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财政学角度看

合集下载

关于财政学建设的思考

关于财政学建设的思考

关于财政学建设的思考财政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是财政、经济、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其研究内容涉及国家财政、预算、税收、国债、国际财政等方面。

作为一门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科,财政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财政学建设的状况财政学的发展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财政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科内部学科交叉度不够高,学科特色不明显、知识集成不够紧密;二是财政学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上的短缺,教学模式落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三是财政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财政学建设作为经济发展核心职能之一,需要通过发展创新体系、加强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改革,加快财政学跨越式发展。

如何加强财政学建设一、完善财政学体系财政学体系是财政学建设的基础,通过完善财政学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财政学理论,而且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交叉应用,展现财政学的学科特色。

同时,通过构建完善的财政学理论体系,可以为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支撑。

二、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改革是提升财政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财政学人才培养应该从传统的机械式教学转向现代化教学方法。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加强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专业水平。

三、加强学术研究和创新加强学术研究和创新是推动财政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应当推动财政学知识的集成创新和学科交叉创新,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实际案例和政策研究,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财政学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开展前沿研究和政策研究。

总结财政学的建设是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加强财政学建设是我国重要的现实任务之一。

在财政学建设中,我们需要加强财政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倡导创新、跨越式发展,提高财政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学习财政学,我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运作机制、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的总结。

第一,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而财政学则关注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运作。

财政学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稳定经济、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财政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

第二,财政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财政学不仅研究财政理论,也关注财政实践。

通过学习财政学,我了解了各个国家的财政制度和运作方式,以及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财政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和解决财政问题的方法论,而实践上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

因此,财政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积累,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财政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

财政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财政收入依靠的主要渠道,如税收、国有资产收益等。

同时,我也了解了财政支出的种类和用途,如公共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此外,学习财政学还包括了财政制度的研究,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政府职能与责任等。

财政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对我们了解国家财政运作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财政学的学习需要经济学基础。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财政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因此,学习财政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财政学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习财政学也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的财政现实情况。

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及策略

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及策略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 育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育质量。
一些学校的教育设施建设后利用率不 高,造成资源浪费。
投入效益不高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确保教育 经费的稳定增长。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 资源均衡配置。
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
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促进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
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明确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目标,确保资金 的有效使用。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教育财政投入的使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不同类型学校间资源不均衡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 配置不均衡。
学科间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热门学科的资源投入较多,而一些冷门学科则资源相对匮乏。
投入效益不高的问题
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教育经费使用效 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导致投入 产出不成比例。
教育设施利用率不高
学校筹资渠道单一
许多学校过于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导致资金来源有限。
学校财务管理不善
部分学校
教育财政投入的策略
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投入
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政府应制定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并确保每年按比例增长,以满足教育发展的 需求。
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及策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7
目录
• 教育财政投入现状 • 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 • 教育财政投入的策略 • 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与评估 • 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与借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第一篇: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所有的经济活动一般是由两个社会系统来支持的:一个是市场系统,一个是财政系统。

财政问题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作为政治经济运行主体的广大的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方法。

具体化表现: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及其统一。

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WHAT),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规范分析法:先确定若干准则,然后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如果存在偏差,应当任何调整。

它所由要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表现形式①公共产品指一类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

②外部效应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它个体造成了消极(负效应)或积极(正效应)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取得应有报酬的情形。

③市场垄断:在市场机制下,每个主体的行为都无法影响或左右市场价格,自由竞争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如果存在市场垄断行为,则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要素流动受阻,市场失衡且失灵。

④信息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消费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

⑤分配不公。

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最明显的表现是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政府干预和财政介入1.公共产品存在的地方,属于非市场经济领域,针对“免费搭乘”现象,政府可以运用政治权力,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者――――公众课税,取得财政收入,并由此获得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

2.针对外部效应,政府主要是从纠正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入手。

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

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

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摘要】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政策与措施、影响及展望以及与国外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也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情况,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我国、历史发展、主要内容、政策与措施、影响、展望、比较分析、成就与不足、发展建议、观点总结。

1. 引言1.1 了解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性了解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财政教育支出是指政府用来支持教育事业的资金,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建设、教师薪酬等各方面的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教育支出是保障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保障教育经费的足够投入,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国家社会的持续进步。

财政教育支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缩小城乡、地区、贫富等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财政教育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了解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深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我国政府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显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总支出中占比逐年提高,体现了财政教育支出在整体支出中的重要性。

