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的_应急预案
一、背景静脉麻醉作为一种临床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等优点。
然而,静脉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情况,如呼吸抑制、循环抑制、过敏反应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静脉麻醉应急小组,由麻醉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抢救工作。
2. 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麻醉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等。
3. 应急小组下设以下小组:(1)抢救小组:负责现场抢救工作。
(2)通讯小组:负责及时传达信息,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物资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抢救所需的药品、器械等物资。
三、应急预案1. 患者出现呼吸抑制:(1)立即停止给药,观察患者呼吸情况。
(2)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
(3)使用呼吸兴奋剂、血管活性药物等药物支持治疗。
(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2. 患者出现循环抑制:(1)立即停止给药,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
(2)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维持血压稳定。
(3)必要时行心脏按压、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循环稳定。
3.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1)立即停止给药,观察患者过敏症状。
(2)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抢救。
(4)做好过敏原排查,防止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4. 患者出现术中知晓:(1)立即停止给药,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2)给予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等,减轻患者不适。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四、应急预案执行1. 应急小组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抢救。
2. 抢救小组负责现场抢救工作,通讯小组负责信息传递,物资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抢救所需物资。
3. 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4. 抢救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静脉全身麻醉
新药的研究与应用
开发新的麻醉药物
针对不同的手术需求和患者特点,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 更可控的麻醉药物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药物的优化组合
针对不同的手术和患者,将不同的麻醉药物进行优化组合, 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新的给药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靶向给药
通过靶向技术,将麻醉药物直接送达到手术部位,减少对其他部位的影响, 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连续静脉注射
通过连续静脉注射方式,使麻醉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稳定的浓度,提高麻醉的 稳定性和效果。
智能化麻醉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个性化麻醉方案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 麻醉方案。
实时监测和反馈
通过智能化麻醉管理系统,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反馈给医 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麻醉方案,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2
镇静药
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等,用于产生催眠作用, 减轻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
镇痛药
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用于产生镇痛作用, 减轻患者疼痛感觉。
3
肌松药
如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用于产生肌肉松弛 作用,方便手术操作。
静脉全身麻醉的给药途径和方式
静脉注射
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达到快速麻醉的效果。
苏醒阶段:手术结束后,停止输注麻醉药物,患 者逐渐苏醒,意识恢复。
维持阶段: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持续输注麻醉药 物来维持麻醉状态,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全身麻醉需要由专业的麻醉 医生来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
03
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和设备
静脉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
静脉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静脉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给予患者镇静、疼痛控制和肌肉松弛等效果来实现全身麻醉。
在给予患者药物的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在实施全身麻醉时,麻醉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药物选择等因素,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佳化。
而在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清醒状态,同时麻醉医生也需要关注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静脉全身麻醉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作用机制、药物选择、麻醉前评估、术后管理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麻醉方式。
一、静脉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予患者一定药物来实现全身麻醉效果。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镇静作用:通过给予患者镇静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2. 疼痛控制作用: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觉。
3. 肌肉松弛作用:在一些手术中,为了方便手术操作,麻醉医生需要给予患者肌肉松弛剂,以使患者的肌肉得到完全松弛。
通过以上作用机制,静脉全身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无痛、无意识和无记忆的状态,以保证手术安全地进行。
二、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选择静脉全身麻醉的药物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效果和副作用。
通常情况下,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类型和药物特点来综合考虑,以确保麻醉效果最佳。
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包括:1.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效的特点,可以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血压的影响,可能会引起低血压。
2.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非常强效的镇痛药物,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疼痛感。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
3. 酮米洛尔:酮米洛尔是一种肌肉松弛剂,可以使患者的肌肉得到完全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率减慢和低血压。
静脉复合麻醉诊疗常规
