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马英九执政的层次及两岸执政合作
最新形式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时事评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往台湾,美国方面考虑直接插手台湾,使其成为在远东遏制苏联的一个战略基地,尤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蒋介石有求于美国,希望美国支持他“反攻大陆”,他对“中华民国拥有全中国的主权”至死也顽固坚持着,使两岸对峙一直成为内战的延续。
2004年 陈水扁抹黑手腕日渐“精进”这一次,他选择了“温情抹黑”。陈水扁以极端路线,提出了“公投、制宪”等口号,再一次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本土、爱台湾”的斗士形象。没有什么比 “斗士”受伤,“真理”受创更悲情、更有票房感召力了,选民的理性再次决堤,陈水扁再一次成功改变了选举的轨迹。
民进党的上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的50年统治历史,在台湾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多党制”政党体制。台湾政权改朝换代,政治势力重新洗牌,看上去台湾民主了,但是这种体制却影响了台湾政局的发展方向,政治势力出现分化与重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不得不重新分配,台湾政党和各派政治势力出现新的竞争局面,政局与社会在一个阶段内处于不稳定状态。台湾事实上形成了民进党、国民党、亲民党三党鼎足之势,各党之间你争我夺,消长互动。而各政党的激烈争夺和势均力敌,造成台湾政局动荡不已,也让两岸关系扑朔迷离。
二、政党更替导致的两岸危机
台湾问题是一个背负着复杂国际背景的中国内政问题在政治革新前,起初美国是国民党的坚定支持者。正是由于美国在政治、经济上给予的巨大帮助,国民党才得以重建和恢复台湾经济,并形成与大陆的对峙,使其一党专政得以保全。随着台湾以及周边地区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逐渐认识到,一个亲美反共的民主政权比一个亲美反共的独裁政权更稳定、更能维护美国利益。于是,美国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不断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推进台湾民主政治松动。进入八十年代,美国不断增加对国民党当局的压力,要求其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不断向国民党当局施压。
浅谈两岸关系
浅谈两岸兄弟关系【内容提要】台海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台海两岸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此后虽历经坎坷,却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
1949年起国共分治两岸。
随后,李登辉,陈水扁登台,抛出台独言论,妄图分裂祖国,造成两岸关系一度紧张。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开始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大为缓和。
然而,台海问题极其复杂,两岸最终走向统一道路依然漫长。
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不明朗,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关键词】两岸关系历史现状台独统一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对于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提问时表示,两岸正在商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综合性的、具有两岸特色的协议。
温家宝总理强调两岸商签经济合作协议时的“兄弟关系”。
温家宝总理说,“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可以解决的。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说,尽管兄弟之间存在分歧,但仍应以血缘关系为重。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
公元三世纪以来,台湾岛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没有中断过,即便是国共争执后的两岸分治时期也是这样。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邻里关系。
无论处于弱势也好,强势也好,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事实,两岸终将走向统一,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全球亿万华人共同的愿望。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统治权。
到此,共产党统治大陆,国民党治理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局面延宕至今。
蒋氏父子虽与大陆采取敌对政策,但反对台独。
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上台后抛出“一边一国论”。
陈水扁步其后尘,大力推行台独政策,导致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
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开始与大陆接触,两岸关系虽大为缓和。
现在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
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是“为民改命”、“为己正名”作者:肖永国自马英九于2009年4月表达有意竞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以来,无论在台湾“蓝营”或“绿营”的内部,还是在台湾政治名嘴的新闻评论里,或者是在台湾不同社会阶层中,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这其中,有看笑话的、有说风凉话的、有等着出丑的,也有热情支持的、有静观其变的、有大加鞭挞的。
当各种政治观点或分析都粉墨登场的时候,中国大陆最关注的反而是透过台湾政治唾沫海洋之外的两个因素:“台湾现实环境”和“马英九的政治目的”。
其实,认知台湾,有最简单的方法,也有最复杂的方式,这就看两岸民众能否透过纷扰看到问题的实质。
一、选择“回锅”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是台湾现实环境“所迫”,还是马英九政治意志“所愿”?众所周知,台湾现实环境是处于全球经济危机条件下的“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行政能力低下”和“台湾民生愁弊”。
面对台湾如此的现实环境,无论是台湾各政党,还是台湾各政治人物,都在延续着四年前或八年前的相互拆台、相互辱骂、相互攻击的执政或问政的政治模式。
这些台湾政治势力站在台湾社会与民众的痛苦上“政治舞蹈”时,他们也清晰地表明了不愿意承担“团结一致”和“扶危救困”的政治意志。
