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概论
主观幸福感综述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分析引言幸福感是人们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和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心理学家通过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从不同维度探讨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并为提高幸福感做出贡献。
本论文旨在分析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提供相关研究结果和讨论。
1. 主观幸福感与客观条件1.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测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生活满意度和快乐程度的主观评价。
心理学家使用各种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工具,如生活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和正向情绪指数(Positive Affect Index),来衡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1.2 客观条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客观条件(如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受到个人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2. 个人特质与幸福感2.1 性格特质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发现,某些性格特质对于个体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乐观主义、内外控制倾向、自尊等正向的性格特质与较高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2.2 健康状态与幸福感关系健康状态也被证明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身体健康问题、慢性疾病以及精神压力对于个体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支持与幸福感社交支持指来自家人、朋友和社区等方面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大量研究表明,社交支持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有良好社交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
4. 心理需求满足与幸福感4.1 自我实现需求与幸福感关系自我实现需求是个体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表明,个体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其幸福感呈正相关。
4.2 关系满足和成就感对幸福感的影响亲密关系满足是指个体在家庭、友谊和爱情中得到满足感。
同样,成就感也对于个体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两者都可以显著增加幸福感水平。
结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评价、个人特质、社交支持以及心理需求满足等多方面因素。
主观幸福感概述
1812010年・01月・下期学 术 ・ 理 论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之一。
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被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 being ) 。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敏感地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与感受;同时,它还与许多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如乐观 、适应性、焦虑和抑郁以及自杀倾向与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进入理论深化阶段。
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大学生、城市居民及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上。
二、主观幸福感的成分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 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 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 )及主观不适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 ) ,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根据Seligman 的理论,幸福有三个主要成分:愉快的生活(the pleasure life )、充实的生活(the engaged life )和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
第一个成分,愉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享受,包括许多积极情感,而积极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镜子,从时间维度上分,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满意、知足、实现、自豪和平静;对未来的积极情感包括希望和乐观、真实、信任和信心;当前的积极情感包括直接来自愉快的满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始终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或许不同,但无论何种立场,都需要有效的论点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幸福的不同论点以及展示相关的论据。
一、主观幸福感论点主观幸福感是幸福的一个关键方面,它强调个体对于自身幸福状态的主观评价。
主张主观幸福感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一个人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价值判断,无法被他人或客观标准所左右。
论据1:个体内心感受幸福的主观性体现在个体对于自身感受的评价上。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感受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物质财富能带来幸福,而有些人则更注重内在的心灵富足。
无论是追求金钱、事业上的成就,还是追求家庭的温暖和平静,个体的幸福感都是独特的。
论据2:满足的感觉主观幸福感还体现在个体对于满足感的体验上。
当一个人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经历了自我提升和成长,他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这种主观满足感的体验,大大影响着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感知和评价。
二、客观幸福指标论点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虽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个体主观评价。
他们主张引入客观幸福指标,通过一些衡量标准来评估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幸福程度。
论据1: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被认为是客观幸福指标之一。
一个人是否拥有充足的食物、稳定的居住环境、舒适的生活条件,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被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论据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是客观幸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身边有亲密的家人和朋友,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这会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三、幸福与心理因素论点除了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指标,心理因素也被认为与幸福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积极情感、乐观心态以及个体的认知方式等。
论据1:积极情感积极情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事物的积极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正面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回应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程度。
5.主观幸福感
话题采访
幸 福 是 什 么
你 会 想 到 什 么 ? 会 想 起 谁 会 想 到 哪 些 歌 或 歌 词
你怎么看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提升
心理学的幸福 幸福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 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 态。
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感情,即幸福感。
我们可以做的
• 培养感恩习惯。
不要等到悲剧出现或情况恶化后,才感激习以 为常的事
感恩——副交感神经——人感到平静 感恩练习:此刻我最想感谢的是________
我们可以做的
· 培养乐观
· 相信一切会更好 · 美好的未来,你值得拥有;同样,你一定可 以幸运度过难关,你必定会有美好们可以做的
• 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目标
执着追求某一单一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 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 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 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 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 福也是必要的。
·运动过程有助身心愉悦
健康体魄使人能感受更多美好事物
The end
谢谢 本次课程到此结束
高幸福感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共同 点?
