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梨园戏

合集下载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也称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传承者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梨园戏的表演在古梨园基础上发展创新,行当主要沿用宋元南戏的四大声腔,使用泉州方言演唱,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代表剧目有《朱弁回朝》、《董生和李氏》等。

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声腔系统之一,是古老的有声与无伴奏、符合语言声音条件的“徒歌”剧种。

它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委婉缠耳的旋律见长,成为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声腔。

梨园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梨园戏也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大作用。

梨园戏主要分布在我国闽南一带,是其重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传统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梨园戏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闽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梨园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剧目,也有现代创作的优秀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之,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梨园戏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南辕定何日,无地不风尘”——浅说梨园戏《朱弁》

“南辕定何日,无地不风尘”——浅说梨园戏《朱弁》

砥 . ‘ 主别 “裁 衣 ’ 著 名戏 文 。 音 乐 方 面 . 二套 在 南 曲 有 公 等 在 有
中有 名 的套 曲 . 表 演 方 面 . 着 比 较 突 出 梨 园 戏 艺 术 的 单 折 在 有 戏 ” 林 任 生 《 弁 冷 山 记 . 言 》 , 百 年来 为广 大群 众 所 喜 ( 朱 前 )几
具 体 呈 现 上 . 主 要 在朱 弁 与 阎进 、 青 的 兄 弟 情 . 雪花 公 主 则 邵 与
的兄 妹 情 的铺 展 描 叙 中展 示 了人 物 威 武 不 屈 、 色 不 纳 、 官 美 高
色 扮 演 雪 花公 主 的 曾静 萍 — — 被 众 多 粉 丝 亲 切 唤 为 “ 曾姐 姐 ”本 不 是 该 剧 的一 号 人 物 , 两 场 戏 , 却 夺 人 眼 球 ; 的 出 , 仅 但 她
后 回府 用 毛 笔 书 写其 忠 义 . 为朱 弁在 阎进 南 向 就义 的现 场用 改
鲜 血 来 书写 , 壮 , 性 , 风 沙 穿 林 , 飒 作 响 : 弁 之 忠 义 , 悲 血 如 飒 朱
也 已然 自现— — 可 以一 目 了然 该 戏 是 直 写 人 物 之 忠 义 . 从 每 仅 出的 出 目就 可 以见 出— — 不 在 于 展 现 忠 义 有 多 么 深 刻 . 在 于 而 其浓烈 , 物单纯而有力( 弁之忠诚 。 仅对 国 , 且对家 , 人 朱 不 而 因
的生 角 戏
当然 . 了适 应 当下 人 的 欣 赏 习 惯 . 原 来 三 个 多 小 时 的 为 将 十 场 戏 , 去 了“ 宴 ” “ 行 ” 场 ( 者 表 现 朱 弁 之 威 武 不 删 诱 、北 二 前
屈 , 者 具 体 展 示 小 王 子 被 邵 青 所 擒 的经 过 ; 后 现仅 一 语 带 过 ) . 委实无奈。 南向”“ 忠” 为一场 , “ 、写 合 由原 来 朱 弁 在 阎 进 就 义 之

2021-2022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梨园春秋[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进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戏曲的起源1.萌芽:古代带有巫术颜色的仪式活动的“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进展: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特地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肯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形成:宋代社会经济快速进展,消灭了很多吵闹的集市和特地的消遣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温馨提示]“梨园”创立于唐朝,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后来,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杂剧将诗词、唱歌、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协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高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进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宽敞居民的文化消遣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融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特长而形成。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艺术手段: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4.影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着奇异光荣。

[学问拓展]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颜色和图案勾画脸谱以表现其或粗犷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

6-1风物特产1

6-1风物特产1

第六章福建风物特产第一节福州风物特产福建风物特产按产地分:福州厦门泉州宁德南平漳州龙岩三明莆田一、福州风物特产1.福州三宝:福州地区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制作脱胎漆器、纸伞、角梳等的传统工艺技术,又称特艺。

其中,脱胎漆器、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品“三宝”。

(1)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郭沫若赞誉“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2.福州纸伞历史悠久,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

3.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

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

2.“榕城三绝”: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

(1)脱胎漆器(同上)(2)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叶腊石)为材料,分为田坑、水坑、山坑等3大类120多个品种。

(3)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3.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蜜饯、芙蓉李、茉莉花茶、鱼露(虾油)、笋丝、蟛蜞酱(蟛蜞盐)、肉松等。

(1)橄榄:别称为“青果”,是福州特产,产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县的产量最多。

(2)福桔:福州名果之一,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3)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4)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5)芙蓉李、永泰李干:李果色泽丰润(6)茉莉花茶:福州是我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和生产区,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7)肉松:是福州人传统的佐餐佳品,至今已有130多年的生产历史。

