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四字词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四字词语叹为观止发音tàn wéi guān zhǐ释义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成语名称】戛然而止【成语拼音】jiárán ér zhǐ【成语解释】声音突然终止。
(戛:拟声词。
本色当行读音běn sèdāng háng 解释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本色:物品原来的颜色;当:【助动词】应当;行:háng【动】连续贯穿形容应当保持原来的本色,现在也用来指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容嘹亮的鸟鸣声;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石破天惊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
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进退维谷(jìn tuìwéi gǔ)【解释】:维:是;谷:穷,指困境。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词语:毛骨悚然拼音:máo gǔsǒng rán 英文:Horror 俄文:Ужас解释悚然:恐惧的样子。
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
毛发竖起;脊骨透寒。
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语无伦次(yǔwúlún cì)to talk nonsensibally 伦次:条理。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lüèshèng yīchóu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
常褒义。
略胜一筹稍微好一点点谦辞尽态极妍【发音】jìn tài jíyán 【释义】1.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
2.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心中郁闷,很不快活叱咤风云【释义】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课件(含视频)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原始农业
河姆渡 出土的 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 和石锄
骨耜
骨耜安装木柄 为耒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原始手工业
陶器
骨鱼镖
想想小陶舟是做什么用的? 苇席残片
它说明了什么? 骨镰 一种玩具
小陶舟 骨针
陶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早期 人类
元谋 人 北京 人
山顶
洞人
距今 年代
发现地点
外貌 特征
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猿人
约70万年—20万 年
北京西南周口 店
猿人
约3万年前
北京西南周口店 模样同现
龙骨山顶部洞穴
代人基本 一样
生活技能
会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打制石器(旧石器)使 用天然火
磨制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缝制衣服
第2课 原始的耕生活
二、半坡居民的生活: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地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生产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窖穴、壕沟,公
共墓地和烧制陶器。
磨制石器、制造骨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 物。……
制造彩陶、装饰品……纺织、制衣。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半坡遗址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原始农业
鱼叉、鱼钩、渔 网捕鱼
半地穴式房屋、 制造彩陶、纺织、 制衣。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 动的? 如果让你来使 用骨耜,应在 上面添加什么?
翻土农具。 木棒。
骨耜
骨耜安装木柄 为耒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红烛》⽤了象征⼿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课⽂原⽂ 红烛 闻⼀多 “蜡炬成灰泪始⼲”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啊! 吐出你的⼼来⽐⽐, 可是⼀般颜⾊?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误再误; ⽭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然的⽅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的梦, 烧沸世⼈的⾎——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
红烛啊! 匠⼈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何苦伤⼼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间, 培出慰藉的花⼉, 结成快乐的果⼦! 红烛啊! 你流⼀滴泪,灰⼀分⼼。
灰⼼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学习诗歌运⽤⽣动形象的语⾔来表达⼼中情感的⽅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的伟⼤抱负,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说——知作者体裁 1.说⼩诗:下⾯四句诗中所说的诗⼈是谁? ⼀诗⼀⽂⼀烟⽃,⼀个脊梁⼀声吼。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统编版】 (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 决策程序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
完
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
善
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 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
三
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
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
省
见开当面责备魏征……魏
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
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
官
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 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
吏
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
政得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
考
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
察
堂
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尽管上位之路充满血腥,但
小 都能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生产,
结 巩固边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扩大了中国对世
界的影响——
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些治 世局面的出现有何共同原因?
历 史 比 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措施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发
展
政由己出,明察善,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科
——《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
举
制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皇 帝亲临殿廷策试。也称廷试。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知识点

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担当家庭责任1.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他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尽责出力)。
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家里承担的事务会越来越多。
3.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归宿)、精神的(乐园)。
5.一个家庭承担着哪些责任?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一个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感情交流、改善生活)等多方面的责任。
家庭既满足了我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基本需求,又满足了我们感情的需要,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幸福。
6. 作为子女怎样才能悦亲?答:作为子女,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练就本领,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自立自强),就是对家人最大的精神安慰。
7.有时家庭发生变化,全家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与帮助),会让大家更容易适应这些变化。
8.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情,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长辈突然生病,家里收入减少……面对这些事情,一声关心的问候、-句贴心的劝慰、一杯暖心的热水都是对家人的支持,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
★同商议共承担9.排忧解难,方能帮亲。
生活中,我们留心观察、主动询问,尽力 (关心)和(帮助)家人,让他们多一份轻松和宽慰,并与他们一起撑起我们的家。
10.当家人(父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答:当家人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同时要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和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分别站在父母的立场,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可通过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和家人一起想办法。
11.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和谐、民主)的方式营造我们的家园。
家里的事,同商议、共承担,家庭生活会更和谐、更美满!。
【课件】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探究活动三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亲们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请说 说明理由???
探究活动三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的请回答:亲们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请 说明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探究活动一
请亲们阅读书本并结合史料讨 论分析到了汉武帝时,他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背景?
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的威风。他 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 器多于京师
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的威风。他 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 器多于京师
参考答案: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 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 家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不 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影响
知识小结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背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影 响
课堂检测
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的
目的是 B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课堂检测
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 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
诸候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二年级上册第二课仿写

二年级上册语文句子仿写
第2课:《我是什么》
例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①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
②有时候我喜欢热闹,有时候我喜欢安静。
③有时候月亮是圆的,有时候是弯的。
例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①小鸟在天空飞翔,在森林里唱歌,在屋檐下躲雨,在大树上捉虫。
②平常我在教室里上课,在操场上做早操,在图书馆看书,在家里写作业。
③我在学校上学,妈妈在医院上班,爸爸在银行上班,爷爷奶奶在家休息。
例3: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①秋叶纷纷从枝头落下来。
②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
例4: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①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草地上。
②豆大的雨点打在窗户玻璃上,噼啪作响。
例5: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①轻柔的柳絮从空中飘下来。
②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2课字词解释

解释词语的方法:
1.换词法(找近义词法)
例:星期天,百货大楼,购物的人熙熙攘攘。
(人山人海,形容人很多。
)
2.拆字法(先理解关键字,再连词成句)例:及时赶来救援人员围着小女孩一筹莫展。
(筹:方法、计策;莫:不能;展:施展。
)
3.联系上下文情境解释法(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既要考虑原义,又要注意文中意思)
例:荷兰殖民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凭借险要地势或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文中指敌军依仗铁甲舰和大炮而拼命反抗
考虑词语的形容义、比喻义。
例:①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形容因有所触动而流下眼泪)
②海伦凯勒迫不及待的学习英语单词。
(形容急迫的不能在等待,比喻心里很着急。
)
第2课词语解释1.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2.横行霸道:仗势胡作非为,蛮不讲理。
3.负隅顽抗:凭借险要地势或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文中指敌军依仗铁甲舰和大炮而拼命反抗。
负:依仗、凭借。
隅:角落。
4.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
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望:希望、意料。
5.载歌载舞: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载(zài):又、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学习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安全提示
做文明游戏,不舞枪弄棒
教学设计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大树湾学校语文教案
课题
2丝绸之路
主备人
刘晓敏
备课时间
2016.3.2
授课时间
课标依据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