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尊经书院记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简介王阳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时—1529年1月9日辰时),孔元诞辰日2023年9月30日,汉族,幼名雲,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
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宁波余姚)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家,阳明心学宗师及集大成者。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阳明父亲是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龙山公王华先生。
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两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两广巡抚。
因平定宁王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万历年间,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包括明明了凡。
阳明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等。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前言阳明子,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立德、立功、立言”实乃真三不朽,然先生从千苦万难中淬炼之“致良知”学说却被埋没四百余载。
今华彩盛世,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儒学复兴,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之精髓。
研习阳明心学,必先了解阳明先生所处之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
于是乎各种关于阳明先生之传记、戏说纷纷藉藉,然最忠于事实的莫过于先生嫡传弟子钱德洪所纂之《王阳明年谱》。
时光荏苒,四百余载,阳明心学重现光芒,洞悉人性,直达人心。
为便于大家了解先生真实生平,公元2016年9月始,门人明明了凡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钱德洪版《王阳明年谱》为基准,按照今人阅读习惯编校、排版,前增加吾师之白话简介、年谱,德洪版正文内容稍作注释而无译文,德洪引用之大篇幅阳明及门人所著原文统一移至年谱后,遂成本版《阳明年谱》。
5-6石首教育1000年大事记
石首教育1000年大事记宋元祐中(1086~1094),县学宫由原建宁县调弦驿东槎港山迁至石首县城楚望山(东岳山)麓。
元大德丙午年(1306),达鲁花赤萨德弥实因原学宫地址低洼狭窄,改建子绣林山南麓西门内。
元末,教谕傅鼎孙于砚台山南侧设坛讲学。
后人刻“石坛”于其上传为胜迹。
明洪武十五年(1382),知县朱允恭(亦作泰)以元学宫故址建文庙,中为大成殿。
建文二年(1399),杨薄中进士。
后为明代礼部尚书学士,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成化十四年(1478),知县黄本于尊经阁迤右方建射面,令生员习射,以示才兼文武。
弘治三年(1490),袁宗皋中进士。
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弘治六年(1493),知县何洽建绣林书院,地址在砚台山北麓。
正德六年(1511),张璧中进士。
后为明嘉靖重臣,曾任礼韶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李芬于县城西南社稷坛左面建崇正书院。
正德十三年八月,翰林院国史编修兼经筵官文林郎邑人张壁撰《崇正书院记》。
万历廿九年(1601),曾可前中探花。
清康熙四年(1665),石首官府改社学为义学,使贫寒子弟入学。
康熙七年(1668),知县卫允嘉于县城玉田寺设约所,因“僻处北隅”改后在全县五总内设乡约,定期宣讲《圣谕》。
雍正九年(1731),知县张坦定文庙,十哲、名宦、乡贤诸祠春秋两祭,并亲临文庙为生员“说忠孝大义事”。
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黄勋捐俸整修绣林书院。
道光初年,知县王会清率绅耆创修绣林试院于父子岗。
自此石首始有县试场。
道光八年(1828),知县谢坤在县城北门外建演武厅,自此石首县始有武试场。
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李会庚、训导邹聪训等创设宾兴馆(即考棚公所),一进三间及左右厢房门楼,以接待应试的生员和举子。
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知县廷元两次勒立宾兴碑文,规定其收支范围及使用办法。
同治五年(1866),知县朱荣实将大约湖湖田五百零一亩零三厘一毫的收入划作宾兴开支。
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
第39卷第4期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i.39No.4 2020年8月JOURNAL OF EAST CHITA UNIT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Aug.2020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黄漫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8)摘要:古代临川书院兴盛,自宋至清末,共创建书院13所。
其中,兴鲁、临汝书院更是在江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临川书院名人多、声誉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地方人才培养、地域文化交流以及塑造临川作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文化性格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临川书院;地域文化%才子文化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20)04-0313-05黄漫远.古代临川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的形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4):313-317.Huang Man-yuan.The shaping of ancieni Linchuan academies and Linchuan personaae culture[ J].Journai of EastChina Univeyity of Technology(Sociai Sciencc),2020,39(4):313-317.“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丿11$是戏剧大师汤显祖描写家乡临川风物的诗句。
