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同步备课】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4“练习一”第4~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亲密联系,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学问回顾先说出下面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列竖式计算。
0.76×9 2.8×15 1.7×30(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二、基础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
(1) 0.25+0.25+0.25+0.25=()×()=()(2) 2.6×3=()+()+()=()(3) 3.8×5表示( )个( )的和是多少。
(4) 6.5元×4=( )角×4=( )角=( )元(5) 0.09米×3=( )厘米×3=( )厘米=( )米(6) ×()0 . 7 5 0 . 7 5× 8 ÷()× 8()()小数乘整数,先把是小数的因数()到原来的10倍、100倍……变成(),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把积()到它的1/10、1/100……留意:计算出结果后,依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可以省略不写。
2.不计算,说说下面算式的积是几位小数。
①0.019×4② 5.16×13 ③63.7×2 ④24.6×53.你能依据积的小数点的规律给下面得数点上小数点吗?2.8 × 4 = 1 1 2 4.09 × 2 = 8 1 83.14 × 4 = 1 2 5 60.25 × 6= 1 5 0 2.2 × 33 = 7 2 6 1.38 × 19 = 2 6 2 24.推断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概念,能够正确辨别元素和非元素。
3.训练学生运用实际问题解决集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辨别。
2.通过练习训练学生集合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并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板书内容、练习题目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如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小明的文具盒里有铅笔、书、橡皮,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集合。
”2.讲解:教师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A={1,2,3}表示集合A包含元素1、2、3。
3.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集合概念和元素辨别的练习题,如“判断下列哪些是集合:{苹果、香蕉、梨},{画圆、黄色、8}”。
4.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集合问题,并给出解答。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2.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否可以用集合的方式描述。
参考资料1.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小学数学教育技术指导》,XXX出版社本节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二课时,着重训练学生对集合概念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分一分》第二课时(习题课)|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分一分》第二课时(习题课)|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分一分》第二课时(习题课)|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认识数字46”中的《分一分》这一节。
本节课主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字46的组成和分解,以及分一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字46的组成和分解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正确快速的完成练习题。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46的组成和分解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正确快速的完成练习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引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数字46的组成和分解的方法。
2. 讲解例题: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然后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题1:把数字4分成两个数,可以怎么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数字4,发现它可以分成两个数,如2和2,或者1和3。
3. 练习题: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练习题1:把数字5分成两个数,可以怎么分?解析:数字5可以分成两个数,如2和3,或者3和2。
4. 课堂练习:出示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练习题2:把数字6分成两个数,可以怎么分?解析:数字6可以分成两个数,如2和4,或者3和3。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字46的组成和分解数字4:2和2,1和3数字5:2和3,3和2数字6:2和4,3和3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把数字7分成两个数,可以怎么分?2. 作业答案:数字7可以分成两个数,如3和4,或者2和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和提高,如可以增加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2课时《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都很出色,谁愿意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本单元学习
结束了,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1、三年级有 32 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格林童话》的有 22 人, 订《伊索寓言》的有 19 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多少人? 本课作业 (要求:先用韦恩图表达出来,再列式计算出结果。) 练习二十三第 3 题。
. 指名列出解答算式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把两个集合圈里的数填出来。 问题(1):既是 4,又是 6 的乘法口诀得数的有几个?你能用画图的
教学过程 方式表示出来吗?【出示 PPT 页面 4】 问题(2):4 的乘法口诀和 6 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多少个得数? 【出示 PPT 页面 5】
3、练习二十三的第 4 题。 问题:(1)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6】读读题目要求,说说你都知道了 什么信息? 问题(2)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6+3=9(人)
【出示 PPT 页面 7】 小结:要求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就得知道采摘两种蔬菜的分 别有多少人,还要考虑有没有重复的人。 问题: (3)采摘圣女果和草莓的共有多少人?能把你的想法在题纸上表示
出来吗? 画韦恩图法:【出示 PPT 页面 8】 列算式法:【出示 PPT 页面 9】 4、练习二十三第 5 题。 (1)课件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10】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 2 课时 课 题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06-107 页练习二十三第 3-6 题及补充练习题。
1、学生进一步巩固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
教 学 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目 标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概念。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七、作业设计1. 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练习,学生对集合的分类和子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集合的运算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需要详细规划每个步骤,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和练习,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例子,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集合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复习回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高邑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3 复式统计表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学生讨论、交流。
2.导入: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板书课题:练习课【练习分析】1.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下面是育才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记录整理在下列表中。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
(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
(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4)引导小结: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
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6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练习课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练习课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到,二年级的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因此,在设计这份教案时,我力求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观察物体》的第2课时,主要是对第1课时所学内容的巩固和练习。
内容包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不同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不同面,提高空间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不同面。
难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每人一套卡片(卡片上印有不同物体的三个面)。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不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正方体模型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方体的不同面。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卡片上的物体。
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张卡片,用语言描述卡片的物体。
其他组成员听后,猜猜卡片上的物体是什么。
5.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体模型六个面不同面物体的形状语言描述空间想象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语言描述家里的一种物体,如桌子、电视等。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用卡片上的物体进行拼图,看看能拼出哪些新的物体。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 练习课 (2)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2课时练习课 (2)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练习十四第4-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2、出示判断题(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
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四、课堂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教学反思:一、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某车间为了能高质量准时完成一批齿轮订单,对车间工人提前进行了加工齿轮效率的测试,经过统计测算,平均每个工人加工齿轮效率情况如图。
(1)加工小齿轮的效率比大齿轮高百分之几?(2)已知这个车间有工人68人,1个大齿轮和3个小齿轮配为一套,为了使大小齿轮能成套出厂,如果你是车间主任,怎样安排这68名工人最合理?(请计算说明)2.六年级举行“小制作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14,六(2)班交了多少件?3.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20km的两城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数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口算、听算等方式复习导入,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练习(10分钟)(1)计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1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典型错误进行点评。