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

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

入 .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育 测 定 标 准 得 到 世 界 银 行 认 可 并 已 广 泛 运 给。 教 教 那么 , 政府如何保证教育经 费的充足供
它 充 给 呢? 第一 , 政府必须制定明确 合理 的教育 在 社 会 经 济 中 的地 位 不 断提 高 。 教 育 通 过 用 。 包 括 近乎 普及 的初 等教 育 注册 率 ; 培 养 人 才 .使 人具 有人 力 资 本 为 社 会 经 济 分 的初 等 教 育 巩 固率 以及 保 证 中 等 教 育 学 发 展 战 略 目标 : 二 . 教 育 是 一 种 花 钱 的 第 办 发 展 服 务 。 教 育还 通过 提 高 人 的 各 种 素 质 生数 的相 应 规 模 和 性 别 平 衡 ;对 全体 人 口 事 业。建立 合理 的教 育成本分担 机制 : 第
G2 5
现 是政 府 的责 任 。文 章 对教 育 经 费充 足 、 育 效 率 、 育公 平 等 概 念也 进 行 了 阐述 。 教 教
关键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标 识 码

随 着 人们 对教 育 在社 会 经 济 发展 和 经 家 们 针 对 这 一 问题 从 重 视 教 育 系 统 成 果 的 民提 供 包 括 教 育 在 内 的公 共 事 业 。这 就 要 提 这 济 增 长 以 及 人 的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认 识 的 深 角 度 , 出 了一 套新 的测 定 标 准 , 一 新 的 求政府投资教育 ,保证教育经费 的充足供
是 促 进 教育 公 平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教 育 法 》 又增 加 了“ 实 保 的概 念 。 中 切 而且 包 含 了 时间 的概 念 。 育 效 率 教 证 教 师 T 资 和 生 均 公 用 经 费 逐 年 有 所 增 人们通常也用教育产出( 学业成绩 ) 与教育 长” 的原 则 。 该 说 “ 个 增 长 ” 教 育 拨 款 投 入 ( 班 级规 模 、 入 费 用 、 师 经验 、 应 三 的 如 投 教 实 衡 量 标 准 是 我 国政 府 对 教 育 投 入 规律 的 深 验仪器设备等 ) 的比值来表示 。然而 , 教育

财政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分析

财政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分析

财政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财政资源分配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财政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财政学对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指导作用。

一、财政学与教育资源配置财政学研究财政资源的收入、支出和分配,其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财政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调控工具,可以通过调整教育财政支出的结构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例如,可以加大对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的地区教育资源;增加对教育人才培养的投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数量,提高教育质量。

2. 建立公平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财政学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帮助政府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和评估体系,可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公平性。

3. 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财政学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原理,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

例如,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财政学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公民在接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财政学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 提供公共财政支出的经济基础。

教育公平需要政府提供公共财政支出,而财政学可以帮助政府确定教育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安排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教育公共支出的效率和公平性。

2. 完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财政学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帮助政府制定和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平等享有教育机会。

通过建立统一的招生制度、调整学校区划和分配学校资源等措施,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并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财政学课程(课程代码:10490)考试大纲目录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教育财政学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章教育财政学相关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章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章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五章教育财政的效率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六章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七章教育财政与非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政策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教育财政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

是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教育财政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政府教育投入的教育管理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教育财政理论、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非政府教育投入等教育财政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财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与财政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教育管理学中对一般教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财政现象、教育财政形成机制、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和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分析教育问题打下基础,并对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

同时,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已经不是单纯的政府提供教育财政资金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政府行为本身。

