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子女少成才
教师子女的故事
教师子女的故事作者:丁国标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08年第02期黄晓艳:我为妈妈洗脚在我们身边,有些同学是我们学校老师的孩子。
教师子女会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呢?笔者采访了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的几名教师子女,听他们讲述了各自的精彩故事,让我们齐齐来分享!(黄晓艳,石碣实验小学黄景星校长的女儿,六年级学生。
)回到家,做完作业,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心里有点酸酸的,妈妈你怎么还不下班呀?街上的灯渐渐地亮起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
妈妈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满脸的疲倦。
我连忙端起茶水走到妈妈跟前,“妈妈请喝茶!”“谢谢!”妈妈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妈妈今年教初三英语,早出晚归,工作一定很累。
报上说泡脚能驱疲劳,对,我也来帮妈妈洗洗脚,让她舒服舒服!于是,我端来一盆水,走到妈妈身边,蹲下,轻轻地说:“妈妈,我来为您泡脚吧!”妈妈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行,我的小宝贝。
”我轻轻地为妈妈脱去袜子,让她先试了试水温,妈妈说太热了,于是我往盆里放了些凉水,直到水温合适为止。
我一次又一次地轻揉着妈妈的双脚,连脚趾缝也不放过。
妈妈的脚呀,从大山深处走来,走过了多少坑坑洼洼;妈妈的脚呀,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多少年……汤珊雅:幸福伤疤(汤珊雅,石碣实验小学汤怀根老师的女儿,五年级学生。
)在我的膝盖上,有一块伤疤。
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很幸福,我管它叫幸福伤疤。
那年,我读四年级,教我语文的竟然是我的妈妈,要知道她对学生要求可严格了,我是她的学生,也不例外,经常挨她批评。
那天,我趁妈妈午休,溜了出去和一班小朋友追逐。
因为得意忘形,我重重地摔倒了,鲜血从膝盖上直往外冒,伙伴们吓坏了,赶忙去找我妈。
我也吓哭了,因为害怕妈妈生气。
妈妈来了,她是一路小跑来的,身上还穿着睡衣,头发也乱七八糟的,她是刚从床上翻下的。
她气坏了吗?我不敢想……“啊!天哪!”当看到地上的血,还有不停哭泣的我时,妈妈叫着,那声音有点颤抖。
对于教师教育子女耐心缺乏问题的探讨
对于教师教育子女耐心缺乏问题的探讨【摘要】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饱含爱心、耐心,对学生掏心掏肺,然而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没有足够的耐心,这种现象让人深思。
我从身边的例子发现,教师压力大,对子女拔高要求,角色混乱,把工作压力带到家庭教育中都是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除了要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并积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耐心。
【关键词】教师子女;教育;耐心缺乏一、提出问题一次我带儿子去绘画班学习时,听到旁边的妇女在大声地谈论她孩子的老师,那位妇女用轻蔑且略显厌恶的语气说道:“对他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耐心,更何况对别人的孩子!”听到这句话,我的心中五味杂陈。
我是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确确实实充满了爱心、耐心,对学生掏心掏肺,不仅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还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征服学生,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然而,对于自己的孩子,许多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二、原因分析为什么这些教师对学生有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没有耐心了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对学生有耐心是工作需要,是必须的,然而“耐心、激情都在学校里耗光了,回家就想安安静静地待着。
”同事陈某,在学校里出了名的好脾气,对学生教育细致入微,饱含耐心,然而回家之后,面对尚读幼儿园的儿子提出的讲故事的要求却只能回答:“宝贝,妈妈好累了,你自己玩一会儿吧。
”如果儿子不依不饶要求讲故事,还会引来她的一顿训斥。
第二,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参照物,教师不知不觉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拔高要求。
同事张某的女儿正上小学,做作业时遇到了问题请教爸爸。
张某一看,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心中就有点火,但是还是忍住火气给孩子讲解,然而讲解了一次之后,小女孩还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他就控制不住火气大声吼道:“上课都干什么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可怜的小女孩立刻被爸爸的呵斥声吓哭了。
青少年成才关键是外部机遇
青少年: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
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成才:成为有才能的人。
关键:词语,意思是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自身能力:个人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能力与知识密切相关,但知识的多少并不直接决定着能力的高低。
外部条件:个人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所谓德育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
指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妇女权益保护、男女平等实现程度、家务劳动社会化等。
(/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5%A4%96%E9%83%A8%E6%9 D%A1%E4%BB%B6)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之后,发现这1500名超常儿童中有的成为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对这两类人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人格特点的差异,尤其在意志品质方面。
专家认为,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到30%,情商因素占到70%到80%。
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不一定能成才,可能是一个书呆子。
数据证明:略看即可。
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吴殿廷教授等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国家公布的1999年底前的863名科学院院士和2001年底前的611名工程院院士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日前发布了成果,总结出我国院士成才的一些有趣特点:院士籍贯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院士成才率与籍贯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
教师、医生家庭的子女成长为高级科技人才的比率最高。
