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分析论文剖析

合集下载

分离技术结课论文剖析

分离技术结课论文剖析

三、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 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二) 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 总结部分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四、注意事项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大学生心理分离论文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分离论文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分离论文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大学生心理分离状况调查报告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笔者采用心理分离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

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分离;方差分析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领悟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指个体在功能上,情感上,冲突上,态度上与父母独立的能力。

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父亲/母亲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父母的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例如,“离开父亲/母亲让我感到很孤独”;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例如,“当父亲母亲批评我时我很生气”;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与父母不一致的程度,例如,“我和他对女性角色的看法相似”。

[1]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

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

[2]心理分离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只有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是较新的一个研究领域。

并且心理分离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国家背景下进行的,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两篇论文,而贵州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离的研究还没有。

因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进行研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丰富国内心理分离领域的研究成果。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被试不好找,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目录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三.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四.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技术应用五.超临界萃取技术的装置六.综述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超临界为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液之间的一种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态,这种物质只能在其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才能存在。

超临界流体的密度较大,与液体相仿,而它的粘度又较接近于气体。

因此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萃取剂。

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强度取决于萃取的温度和压力。

利用这种特性,只需改变萃取剂流体的压力和温度,就可以把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按在流体中溶解度的大小,先后萃取出来,在低压下弱极性的物质先萃取,随着压力的增加,极性较大和大分子量的物质与基本性质,所以在程序升压下进行超临界萃取不同萃取组分,同时还可以起到分离的作用。

温度的变化体现在影响萃取剂的密度与溶质的蒸汽压两个因素,在低温区(仍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升高降低流体密度,而溶质蒸汽压增加不多,因此,萃取剂的溶解能力时的升温可以使溶质从流体萃取剂中析出,温度进一步升高到高温区时,虽然萃取剂的密度进一步降低,但溶质蒸汽压增加,挥发度提高,萃取率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除压力与温度外,在超临界流体中加入少量其他溶剂也可改变它对溶质的溶解能力。

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通常加入量不超过10%,且以极性溶剂甲醇、异丙醇等居多。

加入少量的极性溶剂,可以使超临界萃取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极性较大化合物。

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物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

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密度大,粘稠度低,表面张力小,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能深入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

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急剧增大。

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流体成为一种好的萃取剂。

而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一强溶解能力特性,从动、植物中提取各种有效成份,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的过程。

分离技术概论范文

分离技术概论范文

分离技术概论范文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离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分离技术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分离技术的概论。

关键词:分离技术、定义、分类、原理、应用1.引言分离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在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分离技术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应用进行探讨。

2.分离技术的定义分离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过程。

它是一种将各种物质分为不同组分的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来选择适当的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以便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

3.分离技术的分类分离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类。

按照物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分离技术分为物理分离技术和化学分离技术两大类。

3.1物理分离技术物理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实现分离的技术。

常见的物理分离技术包括蒸馏、萃取、过滤、离心和凝固等。

3.2化学分离技术化学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差异来实现分离的技术。

常见的化学分离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脱水、沉淀、化学沉淀和离子交换等。

4.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离技术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成分的不同性质,通过改变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实现分离。

具体来说,物理分离技术通过改变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一些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度、密度等)来实现分离;化学分离技术则是通过利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差异来实现分离。

5.分离技术的应用分离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领域,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以及细胞等生物大分子。

在化学领域,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合成和纯化化学物质,提高化学反应的产物纯度。

在环境科学领域,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水污染物的分离和处理,提高水质。

6.结论分离技术作为一种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方法,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谈谈自己对分离科学的认识

谈谈自己对分离科学的认识

谈谈自己对分离科学的认识分离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独立研究,最终再将各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深入地理解整个问题的目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分离科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

有些问题本身非常庞大,包括众多的因素和关系,如果一味去整体研究,可能会面临非常困难的情况。

通过分离科学,我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逐个进行独立研究,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部分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整合各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整个问题。

其次,分离科学也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

在进行整体研究时,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存在困难和阻碍。

而通过将问题分离成各个组成部分,我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研究,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部分上,从而提高整个研究的效率。

同时,分离科学也有助于推进领域的发展。

通过分离科学,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某个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揭示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这些细节性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整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然而,分离科学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分离科学可能忽略了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将各个部分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整体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

其次,分离科学可能导致结果的局限性。

由于只研究了部分问题,可能无法得到全面的结论,而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分离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提高研究效率,并推进领域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分离科学的局限性,努力寻找整合各个部分研究成果的方法,以便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

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论文

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论文

浅谈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与前景目录引言(一)、膜分离技术概述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优势1—2、膜分离技术的种类1—3、膜材料及特点(二)、膜分离技术的设备及应用2—1、相关设备1、陶瓷膜分离技术和设备2、超滤膜分离技术和设备3、不锈钢膜分离技术和设备4、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和设备5、多功能集成膜设备6、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和设备2—2、相关应用1、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3、膜分离技术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4、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三)、膜分离技术的前景及个人建议参考文献浅谈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与前景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是一种分离效率高、快速而且节能的21世纪的高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被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应用于现代。