肉松由瘦猪肉、白糖、红糟、酱油、熟油等制成的细丝状肉绒。

鼎日有油酥肉松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

第二节厦门风物特产珠绣、漆线雕、彩塑、瓷塑、药酒、鼓浪屿馅饼、黄金肉松、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香菇肉酱、海产干货、各种亚热带瓜果等。

继承传统 扬长避短——梨园戏《朱弁》重排体会

继承传统 扬长避短——梨园戏《朱弁》重排体会

梨 园 流 派 传 统 剧 目 《 文 举 》 “ 殷 高 的 过 府 ” 折 , 下 南 流 派 传 统 剧 目《 辂 》 一 及 商
的 “ 一
第一 场 “ 别 ” 壮 的节 奏 慢 了 些 , 、我们 就着
力 压 缩 场 景 音 乐 和 演 员 对 白 的 问 隔 时 间 。 在 艺 术 总 监 曾 静 萍 的 建 议 下 . 第 把
了 我 们 使 用 马 鞭 表 演 的 弱项 . 突 出 了 又
本 剧 种 的 特 色 优 势 同样 . 上 冷 山 ” “ 中
的 打 猎 场 面 , 们 用 传 统 的 “ 洗 脸 ” 我 猫 、 “ 仔 探 井 ” 等 科 范 去 表 现 金 国武 士 的 虎
彪 悍 勇 猛 . 形 象 又 别 具 一 格 . 外 剧 既 与 种的纯武功表现手法大 相径庭。此外 .
在朱弁得 知 自己可 以回归南 宋 、 唱 完 “闻讯 开 颜 ” 曲 之 后 . 再 一 有 与 假 扮 成 小 军 的 故 友 邵 青 见 面
实在 是 太 好 了 林任 生 老 师 的 文词 是 那 样 的 悲 壮 苍 劲 、 感 饱 满 , 人 是 很 难 情 后 超 越 的 对 他 的 剧 本 传 统 . 们 一 定 要 我 最 大 限度 地 继 承 .不 能 随 意 乱 改 乱 添
平 是 看 得 出来 的 . 以还 是 坚 持 把 这 段 所
我们 就 用 传 统 的手 姿 或 拿 扇 子 去 表 现
剧 中 的 粘 罕 宰 相 拿 长扇 代 替 马 鞭 . 梨 是 同 戏 非 常 有 特 色 的传 统 表 演 手 法 . 小 在
随着 排 练 的 不 断 深 化 . 们 对 剧 中 我
的 情 节 、 白 、 乐 等 都 进 行 了不 同 程 曲 音 度 地 精 简 .力求 舞 台 节 奏 的 紧凑 清 晰 。

梨园戏音乐曲牌

梨园戏音乐曲牌

提问:一、什么叫泉州南音?特点:1、古泉州方言演唱,古朴风格。

2、工乂谱记谱法。

3、指谱、大谱、散曲,三种形式。

4、独特的润腔唱法执节而击,一般以洞箫、南琶、三弦、二弦演奏或伴奏。

5、发祥泉州,世代师传口授,传播海内外。

二、诗曰:“指方舟以直上,繞長河而屢回,弦管鐃拍,出沒花柳。

”作者是谁?简况?公元793年,泉州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作《泉州泛東湖餞裴參知南遊序》诗曰:“指方舟以直上,繞長河而屢回,弦管鐃拍,出沒花柳。

”诗人笔下的“弦管”来源于当时泉州人对本地歌乐的称呼,可能就是早期的泉州南音。

三、泉州开元寺?古屋顶下,有二十四尊?木雕,?殿南屋顶下,也有二十四尊,统称?,其中十二尊为?,另十二尊为?,雅称?。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明朝1389年和1637年先后重修。

其中甘露戒坛古屋顶下,有二十四尊立体飞天乐伎木雕,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南屋顶下,也有二十四尊立体飞天木雕,统称妙音鸟,其中十二尊为文房大鹏鸟(执笔墨砚印章水果),另十二尊为南音蝙蝠鸟,雅称“弦管夜燕”。

四、新发现的三部明清南音古文献书名是什么?《明刊三种》《文焕堂指譜》《琵琶指法》梨园戏音乐曲牌概述一、唱腔音乐曲牌梨园戏唱腔曲牌种类较多,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与泉州南音的“散曲”在滚门、曲牌及其曲调进行、唱法、风格特点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

在南音的“散曲”中,有大量梨园戏传统剧目中优秀的唱腔。

而在梨园戏唱腔中,南音“散曲”绝大部分被吸收运用。

尽管有某些差异,也仅仅是因为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运用和处理而已。

泉州南音是保存着古代宫廷雅乐“缓声慢节”的特质,而梨园戏则是继承着这种精致舒缓的风格,但后来它走向民间,为了适应于在室内外演出,特别是在农村广场演出,面对广大农民观众,在音乐处理上应比较明快,接近生活。

