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感悟

合集下载

观陈三五娘(梨园戏)有感

观陈三五娘(梨园戏)有感

观陈三五娘(梨园戏)有感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熊文鑫《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大闽南地区的潮州及泉州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

内文词语用潮州话及泉州话混合著写,可谓最早的一部闽南语出版品,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爱情故事曲折之过程。

因荔镜记的自由爱情故事与中国传统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冲突,所以此剧在明清两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过还是广受大闽南地区的群众欢迎。

2014年11月11日,陈三五娘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该故事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

“走花灯”为元宵节营造出浪漫的气氛,增加了青年交往的机会。

旧时那些平日足不出户的深闺淑女,只有这天才被允许出门赏灯,她们往往乘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所以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的遂溪县元宵雷歌,便是见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是陈三与五娘互生情愫的具象写照。

到时候看看我们中间是不是也有人能因“闹元宵、走花灯”而闹出一段佳话,成就无数美好姻缘……“陈三五娘”是一个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1993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刘美芳发表其硕士论文《陈三五娘研究》,这是台湾继陈香的《陈三五娘研究》、林艳枝的《嘉靖本荔枝记研究》等重要著述之后对陈三五娘故事进行较全面研究的论著。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经历几百年的流播,无论其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全国的同类题材。

时至当代,其故事仍在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仅我市就先后创作潮剧《益春夜遇》、《荔镜外传》、《益春》、《荔镜后传》和近期获奖的《益春外传》,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刘美芳在《陈三五娘研究》中,对该故事的发展及各版本、各门类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陈三五娘》较之《莺莺传》中的张拱与莺莺,《花舫缘》的唐寅与秋香,更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觉醒”,“在意识上有反叛时代束缚的价值”。

观梨园风采有感

观梨园风采有感

观梨园风采有感
在中国文化中,梨园戏曲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演艺术,它是传承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文化瑰宝。

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戏曲节日,例如“戏曲周”和“昆曲节”等,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梨园风采的魅力。

从小我的家境比较优越,生活的环境也比较优美,但是因为我的祖辈都是从事梨园戏曲的,所以我对于这项传统艺术非常的热爱,有时候甚至会跟着祖父一起去观看梨园演出,领略到那种古老艺术的魅力与魄力。

对于戏曲表演,我认为它不仅是表现生活,让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等,而且还有启示性的作用,让人们了解一些道德自律和世界秩序之类的知识。

此外,戏曲对于演员具有严格的教育和演绎要求,需要演员充分理解并表现角色的“蕴含的人生哲理”。

正是因为这些,我对于梨园风采有着极其深厚的感触。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保护这种文化和传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感悟梨园风采的魅力。

因为这些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宝藏,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文化的源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要让人们还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需要我们从教育和文化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投
入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梨园戏曲这种古老艺术,了解它的过去和将来,让这样的艺术得以传承和延续。

总的来说,观梨园风采让我领悟到了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邃。

在今天这个百变不离的社会中,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并爱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因为它们让我们的精神内心得到滋养,也让我们有力量和勇气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和变革。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梨园戏曲常以直抵人心的“唱功”和惟妙惟肖的“做功”令人
拍案叫绝。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殊不知,令“座儿们”叫
好的每一句唱词及每一款步伐都要经过精雕细琢的磨炼方能升入佳境。

戏曲之道如同做事之法,若视工作为舞台,拿出韧性和耐力苦
心经营、提升本领,假以时日必定能在工作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根据优势“选角”,找准定位,释放潜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优势和长处。

戏剧中根据不同性别样貌和性格特征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类行当,每类行当又有若干支系,“选角”多以人物与角色的适配程度为最佳,因此找准适合自己的角色是重中之重。

工作中的迷惘和焦虑大多源于定位不清和目标模糊,常常因此踏入反复试错的道路。

善于发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领域是做好工作的第一颗纽扣,这就需要带着思考投入工作,在涉猎的各类工作中摸索找准适合的工作,认真选定“角色”,系统谋划前进方向,有规划地朝着目标不懈努力。

耐住寂寞“练功”,学贵有恒,厚积薄发。

很多老戏骨多是童子功,专业功底扎实,演艺技能娴熟,呈现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皆是岁月和青春的堆砌,他们饱尝“练功”之苦后,经历由熟练到精湛的转变。

不止戏曲,任何领域任何事情只要长此以往不断探索,再大的难题也能势如破竹。

工作很难具有趣味性,正是因为大多数工作单调乏味,才致使坚持到最后的成了少数。

而“成角”之人往往是在寡淡枯燥的工作中找到支撑点,将目标始终贯穿在做事过程中,静下心来积
累沉淀,只专心“练功”这一件事,排除了心中的杂念,才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梨园戏观后感

梨园戏观后感

梨园戏观后感引言梨园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最近有幸观看了一场梨园戏的演出,这使我对梨园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以下将从演员表演技巧、剧情故事、舞台布景等方面,对这场梨园戏的观后感进行分享。

演员表演技巧在这场梨园戏演出中,我对演员们的表演技巧赞叹不已。

首先是他们的舞蹈和身体表演,他们的动作流畅而精确,每个人的舞步和身体语言都非常协调,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演员们在唱腔和嗓音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们的声音悦耳动听,在高音和低音的转换中掌握得恰到好处,使整场演出更加生动。

除了舞蹈和声音表演外,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深深吸引了我。

他们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而肢体语言则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作和动机。

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使角色栩栩如生,让整个演出更加真实和有感染力。

剧情故事这场梨园戏的剧情故事十分精彩,扣人心弦。

故事取材自中国古代历史,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宦官,他不仅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深爱着一个宫女。

然而,在权谋和阴谋的纷争中,宦官最终被人陷害,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引人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故事中的角色塑造十分生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动机。

主人公宦官坚守自己的信仰,忠诚不负,令人敬佩。

而其他角色则有各自的欲望和私心,他们的行为不仅带来了连锁反应,也使故事更加紧张和扣人心弦。

舞台布景舞台布景是整个演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场梨园戏的舞台布景精美绝伦,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舞台上的华丽宫殿和绚丽服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王朝之中。

