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尊经书院记

合集下载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简介王阳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时—1529年1月9日辰时),孔元诞辰日2023年9月30日,汉族,幼名雲,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

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宁波余姚)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家,阳明心学宗师及集大成者。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阳明父亲是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龙山公王华先生。

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两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两广巡抚。

因平定宁王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万历年间,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包括明明了凡。

阳明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等。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前言阳明子,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立德、立功、立言”实乃真三不朽,然先生从千苦万难中淬炼之“致良知”学说却被埋没四百余载。

今华彩盛世,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儒学复兴,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之精髓。

研习阳明心学,必先了解阳明先生所处之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

于是乎各种关于阳明先生之传记、戏说纷纷藉藉,然最忠于事实的莫过于先生嫡传弟子钱德洪所纂之《王阳明年谱》。

时光荏苒,四百余载,阳明心学重现光芒,洞悉人性,直达人心。

为便于大家了解先生真实生平,公元2016年9月始,门人明明了凡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钱德洪版《王阳明年谱》为基准,按照今人阅读习惯编校、排版,前增加吾师之白话简介、年谱,德洪版正文内容稍作注释而无译文,德洪引用之大篇幅阳明及门人所著原文统一移至年谱后,遂成本版《阳明年谱》。

5-6石首教育1000年大事记

5-6石首教育1000年大事记

石首教育1000年大事记宋元祐中(1086~1094),县学宫由原建宁县调弦驿东槎港山迁至石首县城楚望山(东岳山)麓。

元大德丙午年(1306),达鲁花赤萨德弥实因原学宫地址低洼狭窄,改建子绣林山南麓西门内。

元末,教谕傅鼎孙于砚台山南侧设坛讲学。

后人刻“石坛”于其上传为胜迹。

明洪武十五年(1382),知县朱允恭(亦作泰)以元学宫故址建文庙,中为大成殿。

建文二年(1399),杨薄中进士。

后为明代礼部尚书学士,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成化十四年(1478),知县黄本于尊经阁迤右方建射面,令生员习射,以示才兼文武。

弘治三年(1490),袁宗皋中进士。

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弘治六年(1493),知县何洽建绣林书院,地址在砚台山北麓。

正德六年(1511),张璧中进士。

后为明嘉靖重臣,曾任礼韶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李芬于县城西南社稷坛左面建崇正书院。

正德十三年八月,翰林院国史编修兼经筵官文林郎邑人张壁撰《崇正书院记》。

万历廿九年(1601),曾可前中探花。

清康熙四年(1665),石首官府改社学为义学,使贫寒子弟入学。

康熙七年(1668),知县卫允嘉于县城玉田寺设约所,因“僻处北隅”改后在全县五总内设乡约,定期宣讲《圣谕》。

雍正九年(1731),知县张坦定文庙,十哲、名宦、乡贤诸祠春秋两祭,并亲临文庙为生员“说忠孝大义事”。

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黄勋捐俸整修绣林书院。

道光初年,知县王会清率绅耆创修绣林试院于父子岗。

自此石首始有县试场。

道光八年(1828),知县谢坤在县城北门外建演武厅,自此石首县始有武试场。

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李会庚、训导邹聪训等创设宾兴馆(即考棚公所),一进三间及左右厢房门楼,以接待应试的生员和举子。

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知县廷元两次勒立宾兴碑文,规定其收支范围及使用办法。

同治五年(1866),知县朱荣实将大约湖湖田五百零一亩零三厘一毫的收入划作宾兴开支。

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

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

第39卷第4期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i.39No.4 2020年8月JOURNAL OF EAST CHITA UNIT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Aug.2020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黄漫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8)摘要:古代临川书院兴盛,自宋至清末,共创建书院13所。

其中,兴鲁、临汝书院更是在江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临川书院名人多、声誉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地方人才培养、地域文化交流以及塑造临川作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文化性格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临川书院;地域文化%才子文化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20)04-0313-05黄漫远.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4):313-317.Huang Man-yuan.The shaping of ancieni Linchuan academies and Linchuan personaae culture[ J].Journai of EastChina Univeyity of Technology(Sociai Sciencc),2020,39(4):313-317.“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丿11$是戏剧大师汤显祖描写家乡临川风物的诗句。

临川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山岳秀美、河港纵横,素有江右名郡之称&临川作为赣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区域角度看,临川的书院起步早、影响大、内涵丰富,并与临川著名的才子文化互为表里、互相成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临川地域文化符号&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而临川作为江西书院繁盛之区,向来吸引学者关注的目光①&既往研究,较多着眼于临川书院静态、单一的历史梳理和史料呈现&但是,书院作为一个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组织,其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亦值得关注&若能从动态、多维的视角,考察临川书院在地方人才培养、地域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应该是理解临川作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文化性格的关键之一&1临川书院发展概况及特点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集藏书、校书、修书、刻收稿日期:2019-09-28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社会变动中的清末书院生徒职业选择研究”(19JY21);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古代江西临川地区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研究”(YG2018255)。

