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狼》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狼》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狼》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XXX初三语文复练课题:《狼》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XXX审核:做题班级。

姓名。

得分。

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XXX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XXX《狼》乙)XXX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XXX其手。

XXX:“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XXX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

XXX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XXX《黠鼠赋》注:①拊(fǔ):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其一犬坐于前(其指代狼)②橐坚而不可穴也(穴:洞)..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指代被)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蜂虿指代毒虫)..2.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因此不咬而咬,是为了引起人的注意;不死而死,是为了通过形态获得自由。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狼》中,屠夫通过诡计杀死了两只狼,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黠鼠赋》中,XXX被聪明的老鼠骗了,表现了动物的智慧和能力。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

(李白《古风•十九》)【注】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3)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西游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游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游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练一课内阅读题目:1. 请问《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课外阅读题目:1. 请问《西游记》的全名是什么?2. 《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3. 主要角色中,孙悟空的特殊能力是什么?答案:课内阅读题目答案:1. 《西游记》的作者是施耐庵。

课外阅读题目答案:1. 《西游记》的全名是《西游记吕洞宾永固山真经》。

2. 《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

3. 孙悟空的特殊能力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阅读练二课内阅读题目:1. 请问《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课外阅读题目:1. 《西游记》中的五行山是谁镇住的?2. 唐僧师徒一行人的目的地是哪里?3. 唐僧师徒一行人在路上遇到了哪些妖怪和险阻?答案:课内阅读题目答案:1.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唐僧师徒四人带着真经西天取经的旅程。

课外阅读题目答案:1. 五行山是由佛祖给孙悟空安排镇压的。

2. 唐僧师徒一行人的目的地是西天佛国。

3. 唐僧师徒一行人在路上遇到了妖怪如黄袍怪、黑风怪,还面临了沙漠、山川、河流等险阻。

阅读练三课内阅读题目:1. 请简要概述《西游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课外阅读题目:1.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依靠什么能力取得了胜利?2.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怎么获得真经的?答案:课内阅读题目答案:1. 《西游记》的主题是取经,中心思想是的普世价值观。

课外阅读题目答案:1. 孙悟空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武艺和众多特殊能力取得了很多胜利。

2. 唐僧通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克服了一系列的妖魔鬼怪的阻挠,最终成功获得了真经。

以上是关于《西游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的文档。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XXX初三语文复练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XXX审核:无做题:无班级:无姓名:无得分:无用时:无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XXX:“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XXX、XXX、韩、XXX,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XXX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XXX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XXX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

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XXX。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时时而间进:不时地进谏。

⑵故夙夜孜孜:一直勤奋地工作。

2.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在朝廷内斗胜利。

⑵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如果君主能清理朝纲,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但后来无人进谏,导致燕、XXX、韩、XXX朝贡,乙文中XXX的治国之道是XXX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得到了百姓的安乐。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XXX,曰:“臣诚知不如XXX。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XXX。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XXX:由此观之,XXX甚矣。

专题25课内外现代文对比阅读综合训练-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

专题25课内外现代文对比阅读综合训练-2023年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全国版)

专题25 课内外现代文对比阅读综合训练一、(2022·济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的春节(节选)①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③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材料二:除夕(节选)①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

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②今天是腊月二十九。

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③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

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

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④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

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⑤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出师表》对比阅读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人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凡间只求保全人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取得权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微贱,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下降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咨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应允为先帝奔波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分我接受了录用,在危急患难时代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但愿陛下把征伐*贼、兴复汉室的义务拜托给我,如果没有效果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由于)追念先帝的出格厚待,想酬谢给陛下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 D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6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内容比较[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XXX?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XXX《岳阳楼记》)【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士卒。

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XXX正懦默不任事,谏官XXX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XXX出行边。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2)或异两者之为.委婉的语气(3)先世界之忧而忧先:在……之前.(4)仲淹为将.(5)固辞不拜.为:担任辞:推脱或:或许、也许,表示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何时而XXX?XXX,那末什么时分才快乐呢?(2)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执政大臣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3.【甲】文中,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具体表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乙】文中,XXX面对XXX的举荐,其态度是“固辞不拜,愿与XXX出行边”。

(用原文语句填空)4.XXX一生都在践行【甲】文中的政治理想,【乙】文中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请选取两个事件加以概括。

①XXX做将领时,爱惜士卒。

②真诚看待归降的少数民族。

③去官不做,志愿到边疆巡视。

(随便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乙】XXX担任将领时,号令明确,爱护士兵。

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地接纳他们,并不疑心,所以金人不敢轻易侵犯边境。

XXX正怯懦不能担任大事,谏官XXX等人便进言说XXX有当宰相的才能,请求罢免XXX正任用XXX,于是让XXX改任参知政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日喻》)【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词的意义。

(1)但.手熟尔但.(2)日.与水居也日.(3)康肃笑而遣.之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子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②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司马牛问兄弟》)【注】①司马牛:孔子的弟子。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zī jù):禽鸟的嘴和爪甲。

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这个长江重镇,又获得了众多的水军,正大张声势地杀向夏口,气势如虹。

