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课后作业: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这一“公路”是指()A.长城B.直道C.灵渠D.五尺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开始修筑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直达九原,被后人称为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高速公路”的要求,故排除;五尺道是在南方,故排除D项。

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故错误;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故错误。

3.据《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周末作业含答案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周末作业含答案

高一历史作业二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D。

农产品的商品化2、外商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共同特征是( )A. 资本主义性质B。

私人经营C. 使用机器生产 D。

产品完全投放市场3、下列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同他们创办的民族工业有误的是( )A。

方举赞,孙英德--发昌机器厂 B.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C.荣宗敬,荣德生—-新洋灰公司D。

张謇——大生纱厂4、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时期C.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外国投资B。

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维新变法运动的刺激6、赵明收集了很多民族为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其中有一张1913年石龙火柴社的火花十分珍贵,上写“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工作改良物质优美”、“光亚”等字样,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A.中国的火柴工业产生于五四运动中B.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C。

当时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领先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的精神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A.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B.利润的刺激,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C.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D.辛亥革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商品的涌入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繁重的捐税负担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9、“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练习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练习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练习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经过少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不可胜数的行人。

这说明上海()A.是事先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开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拟深D.交通工具顺应了不同阶级的需求答案D2.1890年前后,一位寓居在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看到,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而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抚慰,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分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资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清楚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域的交通十分兴旺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提高推进近代思想观念转变答案D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分别»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止境。

〞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动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招致人口的少量迁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答案A4.(2021·赣州高一检测)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相继向总理衙门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江西巡抚李鸿章以为:〝查铁路费烦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资料现象说明李鸿章() A.不了解火车的作用B.一心只想兴办洋务企业C.封建迷信思想浓重D.惧怕列强借助铁路侵华答案C5.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牲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资料反映出近代交通()①扩展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域开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6.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兴办轮船××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卷及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卷及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卷(本试卷共4页,大题2个,小题33个。

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古代中国“利用畜力拉犁”大约开始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2.《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A.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B.在瓷器店看到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C.一些贵族官僚到柜坊储存金银财物 D.长安城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4.《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5.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6.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又说,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C.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7.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的欢迎。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民必修2课后作业: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测控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民必修2课后作业: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宏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患病严峻挫折之后开头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气。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广汉县取消人民公社C.小岗村农夫包产到户D.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开头……重新焕发生气”等信息不符。

答案:A2.阅读“)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B.农夫生产乐观性提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的快速进展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放,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A、B 两项不属于“根源”,D项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C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B.使土地全部权发生转变C.实现安排中的共同富有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赐予了农夫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作用不符。

答案:A4.右图是《全国农夫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

这一进展趋势消灭的主要缘由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农夫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D.政企分开政策的实施与推广解析:B、C两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月,不符合图中“1978~1982年”的时间信息;D项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农夫家庭人均收入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5.20世纪80年月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放,其主要原则之一是()A.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B.加快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全部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别D.进一步增加国营企业活力解析:自1984年开头,依据政企分开、全部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别的原则,我国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4.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5.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7.如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A.开始使用牛耕B.注重精耕细作C.曲辕犁的推广D.小农自给自足8.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转化“公田”为“私田”B.实行土地兼并C.因军功而获赏赐土地D.政府的“均田”9.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自耕农私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国有土地10.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准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11.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

测控设计高一历史人民必修课后作业: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含解析

测控设计高一历史人民必修课后作业: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含解析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1.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形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B.首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C.生产资料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解析: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从而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在1949年底,B、D两项均发生在1954年。

答案:C2.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何以在大胜利中又有大失误。

”其中的“第三次反思”是在()A.解放战争胜利后B.“大跃进”运动后C.“一五”计划完成后D.“文化大革命”后解析:由材料中“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可知,“第三次反思是……”省略号处应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由“何以在大胜利中又有大失误”可排除A、C两项,因为“解放战争胜利”和“‘一五’计划完成”都是“大胜利”,没有“大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一次重大失误,不是“大胜利”,故排除B项。

答案:D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自由平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阶级斗争”口号下的非正常秩序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4.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陕西省2015年高三质量检测二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陕西省2015年高三质量检测二

陕西省2015年高三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试卷第I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攻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三纲五常。