按照其分离过程和特征的不同,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几种,包括电渗析、反渗透、超滤、气体分离等等。

然后,介绍了膜分离的设备、应用及其一些优势。

最后,张望了一下膜分离技术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些我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应用,前景Abstract:The membrane extraction technique is a new type extraction technique with high efficiency,high speed and saving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Membrane separation is applied as a new kind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separ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embrane technologies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electrodialysis,reverse osmosis,ultrafiltration,gas separation, membrane reactor and so on.Further more,the equipment ,the application , and some advantage of it. Finally,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as presented ,and my opinion advise.Keywords: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application;progress引言: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丁醇水体系的分离过程研究毕业论文

丁醇水体系的分离过程研究毕业论文

丁醇-水体系的分离过程研究毕业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含丁醇-水体系的分离过程进行研究,通过考察二元共沸物的特性及汽-液-液相平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以原料水为夹带剂的自夹带双塔共沸精馏回收正丁醇的工艺流程。

采用NRTL模型计算正丁醇-水混合物的汽液平衡数据,对正丁醇-水混合物双塔精馏流程进行了稳态模拟和优化,考察了塔板数、进料板位置以及冷凝温度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得到了各物流的温度、压强、流量和组成以及精馏塔板上的温度分布、汽(液)相流量分布和组成分布及再沸器的热负荷。

参照工艺条件,通过Cup Tower进行精馏塔工艺尺寸设计。

该计算对正丁醇-水系统双塔精馏工艺的设计和操作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正丁醇;水;共沸精馏;NRTL;模拟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riple azeotrope and vapor-liquid-liquid phase equilibrium, an advanced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using water as entrainer was proposed for separation of azeotropic mixture of 1-butanol and water.The method of steady state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separation of mixture using NRTL model to calculate VLE(Vapor-Liquid-Equilibrium) of 1-butanol-water system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stage numbers, feed stage and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were investigated. The temperature, pressure, flow rate and composition in every columnist trays and duties of reboiler in every column were presented, too. And then industrial desig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optimum results. This calculation has practical value for process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1-b u t a n o l-w a t e r m i x t u r e’s s e p a r a t i o n.Keywords: 1-butanol; water;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NRTL; simulation目录摘要 ............................................................................................................. I I Abstract.. (III)第1章文献综述 (1)1.1 正丁醇的性质及应用 (1)1.2 正丁醇-水体系的分离方法 (1)1.2.1 盐效萃取法 (1)1.2.2 膜分离技术 (2)1.2.3 离子液体萃取法 (3)1.2.4 共沸精馏 (4)1.3 精馏模拟的各种算法 (5)1.31 精馏的简捷算法 (5)1.3.2 精馏的严格算法 (6)1.3.3 非均相间歇共沸精馏的算法研究 (7)1.4 精馏过程模拟的意义 (9)1.5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 (10)1.5.1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 (10)1.5.2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 (10)1.6 本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11)第2章模拟部分 (11)2.1 分离任务 (11)2.2 过程模拟优化的基本思想 (12)2.2.1 精馏塔控制变量分析 (12)2.2.2 精馏塔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3)2.3 几种基本的求解方法 (13)2.3.1 直接迭代法(DIRECT) (13)2.3.2 牛顿法(NEWTON) (14)2.3.3 韦格斯坦法(WEGSTAIN) (15)2.3.4 循环物流的处理 (16)2.4 正丁醇-水混合物汽液平衡数据的计算 (17)2.5 设备参数、操作条件 (21)第3章模拟结果与讨论 (22)3.1 理论板数的影响 (22)3.1.1 脱水塔理论板数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 (22)3.1.2 回收塔理论板数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 (23)3.2 塔顶压力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 (24)3.2.1 脱水塔塔顶压力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 (24)3.2.2 回收塔塔顶压力对塔釜热负荷的影响 (26)3.3 冷凝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27)3.4 进料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29)3.5 分层器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32)3.6 设计汇总 (33)3.7 结论 (39)第4章精馏塔设计 (41)4.1 脱水塔设计 (41)4.1.1 全塔效率和实际塔板数的计算 (42)4.1.2脱水塔主要工艺尺寸设计 (42)4.1.3 脱水塔有效段高度 (46)4.2 回收塔设计 (47)4.2.1 全塔效率和实际塔板数的计算 (47)4.2.2 回收塔主要工艺尺寸设计 (47)4.2.3 回收塔有效段高度 (56)总结 (57)参考文献 (58)致谢 (62)第1章文献综述1.1 正丁醇的性质及应用正丁醇,分子式:C4H10O,相对分子量:74.12,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2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2

