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17.要挟(xié)18.郝叟(hǎo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21.糊涂(hútu)22.钥匙(yàoshi)23.强迫(qiǎngpò)24.膝(xī)头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最后一课 课件 (共35页)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小弗朗士为什 么觉得韩麦尔先生高大? • 心理描写,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 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 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 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 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不但同情老师, 理解老师,还情不自禁地赞美老师,歌颂老师。
zxxkw
三、(11~23)发展。 ——课上
四、(24~29)高潮和结局。 ——下课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走近小弗郎士
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 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 个怎样的孩子? 方法:画出句子,空白处旁批。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 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小结: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
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 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
依恋,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
长(不懂事——热爱祖国) 。
• • • • •
明确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爱国的激情促成了小佛郎士的思想感情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
( yè)呜咽
( yān )咽喉
解释词语 觉得意外和奇怪。 诧异: 懊悔: 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哽咽: 哽,声气阻塞。 宛转: 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征发: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喧闹:喧哗热闹。
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阿尔封斯· 都德(1840~1897) 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 写了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法战 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他的短 篇小说有很多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 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民 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最 后一课》就是都德短篇小说的代表 作之一。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挟(xié)惨白(cǎn)(2)多音字辨析(3)解词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重点句子分析】(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
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
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
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
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ào( )悔祈( )dǎo chà( )异chéng()罚duó( )步gěng( )住钥( )shi wú()着2、选词填空。
(细心耐心用心关心专心分心)①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学习。
②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
③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听讲过。
④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讲解过。
⑤个个都那么(),教室里那么安静。
⑥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
3、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修辞基本相同,可任选一题作答。
①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灌园子?还有,我要是想去钓鲈鱼,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了假?②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
答:二、翻开课文《最后一课》,阅读以下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片断一: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我站在坐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
片断二: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1、“我们课桌的三角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
”说说小弗朗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答:2、“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 小弗朗茨从鸽子的叫声中所产生的联想,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3、找出文中体现小弗朗茨心情、态度变化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说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答:*三、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茨还是哈墨尔?存在不同的看法。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与同学探讨探讨。
答:⊙发展空间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张进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
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分析课文;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后一课》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把握得不够准确。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描写技巧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
在讲授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我尝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人物心理描写,需要教师引导,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理解,需要教师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2)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可能对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认识不清,教师需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的写作中可能难以运用环境描写表现情感,教师应提供相应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体会作者情感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或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6 最后一课》课后练习含答案
6最后一课01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hǎo()叟chà()异qí()祷jiè()尺惩.罚() 踱.步() 哽.咽() 膝.头()2.选词填空。
(1)想起这些,我多么(痛心懊悔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2)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庄严严肃肃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柔和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谢意敬意敬爱)。
3.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2)“放学了,——你们走吧。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6.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爱国”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两句诗词名句。
例句: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写:7.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我爱汉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魅力】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你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思、芽、愁”中任选一个字造句。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磨坊书简》《小东西》等。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资料《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不久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3.体裁简介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4.字音字形膝头(xī)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祈祷(qídǎo)郝叟(hǎo sǒu)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________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________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________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选文加线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fèn hǎo sǒu xīhénɡB. fēn hǎo sǒu qīhénɡC. fèn hǎo suǒxīhènɡD. fēn hǎo sǒu xīhénɡ解题思路:加点的词以易于误读的词为主。
如氛(fēn)、横(hénɡ),生活方言中易误读(fèn)(hén);郝(hǎo)是不常见的词,只是姓氏,属于生僻字。
答案:D(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正确的是()。
A. 平静宁静B. 平静肃静C. 宁静安静D. 平静安静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的辨析,词语的准确适用。
平静:(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
肃静:严肃寂静。
安静:没有声音;安稳平静。
答案:B(3)在选文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A. 只、才、但是、而且B. 只要、就、因为、所以C. 只、才、而且、还D. 只要、就、虽然、却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的适用和辨析。
只: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也有“只有”的意思,“只有”后常用“才”和“方”呼应。
只要:表示必要条件,后常用“就”或“便”呼应。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初中七年级初一语文课件 第6课最后一课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 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 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 西》,获得巨大成功,并
1后87一0年课“》普《以“法柏此著战林在名争之法小”国说围期文家》间坛”,由上的他于享声的具有誉《有。最深
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 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
问题二: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
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
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
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 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 围。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祖国有一个
祖国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祖国 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 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 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 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
的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 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 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 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 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 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 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 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打败仗的 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 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 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 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 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 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 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 想转变埋下伏笔。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甘肃省永靖县第九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遇到过不得不告别某种重要的东西的情况?”(如:转学、失去宠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所传递的情感与精神。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爱国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时,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置还不够精准,有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多启发。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仍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这一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爱国情感的表现形式,分析如何将爱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