南音与梨园戏在演唱同样的滚门、曲牌时,南音是以洞箫定调的洞管,而梨园戏则多采用以品箫(笛子)定调的品管(调高比洞管高小三度)。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讲解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讲解

梨园戏十八科母步梨国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自成体系的科步。

它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又称“父母步”,乃是作为世代传承、培训艺徒的基础科范。

科步的规范很严格,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度,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毒错到腹脐”,“指手对鼻,偏触对耳,提手对乳”。

要求做科时要“眼随手动”、“一句曲一步科”、“白完科也完”。

旦站立要“糕人身”,生走场要“墓碑身”,手要“三节手”,眼要“四顾眼”等等。

十八步科母以生、旦为主,其他行当依此而略有变化,既有规范性,也有可塑性,基本上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动作而加以提炼、转化和组合。

一、拱手科身正,眼正视,双手由胸前向上举,至下颏止。

有“拱手到下颏”的口诀。

用于礼仪或对上辈尊敬的表示。

旦脚色:(图1-1)阚脚【注7】,右手鹰爪手【注3】,左手螃蟹手【注1】,手心向外,右手中指贴左手食指,拱手。

如启天,高度应齐额。

上路旦脚色拱手是左手半拳手【注5】,右手兰花手【注4】上举,用拇指和中指包住左手作拱手科。

小梨园尚有二式,一是左手虎口叉住右手腕关节处;一是(图1-2)手心向内。

(图1-1)(图1-2)(图1-3)双手从两侧同时上举至腰部,手心向上,定型时手指头对脐心向下摆。

有分手到肚脐的口诀。

用于表示无或不,亦可作反问时的表意。

旦脚色:(图2-1)(左1)双手鹰爪手上举。

(左2)分手时改螃蟹手至肚脐,阚脚,糕人身,膝盖夹紧。

(图2-1)(图2-2)左(或右)手向左(或右)前侧上举,指尖与眉齐,手心向外,右(或左)手贴背。

有举手到目眉的口诀,多用于旁白或偷看、偷听等表演。

旦脚色:(图3-1)(左1)先用鹰爪手上举。

(左2)齐眉时改螃蟹手,阚脚。

(图3-1)(图3-2)双手(或一手)上举至胸前(或腹部),翻转手腕,指手向前,指尖对准脐心,同时顿脚【注12】、吞肩、咬唇以配合手姿表演,有毒错到腹脐的口诀。

用于表现怒骂、指责。

旦脚色:(图4)(左图)左脚稍远半步,阚右脚,双手螃蟹手向左侧上举。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梨园戏舞蹈——以央视春晚《百鸟归巢》的编导为例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梨园戏舞蹈——以央视春晚《百鸟归巢》的编导为例

085[摘 要]《山歌寥哉》的创作,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两面,一面借鉴民间艺术,继承传统;一面适应现代文化语境,创制新作。

这种探索与创新,既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百鸟归巢》的音乐取材于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同名曲目,其舞蹈则采用“梨园戏舞蹈”的艺术形式,舞台呈现美轮美奂。

自从央视春晚播出以后,在闽南地区引起巨大反响,而“梨园戏舞蹈”作为泉州艺术学校的创新课程再次引起各方关注,这种现象相信不是昙花一现,也许这正是民间舞的未来之路。

[关 键 词] 传统;民族文化;梨园戏舞蹈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梨园戏舞蹈——以央视春晚《百鸟归巢》的编导为例杨 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这就确立了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也回答了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梨园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南音”等一批发源于泉州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而《百鸟归巢》的主创团队为了积累作品素材,专门赴南音的发源地福建泉州采风,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团队深入了解了南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规则、曲谱曲牌后,带着素材回到北京才最终创作了这部作品,同时,该节目的舞蹈部分也是取材于泉州的梨园戏。

而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梨园戏舞蹈”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并首次将之应用于泉州艺校民间舞课的教学中。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舞蹈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舞蹈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

