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危害等级确定HG20660和GB5044--姚
2024年承压设备承栽介质的安全特点(三篇)
2024年承压设备承栽介质的安全特点按对人的毒害作用可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有些介质对容器或管道有腐蚀作用。
1.易燃介质:是指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小于10%,或爆炸上限和下限之差值大于等于20%的气体,如一甲胺、乙烷、乙烯等。
2.毒性介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介质毒性程度的划分参照GB5044-xx《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四级。
其最高容许浓度分别为:极度危害(I级)0.1mg/m3;高度危害(Ⅱ级)0.1~1.0mg/m3;中度危害(Ⅲ级)1.0~10mg/m3;轻度危害(1V 级)10mg/m3.若压力容器中的介质为混合物质,应由设计单位的工艺设计部门或使用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根据介质的组成并按毒性程度或易燃介质的划分原则,决定介质毒性程度或是否属于易燃介质。
4.腐蚀性介质,石油化工介质对压力容器用材具有耐腐蚀性要求。
有时是因介质中有杂质,使腐蚀性加剧。
腐蚀介质的种类和性质各不相同,加上工艺条件不同,介质的腐蚀性也不相同。
这就要求压力容器在选用材料时,除了应满足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要求外,还要具备足够的耐腐蚀性,必要时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
2024年承压设备承栽介质的安全特点(二)2024年,承压设备在承载介质方面将具有以下安全特点:1.材料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材料将被开发出来,以更好地满足高温、高压和腐蚀性介质环境下的需求。
高强度金属材料、耐蚀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承压设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强化监测系统:承压设备将配备更高级的传感器和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设备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
这些监测系统将能够预测潜在的故障,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发生,并提供实时数据以供设备维护和改进。
3.自动化控制:承压设备将具备更高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精确地调整工艺参数,保持设备运行在最佳状态。
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还能降低人为操作错误的风险。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艾晓欣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分级以及在不同规范中的对比关键词化学品毒性苯的毒性1、概述化学品,系指工业用和民用的化学原料、中间体、产品等单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学物组成的混合剂与产品。
不包括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药品等。
毒性,指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在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中危险化学品毒性的定义在不同规范中有时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熟知各规范的要求,以及各规范的应用领域,从而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相关术语(1)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入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
(3)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经皮肤接触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急性经口毒性: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5)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一定时间内经口或经皮给予受试样品后,使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 bw或g/kg bw)来表示。
(6)皮肤刺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7)皮肤腐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组织损伤。
(8)眼刺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9)眼腐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10)皮肤致敏(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对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
对于人类这种反应可能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融合水疱为特征。
动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只见到皮肤红斑和水肿。
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压力容器图纸设计注意问题
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压力容器图纸设计注意问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压力容器图纸设计注意问题根据HG2066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我们公司现行设计的产品中属于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有以下介质:氯甲烷气、氯乙烯气。
(注:CO,CS2,H2S三种中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应参照高度危害介质提出要求)在设计此类压力容器时,应按以下要求设计(1)容器用主要受压元件材料应符合GB713的有关规定,钢板应逐张进行超声波探伤;(2)A、B类焊缝进行100%射线探伤,合格级别II级;(3)设备用锻件须符合Ⅲ级或Ⅳ级要求,我公司选用Ⅲ级锻件。
(4)设备用管法兰须为高颈对焊法兰,且密封面形式用MFM凹凸面形式。
(5)设备用垫片须为带加强环的金属缠绕垫片,我公司选用HG20610 B型(MFM凹凸面)。
(6)设备用紧固件须为全螺纹螺柱(HG20613)和Ⅱ型六角螺母(GB/T6175)。
(7)20#钢管须符合GB9948标准。
20#钢管规格至少为:Φ219×8、Φ159×8、Φ133×8、Φ108×7、Φ89×6、Φ76×6、Φ57×5、Φ32×4、Φ25×4。
(8)设备加工后整体热处理(冷却器只对芯子部件进行,整体组装后不能进行整体热处理)。
(9)水压试验合格后吹干进行1.0倍设计压力的气密性试验。
续:今后在压力容器图纸设计中还应加入以下内容:1、技术特性表、管口表、技术要求按表格形式列出,格式可见小郭设计的DDA/2容器;2、新TSG R0004 P5要求选材时:“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材,C≤0.25%,P≤0.035%,S≤0.035%”;3、凡是介质为易燃易爆的,均增加气密性试验;4、新的GB25198-2010压力容器封头标准已经实施,原JB/T4746作废;以上要求请大家在设计中逐一落实。