临川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山岳秀美、河港纵横,素有江右名郡之称&临川作为赣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区域角度看,临川的书院起步早、影响大、内涵丰富,并与临川著名的才子文化互为表里、互相成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临川地域文化符号&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而临川作为江西书院繁盛之区,向来吸引学者关注的目光①&既往研究,较多着眼于临川书院静态、单一的历史梳理和史料呈现&但是,书院作为一个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组织,其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亦值得关注&若能从动态、多维的视角,考察临川书院在地方人才培养、地域文化交流中承担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应该是理解临川作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文化性格的关键之一&1临川书院发展概况及特点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集藏书、校书、修书、刻收稿日期:2019-09-28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社会变动中的清末书院生徒职业选择研究”(19JY21);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古代江西临川地区书院与临川才子文化研究”(YG2018255)。
汤显祖与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针的探讨
汤显祖与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针的探讨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时有通用,人本也即民本。
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
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正确地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为人民执好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略论郧山书院
略论郧山书院郧山书院是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修建于郧阳府城东北角。
在明代统治者重视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郧山书院诞生并在众多名士的关心支持下向前发展。
本文依据文献考证了郧阳巡抚的历史沿革,探讨了于湛与郧山书院的关系,梳理了郧山书院的历史沿革。
旨在追溯郧山书院悠久的传统,继承和弘扬其优良的办学治学传统。
标签:明代;郧阳;郧山书院;教育《明史·选举志》载:“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
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书院建设,大力倡导学校教育,不遗余力地进行官学的建设。
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痒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的局面。
郧山书院即是在此背景下,由郧阳巡抚于湛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府署东北所建。
1 郧阳巡抚历史沿革在五帝时期的前半叶,郧阳地域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
夏商时期,郧阳地域是梁、豫、荆三大州的交界地区,主要属梁州。
秦汉时期,郧阳地域分属南阳郡和汉中郡所辖。
三国魏时期,郧阳属魏之荆州(今河南新野县)辖区。
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在郧关置郧乡县。
《水经注·沔水》载:“汉水又东过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
即长利之郧乡矣。
《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曰:‘郧关’。
”1唐朝郧阳地域设有三州八县:即均州、房州、商州和武当、郧乡、丰利、房陵、永清、竹山、上庸、上津等。
元朝郧阳地域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之均、房二州所辖。
明初,郧阳地域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朝廷在郧县置郧阳府,并设郧阳巡抚、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不久又设了下荆南道。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后郧阳府(府治郧县,辖七县,七县即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上津县、郧西县、保康县)、襄阳府(府治襄阳县,今襄阳市襄城区)归郧阳巡抚管辖,名义上亦是湖广布政使司所辖。
经训书院考述
第一章经训书院的建制变迁第一章经训书院的建制变迁明清两朝,士人以八股制艺为进身途径,教育承此风气,各地书院“率为士子习制艺之所,兼设古学,或为师儒讲习理学之地,其研制经史考证之学者盖寡”①。
清初,在顾炎武、阎若璩等人的倡导与努力之下,考辩训诂之学日兴,经学得以昌明。
1801年,以乾嘉学派治学宗旨为依归,阮元于杭州创办第一所专课经解、不习八股的书院—诂经精舍,倡导尊经之风,打破八股禁锢,开启了书院教育宗旨与内容的悄变。
甲午海战之后,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外人所持者兵甲之坚,科学之利,此非研经铸史考订词章所能有为”②,要富国强民,必须提倡新学,重视实学。
此时的书院有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旧式书院与新式学堂并存不悖,这是清末教育体制之巨变。
至民国初年,为发展实业、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亦偏向实用,各类职业学校相继涌现。
中国教育在艰难曲折中进步的轨迹,在江西都有反映,也清晰地体现在经训书院的历史变迁中。
第一节崇经学风下的特别书院1840年,受崇经之风影响,同时也为改变当时“江右书院不一,其课士皆以制艺”,而“习制艺者每不甚留意经书”的现象,③江西按察使刘体重创建经训书院于南昌进贤门内系马桩,1841年动土,尚未建成,便升任湖北布政使,建造一事被搁置。
1843年,在时任豫章书院山长黄爵滋的提议与继任江西按察使温予巽的主持下,经训书院得以续建。
后因系马桩院址逼仄,于1847年迁至南昌干南营坊侧的干家巷。
经训书院的创建在当时极具意义。
在全国来说,这是继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后,专课经解考证且以之命名的较早书院之一,比创于同治八年的湖北经心书院和创于同治十三年的四川尊经书院都要早,是朴学兴盛在江西教育界的一个反映。
在江西来说,它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摈弃制艺试帖的书院。
黄爵滋记载经训的课程设置:“于经解策论外,专课诗赋,而制艺试帖则专归之豫章、友教各①谢国桢《近代书院制度变迁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651》,第2页。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
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
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
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
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
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
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
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理学名家邹守益