高自尊。都很欣赏自己,喜欢自己 强烈的控制感。都感觉能更好地控制生活事件 乐观。乐观使得他们能持之以恒并最终获得更多成就。
身体健康。他们都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提升满意度
减少压力和消极情绪 体验
我们可以做的
• 改变认知方式,接受你自己 • 学会接受当下你的坏情绪。 • 有一个无条件接受情绪的地方。压抑情 绪,它会更强。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及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及影响因素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1、引言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因此,并非实际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此的主观评价决定了人们是否幸福,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的解释,在认知上进行的加工,使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并且相对稳定,它主要用于评估很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因此,研究主观幸福感对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有帮助,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作为心理学术语,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是指评价者评价标准是内定的,主要是依据自己长期的对情感和生活的满意度的综合评价[1]。
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指标概括如下,(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
(2)积极情感:包括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
(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1]。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不同群体的测量,从而分析判断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主观幸福感建立了理论模型,并且论述了其影响因素。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2.1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人们无法达到目标时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达到目标,这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并且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1]。
通过靠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可以有效的维持正性情感,而当目标之间发生了矛盾以及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到了干扰的时候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浅谈主观幸福感
浅谈主观幸福感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402664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它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
这一概念立足个人的主观感受,尊重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体验。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深入把握个体的生活状态,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健康人取得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获得幸福的障碍1.对愉快情景的习惯化和适应。
我们进化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必须对那些愉快的情景迅速习惯化和适应,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祖先适应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那些能够对自己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都迅速习惯化和适应的人们才会被自然选择;而那些取得一项可以获得持续幸福的目标时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则无法生存。
在现代社会,这种进化产生的特征支撑着消费主义。
人们原以为如果自己得到了某种新型的食物、衣服、家居用品、汽车或房子就会更幸福,但是一旦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之后不久,他们就习惯化了,适应了,又想得到更好更多的东西。
Brickman和Campbell(1971)发明了术语“享乐主义踏板车”:近期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导致幸福程度骤升骤降,然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返回到幸福的锚定点。
随后的研究显示:尽管对某些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能快速适应,人们对另外一些特定事件的适应则要慢很多,对某些事件甚至根本无法适应。
2.消极的社会比较。
我们的幸福程度受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自己当前处境评价的影响,这种评价既包括与我们自己的近期处境相比较,也包括与别人的处境相比较,比如和别人比健康、比个人魅力、比孩子、比父母的健康、比财富、比社会地位、比学术成就和运动成绩等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而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方法。
标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领域生活满意度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判断。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其中,认知幸福感指生活满意度,而情感幸福感指积极情感体验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自身标准而非他人标准;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幸福感指数量表。
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主要用于测试个体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该量表包括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
前者由8项组成,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
我国盖笑松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2)总体幸福感量表。
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用来评价个体对幸福的陈述。
该量表共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该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个体进行施测。
(3)情感平衡量表。
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包含10个项目,其中5项涉及积极情感,另5项涉及消极情感。
根据个体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近期的情感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推测其主观幸福感状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一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样本,通过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包括心理资本、社交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 等方面的测量题项,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题项。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处理。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社交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均对其 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来说:
三、实证分析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例 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交技巧培训、学业辅导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应对 这些压力和困扰。此外,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和 行为,
三、实证分析
如增强自信心、积极面对挑战等,以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 对于一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研究贫困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引言: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 的感受。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主观幸 福感对于学业、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主观幸福 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摘要
主体部分: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 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他们对自身学业、 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感受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一
前主观幸福感评 估 己经 构建起庞 大的技 术体 系, 那就是 以 自陈 问卷测量 为主体 , 并结合 其 他评估技术 , 不断增 进对主观幸福感 的全面了 解 与把握 ,抓 住主观幸福感 的多个 层面 与侧
个 整 体来 加 以 考 虑 ;测 量 方 法 趋 向多 样 化 , 目
和量表 , 吸取其优 秀的成果对我 国老 年人和青 年主观幸福感 的现状 调查 。 现阶段 国内学者在 沿用 国外量表 和方 法的基 础上结 合本国特色 , 进行 本土化研 究 , 编制 主观幸福感 量表 , 分析
大 癣 理 论 广 1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张辰炎 (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0 1 1 级 应用 心理专业 本科 生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4 )
摘要 : 主观幸福感研 究源起 于积极心理 学运动 , 不同的学者从 不 同的 角度对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 了界 定 , 得到 大多数 学者认 同的定义是 : 主
感。
面, 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框架 , 并从 人格 、 社会 、 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关 系来思考与
了解 、 测量与评估 主观幸福感 。 ( 二)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源于西方 、 被中国学者修 订并 应用的幸福 感量表有很 多 , 比如生活满 意度量表 、 情感 量 表、 费城老年 中心信 心量 表( P G C) 、 幸福 感指
据 的研究 ,不 可避免地会存 在一些 潜在 的缺
陷。另外 , 题 目的顺序和其他人为 的因素也 可
能会 影响到对 主观幸福感 的测量 。因此 , 结构 化 问卷测 量需要结合 多样化 的评估技术 。 经过
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与评估
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与评估心理幸福作为一种重要的主观心理体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和评估在心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以及评估方法。
一、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心理学对心理幸福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解释:1. 主观幸福感理论:主观幸福感理论认为,心理幸福是一个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己内心感受的评估,认为幸福感是基于个体对自己生活、关系、工作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