静脉复合麻醉诊疗常规引言静脉复合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多种手术和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麻醉需求。
本文将介绍静脉复合麻醉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注意事项。
静脉复合麻醉的定义静脉复合麻醉是指在手术或诊疗过程中,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结合局部麻醉技术或其他麻醉方法,使患者处于有效的全身麻醉状态。
静脉复合麻醉的常规流程1.术前准备:–患者的麻醉前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重、身高、心肺功能、麻醉史等。
–集中监测和设备准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2.麻醉诱导:–静脉通路建立:通过静脉置管或静脉穿刺方式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药。
–麻醉诱导药物的给予:常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吸入麻醉药物等。
3.维持麻醉:–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持续输注静脉麻醉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监测参数的监控: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参数的监测,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4.麻醉恢复:–麻醉药物的停止:手术或诊疗结束后,逐渐停止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
–观察恢复过程: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清醒程度、呼吸情况、血压稳定性等。
5.麻醉结束:–患者的转运: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其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麻醉记录的填写:完整记录患者麻醉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用药剂量、监测数据、并发症等。
注意事项1.患者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在进行静脉复合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确保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2.麻醉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需谨慎: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情况等因素,精确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的控制。
3.监测参数的及时调整:在麻醉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参数,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
4.麻醉药物的停止和恢复观察:手术或诊疗结束后,应逐渐停止静脉麻醉药物的输注,并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5.麻醉记录的完整性:记录患者麻醉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对麻醉效果和患者反应的评估。
静脉麻醉下急救措施
静脉麻醉下急救措施在手术中,麻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
而在麻醉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是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的方法,它的作用是使患者进入无痛、昏迷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
但是,静脉麻醉在手术中也会有风险。
当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应对呢?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静脉麻醉下的急救措施。
一、心肺复苏当患者出现循环和呼吸的急性功能障碍时,我们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立刻按下急救按钮,并通知医护人员;2.开始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者使用呼吸球进行增强呼吸;3.接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50~100次/分钟;4.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自动体外心肺复苏。
二、氧气吸入当患者出现窒息或呼吸紊乱时,我们需要马上进行氧气吸入。
操作步骤如下:1.确定氧气气瓶位置,打开空气路;2.设置合适的流量,一般为5~8 L/min;3.让患者坐着或半卧位,用面罩或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
注意:对于患者呼吸道阻塞或较为严重的缺氧状态时,应及时使用呼吸机和氧气导管进行治疗。
三、药物治疗在急性循环功能抑制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使用心肺复苏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酚妥拉明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需要由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得随意使用。
四、维持血压和心率稳定在急性循环功能抑制的状态下,我们需要保持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稳定。
我们可以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尿剂等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需要由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得随意使用。
五、加强术后观察当患者出现术后其他并发症时,如呼吸道梗阻、肺炎、出血等,在及时采取治疗的前提下,也应及时加强术后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总的来说,在进行静脉麻醉的手术中,应尽量遵循规范、安全的操作程序,加强体格检查并确定麻醉药的用量。
一旦出现问题,要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时加强术后观察,避免出现状况加重或复发。
静脉麻醉原理
静脉麻醉原理
静脉麻醉是通过给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药物迅速进入血
液循环,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静脉麻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静脉麻醉药物会通过血液迅速到
达脑部,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受体,抑制神经传导或改变
神经兴奋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不同的麻醉药物有不同的机制和作
用靶点,如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传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受体,
抑制疼痛传导等。
2.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影响外周组织:静脉麻醉药物在血液循环
中会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尤其是大脑、心脏、肺等高血流器官,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麻醉药物可以降低心肌的
收缩力和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从而延长呼吸节律,产生镇静和催眠效果等。
3. 药物代谢和排泄:静脉麻醉药物通过肝脏和肾脏等代谢器官
的代谢作用,经过体内化学反应转化为不活性代谢产物,最终通过尿液、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麻醉的起效
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麻醉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麻醉药物和个体的生理特点等因素都会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和剂量,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非巴比妥类
麻醉药理学静脉全麻药非巴比妥类麻醉药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的学科。
在麻醉过程中,静脉全麻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其可以通过静脉途径迅速进入循环系统,迅速产生麻醉效果,从而实现手术过程的无痛操作。
