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育.doc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单项选择题1.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2.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里的“和平过渡”是指()A.工商业资本家由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过渡B.工商业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C.工商业公私合营向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过渡D.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4.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2011年广东广州七区高一下学期期末)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7.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8.(2011年广东广州七区高一教学质检)下图为1958~1962年我国部分省区灾区非正常死亡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来源费正清主编《新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A.自然灾害B.战争因素C.严重“左”倾错误政策D.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9.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陈云曾发表讲话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从材料中两类人的比重及其占有土地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A2.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A.重工业基础雄厚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C.“一五”计划的实行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中成就之一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故选C。
答案:C3.(2016·全国卷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 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 项错误。
答案:A4.下面是从旧货市场收集到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C.1966年D.1977年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当年国家计划的有关指标”表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关于资本家排队分类问题”表明当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测验(word有答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测验一、选择题1.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A.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B.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2.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C.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3.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4.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
这说明()A.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B.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5.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里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
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A.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商业准备了条件C.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D.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6.1953至1960年,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内地与沿海分别占47.8%和41.8%.交通运输投资,内地占60%多。
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内地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4%,比沿海高出3.6个百分点。
表明当时()A.沿海经济发展滞后B.注重协调地区发展C.工业区域分布合理D.计划经济弊端显现7.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到1957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3年的17.6∶29.6∶52.8变为1957年的27.3∶29.2∶43.5。
这说明“一五”计划()A.使重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B.使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使国民经济的比例达到合理D.使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答案A2.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四枚邮票。
其反映的本质是()A.劳动人民主人公的责任意识B.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答案C3.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4.下图为新中国某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答案C5.(2019·北京朝阳高一检测)1960年第四季度,毛泽东主席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于是出台了“调整、巩固、提高”六字方针。
随后,周恩来总理又加上两个字为()A.恢复B.改造C.跃进D.充实答案D6.读下图。
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答案A7.(2019·山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幅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一五”建设成就显著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答案C8.“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高速度,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大办”“特办”的口号,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3)措施(1949-195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4)意义: 到1952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为以后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任务一】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1)原因:A. 重工业基础薄弱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3)结果:超额完成(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任务二】三大改造(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时间:1953年-1956年(3)原因:(结合历史纵横P51)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相符合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的需求(4)基本途径: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6)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同步练习卷: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来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实行这一制度旨在( )A.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B.适应工业化战略的需要C.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求D.促进三大改造顺利实施2.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3.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
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人民公社体制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中共七大B.第一届人民政协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战,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6.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
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
上述做法旨在( )A.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B.纠正“大跃进”的弊端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7.61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发给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
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练习及答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四单元第十一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D2.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和%。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工业体系,A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B项错误;1958年以后才出现严重冒进倾向,D项错误。
答案:C3.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此时的同仁堂(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解析: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到1956年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所以这时同仁堂是归国家所有,乐家可以享受部分利润。
答案:B4.(2018·天津高一检测)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占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
历史必修2教材习题点拨: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材习题点拨
学思之窗
答案: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答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分析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学习延伸
答案: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一五”计划的主要项目位于东北地区。
其原因是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能得到苏联的帮助;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工业基础较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同步练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随堂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一、选择题1.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A )A.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解析]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
2.(2019·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五”计划开始了新中国大规模的计划经济建设,其优先发展的是( C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商业[解析]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还包括三大改造: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轻工业和商业不属于优先发展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
3.(2019·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等标语。
它反映了当时( B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D.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社社亩产万斤粮”,可知粮食产量不符合当时实际,带有夸大成分。
故答案为B项。
4.1962年与1961年相比,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 779台,达到9 800多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C )A.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B.中共中央已经彻底纠正“左”倾错误C.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解析] 材料反映出1962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形势日益好转,结合时间信息分析,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D项错误。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中华人民共和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D2.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解析: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
答案:C3.“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
”“这一运动”是()A.土地革命B.包产到户C.人民公社化D.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表明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答案:C4.下面图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
该图示()1951年互助→1953年初级社→1956年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解析:“1953年初级社”和“1956年高级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进一步提高了公有化的程度,故A 项正确。
答案:A5.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高中历史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 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公私合营企业”可以判定是三大改造中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从歌词中“肥猪千斤多”的史实可以判定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答案为A。
答案 A3.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解析“三大改造”运动(1953~1956年),排除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1958年,中共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解析此题是因果分析型选择题,根据因先果后原理可排除C项,A项原因不全面,D 项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才是促使中共中央纠正错误的主要原因。
答案 B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四: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A。
材料中刘少奇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为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好四方面关系,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项。
2.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A。
材料中的“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工业化,A项正确。
3.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的实施( )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答案:A。
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
4.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____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________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__。
(2)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__。
(3)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____________。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__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误区警示]“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
(2)经济调整(1960~1965年)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________”的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2.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3.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4.(2017·泉州高一检测)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50年代末期C.20世纪60年代末期D.20世纪70年代末期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7.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单选题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
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
”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
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
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
”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
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
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新局面。
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国家着手调整原有工业布局B.“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C.国家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D.“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
7.下列资料中,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 9%”
C.“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6. 4%”
D.“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 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 8%”
8.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
A. 思想改造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 生产技术改造
D. 生产方式的改造
9.“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顺着阳光大道走,一步一步进天堂。
”此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大跃进”时期10.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1959到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这一历史事件给予我们的教训是( )
A. 生产关系不能超前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B. 生产关系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C.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比重应适当
D.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12.1956~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 初期问题严重,后期逐渐纠正
B. 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
C. 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
D. 整个十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1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
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 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B. 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C. 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D.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15.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
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 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6.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公私合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争霸的影响
B. 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18.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 )
A.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C.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1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
20.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
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时诸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以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曾对之作了大量的报道。
引发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思想根源是( )
A. 1958年总路线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三大改造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
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
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
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
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
同年王崇伦庄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
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
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
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答案
1.A2.C3.B4.C5.A6.A7.D8.B9.D10.A11.B12.B13.B14.C15.A16.B17.C18.D 19.A20.A
21.(1)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三年严重困难.(2)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