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愁情世界(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上课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说课稿

《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说课稿

《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说课稿《《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尝试学写填词。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构想淡化背景品味语言整合信息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本课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通过找相同意象的不同语境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体会李清照一般愁字别样情的婉约含蓄词风。

(三)说教法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一剪梅》与《声声慢》对比赏读

《一剪梅》与《声声慢》对比赏读

《一剪梅》与《声声慢》对比赏读《一剪梅》与《声声慢》对比赏读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词人。

她的青年时代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

“靖康之难”后,她经历了亡国之痛、丧夫之悲。

这种生活境遇的变迁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于是,同为写“愁”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便深深烙上了境遇的印痕。

一、所见之景《一剪梅》写了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大雁回飞,月圆人不圆,落花逐流水。

此时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并非凄寒彻骨的深秋,词人内心虽有淡淡的哀愁,但“两处闲愁”却因丈夫的牵念而能得到宽慰。

荷花零落,绿藕尚在,恰似词人的青春尚在。

大雁不时捎来锦书,足以宽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灵。

于是,词人不能与丈夫长相厮守,无奈之情、悠悠愁思便随残花逐水而去。

这正如词人在《凤凰台上玉吹箫》中所写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声声慢》写的则是“乍暖还寒”的深秋,而且还是“晚来风急”的深秋。

此时,词人所见之雁已不再是能捎来锦书的“旧时雁”。

面对“物是人非”的此情此景,加之鸿雁勾起的往日恩爱相思之情,词人自然是“不思量,自难忘”了。

黄花满地,赏花之人已不在,自不必去摘,也不必戴。

至于“憔悴损”,则恰似词人容颜衰老与内心绝望的诉说。

二、所做之事《一剪梅》中,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的是等待云中寄来的锦书,于是她便一直等到月满西楼。

这种等待是甜蜜的,也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想象到,词人独自坐于小舟中,凝眸高空,望眼欲穿,见到大雁飞来时是何等的喜悦,而大雁未带来锦书时又是何等的失望。

这时,词人波动的心潮就如美丽的湖水,会时而泛起点点涟漪。

于是,夜深人静时,遥望高空明月,词人还能觅得一丝快慰之情。

《声声慢》中,词人靠“三杯两盏淡酒”来敌秋风,来解新愁。

于是,相比浓重的愁情,词人便只能感到酒不够浓烈了。

除了饮酒,词人还能做什么呢?寻寻觅觅,她已找不到往日的时光,也找不回离世的亲人,只能“展转眄枕席,长簟竟空床;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文章解析

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文章解析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一一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绸罗“罗裳”无疑是指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声声慢》与《一剪梅》对比赏析教学设计

《声声慢》与《一剪梅》对比赏析教学设计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词七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的鉴赏。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婉约派和豪放派 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创作的,南渡是李词中 内容最深广的一篇。它通过一个“愁”字,把词人对亡夫的怀念,对国破家亡 的痛苦生活的悼念,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慨抒写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感受、诵读、欣赏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2、讲解内容:上片写景,交代了时令及发生的环境。“红藕香残”“花满楼” 二句明白如话却意蕴颇丰。“红藕香残”写秋来荷花落尽,“香残”而“玉簟” 生凉,已暗含离别凄清环境之意。“花满楼”一句,既补充了上句环境描写的 不足,同时又用“花满楼”这样优美的境界和与“香残”对应的境界来烘托, 则不仅使境界全出,而且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句,词人由此想像不知丈夫而今身处何方,内心又是怎样的孤苦凄凉。“雁字 回时”四句,作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初秋晚景图: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雁 字回荡,可是在这美丽的晚景中却没有自己丈夫“锦书”的来、鸿雁传书的回; 当自己独对这凄凉的秋景以素手弹琴排遣苦闷时,可又弹出“两重心字于罗衣” 这样无限伤感的曲调。这几句诗词包含着作者多少深情厚意啊!由于写景而抒 情,情景交融,结合得十分自然熨贴。
参考内容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13)班和高一(14)班的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积极向 上,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了热爱,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根 据上节课所学,进行诗词鉴赏,但有部分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对于诗歌鉴赏这一块较为薄弱。

