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申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申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40年前,人民衣食无忧仍是一种奢望,而今天,多数家庭都能享受到相对富裕的生活。
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满足温饱,更追求品质和个性化。
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有品质、有特色的商品上,这也推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使居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在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农村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承担起子女的大学学费。
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也为更多有学习渴望的人提供了机会。
这些变化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了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医疗领域,改革开放使得医疗资源更加普及和优质化。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居民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加注重预防保健,生活方式也更加健康。
40年前,在疾病面前,很多家庭都束手无策,而今天,医疗水平的提升让更多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居民的寿命。
在文化、娱乐领域,改革开放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
40年前,文化生活单一、匮乏,而今天,各种文艺演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的机会。
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让居民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医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保障,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一方面,中国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农民接受了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服从伦理到自主伦理的转变是农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标志;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和现代性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陷入了日益式微的境地。
农耕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底色和本色,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乡村道德文化传统是重要的资源。
标签:改革开放;乡村道德生活;农耕文明;乡村振兴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具有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社会关系伦理为秩序的特色,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家风家训、乡规民约、习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如此的剧烈和急速,以至于需要讨论“中国的乡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乡村的巨变不仅仅表现在乡村发展的外在形态上,更体现在乡村文化尤其是乡村道德文化的变迁之中。
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农民接受了市场经济机制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同时,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和道德文化强势来袭,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陷入了日益式微的境地。
农民日益个体化的自主选择和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市场化和现代性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当代中国乡村道德文化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乡村道德生活新气象:伦理观念更新驱动道德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
正是有了思想的解放,我国才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解放,它承认并鼓励每一个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新价值观念、改善物质生活和主宰人生命运的机会与舞台。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家乡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经济贫困,人民生活拮据。
但如今的家乡变得繁荣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十年前,我的家乡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村民们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农民种植的作物增产高效,家乡的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农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家乡的工业、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使得家乡成为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地方。
四十年来,全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数十倍,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巨大跨越。
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十年前,我的家乡因为工业生产和农业耕作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河流被污染,树木被砍伐,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工业气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环保意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各项环保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河水清澈见底,周围的山峦也绿意盎然,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这些变化让老百姓喜出望外。
家乡的风景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了一个风景旖旎的旅游胜地。
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四十年前,我的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水平很低,村里连个小学都没有,很多村民都是文盲。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培养了大批的教育工作者。
如今,全村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村民们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这为家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十年前,我的家乡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没有有效的治理机制和规范。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家乡在村级干部的带领下,完善了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成立了各种协会和组织,村里治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村里的事务也变得规范、有序。
村干部负责任,廉洁奉公,为村民排忧解难,全村的风气和社会治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人类社会任何一种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变革,都具有道德价值。
另外一方面,道德也会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
特别是对个体而言,道德会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科技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走进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在道德领域发生的变化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德领域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改革开放之初旧道德破格期第一个时间段大约在改革开放之后到整个80年代,为旧道德的破格时期。
改革开放之前,在道德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
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作为道德的主线,为人们提供了统一善恶评价的标准,形成了井然有序的道德秩序,人们的价值取向被一个声音、一种色彩所统一。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的洪流不断涌起,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垮了禁区,西方的价值观念涌入且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推动了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传统的道德领域发生了不可避免的震荡,一元道德观念被打破了,新旧观念不断冲突,具体表现为:(一)对传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我国在革命时代以及建国后形成了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战争年代和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非正常社会状态下,像突发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干旭敏(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摘要: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幸福生活大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幸福生活大变迁改革开放让人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被动适应生活到主动创造生活。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特定时间范围里的我来说也许就是半辈子了!我是土生土长的林州农村人,生活轨迹基本都在林州,回看自己亲身经历的将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确有不一样的感受。
1978—2018,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四十年期间,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前,我的家乡是个只有十多户的小村子,家家几乎都是老式的土坯房,还有几座黑灰灰的石头房。
一家几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小家庭吃住同屋,没有厨房卧室之分,谈不上吃的卫生住的安宁。
