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解剖结构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脑中枢神经脊髓1.神经系统脑神经按与中枢关系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位置——椎管内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位置——颅后窝内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内侧面三面背外侧面下面外侧沟叶间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外形顶叶五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皮质灰质豆状核基底核尾状核杏仁体内部结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侧脑室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大脑镰硬脑膜小脑幕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软膜软脊膜软脑膜——脉络丛8.脑脊液循环(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2)循环途径: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9.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皮肤的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0.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温、触觉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交叉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1.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触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群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下1/3部12.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杆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13.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大部分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四肢骨骼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14.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 皮质核束内囊膝 脑干大部分终止双侧的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头、颈、咽、喉肌15.脊神经器18三、测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灰质2. 白质3. 神经核4. 神经节5. 网状结构6. 内囊7. 纹状体8. 硬膜外隙9. 蛛网膜下隙10. 大脑动脉环11. 牵涉痛12. 上运动神经元13. 下运动神经元14. 交感干(二)填空1.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 ⑩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中继站,能把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 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 浅反射、深反射和内脏反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大多数脊神经组成了三个主要的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和腰骶丛。
颈丛:起源于C1-C4脊神经,其分支支配舌骨的 肌肉,以及颈部和头后部的肌肉。颈丛一个中央的 分支是支配横膈膜的膈神经,与呼吸的调节有关。
臂丛:起源于C5-T1脊神经,形成5个主要的神 经分支,分布支配上肢和肩部肌肉。
12 对脑神经记忆口诀:
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泉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 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 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 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 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 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
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
分 子 层:水平细胞,水平纤 维, 星形细胞。
外 粒 层:星形细胞,小锥体 细胞。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位置 起 始 后索 脊神经节
终止 薄、楔束核
行走方向
主要机能
上行
传导本体觉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束 侧索 后角细胞
小脑皮质
上行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 侧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上行
传导粗略触觉
皮质脊髓侧束 侧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侧束
位置:外侧索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延髓交叉(锥体交叉)后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皮质脊髓束)。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前索正中裂的两侧
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 在同侧脊髓下行,
止于:脊髓灰质前角
功能:控制肌肉随意运动。
15
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其止和功能
名称 薄束、楔束
锥体外侧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锥体交叉:锥体下段90%纤维互相交叉,叫锥体交叉。 橄 榄 体: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
锥体与橄榄体之间有舌下神经。 桥 延 沟:为脑桥与延脑间的腹面界沟,
有 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发出。
27
脑神经
28
延髓的背侧面
薄束结节:延脑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内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薄束结节的外侧。内有楔束核。 绳 状 体: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脊髓、延髓入小脑的
下行 下行
控制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侧索 红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屈肌)
前庭脊髓束 前索 前庭外侧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下行
调节肌紧张(伸肌)
网状脊髓束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大脑功能结构详解
大脑功能结构详解大脑功能结构详解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间的隆凸部分称脑回。
大脑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lateral fissure)。
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心处,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脑沟,称为中心沟(central fissure)。
每一半球又分为四个叶(lobe)。
在中心沟之前与侧裂之上的部位,成为额叶(frontal lobe),为四个脑叶中之最大者,约占大脑半球的三分之一;侧裂以下的部位,称为颞叶(temporal lobe);中心沟之后与侧裂之上的部分,称为顶叶(parietal lobe);顶叶与颞叶之后,在小脑之上大脑后端的部分,称为枕叶(occipital lobe)。
以上各脑叶,均向半球的内侧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脑叶区域内,各有许多小的脑沟,其中蕴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了大脑皮质的分区专司功能。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1、额叶:也叫前额叶。
位于中心沟以前。
在中心沟和中心前沟之间为中心前回。
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前端为额极。
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