非巴比妥类药物是静脉全麻药物中的重要一类,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静脉全麻药的基本原理静脉全麻药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的全身麻醉药物,可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影响静脉全麻药作用的重要因素,主要受到药物的脂溶性和离子化程度的影响。
与其他麻醉方式相比,静脉全麻药更为快速和可控。
二、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分类非巴比妥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静脉全麻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等特点。
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本地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能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
2. 单胺类药物:如丙嗪、地辛伐他汀等,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产生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适合患者,但容易引起血压下降等副作用,需要严密监测。
3. 芳香氮化物:如笑气、异氟醚等,常用于快速诱导麻醉和麻醉维持,具有强大的麻醉效果。
这类药物也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三、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应用非巴比妥类药物广泛用于不同类型的手术过程中,以提供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诱导:药物通过麻醉诱导剂给予患者,迅速实现麻醉深度。
2. 麻醉维持:通过持续静脉输注药物,维持麻醉状态,并且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3. 镇痛管理:非巴比妥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术后镇痛,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痛苦。
四、非巴比妥类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使用非巴比妥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和安全性。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因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的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非巴比妥类药物还存在与麻醉相关联的特殊安全问题,如恶性高热、过敏反应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谨慎操作。
静脉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简称静脉全麻,是指将一种药物或者几种药物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优点:起效迅速,患者舒适,易于接受,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注射部位疼痛,容易过量,不可精确控制。
分类:1:单次注入法:将一定的药量一次性静脉注入,以迅速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多用于麻醉诱导或者短小手术.缺点是容易药物过量,产生呼吸循环抑制。
2:多次注入法:先静脉注入较大剂量的麻醉药,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手术需要分次追加麻醉药,以维持一定麻醉深度,此方法患者麻醉药浓度会呈锯齿样波动,麻醉深度也会呈锯齿样波动。
3:连续注入法: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不同的速度滴入或者泵入静脉麻醉药的方法来维持麻醉深度,此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分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波动,不仅减少麻醉药的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4:靶控注入法:是指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浓度来维持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方法。
常用药:丙泊酚氯氨酮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等1:丙泊酚特点:麻醉可控性强,起效快,诱导平稳,持续时间短,苏醒完全,无噩梦瞻望等精神症状,保护脏器功能,降低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有一定呼吸抑制作用,与注药速度有关,注射部位疼痛,可以预先给予麻醉性镇痛药或者小剂量局部麻醉药预防。
用法:诱导量是2毫克/KG,对于体质强壮患者可以增加1/3药量。
追加量可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或者病人的反应追加诱导量的1/2或者1/3.适应证:麻醉诱导全凭静脉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的镇静和强化门诊小手术和内镜检查ICU患者的镇静。
禁忌证:丙泊酚过敏严重的循环功能不良3岁以下的小儿高血脂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癫痫等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过敏反应呼吸循环的抑制肌肉颤抖等2:氯氨酮优点氯胺酮是唯一一种产生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对呼吸抑制作用轻,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状态,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
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一概述麻醉便是用药物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学的进展,麻醉已远非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
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也不会体验到疼痛。
静脉麻醉是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二术前准备1.术前禁食。
2.麻醉前必须常规检查氧气供入装置,吸入麻醉药发挥器,麻醉机及监护仪电源,吸引器等,并正确接好相应的连接头。
3.全身麻醉前应检查麻醉机是否运转正常,麻醉用具是否齐备。
4.检测血压,脉搏,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然后再进行麻醉操作。
三麻醉方法1.诱导期麻醉诱导的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的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的过程。
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等,病人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变化: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呼吸16-20次/分到呼吸停止,此过程需要气管插管;痛觉存在到消失等。
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2.维持期诱导期过后,外科医生准备手术,诱导期麻醉药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手术中要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在维持期进行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3.恢复期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
麻醉药物将被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
在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意识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仍被持续监护,当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
病人感受到疼痛时,进行术后疼痛治疗。
四麻醉风险1.呼吸道阻塞(1)上呼吸道阻塞:阻塞部位在喉头以上,机械阻塞的原因有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阻塞、喉头水肿等。
功能性原因有喉痉挛。
(2)下呼吸道阻塞:阻塞部位在喉头以下者。
机械性阻塞最常见原因是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气管壁上、黏痰或呕吐物误吸堵塞气管及支气管。
2.通气量不足原因:①麻醉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肌松药对呼吸肌的麻痹而辅助呼吸及控制呼吸又不充分者。
吸入麻醉VS静脉麻醉到底都是什么?