香菇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研过程李平锋(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221000 )摘要: 从不同方面对香菇多糖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结果表明:香菇颗粒的粒径为2- 3mm,原料/ 水( W/W) = 1: 20~ 1: 25 时, 乙醇终浓度在70%左右时效果最佳, 可以得到较多的多糖粗品。

BECM 法脱蛋白的结果表明, 杂蛋白的去除率为99.98% 。

甲醇分级沉淀后的多糖分为L1, L2, L3 三个级分, 分别测其比旋,并用酸完全水解L1, L2, L3,作纸层析结合苯酚? 硫酸法的测定结果表明,L1, L2, L3 的葡聚糖含量分别为68.09% , 79.25% , 100% 比较自然干燥法,高温烘干法, 真空低温冷冻干燥法的干燥结果发现, 自然干燥法耗时太长且干燥不彻底。

而高温烘干法则会使多糖严重降解。

真空低温冷冻干燥法虽然能耗较多, 但条件温和,应是制备有活性生化制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香菇多糖; 分离; 纯化;The Relation to Polysaccharide Activeand Structur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Li Ping Feng,20100806159(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Abstract: The polysaccharid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that canraise immune ability as biologic active substance had been paid attentions to by many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counties. It had been studied as hotspot in many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 to active polysaccharide and structur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was related simply from several as pects ofstructure,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structure analysed and develop of the polysaccharid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Key words: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Polysaccharide; Active; Structure香菇素以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堪称食用菌中的上品。

分离分析论文

分离分析论文

膜分离技术与分子蒸馏技术摘要:分离分析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分离分析方法关乎着实验与生产的成败,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的分离技术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对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前言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生产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伴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膜分离技术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虑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物理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的过程。

膜分离法有许多的种类,虽然各种膜分离过程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征,即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截流组分不同,适用的对象和要求也不同,但其共同点为过程简单、经济、节能、高效,无两次污染。

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较大,操作温度可为常温,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

相对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艺简化,一次性投资少,方便维护、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用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而废水处理也变得更加容易[1]。

1.2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和医疗上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

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

(1)微滤:微滤膜是使用最早的膜技术,其分离机理为筛分,在分离过程中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作用。

分离过程中采用的推动力为压力差,膜孔径大小为0.01~10μm。

索膜结构分离分析和整体分析研究

索膜结构分离分析和整体分析研究
Sr cu e tu t r s
Z HANG i i L i Z A Ha. n, I b Hu , H NG i g M n
1引言
索膜结构是 2 世纪 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型 0 空间建筑结构形式, 由于所用材料多为柔 性的索和
膜 , 计 思 路 不 同 于传 统 的结 构 形 式 , 形 分 析 成 设 找
【 】GJ 09 建筑施 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 范[] 1 J .1 8 s.
[] B 5 092 0 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 2 G 0 0 .0 1 s. 【 】G 0 1建筑 施工扣件钢管脚手架 安全技术规范 [】 3 J 2 0 S.
[ ] B1.7冷弯薄壁型钢 结构技术规 c s b t e rse t e a d e e rh s no h i rn e ewe n ep c v n i
c l b rt ea a y i f a l- mb a e s u t r . en c si o l o a v n l sso c b e me r t cu e T e e st a i n r h y o o lb r t e f r f d n n lss h s b e r v d b e f c l o a i m— n i g a ay i a e n p o e y t a v o i h d f r n e e e n r s l e e ei f e c f mb a e i i e e c s t e u t wh t r l n eo bw e s h t n u h me r n s c n i e e r o . o sd r do n t
s f S o l ep ete s dt k h p n ela e . h s o t O i s u db r sr s e t e s a ea d b d d T u , , th oa o

分离分析原版

分离分析原版

酰胺型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毛细管电泳电色谱分离带电化合物和中性化合物中的应用摘要:一种新颖的两亲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成功制备,其表面键合了辛酰基氨丙基,粒径在0-250nm之间,我们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表征其特征。

这种酰胺型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可以作为伪固定相用在毛细管电色谱中分离芳香族酸,碱和中性化合物。

五种芳香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电渗流驱动下向同一方向迁移,并得到高效分离。

运行缓冲液由40%甲醇,10mM pH值为5.5的磷酸盐缓冲液,1.0mg/mL酰胺型纳二氧化硅米粒子(OA-NPs)构成。

在这种缓冲液运行下,碱性化合物得到基线分离,且峰型相对对称。

由于极性酰胺基存在OA-NPs表面,发生在带电荷的碱性分析物和毛细管柱上的硅醇间的硅羟基解离效应必然受到抑制。

因而,这种新合成的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能用来分离中性化合物,且分离效果很好。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色谱,纳米粒子,制备,伪固定相1引言纳米粒子作为化学中最吸引人前沿物质由于其适用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已广泛应用到很多领域。