而布景的变化也与故事情节相呼应,使观众更加投入剧情,体验到其中的悲喜起伏。

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的搭配也非常出色。

灯光的明暗转换,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戏剧性和悬疑感。

而舞台上的特殊效果,如风景的变幻和特殊道具的运用,更加丰富了演出的视觉效果,使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丰富而绚烂。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
梨园戏,我来啦!
哇塞,一踏入梨园戏的世界,我就被迷得不要不要的!那曲调悠扬,就像穿越了时空的古老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跟着唱起来。

说真的,这梨园戏的舞台真是个宝藏!你看那些演员们,一个个都好像活在过去的故事里。

尤其是那些旦角,走路都像在跳舞,手里拿着团扇,眼睛一瞟,就能勾走你的心。

学习梨园戏可不是闹着玩的。

每次排练都像在爬山,一个动作得反复练,一个眼神得琢磨半天。

但话说回来,这种“苦”也是甜的,因为你能感受到那种“做到极致”的成就感。

最打动我的,还是梨园戏里的情感表达。

演员们用他们的声音和动作,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出来了。

有时候看着他们表演,我都忍不住想哭,好像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这梨园戏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
传统文化,还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以后我还要继续学,争取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学前教育】豫剧梨园春观后感300字

【学前教育】豫剧梨园春观后感300字

豫剧梨园春观后感300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尔放慢脚步,沉浸于传统文化的韵味之中,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上周六,我有幸走进剧院,观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豫剧《梨园春》演出,那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让我对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一、初识梨园,震撼开场走进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舞台布景,一盏盏精致的灯笼高悬,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戏曲氛围。

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一曲激昂的开场音乐响起,舞台上顿时热闹起来,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步伐矫健,唱腔高亢,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特别是那开场的武打戏,演员们的动作行云流水,每一个翻腾、跳跃都精准到位,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精湛技艺鼓掌叫好。

二、情感共鸣,剧情深入随着剧情的深入,我被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吸引。

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将人物内心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忠臣孝子的悲壮,还是才子佳人的缠绵,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身边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特别是那段经典的“哭灵”戏,演员用其深情的唱腔和真挚的表演,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我也被深深打动,感受到了豫剧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传承,艺术之美观看《梨园春》,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将古老的故事和现代观众连接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深刻感受到,豫剧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它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走出剧院,夜色已深,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光亮。

这次《梨园春》的观看经历,不仅让我领略了豫剧之美,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畏。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定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发光发热,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对赴泉州观梨园戏神往已久,今年终于得以成行。

此前我从未看过一场演出或者一段视频,对它的视觉感受几乎为零,因此感到困惑的和好奇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是否能从梨园戏中看到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梨园戏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演变成今日的模样?我决定这次不做预习,用真正的第一-感觉去感受,以便表达出最直观的印象。

若以第一印象来说,梨园戏的程式必然是最有冲击力的,梨园戏的程式,即科步,较好地保存了严格的规范,自成体系,大体来说皆不离“十八步科母”。

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能追根溯源这些动作的由来。

比如这次演出的小梨园戏《高文举》的“过温府”一折里,高文举和侍从以模拟“十八罗汉”的各种姿态来表现人物的疾行,虽是打马而归,但人物并无马鞭在手,原因就在于小梨园模拟傀儡戏,而傀儡戏中完全可让傀儡骑“马”,所以不像京昆中运用马鞭来表现。

梨园戏的说法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

现在所称的梨园戏包含三个流派:从浙江南戏发展过来的上路流派,贵族府邸小七子班而来的小梨园,以及土生土长的下南流派,三路流派的戏文除个别以外,几乎不同,各自都恪守着自身的特色。

外来的上路和小梨园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化,改造了原有的声腔和戏文,融入了当地风貌和表达,而本地下南流派展示出的世俗民情尤其突出,像折子戏《刘永义童算账》五十分钟嘴白戏,所言皆是感性而精确的日常细节,充满泉州生活的质感。

形式之感之后,看戏几天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困惑,来自服饰:时有时无的水袖一-依据梨园戏对手和臂动作的强调,水袖就像是奇怪的存在;忽长忽短的褂子--有短褂也有褶子;装扮上也很不一致。

梨园戏剧团的编剧谢子丑先生证实这种装扮上的矛盾的存在。

由于历史和时代等主客观原因,梨园戏曾受到过京、昆、越等剧种的影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被京昆风引领;八十年代则被越剧风引领,比如至今有些戏下乡,当地百姓还只认越剧打扮。

谢子丑说,最有代表性的梨园戏传统装扮,其实是《陈三五娘》中五娘清代式样的发髻,短褂子加长裙的装扮。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
前几天去看了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演出,那可真是一场超级特别的体验啊!
一走进剧院,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古韵的世界。

舞台布置虽然简洁,但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等演员们一登场,哇塞,那扮相简直绝了!就像从古代的画卷里走出来的人物一样。

梨园戏的唱腔很独特,那声音就像是在你的心头绕来绕去的丝线,细细的,却很有力量。

演员们一张嘴,我就被那种悠扬婉转的曲调给迷住了。

而且我发现啊,他们的唱腔不仅仅是好听,还特别能表达情绪呢。

高兴的时候,那声音就像欢快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悲伤的时候,又仿佛是寒夜里的孤雁在哀鸣。

我在台下听着,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剧情一会儿飞上了天,一会儿又沉到了谷底。

再说说演员们的表演,那真的是浑身都是戏啊!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像是在说话。

比如说那个女主角,她用手指轻轻一点,再配上一个略带羞涩的眼神,我就完全能明白她心里在想什么了。

还有男主角,在表现愤怒的时候,那眉毛一竖,脚步一跺,整个舞台都好像被他的气势给震住了。

他们在舞台上走台步的时候,就像脚下踩着云朵一样轻盈,又有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看得我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还有剧情,虽然有些故事是老故事,但是经过梨园戏的演绎,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它不像一些现代剧那样节奏飞快,而是慢慢地展开,就像慢慢展开一幅精美的刺绣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那些传统的价值观、那些细腻的情感,都在剧情里一点点地渗透出来。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

有关学习梨园戏的作文梨园戏,听起来就很有故事。

在闽南的街头巷尾,随便找个老人家问问,他们都能给你讲上一两段关于梨园戏的传说。

这种戏,简直就像是闽南人的魂,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啊,你看过梨园戏吗?那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演员们一个个穿得花枝招展,脸上涂得五颜六色,动作夸张得让人捧腹大笑。