科 步 进行 总 结整 理 ,对保 护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很 好 的举 措 , 步 科 ”、“白完 科也 完 ”。旦 站 立要 “糕 人 身 ”,生 走场 要 “墓
同 时也 能为 我们 追 寻宋 元遗 风 的舞 蹈形 态提 供 一些 参考 。泉 碑 身 ”,手要 “三 节手 ”,眼要 “四顾 眼 ”,等等 。 “十八 步科
手姿 语言 观众 就看 不到 了 。
不 同的 角 色 以 及 情 绪 变 化 表 演 的 。要 表 演 好 不 是 一蹴 而 就
梨 园 戏 在 手 位 表 演 上 也 有 特 定 要 求 ,如 “举 手 到 目眉 的 ,需 要长 时 间 的训练 和 磨练 。步 伐扎 实 了 ,角色 才 能表现
作 为一 名本 土 舞蹈 教 师 ,研 究 梨 园戏 的十八 步 科母 不仅
手 方寸 间都 能娓 娓道 出历 史 的意 韵 。这是 一种 独 特 的舞蹈 表 仅是 因为它 是非 遗 项 目,而是从 其 中确 实发 现 了与 舞蹈 不一
演形 态 ,它 的独特 在于 它的 “科范 … ‘细腻 ”。
倦 ,要 注重 段 与段 的衔 接 处理 ,做 好 各个 段 的 自然过 渡 。平
(作 者单 位 福 建省 大 田教 师进 修 学校 )
时教 学 中 ,对 于不 同层 意 的句 子衔 接 ,教 师可 教 给学 生用 一
2018年第 11期
调查与研究 l 0
意 味 ,有 螃 蟹 手 、姜 母 手 、观 音 手 、兰 花 手 、鹰 爪 手 、五 ’ 4.梨 园 十 八 步 科 母 —— 步 。梨 园 十 八 步 科 母 的 步是 配
住读 者 。那 么 如何 把第 一段 这 个头 开好 呢?在 字数 、行 数 上 一 些 简 短 句 子 或小 段 来 作 为不 同段 落 连 接 的纽 带 。 教 师 在

梨园戏《御碑亭》

梨园戏《御碑亭》

戏剧与影视评论晨子看戏 /041Stage and Screen Reviews// 梨园戏《御碑亭》郭晨子_Guo Chenzi1迟迟不敢动笔,恨不能再去拜拜梨园戏的戏神相公爷,上香默祷,调匀呼吸,安心静气。

梨园戏敬畏戏神,戏神也照拂梨园戏……2《御碑亭》本是京剧老戏,取材自《今古奇观》里的《王有道疑心休妻》,说的是妻子孟月华亭中避雨,偶遇书生柳生春,陌生男女共处一夜,什么也没有发生。

不想,做丈夫的得知此事起了疑心,定要休了妻子。

而误会的解除借助怪力乱神,那柳姓书生科考文章原属“下下”,却是因守节积德,卷子几次三番凭借风力落于主考面前,考官有所感应,与他功名。

如此一来,妻子的清白有了明证,夫妻重归于好,柳秀才迎娶王有道的妹妹,两家结成亲戚,是为“金榜乐,大团圆”。

薛仁贵疑心柳迎春,秋胡调戏梅英,王有道休妻孟月华,这等满足男性优越感的戏玩味迎春、梅英、月华们的坚贞与无奈,好像把妻子娼妓化、又终于验证了妻子非娼妓是特别乐此不疲的游戏。

娼妓化是污名化,污名化方可充分地情欲化?“戏”妻时人伦纲常里的“妻”方可是情欲的对象?男权中未必没有压抑。

女人既为情欲对象,人皆可夫即成为男性恐惧,必须去其污名化和娼妓想象,以妻的贞洁确定归属关系。

绕来绕去,哪里有黑白分明,自相矛盾才是人情常态,男权可恶,却也可笑。

《今古奇观》还特意褒奖了柳秀才,他能中举人也是经由土地报送城隍、城隍禀告玉帝,把个奸寡妇的秀才革除,周折一番才补上了他这个柳下惠的子孙。

女子守贞依赖于君子守节?不相干的他简直才是《王有道疑心休妻》故事的主角,才是天神为人间树立的好榜样。

当初有宣扬的意图,难免日后受到颠覆。

夫为妻纲已成笑柄,2004年,王安祈教授改编的小剧场京剧《王有道休妻》台北首演。

情节脉络没有变,突出了《亭会》一场,他偷窥她惊艳不已,她被偷窥了喜上心田,情调上模仿昆曲的生旦戏。

借由小剧场的实验性,孟月华一角由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分饰,青衣端庄拘礼,花旦活泼本真,花旦代表青衣的灵魂出窍、主体觉醒,青衣则是花旦的必042然走向、情感坟墓,两人相互诘问、彼此压制、纠缠不休,被婚姻风干的妻子淋了一场雨恢复成水灵的女人,被目光浇灌出风采的女人选择了继续做一个本分的妻子。

梨园戏《苏秦》“周氏”的人物个性

梨园戏《苏秦》“周氏”的人物个性

梨园戏《苏秦》“周氏”的人物个性作者:郑亚婷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苏秦》是一个在闽南语系地区常演不衰、家喻户晓的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

剧中的女主角、苏秦的糟糠之妻“周氏”,是梨园戏青衣大旦行当的典型代表人物角色之一。

她有着中国古代妇女贤惠勤劳的共性,同时也有着妩媚、倔强、执着、刚烈等生动鲜明的个性。

戏虽以“苏秦”命名,但是大量的戏份却是由她担当,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人物。

下文笔者将以多年来对“周氏”这一人物的舞台实践的艺术体会,稍稍阐述她的几个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梨园戏;《苏秦》;人物个性1 置身于贤惠糟糠的艰苦两难境地苏秦未功成名就之前,一直都被父母兄嫂讥讽为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变卖家产,连同妻子周氏陪嫁的“一副珠冠头串”也拿去当了。

