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安化一中廖簪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3、认识“通感”。

(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五、详细品味课文(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二)去荷塘。

1、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三)观荷塘。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则_______,由_____而_______。

3、“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点】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3、“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习难点】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学法指导】:诵读法、赏析法、分小组合作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教材辅读:1、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 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 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散文的基本知识:①散文的概念: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②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A、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能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仅仅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大量阅读散文。

【知识链接】1.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2.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学习过程】一、预习文本,积累整合1、字音辨识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2、词语理解参差:袅娜:脉脉:皱缬:斑驳:倩影:二、文本解读探究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3.了解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

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5.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 梳理基础知识,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读课文,提出疑问。

一、基础知识(一)(1)字音酣( )睡 颤( )动 宛( )然 独处( )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 点缀( ) 羞涩( ) 皱缬( ) 踱( )步 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 )影 蓊蓊郁郁( ) 袅( )娜 踱( )步霎( )时 弥( )望 斑驳( ) 渺( )茫媛( )女 敛( )裾(2)整理多音字 荷、处、曲、颤、娜、挨、脉、差、脉(二)(1)字形煤屑 幽僻 寂寞 惦着 稀疏 倩影 阴森 踱着 弥望 点缀 袅娜 羞涩 渺茫 颤动 霎时 斑驳 风致 丰姿 峭楞楞 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 ì( )静 点zhu ì( ) ni ǎo ( )娜 xi â( )气p ǐ( )好 chu ò( )学 xi āo ( )雄 一xi â( )千里复辟( ) f ú( )水 mi ǎo ( )茫和xi ã( ) x ī( )戏 飘mi ǎo ( )k āi ( )油 x ī( )皮笑脸三、解释1.蓊蓊郁郁: 2.弥望:3.袅娜4.脉脉:5.风致:6.斑驳:二、作者及背景资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晨读在线】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成语积累】1、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贬义词)2、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所管的事情。

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多用于贬义的语境中)5、见异思迁:一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修辞仿句】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学生坚持说:参考答案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预习案【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习得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辍.学()媛.女()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没精打采.嬉.游掂.量惦.念苍茫沧桑课堂学习案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找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2、朗读并背诵第四、五、六段,赏析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缘起:心境“颇不宁静” 第2.3段 塘前小路及走路感受。 第4段 月下荷塘。 第5段 塘上月色。 第6段 塘周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9段 联想江南采莲旧俗。 第10段 踱回家门。
2.文章结构表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情)
问题探究2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 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构详解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 荷叶 )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 淡 淡 的 喜 悦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缕缕 ( 荷香 )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 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 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 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真情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 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 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 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 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 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 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 、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 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 光映照下呈一种奶白色而又 鲜艳欲滴的状态 ,表现了 月光的洁白柔和。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 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 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 在荷叶上的柳影之美,衬托 画—— 有“人 了月光之朦胧美好。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课文内容】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曲折、幽僻。

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

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精品文档《荷塘月色》学案一、知接:1、散文相关知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清茶,在炎的夏季我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情有所系。

《文心雕》:“人禀七情,物而。

物色三,心亦焉。

”眼前的物象醒中的表象,情感体也一同醒,于是心物感,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情造景。

正所“一切景皆情” 。

郁达夫在及代散文:“作者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世界,半瓣花上人情,就是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要生活,用心体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了抒情,客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情感的烙印!2、知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号秋,取春秋之意。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

原籍浙江。

因三代人定居州,自己又于当在州的江第八中学高中,且在州做教,故自称“ 州人”。

1920 年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他,是毛称的“表了我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士。

毛曾烈其“宁死不美国救粮”的高尚气。

作品有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敦》 , 文集《雅俗共》、《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代背景:本文写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之后,白色恐怖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中涌出来的知分子,他信奉民主主,富有正感和同情心,可又与代斗争的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士,不,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忘却中的一切,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种矛盾的情,是一种以言的微妙幽深的情。

但作者是惟妙惟肖地“言”了出来。

靠什么言呢?靠写景,朦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沉浸在一种茫、淡雅、如如画、如梦如幻的朦美之中。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考纲要求】1、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2、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3、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4、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5、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教学目标叙写】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3、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

第一课时预习案号。

祖籍浙江绍兴,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2、阅读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3、字词积累读音:蓊蓊()点缀()踱步()袅娜()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倩影()和谐()琐屑()词义:幽僻:受用:弥望:袅娜:凝碧:田田:。

蓊蓊郁郁:倩影:一例:丰姿:敛裾:我的疑惑:1、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①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②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有人认为通感属于一种特殊的比喻。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并作体会。

3、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思考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第二课时预习案1、本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

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

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3)安排顺序,合理自然。

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

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

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2、《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

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探究案1、课文的第四段的写景很有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从描绘的对象、写景顺序、用的修辞等角度考虑)2、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训练案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

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

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

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

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①“君子花”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救济粮”A.①引用②强调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②强调③引用 C.①强调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我的收获:第一课时探究案答案1、(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1)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2)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第二课时探究案答案1、课文的第四段的写景很有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从描绘的对象、写景顺序、用的修辞等角度考虑)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④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层次感、立体感)2、鉴赏动词:1)、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4)、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5)、“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训练案答案阅读:1.《爱莲说》 2.C 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