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和分类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英文名称:Neurology and Psychiatry课程编码: YXZB415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54总学分: 2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基础医学内科学开课院系:医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内容比较繁多,理论比较深奥,需要反复实践。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临床学科。

在神经病学领域中,就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而言,前者占据主要内容。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包括: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变性疾病、外伤、肿瘤、脱髓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中毒、遗传性和先天发育异常、发作性疾病等。

随着相关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神经病学的广义和狭义内容已经今非昔比,神经病学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展示出从未有过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医学科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学科。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学科的教学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病理学基础知识,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是掌握采集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法;学习神经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

神经病学的实践中要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科基本操作,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打下良好的临床实践基础。

CIDP、MMN诊断标准

CIDP、MMN诊断标准

病理
虽然局灶性传导阻滞的病理基础是局灶性脱髓 鞘,但很少在神经活检中得到证实,因为用于 活检的神经大多是感觉神经(最常见为腓肠神 经),结果或是正常,或是轻度的轴索丧失、轻 度的脱髓鞘或是二者同时存在。同样,感觉神 经超微结构的研究也仅提示有轻度的脱髓鞘改 变。 只有很少患者活检做的是运动或混合神经上邻 近CB的部位,病理发现为脱髓鞘改变伴洋葱球 形成,没有炎性细胞浸润。
CIDP、MMN诊断标准
概念
CIDP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
(慢性、与AIDP相似、免疫介导、周围神经病)
MMN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慢性、单纯运动受累、免疫介导、运动神经病)
一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 主要:对称性近端及远端无力; 至少一个肢体进行性或复发的的运动、 感觉障碍 次要:仅有远端无力或感觉缺失
1、脑脊液蛋白<1g/L 2、血清及脑脊液中抗Gm1抗体滴度增高 3、臂丛MRI的T2像有高信号
Van Asseldonk JT, Franssen H, Van den Berg-Vos RM, et al. Multifocal motor ncet Neurol 2005; 4: 309–19
鉴别诊断CIDP
从临床上讲,CIDP的肌无力常为对称性且影响肢体的近 端,而MMN无力的典型表现是远端性且非对称性。 CIDP常见感觉运动同时受累,而MMN以运动症状为主, 无感觉症状或有很轻的感觉受累。 但是,CIDP有时也会表现为纯运动性或(和)非对称性。 从病程上来讲,CIDP常有缓解复发,而MMN呈进行性 发展,不经治疗很少出现缓解。 从电生理上讲,CIDP的特征是广泛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 度的减慢,伴远端潜伏期的延长,反映了弥漫性而非局 灶性脱髓鞘过程。同样,脱髓鞘伴洋葱球样形成、水肿 和炎症细胞浸润经常出现在CIDP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中, 而MMN的神经活检中常看不到。 CIDP的脑脊液蛋白常升高,而多数MMN的脑脊液蛋白 正常,虽然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最早是在MMN中发现, 但在CIDP中偶尔也可见到。 类固醇激素和血浆置换对一部分CIDP患者有效,而对 MMN不仅无效,有时还会加重病情。

肌萎缩侧索硬化名词解释-定义说明解析

肌萎缩侧索硬化名词解释-定义说明解析

肌萎缩侧索硬化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运动神经元。

它被认为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肌肉萎缩和进行性肌无力。

而侧索硬化则指的是病情恶化时,中枢神经系统的侧索区域出现硬化的现象。

ALS常常被称为“霍普金斯病”,得名于19世纪末英国神经学家查尔斯·斯科特·霍普金斯。

虽然ALS是一种罕见病,但治疗和研究该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对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社会医疗体系提出了挑战。

ALS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病,尽管年龄和性别并不是其发生的唯一风险因素。

其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和代谢因素有关。

然而,目前仍然没有确定的识别和预防ALS的特定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和理解。

我们将探讨其定义、病因和症状,并讨论该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目前针对ALS的治疗方法,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促进更多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支持,并为未来改善ALS患者的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的名词解释:1. 引言1.1 概述:介绍AL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神经元(尤其是运动神经元),导致逐渐退化和功能丧失。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解释ALS的定义、病因、症状以及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和治疗。

1.3 目的:阐明本文的目标,即增进读者对ALS的理解,为病患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有用的信息。

1.4 总结:总结本文的重点和结论。

2. 正文2.1 定义:详细解释ALS的定义,包括疾病的命名由来、患病部位、病理特征等。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

EMG: 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四肢肌、腹直肌。
CPK:346U/L CSF: WBC 1 X106/L ,RBC 1X109/L,PRO 470 mg/l
Case 6

男性,29岁 进行性双下肢无力6年,双上肢无力2年 其兄有类似表现 PE:颅神经(-),双上肢近端肌力5°-,远端5°,双下肢 肌力近端3°+,远端5°,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明显,反射对

EMG1(2006.5)左上肢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
EMG2(2006.8)左上肢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 EMG3(2006.12) 上下肢被检肌和胸椎旁肌见纤颤,正尖波,NCV 正常范围,轻收缩MUP普遍宽大或见巨大电位。神经源性损害肌 电改变,累及上下肢被检肌和胸椎旁肌。
治疗
医生,我该
吃什么药呢? 想吃啥 就吃啥
男性3/10万人年 女性2.4/10万人年(2007)