吸入麻醉VS 静脉麻醉到底都是什么?静脉与呼吸道是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主要途径,分别叫做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二者用药不同,实施方法不同,麻醉途径不同。
那么,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哪种麻醉方式更为理想?吸入麻醉世界上首例全身麻醉就是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借助呼吸机,将具有挥发性的麻醉药物与氧气混合后,伴随着患者的呼吸,经过口鼻吸入体内,从而产生大脑抑制,让患者缓慢入睡。
伴随所吸入药物浓度的增加,患者的意识会逐步丧失,肌肉会逐渐松弛,呼吸停止,感觉不到周身疼痛,以此达到手术操作标准。
吸入麻醉的优点起效快。
如果患者配合度欠佳,吸入麻醉的起效速度比静脉麻醉更快。
部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情绪紧张、恐惧,通常都会想尽快进入麻醉状态。
那么,选择吸入麻醉,会让患者尽快睡着,且不用打针,只需深呼吸,很快就可以达到患者所期望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效果。
这是吸入麻醉的第一个优点,可以不经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有创的给药方式,通过调节挥发罐内的麻醉药物浓度与呼吸机的氧气流量就可以使麻醉药物快速到达患者体内,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
容易控制。
吸入麻醉仅仅是通过呼吸使药物进入肺内,起到麻醉的作用。
术中需要持续吸入,保证肺内的药物浓度,还可以借助呼出气体监测仪显示体内所吸入麻醉气体的浓度,调节麻醉深度,保证精确的麻醉效果。
手术结束时,只需要将挥发罐关闭,调节呼吸机内的氧气流量,让肺内的麻醉药物伴随着呼吸迅速排出体外。
这样,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且不会影响其他脏器。
在麻醉过程中,所吸入的药物对于心血管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安全、有效。
吸入麻醉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少,大部分药物以原形由肺内排出。
因此,安全系数较高,且患者清醒后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同时,药物经肺部入血,再经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失血性休克、低血压状态,机体通常会开启自我保护功能来减少和抑制麻醉药物的吸入。
静脉麻醉原理
静脉麻醉原理静脉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以达到手术或检查的目的。
静脉麻醉药物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抑制作用。
不同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特点,但总体来说,静脉麻醉药物的作用是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
在静脉麻醉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或检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并进行密切监测和调整。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手术或检查的需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的来说,静脉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控的麻醉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和检查中。
静脉麻醉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麻醉方式,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因此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
其次,静脉麻醉的诱导和苏醒速度较快,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能力,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恢复。
此外,静脉麻醉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满足不同手术和患者的需求。
然而,静脉麻醉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静脉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之,静脉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控的麻醉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个性化评估和选择。
静脉麻醉与全麻的区别
静脉麻醉与全麻的区别很多手术需要打麻醉药,麻醉方式包括全麻、静脉麻醉,其中全麻常用于大手术,患者麻醉后没有意识。
静脉麻醉多用于局部性小手术,副作用少,苏醒快。
那么,静脉麻醉和全麻有哪些区别呢?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静脉麻醉静脉麻醉,又称静脉复合麻醉,通过静脉注入麻醉药。
相较于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深度很难掌握,排出缓慢,仅适于镇痛要求低、时间短的小手术。
单独使用范围小,常用于复合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诱导。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为肌肉松弛、镇痛、镇痛药物等。
麻醉药物的使用,能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使患者产生睡意。
麻醉见效后,患者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感觉不到疼痛。
静脉麻醉有很多优点,具体包括:(1)静脉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强,不同的麻醉药能够配伍,便于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而且,麻醉药的使用剂量也比较精准。
(2)由于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入的方式麻醉,所以患者很少出现不适。
然而,也有个别患者在注射麻醉药物时,出现不适感,但是情节轻、持续时间短。
(3)静脉麻醉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价位合适的麻醉药,解决着患者的资金问题,节约着医疗费用。
(4)静脉麻醉中,手术室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性的气体,也就不会影响医生的操作。
这样,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保护患者生命。
同时,还能排除爆炸性气体的危险,保障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5)麻醉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镇痛药,达到镇痛、镇静的效果,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静脉麻醉也可用于术后的镇痛、镇静治疗。
(6)静脉麻醉使用药物种类多,应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合理搭配药物。
麻醉效应可逆转,部分麻醉药有拮抗剂。
若患者术后肌力恢复不良,应在复苏时结合实情,使用肌肉松弛类药物。
若术中使用大量的镇痛药,且术后长时间未苏醒,可使用镇痛药拮抗剂。
