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章社会研究方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51527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2.png)
第一章社会研究方法概述社会研究是指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工具来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
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研究时所使用的一套系统的规范和步骤,它对于社会研究的设计、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学派的演进,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
定性研究是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特质、特点和意义,揭示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动力。
定性研究关注的是社会现象的质性特征,以探索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实地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定性研究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理解,但具有主观性强、难以量化、难以推广等缺点。
定量研究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研究现象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定量研究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注重通过统计工具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定量研究的优点在于结果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但缺点在于无法提供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理解。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有时也可以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受到研究者的背景和训练、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资源的可行性等因素的影响。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问题定义: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理论的综述进行理论构建和研究假设的确定。
2.研究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并设计研究方案和流程。
3.数据收集:根据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收集所需的数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统计分析,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来解释和验证研究假设。
5.结果解释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解释和讨论,提出结论并探讨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研究方法名解(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名解(艾尔巴比)](https://img.taocdn.com/s3/m/9d0011d276a20029bd642d84.png)
社会研究方法名解(艾尔·巴比)1、个案式解释:有时候,我们试图详尽地了解某种情况,便用一种解释方式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这种类型的因果推理被称为个案式解释。
当我们使用个案式解释时,会觉得完全了解案例之所以发生的所有因素。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也据现在个案上。
P222、通则式解释:就是试图解释某一类的情形或事物,而不是某个个案。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解释很“经济”,只使用一个或少数几个解释性因素。
最后,它只能解释部分,而不是全部。
当研究者的目标局限在对某一类事件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即使了解的过程相对肤浅时,就会使用通则式的研究。
P233、归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P244、演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P255、理论的三个功能:理论试图提供逻辑解释,在研究中,理论有三个功能:首先,理论可以预防我们的侥幸心理。
其次,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观察到的模式,并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理论的最后一个功能是建立研究的形式和方向,指出实证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P336、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
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
冲突范式指引我们以某种方式看待社会行为,而互动主义范式则指引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
P337、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袁方P64)8、双边量分析:为了决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经验年而同时对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一个简单的百分比表格或者一个简单的相关系数的计算,都是双变量分析的例子。
P5329、封闭式问题:被访者被要求在研究者所提供的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
因为封闭式问题能够保证答案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并且比开放式问题更容易操作,因而在调查研究中相当流行。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55c6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0.png)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现象分析和解释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
首先,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并向受访者发放,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受访者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其次,深度访谈是另一种重要的社会研究方法。
通过与受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深度访谈可以帮助研究者挖掘出一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提供重要的素材。
此外,实地观察也是一种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亲自前往研究对象所在的地方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数据。
实地观察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避免一些因受访者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偏差。
最后,文献资料分析也是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和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文献资料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社会问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的需求来确定。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研究才能够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成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4a6993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2.png)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用于收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
社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调查问卷,面对面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受访者提问,收集大量的定量或定性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2. 访谈法: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的交谈,通过开放式或半结构化的问题,收集详细的定性数据,并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来获取有关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3. 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演变过程,通过观察者的参与与观察者的距离度来区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观察法,同时也可以进行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记录。
4.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文书、档案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获取社会现象的详细资料和信息,从而探索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描述、解释或评价。
5.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等的研究,以了解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6. 实验方法:建立社会实验室或模拟环境,控制变量,进行对社会现象的实验研究,以验证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一般性原
理。
以上是社会研究常见的几种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结合,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也需考虑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6f333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1.png)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2.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
3.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4.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的社会研究5.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6.理论检验: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去论证社会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7.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取过程就是抽样。
8.方便抽样:又称为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
9.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
10.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在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实地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对在自然状态下得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的方法。
12.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的改变与控制某些因素,通过观察其后果对社会事实或现象获得认识的一种方法。
13.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与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来获得对所研究现象的认识的社会研究方法。
14.定性研究:是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15.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的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16.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17.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法18.资料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8e2721cfc4ffe473368ab88.png)
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2.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
3.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4.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的社会研究5.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6.理论检验: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去论证社会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7.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取过程就是抽样。
8.方便抽样:又称为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
9.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
10.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在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实地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对在自然状态下得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的方法。
12.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的改变与控制某些因素,通过观察其后果对社会事实或现象获得认识的一种方法。
13.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与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来获得对所研究现象的认识的社会研究方法。
14.定性研究:是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15.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的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16.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17.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法18.资料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e540d358f5f61fb7366621.png)
名词解释1.重复:重复某个研究以检验或者证实或者质疑早前的研究发现。
2.理论:对与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革命等。
3.变量: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
“性别”这个变量就由男性和女性两个属性组成。
4.属性:人或物的特性。
5.自变量:该变量的值在分析中是不受质疑的而且被当作给定的。
自变量被看作是原因或是决定变量的因素。
6.因变量:该变量被假定是依赖于或是由其他变量也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7.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
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8.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
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
9.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10.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11.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
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
冲突范式指引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而互动主义范式则指引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
【宏观理论、微观理论、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批判种族理论、再论理性的客观性】12.宏观理论: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大图景”的理论。
