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的分类及诊治
10心肌疾病

病因
很多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 毒包括柯萨奇A、B组病毒,孤儿(EcHo)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为常见,尤其是柯萨奇B组 病毒(coxsackie virus B,cVB)约占30%~50 %。此外,人类腺病毒、流感、风疹、单纯 疱疹、脑炎、肝炎(A、B、c型)病毒及HIV等 都能引起心肌炎。
二、围生期心肌病
围生期心肌病可以在围生期首次出现,可能 是一组多因素疾病。既往无心脏病的妊娠末 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女性,出现呼吸困难、 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 张型心肌病者称为围生期心肌病 本病的特点之一是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出 现频率较高。
三、药物性心肌病
近年,因使用阿霉素等蒽环类抗癌药物、锂 制剂、依米丁和其他药物等,发生药物性心 肌病者日益增加。其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 室内传导阻滞,sT—T改变,慢性心功能不全 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 肌病的症状和体征。这类心肌病的发生,应 在用药期问定期体检或用维生素C、黄芪、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等预防发病,做 到早期诊治。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旧称为致心律失常 右室发育不良。其特征为右室心肌被进行性 纤维脂肪组织所置换,早期呈典型的区域性, 逐渐可累及整个右心室甚至部分左心室,而 间隔相对很少受累。常为家族性发病,系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隐性型也有 报道。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右心扩大和 猝死,尤其在年轻患者。
四、克山病
本病是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此病,因地命 名为克山病。此后在黑、吉、辽、蒙、晋、 冀、鲁、豫、陕、甘、川、滇、藏、黔、鄂 等15个省、自治区的县均有发现。本病全部 发生在低硒地区。并有环境卫生差、易有病 毒感染为其特点。1980年后由于农村改革开 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的改善, 急性克山病已灭迹,
经典三大心肌病常考点总结

经典三大心肌病常考点总结目前心肌病的分类具体如下:①遗传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糖原贮积症、先天性传导阻滞、线粒体肌病、离子通道病(包括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室速等);②混合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③获得性心肌病:感染性心肌病、心动过速心肌病、心脏气球样变、围生期心肌病;汪师兄提醒: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一、扩心病(三联征:充血心衰、附壁血栓和各种心律失常)(收缩不能型心衰)中青年男性+心界向两侧扩大+慢性充血性心衰(左心衰先于右心衰)+超声心动图典型表现(室壁运动普遍减弱、LVEF显著降低可<30%、早期以左心室扩大为著、相对性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无奇脉=扩张型心肌病(与心包积液相鉴别?心包积液有奇脉!)【例1】2007N53A 下列关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的叙述,正确的是A.起病可急也可缓B.可在成年人任何年龄发病C.一般不发生血栓栓塞D.可早期发生全心扩大【临床表现】1.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活动时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随着病情加重可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并逐渐出现食欲下降、腹胀及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症状;2.体征主要体征为心界向两侧扩大;无奇脉!奇脉可作为与“心包积液”的重要鉴别点!汪师兄提醒:①扩张型心肌病属于慢性全心衰竭!它往往是先发生左心衰竭,再发生右心衰竭;换言之,扩心病的左心衰先于右心衰;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扩心病先发生夜间阵发呼吸困难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再逐渐出现食欲下降、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症状;②当心内科题干中提到“心界向两侧扩大”,一般优先考虑两个病“扩心病&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脏压塞=大量心包积液。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旳诊疗原则
DCM旳临床诊疗原则为具有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旳证据:LVEDd >5.0cm(女性)和LVEDd >5.5cm(男性)(或不小于年龄和体表面积预测值旳117%,即预测值旳2倍SD+5%)LVEF<45%(Simpsons法),LVFS<25%除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与依那普利相比,诺欣妥®具有良好旳安全性
1=身体受限
2=症状稳定
3=症状频率
4=症状承担
9=KCCQ-CS
5=总症状评分
6=生活质量
7=自我效能
8=社会限制
10=KCCQ-OS
P=0.05
p=0.005
P=0.001
p=0.02
P=0.003
P<0.001
P=0.05
P<0.001
P=0.008
P<0.001
8个月时,全部KCCQ各项评分变化旳治疗分析
诺欣妥®
依那普利
诺欣妥®组中观察到KCCQ各项评分旳改善在8个月时,诺欣妥®组较依那普利组旳KCCQ-CS和KCCQ-OS评分变化更优
PARADIGM-HF研究使用旳KCCQ评分包括下列8点:身体受限,症状稳定,症状频繁,症状承担,症状总评分,HRQL,自我效能和社会冲突KCCQ-CS 和 KCCQ-OS 得分包括患者旳全部健康情况KCCQ-CS: 身体受限和症状总评分, KCCQ-OS:身体受限,症状总评分,HRQL和社会冲突评分
扩张型心肌病旳影像学检验
DCM,扩张型心肌病
一大二薄三弱四返!
