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阳询与《九成宫》
欧阳询说:手放松、缓提按,起收浑厚方正写好《九成宫》
欧阳询说:手放松、缓提按,起收浑厚方正写好《九成宫》欧阳询,字信本,湖南长沙人。
隋朝时任太常博士,入唐后封太子率更令史,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
隋唐时欧阳询的书法均享有较高的声誉。
其楷书吸取了汉隶、晋代楷书、北碑的一些特点,法度严谨,中锋用力,骨力险峻,用笔干净,表现出士大夫极高的品德规范和庙堂崇高感,被视为唐楷极则。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为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代表作,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
现在最佳拓本是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
一、临习《九成宫》要注意的事项《九成宫》法度过严,今人用羊毫及宣纸难度较大,临写时要松弛,开始将注意力多放在结构上而不是笔法上,待结构掌握后再专门强化笔法。
字不要写太小,10公分左右为佳,以后再缩小,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学欧容易产生的拘谨。
专栏书法密码作者:书法密码¥33228人已购查看二、《九成宫》的笔法《九成宫》的笔法不像颜柳提按强烈,而全是缓提按,要求心与手的控制能力要强。
学者也容易把手写僵,写进要松要用心写,开始不要过分强调笔力。
欧体的起收笔都浑厚方正,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写时不可过尖和单薄。
1 横横尾部下垂有松弛感,这在颜柳处较多见,欧体也有,但少,此横上边缘线直下边缘线才有弧度。
多数欧的横上边缘线下弯,下边缘线上弯,即只有中线是直的,表现很硬朗。
短横有方切起笔,也有尖起的。
无论上述哪种写法,欧体的横粗细都逐渐变化的,要求控制得当。
2、竖悬针竖切笔不可过重,运行过程中要逐步缓提到尖,出锋不可偏左,即使是尖也要强调浑厚。
欧字的垂露竖写法较多,有类似颜柳的。
还有类似于钩法,但不钩出。
垂露竖也有一些变体,写得较弯。
还有一种竖尖起,有点近似长点。
最难写的竖是垂露竖的一种,竖左右两边缘线都向内凹,收笔也居中。
3 、撇短撇要注意一些变体,如尖起尖收的,尖要有份量,不能虚飘。
还有一些短撇起笔后有个或转或折的动作。
长撇要注意弧度要自然,圆融。
《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此篇铭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时的经历和感悟,以及他对政治和人生的理解。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书法角度来看,《九成宫醴泉铭》展现了欧阳询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以“瘦硬险峻”著称,每个字的结构都严谨而优雅,笔画的起承转合之间非常到位。
在这篇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了自己独特的书法技巧,如“欧阳询的八诀”等,使整个铭文看起来既有气势又有神韵。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九成宫醴泉铭》展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
唐太宗在九成宫时,不仅注重享受自然风光,还思考了国家大事。
他在铭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看法,强调了“持盈守成”、“居安思危”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九成宫醴泉铭》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铭文中详细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时的活动和言论,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这篇铭文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九成宫醴泉铭》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铭文。
它不仅展现了欧阳询独特的书法风格,还体现了唐太宗的
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
这篇铭文对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初学书法的,甚至是学了很多年书法的人,大多数都读过、临过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
谈起欧体的书法风格大家都能说出一二,如果深究一下此碑的碑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人恐怕不多了。
其实,学习中国书法不是单纯的学写字,同时还要兼修一些古代文学知识,要在读帖、临帖的同时读懂碑帖的文辞内容,这样才会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辅助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一讲,把《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译成白话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九成宫醴泉铭》也称《九成宫碑》,碑文文辞内容魏征撰写,书法欧阳询。
魏征,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任命他为左丞,官至二品。
公元633年(贞观六年)魏征撰写《九成宫》文,由欧阳询书写刻石成碑,立于九成宫内。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隋朝时称“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耗巨资修繕,修复后改名为“九成宫”。
贞观六年初夏,李世民到九成宫避暑,在九成宫附近发现泉水,饮后回味甘甜,遂赐名此泉为“醴泉”,并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刻石以记之。
故此,此文命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在此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勤俭理政的。
释文如下(上行黑体字是原文,下行是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秘书监、捡校侍中巨鹿郡魏征奉皇帝之命撰写此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四月,皇帝来仁寿宫避暑,此地是隋朝建造的“仁寿宫”。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在险峻的山顶建造了雄伟的宫殿,拦截山谷成为湖泊,跨水架桥,高耸的宫阙分布于山岩之间,高阁环山而建,长廊环绕四周,楼宇连绵起伏,台榭参差错落。