教师子女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心理原因[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684( 2013) 12-0007-03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崔璐张野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 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l。
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
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巾,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
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于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
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 Keith&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
Dake( 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
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
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
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
教师家庭经济困难帮扶措施
教师家庭经济困难帮扶措施一、引言教师是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培养下一代的成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困境,一部分教师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帮扶措施来解决教师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
二、加大工资待遇教师是国家的培养人才的重要群体,因此,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工资的投入,确保教师获得合理且稳定的收入。
这将有助于缓解教师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住房补贴制度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许多教师无法负担高昂的住房成本。
政府和学校可以制定住房补贴政策,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适当的补贴,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廉租房或租赁补贴,保障教师的基本居住需求。
四、提供子女教育支持教师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子女教育费用的负担。
学校可以提供免费教育或减免学杂费的政策,帮助教师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教育基金,为教师的子女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五、开设兼职岗位除了在学校从事正式教学工作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兼职岗位来增加收入。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拓宽职业领域,同时确保兼职工作不会干扰到正式教学的进行。
六、提供培训和提升机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来说,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至关重要。
政府和学校可以提供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
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他们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七、加强教师福利保障政府和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福利保障的投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
这些举措将有效帮助教师减轻经济负担,提供保障感,同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八、建立家庭经济援助机制尽管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教师家庭解决经济问题,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可能会面临临时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建立家庭经济援助机制,及时给予帮助,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度过困难时期。
反思教师教育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反思教师教育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反思教师教育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不足教师教育子女的优势一孩子内心有优越感教师的孩子存在一定的优越感,不是指他们父母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而是指其父母的身份会带给孩子更强的职业优越感。
这一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从我身边教师子弟的同学身上感受得到。
除了父母教书育人的特殊身份能让孩子产生某种骄傲感,显然,教师的职业优势,也使孩子能够更超前地接触到、了解到学校的教育,并且更加了解学校的生活。
对于孩子适应学校这件事,无论是入园的适应,还是幼小衔接、步入初中等等,几乎成为父母们普遍关心甚至头疼的事情。
而教师孩子的成长有独特的地方,也因此不会对学校产生恐惧感,相反的,他们更容易对学校抱有亲切感,这都是跟父母是教育专业人士有很大的关系。
我曾经请教过一位律师,他认为,从人的发展来看,子承父业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父母在从事科学、医学、文学、人文学这些领域的工作,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职业印象。
这是职业传承里面非常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和孩子所受到父母职业的熏陶、感染有关。
作为一个教师,本身就有强大而端正的职业的精神,这对孩子会产生非常好的影响;同时他们所处的育人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同事关系等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孩子会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作为教师,通常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既然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我从和接触的很多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谈话中,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观点,这些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如果他的父母是小学或中学老师,那么这些学生跟学校的各种关系往往都维持得特别好。
因为作为教师,他会从无数孩子身上获得一种领悟:一个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孩子早期教育有多么重要。
父母如果有良好的品行,那么在孩子身上你就可以发现他有非常好的脾气、非常好的习惯。
