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②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③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
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
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
肃宗朝拜右补阙。
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
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
罢官后客居成都。
其诗以边塞诗着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
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注释】①旌头:即“髦头”,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胡星”.旌头落:意谓胡人败亡之兆。
②戍楼:驻防的城楼。
③虏塞:敌方要塞。
【评析】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
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
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
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
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鉴赏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岑参寄宇文判官赏析翻译
寄宇文判官
唐代•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这是一首关于:抒情 的诗
翻译译文
译文 往西前行已经很远了,仍然没有穷尽之时,回首东望又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成天面对的都是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直达天际的是连绵重叠的沙漠和山丘。 我从事公职已历两年,曾两度经过阳关。 想念你却见不得你,分别之后,我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 注释 ⑴殊:很,极。 ⑵阳关: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⑶斑:斑白。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生于河南仙州,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迁居荆州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 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 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历。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则认为,当指其十五岁至二十岁隐于太室、少室两山事,不一定专指一处。另
唐诗解读——岑参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诗解读——岑参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解读: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诗人第二次出塞,他从长安出发,在凉州稍作停留,并与当地的朋友宴集,作了这首诗,描绘了凉州城中的夜景和集会时的情景,有时光飞逝、功业未建的感叹诗歌前六句描绘了凉州的夜景,多处运用顶针格,使诗歌意脉流畅,并带有一种民歌独特风味,这也符合异族聚居区的风情。
凉州城中的万千事物中,诗人选取了琵琶这一意象,一方面这是西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另一方面,琵琶声清脆哀怨,多用来表愁情,符合下文诗人要抒发的情怀。
诗人先写了聚会的原因,因为河西幕府中有自己多年未见的老别友,久别重逢,难免多悲喜感叹,“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是友人相互间的感叹,又是指再聚首的感叹,言外之意是暗含着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岑参这次出塞是受封常清的征召,所以这次出塞的心情与上次相比大不相同,心情自然是开朗乐观。
加上又遇到多年未见的好朋友,因此诗的结句显得十分豪放昂扬,带有盛唐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既有感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受,又契合了当时聚会欢乐的氛围。
岑参(717—770,一说715—769),排行二十七,荆州江陵人,今湖北荆州人。
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出生于没落世家,曾祖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岑参早年陷孤贫。
玄宗天宝五年登进士第,任右内率兵曹参军。
天宝年间曾两次出塞,来往于安西(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塞尔)间,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
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代宗大历二年出守嘉州,后客死成都。
生平事迹见其《感旧赋》及杜确《岑嘉州集序》。
岑以边塞诗名世,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適并称“高岑”。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歌鉴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歌鉴赏一、《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唐代诗歌,作者是王之涣。
此诗以凉州为背景,描绘了宴会上与诸多判官共赏月夜的场景。
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颇具艺术价值。
二、诗歌赏析1. 月光如水:诗中提到“月出惊山鸟,时飞乱林栖”,表现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象。
月光如水,洒在山林之间,给人以美好而静谧的感觉。
这一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 与友共赏:诗中作者与诸判官共聚一堂,共赏月夜。
这种友情的宴会情景,展现了诗人的豪迈和豪情。
在这样的场景中,友情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温暖而隽永。
3. 对身世的反思:诗中还有“人生能几何,怀旧空吟古”一句,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思索。
在欢聚之余,对于人生的深思和反思,为整首诗增添了内涵和深度。
三、个人观点《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歌,它以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这种将自然、友情和人生联系在一起的手法,使得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令人感动,而且在思想上也富有启发性。
可以说,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博大,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与回顾《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带我领略了王之涣这首诗的深远内涵。
通过对自然、友情和人生的描绘,诗中呈现出一种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从简单地赏析诗歌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蕴,到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慨,使我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诗歌所传达的内在价值。
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思考方式,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结语《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通过诗歌赏析,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关注诗歌内在的含义和情感,也更加珍惜与朋友的情谊。
在探究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出自唐代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赏析这首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译文及赏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馆:客舍。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
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鉴赏】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意赏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意赏析《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写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作者: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
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的意思_全诗赏析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出自唐代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译文及注释】译文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注释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5、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B(两句的琵琶声内容情感不相同,第一次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是指宴会上的演奏,哀婉动人。
)15、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一、引言《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凉州馆为背景,描述了诗人与一群官员夜晚共同阅读,感叹人生短暂的主题。
本文将以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首诗为主题,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二、诗歌解读1. 首联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由此可见诗人在凉州地区的某处馆中与一群官员们夜晚聚集一堂,进行阅读与交流。
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寄托了王之涣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和推崇。
2. 呼应与叠句「轻尘徐起嘉陵叟,楚天云晓雁峰孤。
」这两句呼应了首联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轻尘徐起的嘉陵叟和楚天云晓的雁峰孤,将读书人的形象与大自然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