特别令人失望的是,做为台湾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一个个削尖脑袋拼命往上挤的政治人物要比默默无闻承受台湾民众和社会悲苦的人多得多。
中国古语说:“乱世多贤才”。
可是很少有人问“问什么”。
事实上,如果对这种“台湾乱象”做深入研究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何谓乱世?贤才不得其位也”。
在台湾,无论是台湾执政党还是在野党,不管是“立法院”还是“行政院”,即使是台湾媒体或政治评论人,真正缺乏的就是“立足本职”、“团结协作”,而不是“群魔乱舞”、“彰显特性”。
这才是做为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的马英九最痛心疾首、夜不能寐的地方。
改变台湾现实环境不是马英九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政治任务,而是台湾全社会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本着“立足本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可以完成的历史转变。
马英九与两岸关系
马英九提出五不五要的大陆政策,“五不”主张的本质是维持现状,避免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下去。
“五要”的目的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改善现状,提出台海和平与繁荣的新愿景,力图建构具有建设性的两岸新型关系
他上台后,两岸领导人按“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两岸问题,降低了爆发冲突与矛盾的可能性,尽最大可能延长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期。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领导人举行了4次会晤,顺利签订了12项协议。
这一数字超过过去60年间两岸所签订协议的总数。
随即,两岸谈了30年的“三通”迅速成为现实;有关金融、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产业标准等合作的一系列协议,也不断将两岸之间的合作推向更深层次。
2008年7月,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在马英九事先许诺的日期如期实现,且人数屡创纪录。
与此同时,大陆赴台采购团络绎不绝,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旺盛的动力。
更让两岸民众感到兴奋的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于今年6月签署,这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只要台湾地区领导人能够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本着为两岸人民谋取最大利益的精神,两岸关系便可以维持平顺发展的局面。
30多年来,大陆历任领导人对此都坚定不移,而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只有马英九基本做到了,两岸关系“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因而得以实现。
这一局面来之不易,理应为两岸各界人士所珍惜。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统一是福。
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在中国周边的一些敌对威胁势力虎视眈眈的形式下,两岸更应该携手努力,将两岸关系推向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海峡两岸人民、整个华夏子女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我认为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即大陆政府承认台湾县政府是合法的地方政府,台湾县政府也要承认大陆政府为合法的中央政府。
大陆和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自然、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将从上述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两岸关系的见解。
首先,从政治方面,自马英九2008年5月上任以来就把两岸“互不否认”当做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方向,并通过制造两岸政治冲突的方式,持续两岸“互不否认”的政治实践。
这其中有“奥运的称谓之争”、“陈云林对马英九的称谓之争”、“世界卫生组织的两岸政治区隔之争”,一直到“高雄世运会的政治冲突”等。
马英九执政当局始终把“一中两国”当做未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方向。
更简单地说,台湾执政当局就是把“大陆认同中华民国”当做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
这才是马英九坚持“互不否认”的最终政治目标。
而大陆所坚持的就是“一个中国原则”。
其中,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只要遵从这个原则,一切都可以谈,都可以从长计议,但这个原则决不让步,违反这一原则一切免谈,我想说的是大陆在政治方面已经做了足够的让步。
“一个中国”其实是很宽泛的概念,什么是一个中国,怎样才算一个中国,大陆方面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中国政府随时都能用利于双方的口吻来解释“一个中国”这一原则。
在政治制度方面,大陆坚持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海问题,和香港澳门一样。
我认为这对于双方都是可以接受的。
那既然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台湾想让大陆认同中华民国,双方岂不是要一直纠缠下去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想到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大陆人,在我的脑海里当然是希望五星红旗能够插在台湾的土地上,当然希望奥运会上不要再为“中华台北”还是“中国台北”而纠结,但从台湾民众和台湾政府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又不是那么容易。
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两岸共同点对于推进两岸关系的责任,两岸有许多共同点,这是和平发展的动力和内涵。
大陆强调,两岸要增强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
因此,大陆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推进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迈进;坚持增进两岸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反对“台独”,为深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采取更多积极举措。
