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课程设计 (1)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设计——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说明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班级:地下13-1班学号:只是传说姓名:许目录第1章总论 (3)1.1 基本情况介绍 (3)1.2 课程性质和目的 (4)1.3 课程设计的自我要求 (4)第2章下沉广场规划设计 (5)2.1 下沉广场简介 (5)2.2 下沉广场的规划 (5)2.2.1满足建筑、环境的要求 (5)2.2.2下沉式广场一侧主体结构的设计 (6)2.3 下沉式广场的设计 (6)2.3.1施工阶段 (6)2.3.2使用阶段 (6)2.4 下沉广场优势 (7)2.4.1将土地利用到极限 (8)2.4.2应对噪音的妙招 (8)2.4.3对会所经营的新尝试 (8)2.4.4为地下商业造势 (9)2.5 结论与体会 (9)第3章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 (10)3.1 地下商业街简介 (10)3.1.1地下商业街定义 (10)3.1.2地下商业街的发展 (10)3.2 地下商业街的相关规范 (11)3.2.1疏散宽度的计算单元 (11)3.2.2面积折算值 (12)3.3 地下商场安全疏散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2)3.3.1严格控制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 (12)3.3.2控制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分区划分 (13)3.3.3严格安全疏散设计 (13)3.3.4合理布置安全出口,有效控制疏散距离 (14)3.4地下商业街缺乏人性化设计剖析 (15)3.4.1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分析 (15)第4章地下停车场规划设计 (18)4.1 停车场建设现状 (18)4.2 道路视觉景观 (19)4.2.1出入口设计 (20)4.2.2地下停车道路景观设计 (20)4.3 消防、通风排烟和排水系统 (22)4.4 地下停车库内步行景观 (22)4.5 坡道 (23)第1章总论1.1 基本情况介绍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生存空间缩小,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地下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和安全保障措施。
3. 引导学生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建筑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下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建筑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建筑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地下建筑基本概念: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特点,包括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业街等。
2. 地下建筑设计原则: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介绍地下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4. 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运用CAD等软件,教授学生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5. 地下空间利用:探讨地下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下建筑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下建筑设计原则第三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第四课时: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第五课时:地下空间利用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下建筑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河南城建学院《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课程设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仅供参考)参考文献 (17)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
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
(见附图)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3篇)
第1篇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下空间利用需求的增加,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地下工程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地下工程概况(1)地下工程的分类:按领域用途、空间位置等进行分类;(2)地下工程的特点:如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3)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如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
2.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放坡开挖、非放坡开挖等;(2)暗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沉管法等;(3)特殊施工方法:如冻结法、顶管法等。
3.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1)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进度、施工方案、施工资源、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内容;(2)施工平面布置:包括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设施、施工设备等;(3)施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4.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下工程案例,分析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四、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2. 分析地下工程概况,确定施工方法;3.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平面布置;4. 进行施工资源配置,确定施工进度;5.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五、设计评价1. 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2.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3.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4.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深度;5.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目录一、目的 (2)二、设计资料 (2)三、隧道设计 (2)四、管片衬砌结构设计 (7)五、轨道设计 (12)六、参考文献 (13)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与横断面设计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地铁区间隧道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的计算过程与影响因素,车辆类型,支护结构类型,轨道类型,受电弓知识,直线与曲线隧道计算超高的办法及其对隧道建筑限界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任一速度和曲线半径下,选择车型和轨道设计,进行隧道衬砌选择和衬砌管片的选择,并且设计出管片的厚度和二次衬砌的厚度(若需要),绘出给定条件下的隧道建筑限界图(车辆轮廓线图、车辆限界图、设备限界图和建筑限界图),并给出具体控制点的坐标值,绘出单(复)线隧道直线和曲线条件下的衬砌内轮廓图,绘出衬砌设计图,绘出管片设计图等。
二.设计资料:取之于“广州地铁某线某区间盾构隧道设计”。
圆形盾构地铁区间隧道,底层参数为:粉粘土,上覆地层高12.0m,容重18.0kN/m3,地面超载20.0kN/m3,侧压力系数0.5,地基抗力系数30.0MPa/m。
设计要求:1)直线隧道,时速80km/h2)曲线段隧道,时速70 km/h,半径750m,车型B1,减震轨枕。
三.隧道设计:本隧道设计选择B1车型中的下部受流型车型,其车辆主要参数如下:1.车辆长度:19000mm2. 车辆宽度:2800mm3. 车辆高度:3800mm4. 车体重量:1) 空车:24000kg(钢车)2)重车:42600kg(钢车)●车辆轮廓线B1型计算车辆轮廓线坐标值(mm)如下表:点号0 1 2 3 4 5 6 27 28X 0 840 950 1129 1229 1299 1318 1332 1387Y 3800 3800 3750 3636 3538 3406 3315 3077 3063点号29 30 7 8 9 —10d 11d 12dX 1413 1358 1400 1400 1400 —1255 1255 1255Y 2621 2605 1860 1100 600 —600 355 160点号13d 14d 15d 16d 17d 20d 21 22 23X 1440 1441 1230 1065 1065 818 818 717.5 717.5Y 160 120 85 85 165 165 0 0 -25点号24 25 26 —12e 13e 14e ——X 676.5 676.5 0 —-1255 -1428 -1428 ——Y -25 80 80 —222 222 190 ——注:表中第0~9、10d点是车体上的控制点;第11d点是车轴上轴箱的控制点;第12d~15d点是转向架构架下受流器的控制点;第16d~20d点为下部受流转向架构架上的控制点;第21、22点为车轮踏面上的控制点;第23、24点为轮缘上的控制点;第25、26为连接在车轴上的齿轮箱最低点;第27~30点为信号灯预留位置。
