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神经内科课件运动神经元疾病(MND)(11)
合集下载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
并肺部感染或全身衰竭所致。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 曾提出著名的宇宙“黑洞”理论 21岁罹患ALS 奇迹般地生活了40多个春秋
可能的致病因素 植物毒素(木薯中毒) 微量元素缺乏&堆积 铝\锰\铜\硅等元素摄入过多 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
(2) 免疫因素
MND患者血清检出多种抗体&免疫复合物 (抗甲状腺原Ab\GM1-Ab\L-型钙通道蛋白Ab) 但无Ab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的证据 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20%的FALS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
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 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有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
2. 散发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清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中毒因素
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参与ALS神经元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神经元病程及预后 本病为一进行性疾病,但不同类型的病人病程
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病人其进展快慢亦有差异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平均病程约3年左右,进展快的 甚至起病后1年内即可死亡,进展慢的病程有时可达 10年以上。成人型脊肌萎缩症一般发展较慢,病程 常达10年以上。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罕见,一般 发展较为缓慢。死亡多因球麻痹,呼吸肌麻痹,合
件时可作脊髓磁共振检查,本病可显示脊髓萎缩。
2. 鉴别诊断
(1) 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选择性累及下运动神经元 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近端运动神经元维存
(SMN)基因 病变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 易误诊PSMA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 曾提出著名的宇宙“黑洞”理论 21岁罹患ALS 奇迹般地生活了40多个春秋
可能的致病因素 植物毒素(木薯中毒) 微量元素缺乏&堆积 铝\锰\铜\硅等元素摄入过多 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
(2) 免疫因素
MND患者血清检出多种抗体&免疫复合物 (抗甲状腺原Ab\GM1-Ab\L-型钙通道蛋白Ab) 但无Ab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的证据 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20%的FALS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
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 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有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
2. 散发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清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中毒因素
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参与ALS神经元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神经元病程及预后 本病为一进行性疾病,但不同类型的病人病程
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病人其进展快慢亦有差异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平均病程约3年左右,进展快的 甚至起病后1年内即可死亡,进展慢的病程有时可达 10年以上。成人型脊肌萎缩症一般发展较慢,病程 常达10年以上。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罕见,一般 发展较为缓慢。死亡多因球麻痹,呼吸肌麻痹,合
件时可作脊髓磁共振检查,本病可显示脊髓萎缩。
2. 鉴别诊断
(1) 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选择性累及下运动神经元 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近端运动神经元维存
(SMN)基因 病变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 易误诊PSMA
运动神经元病疾病PPT演示课件
03
基因检测
针对某些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可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如
SOD1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发病密切相关。
04
治疗原则与方法
药物治疗策略
利鲁唑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
具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等作用,每次50mg, 每天2次,服用18个月,能延缓病程、延长 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
离子通道异常
离子通道是维持神经元正常生理功能 的关键结构,离子通道异常可导致神 经元兴奋性改变,进而影响神经传导 。
运动神经元病中,神经肌肉接头处可 发生变性、坏死等病变,影响神经冲 动向肌肉的传递。
肌肉萎缩与无力
肌纤维萎缩
由于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其 所支配的肌肉纤维逐渐萎缩,表 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需与颈椎病、多系统萎缩、脊髓空洞症等疾病 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发病年龄、病程进展、临床表现及 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02
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元损伤过程
神经元变性
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01 02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检测其中的蛋白质、细胞计数和免疫球 蛋白等指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蛋白质轻度升高和 细胞计数正常等异常。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反映肌肉和神经的损伤程 度。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血液检查可发现这些指标的异常升高。
营养支持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需给予营养支持, 如鼻饲管、胃造瘘等。
运动神经元病ppt课件
30
ALS的诊断标准(2000年)