理学名家邹守益明代中叶,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有一邹氏名门望族,在江南极负盛名,四代中就中了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真可谓人才辈出。
其中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更是名重一时,他是深受学者推崇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以理学气节自命。
17岁时,中江西乡试。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栗的“格物致知”久思不得其解。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宫,邹守益前往渴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
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
他恍然大悟地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为师,潜心钻研阳明理学。
王守仁对邹守益的刻励精进大加赞赏,他赠诗给邹守益说:“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只恨相见太晚。
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畏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初(公元1522年),朝延起用邹守益。
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
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
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要求世宗纠正错误,信用忠臣。
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销不在祀典的祠庙,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
张之洞年谱
张之洞年谱张之洞年谱1837年(道光十七年) 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 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瑛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 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 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 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 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 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 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 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 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 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 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 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 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 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咸丰六年) 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9月简放湖北学政。
巴蜀文化智慧树知到最新单元测试满分答案
()是传说中蜀地的三个王朝。
()及(),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历史上巴蜀文化的几个高峰期是()巴蜀文化具有()的风格特色。
①开放包容②尊经崇教③喜文好艺④忠勇信义⑤道法自然⑥认同中华“巴”是历史上的()。
①国名②族名③地名④人名⑤郡名⑥州名历史上巴蜀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是秦汉时期。
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近代的文化。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从古至今的文化。
巴蜀是东亚大陆文化和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巴蜀是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中心。
郭沫若参与了三星堆遗址1931年到1934年间的发掘。
郭沫若第一次标定了三星堆遗址出土器物的具体年代。
太阳神鸟金箔出土于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及象的下颌骨。
“巴蜀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抗战时期提出的。
在两广和越南地区也有类似三星堆玉璋的发现。
三星堆遗址最早哪一年发现相关出土物?三星堆遗址的哪一个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器物?金沙遗址出土的哪种器物发现有与三星堆金杖构图类似的图案?成都商业街船棺葬中出土的以下哪种器物证明它与金沙遗址之间存在联系?为了避水患,史前人类遗址均位于远离水源之地。
所谓水文化,即人类兴水利、避水患的全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创造物。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在应水而生、依水而存、与水相生相克、以水求发展的水文化史。
鲧、禹父子前仆后继,以疏导的方略治理洪灾。
《尚书·禹贡》中大禹疏导的“江”是金沙江。
开明氏是来自荆楚的滨水族群,擅长水利。
历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唯一功能就是农业灌溉。
都江堰既是遗产,又是活生生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天府。
飞沙堰高仅两米,主要功能之一是自动横向溢排沙石于外江。
都江堰是受灵渠影响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现存所有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独特、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一处是剑门关的修建与剑阁县的设立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下列哪座城市在历史上因地处蜀道要冲,商业发达,被称为“川北孔道”、“小益州”。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文丹【摘要】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时师从鸿儒、8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集于一身,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自宋代始,理学立为正统学说,传统学术的重心转入对人心、人性、人欲的主观世界的探究,使儒学由孔、孟时代的伦理政治学演变成道德哲学,明清逐渐走向空疏清谈.张之洞以汉学为宗,一贯反对空疏清谈而尊承孔儒"经世"之传统,主张"通经明理致用".