在过去十年,纳米粒子由于其在催化,生物模型设计,生物标记,传感,光学和光电学中的广泛应用得到活跃研究。

就纳米粒子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其特殊兴趣集中于作为伪固定相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

具有大表面积的固定相与电渗流系统相结合具有高效分离的潜能。

应用于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纳米粒子主要包括聚合物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等。

我们知道,1989年瓦林福德和尤因最先把纳米粒子应用到毛细管电色谱中。

他们用磺化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分离了五种磺化的邻苯二芬胺。

Neiman等人制备了中性和两亲性的有机物修饰的硅溶胶并用他们分离芳香酸和它们的同分异构体。

另外两个人用化学的方法修饰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其粒径大约为500nm,并用这种纳米粒子分离了多环芳烃和萘的衍生物。

外面涂覆聚乙二醇的聚苯乙烯乳液纳米粒子可以用来分离DNA。

化工分离论文

化工分离论文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双水相萃取与传统的萃取分离技术不同, 有其独特的优点, 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因此,双水相萃取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

双水相萃取在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简介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双水相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因其体积小,处理能力强,成相时间短,适合大规模化操作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eijeronck 在1896年将琼脂水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或明胶水溶液混合,发现了双水相现象。

双水相萃取(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ATPE) 技术真正应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1956 年瑞典伦德大学的Albertsson 将双水相体系成功用于分离叶绿素,这解决了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问题[1]。

1979年德国Kula 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生物酶的分离,为以后双水相在应用生物蛋白质、酶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2]。

迄今为止看,双水相萃取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生物工程、药物提取、金属离子分离等方面。

尽管其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仍然有值得深入研究与完善的方面。

作者在此主要介绍了双水相萃取的基本要点及应用特点,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工程、药物成分提取分离等方面的应用。

2、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2.1双水相体系的形成当一定浓度的某种有机物水溶液与其它有机物水溶液, 或者有机物水溶液与无机盐水溶液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时, 能够自然分相并形成互不相溶的双水相或者多水相体系, 这就是双水相体系。

从溶液理论来说, 当2种有机物或者有机物与无机盐混合时, 是分相还是混合成一相, 取决于混合时的熵变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双水相体系本身的复杂性, 体系的熵很难准确计算,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清楚, 所以双水相的形成机理很复杂。

对于高聚物/ 高聚物双水相体系[4], 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 是由于界面张力等因素形成两相之间的不对称, 使得在空间上产生阻隔效应, 使两相之间无法相互渗透, 不能形成均一相, 从而具有分离倾向, 一般这种分离倾向的大小和形成双水相的2种物质的疏水性成线性关系。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

摘要:任何一个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化工都离不开分离过程,原理精制及中间产物分离、产品提纯都要用到分离技术。

分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大体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本文主要讨论分子蒸馏。

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是在高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经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用于天然产物、食品、石油化工、农药、塑料工业等领域的有机物的分离。

要实现这样的分离,必要的设备是不可少的,到目前有许多典型的设备能够实现分子蒸馏。

关键词:分离;分子蒸馏;设备1.分子蒸馏技术原理: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异而实现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当两个分子距离较远时,它们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的作用,而当它们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之间的作用会变为相互排斥,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接近,排斥力会迅速增加。

两分子在碰撞过程中,它们的质心的最短距离就是分子的有效直径。

任何一个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其自由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分子自由程是不同的。

2.分子蒸馏技术优点:2.1蒸馏的压力低2.2物质受热的时间短2.3操作温度低2.4分离程度高2.5蒸馏液膜薄,传热效率高2.6产品耗能小2.7没有沸腾鼓泡现象,分子蒸馏是液层表面上的自由蒸发,3.分子蒸馏的缺点:3.1分子蒸馏设备价格昂贵,设加工难度大,造价高设计技术要求高,相应的配套设备也要求多,投资过大3.2分子蒸馏装置必须保证体系压力达到的高真空度,对材料密封要求较高,且蒸发面和冷凝面之间的距离要适中3.3馏受设备结构和加热面积的限制,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有不少的困难4.分子蒸馏的应用4.1产品与催化剂的分离4.2消除环境污染的分离4.3避免和减少热敏物质的损伤与破坏4.4脱出热敏性物质中的轻分子5.分子蒸馏的未来展望5.1加强分子蒸馏技术理论的研究对分子蒸馏各过程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并模拟建立描述主体和表面温度以及组成自检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优化蒸馏操作以及对预测提供理论依据5.2加强分子蒸馏技术设备的研制对分子蒸馏装置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加强新型高效节能分子蒸馏器的研制开发,并对特定工艺中各种设备进行能力集成及调优,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

