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

合集下载

网红经济中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及应对措施

网红经济中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及应对措施

现代营销上旬刊一、网红经济的背景和现状(一)网红经济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网红经济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依靠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商业价值的一种经济形态。

网红最初指的是拥有一定粉丝群体的网络名人,如视频博主、微博大V 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平台的不断涌现,网红经济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2005年,YouTube 上线,这个视频分享平台为网红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2010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始普及,个人内容创作逐渐崛起。

2016年,直播行业迅速发展,打造了一批网红主播。

由此,网红经济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

(二)网红经济的现状和趋势网红经济日趋成熟和巨大化,且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和粉丝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网红崛起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游戏主播、美妆博主、科技博主、体育名人等。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网红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直播、短视频、电商等模式的融合,让网红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价值。

同时,AI、VR、AR 等技术的应用也为网红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网红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网红经济对消费者、商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红可以提供更加真实、丰富、有趣的内容,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于商家来说,网红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和销售,成为推动产品营销的重要力量。

对于社会来说,网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网红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网红可以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和价值导向,传递正能量和消费文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还可以带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推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另外,网红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虚假宣传、不当行为等。

因此,有必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网红经济健康发展,为消费者、商家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二、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概念类型与产生原因(一)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消费者非理性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由于某些原因而做出的不符合常规经济理性行为的决策和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对企业的销售和营销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作者:刘利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网民数量激增,人们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民力量的壮大,再加上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使得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舆情事件的发酵往往和某一阶段的网民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舆情事件在发展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网民心理特点。

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但同时网民心理也会影响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情事件;网民;舆论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目前,网络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公众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发表舆论,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促进事件快速解决,这说明网民在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使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民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也对舆论引导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此,我们需要把握网民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征(一)自我实现心理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同,但现实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容易的。

而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制度的约束,使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需求的人转移到网络上。

在互联网上,网民数量庞大,有不少事件是人们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或者制造舆论,促使事件真相快速浮出水面,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并且被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最后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受多数人的影响,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自觉地与外界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非理性网评的分析及规避

非理性网评的分析及规避

非理性网评的分析及规避王志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710(12)攮鬟:在舆论营造的过程中,评论往往发挥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报刊评论有报铷灵魂麓称.电视评论也成为衡量电视台实力的标杆,互联网的兴起则打破了评论相对垄断的格局,它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言论空闻,但农营造秀放的信息环境的同时,也掺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本文对新形势下网络媒体评论的感性因素过强、理性缺乏的境遇加以梳理总结,并详细解析其特色及规避方滋;,以期我阑的民间舆论话语空间的构建更加健康、和谐。

荚麓潮蠢网络评论非理性舆论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结合,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平民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这其中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诸如“孙志刚事件”、“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许多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都是在网民的关注与参与下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的;此外,诸如春运火车票涨价、手机漫游费下调、黄金周假期调整等事关民生政策的制订等也都与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分不开。

‘1但事实证明,汹涌高涨的网络舆情却是一柄双刃剑,网络评论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一般平民的的表达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不理性的特征。

网络评论的非理性特征表现在两大方面:网民的情绪化舆论泛滥和网络媒体一边倒的舆论势态。

就像我们从人肉搜索事件中看到的那样,网民们在表达自己正义声音的同时,非理性的情绪也开始蔓延和滋长,迅速发展成轰轰烈烈的“网络讨伐”和人身攻击,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

“网络捕头们”将所查获的施暴者的资料一股脑地在网络上披露出来。

丧失理性的民众权力往往刻意夸大自己“符合公众正义”的“合理性”,也助长了一种很不健康的“暴民意识”。

随之,各大网络媒体为了爆料和吸引公众的眼球蜂拥而上,甚至为了迎合群体的喜好和心理取向在议程上与他们保持一致,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

一、非理性网评蔓延的原因分析非理性网评是在网络给平民阶层带来的巨大传播优势和话语权同时的附属品,这是草根群体的话语权与网络媒介的畸形融合的产物。

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MEDIA MANAGEMENT 媒介经营与管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舆论监督主要被理解为媒体的批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公开,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快捷有效的舆论监督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1 网络舆论监督及其特点学界对于舆论监督主要有广义与侠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舆论监督泛指公共舆论对社会上所有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的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舆论对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的看法,也指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看法和意见。