然后,拿着百两黄金,去秦邦游说三年,希望获得功名利禄。

周氏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默默支持、无怨无悔。

戏开场时,大幕一拉开,便是周氏一边织布一边暗自怨叹:“自入苏家,勤苦有拙时。

我君去秦邦有三年,伊在那处专心意,我在此处暝日落人嘴舌,此时头髻无心整理。

我指望,梭你要变成龙,愿君身成器……”这几句唱词非常形象地道出周氏身为糟糠贤惠之妻,所处的两难境地。

既对丈夫的功名事业充满信心,又要苦苦支撑丈夫撇下的贫困家业,还须不时忍受亲邻的风言风语、指指点点。

刚被婆婆和嫂嫂欺骗嘲笑,眼泪都还没流干,就见丈夫苏秦一身褴褛落魄回家,那种瞬间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冲击,为演员此时的表演提供了创造空间。

坐在织机上,想抬脚下地,怕被嘲笑,又羞怯地缩了回去。

双手做螃蟹手姿,两边观望,满怀思念地远望着三年不见的丈夫。

看到他不第落魄归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失望地掩面哭泣。

看到丈夫被家人数落凌辱,心中替他难受,却又爱莫能助,只能眼巴巴地擦泪。

心疼丈夫挨冻受饿,只能等家人都退下了,才赶紧去烧炉熬粥,好给丈夫取暖止饥。

苏秦负气离家出走,寄居在三叔家苦读兵书。

周氏担心丈夫安危,不怕深夜天冷路险,苦苦提灯找寻,就如她与三叔的对白“为人妻小,也都该然”,贤惠之情,溢于言表。

介绍梨园戏的英语作文

介绍梨园戏的英语作文

介绍梨园戏的英语作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Introduction to Chinese Yueju OperaChinese Yueju Opera, also known as the Chinese Opera of the South,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form originating from the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It is one of the five main regional opera genres in China and is known for its exquisite singing, graceful movements, and vibrant costumes.Yueju Opera has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t has evolved over the centuries and has encompassed a wide range of genres, including love stories, historical dramas, and myths. The opera typically features a small cast of performers, including male and female leads, supporting characters, and musicians.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Yueju Opera is its use of melodic singing, known as "jinghuang" or "singing in thehigh-pitched tone." This style of singing requires performers to hit high notes with precision and clarity, creating a mesmerizing and ethereal atmosphere for the audience.In addition to singing, Yueju Opera also incorporates various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such as acrobatics, martial arts, and dance. Performers use delicate hand movements and graceful gestures to convey emotions and tell stories, while colorful costumes and elaborate makeup add to the visual spectacle of the performance.Yueju Opera has gained popularity both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with performances being held in theaters, opera houses, and cultural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with initiatives to train young performers and showcase the beauty of Yueju Opera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udiences.In conclusion, Chinese Yueju Opera is a unique and vibrant art form that represents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ts combination of singing, acting, and dancing creates a captivating theatrical experience that continues to captivate audiences of all ages.篇2The Pear Garden Opera, also known as the Liyuan Ope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at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forms of opera in China and has a rich history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name "Pear Garden"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this form of opera was taught and performed by a group of actors who were trained in the gardens of the imperial palac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The Pear Garden Opera is known for its distinctive singing style, elaborate costumes, and intricate dance movements. The actors in the opera wear colorful costumes and elaborate makeup to portray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they use a variety of prop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s.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Pear Garden Opera is its storytelling. The opera incorporate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yths, legends, and historical stories, and the actors use a combination of singing, acting, and dancing to bring these stories to life on stage. The opera also features a variety of musical styles, including classical Chinese music, traditional folk songs, and operatic arias.In addition to its artistic significance, the Pear Garden Opera also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It has been performed for centuries at various royal courts, temples, and theaters throughout China, and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shaping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and entertainment.Today, the Pear Garden Opera continues to be performed and appreciated by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inspired many other forms of Chinese opera,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dance and theater productions. The opera's enduring popularity is a testament to its timeless beauty and cultural importance.In conclusion, the Pear Garden Opera is a cherished tradition in Chinese performing arts that has captivated audiences for centuries. Its unique blend of music, dance, and storytelling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ntertain people of all ages, and its legacy lives on in the hearts of those who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artistry of this ancient art form.篇3Introduction to Pear Garden OperaPear Garden Opera, also known as Liyuan Opera, is a form of Chinese opera that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D) and has a history of over 1,300 years.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oldest form of Chinese opera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ypes of opera in China.The name "Pear Garden Opera"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this form of opera was first performed by a group of talented actors and actresses who were recruited and trained at the Pear Garden,an imperial academ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performers were known for their exceptional singing, acting, and acrobatic skills, and the opera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the country.On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Pear Garden Opera is its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rhu (a two-stringed fiddle), pipa (a four-stringed lute), and guzheng (a zither). The music is accompanied by intricate vocal performances, with singers often using a technique known as "jinghuai" to create a resonant and powerful sound.In addition to the music, Pear Garden Opera also incorporates elaborate costumes, makeup, and props to enhance the storytelling and create a visually stunning performance.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wear colorful silk robes, intricate headdresses, and elaborate masks to portray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emotions.The stories in Pear Garden Opera are typically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legends, and myths from Chinese history and folklore. The performers use a combination of singing, dialogue, and movement to bring these stories to life on stage, often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 to create dynamic and engaging performances.Today, Pear Garden Opera continues to be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 China, with troupes performing in theaters, teahouses, and festiv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art form has also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with performances being staged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In conclusion, Pear Garden Opera is a unique and captivating form of Chinese opera that has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s blend of music, performance, and storytelling make it a truly special art form that continues to enchant audiences both in China and beyond.。