【解析】诸葛亮对后主所说的言论,最后重点落在“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表明其君为臣纲的思想,深受西汉确立的三纲五常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故本题选D。

25.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同,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三省六部制。

【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有权对政令进行驳斥,属于合法的权限,且制度化,A项正确。

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门下省不是监察机构,C项正确;分割相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26.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是指()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答案】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思之窗】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

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思之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题关键:雇佣关系。

思路引领:从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方面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双方关系发生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

答案提示: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解题关键:把握特征,准确举例。

思路引领: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享誉世界。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

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

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思之窗】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测控指导】(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优化作业 人民版必修2

【测控指导】(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优化作业 人民版必修2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析: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中“1992年”的时间要求不符。

答案:D2“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解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92年”等信息不符。

答案:C3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说:“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可以看到中国(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C.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D.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条件。

答案:C4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企业生产自主权不断扩大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C.市场基础作用的充分发挥D.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属于直接原因。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

这反映了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A.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B.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农业工具“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更适合这种小型化的家庭作业,故A项正确。

家庭纺织不是使用农业工具,故排除B项。

自给自足的生产不光是家庭农业,还有家庭手工业,而且材料是强调生产的小型化,不是“自给自足” ,故排除C项。

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需要大型、高效的生产工具,故排除D项。

2.下面是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续表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

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

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续表选项史料史论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不能体现棉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可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古罗马和宋代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4.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因此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

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测控设计高一历史人民必修课后作业提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含解析

测控设计高一历史人民必修课后作业提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含解析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因为他()A.继承了秦国的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后统一天下D.成功修筑万里长城解析: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属于秦始皇功高盖世的主要原因。

答案:C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二者在当时的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二者均有弊无利D.分封制只会造成地方割据答案:B3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负责地方行政B.定期朝觐皇帝C.监督监察百官D.拥有世袭权利解析: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其长官不得世袭权位,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均属于地方行政官员,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相关史实不符。

答案:A4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解析: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皇权至高无上B.朝臣参与议政C.皇帝任免官员D.地方服从中央解析:由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等信息,可判断易中天所说的“新制度”是指皇帝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秦朝皇帝制度的内涵及特点不符。

答案:A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课后作业:62“自由放任”的美国含解析.doc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课后作业:62“自由放任”的美国含解析.doc

罗斯福新政•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耍解决的矛盾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社会各阶级的矛盾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解析:罗斯福靳政以理顺经济领域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重心,旨在摆脱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不符。

答案:D2.1932年4月,罗斯福说:“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保留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B.体现了国家T•预经济的理念C.主张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解析:罗斯福要求关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主要意图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救济缓解经济危机,但不能说明他主张依靠社会底层渡过经济危机。

答案:C3.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时,发现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

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的泛滥B.为社会捐资,以摆脱危机C.支持政府推行公平竞争法则D.购买降价商品,缓解生活困难解析:“蓝鹰运动'堤为了贯彻《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而开展的,旨在防止盲目生产,从而促进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C4.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此,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调整工业生产B.实行以工代赈C.调节农业生产D.整顿财政金融解析:以工代赈有利于吸纳失业人员,以保障穷困人员的经济收入,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

答案:B5.(2012广东文综)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解析: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保护工人权益,改善工人待遇的条款,故A项的说法正确。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课后作业: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含解析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课后作业: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含解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防嫌。

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B。

社交场合C。

男女合校D。

男女合演解析:材料反映了轮船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改变了封建传统的礼教规范。

答案:A2。

下图中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A。

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B。

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因此A 项说法错误。

答案:A3。

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从无到有,都是中国交通事业近代化的结果,但汽车和公共汽车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我国近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答案:A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铁路运输 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对诗词的理解。

从“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答案:D5.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②当时新式学堂已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③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④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A.①③B。

②③C。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1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炎帝、黄帝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发现社会等级的存在,既体现了墓葬主人的不同身份,也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存在,故D项正确。

距今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故A项错误;早期原始聚落时期的先人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食物,故B项错误;炎帝和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现今并未得到证实,故C项错误。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 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水稻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陕西专用)专题测评7、8 含解析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陕西专用)专题测评7、8 含解析

专题七、八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B.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图1中的信息体现了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图2中的信息反映了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的必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A3下图为1922~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