2011-07-0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 基本定义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 分级原则2.1职业性接触毒物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 分级依据3.1急性毒性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 和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
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慢性中毒患病状况一般以接触性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慢性中毒后果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
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致癌性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最高容许浓度主要以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表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4.1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表2。
高压 中压 高压管道的划分
风管系统按其系统的工作压力(P)划分为三个类别:P≤500Pa为低压系统500Pa<P≤1500Pa为中压系统P>1500 Pa为高压系统压力容器的压力等级和品种划分一、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个压力等级,具体划分如下:1.低压(代号L)0.1MPa≤P<1.6MPa2.中压(代号M)1.6MPa≤P<10MPa3.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4.超高压(代号U)P≥100MPa参考: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管道”系指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 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可燃、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工业金属压力管道按其安全等级划分为GC1、GC2、GC3 三级。
其中GC1 级安全等级最高;GC3 级安全等级最低。
4.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1 级:4.1.1 输送GB5044 及HG20660 中,毒性程度如下所列介质的管道:a)极度危害介质(但苯除外);b)高度危害气体介质(包括苯);c)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高度危害液体介质。
4.1.2 输送GB50160 及GBJ16 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如下所列,且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4.0MPa的管道:a)甲、乙类可燃气体;b)甲类可燃液体(包括液化烃)。
4.1.3 输送流体介质且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0.0MPa 的管道,以及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4.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400℃的管道。
4.2 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2 级:除4.3 条规定的GC3 级管道外,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火灾危险(可燃性)、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低于4.1 条规定(GC1 级)的管道。
4.3 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3 级:输送无毒、非可燃流体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20℃但不高于+186℃的管道。
HG20660、GB5044、GBZ230介质危害等级对比
HG20
660
表3.0.3-2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称
序号
名称
二甲腈(不对称)
32 肼(联氨)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33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34 环氧氯丙烷
二硝基苯(间、邻、对)
35 速灭威
二硝基氯化苯
36 臭氧
1,2—二溴乙烷
37 倍硫磷
1,2—二溴氯丙烷
38 敌百虫
四甲基铅
266
四甲基锡
267
名称 苯胺(阿尼林油) 乳酸乙酯 乳酸甲酯 1-庚烯 正庚烷 异庚烷 氢 1-癸烯 癸烷 烟碱(尼古丁)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联环已基 硝基乙烷 1-硝基丙烷 2-硝基丙烷 硝基甲烷 硝基苯 硝酸乙酯 硝酸正丙酯 硫化氢 喹啉[氮(杂)萘] 氰 氰化氢(氢氰酸) 氯乙烯
序号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续表3.0.5
名称
序号
2-甲基丙烯醛
244
2-甲基戊二醇-2,4
245
2-甲基戊烷
246
3-甲基戊烷
247
219 四氢呋喃 220 四氢糠醇 221 四羰基镍 222 发生炉煤气 223 亚硝酸乙酯 224 杂醇油 225 道生(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 226 呋喃[氧(杂)茂] 227 吡啶[氮(杂)苯] 228 1-辛烯 229 正-辛烷 230 汽油 231 环丁烷 232 环已烷 233 环已酮 234 环丙烷 235 环戊烷 236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恶烷) 237 1,2-环氧丁烷 238 环氧丙烷 239 环氧氯丙烷 240 苯 241 苯乙烯 242 苯(甲)酸乙酯 243 苯甲醛(苦杏仁油)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 第1号修改单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第1号修改单(对2011年12月第1版的修改)一、正文修改1. 1.3.1(3)修改为:“罐体容积大于或者等于450L,气瓶容积大于或者等于150L 且气瓶容积之和不小于3000L(注1-5);”2.1.6(2)修改为:“如果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没有或者不能被相应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覆盖时,相关单位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该企业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本规程的各项要求。
”3. 1.7修改为:“不符合本规程规定时的特殊处理规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相关单位应当将有关的设计、研究、试验等依据、数据、结果及其检验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有关的技术组织或者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审。