网络舆论监督则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舆论监督,监督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1]。

互联网使得公众意见得以公开表达,拓宽了公众舆论监督手段,与传统的利用报纸、广播进行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特点。

1)监督主体广泛。

传统的舆论监督一般是通过记者调查、采访、报道及民众来信等方式反映民意,公众所表达的建议和批评还要经过媒体编辑,且受到监督手段单一、反馈不及时等制约因素,公众的监督权无法得到充分行使。

在没有通畅的舆论监督渠道和平台时期,只能由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呈指数增长,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手机网民达8.97亿。

诸如微博、微信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网络信息的开放流动和实时共享使得网民可以随时关注热点事件,自由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交流。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普通公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2)监督渠道多元。

网络技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信息的数字化,一切信息都可以展现在互联网平台,舆论监督也从传统媒体渠道转战网络。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解读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解读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解读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的舆论现象,是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一事件或话题所持观点和情绪的集合体。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学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进行解读,探讨人们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和评论同一事件或话题,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产生群体性的情绪和观点倾向。

这种群体心理效应会加剧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发展,形成“舆论风暴”。

其次,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信息茧房”现象也与心理学有关。

信息茧房是指个体在网络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十分常见,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网络舆情中信息的片面性和偏颇性,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此外,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心理学中的一些规律。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个体观点的倾向会随着与群体其他成员的互动而趋向于极端化的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往往会在与他人讨论和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己的观点,导致观点的极端化和对立化。

这种心理现象会加剧网络舆情中的对立和冲突,使舆情更加复杂和混乱。

最后,网络舆情中的“情绪传染”效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情绪传染是指个体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相似的情绪体验的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在阅读他人评论和观点的同时往往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产生共情或共愤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传染效应会加速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煽动化,使舆情更加激烈和具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多种心理学因素的影响,群体心理、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和情绪传染等现象在网络舆情中都有所体现。

大学生网络舆论导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主要影响原因初探

大学生网络舆论导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主要影响原因初探

主体之一 ,大学生既是 网络舆 论的接 受者 、传播 者 ,也是 制造 者 ,在各种原 因的影响 下,大学生在 网络舆论 导向 中出现 了理 性与非理性 并存的现 象。作 者从 网络舆论 、 网络舆论导 向 内涵、特点 出发 ,分析大 学生特 点 ,结合现 实环境和 网络 环境 ,找 出大 学生 网络舆论导 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的主要影响原 因,并提 出相应的措施 引导 大学生的 网络舆论导 向非理性转 向。
作用 。不论是 政要 、明星 、律师 、新闻媒体 、企事业单位等 在 网络 中都在 为 自己或是团体制造出影响力 ,他们的言论得 到 网民接受 、传播 、评 价 以及 他们 的互动过 程 中 ,导 向就 体 现 出来 。既 有权 威影 响和崇 拜 ,也 有 网民们 自由言 论 的 土壤 存在 。 第三 , 政府官方 的网络舆论导 向的影响力不够 强 , 引导能 力有 待提 高 。对 网络舆 论 的发现 和引导 没有 十分 的 重视 ,在突发性事件 产生时多数情 况是未 能及 时发现舆论产 生 ,也没有正确引导舆论发展方 向,通常是被动 的采取措施 解决 问题 。 二 、大学生 与网络舆论导 向的关 系 大学生是 网民的组成 部分 ,不能轻视大学生对网络舆 论 产生 和 网络 舆论 导 向发 展 的作用 。9 0后大 学生 ,移动 电子 设备是随身携带 ,特别是手机 。他们追求个性解放 ,同时关 心 国事和社会热点 ,每天会花一段 时间浏览 新闻 、 刷 微博 和 微信等 ,他们就在这个过程 中有 意无意的接触 、传播 或是评 论 了网络舆论 。因而 大学 生既是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导向的 接受者 , 也是传播 者和制造 者。大学 生情绪高 昂, 好 奇心重 , 对于一类事物有痴迷 ,对 丑恶 深恶痛绝 ,在言论 中就有些激 进 ,或愤世嫉俗 。大 学生在网络舆 论和网络舆论导 向过程 中 可能是 三个 角色相互 的转化 ,在不 同时间段 、事件发展程度 等表现 出不 同角色。网络 中各类言论混合一体 ,大学生正处 于正确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定性 的时间段 ,辨别和分析 能力不够 的他们 在网络舆论导 向中就可能被不 良、不法 的动 机所利 用 ,表现出不理性 的做法 。由此 ,积极 的正确引导在 大学生网络舆论导 向中是非常重要 的,让他们能够逐渐 以理 性 思维来看待 网络舆论和 网络舆论导 向 , 也是促进大学生健 康发展的需 要。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导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的主要

