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从儒生到神仙的嬗变

合集下载

吕洞宾成仙

吕洞宾成仙

吕洞宾成仙吕洞宾年轻时非常聪明,跟着父亲学得一手好棋,几年来,方圆几十里鲜逢敌手,甚至连教他下棋的父亲也成了他手下败将。

这一年,村里吕员外请来了一个乌先生教儿子念书,这个乌先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前卜后,无所不能,而且平易近人,全村上下对乌先生十分尊敬。

乌先生平时除了教书看病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下棋,他闻知吕洞宾是本村下棋高手,因此一有空,就找吕洞宾较量棋艺。

说来也怪,每次与乌先生下棋,无论吕洞宾怎样施出浑身解数,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这样一来二往,不知不觉中过了三年时间,两人意气相投,无话不谈,结成了忘年之交。

有一天,吕洞宾又连续在乌先生住处输了三局棋,眼看天色已晚,又下着大雨,乌先生留他吃饭,并约他饭后再战,吕洞宾也没推辞,留了下来。

于是,乌先生自己动手,炒了几盘菜,又拿出一坛白酒,两人推杯换盏喝了起来,越喝兴趣越浓,到后来,乌先生脸也红了,话也多了,竟当着吕洞宾的面,把自家老底也倒了出来。

他酒气醺醺地对吕洞宾说:“不瞒你说,我不是一般凡人,而是修炼了一千五百年道行可以变化成人形的乌龟精。

你的棋艺虽然不错,只能胜过一般人,要下过我,同样需要有一千五百年道行才行,否则,你下一辈子棋也不是我的对手。

”听了这番话,吕洞宾非常吃惊,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无道理。

这时,只见乌先生晃着脑袋继续说道:“我们相处已经三年多了,我看你人比较忠实,又聪明好学,很合我的脾气,因此,有一桩好事想成全于你,一来助你脱离凡尘,二来也好出出我一千年来埋在心中的一口恶气。

”吕洞宾听到这里,忙问是什么好事。

乌先生接着说:“我们村北面三十里处的地方,有一所道观,名叫…普慈观‟,观内住着一个老道,那个老道其实是个蛇精,他与我一样,也有一千五百年道行。

平时这个老道很少出观,但每天晚上子时,他一定要到观外东面一座小山顶上进行修炼,寅时准时返回。

他从观里出来时也不走大门,而是从门旁一个小窗口中出入,出来前先将一口唾沫从窗口吐出,然后身体化作一缕青烟跟着出来,未着地即化为人形,将唾沫迅速收回。

吕洞宾读后感

吕洞宾读后感

吕洞宾读后感吕洞宾,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神仙之一,被人们誉为“八仙”之一,也是道家典籍《列仙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以他的高超道法和慈悲善良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与吕洞宾有关的一些文献和传记,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吕洞宾的读后感。

吕洞宾作为道教的神仙,具有许多令人敬仰的品德和卓越的修行成就。

首先,他的谦逊和无私真诚让我深受感动。

吕洞宾修炼道法之时,总是以谦虚和无私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和事。

他不自诩为神仙,而是时常化身为普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互动。

他乐于助人,善于教导人们如何以和平、爱与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这种谦逊和无私真诚的品质使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其次,吕洞宾在修炼道法过程中表现出的慈悲与智慧也令人钦佩。

吕洞宾尽管是神仙,却始终保持着对人类疾苦的同情之心,并以自己的道法和智慧为人类解决难题。

他会倾听人们的困惑和苦恼,通过启迪与教诲,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他的慈悲与智慧,如怜悯满溢的目光、平易近人的谈吐等等。

吕洞宾的这种慈悲与智慧不仅启发了我对人类生活的思考,还引导我思考如何以智慧和慈悲的态度去解决我自己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

除此之外,吕洞宾还对自然世界保持着极大的尊敬与敬畏之心。

他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修炼道法。

他相信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奥秘,而他的修炼过程也是通过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和参照,来认识和改造人类内心。

当我读到他与山水自然相依的故事时,我也深感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吕洞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引发了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提醒我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生命。

吕洞宾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对修行道教和追求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他的经历,我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和成功,更要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修养。

人应该以谦虚、慈悲和智慧为标准,去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验,同时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感恩之心。