1.诊断ALS必须符合以下3点: ➢ 临床、电生理或病理检查显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 ➢ 临床检查显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 ➢ 病史或检查显示上述症状或体征在一个部位内扩展或从一
个部位扩展到其他部位。 2.同时必须排除以下2点: ➢ 电生理或病理检查提示可能存在导致上下神经元病变的其 他疾病。 ➢ 神经影像学提示患者有可能存在导致上述临床或电生理改 变的其他疾病。
31
ALS分级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确定性
确诊ALS
临床特点
至少有3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
很可能 ALS
至少有2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而且, 某些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必须位于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近端(之上)
实验室支持很可能ALS
只有1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或一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加肌电图显示的至少两个肢体的下 运动神经元损害证据。
16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
原发性侧索硬化 进行性脊肌萎缩 进行性延髓麻痹 肌萎缩侧索硬化
18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通常 起病隐匿,缓慢进展。 由于损害部位不同,临 床表现为肌无力与肌萎 缩、锥体束症的不同组 合。
临床表现
进行性肌萎缩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25
原发性侧索硬化
➢临床罕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 ➢常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行走
呈剪刀步态。缓慢进展,逐渐累及双上肢。 ➢四肢肌张力呈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阳性,一般无肌萎缩和肌束颤动,感觉无障碍, 括约肌功能不受累。如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可 出现假性延髓麻痹表现。 ➢进展慢,可存活较长时间。
ALS的诊断标准(2000年)
1.诊断ALS必须符合以下3点: ➢ 临床、电生理或病理检查显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 ➢ 临床检查显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证据。 ➢ 病史或检查显示上述症状或体征在一个部位内扩展或从一
个部位扩展到其他部位。 2.同时必须排除以下2点: ➢ 电生理或病理检查提示可能存在导致上下神经元病变的其 他疾病。 ➢ 神经影像学提示患者有可能存在导致上述临床或电生理改 变的其他疾病。
31
ALS分级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确定性
确诊ALS
临床特点
至少有3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
很可能 ALS
至少有2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而且, 某些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必须位于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近端(之上)
实验室支持很可能ALS
只有1个部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体征,或一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加肌电图显示的至少两个肢体的下 运动神经元损害证据。
16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
原发性侧索硬化 进行性脊肌萎缩 进行性延髓麻痹 肌萎缩侧索硬化
18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通常 起病隐匿,缓慢进展。 由于损害部位不同,临 床表现为肌无力与肌萎 缩、锥体束症的不同组 合。
临床表现
进行性肌萎缩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25
原发性侧索硬化
➢临床罕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 ➢常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行走
呈剪刀步态。缓慢进展,逐渐累及双上肢。 ➢四肢肌张力呈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阳性,一般无肌萎缩和肌束颤动,感觉无障碍, 括约肌功能不受累。如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可 出现假性延髓麻痹表现。 ➢进展慢,可存活较长时间。
《运动神经元病》PPT课件ppt课件
(3) 病毒感染
MND&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
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但ALS患者CSF\血清\神经组织未发现病毒&相关 抗原及抗体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虽经许多 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 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 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病理:脊髓前角和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 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和变性,脊髓中以颈、 腰膨大受损最重,延髓部位的舌下神经核和 疑核也易受波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 细胞也可有类似改变,但一般较轻。大脑皮 层脊髓束和大脑皮层脑延髓束髓鞘脱失和变 性。脊神经前根萎缩,变性。
运动神经元病中年起病者占80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3呈全球性分布年发病率约210万人群患病率4610万90以上为散发病例流行病学成人mnd通常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病因发病机制mnd免疫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中毒因素510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milial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fals遗传因素病因发病机制20的fals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散发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可能的致病因素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参与als神经元死亡中毒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mnd患者血清检出多种抗体免疫复合物抗甲状腺原abgm1abl型钙通道蛋白ab但无ab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的证据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但als患者csf血清神经组织未发现病毒相关抗原及抗体mnd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10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