网络舆情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网络舆情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网络舆情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定义,一般认为: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的两大精神性要素!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展现自我都具有重大作用” 按照一般性理解理性与迷信愚昧相对立泛指健全的理智和思想具有逻辑化系统化规范化等特点,非理性与理性相反具有非逻辑性非系统性非规范性等特点。

人天生是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产物,没有绝对的理性也没有绝对的非理性。

二者都是认识和表达的主要方法,虽然一般认为理性结果要高于非理性产物,但也没有绝对的定论。

很多时候理性与非理性谈不上什么高下。

人们直观的爱恨情仇这些貌似非理性的东西与绝对的逻辑推理后的表达在我看来都是平等的不可或缺的人类思维。

一个敢爱敢恨的、逍遥随性的性情中人与一个一板正经、理智聪慧的人都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

同样,一个没有理智、肆意挥霍情绪的人与一个用逻辑去分析该不该爱恨悲欢的人都是令人奇怪的傻瓜。

理性与非理性,总要试图找到一种适宜的均衡。

人类群体同样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点,人们群情激奋或者共同反思,都是个人思维在全体社会的共鸣体现。

在对群体社会在看待某个问题时应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时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

在国家遭受侵略时,社会自然需要一种群起激昂的效果,在人类遭到灾难时,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悲伤也是正常表现。

但在处理具体冲突、具体情绪表达时,又要呼吁冷静,合理敏慧的措施。

人们才说合情合理,也许正是把握好理性与非理性的关键所在。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拟化延伸,他既有同现实世界一样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一面。

正因为他的虚拟化和没有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人们往往更多的表现直观的一面,情感的肆意宣泄,毫无理智的表达。

网络全体往往也会陷入这种表达引导之中,在理性与非理性的表达上,人们第一时间往往会自然地倾向非理性的表达。

网络表达往往具有即时性,人们在看到某个事件时,就可以将第一反应表达出来,形成了可怕的网络效应。

虽然这种表达不一定是人们真实的想法,也不会真实的显现于线上世界,在情绪上总是乐于走向非理性。

网络舆情的影响与消极因素

网络舆情的影响与消极因素

网络舆情的影响与消极因素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同时,网络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意见、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泛指网络上的各种观点、意见和情绪的集合体。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流动受到众多的因素的影响,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网络舆情的影响1.影响舆情的人群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非常广,人群也非常多样化。

政府、企业、媒体和个人都可能涉及到网络舆情的影响。

政府需要关注网络民意,因为这是了解社会热点和民情的重要途径。

企业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因为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的市场形象和销售业绩。

媒体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因为它是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会对网络舆情造成影响,而网络舆情的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2.影响社会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特定的事件和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集体动员和传递信息的效率要远远快于传统的媒体,甚至可以改变政府的政策决策和企业的发展策略。

同时,网络舆情也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根据某些舆情的扩散,可能会导致一些群体的情绪受到极端化的影响。

3.影响舆情的传播网络舆情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它的传播方式。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方式非常快速和广泛,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传递,如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等。

同时,网络舆情也容易受到各类利益方的操纵和渲染,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波及面。

三、网络舆情的消极因素1.谣言和虚假信息网络舆情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消极的一种就是谣言和虚假信息。

