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

合集下载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学记的原文及翻译《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下面是学记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

《学记》

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纂。

汉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中文名礼记.学记小戴礼记注解者汉代的郑玄作者戴圣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斆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第1节[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

虑,谋虑,计划。

宪,法度,教令。

郑玄注:“宪,法也。

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

”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

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

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

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评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

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1.[《兑命》]:兑,应为“说”,音yuè,应为《说命》,伪《古文尚书》之篇名。

2.[念终始典于学]:终始,始终。

典,经常。

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注释:1.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句解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肴:荤菜。

弗,不。

旨:美味。

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现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

知道知识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

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学记礼记原文

学记礼记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简 介】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第1节[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

虑,谋虑,计划。

宪,法度,教令。

郑玄注:“宪,法也。

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

”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

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

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

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评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

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1.[《兑命》]:兑,应为“说”,音yuè,应为《说命》,伪《古文尚书》之篇名。

2.[念终始典于学]:终始,始终。

典,经常。

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

《礼记_学记》原文

《礼记_学记》原文

《礼记•学记》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護(xi a 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護)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 a 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 a ng】,术【su i,遂】有序,国有学。

[实用参考]《礼记·学记》原文

[实用参考]《礼记·学记》原文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G 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G ià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G 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注释】扞 ( hàn)格:互相抵触。

燕:通“宴”,娱乐。

辟:邪僻,不正派。

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礼记·学记》二则

《礼记·学记》二则

《礼记·学记》二则(一)成书过程《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

(二)主要内容《礼记》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三)文学价值1、唐代升格为“五经”之一。

2、《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3、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一)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

《兑命》②曰:“念终始典于学③。

”其④此之谓乎!【注释】①君:治理。

②兑(yuè)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

③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④其:表示推测,大概。

(二)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③,及④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逸:闲适,轻松。

②庸:功劳。

③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地方。

④及:等到。

⑤说:通“悦”,愉悦。

字词解释(1)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_____ (2)是故..古之王者:____________(3)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 (4)师逸.而功倍:_____________(5)及.其久也:_____________(6)此皆.进学之道也:___________句子翻译(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原文

《礼记·学记》原文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

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

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

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小编收集了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供大家参考!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学记原⽂及翻译注⾳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戴礼记》)中的⼀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的学⽣乐正克。

以下是⼩编整理的学记原⽂及翻译注⾳,欢迎阅读。

原⽂ 发虑宪,求善良,⾜以謏(xǐao,⼩有声⾳)闻,不⾜以动众;就贤体远,⾜以动众,未⾜以化(教化)民。

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学学半。

”(前⼀个“学”字⾳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后⼀个“学”字⾳xué,意思是向别⼈学习。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年(隔⼀年)⼊学,中年考校。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坚强的意志)⽽不反,谓之⼤成。

夫然后⾜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远者怀(向往)之,此⼤学之道也。

《记》⽈:“蛾(“蚁”)⼦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学始教,⽪弁(biàn)祭菜,⽰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学⿎箧(qiè),孙(以逊顺之⼼)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种教杖)⼆物,收其威也。

未⼘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弗语,存其⼼也。

幼者听⽽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伦(纲要)也。

《记》⽈:“凡学,官先事,⼠先志。

”其此之谓乎! ⼤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礼记之学记

礼记之学记
⑶靡:无。盬(gǔ):止息。 ⑷嘽(tān贪)嘽: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的白马。
⑸启处:启,小跪。启处,指在家安居休息。 ⑹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夫不,是一种孝鸟。
⑺苞:茂密。栩(xǔ):柞树。 ⑻将:奉养。
⑼杞:枸杞树。 ⑽骎(qīn)骎:形容马走得很快。
⑾谂(shěn):想念。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旨:美味。反:反省。困:贫乏。 学学半:教人者乃益己学之半。
第一个“学”:音xiào同斅:教导、教育,亦可读jiào音。 如《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
第四章 大学体系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 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 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第六章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 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 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肄:习。箧:小箱子。语:音yù,告诉。 孙:逊,恭顺。夏楚:教鞭、戒尺。躐等:不逾越等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 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 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礼记_学记》原文

《礼记_学记》原文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Gi d 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Gi d 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Gi a门$】术【su i,遂】有序,国有学。

《礼记》之《学记》全文

《礼记》之《学记》全文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會唱歌的人,不僅聲音悅耳,動人心弦,還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不僅給人以知識,還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的目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現在的教師,只吟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徹底了解了沒有,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指使人不是出於誠意,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對學生的要求不合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育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裏啊!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用芹菜水藻祭拜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學習《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敍述君臣和睦的詩,誘導他們為國家服務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書箱取出書籍,是要他們虛心學習;有教鞭,行體罰,是要他們有所戒懼,能遵守禮節;(學生春季入學)天子諸侯沒有行過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從容去學習。教師隨時觀察學生,而不要反覆指示,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爲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超越等級。這七項是施教順序的大條理。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學為官的人先教以任官的職事,學為士的人要先培養高尚的心志。」就是這個道理啊!