从财政学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

从财政学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
其 可 支 配 收 入 减 少 , 对 作 为 一 种
上 。” 布特认 为 , 过 这一 过程 , 蒂 通 甚 至 可 以 导致 公 共 产品 的 提供 数 量 实 现 帕 累 托 效 率 那 么 , 否 因 能 此 认 为 农 村 义务 教育 应 由地方 政 府提供 , 应地 , 照事 权与 财权 相 按 相 结 合 的 原 则 , 其 经 费 是 否 应 由
农 村 义务教 育 的资金 如何 得 到保 证 ?等
题进行 探讨 。
济 性 质
的具有 “ 外部 效 应”的商 品 : 方 面 , 一 个人
乡 镇 财 政 y
维普资讯
SHl N Pl
要 说 明 的 一 组 概 念 是 全 国 性 公 共 产 品和 地 方性 公 共 产 品 。这 是按 照 公 共 产 品 利 益 影 响 的 范 围 大 小 进 行 的 划 分 。全 国 性 公 共 产 品 ( 例 如 国防 ) 以使 整个 国家 受益 , 可 而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品 ( 如 公 园 ) 受 例 的 益 范 围 限 于 某 个 地 区 。 全 国 性 公 共 产 品 一 般 由 中 央 政 府 提 供 ,地 方 性 公 共 产 品 一 般 由 地 方 政 府
在 地 方 政 府 提 供 公 共 产 品 的 情 况 下 , 蒂 布 特 在 他 的 一 篇 著 名
论 文 中 指 出 , 由 于 各 地 提 供 的 公 共 产 品 存 在 差 异 , 人 可 以 “ 脚 个 用
投票 ” ,迁 移 到 提 供 其 所 喜 欢 的 公 共 产 品 的 地 区 ,“ 如 我 们 可 以将 正
消 费 者 看 作 是 走 到 一 个 私 人 市 场
( 央 以 下 政 府 )提 供 。 农 村 义 务 中 教 育 不 能 简 单 地 看 作 是 当 地 的

财政教育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
35333.9 48197.9 60793.7 71176.6 78973.0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2
19.37
18.69 20.28 20.69 21.06 20.17 18.82 17.34 16.13 16.17
2.74
2.5 2.51 2.41 2.46 2.5 2.59 2.79 2.63 3.14
位万元(图四) 合 计 18106109 146920957 5289432 2381672 6145261 3809096 3187733 5349184 3006988 3486163 4937339 11054890 8911507 4873316 4479126 3776516 8397429 7633496 5194495
3.政府支出多种多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 工程,具有间接性和迟效性,出于追求政 绩或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利益的考虑, 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见效快的项目,忽 视教育事业的投入
• (事)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丌合理 • 区域性教育投入丌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由二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的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是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在20丐纨80年代后期, 教育投资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以后, 由二各地方经济发 展水平丌同,可投入的资金能力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 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为突出。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由二较高层次的地方政府财 政把绝大多数资源放在高等教育上,对二基础教育则是层层下 放,特别是基础教育下放到乡镇一级以后, 由二全国许多乡镇 财政的财力有限,结果基础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拖欠教师 工资、学生流失严重、校舍破旧丌堪等。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2009(图三)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_1 (2)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_1 (2)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_1 (2)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财政收支的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财政学已成为经济学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我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对于财政学的概念、职能、实践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也分享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一、财政学的定义及职能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设计的学科。

其主要职能和目的是研究政府如何在收入与支出之间进行平衡,如何通过税制、预算安排等手段来实现收入与支出的协调。

同时还研究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稳定通货膨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二、财政学的实践意义财政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财政学的学习,我了解了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增强了对于税收体制,政府财政预算,财政政策等方面的认识。

这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十分有益。

作为财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了解财政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各类资金,准确把握财政形势,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同时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把握时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财政学的学习体会学习财政学,需要系统地学习国家财政收支的各个方面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设计。

此外也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丰富知识储备。

在我的学习体会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勤奋学习。

在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独立思考。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是团队合作。

在团队学习中,可以增强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具有合作精神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提高学习质量。

四是探索实践。

学习财政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需要实践来检验理论。

可以借鉴实践案例,进行应用实践、实地考察等探索,深入感受相关理论知识。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的学科,旨在研究政府如何收入、支出和管理资金,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财政学在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财政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财政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财政学还研究政府如何保障公共利益,如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财政学在深化对政府职能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财政学的学习也使我认识到财政决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财政政策的执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政府收入、支出状况、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

同时,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政府部门、企业、民众等。

因此,财政学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除了理论知识,财政学的学习还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财政学研究的领域广泛,学科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学习财政学不仅要掌握传统理论和方法,还要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和政策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模式。

财政学的研究也需要我们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政策支持。

因此,财政学的学习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我更加自信和积极地面对挑战。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种与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的价值观。

财政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理性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在财政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利益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社会资源更加公平、高效地利用,提高社会公共利益。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问题

资料: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在薄弱环节,让 民众直接受益
2012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为117210亿元,教育 支出是21165亿元,也就是说,国家拿出了六分之 一的财政收入用在了教育事业上。教育部提出要 “补短板”,而首当其冲的短板就是学前教育— —因为多年“欠债”,学前教育已是教育体系中 最薄弱的环节,“入园难、入园贵”成为社会热 点难点问题。
在实现4%的艰苦征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1995年,“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 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 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保障。
——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三 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1998年—2002年的5年中,中央本级 教育事业费因此增加489亿元。从4%到“一个百分点”,显示 了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意志和智慧。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王文卿 学号:7092612064
•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 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 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 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 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 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 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 增长。 •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 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 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 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 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从财政学角度分析我国普通高中教育

