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
第十一讲 楚归晋知罃
一、簡介:
• 《楚歸晉知罃》選自《左傳·成公三年》。 魯宣公十二年(BC597年)晉楚邲(在今河 南鄭州市東部)之戰時,晉俘虜了楚莊王 的兒子榖臣,射死了襄老;楚俘虜了荀首 的兒子知罃。此後,荀首被提拔為晉國的 中軍副統帥。BC588年晉要求用榖臣和襄老 的屍體換回知罃,楚王答應了。本文記載 了知罃臨走時和楚王的談話,表現了知罃 忠君愛國、對楚王不卑不亢的精神。
• 王曰:“晉未可與爭。” 與:後省略“之”。 • 重為之禮而歸之。 重:隆重、加重。 為之禮:雙賓語結構,為:行,舉行。 禮:儀禮,指有差別對待的禮節儀式。 歸:使動用法,“使„„歸”。歸之:使 之歸,讓他回去。
作业
1.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用所学到的 连词知识分析文中的连词。 3.翻译《楚歸晉知罃》中的第二段。
• 雖遇執事,其弗敢 違。 雖:表假設,即使。 其:語氣詞,將。 即使遇到您,將不 敢回避。(意思是 一定要同您打仗。)
•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 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其:語氣詞,將。 竭:盡。 致死:效死,獻出生命。 臣禮:臣對君的應盡的 禮節、義務,竭力致死, 所以報也:即“以所報 也”。所以:“所”作 “以”的賓語前置。 用„„的(方法)。
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 為俘馘。 • 治戎:整治軍備,指進行戰爭。這裏以 “治戎”代替進行戰爭,是一種外交辭令。 • 不才:不中用,沒能耐。 • 任,職務。以為俘馘:因此做了俘虜。馘: 割取敵方戰死者的左耳。俘馘:指俘虜。
• 勝:擔當得起。今簡化為“胜”,胜、勝原是 不同的兩個字。 胜:《說文·肉部》:“胜,犬膏臭也。一曰 不熟也。”從月(肉)生聲。 勝:《說文·力部》:“勝,任也。”謂能夠 承擔,禁得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 不勝杯杓 ”由此義引申為盡的意思。《孟子· 公孫醜上》:“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 勝用。”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能 舉之,能克之,皆曰勝。”由勝任義又引申為 勝利,與“負”相對。《孫子·謀攻》:“不 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由勝利又引申指勝 過、超過。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古文观止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①。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②。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③。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④。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⑤。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⑥。
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⑦。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⑧。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⑨。
【注释】①知罃(zhìyīng):晋大夫荀罃,邲之战被楚俘虏,后遣归晋。
②于是:当时。
荀首:即知庄子,知罃之父。
佐中军:中军副帅。
许:答应。
③治戎:治兵,作战。
俘馘(guó):俘虏。
馘,割左耳,此连类叙及,知罃并没有被割耳。
④执事:管事者,主事者。
衅(xìn)鼓:杀人以血涂抹新鼓。
即戮:受死。
⑤图其社稷:为本国打算。
纾:缓解,此作使动词用。
各惩其忿:各自抑制愤怒。
宥:凉解。
⑥灵:威望。
之以为戮:同“以之为戮”,因此被杀。
不朽:指不忘恩。
⑦外臣:对别国国君称外臣。
首:荀首,知罃父。
以戮于宗:按家法在宗庙处死。
⑧嗣宗职:承袭祖上职位。
次及于事:以次序轮到我主事。
偏师:非主力军。
修封疆:治理边疆的事情。
修,治。
执事:指楚之将帅。
⑨重:厚。
此说以厚礼送知罃归晋。
【鉴赏】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晋大夫知罃被俘。
至成公三年,晋楚想重新修好,晋国归还楚公子谷臣及连尹襄老尸首,楚国则释放知罃,这中间已历经十年之久。
【优质】《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 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楚归晋知罃
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 死且不朽。
以:介詞,譯為“靠”。 靈: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靈,福。 纍:囚系,拘 系。《左傳· 僖公三十 三年》:“君之惠,不 以纍臣釁鼓,使歸就 戮于秦。”杜預注:“纍,囚系也。” 按:《說文》:“纍,大索也。”引申為囚系,拘系。《廣 雅· 釋言》:“纍,被執拘系,有罪無罪者皆曰纍。”纍臣: 知罃自稱。歸骨:把骨頭帶回去。這裏是客氣話。 以為戮:以之為戮。
王曰:“晉未可與 爭。”
晉未可與之相爭。
重為之禮 而歸之。
隆重地給他舉行 禮儀,並把他送 了回去。 為之禮:雙賓語句。“為禮”在這裏可理解為“行禮”。
重点内容 一、字词: 戎、俘馘、执事、纾、惩、宥、任受、累 二、语法: 句法: 1判断句:君之惠也、 2宾语前置句:谁敢怨、谁敢德、何以报我、 3双宾语句:为之礼 词法: 词类活用:德我、免之、归之 虚词: 1连词“以”:以求知罃、以成其好、以尽臣礼、以修封 疆 2介词结构“于是”:于是荀首佐中军矣 3副词“其”:子其怨我乎、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 三、古代文化: 1中军:2俘馘:3衅鼓:4外臣:
晉人歸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 以求知罃。
歸:送還。 公子穀臣:楚莊王的兒子。 連尹:楚官名。 襄老:楚臣。 宣公十二年(西元前597年)晉 楚邲之戰時,晉知罃被俘,而晉 也擒獲了穀臣,射死了襄老,把 屍體運回了晉國。現在晉要用穀 臣與襄老之屍換回知罃。 以:連詞,連接目的關係的兩個 複句。 求,求取。
其:將,副詞。下“其”字同。 違:躲避。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
竭力致死:竭盡全力為國效命。
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以盡臣禮:教材注:“用[這個]來盡到臣對君 應有的禮數。” 按:禮的意義甚廣。‘臣禮’指人臣所應盡 的義務。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就是臣禮的 表現。”其說甚是。然又云“‘臣禮’是對 晉君說,不是對楚王說”,則非。 所謂“臣禮”是泛指人臣所應盡的義務,天 下皆然,不宜說是對哪個具體的君王說的。 知罃對晉君無二心而竭力致死,是盡臣禮; 也會激勵楚臣盡臣禮,為楚王竭力致死無二 心。此即知罃對楚王的報答。
楚归晋知罃(活用)石碏谏宠州吁寺人披见文公(代词、虚词)
楚归晋知罃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石碏谏宠州吁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寺人披见文公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①,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②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楚归晋知罃重要知识点
