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从哪里来教案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本次的科学课程是《雨从哪里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以及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1.天气预报的概念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学原理和观测数据,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
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交通、农业、旅游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天气预报的支持。
2.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在不断相互作用、变化而成的。
而产生降水(雨、雪、雹等)的原因是大气中水汽的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导致水汽凝结成水珠或冰晶。
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天气预报的原理就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预报未来天气情况。
同时,还要根据历史同期天气、气候格局等资料,结合专家经验综合判断,对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至于天气预报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气象仪器、天气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报未来气象情况;(2)利用数学模型,根据气象数据、气候格局等资料,推演未来的气象情况;(3)进行专家咨询和综合判断,结合专家经验和历史同期数据,对天气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知识点解析1.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影响大气状态和过程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云量等。
这些要素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基础,因此气象观测和预报都要以这些要素为基础。
2.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通过气象仪器等设备,对气象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时监测和记录的过程。
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进行科学的气象预报。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统计学归纳的未来气象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出未来气象情况的过程。
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
三、课堂练习1.请简述什么是天气预报?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有哪些?4.请简单介绍气象要素的概念。
5.气象观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6.数学模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四、总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对气象要素、气象观测、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班科学雨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雨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雨是地球自然循环的过程之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2.培养学生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3.能够掌握降雨的形成过程;4.能够掌握雨水的利用和保护。
二、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10分钟)让学生看一下屋外的天气,说明今天雨来了,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说下雨、下雪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2. 了解雨的来源——地球上的水(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哪里有水?学生可以回答: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等。
通过展示各种水源,来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水资源的来源。
3. 了解水循环(2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水循环的过程,学生要根据图片或视频判断每个环节的内容,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关键的提示,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理解。
4. 降雨的形成过程(40分钟)介绍降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地球自然循环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降雨形成原因及过程,如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等等。
5. 讨论雨水的利用和保护(20分钟)向学生讲解雨水的利用方法,如收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等等,同时让学生了解雨水的保护重要性,如避免化学品流入河流等等。
6. 总结反思(10分钟)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回想教学过程,总结并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以及自己对天气的更多认识。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现天气的本质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互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达成。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提问,以探索和发现为己任,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引导其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雨从哪里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雨从哪里来》含反思一、教材分析《雨从哪里来》是大班幼儿的科学常识课程,通过专题教学,让幼儿从生活中的实际察看与试验中渐渐了解关于水和雨的形成,以及雨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这一教学科目,幼儿能够对水和雨的概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育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建立起幼儿的试验探究本领,激发幼儿的科学喜好和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水的特性和常见的水的形式;2)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以及水的循环;3)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降水形式;4)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
2.本领目标1)把握收集数据和材料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培育动手本领和察看力;3)培育思维本领和创新精神;4)探究问题的本领。
3.情感目标1)培育同学爱好动手做试验,努力探求学问的意愿;2)磨练同学的察看力和认得力,培育同学良好的科学态度;3)引导同学关注自然环境,加强同学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水的特性和常见的水的形式。
2.地球上的水分布以及水的循环。
3.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降水形式。
4.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
四、教学设计1.预习环节(1)激发喜好让幼儿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水?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串联情境老师通过图片、实物、掌故等方式向幼儿介绍水的形态和意义,引起同学的喜好。
2.探究环节(1)试验环节利用试验让幼儿探究水的特性和常见的水的形式。
(2)活动环节活动内容:1)测试水的密度;2)探究水能漂流的物品;3)制作小孔喷头,模拟小雨水。
3.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性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以及水的循环。
4.总结环节(1)归纳总结幼儿对雨水的了解程度不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呈现,让幼儿归纳总结即可。
(2)形象化表现把幼儿制作的模拟雨水拿来模拟雨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本领,选择简单易懂、富有启发性的试验讨论。
2.老师需要关注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培育,通过试验演示、现场旁分析等方式强化老师察看幼儿情感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气象万千》第三节《雨从哪里来》。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雨水形成的原理,了解雨的分类,观察雨后的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的分类,能描述雨后的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了解雨的分类。