别看他们表演得轻松,背后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得反复练习,直到完美。

你知道吗,梨园戏不只是演戏那么简单。

它还承载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你想啊,那些古老的唱腔和剧情,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贝。

学习梨园戏,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你可以听到那些古老的故事,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实话,学梨园戏真的不容易。

唱腔得练,身段也得练,有时候还得忍受观众的挑剔和批评。

但是,只要一想到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那种成就感就让人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而且,每次学会一个新的唱腔或者身段,都会觉得自己好像又进步了一点点,那种感觉真的很棒!梨园戏里的角色,真是各有各的特点。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那个角色,我会怎么做呢?这种代入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和生活。

所以啊,我觉得学梨园戏不仅能学到技艺,还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总之啦,梨园戏就是闽南的一张名片。

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放松和娱乐的方式。

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梨园戏,那就赶紧找个机会去感受一下吧!我保证你会爱上它的!。

梨园戏感悟

梨园戏感悟

梨园戏感悟AfewReflectionsonLiYuanOpera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撰文/王晓燕中国戏曲自宋元始发展到今天其面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戏曲的样式和种类也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戏曲艺术已发展得非常的完美并且种类繁多.我因热爱戏曲艺术,故在一次机缘中投身到了京剧艺术的怀抱中,如今更是从事着京剧艺术的教育事业.又在一次机缘中我看到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便被梨园戏的典雅, 灵动,细腻的古典韵律表演风格所吸引,更被其表演者与艺术浑然合一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不由得引发了我要了解梨园戏并要向其表演者学习梨园戏的念头.于是我来到了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找到了《董生与李氏》的李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老师,向她学习了梨园戏的表演科步和大旦的基础戏《玉真行》以及观看她排练《节妇吟》.这段的学习不仅使我在表演知识方面受益匪浅,对艺术也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梨园戏给我的感悟戏曲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就如王国维先生所讲: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这是对戏曲艺术特点的总体概括,而各剧种的不同是在这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以及观众的审美取向而又产生了个性.戏曲艺术的发展就在这个性与共性的交融中成长和发展着.梨园戏和京剧也会在这种交融中得到发展.(一)梨园戏与京剧不同的对比梨园戏不同于京剧的端庄大方和高亢,而是唯美,典雅和细腻的,充满了古典的韵律.虽然这两个剧种都是用"唱, 念,做,打"四功来表演的,但各有侧重,梨园戏侧重在"做, 念"上,京剧虽是"唱"为首,但"做"也非常的重要.而这两个剧种的"做"功却有很大的区别.1,"做"功方面的不同"做"功是由"手,眼,身,步"四法而组成,梨园戏的"做"功主要是借助各种手姿,科步的表演来体现的,而且是"一句曲一步科",要求非常严格规范.梨园戏"手姿"的表演特别丰富多姿,并且大部分的手姿来源于宗教的雕塑及绘画等造型艺术.例如:"螃蟹手…'姜母手…'观音手"等等,都与敦煌壁画上佛教人物的手姿相似.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娱神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才演变成娱人,而在娱神初期主要是巫舞,便模仿神佛的样子.梨园戏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称,它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发展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故此在这方面还保持着古老戏曲的样式.京剧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戏曲样式,在手势方面是以"兰花"为基调, 分为掌,指,拳以及剑诀指,柳叶掌,佛手掌等.另外梨园戏注重手姿是因为,梨园戏不像京剧有长袖遮手,而是始终露着双手表演,而手的运动在舞台上是非常的醒目的.另外梨园戏的身体基本造型和京剧完全不同,也可以说与很多剧种都不相同,京剧的身体基本造型是"子午式",脚是丁字步也就是一,三方位头,也在一方位,身体则在其间也鼠嚼AA囝■福建艺术就是二方位,腰部拧转头顶上空,此种造型显得身姿很挺拔; 而梨园戏的基本造型是"糕人身",双脚同向三方位,外脚盖内脚,腰带上身与头同往一方位拧转,整个身体的感觉随双手腕向下沉,身体与脚形成九十度转角,脖子松弛并略有角度,此种造型显示出女性的曲线与柔媚.在脚步与动作当中则更有不同,京剧的基本脚步是青衣脚步,前行时,眼注视前方,头不可乱动,双手打偏袖(放在左侧腹部或右侧腹部),前迈的脚的脚根落在后面的脚尖前,落地时如同一只小船, 脚跟,脚心,脚掌过渡地落地,中心随之前移,另一只脚如此脚一样继续向前移动,双脚前行成一条线,在行走时腰随之可略有摆动;梨园戏则不同,行走的脚步有大旦和小旦之分,但脚的步法差不多,双脚并齐,一只脚的脚指翘起向前抓地另一只脚的脚趾同时翘起如同前脚行动,脚步就只有脚趾的距离,脚跟不离地,在双脚运动的同时双手与头,脖, 腰,膝都随着脚步韵律而摆动.这两种不同的走法,使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表演韵律,京剧的脚步以正,稳为主,节奏平缓,而梨园戏的脚步则很灵动,各关节的韵律都在快速的节奏中高度地配合.以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身体的运动节奏的不同,这个不同直接影响到气息和动作的力度.2,表演节奏,气息和力度的不同表演节奏是由音乐节奏而定的,京剧的表演节奏是较为自由,并且身体的状态讲究整体,气息也和身体一样同呼同吸,同起同落,故此表演力度就强;而梨园戏的表演节奏较固定较快,身体的表演状态均在各关节的高度配合上,故此气息也很细腻,轻柔,身体很松弛,为此表演的力度就比较软.如果梨园戏用京剧的表演状态就无法进行表演.这一切的不同主要是为什么呢?