我认识很多朋友,那些从事非教育领域的工作的朋友,都很愿意选择教师做人生伴侣,教师是最受他们青睐的结婚对象。
想不到教师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想不到教师的孩⼦最容易出现⼼理问题?01.教师的孩⼦竟然更容易出现⼼理问题!前⼏天,看到⼀个消息:专门研究学⽣⼼理的北⼤教授徐凯⽂称,在⼀项调查中显⽰,容易⾃杀的孩⼦⽗母职业分布前三名分别为教师、医护⼈员和公务员。
教师的孩⼦竟然是最容易出现⼼理问题的群体,甚⾄远远⾼于第⼆名医护⼈员的孩⼦和第三名公务员孩⼦。
或许,你会感到极度的惊讶:⽼师们能教育出那么多优秀的学⽣,他们的孩⼦应该更优秀才是啊,怎么可能连⾃家的孩⼦都教育不好,竟然还出现⼼理问题?下⾯看看⾝为教师⼦⼥的⽹友留⾔:@Clina天之童:有⼀种情况,是孩⼦就在妈妈的班上,妈妈做班主任。
这样,孩⼦在幼⼉园、⼩学、中学这些该和⽗母分离、该独⽴尝试建⽴⾃⼰⼩圈⼦的阶段,实际上很难独⽴。
他要么丧失独⽴性,要么过分反叛。
@减肥失败的英俊芒:⽼师⼿⾥有⼤量“隔壁家⼩孩”的样板,⼜⾮常熟悉学⽣的⼼理和⾏为模式,做⽼师家的孩⼦⼜不优秀的话可能真的压⼒很⼤。
@围观:⾼考状元家庭中,家长是教师,公务员,医⽣的也最多。
@微疏:作为⼀个⽗母都是⾼中⽼师的⼈,我觉得我挺有资格答这题的。
第⼀,教师作为⼀个群体,也是有分真正懂教育的⽼师和不懂教育的⽼师的,懂教育的⽼师当了⽗母⾃然教的好⾃⼰的孩⼦,⽐如我⾼中在实验班,⾝边很多学霸都是⽗母⼀⽅或者双⽅是⽼师的,不懂的瞎教⾃然好不了。
@津悦-⼩李:我⽗母都是中学⽼师,以我妈妈的性格来说,我是很感激她的学⽣们分散⽕⼒的。
另外,他们对孩⼦成绩的要求也没那么⾼,⽐同事孩⼦强点⼉就再好不过了。
@你管我是咸是甜:我妈妈就是⽼师,但是我从⼩跟我妈妈最亲。
她很擅长从细微的地⽅观察到我的⼼⾥状况,然后⽤⼀种循循善诱的⽅式教育我,我觉得⽼师并不是全部都“束缚”着他们的孩⼦,也有⼀部分真的很擅长教育吧。
@寂蝉:我爸我中学⽼师,我妈我⾼中⽼师。
从初中开始的痛苦,想死⼜不敢死。
活在教职⼯⼦⼥的圈⼦⾥是我觉得最痛苦的。
⾥⾯只我⼀个⼈学了美术,只有我⼀个⼈不是考状元的苗。
教育孩子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问题•相关推荐教育孩子的问题教育孩子的问题1今天看了俞洪敏写得有关小孩教育的问题,很有感触,特总结如下:1:加强人品教育。
小孩在读书,自己也一定要拿书本读书。
自己周六,周日没有好好利用。
2: 加强自己父母的模范教育。
3:多鼓励,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
这次10分,下次20分。
4:设立有偿教育:不随便给小孩许诺,对小孩的要求一定要有偿教育。
这样想来,自己对学生是否也应该如此啊。
教育孩子的问题2(一)表扬过多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二)提问过多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
”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
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
”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
教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教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学生。
从这个常理来推论,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一定很成功。
很多教师的子女确实很优秀。
但是,同样也看到一些与常理相违背的事实——某些教师子女成为“教育次品”与“残品”。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教师的子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耳边常听见这样的话:“对别人的孩子,你总是待得很好,对自己的孩子,你就别无计了呀”;“自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却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出类拔萃!”;“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
正如医生的孩子爱生病一样,教师的孩子也往往学业成绩不够理想。
注重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在大学里专门学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说最懂得教育的教师人,为什么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呢?下面是作者几点粗浅的理解:1、教师子女特殊教育环境的原因教师在学生心里的形象应该是比较完美的,少有瑕疵,甚至是“真善美”的化身,学生总是带着崇拜的心里接受教师的引导。
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榜样。
而教师在自己家里,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本身的各种特性,无论优点或是缺点,都总是在子女面前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
那种教师在子女面前的“神秘感”也就被淡化了。
无形中淡化了教师子女对老师的崇拜心理。
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家长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对学生的任课教师随意评论,这样任课教师在讲课、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优缺点全暴露在子女面前,致使教师子女对自己的教师更加淡化了“神秘感”,甚至淡化了信任!一句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
”学生如果对教师过度的了解,教师知识的美、人格的美在学生心目中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家长在子女面前要尽量少评论子女任课教师的情况,多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形成教师子女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亲其师,信其道”,让教师子女爱教师爱知识。
我14年的学生经历和10年的教师经历真切的告诉我,有些时候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是是非非”对学生的学习和管理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很多教师看到自己孩子的老师是自己的同事、同学、校友、朋友、甚至学生,就萌生了得到照顾的想法。
我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
我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的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教师子女难成才”的现象。
小学优秀女教师同时承载了两个重要角色——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她们是教育教学的领头人。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她们是母亲、是妻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使她们在家庭教育上有着过当和缺位的表现。
很多优秀小学女教师为了追求更多的成就感,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比重,因而在教育子女的观念、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导致教师子女存在强迫症倾向、自信心不足等消极人格。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访谈法来收集资料。
笔者通过对八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分析访谈资料了解教师教育子女的实施过程中造成的阻碍和困扰,发现教师在家庭角色扮演中出现角色偏差的现象,其中包括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的偏差、价值认同与选择的偏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态度的偏差。