台湾方面的表述主要集中在,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不会推进“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两岸关系间的易与难、政与经难以划分,但是民间已经在谈,政治议题协商要稳健可行;要强化两岸经济关系和经济整合,为两岸创造更多的实质利益;深化社会交流,加强文化交流等。
以上可以看出,两岸双方在推进和平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在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
两岸发展的原则与认识:尽管两岸关系复杂、困难,有识之士仍然不断努力,希望营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
大家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两岸关系要能够稳步发展,就要从高处、大处、远处着眼。
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势而言,下列原则与认识似乎是不可少的:第一,面对现实,做到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
第二,认识到两岸纠纷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所以两岸问题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
换句话说,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要放弃对抗斗争的思维,迈向与人为善、追求最大共识的思维。
换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多累积善意,多累积成就。
第四,双方考虑彼此关系时,少做无谓的政治符号的坚持,多做以人民的价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
民众希望两岸安定、繁荣,希望加强交流、增进利益,两岸政府的政策不应违背此一人心与走向。
两岸应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第五,双方应当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
从“伦敦演说”解读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白 所领 导的 国民党是 年孙 中I创 J l l
图
立的 巾国 困民党 的继续 ,孙 ・山所倡 t i
维普资讯
市场经济体。国民党在台湾执政 s 年 0
来, 平均经济增长率 高达 8 %, 以 . 足 1 见证 国民党 对 台湾 繁荣 的重 大贡献 。
着眼点。 马英九在
演i 兑中也 表达 了
未 来 国 民 党如 果 重新 执 政 后两 岸 关系的愿 景 :“ 在 我 领 导 下 的新 国 民党 , 为大陆 的 愿 进 步 发 展 做 出贡 献 时垒今 H, 该 是 让 台 海 两岸 终 止 内战的 时候 了。 我们 应该在互信 、
的重新定位: 根植台湾, 认同台湾, 但 不固步自封,亦不会随分离主义起舞
的立场。 主权共享 .终极统 一
国,因为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都 不会冒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交的风
险承认 “ 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 国又是 ,
进党重新赢得政权造势。事实也确是 如此, 民进党执政六年来, 台湾的经济 非但毫无起色, 反而H 益沉沦 , 台湾的 经济成就 ,是在国民党执政期『取得 日 J
争, 既危及台湾的生存, 亦重刨中国大 陆现代化的努力。 同时, 由于美国和日 本将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台湾冲突,这
帖分离主义 的药 方不仅危害 台湾的利
益 ,更势必 动摇整个区域的安 定与世 界的和平 。 ” 以上论述反映 出马英九对 国民党
席( 即代表权) 只有一个 “ 上 中国”
立足 台湾 ,反对分裂 。
一
的两大政党在认知上有重要的相同之
处, 这未尝不可看作是 “ 两岸两党俱 承
认 一个 中国”的另类表述 。
台海两岸局势新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文题目:两岸关系新发展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杨飞豹学号:20090502310077摘要:随着马英九上台后重申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行的转机,随着“三通”的完全实现,两岸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的交流日益加强,两岸关系出现新的转机,在两岸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文时代主流和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
关键词: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纵观当今台海时局,种种迹象表明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还要两岸人民不断的努力.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两岸一直没能实现统一,是因为众多不同势力干涉的结果。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根本利益,是关系中华族复兴、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它所涉及的不仅是国家的一般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而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全局利益、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
近几年,在胡锦涛提出的和平发展的主题下,以及台湾岛内的局势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两岸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更加密切,并且上了新台阶,两岸三通等关系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情最终得以实现。
两岸的政治交往也出现稳步向前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由于岛内“台独”分子的破坏和一些外国势力的干扰,这些都一直威胁着两岸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祖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两个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问题,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两岸的政府和人民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
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马执政两周年来两岸关系的变化及评论
两岸关系新转折点的马英九因素.