从财政学角度分析我国普通高中教育
基 础 教 育 投 入
从 财 政学 角 度 分 析 雏 国普 通 高 巾 教 胄
唐 丽 静
( 中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北 武 汉 华 湖 40 7 ) 30 9

要: 近年 来 , 着高校扩招 和 义务教 育在农 村地 区 实行免 费, 府 对 高等教 育和义 务教 育 随 政
家 、 会 和 家庭 科 学 合 理 的 分 担 机 制 。 社
关键词 : 普通 高 中 ; 育 经费投入 ; 教 财政政策
中 图 分 类 号 :0 ; 4 —04 F 8 G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87 2 o )6— 03 4 10 —5 2 (0 80 00 —0
投入 均有偏 重, 而普通 高 中教 育则成 为政 府投入 的“ 谷地” 。普 通 高 中经 费短 缺 的矛盾依然 突出 , 是 制约普通 高 中教 育发展 的主要 因素。本 文主要从 财政 学的视 角探 讨我 国普通 高 中教 育 , 以此来理 顺我 国普通 高中教 育 经费的现状 与存在 的问题 , 于有 关政 府部 门调 整教 育投 资决策 , 而形 成 国 便 从
界各 国普遍 认为 , 育虽 在 一定 程 度上 存 在私人 产 教 品的属性 , 多地 是 体 现 公 共 产 品 的 基本 特 征 , 更 是
收益 , 收益水平 通 常 随着 受 教育程 度 的提 高 而提 且 高; 另一方 面 , 会使整 个社会 因受教育 者 的文化程度
的提高而受益 。一般 来说 . 国 的受 教育者 越多 , 一 其 索质越好 , 越能促 进整 个 民族 素质 的 提高 和 国 民 就 经济 的发展 。教育 如果 完 全 由市 场 提供 , 种 “ ” 这 正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的公平之路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的公平之路

一、教育财政公平的理论意义与度量指标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征。

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利益、外溢效果、好的物品等公共产品特性。

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

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排他的,教育还具有“拥挤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并且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都是受教育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

从这个角度考虑,教育的受益是可分割的。

如果说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端点,那么教育则游离在这两个端点之间。

义务教育更偏向于公共产品一端,高等教育更偏向于私人产品一端。

经济学分析表明,自由市场不可能保障教育服务达到一个社会理想水平,因此政府必须干预教育。

正因为政府必须干预教育,正因为教育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所以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是教育财政的永恒话题。

维护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教育财政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就会带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教育经费,多数由政府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大多由地方政府支付,上级政府则多扮演财政补助的角色。

无论各国的国情有多大不同,财政体制有多大差别,在制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和模式时,都是围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基本原则,并寻求两者的最佳平衡点。

各个国家会根据管理体制和投资重点的不同确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分配。

通常,义务教育是各国财政保障的重点。

根据国家财力,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投资策略。

政府财政能力越强,对教育的经费保障力度越大。

公共教育财政服务于教育的基本需求,并对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给予特别关注,采用透明、公正和有效的经费拨款模式给予财政资助。

财政公平性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美国中小学财政政策中关心最多的焦点问题。

教育财政的公平性有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之分。

水平公平,又称横向公平,指的是对同样的人有同样的待遇,分配均等的资源;垂直公平,又称纵向公平,指的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待遇,对于特殊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区允许分配给额外资源。

教育财政学

教育财政学

复习1.教育财政:政府教育投入、公共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支出)2.教育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根据多级政府公共产品提供理论,教育产品是兼具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准公共产品,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提供。

3.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的主要观点:人力资本是国民生产要素之一。

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

教育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大。

4.衡量教育财政公平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取值范围0-1。

衡量教育财政效率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帕累托最优。

5. 教育财政的规模一般用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来加以衡量6.教育财政/GDP 是衡量教育财政规模的重要指标。

高收入国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趋于稳定,中等收入国家一般维持在4%左右,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7.我国生均教育经费60多年来小学增速最快、普通中学增速不快、普通高等学校增速最慢(有些年份甚至实际负增长)。

8.当前工业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普及小学教育之后才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9.教育财政的直接成本指各种财政性教育经费;间接成本包括教育税收减免、教育贷款贴息或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挂账处理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机会成本。

10.在美国,财产税是教育融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地方几乎将该项税收全部用于教育。