宋朝的文化与艺术诗词绘与音乐

宋朝的文化与艺术诗词绘与音乐

宋朝的文化与艺术诗词绘与音乐宋朝的文化与艺术:诗词、绘画与音乐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与艺术而闻名于世。

其中,诗词、绘画和音乐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当时极具影响力,而且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朝诗词的繁荣与文化内涵1. 五言绝句的流行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五言绝句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诸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名家的作品无疑成为宋代诗坛的瑰宝。

这些作品韵律婉约,情感饱满,对人物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抒发都充满了细腻描写的艺术手法。

2. 士人文化的繁荣宋朝士人文化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诗词的发展。

文人雅士们追求诗词的艺术之美,他们通过创作和鉴赏传承了先秦以来的文人雅士精神,使得诗词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士人们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人物描写和感慨人生为主题,从而展现了宋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除了传统的诗歌创作,宋朝的文人还大量从事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通过研读经典文献,对历史和哲学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诗词中。

这一种深入的文化内涵使得宋朝的诗歌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结晶。

二、宋朝绘画的风靡与艺术表现形式1. 文人画的流行宋代文人画广泛流行,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人画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达,注重墨、线的运用,以极简主义的手法描绘自然山水和人物形象,寄托着画家内心的审美情感和自我境界追求。

2.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画家注重形神兼备,精确细腻地描绘花鸟的形态和气息,使得作品具有鲜活的艺术效果。

他们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多彩的色彩构建了美丽的花鸟世界,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三、宋朝音乐的特色与传承1. 宫廷音乐的盛行宋代宫廷音乐是当时音乐的主导形式,继承了唐代的音乐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音乐体制。

这一时期,宫廷音乐发展极为迅速,形成了朝廷乐、种乐和宴乐等不同形式,同时还对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梨园戏《李亚仙》同元杂剧《曲江池》和明传奇《绣襦记》的比较

梨园戏《李亚仙》同元杂剧《曲江池》和明传奇《绣襦记》的比较

生 时 一 处生
任凭你 恶 叉 白 赖寻
, ,
常 拼 个 同归 青 家 抛 金 缕

更休 您 玉 上 红 褛 理 玉 攀
,

非 是 我 夸 清 正 只 为 他 星 前月 下

亲 曾设 海 誓 山盟

( 〔 二 煞 〕) 再 次
,
探 索改 编 得 失
,
为 改 编 古 代戏 曲提 供 一
点 借鉴

唐 传奇 小说 《李娃 传 之 品格 原型

》中 的
李 妓 是 作者 根 据

沂 国失 人 李娃 … … 节 行 环 奇 ”

,


操烈
的 惬 框 创 造出 来 灼 原是 身 居 妓 院 的 下 层 妇 女 形 象
,
作 者 借 她 与 荣 阳 生 ( 即 郑 元和 的



应 当 指出 的 是
,
,
后 代 戏 曲 引 用 这句 话
,
表现 了 李 娃 对 于 郑 元 和 的
,
而 庚 传奇 小 说 卜 的这 句 话
,
,
仪 仅 是 妇 女 对于 爱 恋 自 己 色 相 之 美的 青 年 士 子 的 应 酬
,
无庸 置 言
李 娃 喜欢 荣 阳 生 的 风 流 英 俊

