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六阶段
【心理学百科95】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理学百科95】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背景介绍:聚焦道德发展此前192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视⾓对⼈类的道德发展做出了解释。
1932年:让·⽪亚杰认为⼈类的道德发展遵循两种⽅式的推理:⼀种是⾃律,⼀种是他律。
此后1977年:美国教育⼼理学家威廉·达蒙指出,⼉童很早就能够意识到他⼈的需要,⼉童出现这种能⼒的年龄⽐科尔伯格认为的要早。
1982年:美国⼼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指出,要理解⼉童的道德发展,我们必须探讨他们在⾯临⾃⼰的需求与他⼈的需求出现冲突时的思考过程。
个体从童年、青少年到成年的道德发展遵循六个阶段的过程。
在前两个前习俗阶段,惩罚、奖励以及互惠原则会决定个体的道德⾏为。
在习俗⽔平的两个阶段,个体的道德⾏为的⽬标在于遵从他⼈的是⾮观、维护已有法则、维诗社会秩序等。
在后习俗⽔平的两个阶段,个体本⾝才是道德⾏为判断的主体,个体道德⾏为不再以社会规范为准则,⽽是遵循个体⾃⼰的良⼼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认为个体从⼉童到青春期的道德发展是逐步的过程。
1956年,他以72名⼗岁到⼗六岁的男孩为研究对象,给予他们需要进⾏选择(两个选择都不能被完全接受)的道德两难故事,然后研究他们的反应。
其中⼀个两难故事是:妻⼦罹患了致命的疾病,因为没有钱,所以丈夫偷窃了妻⼦急需的药物。
之后,科尔伯格对其中的58名被试进⾏了跟踪研究,每三年进⾏⼀次后续研究,这⼀过程持续了⼆⼗年,他希望了解这些被试的道德倾向随着年龄增长有着怎样的变化。
基于被试给出的答案,科尔伯格界定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平六个阶段,这三个⽔平为前习俗⽔平、习俗⽔平和后习俗⽔平。
道德推理九岁之前⼀般处于前习俗⽔平的道德推理阶段,个体在此时会认为规则是固定的、绝对的:在前习俗⽔平的第⼀个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阶段),个体对⾏为对错的判断基于该⾏为是否会受到惩罚:在第⼆个阶段(相对功利的阶段),个体对⾏为对错的判断基于该⾏为是否会得到奖励。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柯尔伯格是20世纪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改变。
柯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
第一阶段是顺从和惩罚取向。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早期,孩子会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奖励来决定一个行为是否正确。
他们认为只有不违反规则才是正确的,道德观念较为简单。
第二阶段是个体主义和互惠取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人们有不同的利益和观点,他们会考虑到互惠和个人的权益,开始形成更复杂的道德观念。
第三阶段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而遵守规则。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他们会遵守规则以获得社会认可和赞许,开始考虑道德和社会的关系。
第四阶段是社会秩序和法律取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更加强调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社会规则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设立的,会遵守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取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和法律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建立的,他们会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的平衡,开始思考社会规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第六阶段是普世道德原则取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将道德问题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他们会考虑到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会根据普世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一个行为的正确与否。
总的来说,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的道德思考发展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道德认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通过了解这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思考和行为,为教育和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期末安排
•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 靠惩罚起作用; 靠惩罚起作用 •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知识 靠贿赂起作用; 靠贿赂起作用 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靠魅力起作用; 靠魅力起作用 •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起作用; 靠自律起作用 •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起作用; 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 第六阶段,我奉行既定的准则 第六阶段,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起作用。 靠境界起作用 •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己乐于做自己的主人,并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己乐于做自己的主人, 会用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 会用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接受 或者拒绝来自外在的条件。只有一条——在真善 或者拒绝来自外在的条件。只有一条 在 的原则下,服从自己内心的需要。 美的原则下,服从自己内心的需要。 • “慎独”: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 慎独” 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
16+2+9+3=
?
