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哲学家约翰科尔伯格(JohnJ.Kohlberg)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组里程碑式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构成,以蛋白质的形式逐步向上进化。
科尔伯格的理论指出,道德的发展有三个主要水平,即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
低水平,主要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义务只是以实际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是人们本能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表面道德”,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和束缚,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贪婪和私心等。
中水平主要是以群体利益为导向,认为理想的道德行为应以群体的利益为依据,而非以个人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主要体现在重视既定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规范,社会伦理观念等,但仍然无法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道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利心理,主要表现为守规矩、尊敬权威,遵守法律等。
高水平着眼于本质的道德,它更多地强调以道德标准为导向,并以正义和谅解为基础,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发展,它更关注社会价值体系,考虑更大的利益范围,提出以自由、善良、公正、人权、仁慈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以维护正义为目的。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上述三个水平的道德发展下还可以细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为: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普洛夫斯基斯阶段(Preoperational)、阿留申格阶段(Aristotelian)、自我利益阶段(Self-Interest)、普遍利益阶段(Universal Interest)和理想社会主义阶段(Idealistic Socialism)。
(二)舍尔马克斯阶段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个人行为之上的,在舍尔马克斯阶段,道德的发展只是以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实际上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任何深刻的理解,大多是随着情绪和感受变化而变化,并不能客观地衡量观点是否正确,只能以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追求一种短暂的情感满足,一种“非理性的快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缺乏责任感。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的人格在内。近 25 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
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
“没有害怕的教育 ”和彼
此信任;与 “小红花 ”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 “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他教出了优秀的教
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 ”,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 2
要为准则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
受到惩罚
西,他不会受重罚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 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 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 “好孩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
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
—— 我想要奖赏 —— 我想取悦某
人—— 我要遵守规则 —— 我能体贴别人 ——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正是对科尔伯
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 “六阶段 ”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 “第六阶段 ”不但
是最难达到的, 也是最难教的, 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 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
? 为什么 ?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 为什么 ?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
? 为什么 ?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如下表所示 ):
水平 阶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 “海因茨两难 ”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 俗水
简答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
简答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正确答案: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 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水平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水平。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构造,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分别为:
1.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和法律。
2. 个体利益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但也会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3. 互惠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考虑公平和互惠,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待遇。
4.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
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考虑社会契约和法律,认为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
6.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道德原则行事,认为这些原则是普遍适用的。
科尔伯格认为,人们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是线性的,而是会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发展水平。
提高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同
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和观点。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道德发展研究领域中,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成为了道德发展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其理论的主要内容、阶段划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他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分别是:1. 前卫期(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惩罚,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
2. 自私利益期(Self-interes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3. 互惠期(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平等。
4. 社会规范期(Authority and Social 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社会规范和权威,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
5. 社会契约期(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
6. 普世原则期(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划分,更是一个道德发展的过程。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旨在解释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三种水平分别为:
1.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惩罚与后果水平和相对主义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惩罚,而不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
2.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社会秩序与权威水平和社会契约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道德判断中。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也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准则水平和道德自治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不再基于社会规范或个人利益,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科尔伯格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并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如“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不同的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1. 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这个水平的儿童主要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善恶,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 习俗水平(9-15 岁):这个水平的青少年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开始理解到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利益,还要符合社会的利益。
3. 后习俗水平(16 岁以上):这个水平的个体已经超越了社会规范的限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能够理解到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规范。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介绍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以其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而闻名。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判断是基于其对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认知水平。
他提出了六个不同层次的道德发展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第一层次:前传统道德前传统道德包括两个阶段:服从和惩罚取向和自我利益取向。
在这些阶段中,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外部权威或自我利益。
第二层次:传统道德传统道德包括两个阶段:良心维护和社会秩序维护。
在这些阶段中,人们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和期望,并且尝试遵守它们。
第三层次:后传统或原则导向性后传统或原则导向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和普世原则取向。
在这些阶段中,人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并考虑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研究方法科尔伯格使用了一个叫做“海龟故事”(Heinz Dilemma)的道德困境来测试人们的道德发展阶段。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Heinz,他的妻子患有一种需要昂贵药物治疗的疾病。
Heinz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药物,于是他偷了药物。
科尔伯格会问被测试者是否认为Heinz的行为是正确的,并要求他们解释原因。
科尔伯格还使用了一个长期跟踪研究来观察儿童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
他在不同年龄段对儿童进行了访谈和观察,并记录下他们对不同情境下道德问题的反应。
批评科尔伯格的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该理论只基于西方文化中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可能不能适用于其他文化。
其次,该理论并没有考虑到情境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最后,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个性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结论尽管科尔伯格的理论存在一些批评,但它仍然是研究道德发展的重要贡献。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人类道德判断的框架,并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导。
在今天的社会中,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尔伯格的理论也变得更加重要。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和阶段的道更高层次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 直觉道德阶段:约三至七岁的孩子主要凭借直觉和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模仿来判断是非,无法理解道德的本质。
孩子可能会因为被称赞而觉得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因为受到惩罚而觉得某种行为是错误的。
2. 自利合作阶段:大约七至十岁的孩子开始懂得相互合作,但他们的合作也主要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认为只有对方也能从中获益才值得合作。