并从角色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视角,分析总结出现偏差的原因,即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偏重教师角色价值认同以及家校不同角色期待下的角色体验落差、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理想化;进而,针对教师出现的偏差现象,总结出对子女成长的具体影响:教师职业特性埋下子女成长隐患、教师权威下造就的压抑人格、家庭教育越位和缺位的消极体现;最后,从教师自身层面、家庭层面及学校管理层面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帮助小学优秀女教师尽快摆脱育儿困扰。
本研究是对教师家庭角色扮演的初步探究,相关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能通过问题的提出为教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提高她们的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家庭和谐,保证她们子女获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如何看待教师教育子女的误区
如何看待教师教育子女的误区一般看来,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现实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这值得每一位作教师的家长好好思考。
究其原因,除教师子女自身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外,教师家长自己对子女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造成教育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挑剔型:由于教师对本行业较为熟悉,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百般挑剔,尤其是一些在教育界思想前卫、略有成绩的教师更容易对自己子女的教师吹毛求疵。
这种挑剔如果发生在同子女的言谈之中,则容易使不够成熟的孩子不自觉地对老师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最终削减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轻视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育子女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
他们接受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
这种思想倾向,使他们对中孩子教育容易表露出一种漠视的态度,这种态度一旦被自己的子女感受到,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漠然臵之。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倘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的信仰支持,极容易形成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
一些教师在子女早期教育失败后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往往也无力回天。
可见,教师对自己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基础教育时期子女教师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作为教师,更应明白这一点。
三、超前型:有些父母想急于尝试一些新的做法,经常会作出不切实际拔苗助长的事情。
这种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出现一些好的效果,也许还可以满足一阵虚荣心,殊不知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最终会造成教育不当甚至酿造出苦果。
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中国以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念,把小孩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要他读《大学》、《中庸》。
教师子女教育困惑导因及矫正策略
作者: 姜源
作者机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67-6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子女教育 教师 矫正策略 学习习惯 逆反心理 孩子 家长 理想
摘要:教师在自己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这点来说,教师子女应该是“特权一族”。
事实上确有众多的教师子女品学兼优且学有所成,据多家机构以家长行业为样本调查分析,教师子女的成才率是比较高的。
但也确有许多教师,在自己子女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和烦恼,不仅仅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更为严重的是孩子逆反心理严重,难以沟通。
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师如何教育子女
教师如何教育子女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教育子女应该有优势。
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子女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好的很好,差的也不少。
身边常常有老师抱怨:“对别人家的孩子,我总是教的很好;对自己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无策。
”“自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培养的出类拔萃”“我能带好一个班级,怎么带不好自己的孩子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教师教育子女,到底是“先得月”,还是“灯下黑”呢?分析教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教师角色“不下班”,挤压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教师容易把管理学生的角色带回家中,像管学生一样管理自己的孩子,要求太严、太细,致使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在家中有“父母教师”管着,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空间,这样孩子成长的空间也就没有了。
没有自己的空间,无法释放自我的孩子会更加逆反,适当时候,会加倍爆发。
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总有比较优秀的,出类拔萃的,教师以这些孩子为荣,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优秀。
学习优秀,听话,做事中规中矩,这样严格的要求会压抑孩子的人格,孩子会不自主地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当孩子表现不够优秀时,教师自然很失望,往往拿自己教的优秀孩子作比较,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教师子女的身份对孩子是光环也是枷锁。
一般人认为,作为教师的子女,理应表现的品学兼优。
这种认识,对孩子是动力,也是压力;是光环,也是枷锁。
身为教师子女,就像时刻站在聚光灯下,暴露在众人之前,照着期望的品学兼优的方向发展。
如果有的孩子不那么优秀,来自周围人的压力就会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就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首先,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教师”。
