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践行新课程理念_7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践行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
教海新探新教育 上旬刊62新教育 上旬刊 2023•09 总第578期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新课标颁发以来,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或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或早出晚归,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了,但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们少数老师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嘴上讲的是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行动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到位、观念还没真正转变过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是方向,是行动的指南。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践行初中英语新课标理念◎海南省东方市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 韦 淼【摘要】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自己教,而不管学生怎样学。
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视学生为“接受器”,使得教育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
从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践行新课标理念”谈谈个人的见解,以求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真诚的帮助和指点。
【关键词】学生;主体;新课标;理念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海南文化名人的伟大的人格和实干精神,理解海南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剖析海南历史名人文化现象,有益于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主动追求海南优秀的本土文化的兴趣,并通过文化的传承来促进海南本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海南历史名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参与者。
对在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几点认识
对在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几点认识摘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教学实践的基本环节入手,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思考,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理论及做法,以期对中小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者简介:付振凯,马英,张晓梅,任教于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源的竞争,而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于是资源的竞争也就成了“以人为本”的竞争,它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去适应它,并促进竞争的成功。
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板的系统知识,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学生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人格。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思考“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数学及相关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
怎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教师讲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
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都已经有明确地阐述了。
国家课程培训感想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课程培训作为一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家课程培训,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训中,专家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详细讲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我明白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
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多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了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如课堂组织、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等方面。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
这些技巧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教学研讨和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激发学习动力此次培训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还激发了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和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培训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这次国家课程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以人为本”,以“学生地发展为根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经验和认知基础,加强学用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加强教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五、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六、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九、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十、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方式。
十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改变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
十二、搞好合作性学习。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
十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十四、搞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
领导讲座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老师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毫不夸张的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才能逐步彻底地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近年来,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践行着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课内外丰厚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感悟和积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仅从上周我们听得几节观摩课上就可见这一点。
在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是哪几句,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
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改革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真可谓是“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还只能捏着那张“旧船票”再登“新客船”。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
教师必须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充分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些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有关内容。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使我们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应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们随着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兴趣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养成坚持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也才会将学习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不光体现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使学生整堂课情感饱满和兴趣盎然上,让学生的境界更上一层楼,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的“难”变成“易”,“复杂”变成“简单”,使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自然、成为习惯,真正使学生自觉的提高、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
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重视“学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要由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
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学习、掌握知识,也要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同时又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以人为本-践行新课程理念-4
以人为本-践行新课程理念-41. 实施学科融合,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知识在内部已经有了联系,单一学科教学存在知识的割裂,容易出现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
因此,新课程要求实施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丰富学科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学科融合指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排除决策来自于单一学科的局限,而是依据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来决定。
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和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习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拓宽视野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形成多样性思维和揣摩能力,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 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
个性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探索和开发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色。
4. 坚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潜能因材施教是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方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认知特点和学习差异,科学调整教学方法,个性化地安排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人,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品德培养新课程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指导性要求,要求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
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日月蓬勃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发展孩子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光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体现幼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微观教学环境,活动目标与活动设置、师幼关系与活动形式等,还是在宏观教育评价机制、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有效地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们多元化发展,为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上世纪中叶,美国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经过50余年,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改革方针。
当前,我国也处于人本主义产生的重要阶段,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必须全部进行改革创新,近十几年来,我国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内容仍有所滞后,也未能走出“教材统治”的束缚。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能够体现幼儿更好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蓬勃的发展。
也使得当前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现新的课程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所以在新课程背景开展以人为本教育,是为了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主题之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幼儿掌握学科知识,成为活动目标的核心,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发展,教师也只能是教材的复制者,孩子则成了教材的容载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以孩子为中心,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能够将学科知识本位扩展到孩子发展,为了能够解放师幼传统的教材统治人的教育模式。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则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理念,探讨其重要性及其实施路径。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教育往往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释放。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我才华,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强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现实社会对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实践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还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善。
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待遇。
只有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明确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其次,学校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性的学习项目。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研讨机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落实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设计作业
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 习活动 , 设计出关注学生发
展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
其原因 , 由于课时较少, 教师不讲不放心、 不踏实 ; 认 为 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 , 完不成教学任务。从根
本上 讲 , 还是 教 学 观念 未 更 新 的缘 故 : 估 学生 , 低 不
1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 . 科学地设计作业 科学地设计作业就是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 题 中解放出来, 学会如何掌握 、 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
了检查学生消化 吸收 内容情况 , 课后才布置用于巩 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 自然而然。出现以上现象, 究
在教育教学理念转型时期 , 教师对作业功能 的 认识 也要有所转 变: 作业 问题 的思考, 对 要从 “ 教 师” 身上转移到“ 学生” 身上 , 要从把作业 当作单纯 的“ 教师教学任务 ” 教学巩固手段” 和“ 转变为把作
市 的农 业生 产有 什么不 利 的影 响?