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仰望山巅,足有千寻(1寻8尺)之高,俯视险峻的谷底,深千仞(1仞即1寻)不止。
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任务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均为方圆兼施,笔势劲 险峭拔,刚健有力。方笔主要表现在横竖的起笔和 点画的钩、挑、捺尾的方折用笔上。圆笔则表现在 撇、捺等画的中锋行笔以及横竖的回锋收笔上。在 点画的用笔方向,有些地方还保持着汉隶和北魏楷 书的写法。
任务
该书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 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 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整体碑 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成为后 世楷模,是欧阳询晚年得意之作,历来为学 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 下第一铭”。
新编书法教程
任务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 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 弘文馆学士。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王献之, 汲取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创造出骨气洞达、 笔力险劲、结构独特、法度谨严,于平正中 见险绝,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 帖的书体,别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一、《九成宫醴泉铭》简介《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贞观六年四月,刻成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所撰,碑文总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个字,碑额是由阳文篆的“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
存于陕西麟游。
留于后世的以宋拓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驸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晚年做成《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在书写过程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
写撇、捺多以圆笔为主,让字看起来体态圆融又存流畅之感 . 写弯钩多以转法为主,曲圆较长,能够有力地将全字支撑起来。
所有这些表现了欧阳询想要把隶书溶于楷书的特点。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
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在游览到宫中台观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一个清泉在那里。
太宗帝欣喜若狂,随即下令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文记载了醴泉是怎样来的。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分析(一)风格构成的承前启后《九成宫醴泉铭》在初唐时期是楷书史上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一般认为,刚开始练习楷书,宜先构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欧字是最理想的字体,但欧字比较难写,所以写之前要搞清楚其笔法的基本特点。
(一)点和点的变化:
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
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二)横和横的变化
欧体的横画平稳有力,有时中段粗于两端,得“中实”之趣,这是欧体独特之处。
(三)撇和撇的变化
欧体的撇除常见的长撇、短撇、回锋撇、兰叶撇外,还有入笔强调停顿的屈头撇。
(四)捺和捺的变化
欧体的捺画通常较直,也有少数呈微弧状,至尾端顿笔前与顿笔后的过渡含蓄自然,一气呵成。
(五)竖和竖的变化
欧体的竖画除常见的悬针竖、垂露竖以外,还有上尖竖,即露锋入笔,稍作转笔后径直竖下,这也是欧体的独创。
(六)折和折的变化
欧体的折画即不作圆转,也没有过于外露的棱角,而是果断而又含蓄。
(七)钩和钩的变化
欧体的钩都不作回锋钩,除横折钩作顿笔钩出以外,其余的钩画都在前笔的基础上转锋顺势钩出,尤其是竖弯钩,履端边重按、边钩出,特征显著。
(八)挑和挑的变化
欧体的挑画短促、果断,不拖泥带水,但又显得沉稳、安祥。
欧字难写,尤其是《九成宫》,中奉敕之书,是皇帝老儿让写的,
写的不好,轻者掉脑袋,重者株连九族、满门抄斩,欧阳询写时一定是战战兢兢、一丝不苟,所以法度特别严谨。
也正因其严谨,后人写的不好,十有八九易滑入板滞一路,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欧阳询《九成宫》原文及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原文及解读《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大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正文」九成宫醴泉①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④,此则隋之仁寿宫也⑤。
冠山抗殿6,绝壑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耸阙(9),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10),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11),下临则峥嵘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13),以人从欲(14)良足深尤(15)。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马忠金,又名中金,字润之,号草青堂主人.爱书法、好文学、喜艺术、攻篆刻。
常读书明志,品茶陶情,泼墨怡性。
作品散见报端,曾多次获得全国性书法大赛大奖~现为山东泰安书法家协会会员~一、欧阳询生平二、九成宫的艺术风格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八、如何将欧字写活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十、《九成宫》临习指导十一、欧阳询楷书浅说一、欧阳询生平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1年),终年84岁。