网络上的消息分类很难进行审核和调查,一些不负责任、不实的言论经过传播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和骚乱,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失。

2.网络冷暴力网络上的言语是容易造成冷暴力的,因为网民可以利用anonymity 匿名性,撒谎诬陷、侮辱诋毁、辱骂挑衅等对其他网民进行人身攻击。

网民群体极化视域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网民群体极化视域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作者: 李丹颖[1]
作者机构: [1]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22-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6期
主题词: 社交媒体;群体心理学;群体极化;舆论引导
摘要: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等移动终端传播方式的兴起,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受关系被颠覆,社会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随时随地发表观点、看法。

由于发声门槛降低,网络舆论景观也在发生异变。

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在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网民群体出现强烈的群体极化倾向,由此引发的非理性网络舆论在社交媒体平台泛滥。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探究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及在此现象影响下的网络舆论的特点、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

旨在帮助各社会主体反建构舆论,克服网络群体极化形成的非理性舆论乱象,共同维护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存在和扩散,不仅扭曲了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也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网民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影响,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视角,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概念、特点和产生原因,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背景。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网民群体心理在非理性网络舆论形成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其群体认同感、情绪释放和群体极化等心理现象。

本文还将分析非理性网络舆论对个体心理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等方式,促进网民理性思考和健康表达。

本文将对非理性网络舆论和网民群体心理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支持。

二、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成因分析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但这种匿名性也导致了一部分网民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的情绪,发表过激的言论。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民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难以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从而容易被误导,产生错误的判断。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为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了不满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放大和扩散。

同时,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选择报道一些具有争议性和煽动性的内容,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蔓延。

网民群体心理的复杂性也是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互联网上,不同背景的网民形成了多元化的意见群体,这些群体在交流和互动中往往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对立,从而导致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9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闫平Ξ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时,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管理作者简介:闫平,济南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250102)中图分类号:TP393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359()-03在当代社会,,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

“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随着媒介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的充分拓展,网络传播日益形成了新的“舆论场”,给舆论宣传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新媒体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舆论形式。

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的载体,公众(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对某些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以及焦点性公共事件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网络舆论。

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平台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尽可能多地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一种新的对话机制和舆论空间。

网络舆论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舆情,体察社情民意。

非理性舆论浅析

非理性舆论浅析

论文题目:非理性舆论浅析摘要:社会舆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而非理性舆论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加深了大众的非理性思维,非理性舆论与非理性思维存在着一定的互相促进关系。

因此对大众的特别是网民群体的非性舆论应该引起重视,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关键词:非理性舆论、意见领袖、大众思维、理性思维社会舆论始终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社会新闻事件的了解渠道也越来越广泛。

而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舆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社会舆论始终是社会新闻事件热度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舆论在产生了强大的民意力量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些舆论表达的副产品——非理性舆论。

非理性舆论多数发生在网络上,网络的发展给人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非理舆论。

所谓非理性舆论主要是指在网上以个人论调盲目猜测、判断、跟风、发泄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评论。

这些言论通常带有个人色彩,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也没有数据或者事实作为根据,只是以庞大的发言队伍来增强语势,在数量上形成强势,将网络作为个人主观意见的表达平台。

这些言论影响了网络民意表达有效性,增加了信息冗余度, 并且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错误的导向作用①。

非理性舆论的一般表现为,第一,情绪激动,有时甚至超过当事人本人;第二,盲目跟风,具有从众心理,缺乏自己的理性见解;第三,对事实本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在自我虚构的事实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发表言论;第四,具有仇恨心理,试图以舆论为报复手段,揭露个人隐私,甚至辱骂对方,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嫌疑。

那么,非理性舆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其实,舆论本身不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之分,非理性舆论是非理性情绪的产物,而情绪天生就包含着非理性的成分,因此,产生非理性舆论就不足为奇了。

一般认为,民众产生非理性情绪的原因有:第一;公众容易受自有的大众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其中一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人的舆论倾向和情绪表达集合。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群体行为,还可以为社会政策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探讨。

网络舆情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情绪分析。

网络上的舆情往往伴随着丰富多样的情绪表达,通过情绪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所体现的情绪动态。

