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干货分享丨2分钟读懂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货分享⼁2分钟读懂基底节和基底节区!基底节基底节⼜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脑半球深部的⼀些灰质团块,位于⽩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解剖结构及各部分功能:纹状体:解剖结构:①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外侧。
②⾖状核分为壳和苍⽩球,其中壳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球称旧纹状体。
功能: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并发现苍⽩球作为基底前脑的⼀部分还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屏状核:解剖结构:位于岛叶⽪质与⾖状核之间。
位于外囊和最外囊之间。
功能:⼈类的屏状核功能尚不清楚。
杏仁核:解剖结构:在侧脑室下⾓前端的上⽅,海马旁回钩的深⾯,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功能:边缘系统的⽪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产⽣有关。
解剖图解:背侧丘脑简称丘脑,为⼀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借丘脑间黏合相连。
在⼈类其功能以传导为主,被认为对感觉有⼀定的整合功能。
当背侧丘脑受损时,可引起痛觉过敏,⾃发性疼痛等表现,并伴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其解剖图解见上⾯诸图。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状核之间的⽩质板。
在⽔平切⾯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分。
当内囊损伤⼴泛时,患者会出现对侧偏⾝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质脊髓束、⽪质核束损伤)和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解剖图解: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影像学名词。
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质、内囊。
为⼀不太明确的区域。
影像图解:临床上部分医⽣把丘脑出⾎也列⼊基底节区脑出⾎,有待商榷。
⽬前国际上不把丘脑出⾎列⼊基底节区出⾎,可以认为丘脑不在基底节区内。
End这是⼀个影像医⽣和技师的学习、分享、交流平台,如果您有关于影像⽅⾯的,任何有趣、有料、有⼲货的内容想和⼤家⼀起分享,请联系我们!(ps:还有丰厚的稿酬回报哟~)。
基底节区和内囊
汇报人:
日期:
目
CONTENCT
录
• 基底节区概述 • 大脑内囊概述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相互关系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损伤影响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 相关临床案例分析
01
基底节区概述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基底节区是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和视丘等。
基底节区
位于大脑深部,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
内囊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主要包括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等部分。
功能联系
信号传输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大脑内部信号传输的重要区域, 它们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大脑各部分,实现信息的交 流与传递。
运动协调
基底节区对身体的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内囊则 与感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有关。
03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抗癫痫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或控制疾病的发展。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 针灸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和 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 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等 来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解剖学研究
01
02
03
04
总结词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解剖结构与 功能关系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向。
行为表现变化
情绪不稳定
损伤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增大, 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或情 绪低落等症状。
认知能力下降
内囊损伤可能导致注意力、记 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下 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 。
社交能力受损
由于行为表现变化,患者可能 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困 难,出现社交障碍。
基底节区和内囊
基底节区和内囊xx年xx月xx日•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内囊的解剖结构•基底节区的病变目录•内囊的病变•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的治疗01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基底节位于大脑半球的中心底部,与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相连。
基底节区域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等。
位置和边界基底节区的内部结构包括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等。
基底节区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复杂的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网络。
内部结构基底节区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豆状核与运动功能相关,尾状核与感觉功能相关等。
基底节区的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着神经递质的传递和调节,以实现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整合。
功能分区02内囊的解剖结构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分为前支、水平支和后支三部分。
前支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水平支沿大脑半球背侧面走行,后支位于豆状核和丘脑之间。
位置和边界内囊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前辐射、额桥束、颞桥束等神经纤维通过。
这些纤维在水平支和后支中形成白质板,在板内交叉行走,连接大脑不同区域。
内部结构内囊是大脑皮质的重要功能区域之一,与感觉、运动、视觉和听觉等神经功能密切相关。
前支主要涉及感觉和运动功能,水平支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功能,后支主要涉及感觉和认知功能。
功能分区03基底节区的病变基底节区的梗死指供应基底节区域的血管发生堵塞后,导致该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总结词基底节区的梗死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慢性损害疾病。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详细描述基底节区的梗死总结词基底节区的出血指基底节区域血管破裂,血液外溢至脑组织中,引起脑组织损伤。
详细描述基底节区的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慢性损伤,进而引发破裂出血。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基底节区的出血总结词基底节区的变性病指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基底节区域神经细胞逐渐变性、坏死,引起神经传导障碍的疾病。