若术后剧烈疼痛,可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
但是,静脉麻醉也有缺点。
比如:可控性差,大多数的药物代谢会受患者肝肾功能影响;肌松效果差;镇痛效果不明显;无法持续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根据患者体重计算药物的使用剂量,影响麻醉作用的发挥;没有任何一种静脉麻醉药,能满足麻醉要求。
静脉麻醉名词解释
在静脉麻醉领域中,有一些常见的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静脉麻醉名词的解释:
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静脉麻醉是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无痛和昏迷状态的一种麻醉方法。
通常包括镇静药物、镇痛药物和肌肉松弛药物的使用。
镇静(Sedation):镇静是指使用药物来产生轻度到中度的催眠效果,使患者保持意识状态但感到放松和安静。
镇静可以在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中使用,以减轻焦虑和疼痛,并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
镇痛(Analgesia):镇痛是指使用药物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在静脉麻醉中,使用镇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手术期间和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术后恢复。
肌松剂(Muscle Relaxant):肌松剂是一类药物,通过抑制肌肉的收缩和运动,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在静脉麻醉中,肌松剂常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使手术操作更容易进行,同时避免患者产生不适和运动。
麻醉诱导剂(Induction Agent):麻醉诱导剂是用于引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药物。
静脉麻醉中常用的麻醉诱导剂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它们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暂作用的特点。
麻醉维持剂(Maintenance Agent):麻醉维持剂是用于维持患者在手术期间的麻醉状态的药物。
常用的麻醉维持剂包括吸入麻醉剂(如氧气、笑气)和静脉麻醉药物(如丙泊酚、。
静脉全麻注意事项
静脉全麻注意事项静脉全麻是一种手术麻醉方式,通过给患者注射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在消除疼痛的同时,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然而,静脉全麻并非没有风险,正确注意事项的遵循十分重要。
以下是关于静脉全麻注意事项的详细回答。
1. 术前评估:在进行静脉全麻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饮食禁忌等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静脉全麻。
2. 术前禁食:为了预防术中呕吐和误吸,患者在手术前应该禁食一定的时间。
一般而言,成年人应该在手术前至少禁食六小时,而儿童应该在手术前至少禁食四小时。
若患者需要进食或饮水,应该在手术前两小时完成。
3. 术前禁药:为了防止手术中引起的意外及不良病理反应,患者需要在手术前遵嘱禁用某些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与全麻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或者可能干扰手术期间的生理反应。
4. 体位采集:在进行静脉全麻之前,医生和护士应确保患者的体位正确。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导致气道阻塞,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体位确定之前,应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颈椎、腰椎或骨折等疾病。
5. 严密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等。
任何异常的体征应及时发现并处理。
6. 预防并发症:静脉全麻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
医生和护士应事先准备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氧气给予、静脉输液、药物应用等等。
7. 正确使用药物:在静脉全麻中,医生会使用各种药物来诱导和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这些药物应该经过专业人员的正确计量和给药,以避免过量或过敏反应。
8. 麻醉恢复:术后,患者需要进入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恢复过程,包括清醒程度、呼吸状况等等。
患者应该在麻醉恢复室内保持平卧位,直到完全清醒和生命体征稳定。
9. 术后交代:术后,医生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相应的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静脉全身麻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
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 中枢系统,使意识消失,周身不感疼痛。
General anesthesia maybe produced by many drugs which are administer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depres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二)适应症 1、适用于短小手术
(short procedures 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2、全麻诱导(induction)、
3、控制痉挛和惊厥(anesthesia maintain)、
4、颅脑手术:降低颅内压(reduc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
(三) 根据用药方法分类:
单次(bolus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分次(intermittent injection)、 连续给药(continuous infusion )、 泵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根据用药种类:单一、复合。 平衡麻醉:镇静+镇痛+肌松
二、静脉全身麻醉分类
分类(classification principal) :
(一) 根据所用药物分类 麻醉药分类:
巴比妥类—硫喷妥钠 非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安定 阿片类— 吗啡
(二)根据临床应用 静脉诱导、静脉维持、静脉基础。 1.intravenous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2.intravenous maintain of anesthesia, 3.intravenous basal anesthesia。
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通路输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的麻醉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医疗操作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全身麻醉的定义、临床应用、操作流程以及优缺点。