技术评审的结果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移动式压力容器方可进行试制、试用。
”4. 3.9.3.1修改为:“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和爆炸危险程度的确定“介质毒性危害程度和爆炸危险程度按照HG 2066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确定,对于该标准未列入相应的常见毒性程度表的介质,由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参照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原则,确定介质毒性危害性程度。
”5. 3.10.1.2(3)修改为:“真空绝热罐体内容器的外压载荷由设计者根据制造、运输、装卸、检验、试验或者其他工况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外压力差确定;真空绝热罐体外壳的外压载荷不得小于0.1MPa。
”6. 3.11.2(2)修改为:“充装液化石油气、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以及强渗透性中度危害介质的罐体,其管法兰应当按照行业标准HG/T 20592至HG/T 20635系列标准的规定,密封垫片应当采用带加强环的金属缠绕垫片和专用级高强度螺栓组合;无法采用以上管法兰密封组合的,应当由设计人员根据介质、压力与温度特性确定法兰连接结构。
介质危害等级确定HG 20660和GB 5044
续表3.0.5 名 称 序号 丁基锂(溶于戊烷溶液) 146 丁基锂(溶于庚烷溶液) 147 丁烯-1 148 异丁烯 149 丁烯-2(顺) 150 丁烯-2(反) 151 丁烯醛 152 正丁烷 153 异丁烷 154 丁腈 155 丁酮[甲(基)乙(基甲)酮] 156 丁酸 157 正丁醇 158 异丁醇 159 仲丁醇 160
HG206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表3.0.3-2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 称 名 称 序号 二甲腈(不对称) 肼(联氨) 32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33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环氧氯丙烷 34 二硝基苯(间、邻、对) 速灭威 35 二硝基氯化苯 臭氧 36 1,2—二溴乙烷 倍硫磷 37 1,2—二溴氯丙烷 敌百虫 38 二氯四氟丙酮 敌敌畏 39 二氯氧化硒(氯氧化硒) 氟 40 3—丁烯腈(烯丙基腈) 氟化氢(氢氟酸) 41 十氟化硫 砷化氢 42 三氟化氯 菸碱(烟碱、尼古丁) 43 三硝基甲苯(TNT) 硒化氢 44 三氯化磷 硫酸二甲酯 45 五氯化磷 氰 46 丙烯腈 氯 47 丙烯酰胺 氯丹(氯化茚) 48 丙烯醛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 49
甲基环戊二烯 甲基环戊烷 甲基肼 甲烷 甲硫醇 甲酸(蚁酸) 甲酸乙酯 甲酸正丁酯 甲酸异丁酯 甲酸正戊酯 甲酸异戊酯 甲酸甲酯 甲醇(木精) 甲醛 四乙基铅 四甲基铅 四甲基锡 四氢呋喃 四氢糠醇 四羰基镍 发生炉煤气 亚硝酸乙酯 杂醇油 道生(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 呋喃[氧(杂)茂] 吡啶[氮(杂)苯] 1-辛烯 正-辛烷 汽油 环丁烷 环已烷 环已酮 环丙烷 环戊烷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恶烷) 1,2-环氧丁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苯 苯乙烯 苯(甲)酸乙酯 苯甲醛(苦杏仁油)
(整理)SH3501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宣贯材料.
精品文档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2011宣贯资料2012年7月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研讨资料一.概述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石油化工工程中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的施工、检查和检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工程中公称压力不大于PN420(CL2500),设计温度-196℃~850℃的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的施工及验收,不适用于长输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3 术语和定义3.4 质量证明书:由制造厂生产部门以外的独立授权部门或人员,按照标准及合同的规定,按批对交货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并注明结果的检验文件。
3.5 标志:在管道、管道组成件和支承件外表面或标签上所作的标识符。
3.6 检查:施工单位履行质量控制职责的过程,即检查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和工程设计的要求,对材料、组成件以及加工、制作、安装等过程进行的检测和试验,并作好记录和评价。
包括抽样检查和局部检查。
3.7 检验:由业主、总承包单位或独立于管道施工单位以外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或管道施工是否满足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而进行的验证过程。
包括抽样检验和局部检验。
3.8 脆性材料:延伸率小于14%的材料。
3.9 有毒介质: 国家标准GB 5044定义的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流体的总称。
3.10 可燃介质:国家标准GB 50160和GB 50016定义的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总称。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附件AA2 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划分A2.1 一般规定(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的划分应当以介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为依据,按照本附件的划分原则确定。
(2)介质同时具有毒性及火灾危险性时,应当按照毒性危害程度和火灾危险性的划分原则分别定级。
A2.2 毒性危害程度(1)压力管道中介质毒性程度的分级应当符合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的,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2)压力管道中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包括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以及中度危害三个级别;按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
压力容器设计过程中介质毒性为极度高度危害,易燃易爆时的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压力容器设计过程中介质毒性为极度高度危害,易燃易爆时的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的规定:1、钢板超声检测厚度大于等于12mm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不包括多层压力容器的层板)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时,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逐张进行超声检测:(1)盛装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2)在湿硫化氢腐蚀环境中使用的;(3)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0MPa的;钢板超声检测应当按照JB/T4730的规定进行,符合上述三项的钢板,合格等级不低于Ⅱ级。