基底节区和内囊
运动障碍性疾病
基底节区和内囊也与运动 障碍性疾病如肌张力障碍 、震颤等有关联。
04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病变表 现
运动障碍
锥体外系症状
基底节区病变可导致锥体外系 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紧张、 震颤、流涎等症状,影响患者
的运动协调和姿势维持。
肌张力异常
基底节区病变可能导致肌张力升高 或降低,使肌肉的柔软度和硬度发 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功能。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内囊是大脑内的一组神经纤维聚集区,连接大脑的不同部分 ,并参与多种认知和运动功能。
位置
内囊位于大脑皮质下方,沿着神经纤维连接大脑的各个部分 ,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结构和功能
结构
内囊由多个纤维层组成,包括前肢、膝部和后肢,其中膝部是内囊中最容易受损的部位。
功能
内囊在大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参与多种认知和运动功能,如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和动作等。
认知和情感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使患者难以专注于 任务并保持警觉。
记忆力减退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使患者难以回忆过去的 事件和信息。
情绪不稳定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抑郁、易 怒等,影响患者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疾病诊 断和治疗
神经递质
基底节区和内囊都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对于神经信号的传 递和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疾病中的关联
神经退行性疾病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神经退 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 尔茨海默病等的主要病变 部位之一。
脑血管疾病
内囊是脑血管疾病的好发 部位之一,如内囊出血等 。
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的解剖
一、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 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 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被薄层Y 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 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丘脑是各种感觉(嗅 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 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 质的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
①松果体:位于两上丘之间,长约1cm,呈锥体形, 其基底附着于缰连合。
②缰连合:位于两上丘中间,松果体前方,由横行 的纤维束组成。
③后连合:位于松果体下方,亦由横行的纤维束组 成。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 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表现为:
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 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 投掷。
内囊解剖及病变定位诊断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 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 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 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在水平切面上, 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型,分为前肢、后 肢和膝部。
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下
行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白质的纤维(丘 脑前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 束);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 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 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 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基底节内囊演示文稿
新纹状体病变
• 壳核病变
• 可出现舞蹈样 动作,表现为 不重复、无规 律、无目的急 骤运动
• 尾状核病变
• 可出现手足徐 动症,表现为 手指、足趾的 缓慢如蚯蚓蠕 动样动作
2020/12/1
• 丘脑底核病变
• 可出现偏身投 掷动作,表现 为一侧肢体大 幅度、有力的 活动
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
基底节内囊演示文稿
优选基底节内囊Ppt
2020/12/1
基底节定义
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 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 要结构。
2020/12/1
基底节解剖
基底节
2020/12/1
尾状核 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屏状核、杏仁核
纹状体
基底节
纹状体
杏仁核 屏状核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壳核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古纹状体
边缘系统 重要结构
锥体外系 中枢之一
基底节
• 基底节是椎体外系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
• 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橄榄脊 髓束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 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2020/12/1
2020/12/1
•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 • 此多见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2020/12/1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2020/12/1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基底节区及内囊ppt课件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2)分部:
尾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内囊膝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下部
豆状核
11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16
2.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 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 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 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 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13
丘脑解剖
14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17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关 节、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中枢突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薄束②核 对侧内侧丘系 楔束核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后外侧核
内囊的功能主治
内囊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内囊?内囊是人脑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的深部。
它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主要由大量纤维束构成,连接了大脑的皮质和脑干结构。
