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合集下载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德育工作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坚持家校社协同。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的法治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5)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学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0篇)

德育教学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0篇)

德育教学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0篇)德育教学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篇1)本学期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让我校的德育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凸显其亮点,本学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以打造阳光校园,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每一名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苦有地方倾诉、郁闷有人沟通、压力有地方宣泄,让我校的师生心理不断成长,人格不断健全,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勇于面对现实,勇敢挑战困难,以良好的心态快乐工作、学习、生活,真正做到开心每一天。

二、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心全面指导、筹划;并由心育专题辅导员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心育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安排如下:心育课题研究负责人:心理咨询室(阳光小屋)负责人:阳光信箱负责人:心育网站负责人:心育活动负责人:学生心理科学小论文、心育日记负责人:教师心育论文、个案等负责人:心育组成员应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心育活动,如:开设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班级活动课辅导、亲子教育、家长学校、个体咨询、搜集各种资料、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并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继续选拔阳光小天使,让学生参与,学会自主管理。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

1、组织教师订阅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书籍、报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理论水平;2、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外出考察或培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和品性修养;3、聘请外单位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做专题辅导报告;4、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5、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单周例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理论研讨;6、每学期末,结合专题研究组织教师撰写心理教育论文,学校择优组织参加省、市、县各级论文评比;7、举办教师心理成长乐园活动。

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3篇)

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3篇)

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1. 目的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校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2. 管理机构小学德育工作由学校领导班子负责,设立德育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及监督评估。

3. 德育目标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有德、有才、有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德育内容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相应的德育教材和课程。

5. 德育工作计划学校德育工作应编制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包括德育活动安排、德育主题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确保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6. 德育评估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估机制,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和德育教学效果。

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德育工作的依据。

7. 优秀德育工作表彰学校应设立优秀德育工作表彰制度,对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激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

8. 家校合作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学校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9. 德育教师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理论和教育技能,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德育工作的职责。

10. 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学校应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家长会等渠道,宣传德育管理制度,让师生和家长了解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并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以上是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2)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学校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一、小学低年级(1-2年级)德育目标及内容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关爱同学。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具体内容:(1)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等基本知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3)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小学中年级(3-4年级)德育目标及内容1. 巩固和提升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具体内容:(1)开展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观念。

(2)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

三、小学高年级(5-6年级)德育目标及内容1.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 深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增强国家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具体内容:(1)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德育教学方法与措施1. 结合学科教学,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德育教育。

2. 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热情。

3. 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五、德育评价与反馈1. 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学生的道德行为、课堂表现、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幼儿园工作规程德育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德育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德育目标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活动和课程,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促进社交与合作:
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分享、合作的习惯,通过团队活动和小组合作提升社交技能。

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
鼓励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展现主动性,培养独立、自主、负责的品质。

引导情感表达和管理:
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适当管理情绪。

传递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强调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鼓励互助、关心集体。

培养责任感和关爱精神: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互助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关爱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节庆、传统故事等活动,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促进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品德和情感发展,形成积极的家园共育氛围。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培养环保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相关活动,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培养对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德育目标旨在全面培养幼儿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一、基本概念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

(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区别:(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工作 目标

德育工作 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
一、道德观念
1.1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尊重法律法规,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

二、情感教育
2.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商。

2.2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调节和管理情绪,增强学生的情感自我认知和情感调控能力。

三、行为习惯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文明礼貌、卫生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的习惯。

3.2 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规范。

四、思想品质
4.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精神。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五、社会适应
5.1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5.2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引言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本文档旨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实施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一、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具体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法律、社会公德等。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包括自律、勤奋、团结、守纪等。

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德育内容与方法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是常用的德育内容与方法:1. 德育内容1.1 道德知识教育•通过讲解和讨论,教育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提醒学生正确行为准则。

•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品德高尚的榜样人物,如国际友人、社会名人等。

1.2 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如班级组织的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合作能力。

1.3 自我管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如制定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等。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如整理书包、爱护校园环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德育方法2.1 示范引导法•教师身体力行,成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对象。

•组织学生观摩、模仿、学习品德高尚的榜样人物。

2.2 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社会情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表达。

2.3 亲子教育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积极开展家庭访问活动,推动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组织亲子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德育成果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应本着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幼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关于幼儿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解释:1. 目标:幼儿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和选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德育的教育,幼儿应该能够发展出友善、尊重、诚实、正直、团结合作、勤劳等良好的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内容:幼儿德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爱与关心:教育者应该通过爱和关心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需要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爱与关心,这样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2) 礼仪与礼貌:幼儿应该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如请、谢谢、对不起等。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3) 健康与安全:教育者应该教育幼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保护自己的意识。