13.微观理论:处理个人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
14.假设: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定期望它遵从更为一般性地命题更为一般地说它是关于来自理论的事物的本质的期望。
15.操作化:走出概念化的一步。
操作化是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是对在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确操作的说明。
操作化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变异的范围,自己的研究是否需要测量变量的全部变异;(2)变异的两极16.操作定义:根据对观察进行分类的操作而做出的具体的、特定的定义。
17.零假设:与假设检验和统计显著度检验相关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正在被研究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8ae29e856a561253d36f21.png)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2ac9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6.png)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得出科学结论,并为社会政策和实践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社会研究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和程序来观察、测量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
它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
社会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社会现状。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种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发放问卷并收集被调查者的意见、观点和行为信息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并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问卷调查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民意调查、市场调查等。
第二种是访谈法。
访谈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研究者通过与被访谈者展开对话,收集他们的观点、意见和经验。
访谈法可以深入了解被访谈者的思想和感受,对于研究主题的理解更为全面。
访谈法常用于社会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第三种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情境。
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形式。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亲身参与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环境,并观察其行为和交互。
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作为旁观者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法常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运作方式。
此外,实验法也是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是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科学观察方法。
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和测量因变量,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帮助研究者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48230cb84ae45c3b358cc6.png)
社会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主流位置。
3、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想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想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4、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主题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5、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采用调查研究;人类学者采用实地研究;传播学者采用文献研究。
6、(社会)理论:是以一套加以系统陈述的,以可靠地经验资料为基础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
其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与假设。
/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在世纪社会研究中,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之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管理论(中层理论)、微观理论。
(袁方)7、概念:它是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
8、自变量: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
社会研究方法 自考
![社会研究方法 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773488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0.png)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
社会研究方法指的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在自考中,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进行社会研究的首要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等。
2.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社会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通过对抽样样本进行调查来了解整个人群的情况。
3.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的方法。
4.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直接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其行为、态度等。
5.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指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期刊、报纸等收集相关信息。
6. 访谈调查: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获取信息和观点。
在自考中,学习社会研究方法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了解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同时还需要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 纽曼
![社会研究方法 纽曼](https://img.taocdn.com/s3/m/78e6c2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1.png)
社会研究方法纽曼1. 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
2.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 不同的社会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质性和数量性研究方法。
4. 典型的社会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
5. 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对词语、图像和其他非数值数据的分析。
6. 量化研究方法则注重从数据中获得统计信息和数值结果。
7. 在社会研究中,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研究者需要在使用不同社会研究方法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差。
9. 除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外,社会研究还涉及解释和理论构建。
10. 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可用的资源。
11. 学者们经常会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来丰富他们的研究。
12. 在社会研究中,跨学科方法往往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理解。
13. 研究者需要考虑伦理问题,确保研究方法和过程符合伦理标准。
14. 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15. 参与式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16. 纵向研究方法可用于观察社会现象随时间的发展和变化。
17. 转向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18. 现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前往研究对象所在的地方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19. 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提供了用于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的新工具和技术。
20. 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与研究目的和问题紧密相连。
21. 不同的社会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权衡选择合适的方法。
22. 元分析是一种将不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
23. 行动研究方法着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
24. 自然实验方法试图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变量操作,以确定因果关系。
25. 研究者需要意识到社会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如样本偏倚和测量误差。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ebef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1.png)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研究社会科学现象的一种方法论。
它借助于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将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应用进行探讨。
在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编制问卷并向大量被调查者发布,收集其回答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问卷调查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大量数据,但也存在着回收率低、样本偏差等限制。
访谈则是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其观点和经验。
访谈方法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分,前者有明确的提问顺序,而后者更加灵活。
实地观察则是研究者亲自进行目标对象的观察和记录,可以获取详细和具体的信息,但也存在主观偏见和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
在社会研究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叫做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数据,而是将已有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依据。
文献研究可以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来揭示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此外,社会研究方法还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通过统计分析大量的数字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定量研究通常会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相比之下,定性研究则更注重对实际情境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定性研究常常是基于质性数据,如文字、图片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意义和内涵。
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
同时,社会研究方法也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研究过程符合科学道德要求,并尽量减少对研究对象的伤害。
总结起来,社会研究方法是研究社会科学现象的一种基础方法论。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14beea524de518964b7dd2.png)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3、假设检验法: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
4、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他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5、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值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6、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7、描述性研究: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即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它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
这种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8、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9、分析单位: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物)10、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11、操作化:就是要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12、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3、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即抽取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14、调查研究: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09c8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e.png)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指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分析和解释的一套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受访者提供结构化问题并记录他们的答案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
但是,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受到受访者回答问题的主观意愿和记忆影响,且无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第二种社会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适用于研究少数样本和复杂情况,可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提供大量丰富的细节信息。
但是,由于个案研究样本较小,可能无法推广到整个群体,也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
第三种社会研究方法是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研究者亲自融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实地观察能够直接观察到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情况,避免了受访者的主观意识和研究者的主观解读。
但是,实地观察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失去了真实性。
第四种社会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精确控制变量,获取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因果推断。