通经明理致用最终"归于有用",这种思想与张之洞尊承汉学"经世"之传统并行不悖.【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8(010)002【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四书五经;通经明理致用;汉代经学【作者】文丹【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9;G527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清同治进士。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师从鸿儒、八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于一身,在中国学术上特别是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守古文经学、恶古文经学中国之学术以经学为主流。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早年所师从者,有如韩超、黄政钧、王含章、敖国琦、丁诵孙、童云逵、洪次庚、吕文节等,皆宗古文经学,这无疑给予张之洞以决定性影响。
张之洞恪守古文经学立场,而对今文经学深恶痛绝。
在《读聂氏三礼图札记》、《汪拔贡述学》以及《读书札记》、《輏轩语》、《劝学篇》等著述中,都表达了他的立场和观点。
南京夫子庙(四)学宫
南京夫⼦庙(四)学宫明德堂学宫位于⼤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逢朔望都到这⾥听训导宣讲。
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夫⼦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
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修复了两旁的“志道”、 “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才的场所,有不同层次,如县学、府学(路学、州学等)和国学,都与孔庙毗邻,以⽰儒学⽴国,修⾝的正统地位。
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敬⼀亭、崇圣祠和青云楼等单体建筑。
从⼤成殿后门⾛出,即进⼊学宫区。
古时候,学宫⼀直是教育圣地,是江苏省最⾼的学府,是学⼦登科出⼈头地必须跳跃的龙门,也是地⽅教育、⽂化、⼈才的发源地。
明代之前,学宫是为科举输送考⽣的途径之⼀。
明代之后,进学宫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
许多学⼦们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和“圣贤之地、读圣贤书、成圣贤之⼠”的愿望,来到学宫进⾏学习和⽣活。
“地处庙内深幽处,悠悠传来读书声”,指的就是学宫内学⼦们学习和⽣活的场景。
⼤成殿后⾯的复原的宋代开凿的⽟兔泉古井和筹措朝考盘费碑。
⽟兔井,据《⾄今⾦陵新志》记载,秦桧曾在夫⼦庙学宫学习时,⼀天晚上见⽩兔⼊地,便叫⼈在此挖掘,挖到⼀丈处,有泉眼,泉⽔清澈。
待秦桧考上状元,派⼈开凿造井,并亲⾃题写井名“⽟兔泉”。
明代开国功⾂刘伯温曾专门撰写《⽟兔泉》,为泉⽔辩冤。
“桧死为蛆,泉洁⾃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
呜呼泉乎,终古弗谕。
”意思是说:秦桧是奸⾂,但并不能诽谤冤枉⽟兔泉。
《筹措朝考盘费碑》,记录了两江总督李鸿章、左宗棠捐助考⽣进京会试费⽤的⼀段历史。
⼀百多年前李鸿章、左宗棠⾃掏腰包分别捐出五千两⽩银设⽴“助学基⾦”,帮助家境贫寒,出不起钱赴京赶考的学⼦。
但这⼀万两⽩银只是杯⽔车薪,不够⽤的。
怎么办?于是他们想出⼀个办法,多筹集些⽩银投资于瓷器茶叶丝绸等⾏业,⽤滚出来的利息扩⼤捐助范围,碑⽂上说,⼀共筹集了“⼀万四千多⾦”。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
张之洞的经学思想作者:文丹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时师从鸿儒、8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集于一身,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
自宋代始,理学立为正统学说,传统学术的重心转入对人心、人性、人欲的主观世界的探究,使儒学由孔、孟时代的伦理政治学演变成道德哲学,明清逐渐走向空疏清谈。
张之洞以汉学为宗,一贯反对空疏清谈而尊承孔儒“经世”之传统,主张“通经明理致用”。
通经明理致用最终“归于有用”,这种思想与张之洞尊承汉学“经世”之传统并行不悖。
关键词:四书五经;通经明理致用;汉代经学中图分类号:G529;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135-04DOI:10.15958/ki.jywhlt.2018.02.027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清同治进士。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师从鸿儒、八岁即读完四书五经,勤于治学,可谓集文治武功与文章学术于一身,在中国学术上特别是经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守古文经学、恶古文经学中国之学术以经学为主流。
自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主要区分为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两派壁垒森严,互相攻讦,今古文之争绵延数千年。
张之洞早年所师从者,有如韩超、黄政钧、王含章、敖国琦、丁诵孙、童云逵、洪次庚、吕文节等,皆宗古文经学,这无疑给予张之洞以决定性影响。
张之洞恪守古文经学立场,而对今文经学深恶痛绝。
在《读聂氏三礼图札记》、《汪拔贡述学》以及《读书札记》、《輏轩语》、《劝学篇》等著述中,都表达了他的立场和观点。
张之洞强调治经“以汉学为本”,从“文字训诂入手”精研经书。
崇左市古代碑刻资料
崇左市古代碑刻资料序号名称年代作者出处保存情况(亡逸、原碑保存、有拓片存世、仅存文字等)一、崇左市区1 太平府儒(学记)明邱濬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2 钟楼记明邓炳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3 胡公祠堂记明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4 平定安南碑明罗钦顺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5 归化图记略明田汝成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6 太平府重修学宫记明黎澄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7 重修建左州各处公署祠庙记明邓体静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8 太平府题名记明邓洪震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9 南关……记明徐师臯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10 修筑关城记明吴辅国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11 重修太平府胡公祠堂记明张瀚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12 重修城隍记明麦琛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13 城隍庙碑记明黎淳雍正《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艺文三》14 翁公祠堂记明江一桂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15 