运动神经元病介绍PPT培训课件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约10%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家族史,且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 多个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的基因,如SOD1、C9orf72、TARDBP等。
环境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杀虫剂、有机溶剂等也被认为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有关。此外 ,头部外伤、过度体力劳动等也可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营养支持
吞咽困难者需给予营养支持,如鼻饲,经胃或经肠营养。当患者肠道功 能丧失时,可予以胃肠外营养。
03
对症治疗
痛性痉挛可试用卡马西平、加巴喷汀或巴氯芬等。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 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可以参加一些康复训练小组或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交 流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方案及原则
• 利鲁唑:具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等作用,每次50mg,每天2次,服用18个月, 能延缓病程、延长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
•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依达拉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缓疾病进程,肌注 前体药物如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E等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具有促进多种细 胞生长和增殖的生物学效应,临床试验显示其能够改善ALS患者肺功能、延缓 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
家庭护理指导原则
安全环境
确保家庭环境安全,移除 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受伤 的障碍物,提供必要的辅 助器具。
营养支持
研究发现,约10%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家族史,且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 多个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的基因,如SOD1、C9orf72、TARDBP等。
环境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杀虫剂、有机溶剂等也被认为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有关。此外 ,头部外伤、过度体力劳动等也可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营养支持
吞咽困难者需给予营养支持,如鼻饲,经胃或经肠营养。当患者肠道功 能丧失时,可予以胃肠外营养。
03
对症治疗
痛性痉挛可试用卡马西平、加巴喷汀或巴氯芬等。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 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可以参加一些康复训练小组或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交 流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方案及原则
• 利鲁唑:具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等作用,每次50mg,每天2次,服用18个月, 能延缓病程、延长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
•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依达拉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缓疾病进程,肌注 前体药物如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E等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具有促进多种细 胞生长和增殖的生物学效应,临床试验显示其能够改善ALS患者肺功能、延缓 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
家庭护理指导原则
安全环境
确保家庭环境安全,移除 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受伤 的障碍物,提供必要的辅 助器具。
营养支持
运动神经元病ppt课件
24
鉴别诊断
颈椎病: • 肌萎缩较轻,仅限于上肢部分肌群 • 常伴有相对应节段的感觉异常、疼痛、麻木, 也可有感觉平面; • 脊髓受压严重者可有括约肌障碍; • 肌束震颤少见 • 无脑干症状 • 胸锁乳突肌EMG无改变,ALS阳性率达 94%
鉴别诊断
脊髓肌萎缩症(SMA)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肌无力,肌萎缩从四肢近断开始; • 进展慢,可存活20年以上。
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治疗药物。
利鲁唑虽不能根治ALS,也不能显著改善症状,
但能明确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和推迟气管切开 的时间。
每次50mg,每天2次,服用18个月。
疾病预后和随访
谢谢大家
(皮层) • 轴突-锥体束
• 其中下行至脊髓的
纤维称为皮质脊髓 束 • 直接或间接止于脑 神经运动核的纤维 为皮质核束
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1)肌张力增高 (2)腱反射亢进 (3)各种病理反射(巴氏征) (4)无或废用性萎缩
9
下运动神经元
• 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
经轴突
10
进行性延髓麻痹 肌萎缩侧索硬化
特殊类型:
连枷臂综合征(FAS) 连枷腿综合征(FLS)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5-10%)
ALS叠加其他神经变性疾病 -FTD-ALS(15%ALS伴发FTD,反之亦然) -ALS叠加PDS -ALS叠加小脑变性
16
ALS为最多见类型,大多为获得性,少数家族性。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主要表现为: A 肌张力缺乏或减退 B 肌肉萎缩 C 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D 无病理征
11
运动神经元病PPT医学课件
发病率逐渐增
3
二、病因
•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分子遗传因素:家族性ALS占运动神经元病5%~10%,
SOD-1相关 • 2.氧化应激机制:碳酰蛋白和8-羟基-2-脱氢鸟嘌呤水平高于
正 常人群 • 3.神经毒及转运缺陷机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植物
17
•3、肯尼迪病 X连锁,中年男性 缓慢进展延髓损害和肢体肌无力、萎缩和束颤,可有构音不全 和吞咽困难 雄激素不全
鉴别点: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病程缓慢、雄激素不全
2024/8/8
18
•4、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有脊髓灰质炎病史(15年以上) 5、脊肌萎缩症 6、脊髓空洞症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伴有肌肉萎缩及括约肌功能障碍,颈部 MR可明确诊断