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心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心小叶。
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心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
第1-6脑神经解剖
睫状神经节
• ③感觉根,来自鼻睫神经,穿过神经节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传导眼 球的一般感觉。
• 睫状短神经般6~10条,自睫状神经节发出,经眼球后极,视神经 周围进入眼球。
睫状神经节
• 由于随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纤维和鼻睫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都穿 过此节而达眼球,因此,阻滞麻醉此节及其附近的神经根,就可阻 断结膜、角膜、眼球中膜各部的感觉传入,作此神经节麻醉可达上 述目的,称球后麻醉。
四、滑车神经
• 滑车神经trochlearnerve为运动性脑神经,细小。起于中脑下丘平 面对侧的滑车神经核,自中脑下丘下方出脑,绕过大脑脚外侧前 行,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向前,经眶上裂入眶,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 肌向前内侧行,支配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
• 三叉神经rigeminal neve为混合性脑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 和特殊 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脑神经
• 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颈胸、腹部的内脏器官。 • 3.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为脑干内一般躯体运动核发出的轴突,分布于
眼外肌和舌肌等骨骼肌。
脑神经
• 4.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为脑干内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发出的 轴突(节前纤维),经位于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节 后纤维)换神经元后,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以及控制腺体的分 泌。
(二)上颌神经
• 在眶内入眶下沟、眶下管,最后穿出眶下孔达面部。上颌神经在 穿出眶下孔前,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上颌牙、牙龈、鼻腔黏膜软腭 黏膜。
• 穿出眶下孔后分支分布于眼睑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 • 上颌神经的主要分支如下:
1.眶下神经
• 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是上颌神经主干的终末支,经眶下裂入 眶,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分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 的皮肤和黏膜。
脑MRI常用解剖
尾状核头 内囊
壳核 苍白球
扣带回 透明隔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丘脑间粘连
背侧丘脑 松果体
额上沟
额下沟 侧脑室 穹窿柱 外侧沟 第三脑室 颞上沟
颞下沟 海马伞 扣带回峡 枕颞外侧沟 距状沟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3
额上回 胼胝体下区 尾状核头 豆状核 额中回 侧脑室额角 额下回
岛叶
第三脑室 颞上回 后连合 颞中回 基底静脉 海马伞 扣带回峡 颞下回
额中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上矢状窦
顶上小叶 顶内沟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4
大脑纵裂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上矢状窦
额上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顶内沟顶上小叶来自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5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顶下小叶 顶上小叶
枕叶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底丘脑 侧脑室 四叠体上丘
额上沟
额下沟
内囊 前连合 外侧沟 颞上沟 海马旁回 颞下沟 枕颞外侧沟 枕颞内侧沟 舌回 距状沟 楔叶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4
红核 黑质
第三脑室 额叶直回 额叶眶回
终板 颞上回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颞中回
颞下回
海马旁回
小脑上蚓部 直窦 枕叶
上矢状窦 侧脑室颞角
大部分传入和传出的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的 大脑皮层,此部分纤维称为放射冠。
基底节区横断位图示
基底节区MRI
基底节区冠状位图示
基底节区冠状位MRI
半卵圆中心MRI
2、间脑
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邻内囊,内 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间脑与大脑的分界 为室间孔和视交叉上缘的连线,此线也是其前 界;间脑与中脑的分界是后连合至乳头体后缘 的连线,此线为其下界,包括后连合、乳头体。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深感觉传导路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 维
重力作用
3 γ环路及其活动
●γ
●γ
环?
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4 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特
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体解剖生理学-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导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
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脑部脑干脑室系统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人脑区域图神经分布图小脑皮质结构小脑脑岛基底核海马和穹窿各种剖面图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脑损伤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各种颅内出血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急性颅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颅顶层次面神经——一巴掌就能记住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脑脊液循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脊柱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一、大脑(一)额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休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⑧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巾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
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CJae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痛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牛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强握反射(graa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0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r句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完整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四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四章神经系统结构12对脑神经:(1)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2)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3)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4)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5)三叉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动作。