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
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
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
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
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
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
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常博士”。
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
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文馆学士”等官职。
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足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
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
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
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横起笔角度▲图2—竖起笔角度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结构空间审美浅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结构空间审美浅析作者:赵伟杰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09期摘要: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结构空间处理上蕴含着多样统一的美学理念:章法平齐庄重,笔画布白均匀;在字形体态和笔画勾斫中熟练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则,韵律自然;笔画与笔画的关系处理上批亢捣虚,险峻挺拔;在字势的运动变化和角度变化上运用了焦点透视理论,增强了字体空间变化和视觉冲击力。
文章以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以期从结构空间的角度浅析《九成宫醴泉铭》的审美涵义。
关键词:九成宫醴泉铭;空间结构;审美自《九成宫醴泉铭》成碑以来,历代学书者奉之圭臬者极众,学于《九成宫醴泉铭》而成书家者不胜枚举。
明赵崡(1564-1618)《石墨镌华》卷二评:“欧书皇甫君遒劲,此碑婉润,允为正书第一。
”明王世贞(1526-159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评:“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犹为合作。
”《九成宫醴泉铭》高华庄重,法度谨严,用笔方圆兼济,结构精绝,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左敛右纵,体态修长,中宫收紧而主笔外展,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瘦硬之内,含韵致于法度之外,南派书风之和雅与北派书风之雄劲,在此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清翁方纲(1733-1818)《复初斋文集》卷二十二《九成宫醴泉铭跋》:“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
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式百代也。
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义耳。
”对《九成宫醴泉铭》的结体和章法给予很高的评价。
笔者多年临习《九成宫醴泉铭》,对此碑结构空间的审美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感悟。
通观《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557-641)在整碑章法和单字的结构空间处理上蕴含着形式美法则,赋予《九成宫醴泉铭》多样统一的美学理念:章法平齐庄重,笔画布白均匀;在字形体态和笔画斩斫中熟练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则,韵律自然;笔画与笔画的关系处理上批亢捣虚,险峻挺拔;在字势的运动变化和角度变化上运用了焦点透视理论,增强了字体空间变化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第一楷书《九成宫》赏析
中国第一楷书《九成宫》赏析《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
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
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
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腴、浑厚。
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
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
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
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
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非常准确地评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
初唐书风受李世民影响,表现为崇尚二王。
欧阳询书学二王,又深受北碑影响,在当时浓烈的社会审美趋向左右下,法兼南北,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风,确是难能可贵。
历代品评《九成宫醴泉铭碑》:宋:朱长文:然观其少时,笔势尚弱,今庐山有《西林道场碑》是也;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盖由学以致之,《九成宫碑》、《温大雅墓铭》是也。
(《续书断》)元:赵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明:陈继儒: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正书第一”。
(《石墨镌华》)清:郭尚先:《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芳坚馆题跋》)清:周星莲:字有九宫,分行布白是也。
右军《黄庭经》、《乐毅论》,欧阳率更《醴泉铭》、《千字文》,皆九宫之最准者。
其要不外斗笋接缝,八面皆满,字内无短缺处,字外无长出处,总归平直中正,无他谬巧也。
(《临池管见》)清:梁巘“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