这种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D。

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解析:自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2012福建文综)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地广人稀B。

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C5斯大林时期,最高苏维埃成为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这说明斯大林模式的政治表现是()A.党对新生政权的控制加强B。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后作业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后作业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A.土地所有权B.进厂打工权C.生产和分配自主权D.兴办乡镇企业的权利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A项错误,B项不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D项与家庭联产承包无关。

答案:C2.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分析,1978年,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了改革,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巨大经济成果。

答案:C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人民公社;邓小平在农业上的改革指的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B项。

答案:B4.下图反映的信息有()①农村土地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从图片中的“小岗”“大包干”“讨饭还不如回村大包干”可知,②③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而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集体,故①正确,④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综合检测

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波斯帝国实行“包税制”,即帝国的税收交给“包税人”进行征收,包税人多是富商或者高利贷集团,他们一次向国库交纳巨额的税款,然后与地方官员巧立税目,大肆搜刮。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包税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应该辩证地看待包税制所起的作用C.包税制无法满足波斯帝国财政的需求D.包税制便利了波斯帝国的对外扩张,中央并不直接掌握地方的财政大权,因此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包税人向国库交纳巨额的税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包税制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包税制,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可知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排除;B项说法属于表象,没有体现本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丝绸出口的地位,排除D项。

3.12—13世纪,欧洲大学兴起,法学与神学成为大学中重要的课程,大学中对罗马法的研究一时盛行。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使教会势力减弱B.西欧城市经济的复兴C.希腊罗马时代传统教育的影响D.罗马法的思想深邃、体系完备13世纪”“大学中对罗马法的研究一时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3世纪欧洲城市经济复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私法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罗马法中对私有制下商品经济的立法适应了这一时期西欧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罗马法的研究在大学课程中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

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故排除A项;C、D两项不能准确解释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测评5、6含解析.doc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陕西专用)专题测评5、6含解析.doc

专题五、六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C 115世纪末16世纪初,为新航路丿F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现彖是()A. 航海探险家们的努力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D.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解析:西欧各国为获得商品和黃金而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属于“决定性作用”的范畴。

答案:BL 2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索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A. 资本主义牛■产关系的发展B. 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 西欧各国海外市场的扩大D. 劳役地租被货币地租取代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C 3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A. 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解析:当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教皇仲裁西、葡两国的分界线,说明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及其殖民扩张的成果得到承认,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相关史实不符。

答案:AC 4右图反映了16-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影响不包括()A.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 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C. 黑人奴隶贸易盛行D. 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解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A项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AC 5(2012天津文综)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A. 蒸汽动力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D.机械动力解析:阿克萊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它利用的动力是水力,另外从图片中也可以看到水流,故零案选B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规模土地改革
解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1958年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经济出现了虚假的繁荣,题干中的判断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数据作出的,因此,D项是正确的。

1958年中美关系已经严重恶化,A项错误;美国的判断不是低估,而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B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是不断恶化,因此,C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D
3.右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其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
解析: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浮夸风的盛行,故D 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中“肥猪赛大象”等信息的内涵不符。

答案:D
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说明1953~1958年我国工业增长率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相悖,表格中1958年工业生产增长率66%的情况失实,因为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5.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决策调动了人民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大跃进”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D.“大跃进”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解析:“大跃进”运动涉及工农业生产领域,造成工业产值的虚假上升和农业产值的实际下降,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1957~1960年”的时间条件,B、C两项是对图表信息的片面解读。

答案:D
6.(原创)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

这主要是为了()
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

答案:B
7.到1962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1960~1965年,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到1962年年底”等条件。

答案:B
8.下列是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其中,1967~1968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存在弊端
B.“大跃进”运动迅速兴起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全面夺权”的严重冲击
解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1967~1968年”的时间条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
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

答案:(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企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3)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
材料二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

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千克下降到1960年的163.5千克,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

材料三1959~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请完成:
(1)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事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要指出材料三体现的经济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中增长趋势出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中的“实质”可依据材料一中“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进行思考,“历程”可结合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重要现象”可联系材料二中“1960年又下降了10%”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应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特征”可结合材料三中折线的曲折逆转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措施进行提炼。

答案:(1)实质:变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历程: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2)重要现象: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城乡人民生活困难。

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