2. 需求满足理论:需求满足理论认为,心理幸福是由满足基本需要所带来的结果。
这些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当个体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心理幸福的感受。
3. 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幸福看作是个体内在力量的表现。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积极情感、个人优势和意义感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体验到心理幸福。
心理幸福不仅仅是感受的结果,还与个体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积极行为相关。
二、心理幸福的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心理学提供了多种评估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1. 主观幸福感问卷:这种问卷常用于评估个体自己对心理幸福的主观感受。
问卷中通常包括关于生活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程度、幸福感的评估等问题。
通过个体的回答,可以了解其对心理幸福的主观感受。
2. 需求满足量表:这种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通过评估个体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足程度,可以推断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
3. 积极心理学测量工具:积极心理学测量工具包括积极情感问卷、个人优势测量、意义感评估等。
通过这些工具,可以评估个体在积极情感、个人优势和意义感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推断其心理幸福水平。
通过以上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心理学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幸福水平,并提供指导和干预措施,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状态,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心理辅导、社会环境优化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也与其学业成就、社交关系、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情绪的缺乏等多个方面。
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心理测验法等。
其中,自我报告法因其简便易行、结果直观而被广泛应用。
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可能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拥有较多的机会和资源有关。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真诚、积极的关 系。与同学、老师和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帮助和支持。
保持积极的情绪: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调整负面情绪,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通过参加兴趣爱好活动、运动、旅行等方式来增加快乐 体验。
总结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培养积极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
积极心态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 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自己的潜 能。
情绪管理能力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管理技 巧,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学 习和生活。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总结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自我认知
优秀大学生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种自我接纳和认同感可以带来更 高的主观幸福感。
心理韧性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优秀大学生具备 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积极应对的能力,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总结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心理因素
情绪稳定性
优秀大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情绪 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 战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提高主观幸福感。
心理韧性
优秀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 能够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的 心态和行为,提高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
优秀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 较高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 功和进步,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
优秀大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为社会做出贡献。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主观幸福感概论
主观幸福感概论何瑛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
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
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
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
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
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如Coa n 认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
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成功”作为标准。
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
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
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
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目录
01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 念
02
二、西方关于主观幸 福感的理论发展
03 三、新趋势和新问题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成 为了西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观幸福感是指 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它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 关。本次演示将围绕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展开讨论,阐述其概念、测 量方法以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理论进展。
2、社会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 论发展
在社会学领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主要涉及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和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社会比较 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的幸福水平。社会 支持理论则认为,个体从社会关系网中获取的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主要涉及效用理论和需求满足理论。 效用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用。需求满足 理论则认为,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感到幸福。经济学家们还提出了“美好生 活指数”(Index of Well-being),该指数包括收入、健康、教育、自由、社 会保障和社会等方面,用于衡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新趋势和新问题
近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问题。首先, 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其次,主观幸福感的时间稳定性成为研究焦点,人们开始如何预测和解释主 观幸福感的长期变化。此外,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的,研 究显示社会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
"幸福型汉堡"
• 生活幸福的人,享受 当下所从事的事情, 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 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 意的未来。
•
12
• “当我提到快乐的时候,我并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 涨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虽然生命中不 可避免地会有悲伤的情绪,诸如失败或失去的时候,但 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 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 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
6
• 5.柏拉图的幸福论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识别幸福与否的基础,因为有智慧的 人才能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什么是高尚的快乐, 什么是低贱的快乐。关于幸福,他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 思辨的境地,而是进一步将幸福的内容提升到国家的层 次。所以,在柏拉图的幸福论中,幸福被推崇为整个国 家的目的所在,而非个人或某个阶级的幸福。他在“理 想国”中说:“立法者的目的不在于使这个国家里的任 何一个阶级比其他阶级更幸福,幸福应该属于整个国 家。”为了整个国家的幸福,公民们必须团结起来,各 司其职,各修其德,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幸福有用的 人。柏拉图有关快乐、痛苦、道德、智慧与幸福的关系 启发了后来许多的思想家。
7
• 6.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至善即
是幸福”。即人生必须有一个终极的善作为目标, 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终极的善。 如何达到至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充分发挥人的 功能,克服一切坎坷,为高尚的目标而奋斗,即 “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8
• 7.伊壁鸠鲁的幸福论 伊壁鸠鲁的幸福论是建立在快乐主义之上的, 他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 我们认为的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 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 到快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幸福感一、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闫荣双的研究中,神经质和外倾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因此,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和外倾之间的相关关系。
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因素。
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
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
