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4.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5.生态位: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6.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9.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0.周转率: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11.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13.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14.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专题一课程概述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

2)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形成期:公元17-19世纪末定义提出巩固期:20世纪初-50年代理论研究壮大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知识体系的拓展、丰富3)生态学的研究现状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专题二(第一讲)生态学基础知识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生态系统?2、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3、为什么说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最丰富的?一、系统概述1)系统的定义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①有一定边界②有多个组分③组分间关联④有特定功能⑤有运动目标2)系统的特性,是指系统相对于非系统而言所具有的若干属性。

主要包括:(1)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外部有一定的边界,内部有鲜明的分层现象。

系统边界:指系统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可自然形成或人为划定)分层现象:指系统按一定的层次,可向宏观逐层综合,向微观逐层分解的现象。

(2)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是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包括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相互作用和联系方式:量比关系:指组分间在数量上的比例。

它控制着系统的构成。

相互作用:指组分间相互约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方式:指组分间的时空关系,即系统内各要素在和空间上的配置。

(3)功能的整合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以特定的系统结构为基础。

系统功能>∑组分功能(4)功能的离散性系统功能的离散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小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娜娜一. 绪论1、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创立和发展期、生态学的巩固和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发展的早中期阶段,主要以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发展为特征;近现代生态学以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大发展为主。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景观、生物圈等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3、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探讨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生态学方法论研究和以生态学价值观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化的研究。

4、生态学的方法论包括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及进化观。

5、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健康、基本权利、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6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生态学研究对保障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2、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解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完成有机物质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到环境。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调解服务,信息服务支撑服务。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第一章绪论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A、野外与现场调查;B、实验室分析;C、模拟实验;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15.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16.李比希最小因子;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9.试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特点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4)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中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及基本原理
1.1、生态学的概念及起源
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
概念: ①从关系角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系统 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②从生存条件、相互作用角度: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变小,据此式有两 条途径: ①降低Ro值,即,使世代增长率降低,这就要 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T值,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
1.3 种群的数量动态
•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 1.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增长预则,一是为了简化, 二是寻找规律。
•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 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的影 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大 于理想死亡率。
起源:生态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
1.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2、生态学类型及分支学科 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 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均以生物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 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因子 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 假设: 1.种群孤立地生活(单一种群), 2.种在群稳增定长的是无“限J制”字环型境中(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要在生态学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在考试前巩固知识。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种群: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 生物群落: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群落的集合。

- 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 基因流动: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转移和利用。

2. 生态学的原则- 普遍性:生态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

- 动态性: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

- 层次性:生态学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联系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

- 稳态性:生态系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非线性: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存在阈值效应和突变。

3. 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特征。

-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来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

- 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模型来推断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

- 分子技术:使用分子工具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

-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和分析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生态问题与挑战- 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5.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第3 版曹凑贵展茗主编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第一章绪论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 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 世纪初-30 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A、野外与现场调查;B、实验室分析;C、模拟实验;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C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总和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3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性分析阶段,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明确研究目标。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第三阶段为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动态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优化系统功能。第四阶段为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30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3)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主次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6)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31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2)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3)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4)生态因子的时间递变性5)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6)生态因子的群落内变化
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性比结构是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结构。
生理出生率:即最大出生率,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即实际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生理死亡率:在最适的条件下所有个体达到生理寿命时因衰老而死亡.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可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5.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6生态学的方法包括层次观察、整体观察、系统观察、综合观及进化观。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6.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环境资源状况和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决定了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7.在无限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表现为指数增长或J型增长:在有限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过程,最后接近并围绕环境容纳量水平波动。
15,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得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不足或过量均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16,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
1系统是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它具有结构的有序性、组分的整体性、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控性4大特点。
2体统的功能的整合作用:指系统的整合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系统的整合功能不等于特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即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11半自生态系统: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管理,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生态系统
12生物圈:也叫生态圈,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1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17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运用生态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原理,以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调控的管理手段
18适应管理:以生态系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为依据,管理依赖于对生态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四章生物种群
1.生物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每个生物种群都具有特定的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
1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3,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2.种群密度有粗密度和种群密度之分。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或生物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是指栖息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最大的密度,这个密度被称为饱和点。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17,胁迫的有机体经历4个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
18,休眠;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19,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20,生物保持内稳态,增强对胁迫的耐受性而适应环境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生化适应
12,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13,交互作用;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效果并不是各单因子作用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效果往往明显大于或小于各单因子的作用之和
14,主导因子;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8,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
9,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10,生态反作用: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1,最小因子定律;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集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或呈斑点状密集分布,种群的这种分布即为集群分布,也称为成群分布或聚群分布。
争夺竞争:竞争中胜利者为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需要,尽量多地得到控制的必需品,而竞争失败者则把必需品让给它的竞争胜利者,这就是争夺竞争策略。
分摊竞争:种群内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接近有限的资源,都可以参与竞争,由于竞争没有产全完全的胜利者,有时全部竞争个体所平均获得的资源,都不足以维持生存所需能量,使种群难以维持,这种方式叫分摊竞争。
27,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28,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29,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进化空间;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
4.生命表是指列出不同的生命阶段或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个体数量,及每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年龄存活率和具体年龄死亡率的统计表。依据生命表绘出生物年龄段和存活数之间的关系称为存活曲线。包括Ⅰ型,Ⅱ型,Ⅲ型。
5.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它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主打相对增殖速度,又称为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8.种群波动一般是指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围绕环境容纳量水平而上下摆动的情况。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种群死亡和种群平衡等形式。综合各种群调节理论,种群数量是由密度制约作用和非密度制约作用协同调控。只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二者的作用强度不同。非密度制约作用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发挥作用,而密度制约作用则通过维持环境容纳量发挥作用。
9.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生活史特征而对环境有不同适应机制的生物。通过增强繁殖能力而适应环境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通过增强竞争能力而适应环境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从极端的r——对策者到极端的K——对策者之间,中间有很多的过渡类型,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可称为r——K连续体。
7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是开放系统
8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