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理解雨后的现象,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观察窗外,若正好下雨,可让幼儿观察雨滴的大小、速度等。
(2)讨论:雨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雨?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
(2)让幼儿了解雨的分类:暴雨、雷阵雨、小雨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雨后的现象。
(2)讨论:为什么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雨水?(2)动手操作:用彩泥制作雨滴,观察雨滴的形状。
(2)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提倡节约用水。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2. 雨的分类3. 雨后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雨后的天空,画一幅彩虹画。
(2)和家人讨论如何利用雨水。
2. 答案:(1)彩虹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2)利用雨水:浇花、洗车、冲厕所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雨的形成过程、分类和雨后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互动。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观察水汽的特性与变化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观察水汽的特性与变化引言:雨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儿童时期经常疑惑的问题。
为了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来帮助孩子认识水汽的特性和变化。
一、目标通过观察水汽的特性和变化,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三态、水的循环等科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热量对水汽的影响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水杯和一个小水壶,让孩子们观察水的不同状态(水、水汽、冰)的产生与消失。
然后在教室里放置一个加热器或空气加湿器,观察加热器的加热和空气加湿器的运作对水汽的产生与消失的影响。
让孩子们体验到热量对水汽的影响。
2.模拟水循环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首先在一个热水瓶中倒入一些水,并加热,此时水汽会逸出瓶口。
然后在瓶口放置一个冷凝器或者玻璃棒,夹紧一根细细的橡皮筋,使它靠得很近但不直接接触水汽。
随着瓶内温度的下降,水汽渐渐凝结成小水滴,并沿着细橡皮管滴入水杯中。
让孩子们观察凝结产生的小水滴变成水的过程,体验到水的三态以及水的循环。
三、实践应用除了教学内容,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场景来观察水汽的变化。
1.雨过天晴当雨过天晴时,孩子们可以观察到所有的东西变得湿漉漉的,这是因为水汽在空气中被凝结成了水滴,沾在了各种物体上。
2.蒸笼孩子们可以在厨房中看到,当水烧开后,水汽从锅中逸出,升上去并被蒸笼盖住,最终逐渐凝结成水滴。
3.浴室镜子每当你在洗澡时,浴室的镜子常常会变得模糊不清。
这是因为浴室中的水汽由于温度高而逸出,在镜子上凝结成了水滴。
4.热食盒热食盒里暴露在热空气的食物表面也会很快地被覆盖上一层水汽,这是因为热空气和水汽接触后就会产生凝结。
四、总结了解水汽的特性及其变化过程,不仅是孩子们认识水循环和三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各种场景下水汽的产生和变化。
让孩子们透过观察和实践,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之处,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板书结构应合理,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题目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难度适中,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拓展思维。
2.新课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介绍雨的种类及其特点。
3.例题讲解(15分钟)
教师出示实物,如雨伞、雨衣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同时,讲解雨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雨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雨的问题。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第三节《雨从哪里来》。详细内容包括:雨的形成过程,雨的种类,以及雨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的种类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堂互动的充分性
-反思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
-探索如何增加课堂互动的频次和质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四、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检视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环节,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自然》的第四章《气象万千》,详细内容围绕“雨从哪里来”这一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雨水形成的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降水,以及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知道不同类型的降水,认识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雨水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认识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雨水形成过程的动画片、雨伞、雨衣、雨靴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盆、小石子、洒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雨天的经历,引导幼儿关注雨水。
(2)展示雨伞、雨衣、雨靴等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播放雨水形成过程的动画片,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2)讲解不同类型的降水,如毛毛雨、雷阵雨、暴雨等,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进行区分。
3. 随堂练习(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游戏,区分不同类型的降水。
(2)让幼儿用水盆、小石子、洒水壶等学具模拟雨水形成过程,增强幼儿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雨水形成过程图解。
2. 不同类型降水的图片及名称。
3. 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现象,并简单描述。
2. 答案:根据幼儿的绘画和描述,评价幼儿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观察天气变化,了解其他自然现象,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组织家长参与,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是云朵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云朵中落下来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雨是云朵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云朵中落下来的。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雨滴挂饰、云朵贴纸、PPT课件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雨滴挂饰和云朵贴纸,引起幼儿对雨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雨从哪里来。
2. 基本部分:a) 讲解雨的形成过程,用PPT课件展示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雨的形成。
b)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关于雨的知识和经验。
c) 进行一个小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雨的形成过程。
3. 巩固部分:进行一个关于雨的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对雨的认识。
4. 结束部分: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复述雨的形成过程。
五、作业设计1. 家长协助幼儿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雨的形成过程。
2. 家长引导幼儿讨论雨对生活的意义,培养他们关爱大自然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a) 能正确回答雨的形成过程:2分b) 能主动分享关于雨的知识和经验:2分c) 能参与实验并理解雨的形成过程:2分d) 在游戏中能正确表述雨的知识:2分2.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家长反馈。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a) 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b)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c) 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