从明代通俗文学中的吕洞宾形象看道教的入世精神

从明代通俗文学中的吕洞宾形象看道教的入世精神

从明代通俗文学中的吕洞宾形象看道教的入世精神*导读: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成仙与就俗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来自于外在……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成仙与就俗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来自于外在儒释二教的压力,同时又与道教的修仙观念直接相关。

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又逐渐使三教互相融受,也最终影响了道教的成仙、修仙思想。

明代小说中有关吕洞宾的诸种故事实质上反映了这种道教成仙观念的转化。

*一、明代小说中吕洞宾形象分析在明代以小说为主体的通俗文学中,吕洞宾无疑是最活跃的道教仙真形象。

此期作品中的吕洞宾,已与传统自闭山林,修道而不理俗务的传统神仙有着很大的区别。

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凡人情趣。

另一方面,在他身上又有着宋元道教大力强调的出世主张和禁欲色彩。

这种二重性正是宋元道教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

这正是吕洞宾这位在神仙谱系中辈份不高的神仙,一跃成为宋元以后道教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1.入世精神在明代小说《飞剑记》、《八仙出处东游记》、《韩湘子全传》以及以吕洞宾为主要人物的戏剧作品,如《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三醉岳阳楼》中,吕洞宾是一位以道术救死扶伤,佐国扶命,济苦度厄的神仙形象。

他修炼内丹,却从不闭门自封,而是云游于俗世凡间,出没于街头巷尾。

显然,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的神仙形象。

吕洞宾的入世精神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拯救自然灾害:在《东游记》中,龙王为泄一己之愤,不惜发大水淹没人间。

吕洞宾及时施展法术,运沙土填入东洋,避免了一场人间大难。

②治病救人:道教以生为善,以长生为目标,自然视疾病为天敌。

因此,吕洞宾的道术大都具有治病祛厄之效果。

《飞剑记》中,吕洞宾身背葫芦,内藏丹药,主动施予市中病重之人。

在《三醉岳阳楼》、《三度城南柳》中,他在城市中也以治病为业,以丹药救人无数。

③度人为仙:吕洞宾在通俗小说和戏剧中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其劝善度人的故事。

吕洞宾三世因果说

吕洞宾三世因果说

吕洞宾三世因果说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诗曰世间难得是人身位列三才具五行,为圣为贤须在己成仙成佛总由人,存心不可欺天地举念还当畏鬼神,急急修来勿自怠轮回六道叹沉沦。

话说东海有一岛曰蓬莱,其中琼楼玉阙瑶草琪花,迥非人间所有,乃神仙所居之地。

内有一神仙,乃太微仙君纯阳祖师。

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

本唐时礼部侍郎吕渭相国之孙,咸通中举孝廉,尝应进士游长安。

值黄巢乱,隐居终南山。

后遇钟离祖师授以度世法,丹成跨鹤上升,引见玉帝。

敕封玉清内相金阙选仙,孚佑帝君妙道天尊。

为诸仙首领,委行飞鸾显化人间,救度众生,指示群迷。

凡夙世积有善根者,俱准收录门下。

一日众弟子等虔设法筵,礼请祖师降坛,叩问前后今世一切因果。

祖师谕曰:玄天上帝{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金科玉律有云:欲知前世因果,今生受者之身;欲知后世因果,今生作者之心。

四语已尽。

又佛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可见转移,造化只在人之一心。

成仙成佛是此心,为圣为贤是此心,披毛戴角也是此心。

世间愚夫愚妇,不识前世因果,迷却本性,以致堕入劫中,深为可悯。

吾兹大发慈悲,广为演说,词虽俚浅,义取通晓。

以点破凡尘,使知自警。

于是说曰:今人不知前世因听我宣说因果文若是前生修积好今生受享诚非轻若是今生修积好依然受享到来生惟愿大众齐听得洗涤凡根见圣心尔时祖师告众曰:今人高官显爵,位列朝廷,上耀祖宗,下荣妻子。