研究表明,网络舆情中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等,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情绪分析还可以揭示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感知和评价,为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例如,当其中一事件引起舆论关注时,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做出恰当的反应,避免进一步引发社会不稳定。

此外,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个体社会认知的体现。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的社会认知过程。

例如,人们通过网络舆情获取并传播信息,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此外,研究还表明,网络舆情中存在一定的群体效应,即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舆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这种群体效应对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使得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揭示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社会影响和动力机制。

例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相悖的信息。

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网络上会引发巨大争议和舆论分裂。

除此之外,网络舆情的传播还涉及到信息源的选择和认可,个体的信息加工和转发行为等。

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机制,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媒渠道传播的关于某一事件、主题或个人的舆论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崛起与发展,使得舆论引导和影响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个人情绪也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广泛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高速、全球化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舆情信息,并且通过网友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直接影响。

1.1 舆情信息的积极影响积极的网络舆情信息可以给个人带来正面情绪体验。

例如,一篇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积极情绪和向上动力,使其感到自信、振奋和乐观。

这种情绪的传播作用可以帮助个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幸福感。

1.2 舆情信息的消极影响然而,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也容易对个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当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负能量、焦虑、恐慌的言论时,个人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抑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人的情绪波动。

二、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情绪影响外,网络舆情还通过其他方式对个人的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2.1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信息的泛滥和涌入使个人很难及时筛选和处理信息,导致信息过载。

面对庞杂的信息,个人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焦虑不仅可能影响个人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同时,焦虑也会进一步损害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2 比较心理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个人容易与他人进行比较。

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

对于网络舆情中关于其他人的成功和荣誉的报道,个人可能会感到嫉妒和不满,从而对自己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3 群体效应引发情绪波动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群体行为和情绪传染效应。

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

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

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作者:李勇张旭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1期【摘要】网络为民意表达、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垠的空间,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周老虎”、“天价烟”、“南京飙车”案,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无不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

当我们在为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网民的热情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关键词】网络舆论“郭美美” 非理性因素一、“郭美美事件”及舆论特征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微博炫富引起网民的反感,其二是对她身份认证: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敏感。

一时间各种猜测、质疑纷至沓来,形成了一场舆论风暴。

纵观此次事件,可以看出舆论形成的几个基本特征。

舆论主体:此次事件中的舆论主体是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聚集在各个论坛、博客、讨论组的网民群体。

网络舆论自身具有爆炸性、自发性和透明性,分散的讨论经过传统媒体的集合和整理,最终对事件产生作用和影响。

舆论客体:这次事件的舆论客体有一个由小及大,由单纯的“炫富事件”到对整个慈善制度的思考。

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单纯的“炫富事件”,但是当公众发现“炫富”与中国红十字会有着令人困惑的联系时,舆论的风向就由对“炫富”的批评转向对红十字会商业化运作以及红十字会运作制度的怀疑和批评以及思考,及对中国慈善制度的整体性思考。

作用及影响:直接影响就是各方对事件都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其没有关系,新浪微博也就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道歉。

但这样的解释无法消解人们心中的怀疑。

各方当事人迫于舆论压力纷纷站出来对事件做出澄清。

其次,间接影响是“郭美美事件”对民众的慈善热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而7月为5亿元,减少了5.2亿元,降幅接近51%。