城市地下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了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 学生能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设计任务,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AD软件等,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设计和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兴趣,提高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和科学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地下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 地下空间定义与分类- 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与作用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原理与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地下空间规划关键技术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5.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 设计要求与规范-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 利用CAD软件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制图6. 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与分工- 完成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 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与资源利用现状第3-4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原理与方法第5-6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分析第7-8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制图第9-10周: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知识和技能。
地下城市与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城市与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下城市的概念、规划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地下城市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掌握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地下城市规划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2.能够参与团队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能够撰写简单的地下城市规划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城市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地下城市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地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及优势。
2.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讲解地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实用性、环保性、可持续性等。
3.地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介绍地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如空间布局、交通、环境保护等。
4.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地下城市规划案例,如北京、上海、东京等城市的地下城市规划。
5.地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讲解地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下城市的概念、特点、规划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下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经验。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下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城市规划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
地下施工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下施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安全风险控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地下施工的分类、特点和适用场景;(2)掌握地下施工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3)熟悉地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手段。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地下施工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处理;(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地下施工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下施工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学生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施工概述:地下施工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2.地下施工技术:常用地下施工技术方法及其原理,如钻孔法、隧道法、爆破法等;3.安全风险防控:地下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控手段和措施;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下施工案例,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下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下施工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讨论法:分组讨论地下施工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施工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地下空间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念,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的类型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性及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地下空间相关的地质、土木工程知识,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和潜在问题。
2. 学生通过实例研究,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沟通协作和团队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 学生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地下空间的利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技事业的热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结合地理、地质、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的科学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喜欢探索未知领域。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介绍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不同类型的地下空间利用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空间的概念与分类2. 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与应用:讲解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列举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实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与应用3. 地下空间地质与土木工程知识:学习地下空间的地质条件、土木工程技术及其在地下空间利用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空间地质与土木工程知识4. 地下空间利用与生态环境: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可持续发展策略。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下空间利用与生态环境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地下空间利用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第二周: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与应用第三周:地下空间地质与土木工程知识第四周:地下空间利用与生态环境第五周:实践活动及总结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地下街课程设计