九府学田记明杨芳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16 太平府学田记明蔡迎恩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17 郭公祀田记明蔡迎恩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18 太平府尊经阁记明钟继英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19 修伏波庙记明王之楮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0 左州牧题名碑记明高珍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1 重修太平府城碑记明龙文光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2 重修太平府署碑记清马正午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3 太平府远景楼记清高不矜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4 东西轩记清高不矜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5 重修南门渡头碑记清黄良骥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6 南坡书院记清陆祚蕃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7 书院请祀解先生记清高熊徵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8 太平郡守黄公去思碑清高熊徵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29 风门岭石桥记清高熊徵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30 永济桥碑记清周涌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31 博感洞记清李铨雍正《太平府志》卷四十《艺文四》32 重修左州学宫序清李铨康熙《左州志》下卷《艺文》此篇或非碑刻文字33左州碑记明黄层识《崇左县志•附录》,广西人民社,1994原注:此碑今存左州小学校园内。
尊经书院与晚清时期四川的经学发展略论
、
采”
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 宋学”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推崇,宋 赏识和提拔。这次院 , “ 试中, 廖平在答卷中并没有按照八股文的格式规则 学” 在儒家典籍当中最为重视“ 四书”而“ , 四书” 本身又是科举考试的主要 来答题, 考官只看了他的开头, 就将廖平的考卷弃置一边。而当时张之洞
敌的同盟会会员彭家珍; 功绩卓著、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上共产主义道 成绩优秀, 被牌调到尊经书院。对于当年的科试, 廖平留下了终生难以泯
路的 命家吴玉章; 新文 “ 老革 宣传 化、只手打孔家店” 吴虞。此外, 灭的印象。他在《 的 岳森、 经话甲编》 中回忆当时的情景:丙子(86年) “ 17 科试时,
内容, 在宋元以后,宋学” “ 在儒学内部占有重要位置。清代, 与江南等地区 是主考官, 他在检 查落卷时, 发现廖平才华横溢, 破题新颖, 与众不同, 因 盛行考 据学相比, 相当 在 长的时期内,宋学”  ̄ { “ 在t l J地区是经学的主流。 此 , 特将其从落选中 拔置第一。 从此, 廖平与张之洞结下了深厚的 师生之
经书院治学严谨, 倡导通经致用, 加之教学方法灵活, 因此学生思想非常 拾《 说文》诗句为之, 矜赏, , 大蒙 牌调尊经书院。 ¨
地 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
而“ 矜赏” 廖平的
活跃, 使得尊经书院成了当时四川学术文化的中心, 并对近代经学在四川 就是时任IJ学政的张之洞。“  ̄l l 矜赏” 的原因在于张之洞欣赏青年廖平的 博学通经, 特别是张之洞本人的古文经学背景 , 偏爱文字的训诂考证, 使 实, 在此前两年, 17 即 84年,3 2 岁的廖平第三次参加院试, 就曾被张之洞 尊经书院的经学教育促进了晚清四川地区经学发展的“ 汉宋兼 得他对于能够引用《 说文》 准确地解释经书中文字的 廖平欣赏有加。其
四川古书院最后的山长王闿运
四川古书院最后的山长王闿运清末尊经书院大门王闿运编《唐诗选六卷》,清光绪二年成都尊经书局刻本尊经书院记王闿运说起近代蜀中的知名学府,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尊经书院。
尊经书院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它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优秀人物,比如之前见报过的宋育仁,“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最后的经学大师”廖平等等。
说起尊经书院,有一个人更不得不提,那就是王闿运先生。
王闿运,生于1833年,湖南湘潭人,因自署所居之楼曰“湘绮”,也被尊称为“湘绮先生”。
王闿运是清末颇有名望的书院教育家和经学家。
有学者说,他是中国古代书院史上的最后一任山长。
尊经书院:清末四川最高学府说王闿运是“最后一任山长”,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1898年戊戌变法和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全国几乎所有的书院都改成了新式学堂,比如京师的有京师大学堂,其他省城改成高等学堂,府郡州县的就改成中等学堂和小学堂。
王闿运还坚守着衡山的船山书院,甚至辛亥革命后,还在船山书院讲经说教,船山书院也成为了全国最后一所没有被改造的旧书院。
为什么说提到尊经书院不得不提到王闿运呢?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介绍了二者之间的渊源。
先说尊经书院,尊经书院是1874年,由当时的四川学政,著名的维新派官员张之洞创办的。
当时四川有锦江书院,“锦江书院是传统书院的代表,讲的都是八股、时文,培养的都是应试科举的学子。
张之洞对锦江书院的模式不满意,觉得这限制思想,学生没有学到真学问。
”谭继和这样讲张之洞对旧式书院的态度。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接受了川籍官绅薛焕等15人联合上书的建议,建立了尊经书院,地址就选在距离锦江书院不远的地方,文庙西街以西的石牛寺。
袁庭栋在《成都街巷志》中介绍,当时尊经书院以全省盐税的盈余以及学田数百亩的田租作为经费。
书院创设之初,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原本打算开设天文、地理、算学及格致等课程,但因风气未开,师资不够,最终成为经、史、词章人才的培养之所。
关于书目问答
关于书目问答1.《书目答问》的由来与地位《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为劝学而作的书目举要性质的书(或云为其幕僚缪荃孙捉刀),以作为“为学之门径”。
这本书所解决的问题是“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胡文辉有本《现代学林点将录》,以近现代学林一百单八名学者比拟梁山泊一百单八将。
我曾与同学戏聊,谁可点为放出这一百单八魔头的洪太尉?最后议论的结果,非香帅莫属。
张之洞以学政起家,《輶轩语》、《书目答问》的写作,尊经书院的创建,正是在四川学政任上之举。
他不仅直接影响了廖平等一批学人,更是以《书目答问》一书间接且广泛地影响了整整一代民国学人,洪太尉可谓名副其实。
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推荐《书目答问》:书目之“精要且详,莫如《书目答问》”,并建议学子们“可常置怀袖熟记,学问自进”。
胡适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篇首,就开列《书目答问》。
陈垣向启功传授读书心得:“现在看书先要看《书目答问》。
”余嘉锡以《四库提要》与《书目答问》起家,长期将册页较薄的《书目答问》作为教材使用。