起病年龄平均55岁,病程通常3-5年。平均存活3.5年,5年后 20%存活 (老年、早期呼吸困难、延髓受累影响存活)
好发年龄 : 58-63岁 散发性 47-52岁 家族性 (2009)
临床类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MA)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PLS)-----最少见 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按美国的习惯通常统称为ALS,等同于运动神经元病 (英国,MND)
临床特点


LMN –无力 –肌萎缩 –肌束颤动 –电生理 UMN –反射的病理性扩散 –阵挛 –强直 –病理征 –电生理
延髓 延髓
称+,病理征(-),感觉无殊。

EMG: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上下肢,脊髓前角细 胞损害可考虑。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层 (皮质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80%的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 20%的纤维不跨过中线(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 同侧前索下行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 (进化新) •皮质-脊髓前束: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尤其是屈肌,与姿
反射过程:牵拉肌肉→肌梭兴奋→ Ia、II
类纤维传入→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元兴奋→ 纤维传出→梭 外肌收缩。
肌梭的结构
γ-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及γ环路 (gamma loop)
反肌伸长反射 inverse myotatic reflex, IMR
• 当有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时,通过反射 活动使其收缩的肌肉舒张。 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 脑干对肌紧张调节
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 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还有加强 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 区。

小脑前 叶蚓部
前庭核
小脑前 叶两侧

抑制区
(小、活动弱)
易化区
(大、活动较强)
网状-脊髓束
IPSP
EPSP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大脑皮层,2.纹状体,3.小脑,4.网状结构抑制区 5.网状结构易化区,6.前庭核
1、单个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
单收缩 复合收缩 强直收缩
2、放电的运动神经元数目
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神经调节系统对姿势的调节不仅保持了人体的直立和 平衡,而且对随意运动的产生提供稳定的背景或基础。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 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4、不自主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发作、震颤、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 掷运动、抽动症等 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限 局性癫痫和癫痫大发作。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偏身投掷运动:是指因丘脑底核损害引起的一 侧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猛烈的 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抽动症: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 速收缩动作。常累及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 挤眉弄眼、呶嘴、点头、扭颈、伸舌等。如累 及呼吸及发音肌肉时,抽动时伴有不自主的发 音,或伴有秽语,故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常见于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 病例由基底节病变引起,有些与精神因素有关。
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 动样动作。多见于手、上下肢、头、舌和眼睑。
病理性震颤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 静止性震颤 : 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手指有节律的,每秒4~6次的快速的抖动。 严重时可呈“搓药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 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运动系统检查
• 一、肌形态和 肌营养:肌萎缩、假性肥大 • 二、肌张力:增高(折刀样、铅管样)、减弱 • 三、肌力 • 四、姿势与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慌张步态、跨域步态和肌病步态。 • 五、共济运动 • 六、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
感觉的分类
动作性震颤 : 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 特点是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则震动)

神经系统变性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系统变性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AD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8%,我国约为3%7% ,女性高于男性。依此推算,我国目前约有AD患者600万-80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 AD 患病率逐渐上升,至85岁以后,每3-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罹患AD。AD发病的危险因素有低教 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 血管病因素等。
AD的痴呆前阶段和痴呆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认为在AD临床症状出现 前的15-20年脑内就开始出现Aβ和Tau的异常沉积,当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 时,脑内已有显著的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缺失。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正常。脑脊液检查可发现Aβ42水平降低,总 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增高。 2、脑电图AD的早期脑电图改变主要是波幅降低和a节律减慢。少数患者早期就有脑 电图a波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较广泛的θ活动,以额、顶叶明 显。晚期则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病理
AD的大体病理表现为脑的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脑沟加深、变宽,脑回萎缩、颞叶特 别是海马区萎缩明显。
组织病理学上的典型改变包括神经炎性斑(嗜银神经轴突末梢包绕Aβ而形成)、神经 原纤维缠结(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于神经元内高度螺旋化形成)、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 生。此外,在AD患者的脑组织内还可以观察到大脑皮质a-突触蛋白形成的路易小体,海马锥 体细胞的颗粒空泡变性和淀粉样脑血管病等。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的案例
概述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等组织的疾病。

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

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
脑干(brain stem)

交叉性瘫痪(crossed paralysis)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4. 脊髓(spinal cord)
脊髓横贯性损害
运动系统及瘫痪
概述
• 骨骼肌的运动形式: 随意(自主)运动:由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根据 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特点:先感觉----后运动
反射:体内外刺激在上传大脑皮质过程中,由大脑以 下的中枢(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下核团等)发出运动命 令而形成的动作。特点:先运动----后感觉
不随意(不自主)运动: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为 病理表现
深反射 Deep tendon reflexe
刺激骨膜、肌腱经深部感受器完成的 反射,又称腱反射。
腱反射
腱反射记录
Deep tendon reflexe
• • • • • • - 消失 + 减弱 ++ 正常 +++ 增强 ++++ 亢进,非持续性阵挛 +++++明显亢进持续性阵挛
• 腱反射反射弧:
共同特点
均经3个神经元传导 2级神经元纤维交叉到对侧
不同点 (1)传导径路不同
深感觉\精细触觉在脊髓同侧上行, 至延髓薄
Chaddock
Gordon
• (二)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 路统称为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 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 等。 狭义:基底节(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丘脑 底核、黑质、红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首页
第11次课授课时间2008年10月27日第1~2节课教案完成时间2008年10月20日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11 —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末页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