2、焊接接头焊制压力容器筒体的纵向接头、筒节与筒节(封头)连接的环向接头、封头的拼接接头,以及球壳板间的焊接接头,应当采用全截面焊透的对接接头形式。
球形储罐球壳板不得拼接。
3、接管与壳体之间接头设计压力容器的接管与壳体之间的接头设计以及夹套压力容器的接头设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采用全焊透结构;(1)介质为易爆或者介质毒性为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2)要求气压试验或者气液组合压力试验的压力容器;(3)第三类压力容器;(4)低温压力容器;(5)进行疲劳分析的压力容器;(6)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4、压力容器用管法兰盛装液化石油气、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以及强渗透性中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其管法兰应当按照行业标准HG/T20592-HG/T20635系列标准的规定,至少应用高颈对焊法兰、带加强环的金属缠绕垫片和专用级高强度螺栓组合。
注:强渗透性中度危害介质压力容器至少应用高颈对焊法兰,其中强渗透性中度危害介质主要指氢气、氦气、氨气、液氨、卤素气体、低分子的烷、烯烃等气体(或液化气体)以及汽油、甲醇、苯等轻质石油化工产品。
5、泄漏试验当压力容器盛装介质的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者不允许有微量泄漏时,设计应当提出压力容器泄漏试验的方法和要求。
注:泄漏试验包括:气密性试验、氨检漏试验、卤素检漏试验。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1、适用范围为了确定压力容器的类别和技术要求,本标准对介质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进行了分类。
本标准旨在对化工压力容器中使用或储存的化学介质(包括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进行分类,并据以确定压力容器的类别和致密性、密封性技术要求。
2、引用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以下简称“容规”)3、分类原则3.1 本标准所确定的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系指压力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因事故致使介质与人体大量接触,发生爆炸,或因经常泄漏引起职业性慢性危害的严重程度。
3.2 化学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是以GB5044所规定的六项分级指标为基础进行分类的。
根据毒性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和中度危害(注1)。
3.3 用于确定压力容器的类别时,应根据事故状态,介质与人体大量接触所引起的危害进行毒性危害程度分类。
为此,本标准系以急性毒性和最高容许浓度两项指标为主,并考虑其它指标的归属,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后进行分类。
表1至表4列出了常见的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和中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3.4 用于确定化工压力容器的致密性、密封性技术要求时,除应根据事故状态外,尚应计及经常性的泄漏而引起的慢性潜在危害。
为此,以急性毒性、最高容许浓度和致癌性三项指标为主,并考虑其它指标的归属,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后进行分类。
对某些介质,则按其某一突出危害程度(如致癌性)进行分类。
所以表中所列的少数介质的类别归属有所调整,详见注解。
3.5 根据《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划定爆炸危险介质的类别(注2)。
爆炸下限小于10%,或爆炸上限与下限的差值大于、等于20%的介质。
3.6 使用中涉及多种化学介质时,应按介质组份中毒性危害或爆炸危险程度最大的介质考虑;当某一危害性物质在介质中含量极少时,应按其危害程度及其含量综合考虑,按照本标准的分类原则,由设计单位的工艺设计或使用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决定类别。
gb20801.1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1部分:总则
1 范围1.1 GB/T 20801.1-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规定了工业金属压力管道的基本安全要求。
GB/T 20801.1-2006系“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的第1部分,规定了工业金属管道的适用范围和管道分级。
1.2本规范适用于工艺装置、辅助装置以及界区内公用工程所属的压力管道。
1.3 “压力管道”系指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可燃、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 的管道。
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最高工作压力低于0.1MPa或真空、不可燃、无毒、无腐蚀性的液体承压管道亦可参照采用本规范,但不属于安全监察范围,且不列入管道分级。
1.4本规范未考虑对已投入使用的管道进行改造、检查、检验、 试验、维护和修理的适用性。
1.5本规范不适用范围如下:a) 公称压力PN420以上的管道;b) 发生事故时会导致放射性辐射的管道,如核工业装置的管道;c) 石油、天然气、地热等勘探和采掘装置的管道;d) 钢铁工业冶炼设备的管道;e) 电气、电讯的专用管道;f) 移动设备上的压力管道如汽车、轮船、飞机等;g) 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管道;h) 油气输送管道和油气田内部集输管道;i) 定型设备如泵、压缩机和其它输送或加工流体设备的内部管道以及设备的外接管口;j) 采暖通风专业的管道;k) 水电站的专用压力管道,如引水管、导水渠等;l)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年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年号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J16-19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 20801.2-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2部分材料GB/T 20801.3-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3部分设计与计算GB/T 20801.4-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4部分制作与安装GB/T 20801.5-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5部分检验与试验GB/T 20801.6-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6部分安全防护GB 50160-19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HG 20660-2000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级3 术语和定义3.1 管道 Piping用以输送、分配、混合、分离、排放、计量或截止流体流动的管道组成件总成。