愚人皆以为命运所致,正不知其前世能尊孝道,故今世受享若是。

修积之途虽广,终当以孝为先。

于是说曰:高官显爵为何因只为前生有孝心事事只求亲喜悦婉容和气对双亲佳肴美味都供养好衣华服奉亲身早晚二时常问候凡事禀命然后行亲若有病在床榻侍奉汤药每殷勤亲若有意施功德欢喜赞助积来因亲若于人要争讼苦口劝解莫去行亲若有事多忧闷婉言安慰莫焦心亲于兄弟有偏爱让财让产不忍争亲于族党欲周给银钱不吝半毫分亲若有时拖了债代还补欠甚分明亲若形事多乖僻从容感化劝回心事事顺亲真个孝故尔今生作贵人若是今生仍尽孝来生依旧享恩荣尔时众弟子等,进曰:凡前世不孝者,来世受报何如?祖师告曰:“前世不孝,即有儿孙忤逆之报。

吕洞宾的故事

吕洞宾的故事

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

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

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

曾以进士授县令。

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

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呎二吋,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

」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

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

」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

六十四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一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

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

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

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

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

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

」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

」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

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吕洞宾原名吕岩,他的籍贯与出生,民间流转的版本很多,简单概括的来说,就是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

他弱冠之时即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文集,被称为神童,但他考了20多年,三举进士而不第。

估计“仙文不入俗人眼”吧。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华历史五千年,民间流传有众多古代传奇故事,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一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其实是唐朝末年一个科场失意、弃儒取道的儒生。

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

苟杳父母双亡,孤身一人。

吕洞宾见他度日困难,就和他结拜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

他希望苟杳苦心。

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

苟杳十分感激,牢记吕洞宾的话,整日刻苦读书。

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苟杏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他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

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托了。

但苟杳得知后却动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吕洞宾,而吕洞宾又推托了此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

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后,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挡,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

”苟杳听后不觉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着牙答应了。

婚喜之日,一切仪式都进行完了。

掌灯时分,因有前诺,苟杳将新娘引进洞房后就躲开了,洞房里就剩下新娘一人。

这时,吕洞宾走进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

开始新娘见新郎如此用功读书,好喜欢。

可等到半夜还是如此,实在无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

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

又是两夜,都是这样。

林小姐暗自伤心落泪,不知新郎为何这样。

三夜过后,苟杳踏进了新房,他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

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这事对新娘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

从此,苟杳刺股悬梁,奋发攻读。

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

尔后,苟杳夫妇便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过了八九年,有一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为灰烬。

为所迫,吕洞宾只好沿路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

历史上真实的吕洞宾原来是这样的,与道教八仙神话传说中相差极大

历史上真实的吕洞宾原来是这样的,与道教八仙神话传说中相差极大

历史上真实的吕洞宾原来是这样的,与道教八仙神话传说中相差极大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极广,自宋元之后形成了中国神话故事中独有的一套体系。

在这些故事中最受民间百姓喜爱的仙人非吕洞宾莫属了,他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神话故事甚至比其他七位仙人加起来都多。

根据道教的典籍记载,吕洞宾是真实存在的人,也是全真教钟吕金丹道的开创者之一,对道教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神话中的吕洞宾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他的神话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各种小说、戏剧和各种影视作品。

本文则抛开神话故事中的吕洞宾,来看看他在历史上的原型是什么样的?史书上关于吕洞宾的记载很多,比较公认的是在宋初《太平寰宇记》中的说法。

这里面说吕洞宾是官宦世家出身,是河东吕氏的名门望族。

他的曾祖父吕延之是唐肃宗时期的浙江东道节度使,他的祖父吕渭是唐代宗时期的礼部侍郎、潭州刺史,都是唐朝朝廷的高级官员。

吕渭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吕温、吕恭、吕俭、吕让,吕洞宾便是吕让的第三个儿子。

吕洞宾原名吕煜,后来跟人修道才改名为吕岩,自号纯阳子、吕洞宾、回道人等。

吕洞宾的民间神话故事很多,涉及道河东吕氏的也不少,但大多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

比如关于吕洞宾生世的各种传说,后人杜撰的成分就不少。

道藏里面记载吕洞宾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八年,可实际上从吕洞宾父亲吕让的墓志铭推算,这个时间其实是不成立的。