了考试 , 彻底撇开了地理教育 中让学生体会 自然与 人文和谐之美的内容 , 死气沉沉 的练习把一个五彩 缤 纷 的地理世 界 抽 吮成 一 个 枯枝 败 叶 的题 堆 , 了无 生趣 , 剥离了地理和生活 的关 系, 背离新课程标准
这道作业题既对 台风知识点进行 了考查 , 又要 求学生在实 际生 活中对课本 中的台风知识进行运 用, 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关 问题 , 还考查了学生 的观
思, 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 , 使其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探 究 出适合 自己的独特 而 又有效 的思维 方式 。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 . 分层设计作业
承认个体差异 , 因材施教 ,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 到发展 。因此 , 笔者尝试对学生布置分层次的作业 。 如“ 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 ( 一节 , 除教材 中涉及的作 业外 , 还设置以下作业 : () 1 设计 表 格 , 表 比较 常 州 所 在地 区 ( 3 。 列 约 2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
高高 在上 、 远 离学 生 的讲 台 , 走进 学生 的生 活世 界 、 情 感 世 界, 在 民主 、 平等 、 轻松 、 互 动 的教 学 情 景 和 氛 围 中 , 做 学 生 看 法、 意见 、 观 点 的倾 听 者 , 疑惑 、 问难 的 解 答 者 , 与 学 生 一 起 共 同成 为体验生 活 、 感 观社会 、 思考人 生 、 问 难 疑 惑 的学 习者 、 思考者。 3 . 1 - 3 不再 做 教 育 教 学 的简 单 的管 理 者 、 监管人 。 要 与 学 生 起 成 为 创 新 社会 、 经济 、 政治、 文 化 生 活 之 实 验 情 境 的参 与
谈 自己 的体 会 。
与者 , 做 学 生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 生观、 价值观及理想 、 信 念 形 成 的引 导 者 、 培养者和促进者。
3 . 1 . 2 改 变 自己 思 想 政 治 、 伦 理 道 德 权 威 中心 的角 色 , 走 下
1 . 在 教学理念上 。 要 牢 固树 立 以 人 为 本 的 新 课 程 教 学 理 念 . 不 断 关 注 学 生 生活 中的 内在 需 要 。 生 活既是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 的起点 , 又 是 思 想 政 治 课 课 堂 教 学 的 归 宿 。高 中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师 要 切 实 帮 助 学 生 解 决 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和困难 。 简言之 。 要 关 注 学 生 内 在 的需 要 。 “ 需 要 ” 是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的 不 竭 动 力 .是 提 高 认 识 的 内在 动 因, 是 良好 的 价值 观形 成 的坚 实 基 础 。因 此 , 关 注 学 生 的生 活 需要是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 的重要价 值取 向。 也 是 开 展 思 想 政 治 课 堂 教 学 的 出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还 是 组 织 教 学 活 动 需 要 关 注 的 重 点 问 题 。在 教 学 中 , 我 们 应 以学 生 的 发 展 需 要 为 本 , 从 学 生 亲 历 的生 活 实 践 人 手 。 以 密 切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的 主 题 活动为 载体 . 以反 映 和 满 足 学 生 的 生 活 需 要 为 重 点 . 引 导 学 生在 生 活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中生 活 。例 如 , 笔 者 在 讲 授 矛 盾 相 关 内 容 时 。针 对 当前 高 中 阶 段 比较 敏 感 和 棘 手 的 早 恋 问题 , 通 过 正 反 两 个 案 例 的呈 现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用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 人 生 不 同 的 阶段 具 有 不 同 的 矛 盾 ) 、 主 次 矛 盾 等 相关 知 识 加 以讨论与评析 . 既 使 学 生对 矛 盾 的相 关 知 识 有 了 比较 直 观 的 把握 , 也 使 得 学 生 对 早 恋 有 一 个 更 加 理 性 的认 识 , 收 到 了 良 好的课堂效果 。 2 . 教 学 内容 与时 俱 进 . 充分 体 现 时 代 精 神 。 相 对 于 教 学 实 践 ,任 何课 程标 准 和 教科 书都 有 一 定 的 滞 后性 。 社会在飞速变化 , 理论在发展 , 思想政治课教学( 课 堂 教 学) 内容 应 不 断地 调 整 、 充 实 。 与 时 俱 进 地 调 整 和 充 实 教 学 内 容, 是 思 想 政 治课 程 的时 代 性 要 求 。 要 紧 密联 系我 国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 的实 际 , 充 分 开 发 生 活 中 的教 育 资 源 , 使 教 学 的具 体 内 容 与我 国 的社 会 进 步 、 经济 科 技 文化 发展 结 合 起 来 。 与当 今 世 界政 治 、 经 济 形 势 结合 起 来 。 反 映 当代 社 会 进 步 和 科 技 发 展 的 新成 果 . 体 现 当 今 世 界 和 我 国 发 展 的 时代 特 征 . 以显 示 马 克 思 主 义科 学 理 论 的强 大 力 量 。 教 学 内 容 既要 与 时 俱 进 , 又要客观 、 全 面、 辩 证 。客 观 、 全 面、 辩 证 地 表 达 教 学 基 本 内容 . 是 提高 思想 政 治 课 程 可信 度 和 实效性的需要。 思 想 政治 课 无 疑 要 引 导 学 生 观 察社 会 现 象 , 思 考 社 会 现 实 问 题 。但 关 键 在 于 帮 助 学 生 学 会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观 点 和 思 想 方 法 看 问题 和解 决 问 题 . 使学 生客观 、 全面 、 辩 证 地 认 同正 确 的 价 值 标 准 。 为 此 , 教 学 的一 个 重 要 要 求 是 , 对 社 会 现 象 和 社 会 问 题 的 分 析 及 对 知 识 意 义 的 引 导 不 能 片 面 化。 不 能 顾 其 一不 及其 余 。对 有 关 价 值标 准 的 表述 , 在 确 保 规 范、 正确的前提下 , 可 以适 当介 绍 多 元 价 值 标 准 的历 史 背 景 和 现 实 背景 , 引 导 学 生 在 多元 价值 标 准 的 背 景 下 、 在 价 值 标 准 的 现实冲突中 , 通 过 比较 和鉴 别 , 认 清 主流 , 做 出 正确 的选 择 。 3 . 塑造 教 师 新 角 色 。 3 . 1 教 师 角 色 定位 是 教 学 理 念 的 表 现 , 新 课 改 要 求教 师 转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7页word资料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指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2.因材施教另一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根据其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多元评价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评价。
这意味着评价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育创新新课程改革鼓励教育创新。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三、新课程改革指向1.培养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2.强化实践环节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促进思维发展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模仿,而忽视思维训练。