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概论何瑛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
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
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
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
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
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如Coa n 认为,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
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ca 则将“成功”作为标准。
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
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
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 才能进人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
我认为,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方面, 而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 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具有一种片面性。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 Bvu d b 盯n 1 96 9 ) 。
这种标准侧重情绪体验的成份。
东方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普遍持有此看法。
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仅仅把肉体快乐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
德漠克利特认为: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 也不是财富, 而是正直和谨慎。
”伊壁鸿鲁进一步指出: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 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又说: “父母双全,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人,俯不作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这里的“乐”与“悦”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
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前一种看法有殊途同归之处, 虽然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成份,但最终仍然将幸福更多地视为一种观念, 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S h in 和J o h u s o n , 19 78 ) 。
1 9 7 6 年, A n d r e w s 和Wi h e y 研究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9 9 % 以上的人所做的都是这种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
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
我认为, 这种看法就比前两种看法要全面些, 更接近主观幸福感的本质。
对于主观幸福感,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 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二、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与测量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 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 但由于人类的共性, 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
本世纪60 年代, Br ad b u r 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 他认为, 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1两个方面, 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
他认为,拥有负性情绪并不等于拥有正性情绪,所以, 要改善生活质量, 既要减少负性情绪, 又要增加正性情绪。
随后, D i e n e r 、l a r s e n 、l e v i n g ( 1 9 5 5 ) 等人提出, 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 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频率变化相反, 体验正性情感的时间多, 体验负性情感的时间少。
而在强度的变化上则有相关的趋势, 即容易体验到强烈正性情感的人也容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感。
这一观点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 从而支持了Br ad b 盯n 的观点。
所以, 将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同时列人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此后, A n 击e w s 和w i th e y ( 1 9 7 6) 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
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 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 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 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
因此, 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 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Di e ne r 。
etc 1985 ) 。
概括起来说, 主观幸福感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 整体性: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
2 . 主观性: 指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 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
因此, 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
3 . 相对稳定性: 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D ie n e r 1984 ; H e a d e y , e t e 1989 ; p a r o t ·W , 1991 ) 。
依据上述主观幸福感的三种维度和特点, 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概括起来说,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包括: Gurin 和v e r of f 的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 C a n t r ir 采取二自我安置等级法”: 让被试者自己确立最好的生活标准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 Brabdurn 设计了“情感平衡量表”; K a m m a n 和Fl at 分别设计出测量情感频率和强度问卷; Di en e r 等编制了“生活满意感问卷”。
多种测量方法的出现不仅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人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 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 “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
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 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
另一种情况下, 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
例如:阶梯量表、面部表情量表、快乐一可怕量表、山高量表等等。
这些量表均被广泛运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里。
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
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的有关理论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由于角度的不同,形成了各种流派和观点, 概括起来说, 有如下几种。
1 . 判断理论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
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就高;相反,现实条件低于标准, 主观幸福感降低。
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
由于判断标准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理论。
如: 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这种理论主要依赖于它所使用的标准, 而标准又具有相对性,所以,从这点来看, 这种理论局限性比较大。
社会比较理论是作横向比较,自己优于别人,就感到幸福。
许多研究证明: 与更幸福的人比较会降低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相比会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对其它一些相关领域的满意感判断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
2适应理论是作纵向比较, 即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
一般来说, 第一次出现的事件, 由于其性质的好坏,使人产生幸福感与不幸感。
但当事情重复出现时, 它就会逐渐失去激发情感的能力。
因为,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 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不再感到不幸。
这时, 只有事件的改变才可再次引发情感的变化。
但人们的适应力又是很迅速的,以致有时根本觉察不到事件的影响。
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
自我理论则是依赖于自我概念这一标准。
H 馆g ins 认为,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 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而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
2 .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实现。
F re u d 认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们放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文明的目标, 因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人本主义则注重人的价值,Mas law 提出需要层次论,认为个体在特定的需要满足之后, 相应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得到提高, 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
与F rC u d 不同,他将人的潜能和价值看成是人类最高的幸福感。
F re u d 提到了通向心理健康的两条途径是爱与工作, 其实质相当于Mas fo w 提出的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认为, 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与维持有关, 也与靠近目标或实现目标有关; 而缺少目标, 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
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 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3 . 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
如跑步这项活动过程本身比跑到终点这个结果带给人更多的快乐。
A vi st ol e 是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之一。
他认为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