11.“人人交费已经过时了”、“教育——由政府为其融资”反映了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认为政府应对教育投入负主要责任的普遍共识。

12.彩票业收入在美国历史上对教育做出大贡献,比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但现在贡献不多。

13.教育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最低成本法。

机会成本分析法(宏观)、成本-效益分析法(微观)、最低成本法(补充)。

14.教育财政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P115 图4.3.1)1)短期直接效益指标(各教育层次的)学生数量、升学率、毕业生数量;2)长期直接效益指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3)间接效益指标:教育收益率、经济增长、就业水平提高、犯罪率、死亡率15.对教育收益的共识:包括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

教育学的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

教育学的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

教育学的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教育学的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是指通过经济学和财政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与财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与财政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财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教育投资与效益、教育市场等问题;财政学则关注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教育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研究体系。

二、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

教育经济与财政学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等方面。

2. 教育投资与效益教育投资是指政府和个人在教育领域所做的各类投入,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

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如何实现教育投资的最大化效益,通过评估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和社会效益,以支持合理的决策和政策制定。

3. 教育市场的运行与规制教育市场是指教育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机制。

教育经济与财政学关注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竞争与市场失灵等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机制和教育市场监管等。

4. 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教育经费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个人捐赠、教育税收等。

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机制、财政支出的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三、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研究能够提供决策者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其次,教育经济与财政学的研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教育系统的发展潜力。

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及策略

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及策略

CATALOGUE 目录•教育财政投入现状•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提高教育财政投入的策略•保障措施及建议•结论与展望总体投入水平偏低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财政投入差异巨大,一些富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远高于其他国家。

投入差异明显投入结构不合理全球教育财政投入情况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历史与现状教育质量下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会对学校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使得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制约经济发展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为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技能会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人才和技术。

加剧社会不平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使得一些社会群体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进而加剧社会分化。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益,以促进教育的公平、质量和经济发展。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使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财政支出结构固化财政预算管理不严格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1 2 3投资回报周期长政策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社会力量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03增加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01确保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02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01引导企业、个人捐资助学02创新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03加强预算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监督和评估030201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建立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的审计与问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严格追究责任建立奖惩机制增强透明度拓宽公示范围加强与社会沟通建立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财政教育支出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增大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2. 教育投入不足尽管我国在教育支出上的投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相对于国际上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教育支出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特别是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我国的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教育开支的浪费在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中,存在着浪费现象。

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排面效果而盲目进行奢侈的校园建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攀比工程而投入大量资金,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些浪费行为直接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也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

4. 教育支出与教育效益不匹配教育支出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我国,教育支出与教育效益之间并不总是匹配的。

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教育支出大幅增加,但教育效益并不见提高。

这说明了教育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思考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教育基金、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督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度和质量。

2. 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和效益在进行教育支出时,要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

具体来说,可以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扶持和指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健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对教育效益的评估和监督,确保教育支出与效益之间的匹配。

【用教育财政学分析教育内卷现象1500字】

【用教育财政学分析教育内卷现象1500字】

用教育财政学分析教育内卷现象中小学择校现象是中国教育界反映强烈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社会各界对增加择校的反应非常不同,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择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为学生而战、为权力而择校、为金钱而择校等乱象,学校教育的强烈利益驱动,择校的高收费现象,破坏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违背了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降低了教育质量,造成社会成员的不满,恶化了教育的发展环境。

出现择校现象的原因不止一个,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投入不足;也有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小学在学校管理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取将优质资源集中在重点学校的做法,以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这在某些历史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缺点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优秀的教师和较好的硬件资源都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这些学校被家长们挤得水泄不通,而重点学校以外的学校则普遍被社会排斥。

社会对中小学作为优质资源持有者的高要求,导致了中小学收费的增加。

相比之下,重点学校则存在学生人数不足和硬件资源闲置的问题。

(二)公共投资不足,教育融资机制不完善。

造成择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投资不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一个纯粹由消费者驱动的行业,它本身并不赚钱,需要政府不断投资以提高教育技术和教师质量。

然而,由于投资教育需要花费太多资金,结果是缓慢的,不是立即可见的,因此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政策收益”。

“择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择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投资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一个纯粹由消费者驱动的行业,它本身并不赚钱,需要政府不断投资以提高教育技术和教师质量。

然而,由于投资教育需要花费太多资金,结果是缓慢的,不是立即可见的,因此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政策收益”。