(4) 理解与宽容:幼儿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包括文化、宗教、种族和性别差异。

教育者应该引导幼儿学会包容和宽容,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分享的精神。

(5) 公平与正义:幼儿应该学会公平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要。

教育者应该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学会正义和公正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德育内容的培养,幼儿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需要理解幼儿的特点,采用适合幼儿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方式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

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

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5篇)最新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篇1一、德育工作的对象文理分科后,学生进一步分化,下学期学生对高中生活的新鲜感逐渐消失。

学生的理性认识将逐渐取代和超越感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方法更加成熟,人格特征不稳定,可塑性保持较强。

这使得我们这学期的德育工作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二、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养成教育是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学习的“文理方向性”、生活的“寄宿制”是德育工作主要抓手;用“以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思想统帅提高德育工作;重塑班风、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本学期德育工作的落脚点。

三、德育工作的工作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与现实性和原则性相结合。

高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轻教的问题。

学生违纪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发生了一些违法犯罪事件。

一是要正确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

全面实施‘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坚持体现德育工作的基础性,从实际出发抓好道德教育;三是坚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知法守纪。

”2、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道理正面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自觉,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又要采取强制性的纪律来督促学生严格执行。

高一学生容易产生不良习惯,教师要尽可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引导他们不断前进。

高一学生的转化是关键。

四、主要工作1.继续加强养成教育。

以各项规章制度为抓手,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

2.创新德育活动。

班主任要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本着以活动促德育、以德育促活动的发展,以活动培植班级班风,以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爱好和特长,要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3.班主任工作。

①“一个班主任决定一个班的好坏”。

年级将完善班主任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

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一、德育理念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为目标。

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

(3)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2)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三、实施策略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课程质量。

2.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道德实践。

3.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水平。

4. 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5. 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四、评价与反馈1. 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定期开展德育活动总结,及时反馈德育成果。

3.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及时调整德育策略。

4. 加强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完善德育管理制度,确保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德育工作所需资源。

4. 加强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升旗仪式、国庆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教资】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教资】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社会公德知 识,引导他们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诚实守信教育
总结词
诚实守信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良好 行为习惯。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 ,向小学生传授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自律能 力。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德育的内容
01
02
03
思想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 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教育
包括公民教育和民主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和民主观念。
道德教育
包括家庭道德、学校道德 和社会道德教育,培养小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
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词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国家标志、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意 义,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家长的意见,关注家长的需求,形成 良好的合作关系。
社会实践
总结词
检验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式
具体措施
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 活动。
ABCD
详细描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检验自己的品德水平,提高道德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
下几个规定性: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 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 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 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
➢ “知”即道德知识, ➢ “情”为道德情感, ➢ “信”即道德信念, ➢ “意”即道德意志, ➢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 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 类。
2. 外在、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
曰‘孝’;自其方法之方面吉之,曰‘忠恕”’;其道德教育的目 的在于培育‘仁人’”。——蔡元培
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的结果。
“治国平天下”
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 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有三重关系:
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 特)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黄向阳/p20)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预见性。 超越性。
超越于德育对象的现实道德水平 超越于当下的价值水平
可能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评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二、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1.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 一定的社会人格。Leabharlann 3.理想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
“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白而又白”。——小原国芳 “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
未精也。”——朱煮
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 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 维修
“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学校是‘国家的教会’,教师是‘社会的牧 师’”。——涂尔干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 “以个人为目的之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之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唯有
以社会为目的之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归根结蒂是指向非个人的、共同的目 的的。”——迪尔凯姆 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 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 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肯定会受损失。”——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被种种欲念或人 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自己的理智以 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卢梭
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 强他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 多”——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同时,应当依据具体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具体化、层次化,在一 般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之下形成具体的德育目标以及细化的德育目标的体系, 即“具体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 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 标。
一般的德育目的到具体、细化的德育目标的存在形成德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总)目的 向各级(纵向)各类(横向)学校教育的品德培养目标过渡。
日本、中国的学校德育目的都有一个根据学段不同而具体化为不同德育 目标的过程。
德育目标还应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体系化 可操作化
(三)我国的德育目的
普遍的德育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
具体的德 育目标1
… …2
… …3
… …n
三、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主观依据
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直接受到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 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 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