内囊在神经学中被称为神经通路的“交通枢纽”,其功能涉及到大脑各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
2. 内囊的功能内囊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皮质的运动和感觉信息。
具体来说,内囊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传导:内囊中的纤维束将大脑皮层产生的运动指令传递给脊髓和肌肉,从而实现肌肉的运动。
内囊也负责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皮层,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和环境变化。
•协调:内囊不仅传递信息,还负责协调大脑皮质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不同脑区的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共享,从而使大脑整体协调运作。
•控制:内囊与其他深部脑结构密切连接,如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等。
内囊通过与这些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对运动、情绪、认知等多种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3. 内囊的主治内囊在神经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以下是内囊主治的一些常见疾病:3.1 中风(脑卒中)•功能主治:内囊是中风的重要解剖结构之一,中风时,内囊中的血液供应受到阻断,从而导致大脑皮层和其他脑区域缺氧和损害。
通过针对内囊的治疗,可以促进内囊功能的恢复和运动功能的重建。
•治疗方法:内囊与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因此,内囊功能的康复和恢复是中风康复的重点。
常用的内囊功能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电刺激等。
3.2 帕金森病•功能主治: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大脑皮质神经元的退化和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
内囊与基底节密切相关,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通过刺激内囊,可以改善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
•治疗方法:内囊刺激是帕金森病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植入电极在内囊中,来刺激神经纤维,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
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3.3 运动障碍•功能主治: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关键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神经节的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大脑皮层、丘脑、 中脑等 它们主要分布到尾核、壳核,也有直接到苍白球 的纤维。
基底神经节中有一些神经纤维联系尾核、壳核及苍白 球。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神经纤维的主要发源地在苍白 球内段,其传出的主要通道是豆核襻。另外,新纹状 体也有纤维直接到达黑质。苍白球发出的纤维分别传 到丘脑、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等。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神经元
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枕叶
视辐射 视皮质中枢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 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听辐射 视辐射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肌 肉、关节 感受器
薄 元
内侧丘系交叉
中枢突
经后根入 脊髓组成 后索
楔束核
II级神经元
脑干各部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束经内囊 中央旁小叶后部
后肢
颈内动脉及穿支用绿色标识,大脑前动脉及穿支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 及穿支用红色标识;大脑后动脉及穿支用品红色标识。ICA,颈内动脉; ICAp, 颈内动脉穿支血供;HeuA,Heubner’s 回返动脉;PComA,后交 通动脉;LPChA,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右侧大脑半球供血示意图
1,颈内动脉;2,大 脑前动脉;3,大脑 中动脉;4,豆纹动 脉;5,软脑膜支;6, 皮层支;7,白质支; 8,视交叉;9,苍白 球;10,隔部;11, 尾状核头部;12,侧 脑室前角;13,胼胝 体;14,屏状核;15, 岛叶皮层
(一)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红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黑质之背 内侧。横断面呈微红色的圆形核团,接受小脑的神经纤 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红核及其联系神经受损时,可 引起小脑性动作性震颤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黑质: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面,是中脑最大的细 胞核团。断面上为一半月形的黑色团块,它贯穿于中脑 的全长并向上延伸到间脑的尾侧部。黑质细胞的变性、 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位置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 呈向外开放“V”字形
宽厚白质
投射纤维
尾状核
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背侧丘脑
内囊后肢—枕部
纹状体:
解剖结构:①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 外侧。 ②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其中壳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 状体。
功能: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发 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还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屏状核: 解剖结构: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位于外囊和最外囊之间。 功能:人类的屏状核功能尚不清楚。 杏仁核: 解剖结构:在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功能: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产生有关。
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位于白质内,位 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此外,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也 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一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 基部和中脑脚的移行处,中脑大脑脚的背面,正好是内 囊转人大脑脚的转折处。目前认为它可能为黑质的延续。 在人类中此核较大。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豆状核下部
豆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额桥束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顶枕颞桥束
丘脑前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螺旋器(Corti器) →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 →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 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 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 、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经脊神经 I 级神经元 经后根入
脊髓上升
脊髓后角 脊髓丘脑侧束 1-2个节段
细胞 II级神经
前连合交叉
元
脊髓丘系 丘脑腹 经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