“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为公众提供广泛的服务和设施。

(三)董事会的监督和制裁较宽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教育財政學角度看19《七號報告書》建議的學校撥款新制度陳玉楷教育統籌委員會(㆘稱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優質學校教育》(㆘稱《報告書》),建議提高學校教育質素的方法甚多,爭議的㆞方不少。

相信具爭議性的項目,㆒時難行。

唯獨其㆗推介的「學校管理新措施」,因已積聚數年的經驗,有軌跡可循,料教統會會大力推廣,影響也會較大。

本文試從教育財政學的角度,基於校本管理精神,就㆒些實踐經驗,評論《報告書》所倡的學校撥款新制度。

΃ኝିरߺ෭《報告書》建議學校可彈性處理編制內不超過5% 的教席空缺,把原有聘請代課教師的款項抽調作其他教育用途。

以㆒學年計,5% 的教席薪津款額,相等於90–100萬,學校若能多了這筆「巨款」,肯定可以大加發揮和發展。

然而,這安排的行政成本也不少:第㆒,要取得校董會、20 家長、教師的同意;第㆓,如果出缺在學期㆗出現,需調動校內其他教師擔任出缺者的教學及其他行政任務,就須重新編配課節和時間表,行政成本更重。

如果學校行政㆟員怕麻煩,不作安排,便不能實行。

另外,最值得詬病的㆞方,是它的激勵作用屬負面的和消極性的,多於正面的和積極性的。

理由是:只容許學校有教席出缺時才有機會和權利享用,若果學校沒有教席出缺,便沒有機會。

這樣來看,這個措施在鼓勵甚麼?如果學校想享用這措施所帶來的「好處」,那便得設法幫助教師取假多於14㆝或增加教師的流動性不可了。

說話可能誇張了些,但道理卻是淺易明白。

就這項安排,筆者有如㆘的建議。

第㆒,根據研究顯示,教育的「周邊生產函數」(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教師輸入的部分,5% 的差異,對於教學質素的影響,是很難衡量的(Levin, 1996)。

因此,應容許在校董會及教師的同意㆘,學校可自由㆞安排不多於教員編制的5% 的教師的進修活動,讓教師全職帶薪進修與工作有關的訓練課程。

眾所周知,教學工作日益複雜,對教師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但教師的進修機會有限,條件亦差。

若教師取得共識,每㆟也有進修的均等機會(如何遴選進修者,可從長計議),學成後對學校、學生有所貢獻,我想會獲得教師的支持,家長學生也不會反對。

當然,獲得進修機會的教師,對服務的學校也須作出㆒定的承諾:所學必為學校所需,學成後須為學校服務若干年,此為享用權利後之必然義務也。

121第㆓,代課教師津貼(至少大部分),必須用於教師培訓之㆖,不能挪移他用;同時,增加了工作的教師,可以獲得津貼。

因為若有職位出缺,不請代課教師的話,原任者的工作,或多或少要由留任者分擔,留任教師不覺得有好處,產生怨懣是自然之事。

若多加之工作會帶來額外利益,不滿之情自會減少。

筆者認為,㆖述建議是提高教師生產力的㆒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政府的支出也無需增加多 少。

Җ߆ߺ෭ăጯ७̈́঱৺ߺ෭教統會建議把行政津貼、學校及班級津貼合併為「整筆津貼」,讓學校靈活使用。

盈餘款額卻不可超逾相等於學校㆕個月的整筆津貼撥款;用途也須在學校發展計劃㆗公開,以防濫用(《報告書》5.7段)。

新安排的優點,是容許移用盈餘,貼補不足,不致浪費。

以㆒間標準㆗學計算(30班),行政津貼每年約為275萬,班級津貼約為58萬。

實際的開支情況,班級津貼多數不敷所用;至於行政津貼,多數有所盈餘。

因為盈餘只可限於相等於㆕個月的款額,很多學校避免給政府扣回,往往用盡辦法花掉之。

這正是Drucker (1989)所說預算撥款的㆒大弊端。

若兩者合併為整筆津貼,運用的靈活性就大了,也合乎實際需要,肯定對22 學校有利而無害。

至於學校因此得益多少,就要看學校領導㆟的進取心了。

筆者願以所屬學校的做法為例,說明㆒㆘。

筆者的學校㆔年前參加了「學校管理新措施」,因此可享有㆖述兩筆津貼合併運用的方便。

學校因聘用兼職工友,代替部分長約工友,每月可從行政津貼省㆘5萬多元,用以購置非標準的設備,包括:安裝電腦網絡及器材、健身器材、視聽器材、圖書及改善校舍設施等,直接或間接㆞提高了教育質素。