汤显祖与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针的探讨

汤显祖与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针的探讨

汤显祖与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针的探讨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时有通用,人本也即民本。

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

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正确地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为人民执好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略论郧山书院

略论郧山书院

略论郧山书院郧山书院是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修建于郧阳府城东北角。

在明代统治者重视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郧山书院诞生并在众多名士的关心支持下向前发展。

本文依据文献考证了郧阳巡抚的历史沿革,探讨了于湛与郧山书院的关系,梳理了郧山书院的历史沿革。

旨在追溯郧山书院悠久的传统,继承和弘扬其优良的办学治学传统。

标签:明代;郧阳;郧山书院;教育《明史·选举志》载:“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

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书院建设,大力倡导学校教育,不遗余力地进行官学的建设。

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痒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的局面。

郧山书院即是在此背景下,由郧阳巡抚于湛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府署东北所建。

1 郧阳巡抚历史沿革在五帝时期的前半叶,郧阳地域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

夏商时期,郧阳地域是梁、豫、荆三大州的交界地区,主要属梁州。

秦汉时期,郧阳地域分属南阳郡和汉中郡所辖。

三国魏时期,郧阳属魏之荆州(今河南新野县)辖区。

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在郧关置郧乡县。

《水经注·沔水》载:“汉水又东过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

即长利之郧乡矣。

《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曰:‘郧关’。

”1唐朝郧阳地域设有三州八县:即均州、房州、商州和武当、郧乡、丰利、房陵、永清、竹山、上庸、上津等。

元朝郧阳地域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之均、房二州所辖。

明初,郧阳地域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朝廷在郧县置郧阳府,并设郧阳巡抚、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不久又设了下荆南道。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后郧阳府(府治郧县,辖七县,七县即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上津县、郧西县、保康县)、襄阳府(府治襄阳县,今襄阳市襄城区)归郧阳巡抚管辖,名义上亦是湖广布政使司所辖。

经训书院考述

经训书院考述

第一章经训书院的建制变迁第一章经训书院的建制变迁明清两朝,士人以八股制艺为进身途径,教育承此风气,各地书院“率为士子习制艺之所,兼设古学,或为师儒讲习理学之地,其研制经史考证之学者盖寡”①。

清初,在顾炎武、阎若璩等人的倡导与努力之下,考辩训诂之学日兴,经学得以昌明。

1801年,以乾嘉学派治学宗旨为依归,阮元于杭州创办第一所专课经解、不习八股的书院—诂经精舍,倡导尊经之风,打破八股禁锢,开启了书院教育宗旨与内容的悄变。

甲午海战之后,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外人所持者兵甲之坚,科学之利,此非研经铸史考订词章所能有为”②,要富国强民,必须提倡新学,重视实学。

此时的书院有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旧式书院与新式学堂并存不悖,这是清末教育体制之巨变。

至民国初年,为发展实业、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亦偏向实用,各类职业学校相继涌现。

中国教育在艰难曲折中进步的轨迹,在江西都有反映,也清晰地体现在经训书院的历史变迁中。

第一节崇经学风下的特别书院1840年,受崇经之风影响,同时也为改变当时“江右书院不一,其课士皆以制艺”,而“习制艺者每不甚留意经书”的现象,③江西按察使刘体重创建经训书院于南昌进贤门内系马桩,1841年动土,尚未建成,便升任湖北布政使,建造一事被搁置。

1843年,在时任豫章书院山长黄爵滋的提议与继任江西按察使温予巽的主持下,经训书院得以续建。

后因系马桩院址逼仄,于1847年迁至南昌干南营坊侧的干家巷。

经训书院的创建在当时极具意义。

在全国来说,这是继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后,专课经解考证且以之命名的较早书院之一,比创于同治八年的湖北经心书院和创于同治十三年的四川尊经书院都要早,是朴学兴盛在江西教育界的一个反映。

在江西来说,它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摈弃制艺试帖的书院。

黄爵滋记载经训的课程设置:“于经解策论外,专课诗赋,而制艺试帖则专归之豫章、友教各①谢国桢《近代书院制度变迁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651》,第2页。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

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

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

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

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

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

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

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理学名家邹守益

理学名家邹守益

理学名家邹守益明代中叶,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有一邹氏名门望族,在江南极负盛名,四代中就中了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真可谓人才辈出。

其中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更是名重一时,他是深受学者推崇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以理学气节自命。

17岁时,中江西乡试。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栗的“格物致知”久思不得其解。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宫,邹守益前往渴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

