧为理由,把苦行僧转交给了其他攀登者。
作者Bowen 和瑞士人则给苦行僧留下一些御寒的衣物后便离开,选择继续攀登雪山。
再次是日本人。
他们给苦行僧一些食物和水,但拒绝用自己的马托苦行僧到达棚屋。
最后是史蒂芬。
他是照顾苦行僧最长时间的人,直到苦行僧可以拿石头扔小狗才离开,继续攀爬。
以上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每个人看似都付出了一点,但付出的都是在自己不过度不便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都没有把苦行僧负责到底,不同的是:照顾的程度不同。
人类学家史蒂芬是一个虔诚的教友派教徒所以最负责任,但也没有对苦行僧负责到底。
以上攀登者的表现都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做出的行为选择,所以事后当史蒂芬质问作者,由于他们的道德困境和选择致使一个生命逝去时,引起了作者的辩护和史蒂芬的反驳,以至于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都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抉择的正确与否,这些都是对价值观进行思考所引起的人生选择的困惑。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里的几个攀登者组成一个组织,把故事中的每个人作为这个组织中的一个成员,我们会发现,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常常也会遇到同类问题。
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常常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改变,这些改变对企业的利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显现出来,还有团队与个人利益的选择和平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管理的问题,这大概也是这个故事成为商学院的案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苦行僧的寓言》的故事中我们会思考以下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1. 处理好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对企业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处理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企业就是由众多人组成的一个组织,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讲,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通常,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
虽然企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不尽相同,但企业价值观必须有统一性,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整个企业成员立身处世的共同抉择依据。
所以在企业中,个人价值观一定要服从企业价值观。
在企业中,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它是企业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对于《苦心僧的寓言》故事中的攀登者的组织来说,因为每个成员都来自不同地方,所以个人价值观是不同的,虽然在一起做同一个事情,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但是没有形成共同的团队价值观,所以很难对一件事情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也很难对一件事物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
在一个企业中,个人的价值观只能让位于企业价值观,这样才能形成团队凝聚力。
一个企业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观,而不是所有个人价值观的汇集,所以企业的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仅有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而且有情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
高层次精神需求一般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
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
许多著名企业家都认为,一个企业的长久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企业的资本或管理技能,而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命运如何最终由价值观决定。
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
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
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
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所以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判断失误的标准,其一经建立,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就会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
2、商业压力和困境是个人与企业价值观的试金石一般情况下,价值观的作用是在企业及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和压力时、在处于两难境地选择应当如何做的时候尤为重要。
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但必须有个决定,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价值观。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基本商业伦理和企业精神是什么?企业信仰必须遵循产业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并且有效地处理与人类社会以及个人价值准则之间的一系列重要关系,由此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尊重相关者地位或满足相关者利益。
所以压力是企业和企业中团队的试金石。
《苦行僧的寓言》里就是组织里所有成员都面临压力的时候,在个人的价值观下对个人行为作出的判断。
如果那些登山者没有面临努力和高海拔所造成的压力,他们可能对苦行僧有另一番行为表现。
一个企业高管在各种压力下即时作出的决策最能体现其个人及其企业的价值观,所以统一的价值观及在统一价值观下形成的团队流程对一个企业非常重要。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困境无处不在。
在各种难度复杂的困境在企业经营中出现时,员工和企业如何处理?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的目标如何调整?个人与团队的跨文化性如何解决?这些都是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在价值观的引领下需要作出的流程选择。
所以企业面对商业困境时,企业家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是制定一个在困境中的组织流程,团队的每个成员必须按这个流程去做,这就解决了企业的前进方向。
这个故事中,攀登者们面对困境时没有团队的概念,没有管理者,更没有在统一的价值观下达成的共识和流程,所以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惑和错误的抉择。
最近台湾发生的顶新地沟油事件就是企业在压力和商业困境中出现的价值观沦陷的案例。
3、企业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一个组织必须具备超越个人价值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点在企业中尤为重要。
在一个团队中价值观具有多元性,比如案例中的史蒂芬,基于基督教的伦理观“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使得他对于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乐于相帮相助。
Bowen作为一名商业精英,从实用主义出发,作出了他认为力所能及的选择。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具有团队性质的共识,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对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深入考察后指出: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
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正如美国管理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的: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样,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导致了案例中每个个体行为的差异性。
世界上成功的公司无不是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取得成功的,如微软、GE等成功企业。
4、把握商业道德与商业目标的冲突性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商业道德与商业目标的冲突问题。
企业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的价值追求。
但是在追求利润时,如何履行商业道德尤为重要。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出现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实际上不讲道德经营的分裂,由此,企业的道德力产生了严重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