《学记》 原文+译文

《学记》 原文+译文

《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中的 “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 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 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
汉代把孔子删定或创作的典籍称为“经”,后学弟子对“经”的 解说则称为“传”或“记”如《毛诗诂训传》、《春秋左传》,《礼 记》 。
[1]记问,谓记诵古书以待学者之问。郑玄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 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2]听语,听学者所问之语。 [3]力,能力。句意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己发问。 [4]虽,即使。
良冶之子[1],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始驾马者反 之,车在马前[3]。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1]。不善学者,师勤而 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2],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4]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3]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第9段:学习的方法
记问之学[1],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2]!力不能问 [3],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4]。 【注释】
(五)学习礼记的意义
1、《礼记》这部书中,包含了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要想了 解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礼记》就必需要读。
2、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如《礼 运》、《王制》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大学》、《中庸》 等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教材中选的《学记》更是我国第一 部完整的教育理论专著;
2.“三礼”与宋代“四书”
“三礼” :是小戴本《礼记》与《周礼》、《仪礼》的合称,是东汉经学 大师郑玄为之作注之后出现的名称。
《礼记》的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 《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 度的设想。 《仪礼》记录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
[1]虑宪,二字皆思虑之义。 [2]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这里指贤人。 [3]謏闻,小有声名。謏,音xiǎo,小。 [4]就贤体远,谓礼贤德之士,体贴疏远之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 民,[1]教学为先。[2]《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 谓乎![4]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反映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性质的著作。它 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一)《礼记》得名
《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 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
【注释】
[1]长善,增长美德。 第5段:学者四失及教者“长善救失”的思想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而知其美恶[2],然后能博喻[3],能 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4],能为长,然后能为 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5]”,此之谓乎!
第6、7段:为师应具备的素质“博喻”,“择师”的重要性。
【注释】
[1]至学之难易,孙希旦《礼记集解》谓学者入道之深浅次第。 [2]美恶,谓学生资质差异。陈澔《礼记集说》谓“至学,至于学 也。钝者至之难,敏者至之易。质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 [3]博喻,谓广泛利用各种知识而晓谕。意谓因材施教,不拘一途。 [4]长,一官之长。 [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四代,另加虞。
3、从《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章中,我们更能看到许多 日常生活中的小仪节,从而了解古代贵族成员之间相处的习惯和必须遵 守的规范。有些现在依然可以借鉴。由此真正可以印证我们是礼仪之邦 这句话。
4、其中的丧祭之礼,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珍贵文献。

疏解《礼记》
(一)曲礼(选读)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30]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31]是故圣 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1]旨,味美。 [2]至道,最好的学说、道理。 [3]困,阻碍,这里指学识不通达,尚未完全弄懂。 [4]自反,反躬自问。 [5]学学半,《说命下》作“敩学半”,敩,音xiào,教
第3段:“教学相长”的思想
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4]。 比年入学[5],中年考校[6]。一年视离经辨志[7],三年视敬业乐 群[8],五年视博习亲师[9],七年视论学取友[10],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11]强立而不反,[12]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 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3],此大学之道也。《记》曰 “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大上贵德,[32]其次务施报。[3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34]虽负贩者,[35]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36]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7]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 必有业。
第10、11段:教的方法:因材施教、观摩和强化训练、循序渐进。
(二)《礼记》的作者
“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 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 究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
(三)、礼记的流传
1. 成书
戴德《大戴礼记》(85篇——39篇) 戴圣《小戴礼记》(49篇)——《十三经注疏》 通行本(郑玄注、孔颖达疏) 初时西汉刘向收集《礼记》一百三十篇,后来学者加以综合简化,逐渐形成 了《礼记》的两种传本。其一是西汉戴德所辑,称为《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 篇,现存仅三十九篇,东汉后期已不再流行;其二是戴德之侄戴圣所辑,称为 《小戴礼记》,共有四十九篇,此即现在通行的《礼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四)、《礼记》分类
王文锦将其分为:
(1)对某项礼节予以专述。如《奔丧》,《投壶》,其体裁与《仪礼》 相近,是对《仪礼》的补充。
(2)直接解释,说明《仪礼》。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 《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分别解释、说明 《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 射礼》,《燕礼》,《丧服》诸篇,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2]:当其为尸[3],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 师也。
第8段:尊师重道的思想
【注释】
[1]严师,谓尊敬老师。 [2]不臣于其臣,谓不以臣子之礼来对待臣子。 [3]尸,古代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4]诏,教导。 [5]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 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
《曲礼》 进食禁忌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①饭,毋放饭②,毋流歠③,毋 咤食④,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 黍毋以箸,毋嚃羹⑤,毋絮羹⑥,毋刺齿,毋歠醢⑦。客絮羹, 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⑧。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 毋嘬炙⑨。
礼记 ·学记
酉 鸡














》的Biblioteka 记概教》




目录
/contents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礼记》的概念、 成书过程、具体分类情况和学习的价值及意义。
二、疏解《礼记·学记》选段文意和《礼记·曲 礼》选段文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

《礼记》概说
一、《礼记》概说
[4]国有学,天子都城及诸侯国中的学校称为国学。教天子之子、诸侯之子、卿大夫 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
[5]比年,每年。
[6]中年,间隔一年。考校,考查比较。校,音jiào。
[7]离经,谓点断经书句读。辨志,辨明志向。
[8]敬业乐群,谓专心学业,乐与朋友相切磋。 [9]博習,广泛地学习。 [10]论学,论说学问。 [11]知类,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 [12]强立,遇事能明辨不疑。 [13]说,音yuè,后作“悦”。怀,归向。说服,即悦服,谓心悦诚服。 [14]蛾子,幼蚁。术, 学习。孔颖达疏:“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 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 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曲礼上 进食之礼
凡进食之礼,左殽(yao)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醯xi酱处内,葱渿(xì)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 左朐( qú )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 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食,客自前跪,徹饭斋以授 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
[1]君民,统治百姓。君,用为动词。 [2]教学,指教育。
[3]兑命,即《尚书》篇名《说命》,是殷高宗之臣傅说所作典常。兑, 通“说”,音yuè。“念终始典于学”为《说命下》文,为傅说勉励高宗 学习之语。典,经常。 [4]其,副词,大概。
第1、2段:明确肯定“学”(教育)的价值和巨大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虽有至道[2],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5],其此之谓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