顾颉刚自称“《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
”梁启超十一岁时“得张南皮师之《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
”另外,张舜徽、程千帆、罗继祖、叶德辉等等名家,无不在《书目答问》上下足功夫。
甚至于,当时的书肆老板招收学徒,都要求学徒把《书目答问》背得滚瓜烂熟。
那么,《书目答问》究竟是怎样一本书?2.《书目答问》其书翻开《书目答问》,读书的兴致可以打消一半;读上几行,可以打消另一半,从而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书目答问》中,触目即是密密麻麻的书名,以及某种书有哪几个版本。
一没有解题,二没有导读,三没有评论,简直味同嚼蜡。
以常见的《十三经注疏》为例:◎十三经注疏。
共四百一十六卷。
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毛晋汲古阁本。
目列后。
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
浅谈明代嘉靖万历两部《固原州志》的文化价值
[1]马维仁.试论三边总制对明代固原教育发展的影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5). [2]固原市方志办校勘.明清固原州志. 2003 年 7 月(内部资料). [3]徐兴亚.西海固通史.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4]固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5]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 56 -
张志海 杨永成 / 浅谈明代嘉靖万历两部《固原州志》的文化价值
制设置后,这些成绩与固原军事地位的逐渐提高有着重要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边总制设置对固原 文化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1](P87)。
秦紘注重推动固原文化教育建设。弘治十五年(1502),任陕西三边总制的秦紘在固原修建孔庙。次年主 持修建固原州儒学,这是当时的教育管理机构。《万历固原州志·艺文志·围原州儒学建尊经阁记略》记载, “公 以庙学草创,狭陋弗称,不可视为传舍,乃命生员张正学总理其事,易城中之地为庙学之基”[2](P116)。固原州儒学 于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才竣工,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庙学建筑群壮丽森然,正殿覆以琉璃,雕梁画栋,门户敷 金,殿后有明伦堂,堂后有教师宿舍四间、学生宿舍四十间,并有饭堂、粮仓[3](P352)。这件泽被后世的盛举受到时 人的赞许。嘉靖六年(1527)检讨王九思在其所撰《总制秦公政绩碑记》记载“:修孔庙,广学舍,诗书之化,人才 彬彬焉相继出矣”[2](P118)。秦紘离任 20 余年,人们对其功绩仍然念念不忘,欲立祠以祀之。
关键词 明代 固原州志 文化价值 DOI:10.13514/14-1186/k.2021.01.009
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唐龙与兵备杨经编修了固原现存最早的志书《固原州志》, 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刘敏宽与兵备董国光等人又编修了一部《固原州志》。这两部 《固原州志》(以下简称《州志》)是固原历史上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史料汇编[1],记载了本地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等社会发展情况,收录了大批弥足珍贵的史料,对研究明代固原、乃至宁夏和西北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 献价值,其中有关固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资料的记载,可与有关史传互相参证、互为补充;有关固原 山川、古迹、文武衙门、户口、税粮以及明代中后期固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守边大臣攻守策略的探讨,还有 艺文志等篇章中记、序、诗歌、奏议等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为《州志》所独有[2]。
张之洞与郑、莫两家的深情厚谊
张之洞与郑、莫两家的深情厚谊张之洞比郑珍、莫友芝年轻二十几到三十余岁,他对黔中两位巨儒非常尊敬,关注他们的著作及后裔的前程和生活,有不少事迹,令人感佩。
一张之洞与郑、莫两位先生发生联系,还得从《遵义府志》说起。
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遵义知府平翰(字樾峰)创设遵义府志局,聘举人郑珍任总纂,其友莫友芝辅佐。
二人进入府署内的来青阁,下榻听莺轩,着手搜集资料。
同年十二月,仁怀厅大溪里爆发农民暴动,平翰因镇压不力,于次年三月被降职调走。
郑珍在给姨妹夫杨华本的诗中有“郡方谁嗣歌,纂辑想难更;逝将归竹溪,重寻鱼鸟盟”之句,打算返回斤竹溪重过隐逸生涯。
这时,署理知府张锳来接任,了解志局情况后,决定筹款支持,让郑、莫继续工作。
随张知府家属前来遵义的,有他两岁的儿子张之洞。
这位孩提时代的幼儿,在遵义只住了五个来月,便随父亲离任而去。
正任遵义知府黄乐之到任时,张锳特意关照,请黄知府支持志局。
黃欣然同意,还设法落实志局用款,使修志活动顺利进行。
道光二十一年(1841),《遵义府志》刻成,时论评价颇高,比之《华阳国志》,世人争相购求。
《遵义府志·序》中,黄乐之对张锳促成之功作了公允的记述:“明年(1839年)孟夏,平公以温水事被议去,权守张公锳继之。
越孟秋,余自给事中奉命来膺守。
至,张公告余旧政,意恳恳,属为平公终此。
余敬承,不敢怠。
”《遵义府志》的完成,三位知府功不可没,张锳任期虽短,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面对着郑、莫二人派人呈上的四十八卷《遵义府志》刻印本,张锳感到莫大的欣慰,也受到深刻的启迪和鼓舞。
他出任兴义知府后,便着手筹建府志局,聘请当地宿学张国华等纂修《兴义府志》,自己亲自参与编纂事宜。
后来又聘请湖南名士邹汉勋为总纂,对府志加工润色。
刻成后,同《遵义府志》并列,成为全国名志之一。
张之洞自幼聪慧绝伦,勤奋好学。
先后拜张国华先生和胡林翼先生(时任安顺知府)为师。
十二岁写成《半山亭记》,有“神童”美誉。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作者王守仁(1472-1529) 汉族。
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资料,仅供参考。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原文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作者:王守仁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辩焉,则谓之《春秋》。
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辩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論学术教条之大端:創建尊经书院记
同治十三年四月,兴文薛侍郎偕通省荐绅先生十五人,投牒于总督、学政,请建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
光绪元年春,书院成,择诸生百人肄业其中。
督部盱眙吴公与薛侍郎使之洞议其章程,事属草创,未能画一,有所商略,或未施行。
比之洞将受代,始草具其稿,商榷定议。
诸生屡以记为请,曰:砻石三年矣。
乃进诸生而语之,曰:奚以记为哉!诸荐绅之公牒、吴公之奏牍缘起备具,是即记矣,不劳复出也。
若夫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愿得与诸生说之。
说本义第一
诸生问曰:先生之与台司诸公及诸乡先生创为此举,何意也?