作为教师,回到家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教师。
孩子对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是倾听,是亲情,是宽容。
如果父母不能放下自己教师的角色,好为人师,孩子会疏远父母,关闭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就关闭了教育的基础。
关爱老师的子女策划书3篇
关爱老师的子女策划书3篇篇一《关爱老师的子女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关爱老师的子女,共筑美好未来”二、活动目的教师是学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教师往往无法给予自己的子女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和关爱,我们策划了本次活动,旨在为教师的子女提供一个温馨、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三、活动时间[具体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地址]五、参与人员教师子女、志愿者六、活动内容1. 学习辅导组织志愿者为教师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2. 兴趣培养根据教师子女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类兴趣班,如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培养特长。
3. 心理关爱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教师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4. 亲子活动组织教师和子女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等,增强亲子关系,让教师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5. 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演习、地震演习等,提高教师子女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七、活动流程1. 活动开场: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欢迎教师子女和志愿者的到来。
2. 学习辅导:志愿者根据教师子女的学习需求,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辅导。
3. 兴趣培养:教师子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兴趣班。
4. 心理关爱:心理咨询师为教师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5. 亲子活动:教师和子女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6. 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子女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八、活动预算1. 学习辅导费用:[X]元2. 兴趣班费用:[X]元3. 心理咨询费用:[X]元4. 亲子活动费用:[X]元5. 安全教育费用:[X]元6.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注意事项1. 活动前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把子女当成学生一样爱——关于教师子女教育的一点看法
时常流行的一句话叫“自家端公扛不了自家的神”。
意思大概是比如医生医不了自己的病,剃头师剃不了自己的发,教师教不了自己的子女。
其实,作为教师,不乏有教育子女成才的优秀事例,这里不用多说。
而笔者看到,身边有不少教师子女反倒厌学、逃学的实例,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这个问题。
用一句“某老师忙于工作,连子女学习都耽误了”的话解释,我认为,一则是托辞:大爱平等,众生平等,难道自家子女就不是学生吗?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教育好,自家的孩子的教育难道就不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吗?二则是: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学生一样对待,这实在是教育的一个死角,笔者还没有见到过比较成熟的探索或实践。
当然,我也不否认很多老师一心扑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校为家,忽略了自己子女学习的情况。
对这些老师,我一方面是敬佩,另一方面是遗憾。
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害怕教自家的子女,害怕自家子女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学习。
往往在把自家子女安排到别人的班上学习,甚至请别的教师任教。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归结为几点:首先子女与自己太亲近太熟悉了,彼此的缺点优点都了然于心。
所以子女对身为父母的老师缺少那种“敬畏”感。
尤其是现今,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中对子女多数是扮演“慈父”和“慈母”的角色,不可避免地有骄纵的倾向。
子女不“怕”父母,不“从”父母,这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容易让当老师的父母“下不了台”。
更有甚者,身为子女的学生还可能当众顶撞老师。
这让身为父母的老师在管理课堂和组织教学上陷于难堪的地位,来“硬”的怕把孩子逼到逆反,来“软”的怕其他孩子跟着模仿,还有厚此薄彼之嫌。
其次,很多家庭的子女从小就有一种倾向:父母在家中说什么,他可能会“犟嘴”,反驳,但是到学校老师说什么他就相信。
笔者见过,同一道题目有不同的解法,但父母教的方法孩子不认可,因为老师不是这样教的。
这也是很多老师愿意让别的同事来任教自己子女的课程的原因。
再次,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父母的老师怕在与子女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损害了自己的“师道尊严”。
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
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师教育孩子的好方法1、学会赏识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能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不断取得进步。
例如:家长配合教师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培养创造精神,不可简单地用“对错”、“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应敏感地捕捉孩子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自主决定。
2、与孩子交谈一般来说,小孩子都很愿意把学到的东西表演给大人。
与孩子交谈,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看孩子都掌握了些什么,以便配合老师巩固学习成果。
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和孩子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一些规矩或计划,并自始至终地执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父母双方的教育观点和态度要一致,不要一紧一松,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
4、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做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孩子对知识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同时也能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