那就是音乐形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3,音乐形式的不同区分剧种的不同,主要是音乐形式,从大方向来分,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而梨园戏就是曲牌体,京剧就是板腔体.曲牌体有严格的节奏,并且"一句曲一步科";板腔体节奏自由,有许多灵动的表演空间,并且吸收了很多梆子的腔调, 故此较为高亢.从以上几点大致能看出梨园戏和京剧的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虽然有众多的不同,但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塑造人物.这就使得两个剧种可以相互地学习和吸收. (二)京剧艺术与梨园戏的结合和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曾老师提议让我走一下京剧《折扇》的身段组合,用梨园戏的音乐曲牌[观音咒]来配合.当我试着走的时候,我发现梨园戏音乐非常细腻,节奏感非常强并且极具动感.音乐使我浑身的细胞苏醒,活跃起来,节奏的处理和表演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这音乐就像美妙的"天国的妙音"一样具有魔力,改变了我的表演状态.把我带进了梨园戏的韵味中,我的身体变得轻盈柔软,而且"活"了起来,变得"有血有肉",那些扇姿也以另一种面貌展现出来.我的眼,脖,身体全活了起来,随着音乐的流动,我不觉得自己在表演,而像是自然的流露.这种表演的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我想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了梨园戏的科步和剧目,身体的运动韵律具备了一点点梨园戏的表演感觉;二是,梨园戏音乐(南音)的感染力.在我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心不静的人是无法表演梨园戏的,梨园戏的韵律是要在心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和表现出来的,我称这种韵律为"神经末梢的韵律".由此我的思想拉开了想梨园戏《郭华》象:"佛教"应该与梨园戏有密切的关系.梨园戏的手姿与佛像的手姿大致相同,南音的伴奏乐器与泉州的寺庙"开元殿"房梁上的"妙音鸟"手中所拿的乐器相同,梨园戏的表演状态必须是静和松弛的.这些都是我产生这种想法的依据.回京后我演出了《梅龙镇》一剧,表演中我融入了梨园戏的韵律,脚步和科步,不曾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演感觉产生了变化,身体变得比以前松弛,灵动,表演节奏更明确,人物更鲜活.这些实践使我觉得两个剧种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融合,使其得到更多的补充.二,曾静萍老师给我的感悟(一)"身法"的体悟曾老师在教我时,把基本的"科步"都给我走了一遍,在她走的过程当中所流露出来的神韵抓住了我的魂,使我恍然如同真的看到一位古典女子立在眼前,那么的叫ARTS2007/5i典雅,含蓄,楚楚动人并且风情万种.头,脖,肩,腰及与眼, 手,脚,膝配合,气息,心神所赋予的灵魂,使观者看到无处不在的"古朴美".我认为这就是"身法".在戏曲表演程式中,有"四功五法"一说,"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五法"指的是:口,手,眼,身,步五法."身法"是:头,脖,肩,背,腰,胯等的配合和运行规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等口诀也是身法中的运行规律.例如: "提鞋"(右),蹲好后,先用松弛的感觉用腰带动右肩和背,向右脚跟处吐气靠去,同时手腕放松围后脚跟绕一罔,假意提鞋,眼随之,之后后脚跟等劲,腰往前带同时耸肩,眼往前看.这一系列身法的运用很真实地表现了提鞋动作的神韵. 在学习过程中曾老师讲,基本站姿"糕人身"的造型是s型,就如街边卖的小糕人,全捏好后,最后要把腰扭一下,就这一下是这个动作的关键所在;小旦走要有节奏:"嗒,嗒……"手,脚,头等要有体现;做大旦行走科步时,先要静静地站好,想象自己是一个大家闺秀,渐渐身体充满感觉,充满内涵.我在练习时,感觉到行走时的基本要领是:外在是脖,肩,腰,手,膝,脚的配合,而内心则感到如钟表的垂针左右的摆动,内心的感觉带动身体随之而行;脚的状态呈翘型,脚的前脚趾处翘起,抓地同时另外一只脚往前赶,而后做同样的动作,此动作相续而做并保持一定的速度.这些科步的韵律和内涵,重要的是体现在气息上,身体所有的细胞在一呼一吸上产生了生命,使动作充满韵律.光有呼吸是不够的,还需要心到,神到,心神到则动作的感觉也就到了.在气息与心神到的同时,程式动作就产生了灵魂,我们就赋予了它美丽的生命!(二1灵魂与智慧的流动曾老师在上课时曾对我说:要给程式动作一种新的注解,并且要赋予它灵魂.在看《节妇吟》排练时,我感受到了这种灵魂的存在和智慧流动二者合二为一的艺术魅力.曾静萍老师在排练时,她的思想始终在搜索表现人物此刻情感最恰当的手段,看她排练就像在看她智慧的流动.她在排练到认为不是很满意的地方时,每一遍都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直到试到满意后才固定下来.例如在她表现"夜奔"之前,在房中的思想斗争一场戏时,她前一遍的排练是没有借助任何道具只靠身体来进行表现,后一遍则加人了"照镜,扣镜转身"的动作,刻画了她矛盾的心情,在排练当中,她又在照镜前加入了"摘花,带花"的动作,刻画了她守了十年的寡妇的心,在此燃烧起了爱情的火焰.这两种心情的展现,一是更深入地刻画了"颜氏"鼓起勇气追求爱情的思想情状和她的勇敢;二是这种对"颜氏"心情的烘托和紧接着下一场的"阖扉"形成更大的落差对比,使其产生更有力的效果.曾老师在塑造人物时是非常用心地去感受人物当时的情感和感觉的,专注而不紧不僵,轻轻细腻的,进入到人物心底,进人到感觉,写实的节奏,含蓄夸张的感觉.她的表演极其到位,并且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她的形体既有戏曲艺术的古典美又有很强的舞蹈韵律.她在舞台上就像一块磁铁,把人们的目光和心吸在她身上,为她所演的人物哭泣,欢笑和心酸.曾老师的艺术观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梨园戏与京剧相互补充在学习当中,经曾老师提议我与团里的演员们进行艺术交流,交流到最后,话题转向了戏曲的演唱发声,都在问我该如何练习发声,因时间短暂,我只讲解了"哼鸣"练习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平时练气的方法.从此次的交流中我看到梨园戏剧团目前最需要的是解决声音以及肢体的训练和手段的丰富;而京剧在表演的身韵,身体的配合以及科步的训练上要向梨园戏进行学习.这样两个剧种都会得到相互的补充,使其发展得更完美.我也希望梨园戏能更多地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巡演,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我国如此美妙的艺术. 梨园戏《高文举》这次的学习因时间很短,只是粗浅地了解了梨园戏的表演程式与韵律,没能真正地掌握,虽受益匪浅但还远远不够,八百年的艺术长河,不是一时半会Jill学得透的.不过这一点点的收获,我还是想把它利用起来,我要把我所收获的想办法放到京剧的训练中去,希望能够借助"宋元南戏遗响",帮助学生捕捉到古人的韵律和气质并打开她们的思路.我也希望有时问能再次来泉州深入地学习,提炼出精华,好为我们戏曲后辈的培养及保持戏曲特有的古典韵律美,尽我微薄的力量.(王晓燕: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责任编辑/周明四■福建艺术。