孩子可能会学会分享玩具,但这仍然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真正理解分享的道德意义。
3. 团队合作阶段:大约十一至十五岁的孩子开始有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了团队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
孩子开始理解合作的道德意义,认识到团队的成功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虽然孩子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完全成熟,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私行为的不道德性,并且开始愿意为团队付出努力。
4. 社会责任阶段: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逐渐理解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开始对社会有责任感。
他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道德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人权等。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开始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们通常会开始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建设中。
需要注意的是,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理论模型,每个孩子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有所差异,且并非线性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道德发展时,请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灵活运用,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描述了一个人在道德发展方面的思考和行为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预言性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仅仅是听从权威的规则和指令。
第二阶段是自私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他们认为行为的正确与否是由行为的后果来决定的。
第三阶段是集体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社会的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的利益和需要。
第四阶段是法律和秩序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依赖法律和秩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认为保持社会秩序很重要。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开始思考社会契约和道德权利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遵守契约和道德权利。
第六阶段是普世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会考虑全球的道德和价值观,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些阶段描述了人在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经历这些阶段,这些阶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道德思考和行为。
- 1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五取向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一般0 至9 岁处于第一水平,9 至15 岁处于第二水 平,16 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但年龄并不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但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其尽快向更高一阶段发展。
科尔伯格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他在70 年代后期将该模式概括为: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是一种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融合而成。
该理论旨在描述个体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的六个主要阶段。
本文将介绍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一水平:预社会道德1.1 第一阶段:顺从和惩罚取向这一阶段通常在儿童幼年时期出现,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绝对顺从。
儿童此时认为规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惩罚。
他们关注个人的利益,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1.2 第二阶段:个人利益取向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更加重视个人的利益,他们的行为是根据对个体获得的效益进行判断。
孩子可能会展示出相对的自私行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或需要。
第二水平:传统道德2.1 第三阶段:他人期望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期望的理解。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因此他们会遵循社会上规定的道德准则来取悦他人。
2.2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意识到社会需要一套共同的规则来维持秩序和公正。
个体开始关注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基于这些规范做出决策。
第三水平:后传统道德3.1 第五阶段:合作社会契约取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契约的重要性。
他们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个体开始寻求各方面的平衡和合作,以满足共同的社会目标。
3.2 第六阶段:世界伦理取向这个阶段是科尔伯格理论的高级阶段,只有很少人到达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不仅考虑社会规范和个人利益,还会考虑全球或全人类的利益。
个体开始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并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总结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框架。
这个理论揭示了个体在认知和道德发展上的不同阶段,以及他们在每个阶段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1.具体道德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规则和惩罚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3-7岁之间。
2. 自利交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基于交换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是在7-10岁之间。
3. 社会规范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理解它们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遵守社会规范。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0-13岁之间。
4. 社会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做出行动。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3-16岁之间。
5. 道德原则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接受道德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行事。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不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6-18岁之间。
6. 道德智慧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并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他们能够看到不同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并能够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策。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之后。
道德发展六阶段
“道德发展六阶段”我在读雷夫·艾斯奎斯写的《第56号教师的奇迹》时,第一次读到“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想起了我在管理一年级学生时看到的一些现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纪律观念很差,只要老师不在教室,他就敢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
比如说,有的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有的学生倒过头和后面的小朋友说话,还有的学生竟敢走出座位跑到其他同学那里。
每次开完会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会听见眼尖的学生大喊一声:“老师来了!”然后全班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副很规矩的样子。
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
我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建立了一套“我优秀,我是100分”班级考核制度,为有优秀成绩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并且贴到墙面上。
学生于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得到奖赏“一朵小红花”。
学生喜欢在课下的时候站在红花墙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朵小红花,再比一比别人得了几朵小红花。
有些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也会被教室里的红花墙所吸引,站在那里数自己的孩子得了几朵小红花,还有的家长详细地询问:“这红花是怎么得的?”然后鼓励自己的孩子:“看人家都得了那么多红花,你要努力,争取赶上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为自己的红花激励措施而沾沾自喜,读了“道德发展六阶段”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管理方法及认识仅停留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迷恋小红花的奖励层次上了,他做事情有了更高一些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取悦某人”,即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25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
他认为:
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雷夫老师所说的“六阶段”是:
第一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
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让我们一起像雷夫老师学习,引领孩子们逐步奔向拥有最美好境界的第六阶段。
我想:
如果我们所教的孩子,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达到第六阶段,那么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了真、善、美,这该是一个多么和谐的氛围。
这的确是最美好的境界了!感悟二:
在第二章中,有这样一些令我感动的语言: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
我想要奖赏现在用小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效的。
但最终的最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
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正是有了这份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信念,雷夫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到了第六阶段。
所以,最感动我的不是雷夫老师的成功,而是他的教育理想和激情,更是他的执着与坚持。
是的,“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雷夫老师是把这六个阶段告诉孩子,让孩子心中建立一套评价和自我提升的标准。
人格的成长,既要有外因的促进,更主要的是需要自我内促。
其实我们所教的孩子不全部只处于低阶段,在他们的身上同时还存在着高阶段的一些意识,有的时候会做出表现高意识阶段的可爱的事情来。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发现,大力引导,给予高标准,孩子们才能越来越多的往高水平自动自觉地发展。
雷夫深信:
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他一再提醒: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孩子的品格、诚信、道德或胸襟,都是教育的根本。
感悟一: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尤其是如何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们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不惹麻烦等等,无非是要求他们表现好,但是并没告诉过他们哪种更好,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
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5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加以调控为。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能急需这种药。
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第四阶段:
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
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
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为救妻子去偷药,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命合情合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受到惩罚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冒险偷药习俗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水平子”取向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都得对妻子负责。
他这么做,对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别人是不公正的。
源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
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