扩张型心肌病旳影像学检验
DCM,扩张型心肌病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对心肌病分类进行了修订,首次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表型。
NDLVC是指正常心肌出现非缺血性瘢痕或者脂肪组织替代(伴或不伴整体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者原发性孤立性左心室运动减弱而不伴有瘢痕形成。
本文就NDLVC的定义、分类、诊断流程、治疗进行综述并对这一疾病提出作者的观点。
心肌病是指在排除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后,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大类心肌疾病,据估计我国心肌病患者超过700万。
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发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从2017年~2021年,我国心肌病患者疾病负担显著增加,门诊及住院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同医院诊治能力及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对于心肌病的管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1]。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病管理工作组发布了《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2](以下简称2023 ESC指南),其为国际上第一部针对所有心肌病的诊治指南,对心肌病的表型分类、临床诊治路径、遗传学检测及筛查、全生命周期管理、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及多学科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证据分类及指导意见。
2023 ESC指南根据心脏结构、功能和心肌组织学特征对心肌病做出了全新的表型分类和定义,首次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这一心脏表型,弥补了扩张型心肌病定义的局限,并且研究发现NDLVC患者预后与传统扩张型心肌病比较差异并未有统计学意义[3],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心肌病分类发展概要及NDLVC的定义1957年,英国心脏病学家Wallace Brigden首次提出了心肌病(cardiomyopathy)的概念,他提出将一大类描述心肌异常的术语,如原发性、特异性、非特异性,或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嗜酸性、过敏性、肉芽肿性等,统一称为心肌病,定义为“非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心肌疾病”[4]。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治进展

• 扩心病简介*新增病例5—8年/100,000
•
*占心衰总人数旳10—15%
•
*是青少年、小朋友心衰旳主要病
因
•
*死亡率高
•
*23年生存率低(10—30%)
• 扩心病旳发病机制 • *急性病毒心肌炎后病毒连续性感染 • *本身免疫造成心肌进行性损害
• 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心病转化旳机制
•
*细胞免疫异常 T细胞能够被病毒等激活
• 卡维地洛能选择性降低冠状窦去甲肾上腺素水 平,降低心脏交感活性指数
• 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阻滞β1、β2和α受体旳 作用,急性使用卡维地洛减低左室充盈压,与α 受体阻滞致轻度血管扩张有关。卡维地洛甚至 能改善心衰患者存活率
• 临床应用中,β-受体阻滞剂抗心衰作用 与ACEI是协同旳。应从尽量小旳剂量开 始,逐渐增长至最大耐受水平,连续应 用超出1月才干看出疗效。假如在最初数 周病情恶化,增大利尿剂用量可稳定病 情,然后继续应用,以到达病情进一步 改善
β-受体阻滞剂
• 1975年瑞典学者将β-受体阻滞剂用于DCM伴 心动过速和严重充血性心衰患者,成果发觉患 者活动能力得以改善[6],当停用β-受体阻滞 剂数周后,临床及血液动力学情况恶化。 Waagstein等人[7]报道欧洲和北美33中心,5 年内383例伴心衰III级DCM患者用β-受体阻滞 剂和转换酶克制剂(ACEI)对照试验。成果显示 美多洛尔改善心功能明显优于ACEI,提醒在改 善心功能方面,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不同于 ACEI。
钙离子拮抗剂
• 临床随机双盲praise试验[1-3]提醒新旳钙拮抗 剂氨氯地平(amlodipine)能延长DCM患者旳存 活率,对严重心衰患者不增长心血管发病率和 病死率。动物试验显示[4]氨氯地平可引起剂 量依赖性氮化物产生旳增长,同步也增长大冠 状动脉和主动脉内氮化物旳产生,后者反应一 氧化氮(NO)形成。局部血管释放NO,使血管 扩张。而地尔硫 和硝苯吡啶无此功能。 mohler等[5]以为氨氯地平对心衰患者有效, 可能是因为该药减低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 所致。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
原则:病因治疗,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 1、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 2、早期: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B超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 衰竭的临床表现。β 阻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 中期:B超示心脏扩大、LVEF降低并有心衰表现。(1)液体潴留:利尿剂。 (2)积极使用ACEI或ARB)。(3)β 阻剂: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 尔。(4)螺内酯20mg/d。(5)地高辛0.125 mg/d。 晚期:B超示心脏扩大、LVEF明显降低并有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表现。此 阶段在上述利尿剂、ACEI/ARB、地高辛等基础上,可短期多巴胺;多巴酚 丁胺;米力农。 3、改善心肌代谢:辅酶Q10,维生素,曲美他嗪等。 4、中医药疗法:生脉饮、真武汤等中药可以明显改善DCM患者心功能。黄芪 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正性肌力的功效。 7、心脏移植术。
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