而新课程改革则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1.教师素质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
以人为本,实践服务型课堂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实践服务型课堂教学理念发表时间:2011-12-07T13:53:49.6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丹[导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应以这一理念来指导数学课程领域各个环节的建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陈丹浙江省乐清市清江镇南塘小学325618 【案例背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应以这一理念来指导数学课程领域各个环节的建设。
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究有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下是我们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所做的探索与思考。
【案例描述】为了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目标,执教者特意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师: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吵架了,你听:课件显示红蓝两个大小相同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在争吵不休。
蓝角说:“我大我大,我边比你长!”红角反驳道:“不对,不对,一样大。
”……师:让我们来当当小法官,比较一下它们到底谁大谁小,好吗?众生:蓝角大。
师:红角不服气,跑过去了。
教师课件演示红角和蓝角重叠在一起。
师:现在你们瞧瞧谁大谁小?生1:蓝角大。
教师再请的两位学生也认同蓝角大。
师引导:刚刚我们学了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半数学生答有关,半数学生答无关。
师着急起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再次演示两角能完全重叠。
师再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案例反思】处理相同的教材内容,站在不同的教学出发点,采用服务型的课堂教学策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
如何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落实新型课堂预设,转变新型学习观念?拟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阐述:一、教师是学习的权威者,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案例中,教师是本着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上说:从一点起,借助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32-01教育名人宁鸿彬先生说过: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力倡导课堂改革,我们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造就人,教育发展人,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学校和学生、老师一起度过,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形成,但这往往与自己生存的环境及教育的正面引导密不可分,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而课堂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为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充实他们的头脑,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增进他们的友谊,增长他们的才智,体验师生间融洽的关系。
而改革课堂结构,体现以人为本又是他们获取知识素养,形成完美人格所不可缺少的。
一、改变教育观念,让课堂充满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人的意识是受思维的支配,你能给他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他就会信心百倍地回报给你一个满意的微笑,爱是春天和煦的风,轻轻抚摸你的脸颊;爱是夏天里的一把伞,一杯清凉的甘泉,为你遮挡炎炎烈日,为你滋润干渴的喉咙;爱是秋天里的一抹晚霞,为你带去丰收的喜悦;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你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让爱充满整个课堂,即使是你最头疼的学生在得到你的尊重后,他也会心情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眼中有我,我会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我要用我的行动悄悄地表明。
一个问题答错了,老师再请你再加把油,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能行,句句温馨的话语无不打动着孩子们。
正如教育名人孙小云老师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二、创新教育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具体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现状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往往采用富于儿童生活趣味的故事引入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论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使用四十五中学外语组:邹振梅新一轮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伟大而复杂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以科学的发展观及更人文的教育理念指引着我们的教学活动。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
一、对型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对比新旧课程,去粗取精新旧课程的理念是的不同的。
教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强调人的发展,它是课程的核心理念。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教师是中心,是主体。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他们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即以纲为本,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二、)认识新理念的下几种关系,平衡发展1.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升化,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杜绝教师一言堂。
教师苦口婆心地对知识点讲解分析力求精确到位,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都无私地倾倒给学生,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是记忆的机器,或是一个教师的翻版。
