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共七章70条。
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发布单位: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发布时间:2007年8月30日
施行时间:2007年11月1日
条目:共七章70条
目录
1 颁布
2 内容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6月28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与指挥体制第三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四章监测与预警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六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作出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有关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
2023年应急预案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99题)(1)
2023年应急预案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99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08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2、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D),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检查与预防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报D.监测与预警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是(B)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D.处置与预防并重4、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B.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D.群体性事件5、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C)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A.巨大、重大、较大、一般B.特大、重大、较大、一般C.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D.特大、重大、一般重大、较大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一级为最高级。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7、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C)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A.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B.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剧毒物品C.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D.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8、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08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县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B.办事机关;【C.派出机构;D.派出机关;3.某县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D)。
A.5万元;B.10万元;?C.15万元D.20万元;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D.处置与预防并重;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D)。
A.警告;B.罚款;~C.停止其业务活动;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B)A.应急准备阶段;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D.应急处置期间;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
A.7章、70条;B.8章、70条;,C.6章、60条;D.5章、60条;9.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阐述,错误的是(C)。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21年8月30日; B.2021年11月1日; C.2021年1月1日; D.2021年12月31日;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3.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D)。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D)。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B)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置期间;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
A.7章、70条; B.8章、70条; C.6章、60条; D.5章、60条;9.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阐述,错误的是(C)。
人民医院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培训试题
人民医院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培训试题一、《突发事件应对法》题目(共20道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单选题]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正确答案)C、2008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单选题]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正确答案)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 [单选题] *A、二级B、三级C、四级(正确答案)4.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单选题] *A、乡镇人民政府B、县人民政府(正确答案)C、市人民政府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单选题]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正确答案)C、静观事态发展6.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单选题] *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警(正确答案)7.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最高额度()的罚款。
[单选题] *A、5万元B、15万元C、20万元(正确答案)8、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单选题] *A、红、橙、黄、蓝(正确答案)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单选题]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正确答案)10.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信息上报,除特殊情况外,最迟不得超过()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应变法》(以下简称《紧急应变法》),并于11月1日生效。
,2007年,共七章,共70篇文章。
这是中国积极预防,及时有效处理和减少各种紧急情况发生的重要立法。
明确规定了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抢救,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颁布和执行应急法不仅是我国应急工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是应急工作的经验总结。
中国紧急法律制度统一的象征。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宪法,应急响应法为基础,并依托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和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在这一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下,全社会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各级政府,公务员和公众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主动性得到增强。
应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年来处理一些重大紧急事件的过程中,还暴露出法律本身的一些缺陷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不令人满意的效果。
同时,它也充分暴露了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领域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流行病爆发后,尽管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的常务委员会已经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近期法律法规,客观上满足了流行病防控的迫切需求,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面对依法斗争“流行病”的巨大现实需要,应明确认识现行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达到完整体系,有机协调,有力保障和有效的运作。
其中,以“应急响应法”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法则,其运行效果已在这一流行病应对中得到了充分的考验,并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法律的修正。
据悉,目前作为对特定时期法律的特别修正,紧急响应法修正案已被紧急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
2020年4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启动了对应急法的修订。
突发事件对集中暴露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爆发反应在应急法律体系中尚待改善,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难点和痛苦点。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试题
B.股市暴跌;
C.金融机构倒闭;
D.金融危机;
7.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
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
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D)。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C.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街道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D.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单位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B)起施行。
A.2007年10月1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7年12月1日;
D.2008年1月1日;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21.需要多个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由该类突发事件的(A)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A.业务主管部门;
B.上级领导机关;
C.行政主管部门;
D.行业指导部门;
2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70条。
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原因?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什么是突发事件?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四、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几级?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五、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如何确定的?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七、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城乡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排查和治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组建培训专兼职应急队伍、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应急演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等方面内容。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试题一
2017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试题(一)一、单选题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08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B、地市级;C、县级;D、乡镇级;3、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B、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D、洪涝灾害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B)。
A、鼠疫、霍乱B、艾滋病、炭疽C、肺结核、麻风病D、包虫病、丝虫病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哪一年颁布的?(A)A、2003年B、2004年C、2005年D、2006年6、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C)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B、1小时C、2小时D、12小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卫生部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法及时宣布为(A)。
A、法定传染病B、甲类传染病C、乙类传染病D、丙类传染病8、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卫生应急队伍以(B)为主要任务,其工作内容包括核实确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与采样医疗救援等。
A、院内救治B、现场应急处置C、伤病员转运D、疫情控制9、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C)表示。
A、红色、蓝色、黄色、橙色B、橙色、红色、蓝色、黄色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D、蓝色、红色、橙色、黄色10、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下列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重大医疗卫生救援事件的是(C)。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共七章70条。
该法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施行,对于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方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准确把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保障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全面实施,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了准确、通俗、精练的解释,并附列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应对方法
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实施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指的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典型案例: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调查报告认定,应对处置失当是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黄浦公安分局针对事发当晚持续增加的人员流量,在现场现有警力配备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只对警力部署作了部分调整,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一直未向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市公安局报告,未向上海市公安局提出增援需求,也未落实上海市公安局相关指令,处置措施不当。
上海市公安局对黄浦公安分局处置措施不当指导监督不到位。
黄浦区政府未及时向上海市政府报送事件信息。
立法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该法第一条的规定。
即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应急管理知识竞赛复习题
应急管理知识竞赛复习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是2007年11月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颜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
6、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所采取的防范、预警、处置、救援等工作措施,是政府立足于减少公共安全危险因素、降低灾害事故损失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
7、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9、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0、在我国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中,发布蓝、黄、橙、红色四级预警信号的是台风、寒潮、大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
1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12、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13、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14、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共7章70条。
这是我国积极主动地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的重要立法,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断成熟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应急法律制度走向法制统一的标志。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以相关单行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应急预案等为依托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的支持和保障下,全社会依法防范突发事件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各级政府、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切实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
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几个特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法律自身的不完善和实施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这次世纪疫情大考,在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应急管理领域法治建设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疫情发生后,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各级政府虽陆续出台一系列即时法律规定,客观上大体满足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所需,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面对依法战“疫”的巨大现实需求,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达到系统完备、有机协调、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预期。
其中,《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应急管理基本法,其运行实效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受到集中检验,并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的挑战与冲击,引人关注,由此引发了各界对该法修订的呼吁。
据悉,目前,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修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修改已被紧急列入了全国人大的修法议程,2020年4月24日,全国人大正式启动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修改工作。
建设部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意见
建设部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1.27•【文号】建质[2008]17号•【施行日期】2008.0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建设部关于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意见(建质[2008]17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山东省、江苏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为认真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范和加强建设系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明确了应急管理主体、原则、体制、机制、程序、责任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规范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学习和贯彻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要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全面加强建设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建设系统突发事件。
二、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和学习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通过有关媒体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
各地要组织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安全监督执法人员,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城市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共七章70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背景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
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不强。
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并开始着手国家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有关法律的立法工作。
三、突发事件的定义: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
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我国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明确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也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职责。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对应突发事件,我国主要以“属地管理为主”。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一般和较大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统一领导;重大和特别重大级的由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其中影响全国、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超出省级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
四、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