HG/T 20660(节选)常见的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中毒危害的化学介质
正-丁醛(酪醛)
80
硫酸
21
二硫化碳
51
正-硅酸甲脂
81
氯乙烯(注)
22
1,1-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
52
乐果(乐戈)
82
氯乙醇
23
1,2-二氯乙烯(顺、反)
53
叶蝉散(灭扑威)
83
氯丁二烯
24
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烷)
54
环己酮
84
3-氯丙烯
25
二氯乙烷
55
异丁醛(二甲基乙醛)
85
氯化氢(盐酸)
7
1,2-二溴氯丙烷
28
呋喃丹(虫满威)
49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
8
二氯四氟丙酮
29
邻-硝基氯苯
50
氯化氰
9
二氯氧化硒(氯氧化硒)
30
苯乙腈(芐基氰)
51
β-氯丙腈
10
3-丁烯腈(烯丙基腈)
31
苯胺
52
氯代联苯
11
十氟化硫
32
肼(联氨)
53
氯甲烷(甲基氯)
12
三氟化氯
33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54
氯萘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1
二甲氰(不对称)
22
甲酸(蚁酸)
43
菸碱(烟碱、尼古丁)
2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23
正-丁腈
44
硒化氢
3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24
对硝基苯胺
45
硫酸二甲脂
4
二硝基苯(间、邻、对)
GB5044-85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知识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613.63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 基本定义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 分级原则2.1职业性接触毒物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 分级依据3.1急性毒性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 和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
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慢性中毒患病状况一般以接触性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慢性中毒后果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
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致癌性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最高容许浓度主要以T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指标分级Ⅰ(极度危害)Ⅱ(高度危害)Ⅲ(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急性中毒吸入LC50,mg/m3经皮LD50,mg/kg经口LD50,mg/kg<200<100<25200-100-25-2000-500-500->20000>2500>5000急性中毒发病状况生产中易发生中毒,后果严重生产中可发生中毒,预后良好偶可发生中毒迄今未见急性中毒,但有急性影响慢病中毒患病状况患病率(≥5%)患病率较高(<5%)或症状发生率高(≥20%)偶有中毒病例发生或症状发一率较高(≥10%)无慢性中毒,而有慢性影响慢性中毒后果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脱离接触后,可基本治愈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不致严重后果脱离接触后,自行恢复,无不良后果致癌性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实验动物致癌物无致癌物最高容许浓度mg/m3<0.1 0.1- 1.0- >10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4.1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表2。
高压中压低压管道的划分
风管系统按其系统的工作压力(P)划分为三个类别:P≤500Pa为低压系统500Pa<P≤1500Pa为中压系统P>1500 Pa为高压系统压力容器的压力等级和品种划分一、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个压力等级,具体划分如下:1.低压(代号L)0.1MPa≤P<1.6MPa2.中压(代号M)1.6MPa≤P<10MPa3.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4.超高压(代号U)P≥100MPa参考: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管道”系指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 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可燃、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工业金属压力管道按其安全等级划分为GC1、GC2、GC3 三级。
其中GC1 级安全等级最高;GC3 级安全等级最低。
4.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1 级:4.1.1 输送GB5044 及HG20660 中,毒性程度如下所列介质的管道:a)极度危害介质(但苯除外);b)高度危害气体介质(包括苯);c)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高度危害液体介质。
4.1.2 输送GB50160 及GBJ16 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如下所列,且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4.0MPa的管道:a)甲、乙类可燃气体;b)甲类可燃液体(包括液化烃)。
4.1.3 输送流体介质且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0.0MPa 的管道,以及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4.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400℃的管道。
4.2 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2 级:除4.3 条规定的GC3 级管道外,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火灾危险(可燃性)、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低于4.1 条规定(GC1 级)的管道。
4.3 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压力管道为GC3 级:输送无毒、非可燃流体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20℃但不高于+186℃的管道。
压力容器介质毒性程度划分探讨
极度毒性介质的 增 加,使 得 工 程 应 用 中 因 为 介 质
加,不仅导致了工程造价的增加,有的问题实践中
甚至很难解决.