带孩子观看泉州梨园戏心得体会

带孩子观看泉州梨园戏心得体会

带孩子观看泉州梨园戏心得体会“梨园子弟江南秀,戏迷朋友请往这边瞧……”一听这动人心弦的旋律,你会不自觉地想起了福建泉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梨园戏。

7月10日下午2点,趁着暑假期间和儿子在家附近转悠,观赏过两次各具特色的歌舞晚会之后便决定带他来参加梨园戏的亲子活动,希望能从活动中感受艺术,陶冶情操。

到达目的地后第一个环节便是报名处,为了赶早集好座位,等候在外面的长龙可真够壮观啊!我耐心等待并用手机扫码进行签到注册。

领取到券后,就可以开始自由活动了,其实就像我们平常逛街散步差不多。

大家纷纷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谈论着,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各种兴趣爱好,有的带小孩来体验民俗风情、欣赏民族歌舞、也有的专程带孩子前来探秘梨园戏。

所谓走秀,主要是身穿各式华丽的戏服,通过走路变换队形表现故事内容,所需道具简单易得,可随意选择不同的动作表演各类角色。

由于现场正热闹地举办着文艺汇演,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赏。

泉州戏曲繁多,丰富多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根据每个戏班的实际情况量身订做出属于本团的戏。

比如演女将的便衣冠楚楚,英姿飒爽;而反串旦角的则浓妆艳抹,喜怒哀乐皆在脸上表露无疑,十分夸张。

再配合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及鲜明独特的造型、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让人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男旦(花旦)的形象也很帅气,给人一种阴柔美,另一种阳刚美。

不愧称之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出折子戏《马上缘》。

虽然讲述的只是马背上发生的故事,但它却展示了京剧“武旦”特有的魅力:不管是传统戏里的刀光剑影,抑或现代戏里激烈对打,亦或昆曲曲折婉约,在她身上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啧啧赞叹!短短几分钟里,已让我全身的毛孔都彻底张开了。

尤其是她耍枪、武打、翻滚、跳跃等高难度动作更是震撼人心,令我敬佩万分。

当舞台响起激昂的音乐声时,似乎又把我拉回了历史,我仿佛置身在那战火连天、烽烟四起的年代。

接着便是那《昭君出塞》片段,简直是一个完整版的《昭君出塞》。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近年来,我积极参与梨园舞台展演活动,勤身苦志学技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有幸站在梨园舞台上,将自己的才艺展现给观众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感悟。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我对勤身苦志学技艺梨园舞台展芳华的心得体会。

首先,勤身。

学艺需要勤奋努力,不怕辛苦。

在舞台展演之前,我们要进行长时间的排练,需要不断地练习,磨炼技巧。

这期间,冬天的天气严寒,寒冷的风呼啸而过,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我相信,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终将会有回报,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排练中,我亲身体验到了脚底冰寒的感觉,但只要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次,苦志。

学艺必须要有意志力和毅力。

舞台上的每一刻都需要全神贯注,专注力的持续度要非常高。

在表演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我们不能惊慌失措,需要保持冷静,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在排练过程中,我有一次因为迷失了步伐,导致整个舞蹈都出现了错乱。

但是我没有放弃,我坚持下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将整个舞蹈吃透。

最终,在演出时,我能够完美地完成每一个动作,这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

再次,学技艺。

学艺不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梨园舞台展芳华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可以与一流的艺术家们交流和学习。

在排练过程中,我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虚心向导演请教,学习他们的表演技巧和注重细节的方式。

同时,我也注重观看其他参演者的表演,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和灵感。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艺水平,还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感触。

最后,梨园舞台展芳华。

参与梨园舞台展演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一种荣幸。

对我来说,舞台是展现自己才华和个人魅力的平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在舞台上,我感受到了观众们的赞叹和掌声,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也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每一次的演出,都让我感受到了梨园舞台展芳华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关于梨园戏的作文600字

关于梨园戏的作文600字

关于梨园戏的作文600字
说起梨园戏,我得先提提那股子独特的韵味。

哎呀,你听过没?那唱腔,就像山涧里的清泉,悠悠地流淌,那声音,清亮得能穿透
人心。

每次听,我都感觉像是被带到了古代的戏楼,那华丽的戏服、精致的妆容,还有台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让人陶醉。

梨园戏里头啊,角色可多了,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绝活。


拿那旦角来说吧,她们在台上轻盈地走着,水袖一甩,就能吸引所
有人的目光。

还有那净角,脸上的油彩画得五彩斑斓,一出场就能
把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的。

看戏的时候啊,最享受的就是那种氛围。

观众们围坐在一起,
有的吃着瓜子,有的喝着茶,时不时还会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温馨又热闹。

对了,梨园戏里头的剧情也是一大看点。

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每个故事都像是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有时候看得人眼泪哗哗的,有
时候又笑得肚子疼。

但不管怎样,看完之后总会觉得心里暖暖的,
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似的。

说起来,现在这种传统的戏曲文化好像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更喜欢看那些流行的音乐剧、电影啥的。

但我觉得啊,梨园戏这种传统的东西,还是应该有人去传承和发扬的。

毕竟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和历史嘛。

梨园戏的学习观后感

梨园戏的学习观后感

梨园戏的学习观后感前几天看了梨园戏,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闯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韵味的世界。

刚坐定,那舞台一映入眼帘,就透着股子精致劲儿。

简单却又恰到好处的布景,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却能一下子把人带入戏里的情境。

就像一个低调的高手,不动声色就把气场给拿捏住了。

演员们一上场,嚯!那扮相简直绝了。

他们的服饰华丽又不失典雅,就像从古代的画卷里走出来的人儿似的。

脸上的妆容也是恰到好处,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角色的故事。

特别是他们的眼神,那真是会说话啊。

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他们的眼神牵着走,一会儿跟着角色高兴得想蹦跶,一会儿又因为角色的悲伤而心里沉甸甸的。