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

他恍然大悟地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为师,潜心钻研阳明理学。

王守仁对邹守益的刻励精进大加赞赏,他赠诗给邹守益说:“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只恨相见太晚。

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畏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初(公元1522年),朝延起用邹守益。

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

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

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要求世宗纠正错误,信用忠臣。

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销不在祀典的祠庙,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論学术教条之大端:創建尊经书院记
同治十三年四月,兴文薛侍郎偕通省荐绅先生十五人,投牒于总督、学政,请建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

光绪元年春,书院成,择诸生百人肄业其中。

督部盱眙吴公与薛侍郎使之洞议其章程,事属草创,未能画一,有所商略,或未施行。

比之洞将受代,始草具其稿,商榷定议。

诸生屡以记为请,曰:砻石三年矣。

乃进诸生而语之,曰:奚以记为哉!诸荐绅之公牒、吴公之奏牍缘起备具,是即记矣,不劳复出也。

若夫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愿得与诸生说之。

说本义第一
诸生问曰:先生之与台司诸公及诸乡先生创为此举,何意也?
曰:若意谓何?
或对曰:振恤寒士。

曰:噫,何见之左也!使者教士之官,非振贫之官也。

全蜀学生三万人,院额百人,振百人遗三万何益?月费岁止数十金,即益以膏火,未见能起其贫也。

【如为振贫,则筹钜款增广锦江书院膏火数百名足矣。

然则何为?
曰:为读书。

读书何用?
曰:成人材。

蜀材之盛旧矣,汉之郭【即犍为文学】、张、马、扬,经之宗也;宋之二王【当、偁】、二李【焘、心传】、史、范,史之良也。

其余唐之陈、李,宋之五苏、范、虞,元之虞,明之杨,气节、经济、文章之渊薮也。

方今圣上敦崇经学,祀汉太尉南阁、祭酒许公于学宫,试卷经策空疏者磨勘有罚。

使者奉宣德意,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然岁科两试能进退去取,其所已然,不能补益,其所未至,批抹不能详,发落不能尽,仅校之,非教之也。

于是乎议立书院,分府拔尤,各郡皆与视其学大小、人多少以为等,延师购书,分业程课。

学成而归,各以倡导其乡里后进,展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

语云,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操约而施博,此使者及诸公之本志也。

说本义第一。

说定志第二
诸生问曰:先生之本意既得闻矣。

学者之要,如何?
曰:在定志。

适越而面太行,马愈良者去愈远,徘徊于岐路者,日行不能十里。

入院者,为学问也,非为膏火也。

掩卷而自考,果能解乎?逾月而自省,学有进乎?出接同舍,归而发愤,我有以胜于人乎?学海堂之三集、诂经精舍文钞之三编,皆书院诸生所为也,何渠不若彼乎?勿以一课之高下为喜怒,勿蒙昧钞撮、假借侥幸以自欺,时不再至,师不常得,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是可愧也,亦可悔也。

慎无徒以调院高材生之目,招人弹射也。

说定志第二。

说择术第三。

诸生问曰:志在读书矣,宜读何书?
曰:在择术。

宜择何术?曰:无定。

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辞,皆学也,无所不通者,代不数人。

高材或兼二三专门,精求其一,性有所近,志有所存,择而为之,期于必成。

非博不通,非专不精。

说择术第三。

【或谓宜分经学〖小学属焉〗、史学〖舆地属焉〗、经济〖国朝掌故属焉〗、算学〖天算属焉〗、词章为五门,各延一师,弟子各执一业。

其法良善,顾经费太钜,不能办也,姑俟异日。


说务本第四
诸生问曰:术听人择,何为必通经乎?
曰:有本。

《大学》曰物有本末,《论语》曰本立而道生,圣贤通天下事理,言之谓之本,学人因谓之根柢。

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

【或曰史与经何与,不知史学要领在三史,不通经学、小学,未有能通三史者也。

】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此万古不废之理也。

不通小学,其解经皆燕说也。

不通经学,其读史不能读表志也。

不通经史,其词章之训诂多不安,事实多不审,虽富于词,必俭于理。

【不通小学,亦未有能尽通“文选”者也。


故凡为士必知经学、小学。

综此两端,其在笃嗜神悟,欲以此名家著述者,终身由之而不尽。

若夫约而求之,治说文者,知六书义例之区分、篆隶递变之次第、
经传文字通借之常例、古今音韵之异同,足以治经矣。

治经学者,知训诂之本义、群经之要指、经师授受之源流、儒先传注异同长短之大端,足以折中群籍矣。

即此数要,先正老师其说已备,其书俱存。

【《輶轩语》、《书目答问》举之已详。

】稍求之深者,治《说文》三年,治经学七年,通计十年,不为多也。

求之浅者,治《说文》一年,治经三年,通计四年,益不难也。

苟有其本,以为一切学术,沛然谁能御之。

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天下人材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