1月15-2月7日 放假
研究性学习
• 1)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 • 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 • 3)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 放方法的研究 •
7
• • • • • • • •
周六来校参加试讲: 加分 老师的评语 7:30 (安全第一。) 早读:(准本得早) 课代表头天晚上写在黑板上:同学早上自觉交到科代表处。 下周一开始 6:15 读四级单词 认真准备下语文基础知识竞赛
2
星期一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哲学家约翰科尔伯格(JohnJ.Kohlberg)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组里程碑式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构成,以蛋白质的形式逐步向上进化。
科尔伯格的理论指出,道德的发展有三个主要水平,即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
低水平,主要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义务只是以实际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是人们本能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表面道德”,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和束缚,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贪婪和私心等。
中水平主要是以群体利益为导向,认为理想的道德行为应以群体的利益为依据,而非以个人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主要体现在重视既定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规范,社会伦理观念等,但仍然无法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道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利心理,主要表现为守规矩、尊敬权威,遵守法律等。
高水平着眼于本质的道德,它更多地强调以道德标准为导向,并以正义和谅解为基础,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发展,它更关注社会价值体系,考虑更大的利益范围,提出以自由、善良、公正、人权、仁慈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以维护正义为目的。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上述三个水平的道德发展下还可以细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为: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普洛夫斯基斯阶段(Preoperational)、阿留申格阶段(Aristotelian)、自我利益阶段(Self-Interest)、普遍利益阶段(Universal Interest)和理想社会主义阶段(Idealistic Socialism)。
(二)舍尔马克斯阶段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个人行为之上的,在舍尔马克斯阶段,道德的发展只是以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实际上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任何深刻的理解,大多是随着情绪和感受变化而变化,并不能客观地衡量观点是否正确,只能以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追求一种短暂的情感满足,一种“非理性的快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缺乏责任感。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1、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层次一:(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我想要奖励”。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描述人类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上如何逐步发展和成长。
“六阶段”道德发展论
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我不想惹麻烦”。
即害怕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说,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已。
所以,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
雷夫表示,任何学生都需要老师、家长的鼓励和表扬。
同时,他建议,学生家长在鼓励孩子时要提升警觉。
小孩做家务事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很危险。
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
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
在上课时,雷夫会告诉学生,你的看法很重要,不要他太在乎别人怎么想。
他举例说,以前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有位老师在请假隔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
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
雷夫表示,实际上,很多学校是第四阶段的行为方式,学生们必须遵循一些规则和守则。
“我告诉学生们,不是必须去遵循这些规则,不是因为任何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因为好好学习本身就是我们去做的,而不是因为规定这样做”。
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是“能体贴别人”。
在这个阶段,学生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比如,学生在酒店里保持安静,并不是因为他担心有麻烦,不是要讨好别人,不是因为有规定,而是他知道,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可能有人想休息,那样做会让其他人感觉不舒服。
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
这也是人格、道德境界的最高阶段。
雷夫说,无论对孩童还是成人来说,这个阶段是很难企及的。
“我有一个学生长得很漂亮、头发很长,两年后她来拜访我。
我看到,她的头发都剃掉了。
其他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惊讶,我问他到底怎么了。
她告诉我,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化疗时,头发都掉了,她把自己的头发献给患了癌症的那个女孩。
”雷夫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人生境界的最高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阶段理论,用于解释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该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层次是前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前康德阶段和前康德伦理阶段。
在前康德式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处罚为主要目标。
在前康德阶段,个体关注自己的利益,道德观念以个人的满足和需求为出发点。
例如,一个人只在被期望做某事的情况下才会去做,而不会考虑其背后的伦理和道义。
在前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道德理解更加内化。
但仍然是由外部的规则和权威来决定行动的标准。
在这个阶段,个体往往只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的立即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遵守规则,是因为他担心被指责或受到惩罚,而不是因为他觉得遵守规则是正确的。
第二层次是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康德阶段和康德伦理阶段。