对分离分析化学的认识1000字

对分离分析化学的认识1000字

对分离分析化学的认识1000字我对分析化学中分离的认识1、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基础分析化学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方法学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分析化学是掌握药物分析方法的原理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光谱法和色谱法。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analysis)是分析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运用化学、物质化学或其他相关化学方法与技术,来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己被明确的合成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等。

药物分析有两方面任务:一是分析含量,二是指定标准。

药物分析是研究获取药物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方法学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分化兴在药分商的药品中未知的杂质一直是困扰药品质量研究工作者的难点,药品中微量未知杂质有可能来源于其起始物料、试剂、工艺副产物、降解杂质等各种可能的情况。

如果不能获得药品杂质的明确结构就无法判定对药效的干扰性,甚至毒性的危害程度,为此微量未知杂质的获取将尤为重要。

围绕杂质研究法规政策对杂质予以分类,确认清楚杂质的结构,杂质的分离原理、杂质的赋值、杂质的毒性评估、杂质的矫正因子研究进行解析。

而在这整个链条的药物分离的环节中,分析化学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分析化学在药物分离中的优势研究表明,日前LC-W6(QTOF-MS与Tontrap-MS)能快速在线鉴定药物杂质,超过80%药物杂质仅基于质谱裂解分析都能够被准确鉴定,但费时费力的杂质分离制备仍然不能避免,如果基]于分离物及干扰物的结构特征,灵活的去选择分离方法,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分离效果。

在药物分离过程中,使用化学分析法是各种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对于药物中的大部分元素,只要组分的含量不是很小,化学分析法的准确度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

化学分析法中除滴定分析法需要纯物质用于标定外,无需其他标准物质。

而许多仪器分析法需要与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物质作标准之用,有时要合成标准或用化学分析法先分析标准:有时在用仪器分析法测定前,试样要经过化学处理,如试样的溶解,干扰物质的分离等,这些都是在化学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

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科学和工程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科学与工程的交汇点上,分离技术研究成为连接两个领域的重要纽带。

分离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不同方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分离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分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进展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分离技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科学领域,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学品、生物分子、有机物和杂质等,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环境中所需的纯净原料和样品,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工程领域,分离技术则是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通过合理选用和操作不同的分离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分离技术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分离技术被发现和开发出来,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创造了更丰富的选择。

传统的分离技术如萃取、蒸馏、结晶等仍然被广泛应用,而一些新兴的分离技术如超滤、逆渗透、离子交换、分子筛等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新的分离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的适用范围,还能够满足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促进了分离技术的交叉研究,如分离膜技术、电场分离技术、微流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分离效率和分离精度,丰富了分离技术研究领域。

在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中,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重要领域。

例如,化工工程中的分离技术可应用于石油加工、化学品生产、药物制备等重要环节。

这些工艺过程中,分离技术的选择和优化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领域,分离技术则主要用于蛋白质纯化、疫苗制备、细胞培养等关键步骤。

分离技术的应用不仅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持。

分离化学-论文

分离化学-论文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王会珊 08111233应用化学(2)摘要:本文综述了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的新技术、新方法。

概述了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等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中的作用。

关键词: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现代医药发展中天然产物为其研发的重要潜力原料资源,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具有特殊活性的物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复杂,含量低,难富集,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能源及材料消耗大。

产率及纯度不高,尤其是难以分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

随着重要现代化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断在天然药物中的推广应用。

现将近年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进展的综述[1]。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缩写SFE)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是在最近30多年迅速发展起来。

SFE技术较早的应用于香料、香辛料的提取,如在花提取天然香料,从胡椒、肉桂中提取香辛成分等。

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西制又将其逐渐应用于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本文以植物种子、果实的精油—小茴香提取为例,简单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对其提取有良好应用植物种子、果实往往有很高的挥发油和油脂成分,有超临界CO2前景。

小茴香既是辛香料,又是传统中药。

小茴香籽中含有油脂、芳香精油、蜡类,为选择性得到芳香精油,Reverchon等[2]采用二步萃取过程,在p=9MPa ,θ= 50 ℃条件下的第一萃取过程中选择性萃取小茴香精油,再由二级分离在第二分离釜中得到除蜡精油,其中茴香脑为主要成分;在p = 20MPa ,θ= 40 ℃的第二萃取过程中选择性萃取小茴香油脂,再由二级分离在第二分离釜中得到除蜡油脂。

此二步萃取过程与一步萃取三级分离法相比,前者能够得到选择性高的精油和油脂,产率明显比后者高[3]。

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精油的组成特点。

与水蒸气蒸馏相比,超临界CO萃取产物具有2较高的含氧化合物含量和较低的单萜烃含量。

【膜分离技术论文范文】膜分离技术论文

【膜分离技术论文范文】膜分离技术论文

【膜分离技术论文范文】膜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被称为“2l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水处理工作者的关注。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膜分离技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一起欣赏吧。