(2)对比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81页第2题,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提高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3题,教师点评并强调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4. 应用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4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材第81页第5题,展示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教材第81页第6、7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提高练习”环节。
练习课(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有哪些?”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每组成员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时,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答案。
2.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算方法。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动手练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解答。例如,让学生计算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和,并解释计算过程。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以两家餐馆提供的蛋糕为情境,引发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思考。
2.故事情境: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小明和小红分蛋糕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基础练习:复习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包括乘法口诀的应用。
2. 提高练习: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如购物找零、分组活动等。
3. 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计算、面积估算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和灵活运用乘法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乘法口诀表、实物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乘法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基础练习:分组让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复习,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增加趣味性。
3. 提高练习: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鼓励互相讨论和分享。
4. 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艺术等。
板书设计练习课:表内乘法的应用内容:基础练习:乘法口诀复习提高练习:实际问题解决拓展练习:乘法的多领域应用作业设计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选做题:探索乘法在家庭或社区中的应用,记录下来并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练习课,学生应能更加熟练地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与乘法相关的趣味图片或动画,如动物的数量、食物的分配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生活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需要使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分享零食、安排座位等,让学生意识到乘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与反思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51页,练习九的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练习本、学具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
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式?[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2、出示小黑板(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和7相乘(2)3个9相加,和是()。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指导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圆圈?○○○○○○○○○○○○○○○○○○乘法算式:()×()或()×()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2)3+3+3+3+3=()×()(3)8+8+8+8+8+8+8=()×()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9相加。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6和4相乘。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
二、读一读。
4×56×35×23×4三、看图写算式★★★★★★★★★★★★◆◆◆◆◆◆◆◆◆◆算式是()×()算式是()×()读作()乘()读作()乘()[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九的第7~14题【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第2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第2课时)(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将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2课时为依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课时,主要包括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并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出现的进位和借位情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出现的进位和借位情况的处理。
2.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笔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小数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小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引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 知识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笔算方法,重点讲解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出现的进位和借位情况的处理。
3.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解。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则1. 相同数位对齐2. 从末尾开始加减3. 出现进位或借位,要记得加减七、作业设计(1)1.2 + 3.5 =(2)7.8 4.3 =(3)6.1 + 2.7 =(4)5.6 1.8 =(1)1.2 + 3.5 =(2)7.8 4.3 =(3)6.1 + 2.7 =(4)5.6 1.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笔算方法。
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教师活动:1.口算。
10×4=10×6= 21×4=500×6=13×2=3000×5=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口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活动: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到了第6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年即6×20=120(元)]学生活动: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详细教案)第2课时 练习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难点: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5×2= 7×2= 7×4= 7×7=6×3= 6×5= 7×1= 7×0=【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三七()六七()四七()()七三十五()七四十九3、第5、7、9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除9题,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第9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4×7= 7×7= 7×4= 6×4=7×3= 2×7= 6×6= 5×6=6×5= 7×6= 3×7= 5×5=5、接龙背口诀。
1—7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第2课时-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第2课时-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对于大数或较长的计算过程,如何正确、快速地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四、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白板演示、课外阅读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第一步:复习1.回顾上节课中所学的数的因数、倍数、质数等知识,并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起来;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一。
第二步:引入1.通过白板演示或示意图介绍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通过举例、提问等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2.教师辅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练习,指导学生正确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学生自主检查答案,并互相交流、讨论,做到思维交流、相互学习。
第四步: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练习二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进行演示;2.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和易错点;3.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练习、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对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引入部分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后面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部分学生还存在计算错误的情况;2.下节课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学练习的难度,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 练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6=42(米)
看口诀写算式。 六七四十二 6×4=42
五七三十五 5×7=35
二七十四 2×7=14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更多资源
学习之路,时刻保持谦虚!熟能生巧,正像下面这 个故事说的一样!
故事再现
自学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二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6 单元 表 内 乘 法(二)
第 2 课时 练 习 课
开火车计算。
35
21
10
14
18
30Leabharlann 152542
24
28
49
7
0
12
16
游戏 : 找朋友。 二七(十四 ) 三七( 二十一 ) 四七( 二十八) ( 五 )七三十五
六七( 四十二 ) ( 七 )七四十九
一根绳子长7米,6根同样长的绳子共有多少米?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的第二课时练习课。
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本课时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感到困惑,对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的熟练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某班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请问这个班有多少人?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
教师在学生解答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关于集合的难题。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分析】
1.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下面是育才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记录整理在下列表中。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
(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
(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4)引导小结:
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
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练习课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几份与例题不一样形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最后充分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
整节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