楚归晋知罃重要知识点楚归晋知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代表了智慧和学问。
在传统文化中,楚归晋知罃被视为重要的知识点,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楚归晋知罃的含义,并探讨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楚归晋知罃的含义楚归晋知罃是由三个词汇组成的,分别是楚、归、晋和知罃。
楚代表了思考的起点,归代表了思考的归宿,晋代表了思考的过程,而知罃则代表了思考的目的。
楚归晋知罃可以理解为一种“从思考到认识”的过程。
它告诉我们,思考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楚归晋知罃也强调了思考的过程是不断前进和推进的,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二、楚归晋知罃的重要性楚归晋知罃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注重思考和学习,只有通过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楚归晋知罃强调了思考的过程是不断前进和推进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楚归晋知罃提醒我们要持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此外,楚归晋知罃还强调了思考和认识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楚归晋知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三、如何实践楚归晋知罃要实践楚归晋知罃,首先需要注重思考和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讲座和学习课程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思考和思考的质量,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要持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讨论、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
楚归晋知罃注音
楚归晋知罃注音
楚归晋知罃注音如下:
楚归晋chǔguījìn;知罃zhīyīng;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
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
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
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春秋鲁国-左丘明《楚归晋知罃》原文、翻译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楚归晋知罃》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楚归晋知罃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翻译: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王送知罃,曰:“楚王送别知罃,说:“子其怨我乎?”您恐怕怨恨我吧!”对曰:“知罃回答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王曰:“楚王说:“然则德我乎?”那么感激我吗?”对曰:“知罃回答说:“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王曰:“楚王说:“子归何以报我?”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对曰:“知罃回答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左传·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全文
左传·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全文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蓥②。
于是l 饩涨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
执事不以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
②求:索取。
知蓥(zhi yTpg);l饩漯漱I子,在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4)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6) 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①即戮(lu):接受杀戮。
(8)惩:戒,克制。
忿:怨恨。
(9)宥(y0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17)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蓥。
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楚归晋知罃
弗敢违(30)。其竭力致死(31),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32)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
为之礼而归(33)之。 (20)虽然:虽,连词;然,代词,这样 (21)以:靠 (22)灵:福 (23)戮:动词用作名词,指杀的对象
(27)次及:次,按次序;及,担任职务
(28)帅:通“率” (29)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修:治理;封疆:边界 (30)违:躲避 (31) 竭:尽 (32)所以:用来· · · 的方式 (33)归:使动用法,使· · · 回去
(24)外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
(25)戮于宗:在宗庙里杀死 (26)嗣宗职:继承宗族的职务
译文: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蓥回答说, “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等于说我的国君把我杀 了,我死了也很光荣。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 首,荀首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 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事的职务, 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 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 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给知罃举行 礼仪,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10)德我乎:为动用法,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恩;对我感恩吗
(11)图:谋划,为动用法;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谋划 (12)纾:缓和,解除
(13)惩:戒,克制。忿:怒气,怨恨
(14)宥;宽恕,原谅。
(15)释:释放;纍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
