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_德育价值_德育目的

合集下载

对德育功能的理解

对德育功能的理解

对德育功能的理解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培养:德育通过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2. 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宽容友善、正直勇敢等。

通过讲述正面的榜样故事、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社会责任感:德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4. 自我管理能力: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

这些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团队协作:德育通过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具备在群体中和他人良好合作的能力。

6. 创新精神:德育也包含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总体而言,德育的功能是全面的,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关注他们的品德、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
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与内在的德育目
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 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 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 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 的社会人格。
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 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德育目的 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 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 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 目的的作用,流于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目的论也 往往建立在他们对宇宙之根本如“天”、 “道”、“理”、“性”等问题看法的 基础上,认为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 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 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
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主张性本善的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 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 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大学》
3、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 德育目的
朱煮说:“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 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 艺未精也。”
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道德教育 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 牲、慈爱等基本德性。

《德育原理》德育内容

《德育原理》德育内容
德育原理
本课程主要内容
• 一、德育即道德教育 • 二、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 三、德育的必要性 • 四、德育的可能性 • 五、德育内容 • 六、德育手段 • 七、德育方法 • 八、德育模式
德育内容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3 .职业道德教育 •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
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 ,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 、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 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
•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学校的德育功能。就 是说,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在整个德育中所占的比重,直 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德育功能的定位和发挥。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 德育就是把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人们对品德认识不一 ,因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
• (一)主行说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品德归根结底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因而特别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求儿童牢记各项 德目,并在行动上落实德目的要求,把行为训练视为道德 教育的唯一或核心内容。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 (二)各层次德育的功能 • 2 .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 • 通常,教师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
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 德原则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 到的要求,但原则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具 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应当达到 的要求;但在执行当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加以 变通处理。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

〔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那么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

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

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

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

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

德育功能有哪些

德育功能有哪些

德育功能有哪些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素质的教育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

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爱心、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情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

其次,德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德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再次,德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此外,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立能力。

德育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通过各类德育训练和激励措施,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律和自立能力。

最后,德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素质。

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学校系统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实现的。

学校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通过合适的德育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的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校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德育功能概念的辨析

关于德育功能概念的辨析

关于德育功能概念的辨析作者:管琪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摘要:德育功能在德育实践中存在诸多概念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对其造成了诸多曲解甚至误解。

通过辨明“德育功能”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厘定“德育功能”这一概念的内涵,突出德育功能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对德育功能在德育实践中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德育效果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68-02“德育功能”作为德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德育理论界一直颇受关注和争议。

其实,人们对德育功能的争论不仅仅是德育有什么功能、有多少功能的问题,也存在着什么是德育功能的问题。

那么,到底何为德育功能?时至今日,这仍然不失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

纵观当前的学术界,存在这么两种异样的声音:一种是高呼“德育万能论”,认为德育“包罗万象”,似乎可以完全囊括德育、教育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对德育功能的无限扩大只会导致德育的泛道德化,它给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实践带来的也只能是无所适从。

另一种则是消极的“德育淡化论”。

有人甚至还引经据典地为此作辩护——“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①说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既然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阶段,就很难避免商品社会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空虚的潜在矛盾。

对德育功能的淡化只能导致德育的无所作为,最终将走向德育无用论,让我们的德育黯然失色。

面对上述两种对德育功能有失偏颇的观点,以及当前学术界对何为“德育功能”探讨的相对缺乏,笔者认为概念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从厘清德育功能概念的角度,梳理对德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尤为必要。

德育功能在德育实践中存在诸多概念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因之,对其造成了诸多曲解甚至误解,其中与“德育功能”联系最为密切也最易混淆的有——“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和“德育效果”。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目的的特征: • 1、德育目的具有价值性 •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 4、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 的角度说)
• 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
第五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 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 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三,评价功能
• 德育目的是检测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 本标准。
• 尽管德育活动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但所有 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 德育目的。
2、德育目的之道德功能(从对学
生的道德学习的作用的角度)
• 第一,引导性功能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第一,它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习
• 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 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
2、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 育目的
• 内在的德育目的思想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 身,
•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 以修身为本。”
• 第一,导向功能
•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 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 功能。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2013-8-14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三)正确认识德育功能有何意义
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 标的确定。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 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 适度的德育实践。
(3)德育的个体享受功能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 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 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 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 本质体现。(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 人为乐)
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 ——道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道德,成就公民的精神高度
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 道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道德,成就公民的精神高度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政治功能
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 3.政治行动的引导。
(影响 3.德育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 4.德育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在三方面: 一是动机作用:学习动机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 向性、强度和持久性。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为个体确定人生价值方向起 重要作用。解决人类向何处去?什么样的人生才 值得一过?(建构人生意义)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如:虚心、诚实、一 丝不苟等。
功能观的适度、分 层;落实的德育
(四)德育功能的分类
(一)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二)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德育功能的多维分析
个体 功能维度 正向 负向 正向
社会 负向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李太平(1963—),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功能侧重表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

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于大系统来说,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

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

教育学(德育)

教育学(德育)

德育(概念、意义)德育课程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性质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小学、初中、高中)旧P138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的方法德育的途径德育评价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对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培养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和校园文化营造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发展,也为智力、体质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德育课程是根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学习方法的整体建构。

狭义:以学科教学形态为载体,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道德价值的形成与品德建构过程进行引导的教育活动。

广义:包括一切具有育德作用的教育活动。

(德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渠道,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载体。

因此,明确学校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特征和内容架构,是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学科课程是专门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学习的活动,通过系统地传授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课程。

