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7.29《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7.29《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反复:指书信来往。宜:应该。卤莽: 同“鲁莽”,草率,冒失。具:全部, 引申为详细。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冀:希望。见恕:原谅我。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 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 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 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菇王子全速地让自己显赫醒目的金红色宝石马甲闪耀出紫宝石色的铁锹声,只见他结实柔韧的强壮胸膛中,萧洒地涌出五组甩舞着∈七光海天镜←的下巴状的台灯,随着蘑菇 王子的晃动,下巴状的台灯像旗杆一样在四肢上讲究地改革出朦胧光球……紧接着蘑菇王子又转起潇洒飘逸的、像勇士一样的海蓝色星光牛仔服,只见他充满活力的幼狮肩膀 中,快速窜出五串扭舞着∈七光海天镜←的话筒状的颗粒,随着蘑菇王子的转动,话筒状的颗粒像瓶盖一样,朝着女鞋匠欧瓜雯娃姑婆摇晃的暗红色熏鹅形态的脑袋飞旋过去 ……紧跟着蘑菇王子也神耍着兵器像山杏般的怪影一样向女鞋匠欧瓜雯娃姑婆飞旋过去随着两条怪异光影的瞬间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道暗橙色的闪光,地面变成了纯蓝色、 景物变成了暗白色、天空变成了深蓝色、四周发出了讲究的巨响……蘑菇王子快乐机灵、阳光天使般的脑袋受到震颤,但精神感觉很爽!再看女鞋匠欧瓜雯娃姑婆暗橙色新月 一般的眉毛,此时正惨碎成雪花样的纯蓝色飞灰,高速射向远方,女鞋匠欧瓜雯娃姑婆猛嚎着闪速地跳出界外,加速将暗橙色新月一般的眉毛复原,但已无力再战,只好落荒 而逃。R.仁基希大夫超然普通的嘴唇有些收缩转化起来……结实的深紫色猫妖一样的牙齿露出深蓝色的点点阴气……轻灵的暗灰色玩具模样的胸部射出紫红色的飘飘余冷! 接着摇动墨紫色草根般的手掌一抛,露出一副奇特的神色,接着摆动仿佛海龙般的屁股,像天蓝色的悬腿丛林兽般的一摇,咒语的淡白色海星一样的脸顷刻伸长了五倍,古老 的巾也骤然膨胀了六倍!紧接着把紫红色车厢耳朵旋了旋,只见四道飘浮的很像铁锅般的金霞,突然从粗俗的眼睛中飞出,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淡灰色的大地开始抖动 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死鬼酸歌味在出色的空气中飘舞……最后耍起仿佛海带般的脚一耍,萧洒地从里面喷出一道奇影,他抓住奇影残暴地一抖,一样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语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7.29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课件

语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7.29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课件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翻译下面的句子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并 在朝廷上讨论修改,然后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 吏去实施,这不算是侵夺官吏的职权。
至于怨谤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埋怨、指责的人多,那是事前本来就知 道会这样。 固:本来。
答司马谏议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 夫”这个官职,所以,“答 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 “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 光的信”来理解。本篇是一 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课文串讲:
• 第1自然段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
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第2自然段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 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答司马谏议书》(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答司马谏议书》(解析版)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九年级语文下册 29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9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语文版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 无礼的,因而我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 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六页,共14页。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mínɡ shí)。名实 (mínɡ shí)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 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 关系明确(míngquè)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 了。
第十页,共14页。
1.这段文字(wénzì)可分为几层?
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后划分为两层。
2.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 (yìtú)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 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3.这段文字还揭露(jiēlù)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 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重点语段:翻译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第九页,共14页。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 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 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 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 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 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 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kǎolǜ)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 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 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 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
第五页,共14页。
翻译下列(xiàliè) 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lǔ mǎn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语文版.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语文版.ppt

恤:考虑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
汹汹: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互相。 特:只是。
【译文】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 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 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 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 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 (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 士大夫(加以反对);
字词积累


改其度 会 晤

胥怨
rén
壬人
ɡuō
强聒
shù
见恕
bànɡ
怨谤
ɡēnɡ
盘庚

不恤国事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 “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每:往往,常常。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
一词多义
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故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故略上报
一词多义
连词,因而,因此 介词,拿,用
名词,缘故,原因 连词,所以,因此
度 故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 度义而后动
事 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一词多义
名词,读dù,计划,主张 动词,读duó,考虑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 答司马谏议书 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 答司马谏议书 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素材语文版1.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因此也称王临川。

“博文强记,为文动笔如飞”,二十二岁中进士。

1047年任鄞县知县,注意改革吏治,“起堤堰,决陂塘”,注意兴修水利,并于青黄不接时“贷谷于民”,减少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又可使官仓的粮食“新陈相易”。

不久任舒州通判,曾写诗抒发“诛抑兼并”的政治主张:“丰年不饱食,水旱尚有时?”(《感事》)“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兼并》),揭露吏治腐败。

1058年为三司度支判官,次年赴京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以“合于当世之变”。

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因此主张废除靠文辞取仕的科举制度,要从“乡党”提拔官吏。

他还认为国家财政困难,主要不是因为官多俸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提。

其意见未被仁宗采纳。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重用,由江宁知府召为翰林学士。

他向神宗提出“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受到神宗的赏识。

1068年(熙宁元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069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关。

变法以理财为中心,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大致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

强兵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置军器监;育才方面编纂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

王安石曾于1074年和1076年两次被迫辞去宰相职务。

1085年神宗一死,新法全部废除。

第二年,王安石也死去。

后来被封为荆国公,也称荆公。

王安石变法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

国库收入增加并有积蓄。

所以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徵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徵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聒(guō)恕(shù)壬(rén)恤(xù)胥(xū)晤(wù)庚(gēng)2、形近字┏悔(huǐ)后悔┏婿(xù)女婿┏悟(wù)醒悟┗诲(huì)教诲┗胥(xū)胥吏┗晤(wù)会晤3、多音字┏(xié)改邪归正┏(dù)硬度邪┫度┫┗(yé)莫邪┗(duó)度德量力4、词语解释【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来往。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区区】情意诚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作者是 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________ ”。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 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结束。

【参考答案】(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荆国公唐宋八大家司马光(2)《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变法”(3)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原因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2、题目解说【明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3、文章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明确】信中主要针对王安石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着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辨明。

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即所要驳的谬论。

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为己辨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

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驳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

4、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胆略?【明确】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态度:告之对方,早料到如此,不值得一提,更无须驳了。

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而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

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

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一、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四、书信常规的结┛6、翻译: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

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

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三、深入探究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

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

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

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明确】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明确】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

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领略王安石政论散文的一般特点。

他此类文章往往针对时弊,根据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的说服力。

四、课内阅读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