1)增大了设备成本
按照 TSG21—2016 及 相 关 标 准 的 规 定,高
度毒性介质或极 度 毒 性 介 质 的 压 力 容 器,必 须 执
行以下技术要求:
a)厚度大于或者等于 12 mm 的 碳 素 钢 和 低
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乙苯原来没有划 入 有 毒 介 质,这 次 直 接 升 级 毒 性
1 升级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的介质显著增加
按照 TSG21—2016 «固 定 式 压 力 容 器 安 全
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
【
1】
质毒性危害和 爆 炸 危 险 程 度 分 类 标 准» 颁 布 以
技术监 察 规 程»【2】附 录 A 中 引 用 的 HG20660—
合金钢板,逐张进行 UT 检测;
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同时,他们
并顺利出厂,将来装置验收、开车时当地政府的其
他有关部门不认同、不放行如何办理? 此外,若压
力容器设计按 照 TSG21—2016 的 规 定 执 行 HG
20660—2000,而非压力容器设计没有不执行最新
标准 HG/T20660—2017 的 依 据,这 样 就 会 造 成
或者 PT 检测;
可行的.
焊后热处理;
GB/Z230—2010«职 业 性 接 触 毒 物 危 害 程 度 分
级»用于压力容器划类是不合适的.
e)逐台制备产品焊接试件;
f)碳素 钢 和 低 合 金 钢 制 压 力 容 器 必 须 进 行
g)耐压试验合格后,还必须进行泄漏试验.
工业管道等级划分及含义
管道
工业管道等级划分及含义
工业金属压力管道按其安全等级划GC1、GC2、GC3 三级其GC1 级安全等级高;GC3 级安全等级低1 符合列条件工业压力管道GC1 级: 1输送GB5044 及HG20660 毒性程度所列介质管道: a)极度危害介质(苯除外); b)高度危害气体介质(包括苯); c)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高度危害液体介质. 2输送GB50160 及GBJ16 规定火灾危险性所列且设计压力于或等于4.0MPa 管道: a)甲、乙类燃气体; b)甲类燃液体(包括液化烃) 3输送流体介质且设计压力于或等于10.0MPa 管道及设计压力于或等于4.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400℃管道符合列条件工业压力管道GC2 级: 规定GC3 级管道外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火灾危险(燃性)、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低于4.1 条规定(GC1 级)管道符合列条件工业压力管道GC3 级: 输送毒、非燃流体介质设计压力于或等于1.0MPa 且设计温度高于-20℃高于+186℃管道4.4 涉及毒性或燃性同混合介质应按其毒性或燃性危害程度介质考虑某危害性介质含量极应按其危害程度及其含量综合考虑由业主或设计决定混合介质毒性或燃性类别
VFFA蝶阀VBFA球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称 苯胺(阿尼林油) 乳酸乙酯 乳酸甲酯 1-庚烯 正庚烷 异庚烷 氢 1-癸烯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HG206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爆炸危险介质 名 名 称 序号 一甲胺(甲胺) 间二乙烯苯 49 一氧化碳 二乙烯醚(乙烯醚) 50 一氯二氟乙烷 二丁胺 51 乙二醇(甘醇) 二异丁基甲酮 52 乙炔(电石气) 二丙酮醇 53 乙胺(一乙胺) 二异丙醚(异丙醚) 54 乙基乙二醇 对二甲苯 55 乙基丙基醚 邻二甲苯 56 乙基丙酮 间二甲苯 57 5-乙基-2-甲基吡啶 二甲胺 58 乙基环丁烷 二甲基二氯硅烷 59 乙基环已烷 2,2-二甲基丁烷(新已烷) 60 乙基环戊烷 2,3-二甲基丁烷 61 乙苯 2,2-二甲基丙烷 62 2,3-二甲基戊烷 乙烯 63 二甲基甲酰胺 乙烯基乙炔 64 N,N-二甲基苯胺 乙烯基乙基醚 65 乙烯基甲苯 二甲腈(不对称) 66 乙烷 二甲硫醚 67 乙硫醇 二甲醚(甲醚) 68 乙腈(甲基氰) 二苯醚(联苯醚) 69 乙酰乙酸乙酯(乙酸醋酸乙酯) 1,1-二氟乙烯 70 乙酰二甲胺 1,1-二氟乙烷 71 表3.0.5 称