-生字词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记忆生字词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教师应设计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造句、写小短文等,促使学生将生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学鉴赏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章的美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增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通过学习生字词和文章表达,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现爱国主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经历,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这篇文章是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借以反映民族矛盾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特定背景下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如何表达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核心素养目标:1.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文章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爱国情怀,培养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中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受到影响。为此,我需要在课堂讨论中更加关注学生,及时调整讨论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1.加强对学生历史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教案:第6课最后一课
另外,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交流中存在冷场现象,这可能是因为问题设置不够具有启发性,或者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的有效性,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尝试调整提问策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爱国主义主题的探讨:强调课文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命运关键时刻,个人选择和责任担当的重要性。
-写作手法的认识:分析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渲染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举例:
-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何要在最后一课对学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教你们法语了”,以及这一决定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小弗朗士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他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转变为理解先生苦衷、珍惜母语的过程,探讨这一转变背后的心理动机。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掌握: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如“诀别”、“眷恋”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需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作者如何在课文中运用写作手法表达情感,如何将手法与情感结合,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情感的深入体会: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
-课堂讨论的组织: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有效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深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举例:
-生字词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词汇游戏,如猜词义、用生字词造句等,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重点
3.研读文章结尾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我觉得他从来没 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 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
(2)文中哪些动词很好地表达
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出、写”,
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
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
显得崇高、伟大。
研读重点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
飘扬。”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 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 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明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
探究人物
6.生概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 的人”。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 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
信念。平时他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
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 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
研读重点
(3)找出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 的词句,分析它的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表现了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恨以及
丧失国土对他沉重的打击。
探究人物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探究人物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 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属于什么描写?其含义是什么? 语言描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 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全句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 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
探究人物
4.文中动作描写最传神的是哪几句话?它有何作用?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
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
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 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描写充分表 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把韩麦尔先生悲 愤、痛苦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高潮。
学生
背书啦。”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
教师
静一点儿’……”“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
骂。老师穿戴随便。
肃静取代了嘈杂,庄重取代了随意;对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更烘 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重、悲愤的氛围,以及人们对它的无限珍 惜。
研读重点
2.研读课文第二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考下面问题。
(1)“原先觉得课本‘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板书设计
返回
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量和内心的激情!
布置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郝叟(hǎosǒu) ( )
. . B.祈祷 . (qí)
. .
诧异(chà)
C.惩罚(chěng)
懊悔 . (ào)
.
哽住(gěng)
板凳(dèng)
夹着 . ( jiá)
.
D.紫藤(téng)
A.祈祷 督学 C.惨白 阻塞
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 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 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
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民族 语言的责任感。
钥匙(yàochí)
.
捂(w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思量 墙璧 D.戒尺 溜冰
. .
赚(zhuàn)
.
.
(
)
布置作业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 “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 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整体感知 围绕上面的复述和层次的划分,理顺本文的叙事线索。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 弗郎士。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和 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 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
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研读重点
1.略读课文,填写下表。说说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依据时间顺序,将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 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做 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是 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 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情感和不屈精神。
预习检测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gěng zhuàn duó 哽 赚 踱 qídǎo chàyì 祈祷 诧异 wǔ 捂 chéngfá 惩罚 yàoshi 钥匙
hǎosǒu àohuǐ 郝叟 懊悔
预习检测
2.解释下列词语。
(1)哽: 声气阻塞。
(2)惩罚: 处罚。 (3)征发: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4)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5)诧异: 觉得奇怪。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
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 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
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
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创作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 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 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 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 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 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 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 情绪和爱国精神。
平时上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 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我” 迟到,先生却温柔地说“快坐好”。 穿着庄重的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现
了他对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及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探究人物
3.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
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写出了韩
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 ,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最 后
第 1 课 时 都 德
一
课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
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作者向 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 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
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
师,他们将有怎样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