再说说这唱腔,我的天呐,那真的是余音绕梁啊。

婉转悠扬得就像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进心里。

有时候那音调高上去,我都担心演员会不会破音,可人家就那么稳稳地唱上去了,而且还能在高音处唱出千回百转的感觉。

每一句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从演员嘴里唱出来,带着古韵,带着情感,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项链,闪闪发光。

梨园戏的动作也特别有意思。

那些手势啊、台步啊,看似简单,其实都大有讲究。

演员们的手指轻轻一翘,就像是能把那看不见的情感给勾出来;小碎步一走,就像是带着一阵微风,把古代女子的娇羞或者文人的儒雅都给走出来了。

我在台下看着,心里就想,这得练多久才能有这样的功夫啊,感觉他们每一个动作里都藏着十年功。

我还特别佩服梨园戏的故事。

那些情节虽然可能不像现在的电视剧那么复杂刺激,但是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把古人的生活、情感、价值观都融入到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对待爱情、友情和亲情的。

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的模样,也让我们在现代的生活里能停下来思考思考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看了这场梨园戏,我就觉得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真是个宝啊。

这么精彩的艺术形式,可不能被埋没了。

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走进梨园戏的世界,感受一下这份独特的魅力。

这梨园戏啊,就像是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这看完了还在回味呢。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演出,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棒的视听盛宴啊!一进剧场,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古韵的世界。

舞台的布置很简洁,但是又透着一种精致,就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简简单单几笔就勾勒出那种意境。

演员们一亮相,哇塞,那扮相简直绝了。

他们穿着华丽又精美的戏服,每一针每一线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脸上的妆容也是恰到好处,旦角那眉眼,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一样,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梨园戏的唱腔那更是没得说。

那声音就像潺潺的流水,婉转悠扬,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闽南风味。

演员们在台上开口一唱,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那声音给揪住了。

有的时候声音高亢激昂,像是在诉说着英雄的壮志豪情;有的时候又低回婉转,就像少女在倾诉着自己的情思,真是千回百转,余音绕梁啊。

再说说他们的表演动作,那可都是有讲究的。

一招一式,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

手势特别细腻,手指轻轻一翘,兰花指一摆,就感觉有无限的风情在里面。

演员们走路的姿势也很特别,小碎步走起来轻盈得就像飘在舞台上一样,而且每个动作都特别有节奏感,就跟那锣鼓点子配合得严丝合缝。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出戏,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在台上的互动特别精彩,那种含蓄又炽热的情感表达得特别到位。

他们没有那种直白的拥抱亲吻啥的,但是就靠眼神和一些小动作,就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浓浓的爱意。

比如说男主角轻轻拉一下女主角的衣袖,女主角害羞地低下头,这感觉比现在那些偶像剧里演的爱情还要动人呢。

整个剧团的配合也非常默契。

乐师们在旁边敲锣打鼓,拉琴弹弦,那音乐就像是给演员们的表演注入了灵魂。

他们之间就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演员的一个动作,乐师就能马上跟上节奏,这种配合简直太完美了。

看完这场梨园戏,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这些传统戏曲离我们很远,很老套,但是看了这场演出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艺术魅力简直是无穷无尽的。

它就像一颗被尘封的明珠,只要你去靠近它,就会被它的光芒所吸引。

梨园戏裁衣观后感

梨园戏裁衣观后感

梨园戏裁衣观后感
《梨园戏裁衣》是一部中国古装剧,讲述了一位传统绣娘的故事。

观看这部剧后,我对剧中所呈现的故事和人物有一些感想。

首先,我深受剧中主人公绣娘的勇敢和坚韧所感动。

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为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绣艺。

她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自信。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怀梦想并付诸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剧中的情节设计和服装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的绣娘们通过精湛的绣艺,将各种细腻的图案和花纹绣在了衣服上,这些绣品不仅仅是一件件服装,更是艺术品。

每一幅绣品都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剧中的音乐和舞蹈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享受。

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它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让整个剧集更加生动和有趣。

每一场戏都充满了激情和动感,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禁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舞动。

总的来说,观看《梨园戏裁衣》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感受。

它让我明白了努力追求梦想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剧中的音乐和舞蹈也让我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剧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梨园情戏曲培训心得体会

梨园情戏曲培训心得体会

梨园情戏曲培训心得体会梨园情戏曲培训心得体会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梨园情戏曲培训是我参加的一项培训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对戏曲表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了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老师详细地讲解了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如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以及身段、脚法、眼法等细节动作。

我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模仿,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际的演练。

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戏曲表演的技巧和要领。

其次,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老师生动地讲解了戏曲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使我对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通过学习戏曲,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智慧,也感受到了人类情感丰富和生命力的表达。

在表演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如何通过声音、动作和眼神等细节,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艺术魅力和内涵的体验,让我对戏曲表演产生了更深入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团队合作和舞台表演的技巧。

戏曲表演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每个演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相互配合和呼应。

通过同组的同学们的合作演练,我深刻认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和团队效力的力量。

在舞台表演中,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需要精确的掌握和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舞台表演也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

通过不断地排练和演练,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地运用舞台布景和道具,如何调整演员的位置和动作,以及如何通过音乐和灯光的搭配来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这些技巧和经验的积累,对我今后的舞台表演和团队合作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梨园观后感与普通版对比

梨园观后感与普通版对比

梨园观后感与普通版对比梨园观是一部以民国风格为背景的古装剧,该剧以其华丽的戏服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剧中的情节曲折离奇,角色性格鲜明,营造出了一个富有中国传统风情的故事世界。

在观看该剧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当代社会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梨园观的剧情紧凑,悬念迭起,给人以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剧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故事架构。

例如,剧中主角小禾和安眠之间的情感纠葛,小禾的身世之谜以及与莫家的恩怨,都让观众充满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故事的发展。

因此,梨园观在剧情设计上的巧妙安排,让整个剧集的观看过程充满了期待和悬念,这也是该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此外,梨园观所展现的民国时期的风俗人情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剧中,不仅有富贵人家的排场和华丽的服饰,还有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和真挚友情。