续表3.0.5 名 称 序号 丁基锂(溶于戊烷溶液) 146 丁基锂(溶于庚烷溶液) 147 丁烯-1 148 异丁烯 149 丁烯-2(顺) 150 丁烯-2(反) 151 丁烯醛 152 正丁烷 153 异丁烷 154 丁腈 155 丁酮[甲(基)乙(基甲)酮] 156 丁酸 157 正丁醇 158 异丁醇 159 仲丁醇 160 叔丁醇 161
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 1,3-二氯丙烯 1,2-二氯丙烷 二氯甲烷(甲叉二氯) 邻二氯苯 二硼烷 十二烷 正十四烷 十氢萘 1,3-丁二烯 1,3-丁二醇 正丁苯 异丁苯 2-丁炔 丁胺 叔丁胺 丁基乙二醇 仲丁基苯 叔丁基苯 丁基锂(溶于乙烷溶液)
序号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癸烷 烟碱(尼古丁)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联环已基 硝基乙烷 1-硝基丙烷 2-硝基丙烷 硝基甲烷 硝基苯 硝酸乙酯 硝酸正丙酯 硫化氢 喹啉[氮(杂)萘] 氰 氰化氢(氢氰酸) 氯乙烯 氯乙烷(乙基氯) 氯乙酸 氯乙醇 2-氯丁二烯[1,3] 氯丁烯 1-氯-2-丁烯 氯丁烷 氯异丁烷 氯化苄 氯丙烯 2-氯丙烯 氯正丙烷 氯异丙烷 氯戊烷 氯异戊烷 3-氯-2-甲基丙烯 氯甲烷 氯苯 焦炉煤气(焦炉气) 溴乙烷(乙基溴) 溴正丁烷 溴丙烯 溴苯 糠醇(呋喃甲醇,氧茂甲醇) 糠醛(呋喃甲醛)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丁烯醛(巴豆醛) 三氧化硫 三溴甲烷(溴仿) 1,1,2-三氯乙烷 1,1,2-三氯乙烯 1,2,4-三氯苯 三氯醋酸 三氯氢硅(氯硅仿) 己二腈 马拉硫磷(4049) 五硫化二磷 1,1,2,2-四溴乙烷 四氯乙烷 四氯化碳(注) 丙烯醇(烯丙醇) 丙硫醇 甲胺(一甲胺)
使用说明: 在编辑、查找中输入化学介质的中文名称 使用说明: 在编辑、 光标停留在下列对应的颜色区域,即得到所查介质的危害程度。 光标停留在下列对应的颜色区域,即得到所查介质的危害程度。 为了在HG GB两个标准中找出分级差别 需要二次查找该介质。按照固容规A HG和 两个标准中找出分级差别, 为了在HG和GB两个标准中找出分级差别,需要二次查找该介质。按照固容规A1.2. 极度危害 高度危害 中毒危害 轻度危害
β—氯丙腈 氯代联苯 氯甲烷(甲基氯) 氯萘 氯酚 氯甲酸三氯甲酯(双光气) 溴甲烷(甲基溴) 碘甲烷(甲基碘) 碳酰氟(氟光气) 磷化氢 磷胺(福斯胺)
HG206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表3.3.3-3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 称 名 称 序号 一乙醇胺(氨基乙醇)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 46 一氧化碳 甲硫醇 47 一氯醋酸(氯乙酸) 甲醇(木醇) 48 乙二胺 正-丁硫醇 49 乙二酸二乙酯(草酸二乙酯) 正-丁醛(酪醛) 50 乙叉降冰片烯 正-硅酸甲酯 51 乙胺 乐果(乐戈) 52 乙硫醇 叶蝉散(灭扑威) 53 乙腈(甲基腈) 环己酮 54 乙酸(醋酸) 异丁醛(二甲基乙醛) 55 乙酸酐 西维因(胺甲萘) 56 2,6—二乙基苯胺 杀螟松(速灭虫) 57 二甲胺 吡啶(氮杂苯) 58 (注) 二甲基乙酰胺 59 邻-甲苯胺 二甲基二氯硅烷 邻硝基甲苯 60 二甲基甲酰胺 邻硝基酚 61 二甲基苯胺 62 苯(注) N,N-二甲基苯胺 苯酚(石炭酸) 63 二氧化碳 苯醛 64 二氧化氮 苯乙烯 65 二硫化碳 间甲酚 66 1,1-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 间甲苯胺 67 1,2-二氯乙烯(顺、反) 间苯二酚(雷锁辛) 68 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 间-硝基甲苯 69 二氯乙烷 间-氯苯胺 70 二氯乙醚(2,2′-二氯乙醚) 氟苯 71 二氯丙醇 氨 72 丁胺(正-丁胺) 偏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烯) 73
N,N-二乙基苯胺(二乙基替苯胺)