生活用品更是匮乏,往往需要邻里间互相转借来做事……。
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家家户户在村子里陆续盖起了小洋楼,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南北通透,阳光充足。
独立厨房配有整体橱柜,各种厨具应有尽有,方便极了!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集镇上,乡村里看到豪华别墅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人们开始注重环境布置。
追求的更是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电影里的生活场景。
房子也在不断更新,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飞跃。
从农村到城市,有的人家大大小小好几套房呢!村民们不仅在老家村子里有能力大修房屋,在市区还要购买漂亮舒适的商品房,根据需要选择住村里或市里。
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水平,就像现在,大家多选择住市里,毕竟暖烘烘的地暖供应减少了冬天的寒冷。
而这在多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侯村里村外都是土路,杂草常年覆盖在两边。
我们村有好几个水塘,长有荷花和水草,夏天村里女人们聚在水边洗洗涮涮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水塘戏水,这些往事在我的记忆里时刻那么清晰美好!家家户户的饮用水来自自家院子里的土水井,而我的记忆里参与自家挖渠打井的经历多达三次,汗流浃背,满手心燎泡……。
改革四十年来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潘怡霖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了。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
这一切只用了4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4亿中国人民。
14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
4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
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4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作者:干旭敏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4期摘要: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德领域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旧道德的破格期:对传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对高大全的道德标准的质疑;对运动式道德建设方式的改变;对道德与政治相对独立关系的再认识。
第二个期间为新旧观念冲突产生道德真空期:以前旧的道德规范,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遵守,又没有新的道德规范来适应,道德处于新旧交替的真空期。
第三个时期为新道德逐步形成期:社会高速发展,有力推动道德建设;严厉惩治腐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树立价值观自信,共建文明道德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德建设;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21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103-04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人类社会任何一种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变革,都具有道德价值。
另外一方面,道德也会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
特别是对个体而言,道德会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科技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走进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在道德领域发生的变化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所生长的家乡也是如此。
下面,我将简要谈谈我家乡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家乡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家乡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较低。
随着改革的深入,家乡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并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现如今,家乡已经建立起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家乡的一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困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修建了许多高速公路和铁路。
现在,家乡的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们可以迅速到达其他城市,贸易和旅游业也得以快速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家乡的一大亮点。
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许多孩子只能接受基础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建设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现如今,家乡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环境保护成为了家乡的重要议题。
改革开放之前,家乡的环境状况较差,污水处理不善,空气质量低下。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家乡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环境状况。
如今,家乡的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4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进步,都让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未来,家乡还将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作者:郭玲玲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8年第9期改革开放的40年里,河南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农村投入,日益改善基础条件,认真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快速增长劳动方式的变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是当时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劳动方式是农业生产。
1980年,河南省务农的劳动力为23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
1984~1990年,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控制,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以及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启了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
河南省1985年务农的劳动力为2571万人,所占比重为88.87%;1990年涉农的劳动力为2833万人,所占比重为84.34%。
20世纪90年代是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完全开放,农村居民开始背上行囊走出家门,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局面,“无工不富”声音首次超过了“无农不稳”,“亦工亦农”是当时主要劳动生活方式。
199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为2814万人,所占比重为78.65%;到了2000年和2005年,涉农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减少到75.5%、66.7%。
21世纪以来是全国各地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河南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城镇化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突起,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岗位,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逐步摆脱了以前的盲目性、随意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候鸟式”的谋求就业向“转移型”就业转变,“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40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从根本行地改变了中国,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亲自经历了农村的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
现在的农村,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电气化一应俱全。
现在正朝着农业合作化、家庭农场,农业生态园示范区发展,逐步形成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发展,农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全面提升,住的是别墅洋房、电器齐全、电视冰箱、彩电数字化、煤气电磁微波炉、手机微信普及全覆盖。
农村村村通公交,家家都有小轿车,穿的色彩斑斓花式多样,款式齐全的美丽世界,到那里都是洋溢着幸福的喜庆气氛,吃的是讲健康,讲营养,市场物质丰富,品种齐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现在在老百姓心中、生活美滋滋、幸福乐淘淘、到了晚上有跳广场舞的,健康散步的、健身器材锻炼的,以前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也时尚了,健身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幸福要素,总之在老百姓心里最有感概的就是“幸福”二字。
回顾改革开放前,农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生活是非常艰苦,劳动强度又比较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要下地劳动。
不论是酷暑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电闪雷鸣,无论是农闲农忙,还是节假日期,都要下田劳动,没有一个盼休息的念头。
起早摸黑,有时候农忙季节,凌晨一、二点钟就要起床干活,一直干到下午七、八点钟,甚至更晚。
如果家里遇到重要的事,都舍不得休息。
因为要争工分,年终分配要按工分计算,一年到头要挣一、二百元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年终分配时还倒欠生产队的,这叫超支户,还要拿钱出来才能分得粮食回家过。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村到小城市的转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乡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农民靠种地和养殖为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在农田合作社的带领下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植的作物,并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销售。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桥梁、供电等设施覆盖到了每个角落,农民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