在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持久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并且能够从社会角度和普遍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康德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内化道德规则和义务,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基于社会和道德准则,而非出于个人的直接利益。
例如,一个人会拒绝参与不公正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公正是正确的,不论其对个人有何利益。
在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更加广泛的社会和全球的利益,关注道德原则比康德阶段更加普世化。
他们重视权利和社会正义,重视个人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他们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而违反规则。
例如,一个人可能抗议违法行为或不公正的决策,因为他们坚信追求真理和公正比逆从于法律更为重要。
第三层次是后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后康德阶段和后康德伦理阶段。
在后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并尝试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在后康德阶段,个体开始关注多元主义和完全民主的原则。
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Robert K.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和奥地利医生阿道夫·德斯坦共同提出。
该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三个分支,分别是基础(inborn)、表现(expression)和反思(inquiry)。
1. 基础(inborn):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基于他们的基因和文化背景形成的。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这是一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道德本能,包括四个分支:规则遵守、同情心、社会合作和自我控制。
2. 表现(expression):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表现出道德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柯尔伯格将这个阶段分为六个分支:尊重个人权利、维护集体利益、公正分配资源、仁慈和慷慨、诚实和正直、不伤害他人。
3. 反思(inquiry):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反思他们的行为和道德观念,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
柯尔伯格将这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道德直觉、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基于道德本能,还需要考虑伦理和社会因素。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并指导他们在社会中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
虽然该理论并不是全面的,但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复杂性。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又称为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或科尔伯格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并依据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和合情合理的能力水平划分。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道德教育、心理学领域以及法律、教育等专业的研究中。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科尔伯格提出,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体道德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前体道德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之前形成的道德基础,主要通过社会化和道德教育来获得。
而道德判断则是指个体在具体道德问题上的实际推理和判断能力。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 预积极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权威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行为主要是出于顺从和恐惧的动机,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
2. 个体利己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实现的。
3. 互利合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与他人的互利关系,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和公平。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共同利益和相互交流来实现的。
4. 社会秩序遵从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重视社会秩序和规则,认为道德是通过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律来实现的。
个体开始对法律和权威有较高的尊重。
5. 社会契约维护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正。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社会契约和公共利益来实现的。
6. 宇宙伦理原则阶段:这是科尔伯格理论中的最高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限制,追求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遵循普世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法则来实现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道德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个体需要不断经历不同的阶段并逐渐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道德思维能力。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说及道德,⼼中便会产⽣⼀种尊严感,是什么是道德?⼈的道德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对孩⼦进⾏道德教育的合适⽅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读到了《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中关于“你的道德如何”⼀⽂时有了⼀些启发,下⾯是⼀些相关的摘录:1 什么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般被⼼理学家定义为:⼉童和成⼈所拥有的⽤于判断对和错的态度和信念。
俱的道德准则是由其⽂化背景的⾏为准则和规范所决定的,⽽这些准则、规范已由个体内化为⾃⼰的⼀部分。
道德准则不是与⽣俱来的。
劳伦斯*柯尔伯格谈及“童年和少年时期道德结构-发展阶段”时,他是指:(1)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的道德思维⽅式,⽽且不是成长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2)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可能跳过任何⼀个阶段,也绝对没有倒退的情况出现;(3)阶段具有优势性,即⼉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且⾄多只能对他们所处阶段以上⼀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
⿎励、教育和练习都不能使⼉童⾼于⼀切他们应有阶段的道德阶段-发展。
柯尔伯格把⼉童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分成三种道德⽔平:第⼀阶段,⼉童认识不到他⼈的利益,其道德⾏为是出于对不良⾏为将要受到惩罚的恐惧。
在第⼆阶段,⼉童开始意识到别⼈的利益和需要,但他们的道德⾏为是为了得到别⼈的回报的同样的道德⾏为。