地下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地下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下街布局与城市地面空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地下街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研究地下街案例,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利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展示地下街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提升表达和展示技巧。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兴趣,激发对城市规划的好奇心。
2. 学生通过学习地下街的成功案例,增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规划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地理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下街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地下街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城市空间构成”中的第四节“地下空间的利用”2. 地下街布局与城市规划:讲解地下街布局的特点,探讨其与城市地面空间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四章“城市规划”中的第二节“城市空间布局”3. 地下街功能与城市经济:分析地下街的商业功能,以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城市经济”中的第三节“商业布局与城市发展”4. 地下街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地下街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教材章节:第六章“城市环境”中的第四节“城市地下空间环境问题”5. 地下街案例研究: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地下街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 教材章节:附录“典型案例分析”中的“地下街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了解地下街的实际应用。
大班科学教案城市的地下
大班科学教案城市的地下大班科学教案:城市的地下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类活动中心之一,充满了高楼大厦、繁忙的街道和各种设施。
然而,我们对城市的地下世界了解多少呢?城市的地下空间是一个神秘而又重要的领域,它承载着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系统和其他生活所需资源。
本文将带领大班孩子们一起探索城市的地下,了解地下世界的奥秘。
一、城市地下的通道系统首先,我们来了解城市地下最为重要的通道系统之一:地铁。
地铁是一种地下铁路交通工具,它在城市中穿梭,连接了各个区域。
地铁系统由地下隧道、车站和列车组成,让人们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通过地铁,人们可以避免交通堵塞,节约时间,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除了地铁,城市地下还有其他的通道系统,如地下隧道和地下通道。
地下隧道通常用于承载城市的供水和供电系统,同时,在一些城市中也用于交通。
地下通道则是为了方便行人在繁忙的街道上穿行而建造的,这样人们就可以轻松地过马路,而不用担心交通事故。
二、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城市地下还有许多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着重要的支持。
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排水系统。
城市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放、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等。
这些设施确保了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区域不被雨水淹没,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免受污染。
此外,城市地下还有供电系统和供暖系统。
供电系统通过地下电缆将电力传输到各个建筑物,为人们提供了电力资源。
供暖系统则通过地下管道将热能传输到各个房屋,使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温暖。
这些基础设施的存在,让城市成为一个舒适、便利的居住地。
三、城市地下的隐藏之宝城市地下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通道系统的集合,它也埋藏着一些隐秘的宝藏,等待着被发现。
例如,一些城市中保留了古老的地下通道和地下城堡,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地下结构令人着迷。
同时,在一些城市的地下还有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地下商场等设施,人们可以在安静而又独特的地下空间中享受文化与艺术。
此外,城市地下还隐藏着一些神秘的地下河流。
地下结构课程设计
地下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下结构的定义、分类及功能;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地下结构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 学生能够了解地下结构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识别并绘制常见的地下结构示意图;2.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对地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 学生能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地下结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结构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精神;3.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观念。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下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下结构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地下结构的定义及功能- 地下结构的分类及特点2. 地下结构的应用与功能- 地下交通设施:地铁、地下通道等- 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商场、停车场等- 地下工程设施:隧道、地下管道等3. 地下结构施工技术- 施工原理与方法- 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施工安全与环保措施4. 地下结构设计与分析- 设计原则与方法- 地下结构稳定性分析-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5. 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典型地下结构工程案例- 了解工程背景、设计理念及施工技术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应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地下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城市地下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地下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工程资料:某总建筑面积为30000m2的商场,地上6层、地下2层(地下1层为商场营业层、地下2层为停车场);基础为东西长72m、南北宽52m混凝土筏板基础,基底标高为-11.0m,地面标高为-1.0m。
其基坑底部边沿设置距离基础1.5m的工作面;基坑周围为硬化施工场地,基坑南侧距施工围墙30m,并设大门通往外侧公路,基坑其它三面距离施工围墙均为10m,属于二级基坑。
由于基坑周围场地受限,故垂直设置混凝土灌注桩做排桩支护,并在一定深度设置一层锚杆。