2. 反思方式:教师自我评价、同事评价。
八、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和预报的过程。
2. 家庭指导:建议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天气变化,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原因。
九、教学时间表1. 导入:5分钟2. 基本部分:10分钟3. 巩固部分:10分钟4. 结束部分:5分钟5. 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资源1. PPT课件:雨的形成过程图片、视频等。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如何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教案:观察水滴的形态与运动水是地球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
而雨水是水循环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将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来探究雨水的来源。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滴的形态和运动;2、通过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1、瓶子、塑料袋、吸管;2、显微镜;3、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雨天,有哪些感受?2、探究水滴的形态和运动(1)实验准备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瓶子、塑料袋和吸管等,放到桌子上,告诉学生今天要和他们一起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还要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
(2)实验步骤1)教师将一些水倒进瓶子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的形态和颜色。
2)将塑料袋中的一角剪开,然后用吸管将瓶中的水吸出,小心地将水滴垂落在塑料袋上。
3)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显微镜来观察水滴的微观结构,学生会发现水滴由无数个小小的分子所组成。
(3)探究雨水的来源1)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天上的雨水是哪里来的?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吧!2)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到雨水的来源;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观察结果,思考雨水是如何形成的。
3)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自然界水源都是雨水循环的一部分。
三、练习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回忆和总结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四、小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水体,例如:水龙头、水杯子、河流、湖泊等,对其进行观察和归纳,再写一篇关于这个水体的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六、板书探究水滴的形态和运动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观察方法:瓶子、塑料袋、吸管,显微镜水循环的过程和雨水的来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雨从哪里来》,主要内容包括:第二章降水现象,第三节雨的形成。
详细内容为:雨从云层中降落的过程,雨滴的形成原因,以及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从云层中来。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雨从云层中来,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云朵、雨滴模型,PPT,视频。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云朵和雨滴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现象,讨论雨的来历。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解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雨从云层中来。
(2)观看视频,加深幼儿对雨的认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幼儿思考,然后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动手制作云朵和雨滴,加深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分组讨论,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雨的画,并简单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 答案: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凝结成雨滴,雨滴从云层中落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雨的观察和体验,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培养其环保意识。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关于其他天气现象的教学,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现象,讨论雨的来历。
2. 新课导入环节中,PPT讲解雨的形成过程,以及视频的选取和播放。
3. 例题讲解环节中,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幼儿思考的过程。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这是大班幼儿常问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课上我们就将要探秘的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我将带领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
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2、掌握水循环原理,并理解其意义。
3、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原理。
2、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自然、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雨1、引入:教师出示关于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发表对雨的看法。
2、活动:孩子们进行模仿下雨的活动,了解雨水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孩子提雨水会从哪里来、去哪里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云朵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云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云朵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云朵,要求孩子们描述云朵的形态。
2、讲解: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等了解云朵形成的原因及云朵的种类。
3、活动:孩子们进行云朵模型制作,了解云朵的表现形态。
4、评价:教师引导孩子们发表对制作云朵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课时:水循环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验:教师向学生演示制作云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三个基本是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思考。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将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从雨水中了解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明白了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从小开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得到生动体验和锻炼。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四单元《天气的变化》中的第2节《雨从哪里来》。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降雨,探讨雨水的作用,以及如何收集和利用雨水。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雨的形成过程,理解雨水的重要性。
2.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能分辨不同类型的降雨。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雨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的降雨。
教学重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节约用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器材(透明玻璃瓶、热水、冰块、盐等)。