膜分离提纯CO技术探讨摘要:主要介绍了我公司CO产品气的制备工艺,着重对膜分离提纯CO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膜分离装置产品气的提纯操作、维护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其应用于公司其他生产装置代替现有落后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温甲醇洗膜分离 CO纯度 CO回收率羰基合成一、引言高纯度CO是羰基合成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应用于醋酸、甲酸、甲酸甲酯、二甲基甲酰胺、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甲酸、醋酐等工业生产中[1,2]。

目前高纯CO制备技术主要有变压吸附、膜分离法、深冷法、Cosorb法,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性价比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是非常重要的。

我公司新建一套年产10万吨甲胺/二甲基甲酰胺项目,因合成二甲基甲酰胺需要高纯CO作为原料,根据公司生产状况及膜分离易于操作、维护方便、易于安装、寿命长、安全可靠、能耗低等优点[3],最终选择低温甲醇洗配套膜分离工艺制备CO。

膜分离原理是利用不同气体混合物在通过高分子膜时,各种气体在膜中的溶解度及扩散系数的差异,导致不同气体在膜中的相对渗透速率不同而被分离[2]。

根据膜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

无机膜一般有金属膜和陶瓷膜;有机膜为高分子材料,一般由醋酸纤维、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其中聚酰亚胺和聚砜以其优良的耐热性及耐化学腐蚀性而应用最广[4]。

二、CO制备原理及工艺流程1.制备原理我公司从粗水煤气中分离CO主要分三个部分:水煤气的预处理、低温甲醇洗、膜分离。

预处理部分采用废锅有效利用粗水煤气中的热量副产蒸汽,并使混合气中的氨尽可能的脱除干净。

低温甲醇洗部分利用甲醇在低温下对酸性气体的溶解度极大的特性,脱除粗煤气中的H2S、COS、CO2、H、NH3、NO、芳香烃、粗汽油、水等组分,使气体清洁干燥。

对分离的看法

对分离的看法

对分离的看法对于分离这个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理解。

在物理学中,分离可以指两个物体或物质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它们不再处于接触状态;在化学中,分离可以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开;在心理学中,分离可以指个体与环境或他人之间的隔离。

无论是哪种情况,分离都意味着原本的整体被分成了独立的部分,有时候这种分离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物质状态。

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水分子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水分子与其他物质分离的结果。

分离也可以是一种研究和实验的手段,通过将物质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分离是一种有益的方法,可以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然而,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分离可能会对原本的物质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时,可能会破坏原本的结构和特性,使得它们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发挥作用。

此外,在分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进行化学分离时,我们需要谨慎操作,严格控制分离的条件和过程,以避免潜在的危害。

除了物理学和化学,心理学中的分离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候个体可能会经历分离的状态,例如亲人的离世、朋友的离开、情感关系的破裂等。

这种分离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孤独、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在心理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分离对人们的影响,寻找有效的应对和治疗方法,帮助那些经历分离的人们重新建立联系和寻找支持。

总的来说,分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生活和科学各个领域的现象。

从物理学到化学,再到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分离对事物和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分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事物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主和独立;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分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对事物和个体产生不利影响。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

复杂体系分析分离1、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原理,特点?固相萃取的基本原理固相萃取(Solide Phase Extraction,SPE)是利用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质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达到分离或者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固相萃取实际上采用的是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分离模式主要包括反相、正相、离子交换和吸。

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与液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相同,只是在填料的形状和粒径上有所区别。

固相萃取的特点固相萃取与液液萃取等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 大大减少了高纯有毒溶剂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2 属于无相操作,易于收集分析物组分,可以处理小体积试样;3 高的回收率和高的富集倍数;4 操作简单、快速、易于实现自动化。

固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样品制备技术,在环境分析、食品分析、临床分析、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固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集预处理和进样于一体,将试样纯化、富集后,可与各种分析方法结合而特别适用于有机物的分析测定。

固相萃取分离法属于非溶剂型萃取法。

其中直接固相微萃取法是将涂有高分子固相液膜的石英纤维直接插入试样溶液或气相中,对待分离物质进行萃取,经过一定时间在固相图层和水溶液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即可取出进行色谱分析。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离法是将涂有高分子固相液膜的石英纤维停放在试样上方进行顶空萃取,这是三项萃取体系,要达到固相、气相和液相的分配平衡,由于纤维不与试样基体接触,避免了干扰,提高了分析速度。

特点:1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样品用量小、重现性好;2优于固相萃取的特点是传质较快,避免了堵塞,缩短了分析时间,且不需要溶剂;3容易自动化以及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4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特别适合于野外采样;5不是将待测物全部分离出来,而是通过样品与固相图层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的目的;6可以萃取挥发性样品。