李清照词两首对比阅读(精编课件).ppt

李清照词两首对比阅读(精编课件).ppt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精品课件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精知品课件秋,象征愁恨
对比点三、意 境
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 《醉》词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
精品课件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 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 之情。“帘卷西风”即“西 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 在。先以“销魂”点神伤, 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 落笔结出精品课一件 个“瘦”字。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 “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 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 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 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 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 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 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精品课件
借景抒情:
《声》一词描写了风急欺 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 天空飞过大雁,俯视则满地 残花,梧桐落地,细雨霏霏 等景象,伤心人更遇凄凉景, 涩景苦情融合在一起。
精品课件
直抒胸臆
• 《醉》:“愁永昼”与“莫道 不销魂……人比黄花瘦”点明 因离别相思而悲伤愁苦。
• 《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与“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点名 作者凄凉的心境和内心忧愁。
精品课件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 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 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 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 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 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 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 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 思念之情。

《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阅读

《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阅读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 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超常的敏捷。
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 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 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的才情。
诗的首联上来不是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 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 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 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 采,又写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 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 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 》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 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 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 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债之意。尾 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 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
孤独寂寞
提炼信息,看看她此刻的心思又是什么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信息:江楼(独) 千帆 斜晖(脉脉) 水(悠悠) 肠(断)
孤独寂寞
整合信息:梳洗后独倚江楼的少妇
盼夫思归的愁苦 与无助
品味语言
以意逆提炼志信息 “……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我们首先要通过对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

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

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李清照《一剪梅》与《声声慢》引导语: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的《一剪梅》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全词写满了浓浓的愁绪,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也写忧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首词吧!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翻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2024《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阅读

2024《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阅读

本单元,我们对比阅读了,身处乱世,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他们都表达了各自的情感世界。

那么李清照呢?身处不同境遇的她,又是如何抒写人生感悟的呢?雁回雁过两情境物是人非愁不同——李清照《声声慢》与《一剪梅》联读库车市第四中学一李雪莹核心素养南渡前:闺情、离愁一一清丽婉转南渡后:哀伤、愁怨一一沉郁凄凉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思夫、思乡、思国文学作品活动一知人论世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一剪梅》《声声慢》雁回雁过两情境李清照问题一为了消减闲愁,词人臆想鸿雁传书让我们置身诗境,描述一下读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时,你脑海当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问题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所写之“雁”有何不同?问题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剪梅》《声声慢》《知人论世》《意象》《情感》《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同一群雁,但一个是“回”一个是“过”。

从“雁回”到“雁过”词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幽怨到凄苦的流变。

幽怨尚有人事可以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因此“可以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这正是“雁回雁过两情境,物是人非愁不同”!《一剪梅》《声声慢》《知人论世》《意象》《情感》《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荷花黄花文学作品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李清照在不同境遇,面对同一意象所抒发的不同程度的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期:经历了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和丈夫病 逝等重大变故,长期流落南方,饱尝了国破 家亡的痛苦,作品主要抒写伤时念旧和悼亡 怀乡的情感。表达词人在孤独、漂泊生活中 的浓重哀愁,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作品: 《声声慢· 寻寻觅觅》、《永遇乐· 落日熔金》、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 年年 雪里》等。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 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 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走 进 李 清 照 的 愁 情 世 界
一 般 愁 字 别 样 情
——
《一剪梅》与《声声慢》 比较阅读
相思之愁、生离之愁(轻、浅、淡)
《声声慢》: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沦落之苦 (重、深、浓 )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雁 过 南 窗 , 梧 桐 细 雨 写 点 点 苦 愁
月 满 西 楼 , 落 花 流 水 寄 绵 绵 相 思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 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 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 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 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 《漱玉词》。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生活相对比较 安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 想感情,其中又以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为多。 语言清丽婉转,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 暮》、《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簟秋》、《凤凰 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醉花阴· 薄雾浓 云愁永昼》等。
两首词中相同的意象 落花
红藕香残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
——《声声慢》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相思之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声声慢》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沦落之苦
异: 满月(《一剪梅》)
思亲
淡酒、梧桐、细雨 (《声声慢》)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酒是“愁”的象征
如何理解“淡 酒”?
词人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梧桐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一般“愁”处别样 情 《一剪梅》:
共同点: 1、节令上: 秋天 2、情感上: 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两首词中的“愁”各是通 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一剪梅》:
红藕 残香 回雁 满月 流水
《声声慢》: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分析两首词的意象,哪些是相 同的,哪些又是不同?
同: 落花(红藕 / 黄花) 大雁( 回雁/过雁) 异: 满月(《一剪梅》) 淡酒、梧桐、细雨(《声声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 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 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 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 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 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 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 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 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 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 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 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 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 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着。这 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 说得清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