1、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ISFC)将心肌病定 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 2、原发性心肌病分: (1)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障碍。 (2)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通常伴有非对称性中隔肥 厚。 (3)限制型心肌病(RCM):收缩正常,心壁不厚,单或双心室舒张期低下及 扩张容积减小。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D/C ):以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 性替代为特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律失常和猝死多见,尤其是年轻 患者。临床表现为右心室进行性扩大,难治性右心衰和/或室性心动过速。 (5)未定型心肌病:是指不适合归类为上述类型的心肌病,例如弹力纤维增生症, 非致密性心肌病、心室扩张不明显的收缩功能减退、线粒体损害。 3、继发性心肌病 : 心肌病变是全身多器官病变一部分
心肌病诊断和治疗建议

• 遗传性心肌病基因分型和基因诊断仍有许多未 解决的难题,目前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检测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HCM的病因诊断
• 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导致HCM发病超过 50%~85%,已发现15个突变基因,超过400个 位点突变导致HCM • 中国汉族至少有6个基因变异与HCM发病相关 • HCM主要根据超声或磁共振诊断 • 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T波倒置者应进行心脏 影像检查,同时要追问家族史和家系检查
— 2006 ACC/AHA
原发性心肌病
Genetic
HCM
ARVC/D LVNC
Conduction defects Mitochondrial myopathies Ion Channel Disorders
Mixed
DCM RCM
Acquired
Inflammatory Stress-provoked Peripartum Tachycardia induced
— 2006 ACC/AHA
原发性心肌病
• • • • • 扩张型心肌病(DCM) 肥厚型心肌病(HCM)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限制型心肌病(RCM) 未定型心肌病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中国心肌病分类
• 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属继发性 • 有心电紊乱和重构尚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形态 改变,如遗传背景明显的WPW综合征,长、 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离子通道病 暂不列入原发性心肌病分类。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本建议的两个特点: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心肌病是一种由心肌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壁运动异常等。
心肌病可以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遗传性心肌病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而非遗传性心肌病则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以下是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一、诊断:心肌病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磁共振等。
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症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2. 体格检查:包括心率、呼吸、血压、颈静脉压力、心音、心尖搏动等检查。
3. 心电图: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电活动,判断心律异常和心肌梗死等情况。
4.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大小、心室壁运动、心脏瓣膜功能以及血流速度等。
5. 心磁共振:心磁共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可以检测心包厚度、心室肥厚程度等。
二、治疗:心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心脏康复。
1. 药物治疗:根据心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凝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心肌病伴有心律失常、心室扩大等严重情况,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心脏移植、心脏支架植入等。
3. 心脏康复:心脏康复是指通过运动、饮食、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恢复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合理的康复计划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再发症的风险。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建议:1. 定期复查:心肌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控制风险因素:戒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这些都是减少心肌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3. 心理支持:心肌病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支持是很重要的。
4. 合理饮食: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盐、高脂、高胆固醇等不健康的食物摄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多数学者将心肌病按其病因 的是否明确分为: ①原发性或原因不明心肌病 ②继发性或特异性心肌病两类。 前者病因不明,所包括的病种较少,但 患病率不低;后者病因明确,所包括的病种 繁多,但患病率不高。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联 合会(WHO/ISFC)工作组第一次发表关于心 肌病的定义和分类报告。 ①心肌病(相当于此前所称的 原发性或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 ②特异性心肌病 (相当于此前所称的 原发性或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