联用:与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毛细管电泳(CE)、红外(IR)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技术与分子蒸馏技术摘要:分离分析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分离分析方法关乎着实验与生产的成败,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的分离技术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对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前言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生产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伴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膜分离技术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虑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物理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的过程。

膜分离法有许多的种类,虽然各种膜分离过程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征,即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截流组分不同,适用的对象和要求也不同,但其共同点为过程简单、经济、节能、高效,无两次污染。

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较大,操作温度可为常温,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

相对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艺简化,一次性投资少,方便维护、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用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而废水处理也变得更加容易[1]。

1.2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和医疗上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

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

(1)微滤:微滤膜是使用最早的膜技术,其分离机理为筛分,在分离过程中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作用。

分离过程中采用的推动力为压力差,膜孔径大小为0.01~10μm。

在制药和医疗中,微滤多用于除菌过滤、药液的澄清、去除颗粒物和病毒、医疗用水的净化以及作为超滤和反渗透过程的预处理等。

(2)超滤:超滤利用膜两侧的压力差不同,可将不同分子量的溶质进行选择性的分离。

它的分离机理仍为筛分,膜孔径大小为10~100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超滤不但可以去除细菌、病毒和颗粒物,还能除去热源、菌丝和蛋白,常用于分子物质的分级分离和脱盐浓缩、小分子物质的纯化以及医药生化制剂的去热源等。

(3)纳滤:纳滤是一种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膜分离过程,它填补了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空白。

在分离过程中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分离机理为吸附-扩散,膜孔径大小为1~10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纳滤多用于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发酵液的澄清过滤、分离与纯化,半合成抗生素的脱盐浓缩;中成药、保健品口服液的澄清除菌过滤等。

(4)反渗透:反渗透也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滤过程,其分离机理为吸附-扩散,膜孔径小于1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反渗透主要用于药品的浓缩、脱盐;制剂用水、注射用水、透析水以及无菌水的制备等。

(5)气体分离:气体分离膜根据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离,膜类型为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它仍是以压力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其分离机理为溶解-扩散。

在制药和医疗中,气体分离膜主要用于富氧装置,人工肺等。

1.3 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3.1膜分离法精制中药药液中药药液的精制原生产工艺采水提醇沉法,不仅流程长,产品黏度大,提取液中还含有大量亚微粒、微粒和絮状物等杂质。

故成品静置后易产生沉淀,影响其外观及品质。

如果采用相应的截留分子量的膜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罐装,则可以保证产品外观透明鲜亮、口感改善、保质期延长。

近年来对绿茶茶多酚抗癌的研究报告日益增多,更引起了人们对茶饮料开发和茶多酚提取的重视。

潘丽军等[2]研究了超滤膜对绿茶提取液的分离效果。

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小于20000的超滤膜,对茶水中的固形物、茶多酚的截留率分别高达89%、87%;截留分子量高于100000的超滤膜可有效截留茶水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果胶类物质,改善了药液的溶液特性,有利于茶多酚的工业生产。

甜菊糖甙是从甜叶菊干叶中提取出来的糖甙物质,在提取过程中,干叶中的蛋白质、多糖类等多种成分会进入提取液,致使在生产中常常出现沉淀和灌装起泡等问题。

何昌生等[3]利用超滤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明显减少灌装起泡现象。

蝙蝠蛾被毛菌丝体是人工发酵虫草菌粉,具有秘精益气、滋肺补肾、止血化痰等功效。

但其水提液含有较多的杂质,对口服液制剂的口感和外观具有不良影响。

陶瓷膜微滤技术主要利用筛分原理将中药中大量的鞣质、蛋白、淀粉、树脂等无药效的大分子物质分离出去。

与醇沉技术分离所得的产品相比,关键成分腺苷损失率为0.6%和30.17%,且微滤后的中药液口感好,有香甜味,明显优于醇沉技术[4]。

由此可见,膜法处理中药药液可以取代传统的板框过滤、硅藻土过滤等,有效去除鞣质、淀粉、树脂、蛋白、果胶等。

并且得到的产品无论是澄清度、透光度和稳定性都明显提高。

长期存储澄清度不变,不再有沉淀和挂壁现象。

1.3.2酶制剂及蛋白质等生化产品的分离、浓缩和纯化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三步,前两步是运用生物技术生产目标产物,最后一步是对含有目标产物的物料进行分离、纯化加工成目标产物。

很多蛋白质产品作为医药被人类利用,因此蛋白质必须高度纯化、无菌、无致热源等特点。

酶制剂和蛋白质很容易变性,所以在酶制剂和蛋白质的提纯过程中应避免用强酸强碱,并且要保证较低的温度。

通过调节相应的操作参数,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而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酶制剂和蛋白质等生化产品。