但 她 对 他 还谈 不 上 倾 心 相 爱
,
奇 小说 《季娃 传 》中 的 李 娃 仅 存 残 曲九 支
_
是 李亚 仙 的 最 初 原型

宋 元 南 戏 有 《李 亚 仙 》
(
惜全 剧 已 侏
,
,

梨园戏台方案new

梨园戏台方案new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梨园戏台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第二部分〕编制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日期:2010年7月1日目录第一章概述 (5)1、编制说明 (5)2、编制依据 (5)3、国家法律、法规及验收标准 (5)4、施工组织总原则及要求 (6)5、工程概况 (7)6、管理目标 (8)质量管理目标 (8)工期管理目标 (8)安全管理目标 (8)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8)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 (10)1、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10)质量目标 (10)质量保证体系 (10)钢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11)钢结构检测技术措施 (16)2、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18)安全生产责任制 (19)安全生产管理程序 (23)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 (23)安全教育培训管理 (28)施工用电管理及机械管理 (28)钢结构焊接设备管理措施 (31)钢结构制作安全措施 (32)钢结构吊装安全管理措施 (33)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34)3、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 (36)管理目标 (36)管理制度 (36)施工安全达标 (37)现场料具管理 (38)环境保护措施 (38)管理目标 (38)建立保护责任保证体系 (39)工作制度 (39)技术保证措施 (39)第三章施工方案 (44)1、施工部署及吊装设备的选用 (44)施工部署 (44)吊装设备的选用 (45)2、施工测量 (46)主要测量器具及人员 (46)建筑物平面控制 (46)测量技术控制措施 (47)预埋件、预埋螺栓施工 (47)3、钢结构详图设计 (48)详图设计要求 (49)详图设计步骤 (50)4、钢结构制作 (51)加工工艺编制 (51)放样 (51)切割和刨削加工 (53)构件组装 (54)注意制作过程的要求 (55)装焊工艺 (57)5、钢结构安装 (61)钢结构安装流程 (61)连接作业 (61)6、钢结构框架交叉节点的焊接保证措施 (61)概述 (61)焊接前的技术复核工作 (62)焊接前的准备工作 (62)焊接过程控制 (63)注意事项 (64)焊接检查检验 (64)返修 (65)焊接工艺流程 (66)7、钢结构防腐 (67)材料要求 (67)作业条件 (67)施工过程 (68)操作工艺 (68)8、雨季施工措施 (72)9、施工机械配备和材料投入计划 (73)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73)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74)10、材料投入计划 (76)采购计划 (76)材料质量验收 (76)11、施工进度计划 (77)工期要求及施工进度计划表 (77)施工进度计划控制 (77)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控制流程: (79)12、劳动力安排计划 (80)劳动力安排原则 (80)劳动力计划 (80)13、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81)布置原则 (82)现场规划 (82)施工用电 (82)14、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管理 (83)15、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84)电脑应用和管理技术 (84)钢结构施工中新技术应用 (85)第一章概述1、编制说明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工程招标范围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编制。

描写与戏曲的词语三字

描写与戏曲的词语三字

描写与戏曲的词语三字1、高甲戏[gāo jiǎ xì]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省等地区。

也叫戈甲戏、九角戏。

2、梨园戏[lí yuán xì]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南部地区。

3、柳子戏[liǔ zi xì]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

也叫弦子戏。

4、花灯戏[huā dēng xì] 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

5、压轴戏[yā zhòu xì] 压轴子的戏曲节目,也比喻令人注目的、最后出现的事件。

6、重头戏[zhòng tóu xì] 指唱功和做功很重的戏。

7、现代戏[xiàn dài xì] 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戏剧。

8、戏园子[xì yuán zi] 旧指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

唱念做打、粉墨登场、画龙点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一、唱念做打白话释义: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功夫。

唱指唱功,念指念白,做(表演)指做功,打指武打。

习称“四功”。

朝代:近代作者:《新民晚报》出处:1987.11.15:“比赛开始了,鲜为人知的贵州新秀侯丹梅表演关肃霜亲授的《铁弓缘》,唱念做打,大显身手。

”二、粉墨登场白话释义:化装上台演戏。

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

粉墨:化妆品,这里指化装。

朝代:明作者:张岱出处:《祭义伶文》:“傅粉登场努眼张舌。

”翻译:化装上台演戏。

三、声情并茂白话释义:(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朝代:清作者:·珠泉居士出处:《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翻译:他就这样把山珍稀海味的小题目作大起来,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

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

上路老戏就是指来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剧种,而下南老戏就是本地戏。

小梨园,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就盛行一种“优戏”。

这种土生土长的剧种,唱的是闽南土腔土调,后人称之为“下南腔”。

演唱内容多是南曲曲牌体的戏文。

南宋时期,由于泉州海上交通发达,与浙江温州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温州的杂剧也流传到了泉州,因戏班来自福建的北部,所以俗称之为“上路戏”。

(当时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为“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

它们带来了一批大型的南戏剧目,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当地的“下南戏”同时存在。