两岸关系新转折点的马英九因素这次台湾海基会来大陆访问,两岸关系取得可喜进步,这些有赖于马英九先生今年5月份主政台湾,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发生重大而良性的转变。
那么,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会否出现新的转折?这是大家非常关注和期待的问题。
我认为,在马英九上台的同时,台湾岛内发生了四个变化:其一,岛内政治板块的变化。
全台25个县市,除了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五个“农业县”以外,其余则是一片“蓝”天。
即使这五个农业县,绿营也只是微弱多数。
还有,立法院113个席位,蓝营占87席(其中国民党81席),占3/4。
所以,现在的国民党,已处于“一党独大”状态;其二,岛内民众心态的变化。
过去的民进党为了掌控政权,红帽子满天飞。
如今在台湾岛内,民心思安,民心思和,民心思治,这是岛内民众心态的主流和最大变化;其三,两岸对垒形势的变化。
过去的海峡上空,气氛紧张,不知什么时候会“擦枪走火”。
如今的马英九政权,承认“九二共识”,“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功能已经恢复;这一次的四川大地震,深深牵动着海峡两岸的“同胞情”,这对两岸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其四,政党三角关系发生变化。
海峡两岸的三个主要政党,即共产党、国民党、民进党,是一个中国内的不等边“三角关系”。
现在,随着国民党已在台湾地区成为执政党,国共关系有可能成为两岸政党三角关系的主导力量。
以上这四点变化,是空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能是实现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开始,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开始,是迈入两岸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开始,也可能是缔结两岸和平协议和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开始。
马英九祖籍湖南,生于香港,长于台湾,留学美国,这四个地区,三个都在中国,情况也各不相同。
仅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具有新时代烙印和新时代特色的中国人。
他出身和成长于一个还没有统一的中国,父亲马鹤凌是国民党员,马英九自幼年到中青年,都是一位受国民党和美国教育影响很深的人。
我认为他是爱国的,有一颗中国心。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两岸、两岸关系、沟通、两岸同胞摘要: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发展的轨道,但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
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
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
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在必行1982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首先提出“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容许主权和领土分割。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
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
自2008年3月以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祖国大陆有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祖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要求。
祖国大陆的纲领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显示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可以谈我们已经提出的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等议题”。
两岸统一的可能性分析
两岸一致的可能性剖析曹昔舜:两岸一致的可能性剖析2015-05-27 10:15根源 :共鸣网 -作者赐稿作者 :曹昔舜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项目标即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可是,台湾人民真的有“希望”吗?关于台湾民心终究怎样,大陆领导人不行能不清楚。
台湾的主流民心关于“保持现状”的支持相当高,支持“一致”的很少。
将来,关于台湾民心,会出现扭转吗?只怕很难。
5 月 20 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官邸发布任职七周年演说。
35 分钟的演说,马举出了包含内政、经济、外交、防务等每一项政绩。
马的演说特别的“接地气”,正若有媒体议论,纵览马英九演说全文,能够说感性与理性俱在,切近民心十分生动。
演说现场 160 多人中,除部分政府官员外,还有很多政府政策利润者列席,他们都在马的演讲中被点名提到。
即便没有去马的演说现场,假如看到演说内容也极易令人遇到感染。
两岸关系是马英九演说中占重要篇幅的议题,马在演说中对在任内获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就和台海现状表示必定。
自然,其所用到的还是拥有高度归纳性的比较模糊的官方辞令。
这里,笔者不想再抹角拐弯的议论两岸形势,而是径直谈一个不可以不摊牌的老议题即两岸可否走向一致。
正如笔者在《马英九执政七周年,两岸关系回首与前瞻》所言,目前台湾既不行能独立,也难以一致,因此只好“保持现状”,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好多人会问这个现状要保持多久,两岸将来会走向哪处,关于这个问题,唯恐任何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预知。
关于大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台大纲所说,“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一致,是包含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齐愿望。
”“绝大部分台湾同胞是反对‘台独’的,是主张一致的。
”不言而喻,这些都是不切合事实的。
自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项目标即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可是,台湾人民真的有“希望”吗?关于台湾民心终究怎样,大陆领导人不行能不清楚。
台湾的主流民心关于“保持现状”的支持相当高,支持“一致”的很少。
台湾问题研究论文