致。
上述这个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联合 会新分类虽被广泛认可,然而2006年美国心脏 协会(AHA)又提出心肌病当代定义和分类。① 定义:心肌病是一组多样的心脏肌肉疾病伴机械 和(或)电功能障碍,常有不适当的心室肥厚或 扩张,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②分类:分为原 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两类,如图所示。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联合会工作组对心肌病重新定义 和分类: ①心肌病指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型和未定型等5型。 ②特异性心肌病指伴有特异性心脏病或特异性系统性疾病的心脏肌肉疾 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炎症性 心肌病、代谢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以及全身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性 疾病以及过敏性和中毒性反应等所致的心肌病。 与上次分类相较,此次分类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注重心功能不全的存在; ②虽伴有已知心血管疾病如其心功能不全程度不能用异常负荷状况或心 肌缺血损伤程度来解释时,亦诊断为特异性心肌病; ③提出有些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可能是原发性的心肌异常所
2006年AHA新分类示意图
此分类的特点为: ①不再将心功能不全作为定义心肌病的必要条件; ②瓣膜病、原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 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所致心脏增大不再称为心 肌病、甚至放弃缺血性心肌病的提法; ③认为离子通路病虽无组织解剖学变化,但可引起 致命的电生理变化,应被归入心肌病的范畴; ④鉴于根据心脏病结构和功能分型间并无截然的界 限,且常存在重叠,因此不强调扩张型、肥厚型、 限制型等的3大分型。
治疗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双腔起搏 器治疗、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治疗、自动除颤起搏器 的植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原则及目的: 1、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松弛肥厚心肌,改善心肌收缩顺 应性; 2、控制心率,使心室充盈及舒张末期容积保持最大化; 3、抗心律失常。
1.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一线 药物,也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HCM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负荷状态下左室流出道梗阻 的加重,对运动时升高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明显降 低,而对静息状态时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并无影响, 有效减弱心肌收缩时的变时性反应,且能减慢心 率,使心室舒张期延长,还使得心肌有效灌注时 间延长,同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得心肌耗氧量减 少,从而减轻心绞痛;增加心室扩张,充盈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且其本身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钙通道拮抗剂:有研究显示,钙通道拮 抗剂可通过降低心钙负荷,而改善DCM的 心功能状态,并可使心脏缩小。但临床上 使用的钙拮抗剂因明显的心肌负性肌力作 用而使其使用受到限制。 其他药物: ACEI及ARB,利尿剂(螺内酯 +氢氯噻嗪)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以二腔起搏器置入为基础的CRT已经有一系列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可以改善心功能分级, 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适用于伴有心室失 同步收缩的晚期HF患者,尤其对于DCM的效果 更好。
3、自动除颤起搏器的植入(ICD)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治疗重点是预防
碎死,其中ICD植入是目前最为有效措施,猝死 可发生在没有或仅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中,与左室 流出道梗阻没有很密切的相关,猝死与某些基因 突变有关。
4、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 )
PTSMA主要机制是通过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第一间隔 支内缓慢匀速的注入96%-99%的无水酒精0.5-3.0ml,使 其产生化学性闭塞,导致前间隔基底段心肌梗死和纤维化, 使该处心肌变薄,以达到减少或消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目的。 PTSMA的手术适应证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Faber 的标准是:静息LVOTG≥50mmHg,或负荷LVOTG ≥70 mmHg。
心肌病的分类及诊治
定义
基本定义 心肌病是一组由于基因缺陷、 心肌细胞损伤、心肌组织浸润使心脏肌肉 层直接受累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心 脏增大、心律失常,最终发生心力衰竭。
对心肌病认识的历史
本病早在19世纪后叶即被医学家提到,20 世纪初首先采用心肌病或原发性心肌病一 词。20世纪中叶以来,凡由瓣膜病、先天 性畸形、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 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脏增大,都不予以诊断 为心肌病。
诊断