2024/8/8
8
类型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脊肌萎缩症-Ⅰ型 (SMA-Ⅰ,婴儿型脊 肌萎缩,Werdnig-
Hoffmann病)
胎儿或出生后6个月内
脊肌萎缩症-Ⅱ(SMA- 出生6个月后 Ⅱ)
脊肌萎缩症-Ⅲ(SMA- 青少年或儿童期 Ⅲ,少年近端型脊肌萎 缩)
脊肌萎缩症-Ⅳ(SMA- 成年期(30-60岁) Ⅳ,成年型脊肌萎缩)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肌萎缩从骨盆带肌和下 肢近端开始,多一年内 死亡 可作基因诊断
逐渐不能站立,不能走 路,呼吸急促 可活过青少年期或更长
常隐或显性遗传 骨盆带肌和下肢近端起 病,类肢带型肌营养不 良表现可伴脊柱侧弯、 关节畸形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2024/8/8
9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多在ALS晚期出现,20%患者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症状 表现为构音不清、嘶哑、鼻音、咳呛、流涎、吞咽困难; 检查可见软腭运动、咽喉肌无力、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舌 肌束
3
二、病因
•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分子遗传因素:家族性ALS占运动神经元病5%~10%,
SOD-1相关 • 2.氧化应激机制:碳酰蛋白和8-羟基-2-脱氢鸟嘌呤水平高于
正 常人群 • 3.神经毒及转运缺陷机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植物
17
•3、肯尼迪病 X连锁,中年男性 缓慢进展延髓损害和肢体肌无力、萎缩和束颤,可有构音不全 和吞咽困难 雄激素不全
鉴别点: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病程缓慢、雄激素不全
2024/8/8
18
•4、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有脊髓灰质炎病史(15年以上) 5、脊肌萎缩症 6、脊髓空洞症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伴有肌肉萎缩及括约肌功能障碍,颈部 MR可明确诊断
2024/8/8
8
类型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脊肌萎缩症-Ⅰ型 (SMA-Ⅰ,婴儿型脊 肌萎缩,Werdnig-
Hoffmann病)
胎儿或出生后6个月内
脊肌萎缩症-Ⅱ(SMA- 出生6个月后 Ⅱ)
脊肌萎缩症-Ⅲ(SMA- 青少年或儿童期 Ⅲ,少年近端型脊肌萎 缩)
脊肌萎缩症-Ⅳ(SMA- 成年期(30-60岁) Ⅳ,成年型脊肌萎缩)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肌萎缩从骨盆带肌和下 肢近端开始,多一年内 死亡 可作基因诊断
逐渐不能站立,不能走 路,呼吸急促 可活过青少年期或更长
常隐或显性遗传 骨盆带肌和下肢近端起 病,类肢带型肌营养不 良表现可伴脊柱侧弯、 关节畸形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2024/8/8
9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多在ALS晚期出现,20%患者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症状 表现为构音不清、嘶哑、鼻音、咳呛、流涎、吞咽困难; 检查可见软腭运动、咽喉肌无力、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舌 肌束
运动神经元病PPT ppt课件
2020/11/29
7
临床表现
下肢出现无力,僵直,行走困难,但无 肌肉萎缩。
双上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远端重于 近端,可呈“鹰爪手“,肌萎缩区可见 肌束震颤,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活跃, 霍夫曼征阳性,
2020/11/29
8
临临床床表表现现
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踝反射亢进,持 续性髌、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行走 呈痉挛步态,感觉及括约肌正常。
少见,病变累及下胸段的皮质脊髓束时, 出现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020/11/29
13
四、辅助检查
1、 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正常。 2、 肌电图呈神经元损害。
2020/11/29
1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中年后发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两者并存的症状和体 征,无感觉障碍,肌电图呈神经元性损害,即 可作出诊断。
2020/11/29
11
临床表现
(三)、进行性延髓麻痹:
通常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晚期出现, 少数在疾病早期出现,病变侵犯延髓运 动神经核,出现真性球麻痹,若病变波 及至双侧皮质延髓束,则出现假性球麻 痹。
本病进展迅速。常在1-2年内,死于呼吸 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2020/11/29
12
临床表现
随着病程延长,病变波及至延髓或(及) 皮质延髓束,出现真性或假性延髓麻痹 表现。最后患者常被迫卧床,需鼻饲饮 食,多死于肺部感染,病程多为3-7年。
2020/11/29
9
临床表现
(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在20-50岁之间,病 变仅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常以颈膨 大首先受累。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运动神经元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运动神经元病>>>
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运动神 经元病
西医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针灸、中药均可运用, 有一定疗效。近年来适用于临床的有:① 力如大,50mg,每12小时口服1次;②拉 莫三嗪,每天25mg开始,逐步增至 100mg/d,临床表明,该药可以改善症状、 延缓发展,但不能改变转归;
内科学疾病部分:运动神经元病>>>
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运动神 经元病
鉴别 1.颈椎病:上肢或肩部疼痛,且呈阶 节段性感觉障碍,无延髓麻痹表现,影像 学检查以及胸锁乳突肌肌电图不受累及予 以鉴别。 2.脊髓空洞症:本病的特征是节段性、 分离性痛温觉缺失;依据节段性分离性感 觉障碍、颈脊t;>>
症状及病史:
力、腱反射减退、肌肉肌束颤动,可以发 展到下肢或颈项肌肉,引起呼吸麻痹。极 少数可以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2)少年型(近端型):多数在青 少年或儿童期起病,有家族史,是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临床以骨盆带和 下肢近端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行走时步 态摇摆不稳,站立时腹部前凸,进而肩胛
实际上,临床运动神经元病主要是肌 萎缩侧束硬化症的表现,其他类型多数是 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运动系统损害的不 同程度的表现,进行性肌脊萎缩症和原发 性侧索硬化症最终发展
内科学疾病部分:运动神经元病>>>
预防:
成肌萎缩侧束硬化症。单纯脊髓损害的运 动神经元病一般存活3-5年,而延髓损害 (单纯或伴脊髓损害)的病人存活少于2 年半,疾病大多进展缓慢的,有作者报道 10-15年存活的病例。不同部位损害的病 人功能障碍发展的快慢有明显的差异,延 髓损害的病人功能完全残缺早(约数月即 发生),而脊髓损害者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原性改变,主动收缩时运动 单位时限增加,有时可见束颤或纤颤电位,神经 传导速度正常。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 原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原性萎缩不易鉴 别。