论台湾问题台湾自李登辉1994年提出“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之后,以迄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八年,推动了一条阻挠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拒绝两岸直接“三通”的反潮流的政策,不但使得台湾经济转型升级了无进展,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为加深,而且使得台湾经济长期陷入停滞衰退的困境之中,经济加速边缘化。
对于这些问题,国民党和马英九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决心拨乱反正,在两岸于一些政治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的情况之下,两岸迅速达成了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共识,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马英九在岛内对于两岸经贸关系陆续作了一些松绑,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取得若干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两岸基本上实现了“三通直航”。
两岸直接“三通”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重要关卡。
“三通”的实现必将大大增进两岸经济联系,促进两岸经济整合,方便两岸人员往来。
“三通”的实现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大发展。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将实现双向投资。
根据第三次两会协商达成的共识,台湾承诺将积极落实两岸双向投资。
双向投资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推动台湾岛内重大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经与大陆合作,带动台湾的机场、港口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就业机会。
双向投资的实现,将带动外资回流,增进台湾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促进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
当然,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民进党出诸意识形态坚持和政党斗争的需要,对于大陆资本入台投资,采用非理性的手段进行阻挠,而国民党当局对于两岸双向投资实际上也是谨小慎微的,在投资项目、持股比例、投资方式等方面,限制仍过于严苛,尤其在与双向投资相关的产品贸易、人员往来方面,仍有太多限制,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减少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诱因,但两岸实现双向投资已是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相信随着两岸双向投资的实现和发展,台湾方面的相关限制也必将陆续减少、撤除,因为这对台湾经济发展有利,是绝对必需的。
两岸统一的可能性分析
两岸统一的可能性分析曹昔舜:两岸统一的可能性分析2015-05-27 10:15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曹昔舜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项方针即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但是,台湾人民真的有“希望”吗? 对于台湾民意究竟如何,大陆领导人不可能不清楚。
台湾的主流民意对于“维持现状”的支持相当高,支持“统一” 的极少。
未来,对于台湾民意,会出现扭转吗?只怕很难。
5 月20 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官邸发表就职七周年演说。
35 分钟的演说,马举出了包括内政、经济、外交、防务等每一项政绩。
马的演说非常的“接地气”,正如有媒体评论,纵览马英九演说全文,可以说感性与理性俱在,贴近民意十分生动。
演说现场160 多人中,除部分政府官员外,还有许多政府政策收益者出席,他们都在马的演讲中被点名提到。
即使没有去马的演说现场,如果看到演说内容也极易使人受到感染。
两岸关系是马英九演说中占重要篇幅的议题,马在演说中对在任内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和台海现状表示肯定。
当然,其所用到的仍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较模糊的官方辞令。
这里,笔者不想再拐弯抹角的讨论两岸局势,而是径直谈一个不能不摊牌的老议题即两岸能否走向统一正如笔者在《马英九执政七周年,两岸关系回顾与前瞻》所言,目前台湾既不可能独立,也难以统一,所以只能“维持现状”,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很多人会问这个现状要维持多久,两岸未来会走向何处,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任何人都难以作出准确的预言。
对于大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台纲领所说,“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台独' 的,是主张统一的。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项方针即两岸关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但是,台湾人民真的有“希望”吗?对于台湾民意究竟如何,大陆领导人不可能不清楚。
台湾的主流民意对于“维持现状”的支持相当高,支持“统一”的极少。
台湾马英九“大选”的政治传播策略分析
、
尔在其 《 政治传播 学引论 》 , 中 对政治传 播进行 过分 类 : 一 第
类 是 所 有 政 治 行 动 者 为 求 达 到 目的 而 进 行 的传 播 活 动 ; 二 第 类 是 所 有 非 政 治 行 动 者 对 政 治 行 动 者做 出 的传 播 活 动 ; 三 第 类 是 所 有媒 介 中 涉 及 以上 政 治 行 动 者 的 新 闻报 道 、 论 及 政 评 治 讨 论 。 这 种 按 照传 播 主 体 、 播 内容 的 分 类 太 过 繁 琐 , 传 而 且 并 不 能包 含 所 有 的 政 治 传 播 行 为 , 如 非 政 治 行 动 者 对 非 例 政 治 行 动 者 做 出 的 政 治 传 播 活 动 就 不 在 其 中 。 因 此 , 了便 为 于下文 的分析 , 文将 政治传播行 为按 照是否使用媒 介分 为 本 人 际传播和 大众传播两类 , 不使用大众传 播媒介 的传 播 即为 人 际传 播 , 用 大 众传 播 媒 介 的则 归 为 大 众 传 播 。 需 要 做 出 使 特 别说 明 的 是 , 种 分 类 法 并 不 严 格 遵循 人 际 传 播 和 大 众 传 这 播 在 相 关学 科 中 的定 义 。 可 以 说 , 何 一 个 政 党 要 想达 到 自己 的政 治 目的 , 必 任 都 须 借助 政 治传 播 。