但是,实验研究所创建的人造环境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结果可能不具备普遍性。
综上所述,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需要研究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3f369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9.png)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用于获取、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首先,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研究者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态度、看法和行为。
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经济地获取大量信息,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然而,问卷调查也存在着样本选择偏差、回收率低和信息真实性等问题,因此在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其次,深度访谈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情感和经验。
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深入的理解,适用于对个体或小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深度访谈也存在着主观性强、结果难以量化和受访者诚实度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深度访谈时需要注意研究者的主观性和受访者的诚实度。
此外,实地观察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和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环境,获取真实和直观的数据。
实地观察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取真实的行为数据和环境信息,适用于对行为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
然而,实地观察也存在着研究者主观性和观察对象的影响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地观察时需要注意客观记录和数据验证。
最后,案例研究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个别案例来获取深刻理解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个别案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案例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案例研究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理解个别案例,适用于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案例研究也存在着案例选择偏差和一般性问题,因此在进行案例研究时需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和一般性的推广。
综上所述,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175b2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b.png)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关系的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对研究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研究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首先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量化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设计一套结构化的问题,向被试者发放问卷并征求回答来获取信息。
问卷调查的优点是可以高效地收集大量数据,并且数据分析相对容易。
然而,问卷调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被试者可能不会真实回答问题,导致信息的失真;另外,问卷设计的质量和问题的选项也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是访谈。
访谈是一种定性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来获取信息。
与问卷调查不同,访谈可以深入了解被访者的观点、经验和态度。
访谈的优点是可以获取详细和具体的信息,对于理解复杂情境非常有帮助。
然而,访谈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不真实或者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敏感问题。
第三是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一种定性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来获取信息。
实地观察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现象,得出真实的结果。
此外,实地观察也可以获取非言语行为和非正式交互等信息,这些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无法获取的。
然而,实地观察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和观察效果可能存在偏差;另外,有些现象可能无法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到,例如涉及到私密行为的情境。
最后是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人为设置条件并操纵相关因素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变量,使得结果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和可靠。
此外,实验研究也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然而,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环境与实际情境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结果的外部效度有限;另外,有些研究问题很难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93bdf349649b6648d7473c.png)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10c4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1.png)
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名词解释
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名词解释:
1. 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索活动。
2. 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 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5.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6. 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8.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9. 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以上就是考研中社会研究方法的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具体解释应以教材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是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命题。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像和思考的产物。
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层次。
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命题。
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推理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原则。
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 理论来源于实践②. 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③. 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中层理论:又称中观理论,是指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系统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设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伪证的具体假设。
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比如,社会学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4.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5.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6.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的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果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7.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①. 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②. 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假设是抽象的理论和经验的研究之间重要的结合部。
一般而言,假设有条件性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方式。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是对一种有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
它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情况。
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10.假设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一般的模式是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称作假设演绎法的逻辑过程,该过程由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步骤组成:①. 观察一种现象和一组完整的的事件②. 对观察结果的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③. 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④. 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
若理论被检验所证实,就可以得出结论:获得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知识;若理论不能被检验所证实,就得重新修改原始的理论并进行新的检验。
第三章选题和文献研究1.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即研究命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的回答。
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
相似之处在于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不同在于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更为明确。
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这主要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重要性:及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或意义。
4.问题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的某种新的东西,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6.问题合适性:指所选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7.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对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8.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评论,指的是对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就是一个体系地识别、寻找。
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第四章研究设计必考章节1.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他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制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2.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方向的研究类型。
需要进行这种探索性研究的要求,经常出现下列两种情况:第一,当研究者准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十分特殊、十分新鲜,很少有人涉及时;第二,研究者本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太熟悉、了解很少时。
3.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他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也可以说,描述性研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4.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探索、描述和接受。
解释性研究的特征:①. 由于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理论色彩更浓②.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广泛性,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他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③. 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④. 解释性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假设。
5.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6.应用性研究:是指那些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某类社会现象的问题。
其关注点通常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
更关注如何有效的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7.分析单位:指的是一向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换句话说,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
即一项研究中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有五种主要的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分析单位的共同特点:第一,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第二,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物起来,可以描述有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8.区群谬误=层次谬误=体系错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或者说,研究者用集群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一个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下做结论的现象。
区群谬误一般是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
比如,当一个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抽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时,他就犯了区群谬误。
要避免犯区群谬误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9.简化论=简约论:是指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和区群谬误相反。
在研究者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做出的是有关集群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时,或者说在研究者所拥有的微观的有关个人如何行为的资料,但是他做出的却是有关宏观层次的单位如何运作的结论时,这种错误最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