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家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商业繁荣起来,各种商铺、餐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商业设施的建设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增长。
人们的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每个周末都可以在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或者公园里享受休闲时光。
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的街道更加整洁,道路交通更加畅通。
教育和医疗条件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和医院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医院的设备更新换代,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人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不仅促进了人们的健康,也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城乡差距缩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过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人民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农村人民则面临着种种困难。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发展之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教育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差距缩小,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论述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农村的变化
论述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农村的变化作者:李明虎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3期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必然会被葬送。
现如今,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们的面貌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转变。
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主要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
四十年众志成城,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风化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顺应了我国人们要美好生活、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对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生活、合作和发展的时代潮流有所契合。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会获得成功,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1农村生态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另外,农村环境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
但是,农村环境保护新形势在现如今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中很难得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随着城市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尤其是相关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不高的情况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然会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2 乡村发展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获得的成令人瞩目,但发展失衡的现象也变得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失衡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城乡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显著。
农民的改革红利远落后与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民日益贫困。
农民存在的贫困是现实存在的,只要是不平等的公共服务供给、“权利”、“身份”被制度化的结果,最终导致农村呈现出严重环境污染、养老照顾不到位、医疗供给不足、农村教育滞后等问题的出现。
假如不能够有效和科学的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农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农村社会锚段必然会有所加剧。
论述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农村的变化
农村文化No n g c u n w e n h u a论述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农村的变化李明虎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必然会被葬送。
现如今,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们的面貌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转变。
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主要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
四十年众志成城,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风化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顺应了我国人们要美好生活、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对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生活、合作和发展的时代潮流有所契合。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会获得成功,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1农村生态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另外,农村环境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
但是,农村环境保护新形势在现如今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中很难得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随着城市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尤其是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不高的情况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然会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2乡村发展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获得的成令人瞩目,但发展失衡的现象也变得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失衡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城乡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显著。
农民的改革红利远落后与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民日益贫困。
农民存在的贫困是现实存在的,只要是不平等的公共服务供给、“权利”、“身份”被制度化的结果,最终导致农村呈现出严重环境污染、养老照顾不到位、医疗供给不足、农村教育滞后等问题的出现。
假如不能够有效和科学的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农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农村社会锚段必然会有所加剧。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农村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些变化,并探讨其影响。
经济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
这使得土地流转逐渐便利,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农村向工商业转型加快。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有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许多农村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进入农村,农民参与非农经济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促使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最后,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逐渐提高,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打破传统的销售渠道限制,提高了收入。
此外,农村电商也为农产品的推广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发展。
首先,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突破,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流通。
同时,农村交通的改善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其次,农村供水和电力供应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得到普及,而且农村供电普及率也大幅提高。
这使得农村地区拥有了更好的用水和用电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
农村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迁、展望与感悟
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全国各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对家乡的变迁、展望与感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一、家乡的变迁1.农村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农村改革带来了土地承包制度,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权。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家乡的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崛起,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2.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家乡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便利,生活便捷,城市的魅力日益彰显。