(16)与及:参与其中,相干。及:赶上
(17)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18)何以:用什么
楚归晋知罃
惩(懲),克制;制止。《诗·小雅·沔水》: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毛传:“懲,止 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懲違改忿 兮,抑心而自彊。”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 五》:“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 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彊勉也。”
本義:繩索,如:《汉书·李广传》:“禹從落中以劍斫絶 纍,欲刺虎。” 颜师古 注:“纍,索也。” 引申义:缠绕。《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 之。”郑玄笺:“纍,纏繞也。”
甲骨文
金文
说文
《说文·人部》:“軍所獲也。从人孚聲。《春秋傳》 曰:以爲俘馘。 ”
本义:作战时擒获的狄人。
课文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 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 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注释
然则:这样,那么。 德我:感激我。德:名词用为动词。 图其社稷:为国家利益考虑。图:谋虑。 纾其民:解除人民的痛苦。纾,缓和,解除。 惩其忿:克制自己的怨恨。 相宥:互相原谅。 释累囚:释放被俘的囚犯。累囚:被捆绑的俘虏。 成其好hao4:成全友好。 与及:参与,赶上。 其谁敢德:感激谁呀?疑问句宾语前置。
注释
重为之礼:隆重地举行礼仪。
音形練習
• 一、讀音
• 一、讀音
• 1以為俘馘 2臣不才, • 1guó 2shēng
不勝其任 3執事不以 釁鼓 4而求紓其民
• 3 xìn 4 shū
主要内容:表现晋知罃忠君爱国,对楚王 不卑不亢的态度。
第一段:交代两国交换人质的缘故 第二段:楚共王和知罃的对话
一)就“怨恨”而问答 二)就“感恩”而问答 三)关于“报答”的问答 四)针对楚王的追问,知罃答复 五)楚共王表示赞许、敬畏。
文言文《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
《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楚归晋知罃》讲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
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
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原文】《楚归晋知罃》出处:《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⑧,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⑨,臣不与及⑩,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⑾,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②求:交换。
知罃:又称荀罃,在晋楚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荀首:荀,姓,首,名。
知,封地。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④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ō):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⑥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⑦即戮(lù):接受杀戮。
⑧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⑨宥(yò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精选《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 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楚归晋知罃赏析
楚归晋知罃赏析
《楚归晋·知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
昨夜三更雨打梨,今朝四海客传闻。
岂知此恨不关情,愿作宵从烟月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离愁客的心情。
诗中的“梨”指的是梨园戏曲,而“三更雨打梨”则是形容夜深人静时,梨园戏曲院中传来的哀婉悲凉之声。
诗人在听到这样的声音后,感叹道:“今朝四海客传闻”,意思是这样的离愁别绪已经传遍了整个四方,不仅仅是自己一人所独受之苦。
接着,诗人又说“岂知此恨不关情”,表达了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离愁之情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一句诗则表达了诗人愿意和同样有离愁别绪的人们一起度过这样的一夜,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整首诗言简意赅,用非常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离愁别绪中的苦闷和无助,表达了人类在面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时所产生的感受和情感。
这也是唐代诗歌的典型特征之一,凸显了白居易诗歌中对人情世故和生活磨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11楚归晋知罃
• 翻译练习: • 荀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褚(zhǔ,口袋)中 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 荀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 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 齐。
•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 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 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 怨?” • 怨:恨.如: •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俘馘(guó): • 馘当“脸”讲时读为xù. • 如:槁项黄馘,困窘织屦者,商之所短也. • 谁敢怨:与下文“谁敢德”一样,宾语前置.
惩止忿怒窒塞情欲?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于有下列有通友之义
楚归晋知罃
楚归晋知罃----背景
•
•
邲之战(结局)
楚熊负羁囚知罃。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 子御,下军之士多従之。每射,抽矢,菆(zōu, 好箭),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 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曰: “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 也。”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谷 臣,囚之。以二者还。 •★ 九年后,晋楚想重修旧好,互换俘虏.