诊断
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 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 肌萎缩、肌束震颤伴反射亢进(或减退)、 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肌 电图改变,则可临床诊断。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本病尚在临床研究之中。
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处于探索阶段。 对症治疗:肌肉痉挛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
酸、氯哩沙宗等治疗;流涎多可给予:东莨菪 碱、阿托品、安坦等。
支持疗法;
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切开,吞 咽困难时胃管鼻饲;
鉴别诊断
2.颈椎病脊髓型 发病年龄与 MND相似,病程也呈慢性进行性,
临床表现相近,两者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 但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有感觉减退,
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一般无脑 干症状。ALS胸锁乳突肌肌电图阳性率可达94%, 而颈椎病几乎为零。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脊髓空洞症 可有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 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但临床进展极慢, 常合并其他畸形,有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 M RI可见空洞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组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5%-10%ALS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 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家族性成年 型 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则为常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目前已将FALS基因 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Cu/Zn SOD基因内, 即 21q22.1-22.2。但大多数MND是散 发性的,未见与遗传有关。
肌肉如大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 肿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颈膨 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害时上肢键反射减低或消失,双 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 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 及双上肢;
病因及发病机制
4.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 来出现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 炎病毒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的慢性感染有 关。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 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有些MND患者并发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 瘤治疗好转时 M ND症状亦有缓解,但机制 不清。
可用针灸、按摩、理疗及被动运动等改善肢体 状况,防止关节固定和肢体挛缩。
谢谢大家
鉴别诊断
6、 X-连锁脊髓球部肌萎缩 X-连锁的下运动神经元病 中年男性起病,进行性肢体和球部肌肉无力萎缩,
可伴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生育能力下降,锥体束通 常不受累,部分患者有轻微感觉性神经受损。 外周血的DNA检查:X染色体上雄性受体基因第一 个外显子的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扩增。
痉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 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 性,下肢明显;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 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 电位(BAEP)、CSF检查多无异常,MRI显示部分 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病理
显著特点: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舌下、舌咽、
迷走和副神经等最常受累; 眼外肌运动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肠括约
肌的副交感神经元一般不受累。
临床表现
分为四型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 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②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 (P210)
林国华
概念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 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 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
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 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 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球 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呼吸肌 麻痹和肺感染。
原发性侧索硬化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
临床表现- (ALS)
•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 无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 发呼吸道感染死亡; • 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 均3-5年。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ALS,多在 30岁左右,男性多见;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鉴别诊断