一、定义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并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中保持无意识状态。
它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稳定状态,同时提供无痛和镇静效果。
二、临床应用静脉全身麻醉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和疼痛管理中。
它适用于大部分手术,包括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肝脏移植手术等。
该麻醉方式还可用于无创疼痛治疗,如慢性疼痛管理和癌症疼痛缓解。
三、操作流程1. 麻醉团队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前,麻醉医生和团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麻醉风险评估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 麻醉诱导和维持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通路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这通常包括苯妥英钠、咪达唑仑等药物的使用。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手术情况来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3. 监测和调整在静脉全身麻醉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这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
通过对这些生理指标的监测,麻醉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4. 麻醉结束和恢复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输注,并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患者通常会被转移到恢复室,在那里接受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
一旦患者完全清醒,他们将被送回病房继续康复。
四、优缺点静脉全身麻醉相对于其他麻醉方式具有一些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1. 操作简便:相比于其他麻醉方式,静脉全身麻醉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减少了手术准备时间。
2. 安全性高: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麻醉医生可以实时调整药物剂量,减少麻醉风险。
3. 镇静效果好:静脉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无痛和镇静的效果,使患者在手术中感到舒适。
静脉麻醉协议书
静脉麻醉协议书甲方(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医疗机构):_________________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编号: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因医疗需要,需接受静脉麻醉,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静脉麻醉协议:第一条麻醉目的与范围1.1 甲方因进行________________(手术/检查/治疗)需要,同意接受静脉麻醉。
1.2 静脉麻醉的范围及具体操作由乙方麻醉科专业医生根据甲方的具体情况决定。
第二条麻醉风险告知2.1 乙方已向甲方充分告知静脉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律不齐等。
2.2 甲方已充分理解上述风险,并自愿承担静脉麻醉可能带来的后果。
第三条麻醉前准备3.1 甲方应按照乙方的要求,在麻醉前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心电图、血常规等。
3.2 甲方应在麻醉前禁食、禁水一定时间,具体时间由乙方根据甲方情况决定。
第四条麻醉过程4.1 乙方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麻醉医生负责甲方的静脉麻醉。
4.2 麻醉过程中,乙方应密切监测甲方的生命体征,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甲方安全。
第五条麻醉后注意事项5.1 麻醉结束后,甲方应按照乙方的指导进行恢复,并注意观察自身反应。
5.2 若甲方在麻醉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向乙方反馈,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第六条费用与支付6.1 静脉麻醉的费用由乙方根据国家规定和本机构收费标准确定。
6.2 甲方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后按照乙方的要求支付相应费用。
第七条违约责任7.1 如甲方未按本协议约定支付费用,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补交费用,并可暂停或终止医疗服务。
7.2 如乙方未能按照本协议提供麻醉服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八条争议解决8.1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提交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第九条协议的变更与解除9.1 本协议一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未经双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协议。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麻醉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旨在通过控制病人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种医疗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麻醉的分类、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
一、麻醉的分类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呼吸途径给予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和全身麻痹,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三个阶段。
局麻是在手术局部或某一特定区域注射麻药,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以供手术操作。
二、常用的麻醉药物1.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它们具有快速进入和脱离麻醉状态的特点,可以提供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
2. 气管插管用药:用于气管插管的药物包括喉喷麻醉剂和肌松药物。
喉喷麻醉剂常用的有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患者插管时的不适。
肌松药物用于使患者的肌肉放松,便于插管。
3. 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
三、麻醉监护设备1. 无创血压监测仪:无创血压监测仪通过袖带测量患者血压,可以动态地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2.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确保患者的心脏安全。