这时,良好⾏为的本质是⼉童为了满⾜⾃⾝需要⽽对情境施⾏的控制。
在道德-发展到第⼆种⽔平时,习俗道德作为⼈际关系中个体⾓⾊认知的⼀部分开始时发挥作⽤。
在第三阶段,⼉童的道德⾏为是为了达到他⼈对⾃⼰的期望并维持与他⼈之间的信任和忠诚的关系。
按照柯尔伯格的观点,正是在此期间,⾦科⽟律式思维开始出现,⽽且⼉童开始关注其他⼈的感受。
到了第四阶段,⼉童开始意识到法律和秩序的存在,并表现出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
在此阶段的⼉童从更⼤的社会系统的⾓度看待事物,并以⾏为是否遵纪守法为衡量好公民的尺度。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1.具体道德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规则和惩罚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3-7岁之间。
2. 自利交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基于交换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是在7-10岁之间。
3. 社会规范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理解它们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遵守社会规范。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0-13岁之间。
4. 社会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做出行动。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3-16岁之间。
5. 道德原则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接受道德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行事。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不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6-18岁之间。
6. 道德智慧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并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他们能够看到不同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并能够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策。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之后。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口诀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口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可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对错、如何成长的一段旅程。
柯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成三个大水平,每个水平下还有两个阶段,总共六个阶段。
这些阶段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今天就用简单的话和生活中的例子,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1. 前惯例水平1.1 惩罚与服从阶段想象一下,小明刚开始学会分辨对错时,他最关心的就是“做错事会不会被骂”。
这就像是小孩子把不把手伸进火里,完全是为了避免被烫伤而已。
他们还不太明白对错的真正含义,更多的是害怕后果。
比如说,小明不敢偷东西,是因为怕被爸爸妈妈骂,而不是因为知道偷东西本身是不对的。
1.2 个人利益阶段再往前走一点,小明长大了,他开始懂得自己的需求了。
这个阶段的核心就是“我能得到什么?”比如说,小明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知道这样能得到额外的零花钱。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出于对别人的真正关心。
2. 传统水平2.1 维护秩序阶段接下来,小明进入了学校,他开始学习规则和规范。
这时候他开始明白,社会有一套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守。
比如说,他会按时完成作业,因为他知道这样才能获得老师的赞许,维持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
这个阶段,小明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社会规则的尊重,而不是个人利益。
2.2 社会契约阶段再往上升,小明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他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规则都是绝对的,有些规则可能会需要调整来适应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法律有时候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修改。
在这个阶段,他开始思考如何平衡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规则,理解到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
3. 后惯例水平3.1 社会契约与个人原则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小明对社会的看法更加深刻了。
他不仅关注社会的规则,还会根据自己对正义的理解来判断对错。
比如说,如果他发现某个法律不公,他可能会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推动改变。
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原则的坚持。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道德发展六阶段
“道德发展六阶段”我在读雷夫·艾斯奎斯写的《第56号教师的奇迹》时,第一次读到“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想起了我在管理一年级学生时看到的一些现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纪律观念很差,只要老师不在教室,他就敢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
比如说,有的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有的学生倒过头和后面的小朋友说话,还有的学生竟敢走出座位跑到其他同学那里。
每次开完会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会听见眼尖的学生大喊一声:“老师来了!”然后全班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副很规矩的样子。
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
我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建立了一套“我优秀,我是100分”班级考核制度,为有优秀成绩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并且贴到墙面上。
学生于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得到奖赏“一朵小红花”。
学生喜欢在课下的时候站在红花墙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朵小红花,再比一比别人得了几朵小红花。
有些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也会被教室里的红花墙所吸引,站在那里数自己的孩子得了几朵小红花,还有的家长详细地询问:“这红花是怎么得的?”然后鼓励自己的孩子:“看人家都得了那么多红花,你要努力,争取赶上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为自己的红花激励措施而沾沾自喜,读了“道德发展六阶段”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管理方法及认识仅停留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迷恋小红花的奖励层次上了,他做事情有了更高一些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取悦某人”,即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
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25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