根据该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的有关资料:1、地表层有(1+0.1X)m厚杂填土,测得重度19kN/m3,内摩擦角为5°,粘聚力为5kPa;2、地表层土以下则均为粉质粘土,测得其天然重度为19kN/m3,内摩擦角为(10+X)°,粘聚力为(5+X)kPa,塑限含水量为16%,孔隙比为0.75。
3、不考虑地下水,地面考虑(10+X)kN/m2均布荷载。
(注:按座号每5个同学为1组,X表示组号,例如:1~5号同学X取1。
)二、设计内容封面:采用学校专用封面。
(一)工程概况(建筑基坑、地质水文等条件――参见任务书)(二)设计依据:(1)《课程设计任务书》(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三)支护结构设计方案:1、排桩与锚杆的布置与构造钢筋混凝土排桩(灌注桩):截面直径、混凝土强度等级、平面轴线位置、间隔距离;顶部贯梁构造;锚杆:设置位置(支点高度、倾斜角度、锚杆钻孔直径)、锚杆类型(粗钢筋、钢绞线及其材料指标)、锚头节点构造(钢锚梁、锚具)、钢拉杆(自由段隔离、支架、锚固体灌浆材料指标);2、荷载与抗力计算水平荷载标准值(按土的种类计算,考虑地面附加荷载)、水平抗力标准值;(绘制计算简图)3、排桩的设计计算(1)嵌固深度计算;(绘制计算简图)(2)结构计算(确定结构内力和支点力设计值);4、锚杆的设计计算(1)锚杆自由段长度计算;(绘制计算简图)5、基坑排水(地面硬化、坡顶和坡底排水沟设置)6、基坑监测(参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确定位移控制监测值和报警值。
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相关技术。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地下空间规划案例,提出优化建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IS等,进行地下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规划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环保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分析。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建筑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有一定了解,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下空间规划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原则2. 地下空间规划步骤与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步骤- 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与技术3. 地下空间规划相关技术- 地下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地下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4. 我国地下空间规划政策与法规- 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的政策体系- 地下空间规划的法规与标准5. 地下空间规划案例分析与评价- 国内外典型地下空间规划案例-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评价体系6. 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操作-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评价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地下空间规划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4周:地下空间规划步骤与方法第5-6周:地下空间规划相关技术第7-8周:我国地下空间规划政策与法规第9-10周:地下空间规划案例分析与评价第11-12周: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操作教材章节关联:《城市规划原理》第十章: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全书内容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旨在确保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地下方向课程设计
地下方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地下构造的基本概念,掌握地下方向识别的主要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下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生了解我国地下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发与利用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下探险路线图,提高地图阅读和制作技能。
3. 学生学会使用现代科技工具,如地质罗盘、GPS等,进行地下方向的定位和导航。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学生认识到地下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开发与保护地下资源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勇敢、坚韧、自信的品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围绕地下方向这一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背景,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课程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地下世界的奥秘”相关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要点:1. 地下构造基本概念:地层、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等。
2. 地下方向识别方法:地质罗盘使用、GPS定位、地形地貌分析等。
3. 地下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地下水、矿产、地热等资源的分布规律。
4. 地下资源开发与利用:我国地下资源的种类、开发现状及保护措施。
5. 实践活动:设计地下探险路线图,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探险。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地下构造基本概念,学习地层、岩石、矿物等知识。
第二课时:学习地质罗盘、GPS等地下方向识别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课时:分析地下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探讨地下水、矿产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四课时:结合教材,了解我国地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讨论保护地下资源的重要性。
地下空间与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与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下空间的概念、分类及功能,掌握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地下空间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 帮助学生掌握地下空间规划的法规、政策和标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空间规划案例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
2. 提高学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图纸绘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完成地下空间规划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规划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城市规划领域的热情。
2. 增强学生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城市规划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旨在让学生掌握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实际案例分析和设计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空间概述- 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 地下空间功能与优势- 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2. 地下空间规划原则与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地下空间规划策略与设计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案例分析3. 地下空间规划法规与政策- 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相关政策- 地下空间规划法规体系- 地下空间规划标准与规范4. 地下空间规划实践- 地下空间规划项目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图纸绘制与表达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地下空间概述- 第二周:地下空间规划原则与方法- 第三周:地下空间规划法规与政策- 第四周:地下空间规划实践6. 教材章节与内容列举- 教材第一章:地下空间概述- 教材第二章:地下空间规划原则与方法- 教材第三章:地下空间规划法规与政策- 教材第四章:地下空间规划实践案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
