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时间】1课时【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西游记》的作者是__ ,字,号,___ 代人。
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
2、题材背景: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感悟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3)通过分析思考,提炼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善于吐火的红孩儿,两人展开激战。
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最终战胜红孩儿,使其归顺佛教。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5.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看法,以及他们给你带来的启示;2. 选取《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程度;4.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及对人物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教学设计3: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旨意蕴。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作品的氛围中来。
二、大话西游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
(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可)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3.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三、作业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第二课时一、导入:可以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是多个学生讲,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自读感知让学生速读节选部分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导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思考小说写人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三)品读赏析1.让学生跳读全文勾画描写孙悟空精彩段落(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并细读赏析,体会孙悟空性格特点。
【明确】孙悟空: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2.学生结合语段,自行探讨猪、沙性格特点。
【明确】猪八戒:憨厚、纯朴而又食、色两欲。
沙僧: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提防 ( ) 恐吓( ) 奢侈( )( ) 劫掳 ( )( ) 盘诘 ( ) 晦气( ) 伫立( ) 尸骸 ( ) 皈依( )剿除( ) 石碣 ( ) 逊让( ) 破绽( ) 鬼魅妖邪( ) 战战兢兢( ) 回嗔作喜( ) 附葛扳藤( ) 三昧真火( )2. 文学常识填空。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朝人。
《西游记》与《》、《》、《》合称为四大奇书。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其中《》、《》两部小说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
《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真实事迹。
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本书作者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
3.《西游记》这部小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请你列举六个你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故事。
【文本助读】4.孙悟空、猪八戒等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
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人性”“候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体现。
5.虽然这篇文章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
请你简单概括一下唐僧、猪八戒、沙僧、红孩儿的典型特征,并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例,结合课文具体情节阐述一下他的形象。
6.《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有人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
你认为课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7.课文在主要情节中还穿插了许多游戏笔墨,透露出作者对社会人生诸多现象的调侃,这是《西游记》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点。
例如,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顺手点缀的“趣话”,在课文中还有不少,你能再找出一些吗?【拓展应用】阅读《西游记》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优质导学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文档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学习过程:【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搠地觌面掼杀绰去盘诘镌刻嗔喜鬃毛罗刹女崄峰搽红脸哏声2.用一句话概括西游记的情节。
【问题导学】1.从实力上讲,红孩儿并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他的阴谋是怎样得逞的呢?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其哪些性格特点?2.虽然学术界对《西游记》的作者、主题有很多种观点争执不下,但有些东西还是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比如:孙悟空作为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他的言语举止、性格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旨归,因此,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就成为解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
孙悟空既有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动物的外形和属性,还有神怪的神通,这就是我们说的“三位一体”。
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猴性,神性,人性)的形象特征。
并分析唐僧、猪八唐僧:猪八戒:沙僧:3. 《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
你认为课文节选部分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孙悟空寄托了作者的怎样理想?5.仿写练习,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从这些人身上所领悟的道理。
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悟空——八戒——沙僧——团队——【拓展延伸】1.《西游记》是长篇______小说,是______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
2.《西游记》全书______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8回,写孙悟空出世至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第8至12回写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起;第l3回至l00回写唐僧师徒历经______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终于______。
3.《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___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 。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_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又唤______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_____ 下。
高中语文 2.3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阅读延伸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
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
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
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
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感叹“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
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案标题: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和红孩儿人物形象;2. 掌握故事情节及其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法;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书或故事片;2. 学生绘本或图片资料;3. 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准备:1. 准备故事书或故事片,确保内容适合学生年龄;2. 打印学生绘本或图片资料,用于学生个人或小组活动;3. 准备小组活动材料,如纸板、颜料、剪刀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了解他的特点和能力;2. 介绍红孩儿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故事书或观看故事片,让学生跟随故事的节奏阅读或观看;2. 阅读或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之间的对抗。
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如孙悟空、红孩儿等;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配角色台词,准备表演;3.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表演的精彩之处。
创作绘本(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关键时刻进行绘制;2. 学生可以使用学生绘本或图片资料作为参考,发挥他们的创造力;3. 学生完成后,可以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绘本作品。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理由;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中国神话故事进行阅读和讨论;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编写自己的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阅读与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绘本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学习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斗争,树立正义战胜邪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
2. 教学难点:(1)理解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法深入解读故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欣赏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精彩描写。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阐述理由。
5. 课堂小结(2)强调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复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孙悟空、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案2: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晦.气(huì) 跳天搠.地(shuò) 悚.惧(sǒnɡ) 伸拳敛.袖(liǎn) 撇.下(piē) 觌.面(dí) 劫掳.(lǔ) 掼.杀(ɡuàn) 伫.立(zhù) 迸.出(bènɡ) 虔.心(qián) 拯.救(zhěnɡ) 崖壑.(hè) 尸骸.(hái) 皈.依(ɡuī) 嗔.喜(chēn) 裩.(kūn) 三昧.(mèi) 熯.天炽地(hàn) 炭屑.(xiè) 燧.人钻木(su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提⎩⎪⎨⎪⎧ dī提.防tí提.包 (2)哄⎩⎪⎨⎪⎧ hǒnɡ哄.人hōnɡ哄.堂大笑hònɡ起哄. (3)扛⎩⎪⎨⎪⎧ kánɡ扛.住ɡānɡ力能扛.鼎 (4)炮⎩⎪⎨⎪⎧ bāo 炮.羊肉páo 炮.制pào 炮.火 2.语境辨析法(5)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6)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pō泼怪bō拨乱反正bá拔苗助长⎩⎪⎨⎪⎧ 险jùn 峻jùn 竣工jùn 俊俏 ⎩⎪⎨⎪⎧ 意lǎn 懒心灰水tǎ獭 ⎩⎪⎨⎪⎧ 海角天yá涯悬yá崖勒马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劫难·灾难“劫难”,灾难,灾祸,如历经劫难,一般是指个人,影响较小的事情。
“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包括自然灾难如地震、海啸等,也包括人为的灾难如恐怖袭击、操作失误、病毒等,一般是指范围比较大的、影响力比较广的事情。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体会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过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 学生提前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回顾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4.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过程。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培养学生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对《西游记》其他故事的了解。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总结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领悟程度。