剧中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使观众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特别是剧中对忠诚、孝道、友情等传统道德观念的强调,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内容的展现,不仅让观众感到故事更加丰满饱满,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梨园观对一些当代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剧中通过对权力的争夺、私欲的膨胀、家族的恩怨等问题的展现,使观众对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谋求利益的观念日益浓厚,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也逐渐被淡漠。

梨园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呈现,引起观众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反省,让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更加理解传统价值观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梨园观不仅仅是一部富有悬念的古装剧,更是一次关于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的思想洗礼。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活、情感和社会的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园戏感悟AfewReflectionsonLiYuanOpera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撰文/王晓燕中国戏曲自宋元始发展到今天其面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戏曲的样式和种类也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戏曲艺术已发展得非常的完美并且种类繁多.我因热爱戏曲艺术,故在一次机缘中投身到了京剧艺术的怀抱中,如今更是从事着京剧艺术的教育事业.又在一次机缘中我看到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便被梨园戏的典雅, 灵动,细腻的古典韵律表演风格所吸引,更被其表演者与艺术浑然合一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不由得引发了我要了解梨园戏并要向其表演者学习梨园戏的念头.于是我来到了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找到了《董生与李氏》的李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老师,向她学习了梨园戏的表演科步和大旦的基础戏《玉真行》以及观看她排练《节妇吟》.这段的学习不仅使我在表演知识方面受益匪浅,对艺术也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梨园戏给我的感悟戏曲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就如王国维先生所讲: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这是对戏曲艺术特点的总体概括,而各剧种的不同是在这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以及观众的审美取向而又产生了个性.戏曲艺术的发展就在这个性与共性的交融中成长和发展着.梨园戏和京剧也会在这种交融中得到发展.(一)梨园戏与京剧不同的对比梨园戏不同于京剧的端庄大方和高亢,而是唯美,典雅和细腻的,充满了古典的韵律.虽然这两个剧种都是用"唱, 念,做,打"四功来表演的,但各有侧重,梨园戏侧重在"做, 念"上,京剧虽是"唱"为首,但"做"也非常的重要.而这两个剧种的"做"功却有很大的区别.1,"做"功方面的不同"做"功是由"手,眼,身,步"四法而组成,梨园戏的"做"功主要是借助各种手姿,科步的表演来体现的,而且是"一句曲一步科",要求非常严格规范.梨园戏"手姿"的表演特别丰富多姿,并且大部分的手姿来源于宗教的雕塑及绘画等造型艺术.例如:"螃蟹手…'姜母手…'观音手"等等,都与敦煌壁画上佛教人物的手姿相似.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娱神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才演变成娱人,而在娱神初期主要是巫舞,便模仿神佛的样子.梨园戏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称,它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发展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故此在这方面还保持着古老戏曲的样式.京剧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戏曲样式,在手势方面是以"兰花"为基调, 分为掌,指,拳以及剑诀指,柳叶掌,佛手掌等.另外梨园戏注重手姿是因为,梨园戏不像京剧有长袖遮手,而是始终露着双手表演,而手的运动在舞台上是非常的醒目的.另外梨园戏的身体基本造型和京剧完全不同,也可以说与很多剧种都不相同,京剧的身体基本造型是"子午式",脚是丁字步也就是一,三方位头,也在一方位,身体则在其间也鼠嚼AA囝■福建艺术就是二方位,腰部拧转头顶上空,此种造型显得身姿很挺拔; 而梨园戏的基本造型是"糕人身",双脚同向三方位,外脚盖内脚,腰带上身与头同往一方位拧转,整个身体的感觉随双手腕向下沉,身体与脚形成九十度转角,脖子松弛并略有角度,此种造型显示出女性的曲线与柔媚.在脚步与动作当中则更有不同,京剧的基本脚步是青衣脚步,前行时,眼注视前方,头不可乱动,双手打偏袖(放在左侧腹部或右侧腹部),前迈的脚的脚根落在后面的脚尖前,落地时如同一只小船, 脚跟,脚心,脚掌过渡地落地,中心随之前移,另一只脚如此脚一样继续向前移动,双脚前行成一条线,在行走时腰随之可略有摆动;梨园戏则不同,行走的脚步有大旦和小旦之分,但脚的步法差不多,双脚并齐,一只脚的脚指翘起向前抓地另一只脚的脚趾同时翘起如同前脚行动,脚步就只有脚趾的距离,脚跟不离地,在双脚运动的同时双手与头,脖, 腰,膝都随着脚步韵律而摆动.这两种不同的走法,使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表演韵律,京剧的脚步以正,稳为主,节奏平缓,而梨园戏的脚步则很灵动,各关节的韵律都在快速的节奏中高度地配合.以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身体的运动节奏的不同,这个不同直接影响到气息和动作的力度.2,表演节奏,气息和力度的不同表演节奏是由音乐节奏而定的,京剧的表演节奏是较为自由,并且身体的状态讲究整体,气息也和身体一样同呼同吸,同起同落,故此表演力度就强;而梨园戏的表演节奏较固定较快,身体的表演状态均在各关节的高度配合上,故此气息也很细腻,轻柔,身体很松弛,为此表演的力度就比较软.如果梨园戏用京剧的表演状态就无法进行表演.这一切的不同主要是为什么呢?那就是音乐形式的不同所造成的. 