當然,要在「合併津貼」取得益處,行政㆟員必須花較多心思和時間成本,例如,以兼職工友代替部分數目的長期工友職位,事先就要清楚掌握全校所需工友的㆟力資源,然後逐項安排,務必㆟盡其時。

此外,兼職工友的流動性較大,花在挑選聘用的時間也較多,但掌握了規律後,也不會是太大的負擔。

對於教統會因為擔心經費被濫用,因而建議盈餘款額限於㆕個月的整筆撥款,筆者不敢苟同。

第㆒,如在學校發展計劃㆗公開用途,已利用公眾壓力,制衡「濫用」,還怕什麼!把㆖限規定,只限制了學校有更大的發展鴻圖。

例如,學校想建設語言實驗室、游泳池、運動場等,這些動輒也需㆒百幾十萬元的,在限制盈餘㆖限的制度㆘就不可能實現了,這就局限了學校進㆒步的發展。

從理論㆖來說,是違反了「校本管理」23的自主精神。

David (1983)在檢討各個校本改善計劃的成敗時,就呼籲必須消除運用撥款的限制;紐約市的校本改善計劃,也為舊有的規條所限,不易進行;Bailey (1983)認為第㆒線的工作者,對資源運用是否適當,最有發言權;Lawler (1986)指出,高度參與工作的管理,需要授權工作㆟員㆕類資源,其㆗㆒項就是運用資源的權力;Firestone (1994)也指出,校本管理需要自由度和彈性。

或者,教統會鑑於目前大部分學校尚未參與「學校管理新措施」,未有運用「整筆津貼」的認識和經驗,擔心「㆒放即亂」,因而在最初推行階段,設立㆖限,縱使亂子出現,也不至於有不可收拾的局面。

筆者建議應採取Picus (1993)的提議:運用靈活手法處理,對㆒些已有經驗,表現優異的學校,解除種種束縛學校的規條,使其有更大的機會和空間實踐某些發展計劃。

規條不獨限於財政運用,也包括其他方面,例如校舍空間用途的改變(改建),在符合安全條例㆘,應接受申請(例子:現時學校縱使自行籌資,申請興建語言實驗室,如不獲教育署輔導視學處家政科督學批准,也不能把部分家政室的空間,改建為語言實驗室)。

幾十年前訂㆘的規條,應隨著時代改變而調整。

否則,只有財政政策轉變,也不能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ࡊϫߺ෭教統會建議允許學校將目前分門別類、不能調撥使用的科目津貼,合併使用,增加學校的彈24 性和自主;同時又要教育署制定指引,避免有些學校在某些科目投入過多資源,而影響其他科目的質素(《報告書》5.9段)。

明顯㆞,這個措施的立意與精神,與「整筆津貼」的安排相同,是既有進步性,又有保守性的妥協。

制定指引,相信是針對現實―對學校作出正確判斷運用資源的能力有所保留的㆒種保險措施,但這樣㆒來,就大大打擊了學校進行策略性改善計劃的意願了。

「學校管理新措施」,容許學校自訂工作計劃書,只要得到校董會、教師及家長會等同意便可。

學校有權「把經費放在最優先的項目㆖」,集㆗資源,針對成果。

例如學校欲開展普通話課程,在開設之初,如想效果良好,便需投入較多的資源,用以購置音響器材、錄音帶、參考書籍,甚至於課後聘請普通話導師,加強對同學的訓練。

如教育署制定指引,把這科的津貼額弄到與其他科目相差不大,對於這科的起步發展,甚為不利。

所以,筆者建議,亦如處理「整筆津貼」限額的手法相同―容許表現優異的學校,有較大的自主權。

其次,尚可通過申請,准許靈活調撥科目津貼,幫助學校發展計劃。

同時,教育署亦須經常配合時代的需要,檢討課程;容許學校有較大自主權決定課程:引入新的,取消舊有的、過時的,例如打字、工藝設計與電腦、普通話的興替。

(就算不取消工藝設計科,如能把工藝室部分空間,改建成語言實驗室,更能滿足強化語言訓練的時代需要。

)在有限的「時間表」教學空間,舊的不去,新的絕難引入;加㆖教育25 署種種限制,學校想更新課程,也難以實施。

提高學校教育質素,這是必須配合的措施。

ጯ७۞౬᫲̈́ϡ׍ߺ෭教統會建議由學校按需要申請,包括已實施「學校管理新措施」的學校,原因是現時有關傢俬及用具平均津貼的計算方法,不夠公平,未能切合學校的實際需要(《報告書》5.10段)。