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或称《九成宫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
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九成宫内。
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
碑额刻有六龙缠绕及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每字约10厘米。
碑有界格,格约3.5厘米(即古之谓“寸楷”),24行,行50字,1109字。
原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但残损过多,已非原貌。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五岁,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该碑书法体现了欧阳询书法刚劲险绝、法度森严的特点,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及碑文的主要内容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处,原为隋之“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年),建成于开皇十五年(595年)。
据史载,仁寿宫建筑极其豪华壮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万数。
《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仁寿宫建成后,隋文帝杨坚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来他本人和皇后独孤氏也都在此宫中去世。
隋朝末年,仁寿宫渐次荒废。
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修缮,更名为“九成宫”。
“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
《新唐书·地理志》:“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五年复置,更名。
永徽二年曰万年宫,乾封二年复曰九成宫。
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
”九成宫中本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在西城的北面发现泥土有些湿润,于是以杖疏导,随即有泉水流出,遂将此水导入石渠,并命名为“醴泉”。
古人认为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嘉瑞,于是太宗命魏徵撰文,命欧阳询书碑,立于醴泉之侧。
这就是《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可分为五段。
想写一手好欧楷?就要临《九成宫》最经典的版本
想写一手好欧楷?就要临《九成宫》最经典的版本欧阳询所做的《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
被称为“唐楷极则”的《九成宫醴泉铭》是很多朋友学习唐楷的第一个临习对象。
然而在选择时,面对着各种版本的《九成宫》作品,不免疑惑:究竟该选择哪个?这些不同版本的《九成宫》区别在哪?今天书画君就给大家带来了《九成宫醴泉铭》最经典的三个版本。
1李祺本《九成宫醴泉铭》明太子驸马李祺旧藏本(简称:李祺本)。
据考证此本为南宋拓本,是迄今能见到最早的《九成宫醴泉铭》原碑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拓本字口饱满粗肥,文字漫漶较少,是《九成宫》字口由粗到细的起点样本。
2姚孟起临本《九成宫醴泉铭姚孟起临本》。
姚孟起,字凤生,晚清著名书法家。
他工书法、擅治印、能作画。
楷书以欧阳询为宗,后又学习褚遂良诸帖,隶书得陈鸿寿意趣。
姚孟起所临《九成宫醴泉铭》虽为刻帖,但字形结构酷肖,用笔劲健精准,被后人推崇为“有清以来临欧第一人”。
3邓散木临本《九成宫醴泉铭邓散木临本》。
邓散木,已故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其书法五体皆精,著有《欧阳询楷书结体三十六法诠释》和《欧阳询书法特征的研究》。
邓散木对欧体的书法理论与书写技法都有深入研究,其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墨迹,虽不及姚氏精准,但用笔生动,学书者可以从其笔迹中充分体悟由碑刻到临写之间的变化。
经典推荐《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姚孟起本·杨华临本·邓散木临本)杨华书法师承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卢中南二位先生,是活跃在当代书坛的著名青年书法家。
杨华老师研习欧体楷书二十余年,所临《九成宫醴泉铭》端庄醇古,用笔严谨自然,字形准确生动,对初学者临写该碑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此本一大特色,是以视频的形式将杨华老师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的全过程真实的记录下来,读者只要通过扫描每一页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临帖示范和讲解的视频。
为欧楷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视可听的书写参考。
此书将《九成宫醴泉铭》原帖与三个临本同时列出,再配合教学视频,目的在于方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碑拓与墨迹之间用对比的方法临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二) 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 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一)“贞观之治”,《九成宫醴泉铭》应运而生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 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5)、轻与重
轻与重是指书写时因用笔力量轻重不同,而出现的笔画粗细变化,按笔力量小为轻,笔画细,按笔力量大为重,笔画粗,有时用于起笔,有时用于行笔和收笔,只要较好地掌握了用笔的轻与重,就能把握笔画的粗细变化,写出或轻灵秀丽,或沉着、厚重的笔画。
法中有意之《九成宫》
法中有意之《九成宫》摘要本文以《九成宫》法中有意为研究对象。
首先剖析了《九成宫》的肃穆端庄和秀健挺拔的艺术内涵,从笔法之意、结体之意和艺术风格意之传承等三个方面来论证《九成宫》中意韵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九成宫》;法度;意韵欧阳询(577-641),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九成宫》是欧阳询晚年的巅峰之作。
此碑书风严谨,高华庄重,遒劲中不失婉润,无丝毫媚态。