3.产业升级家乡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现代农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在迅速发展。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家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展望1.绿色发展未来,我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绿色发展成为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家乡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家乡将迎来更加清新、宜居的发展环境。
2.智能科技家乡的未来发展也离不开智能科技的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的广泛应用,家乡的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将为家乡带来更多的发展亮点。
三、感悟作为家乡的一员,我对家乡的变迁和发展充满了感慨和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地方逐渐走向开放包容、繁荣昌盛。
我深刻理解到,改革开放为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每一个家乡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希望。
对于家乡的展望,我充满信心。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家乡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未来的发展展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对家乡的变迁、展望与感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回顾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回顾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推动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90.0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5%。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农村地区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善。
同时,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的结构主要是农村和城市两个极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如私营企业家、知识分子、专业人士等。
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待遇。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四、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
教育体制改革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同时,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王露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振兴的道德发展与建设
王露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振兴的道德发展与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变革,道德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
持续深入的农村改革,也引发了乡村社会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观念的变迁。
如何正确认识40年来我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与建设,既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持续深化的农村改革为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中国乡村的改革进程发轫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这一制度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平均的分配方式,产生了良好的激励作用,推动了乡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此后,乡镇工业和经营性农业的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出现以及资本向乡村的流动,使得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我国乡村实现全面发展与振兴,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将法国小农比喻为“一袋马铃薯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意在说明小农先天地存在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商品化大生产代替传统和封闭的小农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对小农意识的改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及其引发的道德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生动体现和鲜活例证。
社会实践——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偷税漏税、执法人员徇私枉法、官员腐败屡制不禁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性。
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正如戰国列子所说“国者,必须以奉法为重。
”只有建设成为法治社会,我们才有迈着坚定有力步子向小康社会奋进。
小时候,有些人家里的布料有限,家里没有人能穿上一身完整的衣服,冬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衣服御寒,不干活就坐床上,干活就穿上衣服,一件衣服轮流穿。
改革开放后,慢慢的能够满足人人有衣服穿;再到现在的穿戴彻底变了样,各种风格的衣服,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的穿着不在只停留在干净整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外国时尚也飘到了中国,人们也开始追求个性也品味。
除了衣方面,食的方面变化也很大。
民以食为天,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在为吃饭发愁,家无隔夜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现象始终不能隔绝。
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彻底解决,杂交水稻的全国种植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实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不再为吃饱发愁,人们吃的观念由吃好向吃的营养搭配科学而转变。
而现如今各种特色的饭店,还有肯德基麦当劳的流行,还有绿色食品等等,使人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北京不断地引进外资来发展经济,同时也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在经济体制理论上没有倡导私有化,却通过引进外商和外资来发展经济,在实际中冲击了旧有的国有体制和计划经济,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北京的民营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
第二,培育了大批企业家。
在初始阶段,国内引进了许多香港的企业,它们的自身运作方式体现了一种示范效应,主要表现为在开始时期在行业内“外溢”,随后逐渐扩散到行业外和地区之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营方式的最大的区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许多有实力、知名度的大企业进入中国,进入北京,推动了背景的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一方面,中国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农民接受了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服从伦理到自主伦理的转变是农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标志;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和现代性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陷入了日益式微的境地。
农耕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底色和本色,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乡村道德文化传统是重要的资源。
标签:改革开放;乡村道德生活;农耕文明;乡村振兴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具有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社会关系伦理为秩序的特色,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家风家训、乡规民约、习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如此的剧烈和急速,以至于需要讨论“中国的乡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乡村的巨变不仅仅表现在乡村发展的外在形态上,更体现在乡村文化尤其是乡村道德文化的变迁之中。
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农民接受了市场经济机制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同时,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和道德文化强势来袭,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陷入了日益式微的境地。
农民日益个体化的自主选择和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市场化和现代性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当代中国乡村道德文化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乡村道德生活新气象:伦理观念更新驱动道德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
正是有了思想的解放,我国才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解放,它承认并鼓励每一个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新价值观念、改善物质生活和主宰人生命运的机会与舞台。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中国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精神生活领域,农民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得以全面更新,现代社会的权利观念、公平正义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和慈善意识等被广大农民所理解和接受。
农民因思想解放而开阔了视野,为新型乡村道德生活的建构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乡村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全国乡村的道德建设创新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各具特色的乡村道德实践正在全国乡村如火如荼地展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乡村道德建设的每一个微小行动、每一次创新变革,都在书写着充满生机的乡村道德生活新篇章。