1、超声心动图是极为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典型病变为室间隔上部肥厚,肥厚心肌向左右心室腔膨出 主动脉下压力差: ( 1)梗阻型,安静时压力阶差>30 mm Hg, ( 2)隐匿型梗阻,负荷运动后压力阶差>30 mm Hg, ( 3)无梗阻型,安静和负荷后压力阶差均低于30 mm Hg 2、心导管检查显示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也可确诊 3、临床表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80%有劳累性呼吸困难,约2/3 患者有非典型心绞痛,约1/3患者有先兆晕厥或晕厥,常在活动后发生 临床上在胸骨下段左缘有收缩期杂音应考虑本病,用生理动作或药物作 用影响血流动力学而观察杂音改变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积极对症治疗,如抢救心源性体克、控制 心衰、纠正心律失常等;改善心肌营养代谢 及能量供应。 1一般性治疗 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呼吸道感 染,及时应用抗生素,酌情用丙种球蛋自、 干扰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自身免疫反 应。
2、控制心衰 洋地黄制剂:心肌病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加, 但疗效差,可小剂量长期应用 β受体拮抗剂:可改变DCM的症状及功能, 增加运动耐量,降低死亡率。保护心肌, 上调β受体,恢复β受体对心肌收缩和 舒张的调节。从小剂量开始,严密观察下 逐渐增加剂量。
2007年欧洲心脏学会分类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认为: ①近30多年来心脏病一直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分类的界限已经模糊,因过去被认 为原因不明的一些原发性心肌病,其病因已经明确; ②许多心肌病已知是基因突变所致,但若根据致病的基因缺 陷来分类将不符合于临床实践,因为临床医师极少以确认 其致病基因突变才开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 ③根据心室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来分类仍是适合用于临床上诊 断和治疗患者分类方法。因此提出新的分类建议如上图。 此分类法与美国心脏协会的分类相反,不按原发性和 继发性来分,而按心室的形态和功能表型分为5型:肥厚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限 制型心肌病、未定型心肌病。每一型都有遗传性和非遗传 性、病因明确和未明确的病种。
β受体阻滞剂宜从最小剂量开始,再根据心室 率、左室流出道压差水平逐渐调整到最大 耐受剂量。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奈洛尔 (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纳多洛尔。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的目标心率一般应控制在60次/min左右, 左室流出道压差应控制在≤20mmHg, β受 体阻滞剂长期使用耐受性好,但不能突然 停药。
1.2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肥厚型梗 阻性心肌病的替代选择,尤其是那些不能 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疗效差的患者。钙拮抗 剂既有负性肌力作用以减弱心肌收缩力, 又改善心肌顺应性,钙通道阻滞剂减慢心 率,以上作用使流出道梗阻减轻,增加心 室充盈,减轻心肌缺血缺氧而改善症状。 常用维拉帕米,存在严重流出道梗阻者不 推荐用维拉帕米。
5、手术治疗 目前认为切除室间隔基底部的心肌部分切除术是 治疗症状性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标准方法。 具体手术方法:心室间隔部分肥厚心肌切除术, 室间隔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心尖-主动脉分流 术,室间隔部分肥厚心肌切除联合二尖瓣成形术 等等
二、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DCM) 是指心肌纤维肥大, 细胞核固缩变形或消 失,心内膜中胶原和 弹性纤维增加及运行 性病。主要表现为左 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 显著扩张,慢性心功 能不全,最终表现为 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 性猝死。
DCM:其发生率为1 /2500,是心力衰竭的第二大 原因。散发的DCM可能为原发和(或)继发性原因 所致。这些原因包括感染性(病毒、细菌、立克次 体、寄生虫等)以及非感染性(酒精、化疗药物或 重金属等中毒以及自身免疫病等)、神经肌肉病如 Duchenne/Becker和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 线粒体肌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20%-30%的 DCM病例为家族性,其发病与年龄有关,外显不 全。已发现20多个基因位点与DCM有关,遗传方 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1.4生长抑素类药物
国外一些研究者报道应用生长抑素八肽治疗肥厚型梗阻 性心肌病患者4周左右左室舒、缩末内径均增大,左室后 壁、室间隔厚度明显降低,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 明显改善。临床价值尚待
该治疗不能作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而 且由于价格昂贵,仅限于有合并症而禁忌使用其他治疗的 患者或有起搏治疗指征的患者。适应症: ①凡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先兆昏厥或昏厥等症状严重 且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出现 毒副作用。 ②导管检查LVOT压差静息状态时大于30mmHg,或负荷 状态大于50 mmHg的患者。 ③心律失常:AVB,交界性逸博伴或不伴有心功能不全者 ④基因筛选,恶性突变的首选DDD
1.3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 房颤动。常用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是胺 碘酮和丙吡胺。 胺碘酮可改善症状,增加运动量。治疗室上性 和室性心动过速较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有效, 有报道胺碘酮可改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 预后。胺碘酮主要用于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减 少猝死的发生。 丙吡胺是一种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强力 负性肌力作用。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维 拉帕米的患者,可以使用丙吡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