在 台湾地 区 , 1 9 从 9 8年 台 北 “ 长 ” 市 竞 选 中首 次推 出竞 选 网站争 取 网民 的支持 ,到 2 0 0 4年 民进 党 利 用 “ 1 ” 击案 进 行 突 发 事 件传 播最 终 扭 转 乾 坤 , 3・ 9 枪 以 至 2 0 年 马 英 九 采 用 “ o g Sa ” 种 直 销 式 人 际 传 08 L n ty 这 播 来塑 造亲 民形 象 ,多年 来 台湾 的政治 实践 告诉 我们 , 政 治 传 播 在 政 治 生 活 中 , 其 是 政 治 选 举 过 程 中 , 起 着 举 尤 都 足 轻重 的作 用 。【 3 】 21 0 2年 台湾 地 区 领 导 人 选 举 中 , 国 民 党 候 选 人 马 英 九 及 其 竞 选 团 队 在 政 治 传 播 策 略 上 深 入 挖 掘 , 人 际传 播 和 大 把 众传播 的策略运用到极 致, 为台湾地 区乃至华人 世界今后 的 政治传 播实践和理论研 究提供 了宝贵 的经验借 鉴。接 下来 , 笔 者 将 从 人 际 传 播 和 大 众 传 播 两 方 面 来 分 析 马 英 九 在 这 次 选举 中采取 的政治传播 策略。 二、 0 2年台湾“ 21 大选” 中马英九的人际传播策略 选举 中的人际传 播 ,主 要是 为了利 用人 际关 系中 的利 益、 信任 、 情感 乃至人 情压 力去要求选民支持 自己。虽说台湾 已经是一 个现代 化工商业 的社会 , 大众媒体 密度很 高 , 多元 的价值 观和生活 方式 日益侵 占传统 的乡村 、小城镇 生活 , 但
论台海实际形势及未来的发展
论台海实际形势及未来的发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法律091班黄点副学号:0909******** 目前美国的对台销售武器,两岸关系又紧张了起来。
但是,从两岸关系发展上看,未来还是美好的。
作为一个爱国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还要多关注国家发展,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识有见识的优秀学生。
我就从这几年台湾内部发生的一些大事还有大陆的一些表现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马英九于在08年高票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强调了发展两岸关系,维护地区稳定,做和平的缔造者等问题。
讲话精神总体来说是好的,它为我们中国大陆和世界各界所接受,我们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评价。
马英九的当选不仅改变了台湾八年的空转,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也大大提高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可能性,给“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希望。
马英九的上台和国民党的重新执政,成为两岸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转折点,是继连战访问大陆后促进台海和平发展的又一重大事件,两岸关系发展有望争取到一个历史“黄金期”。
促进两岸和平的积极因素有如下几点:(一)台湾内部的积极因素(1)马英九个人的人生经历、优秀人品和政治理念。
马英九祖籍湖南,父亲马鹤凌是有着六十年党龄的国民党员。
马鹤凌早年跟随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在岛内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属于“深蓝”民众,他死后的墓志铭赫然写着“化独为统”。
马英九本人有着很强烈的“大中华”情节,他早年也是“保钓”的热血青年。
从他上任后发表的一些政策演说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方面的积极作为。
他的当选不仅遏制了急独势力的嚣张和气焰,也为两岸发展松绑,注入新活力。
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放心和庆幸。
(2)岛内民众心态的变化。
如今在台湾岛内,台湾多数民众崇尚务实,和平与发展成为岛内民众的主流意志。
最新民调显示,九成左右的民众支持有条件开放两岸交流,六成多的人赞同两岸复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湾每年新增约35万~40万年轻选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意识形态色彩淡薄,对岛内经济状况敏感,普遍希望两岸关系的改善为个人带来实惠,因而多数认同马英九的经济和大陆政策。
两岸关系的认识
两岸关系的认识引言两岸关系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两岸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历史背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政治分歧,两岸关系开始出现分裂。
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台湾地区则保留了中国大陆历史上的蒋介石政权。
冷战时期,台湾被视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并在联合国占有中国席位。
此后,两岸之间的交流关系相对紧张。
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岸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倡“九二共识”,试图寻求两岸关系的和解。
此后,两岸关系持续缓和。
许多旅游、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得以展开,为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两岸关系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
中国大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视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力图实现统一。
然而,台湾地区却主张保持现状,维护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性。
这种政治分歧使得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改善受到限制。
未来发展趋势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无法精确预测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各种迹象中窥见一些可能的趋势。
首先,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将继续增加。
旅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将促进两岸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两岸关系的政治问题仍然是关键。
随着台湾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两岸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变数。