非典型病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脊髓肌萎缩症 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主要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命名为运动神 经元生存基因。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以脊 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但 SMA肌无力和肌萎缩从四肢近端开始,根据起病 年龄又可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型,除婴 儿型进展较快外,青少年型和成年型进展缓慢, 可存活20年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中毒因素 由于神经元去极化时间延长 或过度去极化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 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溶解,被认为是诱发 ALS的原因之一。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 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人过多的铝、锰、 铜、硅等元素可能与发病有关;神经营养 因子减少也可能有致病作用。
病因及发病机制
3.免疫因素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 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 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 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能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 原因,还是继发性改变还难以确定。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疗 法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近 年 来 经 FDA 批 准 的 新 药 : 力 鲁 唑 (riluzzole),通过干扰靶分子而阻断CNS内谷 氨酸能神经传递,可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 能障碍的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未证明其可改 善运动功能、肌力和震颤,可用于轻症、中症 患者,但价格昂贵。成人每次50mg,每日2次。 副作用有乏力、恶心、头痛和转氨酶增高等。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 感染。
进行性延髓麻痹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
4.良性肌束震颤 正常人有时可见广泛粗大 的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鉴别诊断
5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来自: 慢性进行性区域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
无力呈不对称分布,上肢为主,不伴锥体 束受损表现,感觉障碍罕见; 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纤颤波,血清单 克隆或多克隆神经节苷酯抗体滴度升高。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戏剧性疗效。
病理
可见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脑干下部 运动神经核(舌下、迷走、面、副和三叉神 经核多见,眼外肌运动核很少受累)及脊髓 前角细胞变性、数目减少。
颈髓前角细胞变性最显著,是最常并早期 受累的部位。
病理
受累运动神经元可见深染固缩,胞浆内可 见脂褐质沉积,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前根和脑干运动神经根轴突可发生变 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可见轴突侧支芽生。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漫性变性,锥 体束变性最早发生在脊髓下部,并逐渐向 上发展。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 原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原性萎缩不易鉴 别。
诊断
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 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 肌萎缩、肌束震颤伴反射亢进(或减退)、 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肌 电图改变,则可临床诊断。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本病尚在临床研究之中。
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处于探索阶段。 对症治疗:肌肉痉挛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
酸、氯哩沙宗等治疗;流涎多可给予:东莨菪 碱、阿托品、安坦等。
支持疗法;
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切开,吞 咽困难时胃管鼻饲;
鉴别诊断
2.颈椎病脊髓型 发病年龄与 MND相似,病程也呈慢性进行性,
临床表现相近,两者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 但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有感觉减退,
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一般无脑 干症状。ALS胸锁乳突肌肌电图阳性率可达94%, 而颈椎病几乎为零。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脊髓空洞症 可有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 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但临床进展极慢, 常合并其他畸形,有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 M RI可见空洞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组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5%-10%ALS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 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家族性成年 型 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则为常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目前已将FALS基因 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Cu/Zn SOD基因内, 即 21q22.1-22.2。但大多数MND是散 发性的,未见与遗传有关。
肌肉如大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 肿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颈膨 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害时上肢键反射减低或消失,双 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 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 及双上肢;
病因及发病机制
4.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 来出现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 炎病毒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的慢性感染有 关。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 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有些MND患者并发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 瘤治疗好转时 M ND症状亦有缓解,但机制 不清。