3,音乐形式的不同区分剧种的不同,主要是音乐形式,从大方向来分,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而梨园戏就是曲牌体,京剧就是板腔体.曲牌体有严格的节奏,并且"一句曲一步科";板腔体节奏自由,有许多灵动的表演空间,并且吸收了很多梆子的腔调, 故此较为高亢.从以上几点大致能看出梨园戏和京剧的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虽然有众多的不同,但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塑造人物.这就使得两个剧种可以相互地学习和吸收. (二)京剧艺术与梨园戏的结合和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曾老师提议让我走一下京剧《折扇》的身段组合,用梨园戏的音乐曲牌[观音咒]来配合.当我试着走的时候,我发现梨园戏音乐非常细腻,节奏感非常强并且极具动感.音乐使我浑身的细胞苏醒,活跃起来,节奏的处理和表演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这音乐就像美妙的"天国的妙音"一样具有魔力,改变了我的表演状态.把我带进了梨园戏的韵味中,我的身体变得轻盈柔软,而且"活"了起来,变得"有血有肉",那些扇姿也以另一种面貌展现出来.我的眼,脖,身体全活了起来,随着音乐的流动,我不觉得自己在表演,而像是自然的流露.这种表演的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我想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了梨园戏的科步和剧目,身体的运动韵律具备了一点点梨园戏的表演感觉;二是,梨园戏音乐(南音)的感染力.在我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心不静的人是无法表演梨园戏的,梨园戏的韵律是要在心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和表现出来的,我称这种韵律为"神经末梢的韵律".由此我的思想拉开了想梨园戏《郭华》象:"佛教"应该与梨园戏有密切的关系.梨园戏的手姿与佛像的手姿大致相同,南音的伴奏乐器与泉州的寺庙"开元殿"房梁上的"妙音鸟"手中所拿的乐器相同,梨园戏的表演状态必须是静和松弛的.这些都是我产生这种想法的依据.回京后我演出了《梅龙镇》一剧,表演中我融入了梨园戏的韵律,脚步和科步,不曾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演感觉产生了变化,身体变得比以前松弛,灵动,表演节奏更明确,人物更鲜活.这些实践使我觉得两个剧种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融合,使其得到更多的补充.二,曾静萍老师给我的感悟(一)"身法"的体悟曾老师在教我时,把基本的"科步"都给我走了一遍,在她走的过程当中所流露出来的神韵抓住了我的魂,使我恍然如同真的看到一位古典女子立在眼前,那么的叫ARTS2007/5i典雅,含蓄,楚楚动人并且风情万种.头,脖,肩,腰及与眼, 手,脚,膝配合,气息,心神所赋予的灵魂,使观者看到无处不在的"古朴美".我认为这就是"身法".在戏曲表演程式中,有"四功五法"一说,"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五法"指的是:口,手,眼,身,步五法."身法"是:头,脖,肩,背,腰,胯等的配合和运行规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等口诀也是身法中的运行规律.例如: "提鞋"(右),蹲好后,先用松弛的感觉用腰带动右肩和背,向右脚跟处吐气靠去,同时手腕放松围后脚跟绕一罔,假意提鞋,眼随之,之后后脚跟等劲,腰往前带同时耸肩,眼往前看.这一系列身法的运用很真实地表现了提鞋动作的神韵. 在学习过程中曾老师讲,基本站姿"糕人身"的造型是s型,就如街边卖的小糕人,全捏好后,最后要把腰扭一下,就这一下是这个动作的关键所在;小旦走要有节奏:"嗒,嗒……"手,脚,头等要有体现;做大旦行走科步时,先要静静地站好,想象自己是一个大家闺秀,渐渐身体充满感觉,充满内涵.我在练习时,感觉到行走时的基本要领是:外在是脖,肩,腰,手,膝,脚的配合,而内心则感到如钟表的垂针左右的摆动,内心的感觉带动身体随之而行;脚的状态呈翘型,脚的前脚趾处翘起,抓地同时另外一只脚往前赶,而后做同样的动作,此动作相续而做并保持一定的速度.这些科步的韵律和内涵,重要的是体现在气息上,身体所有的细胞在一呼一吸上产生了生命,使动作充满韵律.光有呼吸是不够的,还需要心到,神到,心神到则动作的感觉也就到了.在气息与心神到的同时,程式动作就产生了灵魂,我们就赋予了它美丽的生命!(二1灵魂与智慧的流动曾老师在上课时曾对我说:要给程式动作一种新的注解,并且要赋予它灵魂.在看《节妇吟》排练时,我感受到了这种灵魂的存在和智慧流动二者合二为一的艺术魅力.曾静萍老师在排练时,她的思想始终在搜索表现人物此刻情感最恰当的手段,看她排练就像在看她智慧的流动.她在排练到认为不是很满意的地方时,每一遍都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直到试到满意后才固定下来.例如在她表现"夜奔"之前,在房中的思想斗争一场戏时,她前一遍的排练是没有借助任何道具只靠身体来进行表现,后一遍则加人了"照镜,扣镜转身"的动作,刻画了她矛盾的心情,在排练当中,她又在照镜前加入了"摘花,带花"的动作,刻画了她守了十年的寡妇的心,在此燃烧起了爱情的火焰.这两种心情的展现,一是更深入地刻画了"颜氏"鼓起勇气追求爱情的思想情状和她的勇敢;二是这种对"颜氏"心情的烘托和紧接着下一场的"阖扉"形成更大的落差对比,使其产生更有力的效果.曾老师在塑造人物时是非常用心地去感受人物当时的情感和感觉的,专注而不紧不僵,轻轻细腻的,进入到人物心底,进人到感觉,写实的节奏,含蓄夸张的感觉.她的表演极其到位,并且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她的形体既有戏曲艺术的古典美又有很强的舞蹈韵律.她在舞台上就像一块磁铁,把人们的目光和心吸在她身上,为她所演的人物哭泣,欢笑和心酸.曾老师的艺术观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梨园戏与京剧相互补充在学习当中,经曾老师提议我与团里的演员们进行艺术交流,交流到最后,话题转向了戏曲的演唱发声,都在问我该如何练习发声,因时间短暂,我只讲解了"哼鸣"练习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平时练气的方法.从此次的交流中我看到梨园戏剧团目前最需要的是解决声音以及肢体的训练和手段的丰富;而京剧在表演的身韵,身体的配合以及科步的训练上要向梨园戏进行学习.这样两个剧种都会得到相互的补充,使其发展得更完美.我也希望梨园戏能更多地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巡演,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我国如此美妙的艺术. 梨园戏《高文举》这次的学习因时间很短,只是粗浅地了解了梨园戏的表演程式与韵律,没能真正地掌握,虽受益匪浅但还远远不够,八百年的艺术长河,不是一时半会Jill学得透的.不过这一点点的收获,我还是想把它利用起来,我要把我所收获的想办法放到京剧的训练中去,希望能够借助"宋元南戏遗响",帮助学生捕捉到古人的韵律和气质并打开她们的思路.我也希望有时问能再次来泉州深入地学习,提炼出精华,好为我们戏曲后辈的培养及保持戏曲特有的古典韵律美,尽我微薄的力量.(王晓燕: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责任编辑/周明四■福建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