曰:若意谓何?
或对曰:振恤寒士。
曰:噫,何见之左也!使者教士之官,非振贫之官也。
全蜀学生三万人,院额百人,振百人遗三万何益?月费岁止数十金,即益以膏火,未见能起其贫也。
【如为振贫,则筹钜款增广锦江书院膏火数百名足矣。
然则何为?
曰:为读书。
读书何用?
曰:成人材。
蜀材之盛旧矣,汉之郭【即犍为文学】、张、马、扬,经之宗也;宋之二王【当、偁】、二李【焘、心传】、史、范,史之良也。
其余唐之陈、李,宋之五苏、范、虞,元之虞,明之杨,气节、经济、文章之渊薮也。
方今圣上敦崇经学,祀汉太尉南阁、祭酒许公于学宫,试卷经策空疏者磨勘有罚。
使者奉宣德意,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然岁科两试能进退去取,其所已然,不能补益,其所未至,批抹不能详,发落不能尽,仅校之,非教之也。
于是乎议立书院,分府拔尤,各郡皆与视其学大小、人多少以为等,延师购书,分业程课。
学成而归,各以倡导其乡里后进,展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
语云,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操约而施博,此使者及诸公之本志也。
说本义第一。
说定志第二
诸生问曰:先生之本意既得闻矣。
学者之要,如何?
曰:在定志。
适越而面太行,马愈良者去愈远,徘徊于岐路者,日行不能十里。
入院者,为学问也,非为膏火也。
掩卷而自考,果能解乎?逾月而自省,学有进乎?出接同舍,归而发愤,我有以胜于人乎?学海堂之三集、诂经精舍文钞之三编,皆书院诸生所为也,何渠不若彼乎?勿以一课之高下为喜怒,勿蒙昧钞撮、假借侥幸以自欺,时不再至,师不常得,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是可愧也,亦可悔也。
慎无徒以调院高材生之目,招人弹射也。
说定志第二。
说择术第三。
诸生问曰:志在读书矣,宜读何书?
曰:在择术。
宜择何术?曰:无定。
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辞,皆学也,无所不通者,代不数人。
高材或兼二三专门,精求其一,性有所近,志有所存,择而为之,期于必成。
非博不通,非专不精。
说择术第三。
【或谓宜分经学〖小学属焉〗、史学〖舆地属焉〗、经济〖国朝掌故属焉〗、算学〖天算属焉〗、词章为五门,各延一师,弟子各执一业。
其法良善,顾经费太钜,不能办也,姑俟异日。
】
说务本第四
诸生问曰:术听人择,何为必通经乎?
曰:有本。
《大学》曰物有本末,《论语》曰本立而道生,圣贤通天下事理,言之谓之本,学人因谓之根柢。
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
【或曰史与经何与,不知史学要领在三史,不通经学、小学,未有能通三史者也。
】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此万古不废之理也。
不通小学,其解经皆燕说也。
不通经学,其读史不能读表志也。
不通经史,其词章之训诂多不安,事实多不审,虽富于词,必俭于理。
【不通小学,亦未有能尽通“文选”者也。
】
故凡为士必知经学、小学。
综此两端,其在笃嗜神悟,欲以此名家著述者,终身由之而不尽。
若夫约而求之,治说文者,知六书义例之区分、篆隶递变之次第、
经传文字通借之常例、古今音韵之异同,足以治经矣。
治经学者,知训诂之本义、群经之要指、经师授受之源流、儒先传注异同长短之大端,足以折中群籍矣。
即此数要,先正老师其说已备,其书俱存。
【《輶轩语》、《书目答问》举之已详。
】稍求之深者,治《说文》三年,治经学七年,通计十年,不为多也。
求之浅者,治《说文》一年,治经三年,通计四年,益不难也。
苟有其本,以为一切学术,沛然谁能御之。
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天下人材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
治经之方,不得不先求诸汉学,其势然,其序然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性各有近,有不近,如谓强人人为经生博士,而尽废此外之学术,何为更以史论、诗文课之哉!