吕洞宾的父亲吕让做过高官,当过海州刺史。

他的墓志铭是吕洞宾的大哥吕焕撰文,四弟四弟吕炫书写,其内容的可信度较高。

按照墓志铭记载,吕让和唐朝大文豪柳宗元是表兄弟关系,柳宗元曾经专门给吕让作序。

柳宗元给吕让作序的时候是元和五年,也就是公元八百一十年,而这一年吕让刚进入仕途,才十八岁。

按照个时间推算,如果以道教记载的吕洞宾出身时间,此时的吕洞宾已经十二岁了。

一个十八岁的父亲,怎么能生出十二岁的儿子,显然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况且吕洞宾上面还有两个哥哥,那么他父亲吕让又是几岁结婚生子的呢?因此可以推断道教中记载的出生日期是错误,吕洞宾的实际生日比贞元十四年至少延后二十年。

《吕洞宾传》读后感

《吕洞宾传》读后感

《吕洞宾传》读后感《吕洞宾传》是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和他在道教中的成就。

读完这本书,我对吕洞宾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和道教的重要贡献。

在书中,吕洞宾被描绘成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他通晓六艺,熟悉医药和卜算,掌握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知识。

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引领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在他往返于仙人和人间世界之间,总结出了八仙的品性特点和代表寓意,影响着人们对于“仙”的认识。

吕洞宾也是中国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他所表现出的修道内涵和文化内涵,填补了中国道教上空缺的年代,在今天还是我们前进的旗帜。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智慧,传授给道教徒们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并通过道教仪式和文化展现了自己对于崇拜祖先、信仰中成道的态度,是中国道教影响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吕洞宾的高妙境界和慈悲心,他不仅善于修道,更是慷慨赈济贫困之人。

他在解救受苦的人们时,不惧艰险,情系苍生,这种大义凛然的品质,使我深为感叹和佩服。

综上所述,读完《吕洞宾传》这本书,我对于吕洞宾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

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和对于中国文化和道教的巨大贡献,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和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一生奉献、关爱他人、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与吕洞宾的传奇人生相伴随的,是他对于道教的贡献。

道教是中原文化中一项源远流长的信仰体系,吕洞宾则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他对于道教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吕洞宾在创建了许多道教文化和教化的机制,如加强了流传口传的重要性,普及并推广了传统的道士和道教礼仪等。

他还凭借自己的道行和人脉关系,推动了道教内部的合作与整合。

此外,吕洞宾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大批的道教信徒,影响和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次,吕洞宾对于传统道教的修炼思维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开创了吕氏道派思想。

吕洞宾以自他的修炼与心得分享为核心,向信徒传授了不少道理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家列评文/鲁湾图/钟丕瑜吕洞宾:吕洞宾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神明之一,身上涂抹太多的神秘莫测的色彩。

其实,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著名的养生家。

正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历史上连他的生卒年代都没有确切的记载。

据比较可靠的专家研究认为,他大约生活在唐代晚期,先人都是朝廷官员。

到他这一代,自然也是一个儒生,可惜“屡举不第”,后来便跟着当时已经有名的道家钟离权学习内丹学。

内丹学在隋唐时期已经随着炼丹术(所谓“外丹学”)的式微而逐渐兴盛。

吕洞
宾的贡献是随势而起把内丹学推向成熟,形成“钟吕金丹派”。

唐代以后,内丹学开始兴起,虽然由于理解不同分成几派,但都尊吕洞宾为“始祖”。

特别是到宋元两代由于被皇帝封为“妙道真人”、“纯阳演化孚佑帝君”等,关于吕洞宾的能耐便在他的传人的推动下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于是,他由一个普通儒生被嬗变成无所不能的神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

大凡“箭垛式”人物的形成都有其客观需求和其被需求的主体。

吕洞宾的内丹学养生法形成一套内容精神程式清楚的可以文字表达的而又必须口口相传才能领悟其细枝末节的道教修炼方术,这就为后人的师承和传播提供了可能。

因此,谈到养生家的吕洞宾不能不谈到内丹学。

从《全唐诗》中吕洞宾的养生诗看,他的养生主张虽然标榜“生命双修”,但更重视精神的修炼。

内丹学讲得就是人的“精气神”,从它的四个修炼程序:“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看,修炼的就是人的精神,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的“软件”的养生。

在物欲横流时,人需要精神的修炼。

吕洞宾们追求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灵境界,对我们创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很好的启发。

从儒生到神仙的嬗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