学具:画纸、彩笔、记录本、雨伞、雨衣。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雨天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雨滴的形状,讨论雨天的感受。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大雨、小雨、暴雨等不同类型的降雨。
2. 探索雨的形成过程(1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雨的形成过程,讲解云、水蒸气、雨滴之间的关系。
实验演示:在透明玻璃瓶中加入热水,模拟云的形成;再加入冰块和盐,观察雨滴的形成。
3. 认识不同类型的降雨(10分钟)播放不同类型降雨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分辨。
结合图片,讲解不同类型降雨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雨水的作用与收集利用(10分钟)讨论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分组讨论,展示如何收集和利用雨水,分享节约用水的小窍门。
5. 随堂练习(5分钟)每组发放画纸和彩笔,请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降雨类型。
邀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降雨类型。
板书设计:雨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的降雨、雨水的作用和收集利用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一周的降雨情况。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每天的降雨类型、降雨量、降雨时间等。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雨水收集装置,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装置设计合理,原理阐述清晰。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的降雨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雨从哪里来教案
雨从哪里来教案雨从哪里来教案引言:雨水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的源泉。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和作用,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雨从哪里来。
一、雨水的形成过程1. 云的形成云是由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而成的。
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同时,结合实际情境,如洗澡后镜子上的水汽凝结成雾气,引导学生思考云是如何形成的。
2. 水蒸气的形成水蒸气是水在高温下变成气体的形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并帮助他们理解水蒸气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变得更快而形成的。
3. 水蒸气的上升水蒸气轻于空气,所以会向上升起。
通过制作简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水蒸气上升的原理。
4. 云的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到冷空气会迅速冷却,形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通过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让学生感受云的凝结过程。
5. 雨水的形成当云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它们就会下落为雨水。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云中的水滴如何变大并最终落下成为雨水。
二、雨水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雨水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讲解雨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雨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2. 补充水资源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通过讲解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方式,让学生明白雨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3. 清洗空气雨水中的水滴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雨水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和作用,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环境,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幼儿园大班教案《雨从哪里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雨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从哪里来的基本概念,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索精神;
2.建立科学探究的基本思维和方法,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
观察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目标
通过《雨从哪里来?》故事,让幼儿明白水在不同形态的转换过程中,水分子不断地变化,从而形成了雨水的形态,在雨水的形成和下
落中了解水循环经过。
2. 学习内容
《雨从哪里来》故事。
3. 学习方式
听故事、观看图片、游戏和互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转动身体,放松。
•有声朗读故事《雨从哪里来》,让幼儿进入故事场景;
•询问幼儿雨从哪里来,引导其表达。
2. 指导实践
•玩具是从哪里来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与雨从哪里来的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包括水、蒸汽和冰。
通过这些例子,引导幼儿理解水分子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
•以互动方式演示水循环经过,让幼儿参与其中。
3. 达成目标
•结束游戏后,提醒幼儿刚才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地方没学懂?帮助幼儿理解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对于幼儿,动画、故事和游戏都是有趣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这三种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地参与,在游戏中了解
水的循环经过,建立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我通过提问、
互动和表演等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提高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
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互动和合作,让幼儿在玩中
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一、活动设计意图:前几天的下午,突然下起了雨。
有的孩子则特别兴奋,高声叫到:“下雨了!下雨了!”有的孩子闷闷不乐的说“:下雨就没法出去玩了”,这时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呢?”孩子们的回答真是千奇百怪,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次的活动。
活动《雨从哪里来》选自主题十二《下雨了》二、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三、活动分析:重点:通过幼儿的主动实验,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让幼儿大胆操作,细致观察试验现象。
“雨的形成”这一问题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弄明白,如果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述,幼儿被动的接受,不但达不到活动目标,更让幼儿对这节活动产生厌烦,所以我就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简单的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幼儿学会寻找问题,不怕困难,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来寻找答案。
5、6岁的幼儿好动,对新鲜事物、现象虽充满好奇,但往往沉不住气耐心的观察、探索,所以,本活动的难点就是让幼儿大胆操作、耐心细致的观察。
四、活动准备:1、雨的形成的课件:小水滴旅行记,雨声的录音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夹子、水等五、教学方法:教学中我运用了实验法、讲述法、直观法,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活动中把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的实验,大胆的推测、迁移的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六、活动过程:(一)请幼儿听雨的声音,引出活动内容:师: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得听,这是什么声音呢?幼儿:下雨的声音。
提出疑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允许幼儿充分想象和猜测)(二)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了解“蒸发现象”。
