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专题解说】
在群星璀灿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绝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
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为此,建议达成如下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歌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2、体验诗中变幻莫测、惝恍瑰丽的梦游意境。
3、能够概括景色特点,梳理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4、尝试展开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学法建议】
对诗中游历山景及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充分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课前预习】
1、诗人简介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
久即病卒。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此诗亦称《别东鲁诸公》。
744年李白因遭排挤,上书请还,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
次年(745),他决定南游吴越,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
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属于歌行体。
(2)评点集粹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
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
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
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卷六)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
……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
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唐汝询《唐诗解》)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清]陈沆《诗比兴笺》)
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
至醒后顿失烟霞矣。
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曲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
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预习思考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提及其余的山的作用又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3)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4)沈德潜说此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
(5)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关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
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 )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 )送我至剡.溪(shàn )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 )越人语天姥.(lǒo )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沛公安.在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全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开篇至)写。
第二段()写。
第三段()写。
2、第一段中,极力夸饰天姥山。
先用用“”的瀛洲(表现手法)
“”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还用巍峨的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天姥山。
3、“”承上启下,开启梦境,引出下文。
按照时间顺序,试着划
分层次,并仿照示例描述梦境,概括不同的审美感受。
(1)第一景:月夜。
描述具体梦境:鉴湖映月,渌水荡漾,碧波涟漪,飘忽飞渡。
见其清幽秀美,令人神怡。
(2)第二景:。
描述具体梦境:。
(3) 第三景:。
描述具体梦境:。
(4) 第四景:。
描述具体梦境:。
小结:每一幅画面具有各自的鲜明色彩、意境,又在整体上形成五彩兼具、壮秀同得的形象审美领域,摇曳生姿,惝恍瑰丽。
4、、试着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进行一句话评点。
可以从思想内
容方面,也可从文中作用方面,还可结合诗人际遇进行评价。
三、问题探讨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首诗所写的“梦”,素有两解。
《唐诗解》(唐汝询)云:“(诗人)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
……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
”言下之意,烟霞是诗人属意已物,“梦”代表诗人所追寻的理想。
而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却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唐诗百话》的作者施蛰存先生有同此说,并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如果都不认可,你觉得诗中是一个怎样的“梦”?
2、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有怨恨说,有理想说, 有归隐说,有人格伟大说,等等。
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你的依据。
.
四、活动体验
学习本专题李白的诗歌时,我们陶醉于朦胧的月色,我们沉醉于浓郁的酒香。
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歌笑孔丘”的李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个“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说说你心目中的李白形象。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李白的思想情感。
2、感受李白诗歌自然飘逸的艺术特色。
【学法建议】
紧扣“独”字逐层解读,深入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
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2、预习思考
(1)题目中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2)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看待李白的酒月情结?
(4)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月既不解.饮(懂得) B暂伴月将.影(和)
C永结无情
..游(没有情意) D相期邈.云汉(高远)
2、用诗化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散文。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 )写___、___、___、____四样事物。
诗旨表现作者____之情,却举杯邀月,幻出___、___、___“三人”;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心情未能改变。
第二部分( --- )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________的题意。
第三部分( --- )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处境,也表现了他____________的性格。
2、诗人上场时,背景是___,道具是___,登场人物是___,动作是___,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这是用了___手法,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3、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和影子毕竟是“____”的。
更突出了作者的___。
4、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出了月儿对自己的一往情深,并与之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见。
三、问题探讨
1、《月下独酌》中“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两句,表面上看来,一说“月”不会喝酒,一说“影”白白地跟在身上,试思考怎样理解这句话更好。
2、“醉后各分散”是什么分散?为什么会分散?
3、通过分析此首诗的环境与作者情感,你认为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并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4、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送友人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大诗人李白及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2、抓住主要意象,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学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资料连接
(1)写作背景
《送友人》这首诗创作时间、地点都无法确切认定,地点有南阳、宣城、金陵和兖州等不同说法,时间就更难考定,也不知是所送友人谁。
正因为如此,虽然关于本诗写作背景有多种不同猜测,但都难于定论。
(2)李白的送别诗
①壮别。
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很少看到眼泪,更不用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唐代诗人魏颢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张口状)如饿虎”,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
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醉别。
李白嗜酒好月,人所共知。
诗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坦言:“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一说,盖酒月二物乃诗人一生之寄托也。
李白豪侠孤傲,嗜酒如命,唯月是爱。
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出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
他坚持“人生达命何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的主张,深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回,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③惜别。
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从中来,而每一次惜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预习思考
(1)找出这首诗当中的关键字词,并思考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2)评价这首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3)你觉得这首诗和其他作者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4)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文本研习
(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的表达作用。
如将“横”字改为“矗”或“屹”有何差异?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如换成“流”字如何?“青”、“白”颜色词的选用有何表达作用?
3、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本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四)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效果如何?
二、问题探讨
结合李白其他的送别诗,评价诗人这首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三、活动体验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有一首送别诗——《再别康桥》,请朗读这首诗,并仿照《送友人》,试着把它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将进酒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学法建议】
把握诗人感情发展变化的层次,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基调。
【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1)李白与酒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
许多诗人爱喝酒,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杜甫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李白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杜甫在《不见》中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2)评点精粹
杨升庵:“太白狂歌,实中玄理,非故为狂语者。
”(明·李攀龙《唐诗广选》)
“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明·徐增《而庵说唐诗》)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
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宋·严羽《沧浪诗话》)
2、预习思考
(1)诗歌开头两句起什么作用?
(2)“圣贤”单指孔孟吗?“饮者”是一般酒徒吗?如何理解“寂寞”一词呢?
(3)如何理解诗中数词的大量运用呢?
(4)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具体分为哪几个层次?
(5)你有什么新问题吗?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将.进酒()岑.夫子()馔.玉()恣.意()欢谑.()
2、填空。
(1)猜字谜。
酉时下大雨()
(2)“君不见”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汉乐府《长歌行》所云:“百川东入海,;,老大独伤悲”,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的句意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有异曲同工之妙。
(4)“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是,他是李白十分景仰的人。
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终没得到重用,遭兄、侄猜忌,不得不借酒浇愁。
与陈王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诗人赞扬陈王的豪华酒宴,其实是。
(5)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夸张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文本研习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由此联想人生: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
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更从两方面夸张,悲感已极。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伏笔,也为诗人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借口。
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后一句,诗人由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由衷赞叹变成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壮情怀,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
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因为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
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
“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
“钟鼓”以下六句写之情。
“钟鼓馔玉”在这里是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转变,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
他,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
他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
“酒尽兴来”,然而愁不销反长。
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
最后一句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一“”一“”遥为呼应,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由此可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
-.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而又
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三、问题探讨
1、“人生得意须尽欢”与“烹羊宰牛且为乐”两句中的“欢”和“乐”字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请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
2、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而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呢?
四、活动体验
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
陶渊明曾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
结合本诗,请你谈谈对李白饮酒行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