二乙基硒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二氧六环 二硫化碳 1,1-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
1,2-二氯乙烯(顺)(均二氯乙烯)
1,2-二氯乙烯(反)(均二氯乙烯)
HG206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表3.0.3-2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 称 名 称 序号 二甲腈(不对称) 肼(联氨) 32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33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环氧氯丙烷 34 二硝基苯(间、邻、对) 速灭威 35 二硝基氯化苯 臭氧 36 1,2—二溴乙烷 倍硫磷 37 1,2—二溴氯丙烷 敌百虫 38 二氯四氟丙酮 敌敌畏 39 二氯氧化硒(氯氧化硒) 氟 40 3—丁烯腈(烯丙基腈) 氟化氢(氢氟酸) 41 十氟化硫 砷化氢 42 三氟化氯 菸碱(烟碱、尼古丁) 43 三硝基甲苯(TNT) 硒化氢 44 三氯化磷 硫酸二甲酯 45 五氯化磷 氰 46 氯 丙烯腈 47 丙烯酰胺 氯丹(氯化茚) 48 丙烯醛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 49 丙酮氰醇(氰化醇) 氯化氰 50
名 称 丙炔(甲基乙炔) 丙烯 丙烯胺 异丙烯基苯 丙烯腈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正丁酯 丙烯酸甲酯 丙烯碳酸酯 丙烯醇(烯丙醇) 丙烯醛 丙烷 丙腈(乙基腈) 丙酮 丙酸乙酯 丙酸甲酯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甲基内吸磷(甲基1059) 甲醛 甲酸(蚁酸) 正—丁腈 对硝基苯胺 对硝基氯苯 异—丁腈 苄基氯(氯化苄) 呋喃丹(虫螨威) 邻—硝基氯苯 苯乙腈(苄基氰) 苯胺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序号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续表3.0.5 名 称 序号 2-甲基丙烯醛 244 2-甲基戊二醇-2,4 245 2-甲基戊烷 246 3-甲基戊烷 247 2-甲基吡啶(α-甲基吡啶) 248 3-甲基吡啶(β-甲基吡啶) 249 甲基环已烷 250 甲基环戊二烯 251
正丁醛 异丁醛 丁醚 三乙胺 三甘醇 三甲胺 2,2,5-三甲基已烷 2,2,3-三甲基戊烷 2,2,4-三甲基戊烷 3,5,5-三甲基环已烯-2-酮-1 1,2,4-三甲基苯 三氯乙烯 三氯乙烷 1,2,3-三氯丙烷 三氯硅烷 三聚乙醛 1,4-已二烯 1-已烯 正已烷 异已烷 已酮-2 无水肼 天然气 1-壬烯 正壬烷 双戊烯 水煤气 1,2-丙二醇 丙苯 异丙苯 丙胺 异丙胺 对异丙基甲苯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萘
α-萘胺(1-萘胺,甲萘胺)
(注)
α-萘酚(1-萘酚,甲萘酚) 硝基苯(人造苦杏仁油) 硝酸 硫化氢 硫酸 (注) 氯乙烯 氯乙醇 氯丁二烯 3-氯丙烯 氯化氢(盐酸) 氯苯 磷酸三丁酯 磷酸三对甲苯酯 糠醛(呋喃甲醛) 乙炔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4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甲基环戊烷 甲基肼 甲烷 甲硫醇 甲酸(蚁酸) 甲酸乙酯 甲酸正丁酯 甲酸异丁酯 甲酸正戊酯 甲酸异戊酯 甲酸甲酯 甲醇(木精) 甲醛 四乙基铅 四甲基铅 四甲基锡 四氢呋喃 四氢糠醇 四羰基镍 发生炉煤气 亚硝酸乙酯 杂醇油 道生(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 呋喃[氧(杂)茂] 吡啶[氮(杂)苯] 1-辛烯 正-辛烷 汽油 环丁烷 环已烷 环已酮 环丙烷 环戊烷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恶烷) 1,2-环氧丁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苯 苯乙烯 苯(甲)酸乙酯 苯甲醛(苦杏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