1)教师把烧杯里的水加热,让幼儿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让幼儿上前把手放在杯口,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幼儿1:有气泡幼儿2: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
幼儿园大班《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幼儿将能够: - 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 理解雨水的重要性 - 探索雨水从哪里来的原因 - 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 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活动准备•水和蒸发器•玻璃杯、塑料薄膜和橡皮筋•喷壶•太阳能灯或电灯•雨水循环模型活动步骤第一步:探讨雨水的形成过程(15分钟)1.引导幼儿观察天空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讨论雨水是怎么形成的。
2.展示蒸发器和水杯,让幼儿猜想水是如何变成雨水的。
第二步:模拟水的循环(20分钟)1.将水倒入玻璃杯,用塑料薄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制作小型的水循环模型。
2.让一部分幼儿喷雾浇水在薄膜上,观察水滴的形成。
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太阳的角色,用灯照射玻璃杯,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第三步:模拟降雨实验(25分钟)1.展示雨水循环模型,解释其中的过程。
2.让幼儿自己动手模拟降雨过程,理解雨水是如何从云层落下的。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小组间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
2.老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回答问题:“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活动延伸•观察家庭附近的雨水收集情况,并带回学校分享给同学。
•通过手工制作云和雨的DIY活动,加深对雨水循环的理解。
•走进植物大森林,体验雨水养育万物的奇妙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对幼儿的参与度、观察力和思考力进行评估。
•收集幼儿的作品和反馈,检查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结语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到了雨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精神。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认知世界,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提升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活动的主题是“雨从哪里来”。
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理解水蒸气如何升到天空形成云,然后变成雨滴落下来的过程;以及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关于雨的形成过程的图片或动画,热水,冰块,透明容器,湿布,天气图等。
2. 环境布置:创建一个模拟雨的形成过程的环境,如设置一个小型的水循环模型。
3. 预备知识:提前了解幼儿对雨的认知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知识:利用图片或动画,讲解水的三种状态和雨的形成过程。
3. 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操作,用热水将冰块融化,观察水蒸气的产生;用湿布模拟云的形成,然后轻轻挤压湿布,模拟雨的降落。
4. 分组讨论: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回顾: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观察和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
2. 创作故事或绘画:让幼儿以“雨从哪里来”为主题,创作自己的故事或绘画。
教学总结:本次科学活动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幼儿对雨的形成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观察、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然科学知识,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幼儿的分组讨论和故事/绘画创作,评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
3. 在活动后进行知识回顾和问答,进一步确认幼儿的学习效果。
雨从哪里来教案
雨从哪里来教案标题:雨从哪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与雨水形成的关系。
2. 掌握表达雨从哪里来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相关教学资源。
2. 雨水形成的动画视频。
3. 海报、图片或图表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4. 学生用的笔记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播放雨水形成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对雨从哪里来的思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想过雨为什么会下吗?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探究:1. 将一张海报、图片或图表展示给学生,简要解释水循环的概念,并指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关键部分。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水循环的步骤有哪些?水是如何从地面上升到天空的?”3.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水汽由地面蒸发形成水蒸汽,升到高空后凝结成云,最终形成雨滴的过程。
讲解:1. 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解释雨从哪里来,引用实例和故事来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2. 给学生提供相关词汇和句型的表达方式,例如:“雨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当云中的水蒸汽冷却后,它会聚集在一起,变成水滴,并以雨的形式下落到地面。
”3. 强调水循环是大自然中非常重要的循环过程,保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维持生物的生存环境。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展示他们对水循环和雨从哪里来的理解。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他们对水循环的认识和对雨水形成的见解。
拓展:1. 提出扩展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雨水更多,有些地区则较少?”2. 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其他类型的降水,如雪、冰雹等,了解它们与水循环的关系。
四、作业:完成一份小报告,介绍雨从哪里来的过程和水循环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和雨的形成过程。
2.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思考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是否清晰和流畅?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水循环和雨从哪里来的概念?3. 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4. 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水循环和雨从哪里来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课:《雨从哪里来》
青村幼儿园钱桥分部
大二班张晓燕活动名称:雨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春天来到了,春雨也经常浇灌着万物,对于大班的孩子已经有兴趣去
了解万物的原由,因此借以春天雨水多。
幼儿好观察,好体验之际,设计了本次
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万物都少不了雨。
2、了解水形态的不断变化。
活动准备:透明杯子和小玻璃板若干、热水;flash《小雨点旅行记》;雨点、浪
花、冰雹、雪花、雾、雷、电、露珠、太阳和风等图。
活动过程:
一、谈论:雨中出门的感受。
价值取向:让幼儿来说说自己对雨的感觉。
1、说一说:各自喜欢或不喜欢雨天的理由。
2、思考:雨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为什么人们会说春雨贵如油。
小结:雨天虽然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小树在雨水中长大,种子在雨水中
发芽,雨水使空气清新,连马路在雨水中洗过也会变得干净。
自然界万物都
少不了雨水。
二、实验操作:雨从哪里来
价值取向:动手操作,引起幼儿的兴趣。
1、猜猜雨从哪里来。
2、教师将热水倒进杯子里,并用玻璃板盖住杯口,看一看玻璃板上有什么变化。
思考玻璃板上的水珠从哪里来。
3、往各自的小玻璃板上呵气,观察它的变化,过一会儿再看一看,玻璃板上的
水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4、思考:水汽到哪里去了,推测雨的形成过程。
三、欣赏故事《小雨点旅行记》
价值取向:听故事思考问题。
1、听故事,思考小雨点住在哪里,是谁先帮助小雨点去旅行的,是谁帮助小雨
点回家的。
2、从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中,找一找小雨滴的“亲戚”。
3、播放多媒体的故事,证实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4、讨论:
(1)为什么雨点、浪花、冰雹、雪花等和小雨点是一家人?
(2)为什么小雨点一家人个个长得不一样?体会雨水形态的不断变化。
5、寻找下雨点的其他“亲戚”。
20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