回復老辦法,不獨違反「校本管理」整筆撥款、靈活使用的原則,而且行政成本重,分配撥款透明度不高,同時也是另㆒個「不公平」。

管理得法的學校,校具較為耐用,需要申請也因而較少,這豈非獎勵劣質管理!其實,教育署應用㆒套「折舊率」算式2,按學校校齡,逐年撥款,由學校自行運用購置所需校具,既公平,又省卻大量的申請、批准的行政成本,更可鼓勵學校珍惜校具(節餘所得,容許購置非標準校具),加強優質管理意識。

পؠϡ౉۞ᄮΞќ෱教統會建議,學校可收取特定用途的費用,但須徵得大部分家長同意,闡明作何種用途;如超過教育署㆖限(每名㆗學生每年收費不超過200元,小學生則不超過150元),學校還得教育署批准,方可向學生收費;對經濟有困難的家長,應豁免收費。

這項措施目的在增加學校可運用的經費,使㆒些有意義的活動可以推行,例如26 聘請舞蹈、樂器訓練導師,教授同學在學校課程內難以學得的專門技巧,或利用這額外的經費,購置大量圖書和視聽器材,提高教學質素。

㆒間標準㆗學,學生約有1,160名,每名交200元,每年就有232,000元,即使10% 家長豁免,也可有208,800元可供額外使用,是㆒筆非常可觀、好使好用的經費,甚受學校歡迎。

不過,要求理想的公平效果,筆者還得建議,政府應補貼學校因豁免家長所欠之數額,做到每校基本相同。

不難想像,㆞處香港㆗西區或九龍塘區的歷史名校,與屯門元朗區的新區學校,兩者的家長家境大不相同,若政府沒有補貼,會造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政府若有所補貼,肯定會公平些。

ඕᄬ教統會只限於學校本位這個層次作出建議,沒有具體談及整體教育經費問題(如2.8% GNP 夠不夠),也沒有觸及佔了教育經費90% 的教師薪酬問題,由此可以推論結果:優質教育可提升多少?《報告書》建議的新撥款制度,沒有為學校加添資源,只是推廣學校管理新措施(其㆗「校具」更走回頭路),為學校提供了有限的機會:付出額外的行政成本以換取資源運用的靈活性。

進取的學校,可能獲得多少益處。

可惜,《報告書》沒有建議㆒套機制和提供足夠的誘因,去「保證」所有學校都可以獲得好處,從而提升教育質27素。

也由於對學校信心不足,因而設定限制或指引,未能充分貫徹校本管理的精神。

筆者建議,對㆒些有「學校管理新措施」的經驗而表現優異(或記錄良好)的學校,可給予更大的彈性,使其有機會與空間進㆒步發揮。

同時,要全面推行學校管理新措施計劃,發揮校本管理精神,教育署必須全面檢討目前所設的規條,更改不能相配合的。

否則,「新措施」這個新生事物,只會在舊有的框框㆗空唱陳腔濫調,得不到適當的土壤而白白枯死。

ො ᛖ1.筆者認為教育當局應該撥出更多資源,供教師不斷發展。

2. 「折舊率」的概念,乃與沙田循道衛理㆗學劉賀強校長討論所得。

ણ҂͛ᚥBailey, G. W. (1983). Focusing local resources on school improvement. In A. R. Odden & L. D. Webb (Eds.), School financ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Linkages for the 1980s (pp. 91–108) Cambridge, MA: Ballinger.David, J. L. (1983). School improvement and programs for special populations: Finance and governance linkage. In A. R. Odden & L. D. Webb (Eds.), School financ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Linkages for the 1980s (pp. 109–125). Cambridge, MA: Ballinger.28 Drucker, P. F. (1989). Why service institutes do not perform. In C. Riches & C. Morgan (E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restone, W. A. (1994). Redesigning teacher salary system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3), 549–574. Levin, H. M. (1996). Raising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In M. Carnoy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2nd ed., pp. 283–291), California, US: Stanford University. Mohrman, A. M., Jr., Mohrman, S. A., & Odden, A. R. (1996). Aligning teacher compensation with system school reform: Skill-based pay and group-based performance rewar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8(1), 51–71. Picus, L. O. (1993). Using incentives to promote school improvement. In A. R. Odden (Ed.), Rethinking school finance: An agenda for the 1990s (pp. 166–20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