4. 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第一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课文材料预习作业:1.请写出《西游记》第四十和第四十一回回目的理解。
2.横线画出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红孩儿的语句,并旁批其性格特点。
3.请概括节选课文的故事情节,200字左右。
4.自主思考课后习题,并写在题目空白处。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及艺术成就。
2.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尝试“戏笔”评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课题(板书)引出《西游记》的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板书回目名),再讲解这两个回目名的意义进行导入。
(二)整体了解《西游记》1.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
《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还说“复善谐剧,所着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但屡试不第,四十余岁,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府纪善。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2.《西游记》的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
全书一百回,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写美猴王的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终被镇压,集中叙述了孙悟空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历。
全书最精彩部分。
第二部分:(8-12)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等情节。
第三部分:(13-100)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全书主体部分。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练:简述《西游记》中浪漫主义特点的具体体现。
4.写:写一段侧重环境描写的表现某种氛围的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西游记》中的名言警句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4.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5.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8.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9.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2.相关链接《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民的追求和向往。
而且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
还有,《西游记》虽然是一部以佛教徒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弘扬佛法,宣扬宗教;相反,通过一些具体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佛教的虚伪本质,明显地表现出对宗教的批判。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成了兄弟。
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课文节选部分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磨难,而孙悟空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文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颇费周折的起因。
学案1: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关于作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
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
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
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二、关于主题《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道书,阐述的是道教的金丹妙诀,这一观点到了近代逐渐被人抛弃。
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哲学、思想等不同角度关注《西游记》奇幻故事背后的主旨和深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不过是部游戏之作,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可备一说)。
从建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普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西游记》,把《西游记》看做是一部借神魔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西游记》中的神魔进行了阶级划分,把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对号入座。
从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逐渐摆脱了“政治图解”式的解读模式,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西游记》主题观。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提纲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长丰一中李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作者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课文。
对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今天咱们跟着这《西游记》的乐曲,走进这部经典著作,去真切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积累:1、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
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
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学案6: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州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的。
相关背景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
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
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全书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
这篇文章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
唐僧的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孙悟空的精明能干、大智大勇,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执着忠诚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得生动形象。
结构图解揣摩领悟赏情节1.开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简析本文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赏语言1.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
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师父莫怪。
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3.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他说得是,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若与他亲戚们说了,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
《西游记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五步法教案

(贰)我是读者,置身事外
合作探究:从课文节选部分中可见,红孩儿并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他为何还能成功劫走唐僧?(点拨,从敌对两面找原因)
预设:1、他抓住了唐僧慈悲为怀的心理。
2、他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
3、红孩儿精明,善于审时度势,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主旨探究:
1、从课文节选部分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些贪婪,腐败,丑恶的现象。
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讨论梳理,教师点拨: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当地山神土地受到种种剥削;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2、这现象能反映哪些社会现实呢?
预设: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官贪吏虐、豪强霸占一主,巧取豪夺,民不聊生。
作者笔下的“妖怪”正是当时的朝廷、官府的化身。
教师引导总结:那么孙悟空横扫一切妖魔鬼怪,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和反抗。
他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孙 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探讨这一情节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情节脉络。
(2)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难点(1)理解红孩儿形象的多面性。
(2)探究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之间的冲突。
2、情节梳理(1)请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情节的发展过程,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教师总结情节: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用计掳走了唐僧。
孙悟空为救师父,与红孩儿展开多次较量。
红孩儿善于喷火,孙悟空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凭借智慧和本领,请来观音菩萨将红孩儿收服。
3、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①让学生思考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表现,如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定。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节和描写中举例说明,如孙悟空识破红孩儿的诡计,以及他在与红孩儿战斗中的不屈不挠。
③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诚正义。
(2)红孩儿①提问学生对红孩儿的看法,他是单纯的反派还是有其他特点。
②引导学生分析红孩儿的聪明狡猾,如他假扮受难儿童骗取唐僧的同情。
③探讨红孩儿的任性和残忍,如他用三昧真火攻击孙悟空等人。
④指出红孩儿形象的复杂性,他既有孩童的天真,又有妖怪的邪恶。
4、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情节所反映的主题,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成长与挫折等。
(2)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3)教师总结:这一情节展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敢面对,运用智慧去克服。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理解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介绍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2. 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经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4. 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新颖解读。
七、作业布置1. 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和人物。
2. 写作:以孙悟空或红孩儿为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故事中的心情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结构、艺术成就。
2、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2、结合节选课文,分析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相关知识】
1、作者
)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2、内容概述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全书100 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3、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
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4、艺术成就:
(1)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化小说。
(2)在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受到严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体现人民理想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人物;
(3)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化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注音
觌()面尸骸()木讷()皈()依刚愎()自用炽()热嗔()怪盘诘()战战兢兢()
囫囵()钉钯()搠()掼( )杀攒()蹄猢狲()急掣()卯酉()鬼魅()腰胯()裩无裆( ) 三、重点突破
(一)孙悟空(点拨:结合课文谈谈孙悟空的"三位一体","人性""猴性""神性"在情节中的具体表现。
)请学生择片段演绎
(二)分析《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得逞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
(三)思考:孙悟空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社会理想?
【当堂拓展】
布置话题短文:我眼中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