德育学科课程的优势是进行系统的道德认识训练。

现代德育课程的四大特征:生活化、自主性、整合性、拓展性德育性质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继承性(德育性质是被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德育形式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德育内容(基本任务)1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原理(1)

德育原理(1)

德育原理一、名词1.德育: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目的: 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4.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5.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6.情感陶冶法: 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7.思维训练法: 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8.行为训练法: 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语方法。

9.德育主体: 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10.德性: 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11.习俗性德育: 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2.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13.澄清反应: 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4.德育课程: 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5.德育功能: 德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简答1、德育功能主要有哪些?①德育的社会性功能②德育的主体性功能③德育的教育性功能2、简答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表现。

教育学笔记德育

教育学笔记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

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顽强的努力,它是一种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标志、关键)
综上所述,知、情、意、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存在区别,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知到行的转化中起调 节作用。所以,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 展变化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
程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 想品德矛盾运动的结果。(进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 2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界的教育
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影响要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需要经过一
第十二章
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还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性和渐进性相联系。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学生德育常常
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
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品德上出现反复甚 至是较大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绝非简单的反 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现已往某些特点,其中包含着新 的进展因素,是前进中的反复。因此,在德育中,教育者 必须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反复、坚持不 懈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在反复中前进。

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辨析题

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辨析题

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辨析题
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

德育功能指的是德育的具体目标和作用,也就是德育在个体或者社会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效果。

德育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

德育价值则是指德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德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德育价值包括但不限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和谐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德育功能是指德育的目标和作用,而德育价值则是指德育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德育的功能实现了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价值也反映了德育的功能的实现。

然而,它们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德育的效果和意义。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公德心的公民。

德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德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善良、美好、正直和深思熟虑的行为。

通过正面榜样的引导和道德教育的培训,学生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善良和美好的价值,并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困难和痛苦。

通过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学生可以培养出具有同理心和宽容心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德育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自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品德。

4.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他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合作他人、沟通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力。

5.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
应该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社会和环境。

通过培养学生有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总之,德育的功能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重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公民素质的人。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一、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作用。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

包括德育本身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

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是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1、首先,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是中国德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产生真正的德育功效,必须将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他们道德学习的主体性。

2、在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时,要注意其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德育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要通过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塑造去实现社会性功能,通过文化功能的事先去达成其他社会功能的目标。

3、要认识到德育除社会性功能外,也具有重要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具有个体生存性功能,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真正的德育赋予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最终使个体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获得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个体一定的品德。

4、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注意:(1)要确立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

教师须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奠定为人的根本。

同时,教师应将道德动机与学习动机激发、道德践行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等环节联系起来,避免片面和虚幻的道德人格的发生。

(2)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11月第26卷 第6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Nov.,1999Vol.26 No.6[收稿日期]1998-10-26[作者简介]李太平(1963-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德育功能 德育价值 德育目的李太平(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 要]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性质是复杂的,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德育价值最终表现为社会、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关键词]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一、关于德育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功能侧重表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

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 、B 、C 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于大系统来说,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

就A 系统来说,它以B 系统、C 系统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

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 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 。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

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

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89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

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

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

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德育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同时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育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负之分。

由上可知,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

把德育功能简单化的作法 ,是方法论上的失误。

二、关于德育价值有论者把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直接等同起来 ,因而也就把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等同起来。

这是笔者不赞同的。

我们在研究德育功能时,应结合德育价值进行研究,但必须将二者区分开来。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价值既不单纯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也不单纯是主体的需要,但又离不开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它表示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德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个人的德性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

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性、功能与德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的。

德育价值主体是指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各类群体(包括民族、国家等等)。

德育价值客体是指德育活动及其功能。

个人的德性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完善自己的德性结构。

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等价值主体德性的完善。

社会的德性需要应通过具有优良德性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德性需要,不能由各种德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

但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其目的是希望培育各种优良德性的人才,这种人才对社会的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社会价值。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

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德性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德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给予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严格说来,把受教育者在德育系统之外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价值都归功于德育,不仅不科学,反而会造成社会各界对德育的期望过高,在达不到期望时,人们就会对德育的价值产生失望和怀疑。

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德性的价值和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而在德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德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德育价值主体通过德育活动所带来的德性的完善,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德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这一中介在德育系统之外创造的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德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控制。

三、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德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德性的活动)来决定。

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

功能关系反映德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

价值关系虽然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德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

德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90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德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德性需要的满足。

所以,德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社会、个人)在其德性需要的驱动下,用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机制去改变现存的德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德性发展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

德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

德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区别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共同存在于德育活动之中,相互作用并影响活动的结果,而且表现在,对于德育活动来说,目的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因或原因,即 目的因 。

作为一种原因,它促使德育价值主体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其德性需要。

它不同于一般原因的地方在于,这种原因就是活动直接要达到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

德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德性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使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德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德性需要的基本条件。

如果没有各种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要就无法满足,德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德育价值是德育功能的目的。

人们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要。

在德育活动中,各种德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德育价值。

离开德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德育价值的规范和引导,德育活动可能导致各种负功能的产生,或者导致德育工作的低效率。

再次,德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德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德育培养的具有德性的人才对社会德性需求的满足。

四、德育目的与价值、德育目的与功能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在活动之前,人们在观念中提出和设定目的,在实践中实现和达到目的。

德育目的是活动的内在动因,它调动主体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奋斗。

德育活动是由许多因素、许多环节构成的,目的是诸因素、诸环节的中心,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协同作用。

所以,我们研究德育功能和价值,应结合德育目的进行研究。

但在研究德育功能时,有的学者却把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说成是育德 ,实际上,这是方法论失误的另一种表现。

目的是主体的一种设计、期望,是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在活动之前思想上设计的活动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