如果在无菌的条件下,生产的无菌酶制剂及蛋白质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5]。

1.3.3 抗生素的分离、浓缩和纯化抗生素一般存在于液体中,从发酵液中提取抗生素的传统方法有四种:吸附法、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但这些工艺往往十分繁杂、能耗高、抗生素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变性失活、废水污染严重且难以处理等。

利用膜分离技术来分离和纯化抗生素可以克服以上缺点,被广泛应用。

1.3.4 氨基酸的分离、浓缩和纯化在医药生产方面,氨基酸有重要的应用,除了大量的氨基酸输液外,一些氨基酸被用于治疗疾病。

例如α-甲基-多巴为有用的降压药物,L-谷酰胺及衍生物可用于治疗胃溃疡,某些氨基酸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等。

氨基酸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方法是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

沉淀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废液排放污染环境;残留沉淀剂有毒。

离子交换法在分离混合氨基酸时是利用各种氨基酸之间的等电点之间的差异,对于等电点相近的混合氨基酸难以分离;且氨基酸离子在树脂中的扩散速度较慢。

应用膜分离技术是氨基酸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新方法,不但对环境友好,而且分离的效率高,节省能源。

2 分子蒸馏技术2.1 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分子蒸馏是依据液体分子受热后从液面逸出时的平均自由程不同而实现分离的。

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能量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

而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分子就会返回液体,在外界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此外,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于其分子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也不同,从统计学观点看,不同种类的分子逸出液面后不与其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是不同的[6]。

2.2 分子蒸馏技术的过程(1)物料在加热表面上形成液膜。

通过重力或机械力在蒸发面形成快速移动、厚度均匀的薄膜。

(2)分子在液膜表面自由蒸发。

分子在高真空和远低于常压沸点的温度下蒸发。

(3)分子从加热面向冷凝面的运动。

在蒸馏器内保持足够高的真空条件下,使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或等于加热面和冷凝面之间的距离,则分子向冷凝面的运动和蒸发过程就可以迅速进行。

(4)分子在冷凝面的捕获。

保持加热面和冷凝面之间达到足够的温差,冷凝面的形状合理且光滑,轻组分就会在冷凝面上瞬间冷凝。

(5)馏出物和残留物的收集。

馏出物在冷凝器底部收集,残留物在加热器底部收集,没有蒸发的重组分和返回到加热面上的极少轻组分残留物,由于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滑落到加热器底部或转盘外缘[7]。

2.3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与普通蒸馏相比,分子蒸馏有以下特点:(1)普通蒸馏是在沸点温度下进行分离,而分子蒸馏只要冷热两面之间达到足够的温度差,就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分离。

(2)普通蒸馏的蒸发和冷凝是可逆过程,液相和气象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分子蒸馏中从加热面逸出的分子直接飞射到冷凝面上,理论上没有返回到加热面的可能性,所以分子蒸馏时不可逆过程。

(3)普通蒸馏有鼓泡,沸腾现象;而分子蒸馏是在液膜表面上的自由蒸发,没有鼓泡现象,既分子蒸馏是不沸腾下的蒸发过程。

(4)普通蒸馏分离能力只与组分的蒸汽压之比有关。

(5)分子蒸馏蒸发过程中,物料受热时间短,冷凝迅速,对易挥发、热敏性物质的保存率高,从而避免了因受热时间长而造成某些组分分解或聚合的可能。

(6)操作温度与普通蒸馏相比较低。

(7)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

(8)操作工艺简单,设备少[8]。

2.4分子蒸馏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2.4.1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 绿色化学的兴起, 使天然维E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业上普遍采用从油脂真空脱臭的馏出物中提取,但是溶剂萃取法收率和产品纯度较低,超临界萃取一次性投资太大,化学处理法又存在有机物残留的问题。

由于天然维E的市场前景广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Mori Osamu 等[9]将辛酸甘油酯同低纯度的维生素E混和后采用分子蒸馏进行分离,使维E含量大幅度提高;Nakadate Masao 等[10]通过酶催化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从棕榈脂肪酸中提取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然后采用分子蒸馏去除轻酯组分, 并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 得到的产物色泽纯度都很好。

2.4.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现代化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在于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而中药有效成分中常常含有高沸点、热敏性、易分解的物质,分子蒸馏正适合于对这类物质的分离提纯。

银杏叶中含有5种(银杏内酯A、B、C、J、M ),其结构极其相似,传统分离方法很难将其分离,而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后,分离难度就大大降低[11]。

对银杏叶脂溶性皂化物采用分子蒸馏法分离银杏叶类胡萝卜素、甾醇类化合物和聚戊烯醇类,银杏甾醇得率为0. 03% ~ 0. 08%,纯度高于95%。

川芎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主要含藁本内酯、丁基肽内酯、川芎嗪、阿魏酸等。

川芎超临界CO萃取物所含化学成分2经分子蒸馏后,主要成分藁本内酯相对含量明显提高,富集效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