第一,以乡村社会管理为突破口,努力改善民生,夯实乡村道德建设的根基。
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农民只有在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果,其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和主动地参与乡村的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和社会财富等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有意识地改变了那种为农民“掌舵”、过分追求乡村公共行政效率的价值观,代之以为农民做好服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型乡村社会管理价值观,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协调乡村社会关系、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促进乡村社会公正、应对乡村社会风险和保持乡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直接、更可持续。
打造和谐、有序、安定和公平的乡村社会发展环境,有助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道德品行的养成以及整个乡村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发展以及乡村社会管理方式变革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农民积极参与乡村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由无序向有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第二,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道德文化发展打牢基础。
乡贤是指传统乡村中那些既德行高尚,又具有崇高威望和影响力的贤达人士,“皇权不下县”的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文化造就了以乡贤为主导力量的乡村治理模式。
传统乡贤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统筹和处理乡村的公共事务,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二是引导村民制定和执行乡规民约,改善乡村的礼俗和道德文化环境。
在相对封闭的传统乡村,乡贤以道德示范者的身份和形象,带动着乡村道德生活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乡贤的外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指一直生活在当地的“在场乡贤”,还包括从本土走出去的、生活和工作在外地的“不在场乡贤”,这些“在场”和“不在场”的乡贤共同构成了当代乡村新乡贤的主体。
建设新乡贤文化是乡村道德文化发展中的固本培元工程,重视和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和道德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全国乡村的广泛共识。
一些乡村积极借鉴传统乡贤的乡村治理经验,挖掘当地的乡贤文化资源,在邀请“在场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主动联系“不在场乡贤”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回报和回馈家乡,鼓励新乡贤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新乡贤成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是乡村寻常百姓的“道德标杆”。
第三,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的道德自治功能,积极营造和谐向善的乡村道德生活氛围。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促进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的制度性安排,这一“三治结合”的体系凸显了乡村自治的内生驱动力,赋予了乡村治理主体即村民更大的自主行动空间,能夠最大限度地激活村民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是基于乡村社会文化形态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选择。
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道德自治方式。
“道德自治是民间社会组织自主化解道德难题、消除道德冲突、增进道德团结的行动机制”①,而“乡村道德讲堂”和“村民道德评议会”即是在我国乡村被广泛采用的两种道德自治方式。
作为传播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经验的“乡村道德讲堂”,不仅开设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的课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授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道德规则,而且运用村庄中发生的道德案例,告诉村民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矛盾和冲突,传授家庭和谐及邻里和睦之道。
通过宣讲当地道德模范和乡村好人的故事,引导村民积小善为大善。
村民身边的“乡村道德讲堂”,就是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让村民在主动参与中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
“乡村道德讲堂”因其亲近性和针对性特色而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并在乡村营造了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
“村民道德评议会”是乡村道德自治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它充分发挥了社会舆论在促进个人道德品行培育中的重要功能。
“村民道德评议会”通常由村民自发组成,其功能是对村民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以及村庄的公共道德事务进行道德评议,乡村中经常发生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矛盾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教育目的,使村民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为亲密与和谐。
二、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由服从伦理到自主伦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治生活领域,通过强有力的和持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群众运动,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人们只能在政治服从的前提下工作和生活;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的是政治统率下的全面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了个人的社会流动和职业选择,并以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福利制度划分了城乡的界线,人们不能自由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不仅在经济生活领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掣肘,没有经济活动的自主权,而且在政治生活领域也必须遵守各级组织所规定的政治纪律。
各级组织从意识形态高度提出的行为要求就是农民必须依循的道德准则,遵从政治伦理要求的行为就是合道德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就是恶,容不得农民去思考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样的确凿理据。
农民的道德生活与集体活动紧密相依,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食堂、集体劳动、集体学习,其目的就是要“狠斗私字一闪念”,以达到完全依赖和服从集体的道德纯洁。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大旗下,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对政治的绝对服从,如果有人对现实的政治和生活状况提出不同意见,就可能遭受革命群众的批斗。
农民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只有唯唯诺诺、听任组织安排的绝对义务,只有对政治伦理权威体系的坚决服从,不可以轻举妄动。
这种“无需思考,只要服从”的至高无上的、不容置疑的政治性道德生活形态是集权型、计划型政治伦理的高标样式,严重窒息了农民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生长。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为农民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权利意识得到了觉醒和高扬,获得了日益自由的行为选择权利,呈现出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个体化趋势。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所谓个体化,意味着“民族国家、阶级、族群及传统家庭所锻造的社会秩序不断衰微。
个体自我实现的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处于最有力的位置。
人的选择和决定塑造着他们自身,个体成为自身生活的原作者,成为个体认同的创造者”②。
就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乡村社会而言,农民的个体化指的是农民从先前的政治性、组织性和社会性羁绊中“脱嵌”出来,这是农民“从传统时代到集体时代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不断脱嵌、祛魅和再次嵌入的过程”③,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自主伦理得以发育和发展。
改革开放终结了以人民公社为标识的乡村生活的集体化模式,国家机器也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撤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欲望得到承认。
由此,农民拥有了自主处理生活事务的道德权利。
依托市场经济机制而催生出来的个体化是农民自我解放的标志,农民从政治束缚和被动的组织认同中解脱出来,宣示了在个人发展上自我决定权的诞生,农民不再被高度集中的权力机构、无所不包的计划机制和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所控制,逐渐成为可以自主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生活的自由独立的个体,这是我国农民在寻求自身人格和尊严上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变。
农民从服从伦理向自主伦理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价值观选择上的多元取向。
改革开放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政治伦理所推崇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农民的思想和行动被统一于这样的价值观之下,就不可能自主地选择其他类型的生活价值观。
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以及市场经济运行逻辑带来的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给农民提供了自主地进行价值观选择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多元的价值观能够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农民可以依据自身对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观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