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万山汞矿资源枯竭的出现与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万山汞矿资源枯竭的出现与再发展
万山汞矿位于贵州省东部的铜仁地区万山特区,在铜仁市南,直距25km处,为超大型汞矿田,其范围北起锦江,南至沅水。南北长35km,东西宽15km,面积约为525km2,累计探明汞金属储量3.7万多吨。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兴建了贵州汞矿采选冶联合企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汞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占全国一半以上。产量及开采规模居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世界上大型汞矿山之一,驰名中外,被称为“汞都”。
万山汞矿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以盛产朱砂(一种含汞的矿物)、水银(汞的俗称)而闻名。其汞资源储量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峰时年产量更是一度占到全国的七成。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在此建立中央直属大型矿山企业贵州汞矿,调集了数万人参与汞矿的开发建设。其后30年中,贵州汞矿共生产金属汞约3万吨,上缴税利15亿元,工业产值折合现值达124亿元。①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贵州的汞矿资源开始呈枯竭之势。到2000年底,贵州汞矿已累计亏损近亿元,负债高达1.57亿元,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境地。到了2002年,这个开发了600多年的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而这对于一个围绕着汞资源建设的城市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而原本给这里带来荣耀与财富的汞资源在其过度开发过程中埋下的“苦果”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万山汞矿在建设初期估计可以开采70年,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家形势以及开采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实际开采时间仅仅只有45年。在建国
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我国当时的特殊局势,作为主要输出物资的汞资源,在为偿还前苏联债务期间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山汞矿因此被周总理命名为“爱国汞”。然而这期间的过度开发也导致万山汞矿寿命的缩短。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初叶,万山年均产汞1137吨,朱砂75吨,为国家偿还15亿元外债。同时由于开采过程中对富矿过度集中开采,而忽略了周围贫矿的开发这也加速了万山资源的枯竭速度。
汞作为一种对环境具有重大污染的重金属,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没能做好相关的处理措施必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万山地区由于所处的开发年代以及当时的现状在环境保护这一块并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也直接导致在2002年万山汞矿全面关停的时候不仅仅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还留下了及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自从1994年以来,汞散布到大气的累积量是745t;从废水排放到水生系统是40t;以废渣形式累积到陆生生态系统450/a,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及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万山矿区土壤的汞含量极高,为24.31~347.52mg/kg,高出全国11种土壤的平均含汞量L52~3个数量级,也远远超出了国家关于土地汞含量的最高允许值,即使60km外的对照区的汞含量也超标.除此之外,汞矿采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三废也造成当地土壤汞含量的急剧增加.冶炼厂、矿部、复垦区土壤的汞含量要比大水溪岸边稻田土壤高得多。而水体汞的含量也远高于全国规定值。综合来说万山汞矿在从辉煌到衰落的短短45年间,共排放含汞废气20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426万立方米,
废水5192万吨。其中废气超标高达5449倍,废水和废渣也分别超标236倍和214.5倍。
由于排放均未经过处理,直接导致环境中的金属汞总量居高不下。据专家估算,其总量至少达到350吨,几乎相当于全球目前每年汞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在2002年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劳动卫生研究所等机构在贵州汞矿做的一项监测调查发现,矿区空气中的汞含量为0.0053mg/立方米,超标1.67倍;而生活饮用水最高含汞量,则超标36倍。矿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汞污染,其中,小白菜含汞量超标将近100倍;主要检测农作物中含汞量最少的玉米,也超标10倍。直接参与汞作业的城乡居民汞中毒患病率也达4.18%,各种结石病的发病率位居国内最高水平,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也高企不下。
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不是这里的唯一问题,由于长时间开采,导致当地的地质结构出现严重的变化。据万山特区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田洪昌介绍,矿区底层下100米至150米内已基本被挖空,地下坑道呈上下五层蜘蛛网状交错,折合标准坑道长达970公里,最严重的地方被挖了七层,最薄的地方仅有7米到8米,仅靠几根大的矿柱支撑。可以说万山就想一座摇摇欲坠的空城了,一旦出现重大的地质灾害那么将会全面引发这里的地质问题,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万山汞矿的工人为中国的建设事业付出了很多,在汞矿关停之后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支撑家庭经济的来源,还有更严重的自身健康问
题。由于在汞矿开发期间工人健康状况这一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工人经常是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下到矿里进行工作,另外由于响应国家号召,工人往往带着极高的热情进行超时工作,工作的强度极大,这也使工人的健康问题难以得到保证。据统计万山矿区70%左右的工人患有“职业性汞中毒”也就是俗称的矽肺病,其大概症状为头疼,失眠,多梦,易激动,无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手抖,运动欠佳,上肢粗大,震颤。然而当初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人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他们没能得到补偿,还要遭受病痛侵扰,除了可基本报销所有就医的医疗费之外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也成为埋藏在当地一个不稳定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万山汞矿关停之后,在汞资源被掠夺尽的时候,埋藏在这里的苦果开始一个个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当地发展的一个个绊脚时,使得万山再发展之路走越发艰辛。
万山作为一个围绕着汞资源建设的城市来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产业单一的弊病。全地区的财政以及数万民工人的收入问题都依赖于这个开发历史长达600余年的汞矿,这也导致在这里汞资源枯竭的时候,当地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万山建设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数量达到了两万多人,而工人往往是一个人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经济。这使得绝大部分工人的在下岗之后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也有少数人选择了留下。损失人口过万人,这使得万山一下子成了一座名副其实
的空城。这加重了当地了经济衰退速度。而当地的财政收入也同样遭受重大的考验1990年以前,汞矿每年的工商矿税占特区工商各税总收入的55%以上,最高年份达88.1%,是特区名副其实的财源支柱。实行分税制,核定特区增消两税基数为235.5万元,其中汞矿占67.3%。1999年分文未缴,现已累计欠缴国地两税800万元以上。万山特区人均财力仅有93元。特区政府不得不牺牲发展保生存,挪用专款发工资,陷入“先保吃饭——财政收入锐减——为保吃饭——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全区财政收入最低一年只有300多万元,还不够应付水电费。进入本世纪后,万山汞矿资源枯竭,于2002年被政策性关闭破产。②可以说万山因汞而建、因汞而兴,也因汞而衰。而特区也由开始的特富特好,变为了特困特穷。然而这一切造成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当地政府和工作的工人。还有万山当地6万人的生活以及一系列为汞资源和当地工人服务的行业。随着汞矿的关停这些企业也相继进入倒闭的边缘,而这也使得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而就业的空间与压力进一步受到挤压,当地发展进入不断恶化的境地。
回顾万山因汞而生而荣到因汞而衰的过程,整个万山的基本经济活动几乎都是围绕汞展开的。如今在汞资源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背负汞资源不合理开发留下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同时谋求使当地更好的发展途径。综合当地可利用的各种优势条件以及政府的政策优势,从多方面多渠道回复并发展当地经济。
2002年3月万山被正式化为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这对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