无形中教师就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知识往往是死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让知识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中,赋予知识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谐发展,创优质示范初中——江门市普通初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台山市萃英中学第一部分学校概况萃英中学创办于1942年,其前身是“台山县私立萃英初级中学”、“台山县第十中学”、“捍东中学”、“白沙中学”,直到1980年,恢复原校名“萃英初级中学”。
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沧桑巨变,桃李芬芳,春华秋实,人才辈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近七十年来,我校在政府和教育局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秉承“文明守纪,勤教勤学””的校训,全面贯彻执行党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办学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凝练出“文明守纪、奉公守法、团结协作、爱校如家”的优良校风和“爱护学生、循循善诱、严于律已、处处表率”的育人教风,素以校风好、管理严、质量优、全面发展见长。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456平方米,生均15.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412平方米,生均8.2平方米。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996人。
在编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一级教师37人,二级教师13人;本科教师26人,专科教师25人,中师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
近年来,萃英中学紧跟时代步伐,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锐意进取,依法治校,狠抓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践行“尚德务实,求真创新,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和“重视基础,强化素质,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科研强校、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始终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求实创新,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和谐奋进的良好校风,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提高。
近年中考连年创佳绩:2007年被评为“台山市一级学校”,并于2008年晋升为“江门市一级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9年5月,学校通过了江门市规范化学校检查督导验收;2009年被评为“台山市优秀学校”;2010年1月萃英中学作为镇的骨干初中,积极配合,令白沙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评估”。
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发展目标明确,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的社会影响日益彰显,较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是一所校风好、进步快、后续发展力强的普通中学。
第二部分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多方筹资,加强基础建设,搭建优质教育平台。
在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我们抓住机遇,主动工作,不断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特别是在校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动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人民币共250多万元,建成了朗溪教学大楼、体育馆,更换全校教师枱凳,建成高标准的厨房等;校友会现筹资兴建一幢5层的综合科技楼,首层建造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媒体阶梯室,二层为2个物理实验室(分别为力学实验室和电学实验室),三层为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四层为美术室和音乐室,五层为图书馆。
在“教育创强”期间,上级部门下拔350多万元改造学校的校容校貌和教学设备设施。
目前,学校有课室18间,电脑室、物理实验室各2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1个,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语音室、课件制作室、物理仪器室、生化仪器室、心理辅导室各1间;还有德育展览室、团队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档案室、卫生室、多媒体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地理园、生物园等,校内设置2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体育馆1间,有标准篮球场1个、排球场6个、活动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枱8 张。
学校常规教学设施设备均按标准配置,能满足教育教学和活动的需要。
2009年学校以创建“教育强镇”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拓宽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新购图书2万册,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存储量;装备了高标准的物理、生物综合实验探究室各一间;多媒体电子电教平台3个。
为我校深入践行“重视基础,强化素质,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新课改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师生发展,渗透人文关怀。
我校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把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机结合;把严格要求和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有效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来规范人,通过目标来激励人,通过民主来调动人,通过情感来凝聚人。
形成了既依法办事,又以人为本;既严格要求,又和谐相处的管理特色。
在此管理模式下,学校制订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了岗位职责、教育教学工作、队伍建设、业绩奖评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实施“三级管理”模式。
学校形成了以“级长负责”为主体的教学基层管理,以“教导处指导”为链接的中层管理,以“校长指引”为调控的决策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
它通过有效的授权,明确了管理责任,简化了管理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教师成长。
2、健全评估机制。
学校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了科学、民主、公正的教职工工作业绩评估机制,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行政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表现、水平和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加速教师的成长。