然而,如果双方能够保持对话和谈判的渠道,并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寻求共同利益,那么两岸关系有可能朝向更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最后,国际社会的角色也不可忽视。
各国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可能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结论两岸关系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重要议题。
历史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两岸关系问题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认知马英九执政的层次及两岸执政合作
作者:肖永国
以马英九主张中华台北的领土涵盖大陆及大陆主张其领土包括台湾为标志,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同一个中国主权与领土的政治对立”。
只要马英九始终坚持这一政治主张,对中国大陆而言,马英九就摆脱了“统独”的政治质疑。
因为遵循“九二共识”,马英九的“大陆领土论”表明马英九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英九就不会制造“台独”政治事实的或国家分裂的政治事件。
这主要是因为马英九执政当局治理的民众并不都是支持或维护“统一”或坚持“不独”,还有近40%是支持“不统”或“台湾独立”的。
马英九坚持的政治主张需要代表的是台湾整个社会形态及其政治意志,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英九将把自己置于40%或60%的政治和社会的对立面。
这才是马英九不愿意面对的政治噩梦。
换句话说,中国大陆面对的台湾执政当局是一面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一面姑息纵容其他组织或部门在两岸沟通、交流与交往中制造两岸政治屏障或政治障碍。
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陆要具备更好的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能力。
中国大陆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能力包括有三个方面:
1、对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2、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标准的客观程度;
3、两岸执政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在这三者之间,显然,对“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调查研究”是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前提。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所有的政治判断或执政合作都是“水中捞月”。
本文重点探讨以客观标准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及两岸执政合作的问题。
一、遵循马英九的执政实践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统独”;
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政治论断,既然适用于判断政治和社会中的任何事物,自然也适合于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统独”。
即:马英九的执政实践是检验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政治统独”的唯一标准。
因此,具体地说,判断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统独”针对不同的对象至少有四个政治标准:
1、马英九是否认同“同一个中国主权与领土的政治对立”的两岸关系(至于采取什么样的表述,取决于马英九的政治需要)。
这是判断马英九的政治认知上是否存在“台独”的客观标准;
2、马英九是否促进的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是否推进两岸政治协商。
这是从马英九的政策上判断是否存在“台独”倾向的政治标准;
3、面对中国主权和领土被“两岸周边”的政治侵占,马英九能否适时与大陆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统一。
这是从“关键事件”上判断马英九的是否“台独”的政治标准;
4、两岸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遭到政治损害时马英九能否积极维护。
这是从马英九的执政行为上判断马英九是否“台独”的政治标准;
总之,这是遵循“实践是检验马英九的唯一政治标准”的方式、方法对马英九执政台湾做的政治检视。
当然,这也是认知马英九执政的初级层次和水平:即“马英九做,大陆检验”,本质上,就是大陆不对马英九做任何的政治操作。
这适合于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观察期”。
除了这种认知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方式方法外,还可以在两岸的执政合作中深度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
这就是认知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中级层次和水平。
二、通过两岸执政合作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统独”;
认知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中级层次和水平就是通过“三视”模式在两岸密切执政合作中分析、判断和把握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改变或转变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和政治规划。
所谓“三视模式”就是采取“平视”、“仰视”和“俯视”的方法对马英九的实践和认知做政治界定,然后再结合马英九面临的台湾内外的实际情况为马英九“量身定做”一套“执政生涯规划”,通过两岸执政合作的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政治效果和最高的执政目标。
中国大陆为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量身定做“执政生涯规划”是大多数涉台工作人员都不会相信的一种方式,然而,这却是最适宜、最科学、最理想的一种途径。
理由很简单:即便对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没有什么了解,至少能做出一个基本的政治判断就是: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或许不会对统一好到哪里去,但是也绝不会对统一坏到什么程度。
难道大陆在台湾特定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下,还可能期待会有超越马英九的“现实可能性”的吗?