5、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对于孩子来说,远大目标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有一些近期目标,实行“低标准,严要求”。
近期目标要让孩子感觉能够做到,但家长要监督目标实施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让孩子循序渐进,逐步实现长远的目标。
6、做孩子的表率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应尽量避免“筑长城”、“酒文化”等消极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7、帮助教师保持良好形象一般来说,教师是学生尊敬或崇拜的对象。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但教师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或错误。
家长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信任危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8、关注家长园地或宣传栏家长园地、宣传栏中有教师向家长介绍的教育内容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
9、定期与教师交流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如面谈、电话交谈、写信等,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在园表现,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生的成就是老师真正的成就
师德高才能育好人师德这个话题,每年暑假集训的时候都在谈,大家都在学习和落实。
很多老师做的很不错,不仅自己教的学生出成绩,他们的儿女也成人成才。
学校很多教师子女都考了理想的大学,找到很好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超越自己父母的比比皆是,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都是师德好的结果,也证明张店中学老师的师德有很好的优良传统。
《易经》中讲“厚德载物”,各行各业都要有好的品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为社会真正做出贡献,事业也才能长久不衰。
“有德者有寿,有德者有后,有德者有位”大意是说有德行的人会长寿,仁者寿;有德行的人有传人,他的事业有人继承;有德行的人才能干到一定的位置。
也听说过“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大意是说一个人的德跟他的地位不相匹配,那么后面必定会有灾殃。
作为老师,尤其应该注重自己的师德,这是关系到教书育人的大事。
刚毕业时听说“一代师风影响一代学风”,的确如此,二十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的。
当老师的,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
古时候最受人敬仰的两种职业,一是老师,二是医生。
尊敬的原因就在于,老师可以爱学生超过自己的孩子,医生可以深切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以救死扶伤作天职。
古代如果教师子女和学生同学,学生天赋好的,老师一定教育学生的程度超过自己的子女。
古代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与供养取决于家庭条件,家里不太宽裕的,供养少一点,家庭条件好的,多一点供养。
老师真正是因材施教,只要学生真正是读书的料子,老师一定耐心培养和关怀,学生超过老师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学生是老师的追求,学生的成就是老师真正的成就。
学生造福社会,就是老师为社会作的贡献,过去社会安定与这些有道德老师的教化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我站在讲坛上整整二十年了,这一学期经我手收的学生所有费用要超过百千大洋了,拿着这些真金白银,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犯错,看着money人都是有贪心的,可我明白学生是老师修福的对象,我不敢贪一分,尽量不弄错一厘一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过来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教师的子女少成才?!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
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
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
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
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
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
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长期的职业习
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
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
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
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
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
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
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
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
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
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
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
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
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
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
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
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
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
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
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
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
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
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
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
教师,尤其
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
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
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