城市地下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 了解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原理、技术要点及发展现状。
3. 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程等知识,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2. 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IS等,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建设与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介绍城市地下空间定义、功能及分类,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
- 地下空间的定义与功能- 地下空间的分类与特点2.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讲解地下工程的建设原理、技术要点,参考教材第三章。
- 地下工程的建设原理- 地下工程技术要点及发展现状3.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管理原则及政策法规,结合教材第四章。
- 地下空间利用原则与策略- 地下空间管理政策法规4. 城市地下空间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案例,借鉴教材第五章。
-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案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 实地考察与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城市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第二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第三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第四周:城市地下空间案例分析第五周: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城市地下空间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的相关知识。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政策法规。
3. 引导学生掌握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调研、资料搜集、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AD、BIM等软件进行地下空间设计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关爱城市生态环境、节能环保的意识,培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习惯。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空间观,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建筑、环境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全面认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对城市地下空间有浓厚兴趣,但相关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项目式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地下空间概述- 地下空间概念与分类- 地下空间功能与优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概况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空间规划与政策法规- 地下空间工程设计要点3. 地下空间施工与运维-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地下空间运维管理- 地下空间安全与环保4. 地下空间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地下空间项目分析- 地下空间利用的创新实践- 案例启示与经验总结5. 课后实践与拓展- 设计地下空间项目方案- 调研当地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探讨地下空间未来发展前景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城市地下空间概述第二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第三周:地下空间施工与运维第四周:地下空间案例分析第五周:课后实践与拓展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课程设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仅供参考)参考文献 (17)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
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
(见附图)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摘要:徐州枢纽是国家级铁路枢纽,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调运中心。
连通京沪、陇海两个国家级通道,形成衔接11条线路7个方向的十字型枢纽格局。
货运方面,围绕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徐州北站,布局铜山货场、徐州西货场、徐州北货场、大庙集装箱办理站,进一步发挥区域货物集散中心和煤炭铁水转运中心的作用。
客运方面,规划新建徐州东高铁站,与既有徐州站形成两个主要客运站格局,衔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连高铁、徐宿淮盐城际。
徐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立足主城区,面向都市区。
第一层次以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约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和铜山新区为规划重点;第二层次为都市区和市域范围。
规划立足近期(2020年),面向远景(2050年)。
徐州轨道线网规划体现分阶段城市建设重点,考虑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保持一定弹性等原则。
关键词:徐州、地铁、轨道交通1 总体说明1.1徐州基本情况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
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辖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037.3平方公里。
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更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长三角的“北大门”,长三角北部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节点城市和重要增长极。
徐州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和能源基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
现为华东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医疗、会展中心,同时也是省内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国务院确定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18个较大的市之一,国家工信部定位的承接服务外包的五星级城市,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最高规格级别项目驻地,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级别虽为地级市,但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GDP经济增速高居全省第一位。
2012年全年实现GDP经济总量为4016亿元,入围中国经济30强城市,继续超过南昌、兰州、太原、昆明、海口等省会城市。
《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徐州成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位,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
国家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显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国172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20位。
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国际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1.2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通常认为,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即可修建轨道交通。
但据有的报告分析,若期望地铁项目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城市人口在150万以上则是适当的选择。
