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将进酒》【课标要求】1.本节知识点: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熟练背诵全诗。

2.重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3.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代最杰出的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承上启下,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音形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将进酒()金樽()烹羊()馔玉()欢谑()对君酌()千金裘()【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朝如青丝暮成雪青:;雪:②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③钟鼓馔玉何足贵钟鼓馔玉:④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沽:⑤呼儿将出换美酒将:【名句默写】(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千金散尽还复来。

(4),但愿长醉不复醒。

(5),惟有饮者留其名。

(6)五花马,千金裘,,。

【学习探究】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重心在哪一句?2.本诗从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3.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4.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具体分析。

5.诵读全诗,理清全诗脉络。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2.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3.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理想破灭后,李白好像很安于现状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范本李白诗二首将进酒教案(4篇)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范本李白诗二首将进酒教案(4篇)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范本李白诗二首将进酒教案(4篇)关于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范本一--题记你,生在盛唐,憧憬、追求自由,于是,你放弃了贵族少爷般优越的生活,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游学,追求你心中的诗和远方!你就是那斗酒一杯,诗千首的宏大诗人--李白!当你来到都城长安,你也想步入仕途为国效力,不曾想因你那商人之子的身份而被拒之门外,信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怎会放弃,你作一首《大猎赋》,希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得到玄宗赏识,可后来杳无音讯。

没有时机出任的他只有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的慨叹,离开长安。

好在你凭《蜀道难》《乌栖曲》制服了白居易和玉真公主,在他们的举荐下你入朝当了供奉翰林,但这芝麻小官岂能实现你那宏大理想,郁郁不得志的你发出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慨叹,只能终日在酒肆饮酒作乐,可真是“莫使金樽空对月”啊。

一日,玄宗与玉环在游园,兴致勃勃的他们想让你作诗一首以助兴,可当时你已喝的酩酊大醉,大醉的你竟让高力士为你脱鞋,这,也是你不幸的开头。

你也想过妥协,将那玉环比飞燕,喜得那玉环赞不绝口,可高力士的一番弹劾让你身败名裂。

你,被罢官了。

你的桀,你的傲,让你受尽磨难,但我就喜爱你的放纵不羁。

这可真是应证了你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啊,但你没有无望,由于你信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归自由人身份的你又开头连续游学,广交天下朋友。

在此过程中,你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让你流芳百世,这些诗也因你的存在而发光发亮!你也会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表达了你浓浓的思乡情,“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更写出了你的不舍,正是这儿女情长,让你更有英雄情怀。

你有点贪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成了你的真实写照。

大醉后,在月下抚剑长叹,此月已非彼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之圆月,人也非彼时之稚童了。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李白词二首教案

李白词二首教案

李白词二首教案李白词二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词中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2、了解词的句式和语言特点3、背诵这两首词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步骤安排第一课时菩萨蛮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

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

《尊前集》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课题→第五课:李白诗二首一、教学课时:四节课二、教学要求:1、会写,会读7个生字。

学会认识“伦”。

2、学习要求掌握词语,了解他们的意思和用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的节奏。

4、背诵古诗两首,理解诗意。

三、教学重点:体会古诗的主题,了解文中蕴含的很多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加上教师结合具体的诗句讲解。

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1、复习检查:2、导入新课:(板书下表)3、巩固复习: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家乡。

忽闻:忽然听到,这里是说事出意外。

不及:比不上。

千尺:这里是概数,形容水很深。

4、布置作业:将本节课的生字拆一拆、组一组,组成别的字,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1、复习检查:首先教师己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跟着老师读几遍最后请全体学生齐读。

2、导入新课:静夜思1、床前的月光如此明亮,让人怀疑是铺在地上寒冷的白霜。

2、抬起有望天上的明月,低下头又想起久别的故乡。

赠汪伦1、李白正准备坐船离去,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的踏歌声。

2、桃花潭水虽有深千尺,也比不过老朋友汪伦前来为我送行的这片情谊。

3、巩固复习:《静夜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平实朴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佳作,被人们广为传诵。

4、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第三课时(处理练习)1、复习检查:分组背诵《李白诗两首》师生共同回顾诗意2、导入新课:第一题:读一读,记一记。

本题是让学生牢记字词,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题: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本题是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帮助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完成。

第三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本题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帮助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

高中语文_诗仙神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诗仙神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仙神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执教篇目:行路难、将进酒执教教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豪放诗风;2、品味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情感;3、知人论世,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导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生性浪漫的李白以山为笔,以水为墨,把自己幻化成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诗仙。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白,去诵李白诗歌,品诗仙神采。

(板书: 诗仙神采)师:课前让大家回忆整理了李白的材料,这节课我们首先就由同学们展示一下成果,初步感受李白其人其诗。

(多媒体展示)活动一:寻仙访句忆李白活动一:寻仙访句忆李白(自主学习A)1、写一写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记忆中有哪些李白的诗?请把诗句写下来。

师: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边游历边留下了无数诗歌,今天我们学习两首诗歌,完成如下目标。

定位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活动二:求仕无望《行路难》(分析鉴赏B)师:这首诗一共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个短篇,但它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

让学生诵读赏鉴《行路难》全诗,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分条陈述。

然后明确:(1)前四句写自己政治失意后痛苦和茫然的心境,饮的是一斗值十千的“金樽清酒”,吃的是一盘值万钱的“玉盘珍馐”,可是面对如此的丰盛酒菜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2)“欲渡”两句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想渡黄河却“冰塞川”,想登太行而“雪满山”。