宋.曾巩曾在《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①。
《九成宫》千百年来一直作为楷书的典范,不仅在于其外在尚法的艺术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意韵。
冯班曾在《钝吟书要》中对晋唐时代的总结;“唐人用法严谨,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既是法”。
②一、笔法之意《九成宫》为欧阳询晚年作品,《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③。
欧阳询晚年字形修长,秀健而不失挺拔,笔势方而遒劲,广学南北碑刻,笔法类似于南梁的《始兴王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曾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明王世贞也评价:“信本字太伤瘦劲,独九成宫劲爽之中不失宛润,尤为合作”。
欧阳询的楷书点画变化非常丰富,方中有圆即在庄严中又不缺乏情趣;书写三点水时第二点习惯用撇点代替,没有用特别严谨的笔法来表现,《九成宫》笔法上是同时注重法度和意韵。
首先《九成宫》棱角分明,方劲严整,点画多呈三角形,藏露非常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劲硬朗。
九成宫笔法中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可从“钜、间、阳、逾”等字中看出端倪。
九成宫的笔法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行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都蕴涵着变化,没有显得刻板单调,横画排列严整,但笔法中却富有很强的弹性力度,增添了几分活泼。
此碑虽有很多粗横细竖相互呼应,但看似瘦劲却依旧挺拨,可以从“本、越、青、毁”等字中看出。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欧阳询,字启修,号九成宫,号千里油麦,晚唐文学家。
他出生
于唐代大业四年(公元856年),河阳(今河南河阳)。
他文章气韵
悠远,大量诗文赋藻于云涯,深受文人墨客爱好,早已为先辈傅抱秋
水的名门之誉,但其为世所流传的文章有限。
欧阳询把他的文学生涯分二,一次是政治职业,他参加过许多考试,拿到了许多文书官职,诠释了真实多变的官场权斗;第二次是文
艺写作,他撰写了《醴泉楼诗词》,收录了他自撰的304首诗文,堪
称一部代表他文学渊源的现世集。
欧阳询的简介可谓一针见血,他的诗文充分展现出他文笔灵婉、
思想深邃、处世公道的品格,韵味清新绝顶,形容婉转懂得真性命,
抒发对人世事深切感慨,声势蒙历史烟波浩渺,直长亘古,久绝衰斑。
传世书法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录分析
目录分析
读书笔记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传世书法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醴泉
欧阳询
楷书
九成宫
书法
欧阳询
书法
正文
经典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给书法爱好者的经典书。尤其是对欧阳询的楷书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值得学习并运用。。《九成宫 醴泉铭》成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时值盛夏,唐太宗于九成宫(隋文帝时期之仁寿宫,后更名)避暑, 偶然间发现一处泉水,欣喜不已,遂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记录了这一避暑偶遇。该碑文除了介绍九成宫的 雄伟壮观,醴泉的发现始末外,尤其歌颂了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厉行节俭的优秀品质,并刊引典籍点睛醴泉的 出现是“天子令德”所致,然后引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以隋炀帝覆亡为鉴。作为初唐四大家 之一,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书法修为极高。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家。欧阳询真的用心去钻研书 法的前世今生,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书法,了解并研习书法。欧阳询对于书法的认知,已经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 给晚辈后学诸多指点。想多多了解并学习欧阳询书法的读者,不妨翻开本书。
欧阳询九成宫笔法
欧阳询的《九成宫》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九成宫》中,欧阳询运用了多种笔法,包括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
其中,中锋笔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笔法之一。
中锋笔法是指笔锋在书写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从而使线条饱满、厚重、有力。
侧锋笔法则是欧阳询的独特之处。
在侧锋笔法中,笔锋偏离线条的中心位置,通过改变笔锋的方向和角度来产生变化。
这种笔法可以使线条更加丰富、多变,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节奏。
提按笔法也是欧阳询常用的笔法之一。
提按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改变笔锋的提起和按下程度来产生变化。
这种笔法可以使线条更加粗细有致,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转折笔法是欧阳询书法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转折处,欧阳询运用了独特的运笔方式,使线条更加自然、流畅。
这种笔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还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
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
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
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
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
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
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
把楷书作为艺术原型,经过吸收创作,建立起了“法度森严”的书法风格,欧阳询的楷书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之首,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历代学习书法的人都奉为范本。