说务本第四。
说知要第五。
诸生问曰:经学、小学之书,繁而难纪,异同蜂起,为之奈何?
曰:有要。
使者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言之矣。
犹恐其繁,更约言之。
经学必先求之学海堂经解,小学必先求诸段注说文,史学必先求诸三史,总计一切学术必先求诸四库提要,以此为主,以余为辅,不由此人,必无所得。
说知要第五。
【督部吴公初议,入院者人给五经一、释文一、史记一、文选一、史记合评一。
如经费能办,可著为法。
】
【更有国语、国策、两汉,三国、说文〖必须兼检字〗、历代帝王表、简明目录,皆成都有版,价值亦廉,诸生亦须置之。
】
诸生问曰:既知要矣,如何而后有效?
曰:在定课。
人立日记一册,记每日看书之数,某书第几卷起,第几卷止,记其所疑,记其所得,无疑无得,不可强书。
不贵多,贵真过目。
不贵猛,贵有恒。
不贵涉猎,贵深思。
不贵议论,贵校勘考订。
不贵强记,贵能解【能解方能记,不解自不记】。
不贵創新解,贵通旧说。
不贵更端,贵终卷。
【大略书三种,说文一、提要一,其余或经或史一,各看若干页。
使者置有提要三部,犹恐不能周,各择一类分看可也。
】
监院督之,山长旬而阅之,叩诘而考验之。
一课不中程者罚月费,二课戒饬,三课屏之院外。
说定课第六。
诸生问曰:有依课计功,而无所得者,何也?
曰:不用心之咎也。
平日嬉娱,临课而搜索枵腹,日日课试,无益也。
翻书钞撮,姑以塞责,检之不能得,读之不能句,摘之不得其起止。
钞考据之书,不能辨其孰为引证语,孰为自下语也。
钞记事之书,不能了然此事之原委也。
如此则钞之而仍忘,引之而不解,虽日日钞书,无益也。
作为文章,以剿袭为逸,以储材为劳,读近人浅俗之文则喜,古集费神思则厌,甘仰屋以课虚,不肯学古而乞灵,虽日日为词章,无益也。
用心之状,古书虽奥,必求其通。
不能通者,考之群书,勿病其繁。
问之同学,不以为耻。
文章纵苦涩,勿因人。
纵蹈摹古之讥,勿染时俗之书。
如此而不效,未之有也。
说用心第七。
诸生问曰:用心而以为苦,何也?
曰:信之不坚,中作而辍。
古书多简,古训多迂,古事多隐。
陋则多怪,
厌则生疑,畏难则思遁,已不信矣。
凡民难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为古学,为高文,
忌者谤之,俗浅者讥之,专利禄、求捷获者笑之,挟私见者攻之,
不为摇夺者鮮矣。
夫使者亦何为焦心劳力,而设为难行难效、有害无益之事以困蜀人哉!
野人食芹而甘,遂欲公之,众人同嗜者试之,异趣者听之,
必能行古书,信师说,信使者之不欺。
虽或犹豫,姑降心抑志,勉而行之。
行之三年,果无可好,弃去未为晚也。
使者诚谫陋;顾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两编,
开发初学,论卑易行,如能信而择用之,虽暂无师,必有所得矣。
如并此浅易者,百言而百不信,虽许、郑在左,程、朱在右,将益骇而苦之矣,亦何益哉!
说笃信第八。
说息争第九
诸生问曰:可以祛不学之病矣。
近世学者多生门户之弊,奈何?
曰: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
汉学,学也;宋学,亦学也;经济、词章以下,皆学也,不必嗜甘而忌辛也。
【《輶轩语》言之已详】。
大要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
汉学岂无所失,然宗之,则空疏、蔑古之弊除矣。
宋学非无所病,然宗之,则可以寡过矣。
至其所短,前人攻之,我心知之。
学人贵通其论事理也,贵心安,争之而于己无益,排之而究不能胜,不如其已也。
诸生问曰:然则何以不课性理?
曰:宋学贵躬行,不贵虚谈,在山长表率之、范围之,非所能课也。
【后所说慎习、尊师云云即宋学也。
】
使者于两家有所慕,而无所党。
惟汉、宋两家不偏废,其余一切学术亦不可废。
若入院者,抱一而自足,是此而非彼,误矣。
不入院者,执一以相攻,更大误矣。
说息争第九。
【用汉学之师法,虽兼采诸儒之说,亦汉学也。
守宋学之准绳,虽不谈性理,亦宋学也。
汉学师法止于实事求是,宋学准绳止于严辨义利,无深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