(3)“闲来”二句通过历史人物在事业上成功的偶然性,表明他必胜的信心。

(4)“行路难”四个短句,又把诗人的思绪拖回到了现实,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与展望,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师:此诗感情起伏不定,结构有起有落,篇章虽短,但气势浩大。

大家对感情变化的把握很好,然后再读诗歌力求读出诗歌感情变化,同时思考表现感情变化所用的表现手法!师:大家对感情变化的把握比较准确,请大家齐读全诗力求读出诗歌感情变化!师:李白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却受权臣谗毁排挤,赐金放还撵出长安,他求仕无望内心茫然,但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两首古诗教案--【教学参考】

两首古诗教案--【教学参考】

两首古诗教案--【教学参考】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第二章:古诗《静夜思》解析2.1 诗文展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 诗歌背景介绍《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3 词语解析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明月光”、“地上霜”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古诗《登鹳雀楼》解析3.1 诗文展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2 诗歌背景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远眺的壮阔景象。

3.3 词语解析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情感。

第四章:诗歌创作技巧分析4.1 韵律分析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音韵美。

4.2 修辞手法介绍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课堂实践与拓展5.1 课堂朗读组织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受或者进行诗歌创作。

第六章:比较与分析6.1 两首古诗的主题比较分析《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主题,探讨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6.2 诗歌表现手法的对比比较两首诗在描绘景象、表达情感方面的手法,如动静结合、景情交融等。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7.1 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高二语文李白诗二首教案

高二语文李白诗二首教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 行路难 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 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 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 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 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 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 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 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 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 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 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 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 障碍重重, 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宗悫所说的 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 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 达理想的彼岸。 达理想的彼岸。
• • • • •
• 《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 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 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天宝元年, 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天宝元年,李 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 白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只 能做个御用文人, 能做个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 言攻击, 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 放还,离开朝廷。组诗《行路难》 放还,离开朝廷。组诗《行路难》就 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 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

李白诗二首 基本教案

李白诗二首  基本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送友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高中语文(李白诗二首--蜀道难)教案4 鲁人版选修1 教案

高中语文(李白诗二首--蜀道难)教案4 鲁人版选修1 教案

《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范读全诗二、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李白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够解读并欣赏《将进酒》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背景及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2. 诗歌的意境、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

3. 诗歌中的名句赏析。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2. 诗歌讲解:详细讲解《将进酒》的背景、意境、主题、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

3. 名句赏析: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等,引
导学生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将进酒》,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受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欣赏李白的《将进酒》,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艺术特色。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为后续的诗歌
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一、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早发白帝城》的背景和寓意,感悟诗人李白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升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学习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2.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早发白帝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自主朗读《早发白帝城》,感受古诗的韵味。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背诵。

三、理解与分析1.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四、描绘画面1.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2.回顾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巩固知识点。

二、深入探讨1.分析诗句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讨论诗句中的寓意,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

三、拓展阅读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诗歌风格。

2.选取一首与《早发白帝城》主题相近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2.布置作业:背诵《早发白帝城》,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2.在描绘画面的环节,部分学生想象力不足,需要引导和鼓励。

1.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2.多为学生提供描绘画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早发白帝城》的理解更加深入,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描绘画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辅导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李白诗二首》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4.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3和4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一、导入“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由以上诗篇导入李白诗二首。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2.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诗人“填之以申己意”之作。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

置酒会友,本是人生快事,诗人却恰逢“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浇愁,一吐心中不平之气。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一、《静夜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鉴赏《静夜思》这首经典古诗,感受文字之美;3.培养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4.通过诵读、背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鉴赏《静夜思》这首经典古诗,感受文字之美;3.通过诵读、背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李白的肖像和资料图片,带领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要介绍《静夜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指导阅读:通过教师朗读及讲解,让学生对《静夜思》有更深的了解、理解。

3.感受文字之美:请同学们读出这首诗,老师讲解其中含义,让学生领略李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的朴素而生动感人的情境描绘,体验到“文字之美”。

4.唱诵训练:老师与学生逐字逐句,逐句逐段一起唱诵《静夜思》,感受语言的美,尽情展现内心的情感。

5.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意境和语言风格,自己试着写一首“夜思”诗。

6.背诵训练:通过多次背诵,《静夜思》这首古诗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教学总结通过《静夜思》这首经典古诗的学习、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美,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了解李白做为一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古诗词和古文化的认识。

在传统文化这个方面,是非常有所帮助的一项学习活动。

================================================ =========================二、《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大师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鉴赏《登高》这首经典古诗,感受中国山水之美3.培养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4.通过诵读、背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包含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静夜思》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登鹳雀楼》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述了作者登高远望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及背景。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及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古风画作,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古诗的意思。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作者:李白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情感:思乡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意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情感: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并写出你的感受。

感受: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诗作品,与同学分享,共同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两首古诗的内容及意境。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二首》教案一、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一)主要思想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

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

《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

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

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

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参见P402注解②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

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

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

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

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3、主旨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1)结构大起大落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抑——扬——抑——扬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烦忧——爽朗——愁苦——激愤具体来看: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

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

(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五六七八“四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

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1、解题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

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

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诗可分成两层看。

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

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