我国则规定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轻轨交通系统,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地铁交通系统,或者两者相结合,具体要由城市的客运需求、经济实力和其它相关因素来决定。
概括地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法定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任何城市在没有做好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之前就提出线路方案的项目建议书,将被认为是没有根据和不合法的。
因此,在轨道交通项目申报立项前,必须做好综合交通规划和轨道交通专项(专业)规划,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后得到确认,才具备法定的基本条件。
2)应有一定的客运量需求。
建设部有关文件规定,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1万人次时,可建设轻轨系统;当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时,才可建设地铁系统。
3)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
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该城市GDP的3%~5%是比较合适的;而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占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14%~18%,即公交投资约占城市GDP的0.9%,并认为这是一个合理而财力可以承受的指标。
若取公交投资额的80%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份额,则每年可有0.7%左右的GDP投资力度支持此项工程。
按以上指标分析,我国城市修建地铁的投资控制应不超过每公里4亿元,而轻轨应不超过每公里2.5亿元。
据此推算,当城市每年的GDP达到500亿元以上或人均收入在2.5万以上时,认为有条件建设轨道交通。
4)建设标准及国产化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旦立项,建设标准选择是否适当,将对后期造价有很大影响。
此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过高的造价不仅使多数城市难以承受,盲目建设还容易造成国民经济的局部失衡,为此,国务院于2003年明确指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并且规定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应达到的基本条件: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城市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
4)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要达到单向高峰3万人次每小时。
5)依据徐州市相关财政、人口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末:6)徐州市区一般预算收入134.4亿。
7)徐州市区实际居住人口(户籍人口加暂住人口)为321.24万。
8)徐州市区国民生产总值1600元。
综合上述条件以及徐州市目前公交客运量,徐州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时机是成熟的,条件是具备的。
1.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1.3.1轨道交通建设的年限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
1)近期规划:主要研究线网重点部分的修建顺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此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2)远景规划:是研究城市理想发展状态下轨道交通系统合理的规划,因此没有具体的年限。
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与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可分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3类,规划年限分别为1~5年、5~15年、15~20年。
此外,我国《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1992)规定,设计年限近期宜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不宜少于交付运营后25年。
依据徐州市相关城市规划、江苏省对徐州的规划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后,现对徐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年限做出判定:规划年限:2013~2050年。
近期规划:2013~2020年。
中期规划:2021~2030年。
远期规划:2031~2050年。
1.3.2规划依据: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3)《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4)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8年)5)《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7)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118 号)8)《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年)对于近期建设规划项目选择,支持徐州市近期重点建设片区,既要缓解主城区(尤其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于新区的土地开发的引导作用,促进近期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的原则是合理的。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项目选择应优先在老城区、并根据规划2020年徐州新区(规划人口22万)的发展规划,首先安排建设1、2号线的建设排序是合理的和适宜的。
1.4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1.4.1指导思想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交通需求、经济承受能力和建设强度,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的主骨架,提升旧城区公共交通能力,强化旧城区与新城区联系,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密切配合与衔接,服务城市主要功能区,支撑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有效引导城市发展。
1.4.2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近、远期目标有机衔接,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近期建设规模与线路,严格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标准,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确保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设计和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改革建设、经营和管理体制,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1.5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近期规划,至2020年初步建成基本骨架体系。
,到2020年,我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1、2、3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67公里,其中地下段60.6公里,高架段6.4公里,建设项目总投资443.28亿元,到2020年,形成连接徐州老城区至新城区、铜山新区、坝山片区、城东新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23]工程计划将启动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设周期预计5年。
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超过5000亿元(2010年价,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0亿元,经济增长高于苏北、高于周边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综合经济实力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地位,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
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2.1城市性质及规划发展目标根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示,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
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2.2.2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
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151.40平方公里,人均97.10平方米;2020年为180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
2.2.3空间结构规划1、发展方向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