治经之方,不得不先求诸汉学,其势然,其序然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性各有近,有不近,如谓强人人为经生博士,而尽废此外之学术,何为更以史论、诗文课之哉!
说务本第四。

说知要第五。

诸生问曰:经学、小学之书,繁而难纪,异同蜂起,为之奈何?
曰:有要。

使者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言之矣。

犹恐其繁,更约言之。

经学必先求之学海堂经解,小学必先求诸段注说文,史学必先求诸三史,总计一切学术必先求诸四库提要,以此为主,以余为辅,不由此人,必无所得。

说知要第五。

【督部吴公初议,入院者人给五经一、释文一、史记一、文选一、史记合评一。

如经费能办,可著为法。


【更有国语、国策、两汉,三国、说文〖必须兼检字〗、历代帝王表、简明目录,皆成都有版,价值亦廉,诸生亦须置之。


诸生问曰:既知要矣,如何而后有效?
曰:在定课。

人立日记一册,记每日看书之数,某书第几卷起,第几卷止,记其所疑,记其所得,无疑无得,不可强书。

不贵多,贵真过目。

不贵猛,贵有恒。

不贵涉猎,贵深思。

不贵议论,贵校勘考订。

不贵强记,贵能解【能解方能记,不解自不记】。

不贵創新解,贵通旧说。

不贵更端,贵终卷。

【大略书三种,说文一、提要一,其余或经或史一,各看若干页。

使者置有提要三部,犹恐不能周,各择一类分看可也。


监院督之,山长旬而阅之,叩诘而考验之。

一课不中程者罚月费,二课戒饬,三课屏之院外。

说定课第六。

诸生问曰:有依课计功,而无所得者,何也?
曰:不用心之咎也。

平日嬉娱,临课而搜索枵腹,日日课试,无益也。

翻书钞撮,姑以塞责,检之不能得,读之不能句,摘之不得其起止。

钞考据之书,不能辨其孰为引证语,孰为自下语也。

钞记事之书,不能了然此事之原委也。

如此则钞之而仍忘,引之而不解,虽日日钞书,无益也。

作为文章,以剿袭为逸,以储材为劳,读近人浅俗之文则喜,古集费神思则厌,甘仰屋以课虚,不肯学古而乞灵,虽日日为词章,无益也。

用心之状,古书虽奥,必求其通。

不能通者,考之群书,勿病其繁。

问之同学,不以为耻。

文章纵苦涩,勿因人。

纵蹈摹古之讥,勿染时俗之书。

如此而不效,未之有也。

说用心第七。

诸生问曰:用心而以为苦,何也?
曰:信之不坚,中作而辍。

古书多简,古训多迂,古事多隐。

陋则多怪,
厌则生疑,畏难则思遁,已不信矣。

凡民难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为古学,为高文,
忌者谤之,俗浅者讥之,专利禄、求捷获者笑之,挟私见者攻之,
不为摇夺者鮮矣。

夫使者亦何为焦心劳力,而设为难行难效、有害无益之事以困蜀人哉!
野人食芹而甘,遂欲公之,众人同嗜者试之,异趣者听之,
必能行古书,信师说,信使者之不欺。

虽或犹豫,姑降心抑志,勉而行之。

行之三年,果无可好,弃去未为晚也。

使者诚谫陋;顾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两编,
开发初学,论卑易行,如能信而择用之,虽暂无师,必有所得矣。

如并此浅易者,百言而百不信,虽许、郑在左,程、朱在右,将益骇而苦之矣,亦何益哉!
说笃信第八。

说息争第九
诸生问曰:可以祛不学之病矣。

近世学者多生门户之弊,奈何?
曰: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

汉学,学也;宋学,亦学也;经济、词章以下,皆学也,不必嗜甘而忌辛也。

【《輶轩语》言之已详】。

大要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

汉学岂无所失,然宗之,则空疏、蔑古之弊除矣。

宋学非无所病,然宗之,则可以寡过矣。

至其所短,前人攻之,我心知之。

学人贵通其论事理也,贵心安,争之而于己无益,排之而究不能胜,不如其已也。

诸生问曰:然则何以不课性理?
曰:宋学贵躬行,不贵虚谈,在山长表率之、范围之,非所能课也。

【后所说慎习、尊师云云即宋学也。


使者于两家有所慕,而无所党。

惟汉、宋两家不偏废,其余一切学术亦不可废。

若入院者,抱一而自足,是此而非彼,误矣。

不入院者,执一以相攻,更大误矣。

说息争第九。

【用汉学之师法,虽兼采诸儒之说,亦汉学也。

守宋学之准绳,虽不谈性理,亦宋学也。

汉学师法止于实事求是,宋学准绳止于严辨义利,无深谈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