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合集下载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

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资料

孔子资料

孔子简介
•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 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 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 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 上。 •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 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 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 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 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讲学图
孔子名言
• • • • • • • • • • • • • •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 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 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简历

孔子简历

个人简历--孔子一、基本信息个人概况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国籍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逝世日期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其他信息信仰儒学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主要著作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性格特点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二、经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孔 子 简 介

孔 子 简 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I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II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三、哲学上的贡献。
•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 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 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 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 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 传》是第三阶段。《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 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好 《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 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 《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 易传》十篇予 以系统阐发。可以说,是孔子使《易》转向哲学, 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因膰去鲁
灵公郊迎
匡人解围
丑次同车
灵公问阵
五十六岁 公元前496年(周敬 王二十四年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回 到卫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让孔子 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耻之,曾去 卫而又返。
五十九岁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 二十七年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问阵 于孔子,孔子提倡礼乐,不言军事, 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俎豆礼容
六岁 公元前546年 (周灵王二十 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 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 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孔子父母合葬墓
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 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与孔 父合葬。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 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 之门外。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 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
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史上,至少 有五大贡献。
一、文献学上的贡献。
•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是由孔子整 理成书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 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 305 篇,按风、雅、颂分 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尚书》又称 《书》、《书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 子编定。

孔子资料

孔子资料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人物关系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创立儒家学说派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开创全新教育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本名:孔丘别称:孔子,尼父,孔夫子字号:仲尼所处时代:东周春秋末期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出生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去世时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主要作品:《六经》,《春秋》主要成就: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祖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市夏邑县)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徵在妻子:亓官氏尊称: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信仰: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中庸”、“礼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资料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北部),其父名为丘,母名不详。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颖,善于学习。

17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担任“师保”(负责管理学生生活的职位)。

孔子25岁开始为各类人士辅导私人的门生,传授他的思想和知识。

他在35岁时,被鲁国任命为州牧,但由于他对政治世界的执着态度和忠诚使他面临着许多令人险恶的政治斗争,最终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崇敬,成为各类人士的师傅和导师。

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传播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方式是通过对“老子”、“子书”和“春秋”等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讲解和批注的内容整理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后来成为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

《论语》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孔子的学生和后人在四百多年里收集并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所组成的。

这些言论和语录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代表。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他的思想与传统中国的“人伦”道德观和政治观相结合,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政治。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儒家传统”的原型。

儒家思想对中国接近两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都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尊崇和崇拜。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故事和传说被广泛流传,他被称为“伦理家之圣”、“文化的祖师”等。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四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6万,但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之死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

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

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1]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的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 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 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 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 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 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 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 校,当在此前后。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 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 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孔子治理中都(今汶 上县)一年,有点政绩,被升为小司空,公元前 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 鲁国大治。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开始了周游列国 的旅程。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 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 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 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 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 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 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 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 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中文名称: 孔子又名: 孔丘字仲尼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前551~前479 生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简介。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自我介绍《孔子简介》。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

两人年纪相差很多。

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

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

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

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孔子资料

孔子资料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的先 祖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 世为鲁人。孔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 名叫叔梁纥,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陬邑 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史记》 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泊夏, 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的母亲相传姓颜,名徵在,和纥的年龄 相差较大,可能他们的结婚手续不合乎当时 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
七、仕宦生涯
•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 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 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 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 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 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 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 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 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 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 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 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 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
•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鲁国的第二年, 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十岁的孔鲤去世,又过了 两年,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颜回也死了,这对孔 子打击很大。就在颜回死的那年,齐国国君被 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请求鲁 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因为顾忌“三桓” 而未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 着,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鲁哀公十二年 四月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时年七十三岁。
• 在从叶城返回蔡国时,孔子遇到了几位隐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后来的楚狂接舆, 都劝孔子做个避世的隐士,但是,孔子并未 动摇积极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变当 时的混乱世道。 在蔡三年,吴伐陈,楚国来救陈,听说孔子 在陈蔡之间,派人聘请孔子。陈、蔡怕孔子 到楚国会危及他们,于是围困孔子,孔子认 为君子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操守,所 以仍然弦歌教徒。直到子贡到了楚国,楚昭 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了围。
走近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名丘,字仲尼,生 于鲁国。是古代的大思想家、 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
一、孔子的生年、籍贯、家世
•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即西元前551年夏历 八月二十七日。(现在学术界一般都采用 《史记》中的说法,把今年(西元2006年) 确定为孔子诞辰2557年,按《公》、《谷》 之说,应当是2556年。 )
五、离开鲁国
•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 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 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 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 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 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 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 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 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 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 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 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 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 楚昭王要封给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国令尹子西 担心孔子会像周文王那样,借此而称王于天下,而对 楚国不利。所以,楚昭王没有这么做。从这里可见, 人们认为孔子有称王之心,因而一直对他有所防范。 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说与此无关。况且孔子曾经说过: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 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子罕》)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 周乎?”(《论语· 阳货》)因此,难怪楚令尹子西 会有此怀疑。恐怕孔子真有借为政而实践王道仁政之 意。
二、孔子幼年的生活
•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岁,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 听到了鲁国特别保存的周朝和各国的乐歌“叹为观 止”。 孔子十一岁时,晋国的韩宣子道鲁国,见到过 《易象》和《鲁春秋》,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 这些对孔子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观点。当初鲁国是西周的周公封地, 周天子特许鲁国用天子乐歌,所以,相对于其他各国, 鲁国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较全而且多,孔子在这种文化 氛围十分浓厚的环境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 关系的。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 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 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 的重任。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 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 大的儒家学派。
九、晚年情况
•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曾经与鲁哀公谈论政事,季康 子也曾经专门向他请教过,孔子对他们都是讲王道 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没有在朝廷做官。倒 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辅佐 朝政,不过,弟子的行为一直都是向孔子请教的。 比如,季氏将伐颛臾时,孔子对冉有有一番深刻的、 严厉的教诲;冉有为季康子增加赋税,遭到孔子的 强烈反对。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门徒,整理 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 经”至此才成为定本。也许是因为政治社会的理想 未能真正实现,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视以书面的形 式来为后世提供治国方略吧!
•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 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到 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 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挟孔子说: “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于是,孔子与 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 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这说明孔 子是善于变通的。 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 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 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 年有成。”,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 好离开了卫国。
• 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 “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只是因为 当时孔子不想说。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 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鲁 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 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 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 地)。下一年又到了叶。楚国的卿相沈诸梁 正在出镇叶城,人称叶公。叶公虽佩服孔子, 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为人。

二,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 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 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 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 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 “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 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 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 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 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孔子少时,“贫且贱”,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 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是他的好 学也是名闻于外的。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曾 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 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 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懿子果 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不过,孔子并未满 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 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三、十五志于学
•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 《史记· 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 俎豆,设礼容。”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仲 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 子;于卫, 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 子;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 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 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 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 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 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 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 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隳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 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 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 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 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 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 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 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三,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 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 “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 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 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 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 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 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 圣先师,万世师表。
八、周游列国
•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 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因有人进谗言, 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 国。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 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过了蒲 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卫灵公 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 子路的不高兴。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 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 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 于是,离开卫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