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我校认真领悟新课程精神,并通过健全各类制度来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自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制定了《萃英中学课程发展规划》《萃英中学课程管理细则》《萃英中学新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4、加强科组建设。
我校深刻认识到,要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以加强科组建设为前提。
为此,学校十分重视科组建设,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积极组织各科组教师参加市各项大型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二是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吸取他人长处。
三是大力创建特色科组。
三、加强校本培训,以新课程内涵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队伍实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稳固根基,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内夯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实施“师德”工程,抓好师德建设,树立学校发展之魂。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台山萃英中学管理一直追求的工作目标。
我校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和健全了有关学校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如《教师日常行为规范》、《领导教师岗位责任》、《教学常规管理规定》等,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师德要求,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在每周一晚上的教职工集会中,学校领导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需要,适时地进行师德宣传教育。
通过学习,教师对职业道德及从教规范有了清晰的思想认识。
学校还以《台山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制度》为抓手,成立了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抓好教师评议工作,从家长、学生对老师的反馈意见,教师互评、领导评议等多种渠道收集意见,结合每学年的工作质量评估,开展师德考核工作。
通过不懈的努力,全体教师敬业爱生,形成了良好的教风。
2、实施“充电”工程,提高专业技能,稳固学校发展之本。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有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并实施了《萃英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发展规划》和《萃英中学教师进修研训计划》,确定了教师发展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培训,现在全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
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着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每学年开学初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班,结合课改和现代化教学需要,每学期举办多期的多媒体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
并专设有供教师备课、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多媒体计算机备课室。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验研究,达到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化。
目前,我校75%的教师能初步制作课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我校得到普及。
3、实施“成才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拓学校发展之源。
学校的发展,不但得力于骨干教师的默默耕耘,更寄望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为了使学校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学校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学校制定计划,开展名师传帮带行动,实施青年教师“成才”工程和“名师”工程,深入开展落实“师带徒”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充分利用每周备课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马耀源、黄瑞娟、马艳慈、黄国辉、马小玲、马迎丽等相继走上了科组长的岗位,成为了学科的带头人。
构建各学科教师结构梯队,组建“萃英中学骨干教师名师团”,在校内发挥示范作用。
在近年的各类比赛中,我校多名青年教师获奖,马伟文老师在镇举行的讲课评优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黄国辉、伍春花、梁慧伟老师获“台山市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黄白莲老师获镇举行说课大赛一等奖;蔡柠、马迎丽老师分别获“台山市课件制作”一等奖、二等奖;黄国辉、马艳慈、伍春花、吴文怡等老师获“台山市课件制作”三等奖;蔡柠、黄立韶、黄硕楚、黄国辉等老师获“台山市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马稳雄、梁慧伟、李福林、黄润玲、马小玲、吴文怡、马迎丽、黄灿欣等老师获“台山市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
通过全方位努力,我校已打造出一支锐气昂扬、满腔热情的教师队伍,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萃英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四、坚持德育为首,以新课程理念创新德育模式,探索育人新路。
育人先立德。
因此,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坚持“三全一体验”(“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面渗透”“实践体验”)的德育理念,探索出了“自主、体验、和谐”的德育新模式,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和谐发展,成为“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萃中人。
(一)构建德育网络,坚持全员育人。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德育处为核心,以年级组长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力,以家长委员会、法制副校长为辅线,科任教师、学生会等组织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络。
我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办法》《在校内宿生宿舍常规》等多项管理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内容具体化,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实德育常规,坚持全程育人,实现德育多样化。
(1)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中。
我校教师将学科教学同德育有机结合,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