而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问题之后。

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

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
力 ?情形也确 实如 此 ,你若 有足够的创 意,你若有胡 戈一样天马行 空的恶搞 能力 ,你若 能象 后舍 男孩一样
传 播创 造条 件 ,为 以后扭 转 网络 舆 论方 向增加 困难 。
2 网 民把 网络 作 为 显 示 “ . 本我 ” 的 窗 口。
颠覆 搞怪 ,你 若热 衷于用独 一无二 的表 达方式 “ 自 秀
巨大的包容性 ,这 其 中有 理性的、建 设性的看法和观
认知 心理 学有 关 注 意 的信 息选 择 性原 理 告诉 我
们 ,人 的大脑 皮 层 上有 一种 特 殊类 型 的神 经 元 , 即 “ 意 神 经 元 ” 也 叫 “ 异 特 探 测 器 ” 该神 经 注 , 新 。 元将 外来 的刺激 进行分析 、处理 ,由于那些新异 内容 的刺 激 ,“ 意 神经 元 ”对 有 关 信 息 进行 选 择 和 过 注 滤 ,舍弃 老调 重 弹 、与 己无 关 的信 息 ,以便 有效 地
点, 同时也充 斥着非 理性 的个人 情感 宣泄 。“ 须事 铜
件 ” 中 , 参 与 者 集 体 狙 击 被 设 定 为 “非 法 ”的 猎
物 ,甚至殃及人家 无辜 的女友和可怜 的父母,这意味 可 以掘到金子 的地 方 ,关键 就看你找准掘金 的最佳地
点,网络影视无疑 是其中一个 。 胡戈一炮而 红之后, 效
作用 和物 理机 制借 助 “ 以太 ”实 现 融合 。人 们 就是
通过 这种 “ 液态 媒介 ” ,释 放 了 自身 的心 理需 要 。①
且不谈格兰威 尔思想 中的唯心主义倾 向,我们今天 的
确 在科技进步 的意义上 以 “以太 ”为载体 构建 了把地 球缩 小为 村庄 的 因特 网 。 网络 世 界 中 “以太 ” 满足 了人 类 的 心理 寄托 ,

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引导

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引导

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引导王小涛;张二芳【摘要】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对于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畅通网民诉求表达渠道等意义重大.网民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等方面,其对公众合法权益、主流意识形态及现实社会秩序等带来了挑战,成为引发网络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从主观原因来看,网民的非理性行为与其自身存在侥幸心理、法治意识淡薄、心理认知不成熟等因素有关.新形势下,应着重从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以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To guide and normalize the irrational behavior of netizens is significant for maintaining righteous network environment,and smooth the channel of appeal of netizens,etc. The irrational behavior of them shows"group polarization"and cyber-violence and so on,which brings challenges to public legal interests,mainstream ideology and realistic social order,becoming main factor to cause social risks of network. From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reason,the irrational behavior of netizens relates to many factors,such as fluke mind,weak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immatur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In new situation,we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on of media literacy of netizens,shaping of public reason of them,promotion of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quality of them,guiding and normalizing irrational behavior of them.【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5(038)006【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网民;非理性行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网民素质【作者】王小涛;张二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68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

关于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及其化解疏导的调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

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在网上蔓延扩散,而这些,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甚至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目前主要社会情绪积聚在物价上涨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方面。

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方面;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党和政府机关,以及富人、特权阶层方面;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主体群扩大,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应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赢得民心;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并充分重视网媒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标签:网络;社会情绪;化解疏导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疏导分流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情绪,占领舆论高地,培育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近阶段,我们在综合分析各方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的社会情绪、社会状态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多元因素引发多元化的情绪蔓延扩散(一)主要社会情绪积聚1.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

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1月CPI涨幅或超5%”。

在新的一年,许多人带着期待,希望物价能够回落,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在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

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广大居民普遍关心的是物价上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更担心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播的历史上,英国人格兰威尔曾经提出“以太”的观念。

“以太”是一种心理物质和物理物质的结合体。

他认为一切进行传播的事物都以“以太”为载体。

人类大脑的活动激活“以太”,心理作用和物理机制借助“以太”实现融合。

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液态媒介”,释放了自身的心理需要。

①且不谈格兰威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今天的确在科技进步的意义上以“以太”为载体构建了把地球缩小为村庄的因特网。

网络世界中“以太”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寄托,网络舆论借助“以太”的无限承载性使人类的心理感受得以无限延伸。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大类别、七个层次②A、基础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B、心理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当今网民使用网络主要分为满足心理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以此构成了“以太”承载的主要内容。

网民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显示着“以太”巨大的包容性,这其中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充斥着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