2.《九成宫醴泉铭》残迹及保护措施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
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
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
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
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
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
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该碑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
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
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
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
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
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
(一)笔画匀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横,竖壁画的粗细变化,总的看来比较匀称,互相对比不明显。
甚至可以说,通篇的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书写用笔,在粗细方面都是比较匀称的。
(二)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
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
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
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二《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及评论:
临习要点
(1)在唐代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欧阳询的楷书最为森严,所有笔画均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怠慢轻浮,所以,临习欧体楷书须正襟危坐,摒弃杂念,凝神以对,方能进入境界。
(2)法度森严的另一面是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欧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点画特征比较容易掌握,察其形状,掌握运笔技巧,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短时间内掌握欧体的基本特征。
(3)欧体是从北魏楷书延续发展而来,所以侧锋顿挫运用较多,侧锋多用于点画的起笔,下笔顿锋,顺势而下,则收笔须是中锋,转折之处要轻提笔锋,再往下顿笔然后顺笔势而下,节奏感比较明显,但切记行笔过快,奇躁怒张。
(4)《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宫醴泉铭》,单个字常呈欹侧之势,全篇布局则相互呼应,丝毫不露痕,需长期练习,非短期可就。
(5)欧体楷书结字多狭长,《九成宫醴泉铭》亦不例外,唯与其他诸碑相比,《九成宫醴泉铭》尚多结体寛博之字,不能一味狭长,坠入恶循。
(6)欧体楷书源自北朝,隋代楷书中多见与欧体相同者,特别是《苏孝慈墓志》,在笔法上几乎完全和欧体相同,多参练一些像《苏孝慈墓志》这样的隋代作品,可以不受欧体的拘束,自出新意。
(7)后世之临习欧体者多不善行书,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临习欧体的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的气韵风格和用笔特点参悟不多,所以在临习欧体的同时更须多研各家,相互取长不短。
(二)众名家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一篇奉皇帝之命撰写、又属铭文体裁的文章,自然是以为唐太宗歌功颂德为主基调的。
但是,此篇铭文与前代的诸如李斯为秦始皇写的登泰山铭、登琅琊台铭等截然不同,不全是赞颂皇帝受命于天、经营天下、文治武功、政通人和的虚词浮藻,而是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插入了心忧天下、居安思危、治不忘乱的观点,既是对皇帝的诤言劝谏,又给后世治国理政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悉心领会这些贯通古今的真知灼见,对于丰富今人的政治智慧大有裨益。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尾,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玩其华,我取其实。
还淳反本,代文以质。
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也就是说,追求奢华虚浮者必然人亡政息,而为民务实、勤俭进取者必然赢得天下;先进力量的代表者,必须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去掉繁文缛节,追求淳朴真实,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谦虚谨慎,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不思忧患;当政者常常记住这些道理,把这些真理当做座右铭,才能社稷稳固、长治久安。
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最有意义的启迪。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
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
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
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
”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
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
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
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
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
”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
”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