3.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通过夹在患者的手指上,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这个参数可以反映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血氧供应情况。
4. 呼吸机:呼吸机可以辅助患者的呼吸,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
它可以控制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患者的呼吸顺利。
总结:麻醉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的应用,可以控制患者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类医疗手术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操作条件。
了解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对医学工作者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可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就是对麻醉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
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还是在疼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都需要熟悉并合理使用各种药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药物需要特别关注和了解。
一、吸入麻醉剂吸入麻醉剂是麻醉科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常见的吸入麻醉剂包括七氟醚、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等。
它们通过麻醉机供气系统提供给患者进行吸入,进入患者的呼吸道后产生麻醉作用。
七氟醚是一种强力的全身麻醉剂,常用于大手术和复杂手术中。
它的起效快、效果持久,但对于心脏和肝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使用需谨慎。
异氟醚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麻醉剂,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氧化亚氮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吸入麻醉剂,常用于辅助全身麻醉和疼痛治疗。
二、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的药物。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等。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物,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它具有快速起效、作用持久和血液耐受性好的特点。
咪达唑仑是一种镇静催眠药,用于短时间的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放松和安眠。
芬太尼是一种强力的阿片类药物,常用于复杂手术中的镇痛管理。
三、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作用迅速,麻醉效果持久。
布比卡因是一种高效的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术后疼痛管理。
罗哌卡因是一种短效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表面手术和浅层组织麻醉。
四、镇痛药物镇痛药物在麻醉科中广泛使用,用于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舒芬太尼和布洛芬等。
吗啡是一种强力的镇痛药物,常用于术后镇痛和严重疼痛管理。
舒芬太尼是一种非常强力的阿片类药物,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镇痛。
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镇痛药物,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疼痛缓解。
总结起来,麻醉科常用药物的使用对于手术和疼痛治疗至关重要。
麻醉科医生需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麻醉
方法及内容
可以使用单一药物,也可以多种药物复合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手术。
麻醉前准备与吸入麻醉相同。
硫喷妥钠
1.用生理盐水配制成
2.5%溶液静脉注射。
注药速度不能过快,忌注入动脉或血管外。
给药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喉痉挛和呼吸循环抑制的发生。
2.用作全麻诱导(6-8mg/kg)、短小手术和抗惊厥,成人单次用量一般不超过1g.
3.哮喘、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喉颈部感染患者禁用硫喷妥钠。
口腔、咽喉、颈部长时间手术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不宜单一使用硫喷妥钠。
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良和缩窄性心包炎手术应慎用。
羟丁酸钠
1.首次剂量50-100mg/kg,小儿可达100-125mg/kg,维持时间约60min,追加剂量为首次量的一半。
2.本药毒性小,适用于肝或肾功能障碍、休克和危重患者。
由于无镇痛作用,需与其他麻醉剂配合使用。
3.单独应用,特别是注药速度过快时易发生肌肉震颤和癫痫样发作,伍用镇静剂可防止。
亦可发生心动过缓和低血钾症,应予注意。
4.严重高血压、癫痫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慎用。
氯胺酮
1.术前应给予阿托品和镇静药。
2.作用时间短,无肌肉松弛作用,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主要适用于体表手术、烧伤创面处理、小儿手术,多和其他麻醉药复合应用。
3.严重高血压病、颅内压升高或眼压增高患者、严重心力衰竭、冠心病、呼吸功能障碍或有精神病及精神病家族史者均不宜应用。
4.首次剂量为2mg/kg静脉注射,30-60s发生作用,维持10-15min;4-6mg/kg肌内注射,3-4min发生作用,维持25min左右。
亦可配制成0.1%-0.2%溶液连续静脉滴注。
5.注药速度不宜过快。
麻醉中若出现呼吸抑制或暂停,应予氧气吸入或进行人工呼吸。
6.大量使用氯胺酮后,苏醒期应加强观察。
对谵妄、躁动、呼吸抑制、延迟苏醒等情况和个别病人可发生的锥体外系征均应及时进行处理。
伍用地西泮(安定)尤其是咪唑安定可减少或防止苏醒过程中谵妄。
异丙酚(得普利麻)
1.可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特别适用于短小手术)也可用于ICU病房镇静。
2.诱导剂量为1.5-2.5mg/kg.麻醉维持可间断静脉给药(每6min给予1mg/kg)或持续静脉滴注[80-150μg/(kg.min)].该药镇痛作用差,若用于麻醉维持,应复合吸入麻醉药或镇痛药。
3.剂量较大时易引起血压下降,应加快输液,必要时应用升压药。
老年病人与心功能不全者药量酌减。
依托咪酯
1.多用于全麻诱导(剂量为0.15-0.3mg/kg)和短小手术,也可以用于麻醉的维持和镇静。
2.单独使用,部分病人产生肌震颤,术前用氟哌啶、芬太尼可减少其发生。
3.注射部位可能产生疼痛以及静脉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可减小这一副作用。
4.该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应激反应,应予注意。
咪唑安定
1.可作为术前用药、麻醉辅助用药和麻醉诱导药。
2.用于全麻诱导剂量为0.15-0.2mg/kg,用于硬膜外或其他神经阻滞辅助用药平均剂量为0.1mg/kg.