3. 其他联阕接下来的联阕继续展现了诗人深夜读书的场景,描述了「劲草瘦马年年少」和「河山无骨天地平」,从而突出了时间的流转与岁月的更迭。
同时,这些描绘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激发出对光阴之忧的思考。
4. 诗歌主旨整篇诗歌通过描述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的阅读场景,以及对大自然和时间的描绘,表达了对光阴流转、岁月无情的感慨和思考。
通过阅读与交流,人们能够共同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珍视当下的同时,对未来充满希冀。
三、诗歌理解与主题思考1. 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时间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的流逝以及年岁老去的感慨。
劲草瘦马年年少,河山无骨天地平,这些描绘让人不禁思索生命的短暂与宝贵,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负美好的青春年华。
2. 对知识与文化的推崇诗人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的场景中展示了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
共同阅读可以激发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也能让人心灵交流,思想碰撞。
通过读书和学习,人们能够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眼界。
3. 对未来的希望诗中呼应了大自然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更迭和自然的魅力。
在感叹时间的短暂与无情之余,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无论岁月如何变化,人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和文化的传承,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
岑参最著名的诗歌赏析
岑参最著名的诗歌赏析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我在此整理了岑参最著名的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岑参最著名的诗歌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2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岑参最著名的诗歌2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代〕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意思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意思“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其古诗全文如下: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③馆:客舍。
④解:懂得,明白。
⑤花门楼:应为凉州馆舍的楼房。
【翻译】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鉴赏】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凉州词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注释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注释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赏析这首《凉州词》与其说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莫不如说更具有史料价值。
从诗中“沙州”、“凉州”等地名可以推断,反映的是中唐河湟(今青海)一带的战事。
此地本是吐谷浑领地,后来因闹内哄,国王被部下杀死,唐朝一度降服了那里的军队。
但凶悍的吐蕃不断侵扰,经过多年的战争,便把这片土地争夺过去。
公元851年一天的夜里,沙州的节度使(又称都护)张义潮乘吐蕃的内乱,率领当地的蕃兵(为唐朝守边的少数民族士兵)一举夺取了凉州,收回了被吐蕃占领的属地,这便是诗中头两句:“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第三句的“黄河九曲今归汉”,颇有自豪的味道,流过九十九道弯的、绵延数千里的黄河终于又回到唐朝(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转出了悲凉:“塞外纵横战血流!”战乱并没有因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而终止,人民依然在流血。
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原文、译文、注释
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原⽂、译⽂、注释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原⽂、译⽂、注释
原⽂
公府⽇⽆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
新诗吟未⾜,昨夜梦东还。
译⽂
公府之中每⽇⽆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青苔⽚⽚已将⼤门爬满。
砚⽔之中时⽽掠过鸟影,卷起帘⼦⾯对青天群⼭。
新的诗作⾄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在梦中东还。
注释
⑴李判官:指当时封常清幕下判宫李栖筠。
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
⑵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⑶柱础:柱⼦的基⽯。
⑷门关:门闩。
⑸饮砚(yàn):鸟影掠过,如饮砚⽔。
⑹东还:东归。
诗⼈在西北边塞,故云。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欧阳修《夜行船》阅读答案及解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欧阳修《夜行船》阅读答案及解析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夜行船(宋)欧阳修忆昔西都欢纵。
自别后、有谁能共。
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①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
愁闻唱、画楼钟动。
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
殢②谁相送。
(注)①旧游:指当年在洛阳与欧阳修相交的梅尧臣等七人,其中谢绛、尹洙、张汝士三人此时已去世。
②殢:本意为沉溺于,此处指困扰于,纠结于。
15.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诗头四句从凉州城写到城中人,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在皎洁月光照耀下所呈现的繁荣和宏大气势,也写出凉州浓郁的边地情调。
B.岑参的诗“故人别来三五春”一句中,采用“三五”这一约数,与前文“多故人”有密切关系,因为故友多,与各人离别的时间不尽相同,可见下笔是经过斟酌的。
C.欧阳修的词上阕忆旧,“有谁能共”这深沉的慨叹蕴含着词人对青春生活的追忆,而一别以后竟难重聚,这又包含着世事难料、人生沧桑之感。
D.欧阳修的词下阙感今,“今日相逢情愈重”三句叙写词人与友人们重逢,不觉已是一年,一个“愁”字则隐含着暮年重逢时年华易逝、一事无成的遗憾与感伤。
16.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词的艺术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诗吸取了民歌的艺术特点,运用顶针句法;每两句一换韵,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构成咏唱的情调。
B.欧阳修的词上阕写“伊川山水洛川花”,用白描手法,言简义丰,能引发读者对当年挚友相聚同游的美景乐事的想象,颇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意味。
C.两首诗词写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宴饮。
前者先写环境背景,再从正面实写宴会的场面;后者则虚实相生,又有今昔对比,更显悲凉。
D.两首诗词从整体上看,气象截然不同:前者兴会淋漓,豪气纵横,颇显盛唐气象;后者却愁情不绝,沉郁伤痛,充溢着人世沧桑的感慨。
【描写月亮的诗句】《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译文注释_《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点
【描写月亮的诗句】《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译文注释_《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点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有10万户人家,胡人一半懂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布上有许多老朋友。
不要来过春节。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在你的一生中,笑几次,当你遇到酒的时候,你一定会喝醉。
【注释】:正如这首诗中提到的,凉州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唐河以西的揭都大厦就坐落在这里。
宾馆。
《河西幕府老友多,三五春莫来》一诗中,岑参是此时凉州的客人。
在凉州河西节使者的幕府时期,诗人有许多老朋友,他们经常在晚上聚在一起喝酒。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有10万户人家,胡人一半懂琵琶。
”这是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展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些书是“凉州”(现陕西汉中)。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户”,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样的规模。
事实上,唐初的凉州是一座与扬州、宜州等城市并列的一流大都市。
“七英里十万户人家”正是一大笔钱,可以生动地勾勒出这个西北部重要城镇的风格和风景。
我们甘肃见。
凉州地处边塞,居民中有许多少数民族。
他们擅长唱歌和跳舞,大多数人都会弹琵琶。
不用说,在凉州市的月光下,有一种琵琶的声音。
在这里,凉州市的歌舞繁荣、安宁、稳定,有着浓郁的边疆氛围。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话主要是关于环境和背景的。
诗人吸收民歌的艺术因素,用顶针句法,每句押韵,每两句翻一句,形成一种活泼的歌唱意境,写下了凉州的壮丽、繁荣和地方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馆:客舍。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
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鉴赏】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
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
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
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
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
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
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