(6)外展神经:主管眼球向外方向的运动。
(7)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感觉。
(8)听神经=前庭蜗神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做听神经,主管耳对声音的感受。
另一部分叫做前庭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9)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亦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
(10)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11)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12)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31对脊神经:颈神经(C1-C8)、胸神经(T1-T12)、腰神经(L1-L5)、仙骨神经(S1-5)、尾骨神经(Co1)一、脊髓:24块脊椎;31节脊髓(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尾1节)功能:分配运动纤维至机体的效应器官(肌肉和腺体),以及集合躯体感觉信息上传至大脑。
背根:传入感觉纤维腹根:传出运动纤维 “H” 灰质高位截瘫: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下半身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二、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 (spinal nerve)——和脊髓相连的外周神经脑神经 (cranial nerve)——直接与脑相连的外周神经躯体神经系统 (somatic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交感神经分支 (sympathetic division)副交感神经分支 (parasympathetic division)(1)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a)交感神经分支 (sympathetic division):主要参与消耗机体所存储的能量活动。
神经系统解剖学
编辑ppt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 导冲动的功能。
编辑ppt
胞体
神经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编辑ppt
编辑ppt
胞体:主要位于中枢神经内。 在中枢内胞体集中的部位形成
色泽灰暗的结构称为灰质(gray matter) ,如脊髓灰质。在中枢内胞 体的集团称为神经核(nucleus)。被 覆于大脑半球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称 为皮质或皮层。在周围神经中,神 经节(ganglion) 双极神经元 目分 多极神经元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三、中枢神经各部位的结构
(一)脊髓(spinal cord) 1、位置与形态:长40-45cm,位于椎管内,
扁圆柱形,上端经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 下方于第一腰椎处形成终丝,除神经传导 功能外它还起着固定脊髓的作用。所以腰 椎穿刺抽脑脊液一般在第3、4腰椎之间。
编辑ppt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下 去的为沟或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 回。
中央沟 外侧面有几条 大脑外侧裂
重要的沟裂 顶枕裂
编辑ppt
编辑ppt
四个叶
额叶: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 颞叶:外侧裂以下的部分 枕叶:顶枕裂后方的部分 顶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
枕裂之间的部分
编辑ppt
编辑ppt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左下叶前基底段(left ventral anterior basal ganglia segment)是大脑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
它位于大脑的底部,与左下叶、左侧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相连。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在解剖结构上,左下叶前基底段由多个核团组成,包括壳核(caudate nucleus)、尾状核(putamen)和球状核(globus pallidus)。
这些核团通过神经纤维和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
这些回路与大脑其他区域的沟通和调节,使左下叶前基底段成为一个重要的功能中枢。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运动控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与额叶皮层和运动皮质相互连接,参与调节和调整运动的执行。
这种调节在保持平衡、协调无缝运动以及控制肌肉力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左下叶前基底段也与情感调节紧密相关。
对于情感的产生、情绪的调控以及愉悦和奖赏的感受等方面,其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认知功能的执行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连接使得它在学习、记忆、注意力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些认知功能的正常运行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稳定性和调节密切相关。
然而,左下叶前基底段也容易受到神经疾病的影响。
许多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都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损坏或功能异常有关。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情绪波动和认知能力下降。
因此,深入研究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与神经疾病的关系,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的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深入了解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对于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小
结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神经节解剖结构
基底神经节有3个复杂点:解剖复杂、名字复杂和功能复杂解剖复杂基底神经节是由多种皮层下神经核组成的功能整体。
主要包括尾状核、壳、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伏隔核、杏仁核等结构名字复杂尾状核和壳功能相似,且两者之间有很多纤维桥连接,进化上较新,故称为新纹状体,也可简称纹状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背侧纹状体与新纹状体对应的就有旧纹状体,它就是苍白球,只是因为进化上较古老与背侧纹状体对应的是腹侧纹状体,它是由伏隔核和嗅结节组成杏仁核同时又是大脑边缘系统的组成成分这些神经核只是主要组成部分!!!功能复杂主要参与不同神经功能环路的调控,例如运动调控环路参与运动功能调节、认知调控环路参与认知功能调节和情感行为调控环路参与相关调节等等。
这一周为了搞明白这部分解剖,脑子彻底宕机很多次!!!目前仍然一知半解状态!各位发现任何错误,请给我留言!谢谢!如何学习这部分解剖抓主要,放次要尾状核和壳功能非常相近,所以一般放一起,并可简称纹状体(新纹状体/背侧纹状体)伏隔核和嗅结节合并一起称作腹侧纹状体,但神经外科手术经常涉及伏隔核,所以本文主要写伏隔核苍白球也称旧纹状体,我没有发现任何与“旧纹状体”这个名字有关的作用,所以可以不用记这个名字。
但是苍白球
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这点很重要,因为涉及不同的神经通路简化后的基底神经节包括这些结构
如何记忆这些结构6个字:黑苍蚊求幸福黑质-苍白球-纹状体-丘脑底核-杏仁核-伏隔核
这些主要结构都在哪里位于岛叶里面,侧脑室和三脑室周围冠状位轴位黑质在哪里?位于中脑上部冠状位
10丘脑,14:尾状核,29黑质轴位SN黑质,R红核,CP 大脑脚,VTA腹侧被盖区,MB乳头体伏隔核在哪里丘脑底核在哪里(丘脑的下面)这份资料我花了差不多一周才整理完,所展示的解剖结构都和神经外科临床相关,我会在后面逐一解释详细相关性,内容复杂,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教!谢谢!Enjoy!Reference1. Mathys,C., et al., An age-related shift of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the subthalamic nucleu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compensating motorperformanc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Front Aging Neurosci, 2014. 6: p.
178.&img=Brain%20MRI%20Inversion%20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