3.该药可使血压下降,剂量个体差异较大,老年人剂量应减小。
普鲁卡因
1.普鲁卡因的全麻作用弱,不宜单独使用。
当用作静脉复合麻醉时多用于胸、腹等较大手术。
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应禁用。
重症肌无力、肝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已用洋地黄和新斯的明等药物者,以及限制输液者应慎用。
2.用于麻醉维持配成1%-2%溶液静脉滴注,每500ml可加琥珀胆碱400mg.速率为0.7-1mg/(kg.min),30min左右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
麻醉维持可复合应用镇痛药与吸入麻醉药。
3.应避免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中毒,在全身麻醉下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
芬太尼
1.芬太尼类药物对心血管的抑制轻微,用于心脏手术和危重患者较易保持循环稳定。
2.用于心内直视手术麻醉的剂量为30-70μg/kg,根据病人情况分次静脉给药。
麻醉维持辅以小量或其他麻醉药和肌松药。
3.用于危重病人时根据情况减小剂量。
4.大剂量快速静注引起胸壁肌肉僵直时可用肌松剂和人工呼吸,发生心率减慢时可用阿托品增加心率。
5.术后应注意呼吸管理,保持适当通气,直至恢复正常。
还应警惕延迟性呼吸抑制,必要时使用拮抗药。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1.神经安定镇痛麻醉是指氟哌啶和芬太尼与其他全麻药复合应用的麻醉。
氟哌啶按0.1mg/kg,芬太尼按0.002mg/kg,静脉缓注或滴注,芬太尼可每30min左右追加1次。
2.术前应用阿托品,术中若出现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治疗。
3.氟哌啶可致血压下降,用药前应补足血容量。
注药速度不宜过快。
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可用酚噻嗪类药或东莨菪碱控制。
4.麻醉中用量过大时,术后要加强呼吸管理。
拮抗药
1.毒扁豆碱与催醒宁可用于东莨菪碱、吩噻嗪类、羟丁酸钠、地西泮(安定)等药物的催醒。
常用量前者为1-2mg,后者为10-20mg,静脉缓注。
消化道与泌尿道梗阻、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心肌缺血者慎用。
2.纳洛酮可拮抗麻醉性镇痛药的呼吸抑制,成人用量0.1-0.2mg,必要时追加用量。
冠心病及心功能不良者慎用。
3.烯丙吗啡为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药,但效力弱于纳洛酮。
成人首次用量为10mg静脉缓注,效果不明显时可追加半量。
高血压及心功能不良患者慎用。
用量过大时,本身也可抑制呼吸,应予注意。
4.安易醒是地西泮(安定)、咪唑安定等苯二氮卓类的竞争性抑制药,用于地西泮(安定)与咪唑安定等引起的中枢抑制,首次用量为0.2mg,效果未达到所要求的清醒程度。
追加用药每次0.1mg,总剂量不超过1mg.
5.多沙普仑(1-2mg/kg)与氨茶碱(2-2.5mg/kg)具有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用于全身麻醉的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