可用针灸、按摩、理疗及被动运动等改善肢体 状况,防止关节固定和肢体挛缩。
谢谢大家
鉴别诊断
6、 X-连锁脊髓球部肌萎缩 X-连锁的下运动神经元病 中年男性起病,进行性肢体和球部肌肉无力萎缩,
可伴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生育能力下降,锥体束通 常不受累,部分患者有轻微感觉性神经受损。 外周血的DNA检查:X染色体上雄性受体基因第一 个外显子的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扩增。
痉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 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 性,下肢明显;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 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 电位(BAEP)、CSF检查多无异常,MRI显示部分 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病理
显著特点: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舌下、舌咽、
迷走和副神经等最常受累; 眼外肌运动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肠括约
肌的副交感神经元一般不受累。
临床表现
分为四型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 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②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 (P210)
林国华
概念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 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 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
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 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 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球 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呼吸肌 麻痹和肺感染。
原发性侧索硬化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
临床表现- (ALS)
•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 无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 发呼吸道感染死亡; • 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 均3-5年。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ALS,多在 30岁左右,男性多见;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鉴别诊断
非典型病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脊髓肌萎缩症 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主要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命名为运动神 经元生存基因。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以脊 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但 SMA肌无力和肌萎缩从四肢近端开始,根据起病 年龄又可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型,除婴 儿型进展较快外,青少年型和成年型进展缓慢, 可存活20年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中毒因素 由于神经元去极化时间延长 或过度去极化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 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溶解,被认为是诱发 ALS的原因之一。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 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人过多的铝、锰、 铜、硅等元素可能与发病有关;神经营养 因子减少也可能有致病作用。
病因及发病机制
3.免疫因素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 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 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 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能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 原因,还是继发性改变还难以确定。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疗 法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近 年 来 经 FDA 批 准 的 新 药 : 力 鲁 唑 (riluzzole),通过干扰靶分子而阻断CNS内谷 氨酸能神经传递,可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 能障碍的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未证明其可改 善运动功能、肌力和震颤,可用于轻症、中症 患者,但价格昂贵。成人每次50mg,每日2次。 副作用有乏力、恶心、头痛和转氨酶增高等。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 感染。
进行性延髓麻痹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
4.良性肌束震颤 正常人有时可见广泛粗大 的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鉴别诊断
5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来自: 慢性进行性区域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
无力呈不对称分布,上肢为主,不伴锥体 束受损表现,感觉障碍罕见; 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纤颤波,血清单 克隆或多克隆神经节苷酯抗体滴度升高。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戏剧性疗效。
病理
可见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脑干下部 运动神经核(舌下、迷走、面、副和三叉神 经核多见,眼外肌运动核很少受累)及脊髓 前角细胞变性、数目减少。
颈髓前角细胞变性最显著,是最常并早期 受累的部位。
病理
受累运动神经元可见深染固缩,胞浆内可 见脂褐质沉积,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前根和脑干运动神经根轴突可发生变 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可见轴突侧支芽生。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漫性变性,锥 体束变性最早发生在脊髓下部,并逐渐向 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