此时的曹操,不但拥有上千艘的战舰,(因为占领了荆州)已经和孙、刘同样掌控了长江天险。

此时此刻,百战百胜、踌躇满志的曹操哪里知道会在赤壁被烈火焚烧而功败垂成?他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实力大增,似乎已经具备决胜的武力,正要和孙刘联军一决雌雄。

他却没有看到对手孙、刘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君臣同心大计早定。

知己而不知彼,结果不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幕布。

古往今来,征伐敌国不但要自己做好准备,更要窥伺敌人的间隙来寻找机会。

否则,想着突然一下子成就功业,这是没有听闻过的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6分)15.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藤野先生课内阅读:阅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问题。

1.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中“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课外类文阅读:那时候有多美王璐琪①那个五月的雨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我们身边。

当他立在教室门前,大家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看。

②“今天的作文课,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我。

”他走到讲桌前,行头都没有卸掉,就这么抱着手肘,看着我们写作文。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

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

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③“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了校园。

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外面风景那么美,在屋里待着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会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乡愁……④老师教我们唱一首《那时候有多美》的民谣,他会弹吉他。

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⑤我们的老师身材高大,皮肤黝黑。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铁塔般的汉子心中,满满的全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柔情呢?⑥半个学期在“田园牧歌”中度过,我们班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

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

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⑦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会有又有趣又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的。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教学提纲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教学提纲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匠师如其言()(2)人皆伏其精练()

(完整版)【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完整版)【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
五)
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街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他
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也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划线句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
党的领导
,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应补充进去。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概括为:文章表
议论抒情、细节、人物)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事情的意义来归纳中心意思
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归纳。
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
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
《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
。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
《母爱无言》
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
2.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题型】文中所记叙的事情的内在意义或表现的某种品质,都包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

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格式是:“文章记叙(描写)了……表现(赞扬、歌颂、揭示)了……”★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分析概括法”。

——最基本方法对主要内容多思考,想这个内容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概括出中心思想。

1.如《温暖》,内容记叙的是周总理工作了一夜之后,很疲劳,但他还亲切地问候一位普通的清洁工人,这说明什么呢?读者就会想到这表现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爱,这就是中心2.把各段表现的思想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第二种方法是“取题法”。

题目就是中心或包含着中心。

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概括。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舍身”二字就包含有董存瑞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类似《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第三种方法是“摘句法”。

有些文章有概括中心的语句,就可从文章中摘录下来做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伟大的友谊》的中心思想可概括为,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的伟大友谊。

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伟大的友谊”就是文中的语句。

(1)摘文章的中心句。

如《枣核》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摘文章首尾处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

如《挖荠菜》最后一段:孩子,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如:老舍的《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文章的中心第四种方法是“补充法”。

——看重点段落初读→试着概括→细读→验证→检查有无遗漏或需删减→进行修改如《飞夺泸定侨》,初读概括文章中心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细读发现文章有几处还不只表现这个中心。

第二段:“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这说明上级领导指挥决策正确;第七段:“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第八段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应补充进去。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概括为: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是无敌于天下的。

第五种方法是“结构分析法”。

(议论抒情、细节、人物)1.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事情的意义来归纳中心意思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

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2.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归纳。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

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

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

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落花生》父亲的话。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都悲愤痛万分。

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③(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④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⑤你们完了,快完了!⑥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⑦其实广大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⑧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

1.下面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以上三层的层次大意是: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全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四)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如春,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

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1.两个“怀念”分别怀念的是什么?分析正确的—项是( )a.前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

b.前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

c.两者怀念的都是“那辆纺车”。

d.两者怀念的都是“旅伴和战友”。

2.“延安的种种生活”指的是 (用原课文的语句作答)3.前两段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下面五个要点,请按原思路调整顺序,将序号写在线上。

a.怀念延安的生活 b.概括延安生活的特点c.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心烛》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街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宁静,眉头紧锁的恰恰是那些明眼人。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

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

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

他们做一件事时只想这件事,因此心里清明。

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下水井、栏杆和电线杆。

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

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坦。

当一个人把许多的感谢写在眉头上时,就出现盲人那种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所谓幸福,全由小小的细节积累起来。

如果你用庆幸的目光回顾这种积累时,就产生富翁的感受。

如果你对当下的处境不满,则说明心已离开了脚步栖居于远远的目标之上——不管它的地位、金钱或房子——这时脚下怎样疾走都觉得慢,会为之烦恼,此时很容易受伤。

盲人的心始终伏在脚上,它静静地和双足缓行在无尽的路上。

而在休息的时候,心在怀想着炉火和热汤,而不是没见过的其他。

因此,盲人的表情中除去宁静,竟还有许多满足。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

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也很少听说盲人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

如果他们有祸,恐怕老天爷都不忍。

更主要的是,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车更注意车,他们更谨慎。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

1.“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线句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爱无言》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1.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

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

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

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

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2.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

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了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

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磕好了。

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

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

她千里迢迢来看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够路费。

来前,在白天的忙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磕瓜子。

磕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

十多斤瓜子磕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

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

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

母亲一口一口磕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

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个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有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