• • • • • • • • • •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是: 在这时候. 明日,王(齐王)出而呵之,曰:“谁溺于是?” 在这里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对此 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 因而 …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 • • • • • • • • • • •
荀首:知庄子\荀罃:知罃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氏的来源情况: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郑捷(郑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 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 2 、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 3 、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东门襄仲 北郭佐 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视 4 、以官名为氏: 卜偃 祝鮀(tuó) 司马牛 乐正克
楚归晋知罃-古文观止
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归晋知罃判断句的句子
楚归晋知罃判断句的句子摘要:一、楚归晋知罃的背景介绍二、判断句的含义及特点三、楚归晋知罃判断句的应用四、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五、如何运用判断句提高文章表达能力正文: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学就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独特的语言艺术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发展。
楚归晋知罃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判断句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楚归晋知罃,名满天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在他的著作中,判断句的应用独具匠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判断句,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事物的性质、属性或状态作出判断的句子。
在楚归晋知罃的文中,判断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判断句的结构严谨。
楚归晋知罃在构建判断句时,通常遵循“主语+是+宾语”的基本结构,明确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楚,王者之国也。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判断出楚国的地位。
其次,判断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通过对事物作出明确判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如:“知罃者,楚国之宝也。
”这句话突显了知罃在楚国的重要地位,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观点。
再次,判断句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楚归晋知罃在判断句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判断句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美感。
如:“春,生者之季也;秋,死者之期也。
”这句话通过对春夏秋冬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生命的轮回。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仍然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优秀的作家如鲁迅、朱自清等,都善于运用判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运用判断句提高文章表达能力呢?首先,明确判断对象。
在撰写判断句时,要明确自己对哪个事物进行判断,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其次,简洁明了地表达判断。
判断句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述,使读者能够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最后,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判断句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楚归晋知罃的判断句是战国时期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归晋知罃的意思
楚归晋知罃的意思嘿,咱今天来聊聊楚归晋知罃这事儿哈!你说这知罃啊,他的经历那可真是够传奇的呢!知罃被楚国给抓走了,这可咋办呀?就好像你本来好好在路上走着,突然被一阵风给卷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在楚国那日子过得,咱也不知道具体咋样,但肯定不轻松啊!可他硬是挺过来了,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后来呢,楚国居然把他给放回去了。
这就好比你被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好久,突然门打开了,阳光洒了进来,你说惊喜不惊喜?这知罃回到晋国,那肯定是感慨万千啊!他得好好想想这一路的经历,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啊!咱想想,要是咱处在他那个位置,被敌国抓走了,咱能像他那样坚强不屈吗?咱能在回来后还能保持那份坚定和智慧吗?这可真是个值得咱好好琢磨的事儿呢!知罃回到晋国后,肯定得面对各种情况啊。
就像你出去旅游了一大圈回来,家里啥都变了,你得重新适应。
他得和以前的朋友、同事打交道,得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但他能行,为啥呢?因为他经历过那么多磨难,这些对他来说都不算啥了。
你看,这楚归晋知罃的故事,不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啊,啥都有可能遇到。
有时候会被困难打倒,有时候会被好运眷顾。
但不管咋样,咱都得像知罃一样,保持那份坚韧和智慧。
咱不能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那可不行!咱得勇敢面对,说不定哪天就像知罃一样,迎来属于咱自己的光明呢!你说这知罃是不是很了不起?他的故事是不是很值得咱去学习和思考?咱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那咱就得学学知罃,不轻易放弃,努力去克服。
咱可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就给吓住了,那多没出息啊!咱得挺起胸膛,勇敢地向前走,就像知罃一样!总之呢,楚归晋知罃这事儿给咱的启示太多了。
咱得好好记住这个故事,记住知罃的精神。
在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知罃,咱就会有力量了。
咱要相信,只要咱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①同“缧”,捆绑②感激③继承④往、到【小题2】D【小题3】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归晋知罃
古代文化
1210 1239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原文】
晋人归⑪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⑫知罃。
于是⑬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⑭,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⑮。
执事不以衅鼓⑯,使归即戮⑰,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⑧,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⑨,臣不与及⑩,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⑾,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②求:交换。
知罃:又称荀罃,在晋楚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荀首:荀,姓,首,名。
知,封地。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④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ō):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⑥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⑦即戮(lù):接受杀戮。
⑧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⑨宥(yò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
(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17)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
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
这时荀首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
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感谢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
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
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罃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
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答什么。
”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 知罃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
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l饩满Cl饩卤N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到我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事要职,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
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
”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解析】
知罃不愧为一代辩才,他选取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立足点:国家利益。
用国家利益作为盾牌,把楚共三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对手再也无言以对,于无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罢手。
知的防守几乎达到了最佳境界,无懈可击。
如果完全以为知罃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地在玩外交辞令和技巧,并不完全对。
他所打的国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种技巧和策略,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实观念。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从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为人们所信奉,一切注重实际利益,成了普遍的时代潮流。
大概除了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关注现实利益之外的东西。
即使祖先、神灵,在很多情况之下也不过是个招牌,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一切实际利益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作为一个忠臣必须烙守的原则,也是他言行举止的归依。
如果连这一点也不顾,那么为臣的基本原则便丧失了。
无论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们在实№中或多或少地要追问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总要有一个最终的依托。
价值、观念、信仰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选择。
但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必须关注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国家利益,实际上,他们的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也是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如果抽取了国家利益,们爱国主义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实际上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国家利益是非常实在的,非常具体的。
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同样,平民百姓也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因为大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