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的德育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
具体的德 育目标1
… …2
… …3
… …n
三、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主观依据
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直接受到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 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 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被种种欲念或人 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自己的理智以 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卢梭
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 强他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 多”——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总)目的 向各级(纵向)各类(横向)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目标过渡。
日本、中国的学校德育目的都有一个根据学段不同而具体化为不同德育 目标的过程。
德育目标还应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体系化 可操作化
(三)我国的德育目的
同时,应当依据具体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具体化、层次化,在一 般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之下形成具体的德育目标以及细化的德育目标的体系, 即“具体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 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 标。
一般的德育目的到具体、细化的德育目标的存在形成德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 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肯定会受损失。”——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
下几个规定性: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 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 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 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
2. 外在、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
曰‘孝’;自其方法之方面吉之,曰‘忠恕”’;其道德教育的目 的在于培育‘仁人’”。——蔡元培
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的结果。
“治国平天下”
3.理想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
“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白而又白”。——小原国芳 “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
未精也。”——朱煮
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 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 维修
“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学校是‘国家的教会’,教师是‘社会的牧 师’”。——涂尔干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 “以个人为目的之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之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唯有
以社会为目的之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归根结蒂是指向非个人的ຫໍສະໝຸດ Baidu共同的目 的的。”——迪尔凯姆 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 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 “知”即道德知识, ➢ “情”为道德情感, ➢ “信”即道德信念, ➢ “意”即道德意志, ➢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 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 类。
预见性。 超越性。
超越于德育对象的现实道德水平 超越于当下的价值水平
可能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评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二、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1.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 一定的社会人格。
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 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有三重关系:
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 特)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黄向阳/p20)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