“铜须事件”中,参与者集体狙击被设定为“非法”的猎物,甚至殃及人家无辜的女友和可怜的父母,这意味着猎杀不仅出于某种道德渴望,同时也是集体娱乐的需要。

郭敬明抄袭案败诉,“粉丝”们“抄袭有理”的声音理直气壮。

好象侵犯别人权益的人反而成了受害者,被侵权者反而成了罪人。

网络中弥漫的这种看不见、说不出的“戾气”,显示我们社会心理的脆弱,而不具有公民社会的“民意”的理性认识。

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发展,不加引导与控制,理性的声音则可能消沉下去,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

网络非理性舆论产生的心理机制
网民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网民的需求除与他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等)有关,还和心理因素有关。

1.大多数网民在接受信息时有“先入为主”的心理
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的信息选择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即“注意神经元”,也叫“新异特探测器”。

该神经元将外来的刺激进行分析、处理,由于那些新异内容的刺激,“注意神经元”对有关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舍弃老调重弹、与己无关的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信息。

这里受众注意的“激活”和“警觉”主要表现为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的浓厚兴趣,即人们更愿意接受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

这就要求在网络高速更新的信息流中,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

2.网民把网络作为显示“本我”的窗口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人积累了心理能量总要找宣泄的出口,进而带来情绪上解放感。

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普通的社会成员。

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对现实环境状况心存愤恨不满,或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而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判断。

BBS、ICQ、EMAIL、BLOG等网络舆论阵地恰巧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空间。

在网络上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是普遍,很难想象这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会出现。

它折射出在当前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

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

3.部分网民的“意见领袖”欲增强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陈述观点、发表评论的平台。

网民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充当传者的角色。

部分网民希望成为主导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

为了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他们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与谦逊相疏离,且乐此不疲甚至标新立异,以此希望成为享有声望的“意见领袖”。

标新立异的另一方面往往是视传统和权威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

“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

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 ③
4.网民有传播“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
网民的需求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

本我由“求乐原则”支配,追求享受。

正是本我的“求乐原则”因素导致受者心理有着接受与传播媚俗化信息的欲望。

由此我们发现,受众天生有一种接受“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

一些轶闻趣事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网民的参与和注意,首先是因为网络信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抓住了人们寻求快乐、自我表现的本能,并且根据这种本能的需要,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人们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满足了参与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引人注目欲望,甚至于不少网民群体式娱乐,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寻求逞口舌之快。

网络非理性舆论的引导策略
新闻媒体只有了解受众,才能引导受众。

网络媒体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或交互式交流的方式,遵循网民的普遍心态及兴趣,利用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信息来进行潜意识的文化与观点的渗透。

1、遵循“第一时间”原则。

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

对突发事件要主动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应。

或在网上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以真名参与讨论,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营造多元意见空间。

多元的意见空间,就是指在意见选择上,要破除单维度意见,给多维度意见以更多的生长空间;在意见表述上,要采取多样的表述方式,客观上形成意见呈现的多元化。

舆论的一元空间是造成受众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有强烈反应的消极社会舆论,使其适度宣泄,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为积极。

当然同时也要把握好网上主流舆论,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健康的舆论环境。

3、吸引高端群体参与网络评论工作。

领导者、管理者、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等高端群体大多社会阅历和资历丰富、思想成熟,思辨能力强,他们对网上言论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也具有全面、客观、理性的思维和眼光,如果经常邀请他们以网民的身份参与网络评论工作,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则将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

4、增强文化亲和力。

“引导”是要指引受众的需求良性发展。

一味满足部分网民“轶闻趣事”的心理偏好,传播势必走向媚俗化。

而如果一味盛气凌人的驳斥,也难以被网民接受。

这就需要传者加强引导艺术。

一方面可以利用我国长期已经形成的传统而又根深蒂固的观念、特定的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化来引导本站网民,使其产生文化亲和力;一方面以一种关爱帮助、解决问题、平等理解的心态与网民自由交流,有时适当采取一些诙谐、幽默、调侃的方式还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更易被网民接受。

虽然近来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案例越来越多,但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与控制,将使它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它将使我们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刚刚,伴随着火热的德国世界杯开赛,网络舆论再推央视名嘴黄键翔因口误而成就的“解说门”事件,这里因足球而泛化的民族情结再显国民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