不久,元兵南下,杭州陷落,宋氏宗室纷纷入闽。

由于他们在杭州时过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闽时往往都随带戏子家班,以供娱乐。

这种家班多由童龄男女组成,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被后人称之为“小梨园”。

这样,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现了上路戏、下南戏和小梨园的三种戏剧艺术形态。

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闽,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大杀宋室官员,于是作为官宦人家蓄养的“小梨园”家班便流散民间,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既同时存在,又互相影响。

由于三者来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

下南戏包含有13个剧目:《苏秦》、《梁灏》、《吕蒙正》、《范雎》、《文武生》、《岳霖》、《刘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与《郑元和》。

上路戏包含有18个剧目:《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赵盾》、《孙荣》与《蔡伯喈》。

小梨园有16个剧目:《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朱弁》、《韩国华》、《刘知远》、《蒋世隆》、《郭华》、《葛希亮》、《杨文广》、《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抒》。

以上三家剧目,上路老戏的剧目比较古老,保留了部分当年传自浙江的南戏剧目;下南老戏的剧目生活气息较浓,插科打诨较多。

小梨园剧目则以生、旦戏见长,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古代爱情故事。

三派在剧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戏,称“棚头”,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在情节、戏路等方面也不一样;在表演上,有统一的程式,音乐上都唱南曲,与曲艺南音彼此有着密切的渊源与交流关系。

三派各有其专用曲牌,风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箫为主,用南鼓指挥。

以后,下南戏,上路戏、小梨园逐渐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 (又称“泉腔”)为主体。

明万历年间,梨园戏班曾东渡到琉球演出。

这次演出是目前已知的福建戏剧团体最早的一次出国演出。

二十世纪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戏剧出国演出的第一个高峰期。

1925年“双凤珠班”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陈三五娘》和《雪梅教子》。

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扩大了影响。

80年代,梨园戏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出国演出的高峰期。

1986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应菲律宾皇都影剧中心邀请,首次赴菲演出《李亚仙》、《朱文太平钱》、《高文举》、《苏秦》、《陈三五娘》等传统看家戏。

1990年9月,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主席任蒂尼先生的邀请,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与中央歌剧院共同组成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飞往地中海参加这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

1991年10月,福建梨园戏剧团应新加坡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陈三五娘》、《吕蒙正》、《苏秦》、《李亚仙》、《郭华买胭脂》、《高文举》、《节妇吟》等剧目。

发展史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泉州在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

至今广泛流播于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燕乐”的遗音。

至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

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

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家班(俗称“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

“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

“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为“大梨园”。

从现存的各种剧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灏》、《郑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与明刊的《绨袍》、《青袍》、《绣襦》诸传奇,情节大不相同。

《岳霖》一剧,是按岳珂为晋江人的外甥(刘锜墓在安溪)而创编的,为全国戏文所仅见。

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郁的泥土味。

表演以净、末、外、丑为行当“四大柱”,并不以生、旦为主,具有唐戏弄和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和诙谐情笑的特点。

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门]等古乐曲。

其他剧目只有[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几十支常见曲牌反复出现,且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其古朴原始,尚存宋元南戏的风貌。

“上路”的《赵真女》、《王魁》、《刘文龙》、《朱文》、《王十朋》、《朱买臣》等,都是“宋元旧编”的古剧,与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荆钗》、《渔樵》诸记,绝不相同,为全国所仅见;《朱文》更为海内孤本。

其题材以已婚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剧为多,异于“下南”之侧重忠奸斗争和公案戏。

表演行当以生、大旦、净、丑为“四大柱”。

音乐唱腔同是南音,曲牌处理以刚劲、淳朴、哀怨为主,别具风格,也较“下南”丰富。

《蔡伯喈·弥陀寺》的[摩诃兜勒],是古乐曲的遗存。

而此剧尚具南戏“实首之”的《赵贞女》的原型特点。

虽仅止于“认真容”,要“一齐去拜墓”,而无“雷殛”的后文,但可看出《琵琶记》是据其祖本改为“全忠全孝”的。

“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其《董永》独以“摘花”产生人物纠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儿”作喜剧性结束。

所有题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恋情,以小生小旦为主,故其行当“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与“大梨园”不同。

音乐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剧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丰富多彩。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

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

“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

而以“小梨园”的《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建阳麻沙的《荔镜记》,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记》的重刊本,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现尚藏刊于清光绪十年的《荔枝记》,潮州则有刊于明万历年间的东月李氏《乡谈荔枝记》。

“泉腔”在声腔上已吸取潮调;《朱弁》一剧把一支[弋阳腔]融入[举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滚门;“下南”《郑元和》的[鹅毛雪]一曲,则吸取自[昆北]。

当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

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

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

”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

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

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陈三五娘》、《郭华》、《高文举》、《朱文太平钱》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

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80年代后,梨园戏进入创作、研究的新时期。

新编古装剧《节妇吟》获1987年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等奖项;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

1990年,文化部授予梨园戏剧团为全国(剧团管理)先进艺术表演团体称号,该团于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