事实上,有这样一种政治认知,对于大多数大陆民众而言也就够了。
但是,对于专业涉台工作而言,这个标准就太低了。
所以,大陆既要“接受两岸政治现实”,又要努力“做到最好的政治结局”。
这就是要通过两岸执政合作的方式为马英九量身定做“执政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因。
做马英九执政生涯规划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三视模式”准确调研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
通过“三视模式”调研马英九的目的就是“掌握马英九的政治素质结构”、“确定马英九的现实政治状态”、“明确马英九的未来政治目标”。
所谓“三视”就是学会“平视”看到马英九的“客观面”、“俯视”看到马英九的“不足面”、“仰视”看到马英九的“优势面”,目的是准确定位马英九的政治状态及变化。
2、制定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时间和任务的执政规划;
依据马英九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水平及必须面对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制定马英九四年或八年的政治规划。
操作方式就是把马英九执政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做出明确时间阶段需要解决的分目标,并对每一个时间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分目标发展规划”。
这样,就以时间为纬线完成了马英九执政四年或八年的执政规划,也是马英九需要遵循的适宜执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实践和微调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发展规划;
对于实践马英九执政规划时就需要考虑到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执政能力”、“执政环境”、“执政任务”及“政治条件”。
相对而言,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受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台湾内外环境的分析、研究和把握能力。
当“执政环境”因为各种不可知的因素导致变化,那么“执政任务”必然会做相应的政治调整。
相似的,如果相对稳定的“执政条件”或因为人员调整等因素导致“政治条件”的变化,同样会影响“执政任务”的调整。
这都是在执行马英九的政治规划时会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以上三点,对于真正希望完成和实践马英九执政规划的大陆而言,都是具备基本政治条件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假如在制定科学的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执政生涯规划”上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剩下的问题就是两岸通过沟通、交流、交往、互助与合作等多种方式、方法去落实和执行的问题。
三、建立“两岸精确发展模式”对发展两岸关系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马英九执政规划制定的好与坏本质上取决于对“马英九准确的调研”、对“台湾执政问题、困难和风险的政治研究”及“制约和促进因素的准确的时间判断”。
归根结底,两岸执政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陆对马英九执政当局及台湾内外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然而,何止是针对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需要这么做呢?难道台湾有一定影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人物都不可以这么做吗?当然都是可以,也都是应该的。
这就是“两岸精确发展模式”。
两岸关系发生政治波折,严格地说,在大陆与台湾的实力对比处于优势的环境和条件下,问题就出在缺乏对台湾准确分析、研究和把握上。
所以,建立“两岸精确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都是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
1、有利于马英九形成历史地位;
2、有利于台湾执政当局创造最好的执政业绩;
3、有利于两岸人民利益实现最大化;
4、有利于降低两岸的政治和社会成本;
5、有利于两岸积极防范各种政治危害或政治危机;
这也说明: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只要把最新的科学手段运用到发展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乘方效应”而不是“倍增效应”。
这与两岸是否处于“敌对关系”或“正常化关系”是没有任何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